以妈妈命题的作文

2025-04-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妈妈命题的作文(共9篇)

以妈妈命题的作文 篇1

当我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时,是您怀胎十月的辛苦和爱才让我有了今天。当我想要睁开眼睛贪婪的看看这个世界时,睁开眼睛看到的而是你甜甜的微笑和浓浓的爱。当你教我走路时,一次次地摔倒,爬起,是您一次次的鼓励和坚定的眼神让我站了起来,可当时的我何曾理解您的无奈与担忧。当我第一次叫“妈妈”时您高兴地为我鼓掌,我何曾知道您有多么的兴奋多么的骄傲。

一天天地长大,您一天天的变老。您用您的容颜浇灌了我,您用您的慈爱哺育了我。上幼儿园,被同龄的小伙伴欺负,您只是简单的教导了他,什么都没说,含着泪走开了,当时的我埋怨您,为什么不为我报仇,可我何曾明白过,您背后的心疼。妈妈,你是世界上最善良的人,您是我生命中最美的相遇。

上小学时每每夏天您都会让我睡午觉,可大家都清楚这么热的天谁能睡得着!我在床上辗转,您拿了一把扇子走了过来,坐在我身旁:“我给你扇风,你睡吧”。伴着您给的清凉不知不觉睡着了,当我醒来时您还在为我扇着凉风,没有停,您看着我没有一丝厌恶,只是微笑还不时的用袖口擦拭着顺着脸颊流下来的汗珠。您付出了多少!从来都不求回报。妈妈,你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您是我生命中最美的相遇。

刚上初中,多了些叛逆,还总给您惹麻烦。还记得那天早晨,天空阴沉沉的,您叮嘱我叫我带上雨伞可是我没听就走了,放学时仅仅几声雷鸣天空下起了豆大的雨,您在雨中奔跑,全然不顾及自己,只因那一颗炽热的爱子之心,希望能够及时将伞撑在我的`头顶。我在雨中看到一个朦胧的身影,越来越近,越来越近……您走到我面前,打开了伞,一股暖流充进我的心里,您在雨中看上去是那么的渺小,可这一刻的你在我心里也非比寻常的高大,这时的你已经湿透了,雨水夹杂着汗水顺着脸颊滑落下来,没有责怪,没有打骂,只是淡淡的微笑和一句:“回家”,那么的久远,那么的缠绵。妈妈,你是世界上最无私的人,您是我生命中最美的相遇。

以妈妈命题的作文 篇2

分别以“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为关键词, 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 (以下简称《标准》) 全文进行查找和分析, 可以发现:除了“议论文”一词, 在“课程目标与内容”“第四学段 (7~9 年级) ”的阅读教学要求中出现一次之外, “记叙文”“说明文”均没有出现, 取而代之的是“记叙性文章”“说明性文章”“议论性文章”。这也意味着在与写作教学相关的条目中, 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大文体名称并没有出现。这是为什么呢?

结合《标准》相关条目的分析, 笔者以为, 《标准》 采用“记叙性文章”“说明性文章”“议论性文章”的称呼, 是为了凸显以为核心的写作教学, 从而改变以往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这几种为核心的写作教学导向。

审视2015 年全国各地中考卷中的作文题, 除却“文体不限 (或自选) ”外, 绝大多数有文体称呼的试题, 均以“记叙文”或“议论文”称呼。也许, 中考命题沿袭以前的称呼, 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标准》的意图, 就会认识到:以前的作文教学中出现的很多问题, 都与这些称呼有关, 它们或多或少对我们的作文教学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一) 以教学文体代替具体文体

以记叙文为例, 北京师范大学刘锡庆教授在其《基础写作学》中指出:“记叙文本来是一个‘类’的概念, 凡皆属此类, 包括‘小说’及大部分‘散文’在内。但是, 由于中小学作文训练的影响, 在相当多的部分人中间, 却渐渐把它认作了一种具体‘文体’。这本来是不妥当的。因为, 不同的‘记叙文’, 特点及写作要求并不相同, 只讲些‘五要素’或‘六要素’的‘特征’亦无甚意义。可是, 考虑到这些看法已‘约定俗成’, 考虑到中小学生习作阶段不宜将‘文体’分得太细, 可以把他们写的那些‘文章’称为‘记叙文’, 称为一种教学‘习作’文体。”[1]也就是说, 我们平时训练的“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类文体, 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具体文体,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存在记叙文这种文体。“说明文”“议论文”皆是如此。但是, 《标准》的要求是, 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即写作能力的指向是“适应实际生活需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只是在课堂上训练用的文类, 并不具有直接“”的功能, 要让学生走上社会后具有这种写作能力, 我们必须要教“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具体文体。如果我们在命题中只是考查这几种教学文体,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也自然会只教这三大教学文体。如此, 《标准》要追求的“培养学生‘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写作能力”的目标必然成为一句空话。

“记叙性文章”, 就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 不仅包括了新闻、通讯、访问记、特写、回忆录、传记等以写实为主的记叙性文体, 还包括了童话、寓言、小说等以虚构为主的记叙性文体。“议论性文章”就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 有议论性散文、新闻评论、小论文、杂文等。“说明性文章”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 有广告、说明书、提要、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我们的作文命题就要引导学生去写这些具体的文体, 如果课堂上只是教“虚拟”的文体, 学生走上社会可能就不会写这些具体的文体。因为光是一个记叙, 在叙事散文、杂文、说明性文章中都是不一样的。说明和议论也是如此。

美国的作文命题与我国迥异。NAEP是美国国会授权教育部主持的一项权威测评体系, 它对作文命题的核心要求就是“为了交际的需要”, 命题测试的是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引导教师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写作能力。所以, 他们的作文测试题, 都是面向生活交际的具体文体。面对这样的题目, 学生写作时都有明确的写作目的和对象, 作文也就不是为了取悦阅卷者, 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

另外, 不考具体文体也是考生写出文体特征模糊的“四不像”文章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很多试题都有“文体特征鲜明”这一条提醒, 但是, 在“文体不限”且以教学文体为命题称呼的情况下, 学生能有意识追求“文体特征鲜明”的并不是很多, 很多学生还不知道在“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之下还有这么多具体文体可供自己选择, 比如在“记叙文”的文体称呼下, 学生自觉地去写传记、访问记、童话、小说、寓言等的, 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因此, 以“记叙性文章”“议论性文章”“说明性文章”来称呼, 并且尽可能细化具体文体, 是作文命题的一种智慧选择。它可以引导学生的写作面向具体生活, 拥有明确的写作目的和对象, 从而写出内容充实、文体特征明显的文章, 培养适应实际生活的写作能力。

(二) 记叙文概念的窄化

虽然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让学生“文体自选”, 但毋庸置疑, 中考作文的文体实际上还是以记叙文为主。但是, 对于记叙文能否虚构, 命题者可能意见不一, 命题时也没有具体要求。实际上, 学生的作文有写实的, 也有虚构的, 甚至还有编造的, 阅卷者有时也是真假难分。命题者对记叙文概念的模糊, 造成了学生作文在对待虚实问题上的左右为难。

很多命题者倾向于记叙文只能写实, 这也是我们长久以来对记叙文这个概念的一般看法。从文章学的角度来讲, 记叙文是普通文章, 必须是写实的, 要讲求“六真”, 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必须全真”[2]。翻看语文教学专业杂志, 认为记叙文不能虚构的文章也很多。可是, 事实上, 记叙文只是强调了记叙, 而并没有对写实和虚构作出规定。叶圣陶先生说:“小说里必然是一件或者一串的事情, 就文体而论, 自是叙述文。”[3]又说:“小说就是记叙文。凡是关于记叙文的各种法则, 在小说方面都适用。”[4]所以, 记叙文是既可以虚构, 也可以写实的, 根据记叙文内容的真实性, 我们可以把记叙文分为两类:一类是写实的记叙性文章, 如叙事散文、自传等;另一类是虚构的记叙性文章, 如小说、童话、寓言等。至于是否需要虚构, 则需要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如果命题者认为记叙文只能写实, 那么, 有些明显远离学生生活经验的题目, 或者文学性较强的题目, 学生可能就无从落笔, 以致只能编造。比如“那天, 雨一直下”“月亮离我们有多远”等题目, 学生就可能会编造。又如颇受争议的广州中考题“广州风格”, 对于一些非广州籍而在广州参加考试的考生也是很有难度的, 也可能导致胡乱编造。

在命题时, 如果我们以“记叙性文章”称之, 那么学生自然知道, 只要“记叙”就可以了, 是否虚构则看是否需要。正如叶黎明教授所指出的:“突出作为表达方式的记叙‘因素’, 淡化‘要求’。之所以提出这一点, 是因为现有写作教材中所提的‘要求’往往忽略了‘普适性’, 如‘如实地叙述一件事’忽视叙事可真亦可假;‘叙事要有点波澜’则忽视了‘平实’的风格。”[5]106

另外, 认为记叙文必须写“真实的生活片段”, 其实是窄化了记叙这种表达方式。“真情实感”不一定要写“真实的生活片段”, 虚构也能写出“真情实感”, 因为虚构不是编造, 它是文学性写作的一种手段。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即使要求写“真实的生活片段”, 学生也不一定照做, 虚构甚至编造的情况还会出现, 且我们也无法知晓学生是否编造或者虚构了。因为仅凭一张试卷, 我们无法知晓学生的“真实的生活片段”是否真实。因此, 还不如不去要求它, 直接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 文体自选”来得实在。

在教师和学生对记叙文是否能够虚构还不能确定的情况下, 笔者的建议是, 命题时可要求学生写叙事散文、自传等具体的写实性文体, 或者小说、童话、寓言等具体的虚构性文体, 而不是仅仅以“记叙文”称呼, 以真正体现“突出作为表达方式的记叙‘因素’, 淡化‘要求’”的写作导向。《标准》仅仅以“记叙性文章”来称呼的目的也在于此。

当然, 在大家对“记叙文”概念模糊, 又一时难以接受“记叙性文章”这一称呼的情况下, 命题者通过强化“要求”来强化考生的文体意识, 也不失为一条好的命题路径。比如, 2015 年有些地方的中考试题, 明确要求学生写自叙文 (命题中没有出现这样的称呼) , 即要求考生“用第一人称写真实的故事”“结合个人生活经历, 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等。

二、关于中考作文命题文体考查的偏向

《标准》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提出了“记叙性文章”“议论性文章”“说明性文章”“应用文”等四种文章的写作要求, 还提出了“缩写”“扩写”和“改写”等写作形式的要求。但是, 从2015 年全国范围来看, 各地中考命题的文体呈现出窄化的特点, 这种窄化对初中写作教学的引导是极其有害的。

(一) 极力推崇叙事抒情散文的命题现状

这种窄化具体表现为记叙文全面覆盖, 议论文次之, 明确提出考生要写说明文的没有。虽然命题者提出了“文体不限”的宽松要求, 但是, 从命题的内容和要求来看, 也基本只能写记叙文或者议论文, 比如“月亮离我有多远?”“挥挥手, 出发”“爱的力量”“在岁月的堤岸慢慢行走”“那一支春天的歌”“那天, 雨一直下”“想念那段温暖的时光”等。这些文学色彩颇浓的题目, 最适宜写的是叙事抒情散文。叶黎明教授指出:“把叙事抒情散文作为教学的主要文体, 这是需要反思的。”[5]224学生能够写出真情实感, 但由于人生阅历的关系缺乏对生活的深度思考, 而好的散文必然是真情实感和深度思考的有机融合, 因此, 让青春年少阅历肤浅的学生去写“中年文体”散文, 本身就勉为其难。勉为其难之下, 就用华词丽藻来掩盖自己思想深度的不足, 于是王荣生教授所批判的“小文人语篇”便应运而生, 原来实实在在的真情实感倒成了一句空话, 无病呻吟之作却备受追捧, 而这些也导致写作唯技巧的应试倾向, 学生套题、宿构成风。王荣生教授呼吁:“练就了这样一副笔墨, 究竟为啥、究竟能干啥?”[6]在考查文体如此窄的情况下, 即使强调“不得抄袭, 不得套作”, 也只能是命题者的自我安慰罢了。

同时, 由于中考文体的窄化, 学生平时的训练文体也必然被窄化, 即只是强调了记叙这种表达方式, 议论、说明等被弱化, 学生“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也就不能得到全面发展。

(二) 其他写作形式及应用文考查的失落

首先, 《标准》要求的缩写、扩写和改写等写作能力没有得到考查。北京的中考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文章《超级智能住宅》的结尾进行续写;四川达州的中考要求考生先补全结尾“这次经历, 让我意识到___ 情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再进行补写。除此之外, 其他地区的中考较少涉及这些。其实缩写、扩写和改写等都是很重要的写作能力, 因为在实际生活中, 有时并不需要写一篇完整的作文, 而就是要对现有文章进行缩写、扩写和改写等。此外, 还有修改文章的能力, 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运用的, 但因为中考不考, 就有可能不教。当然, 我们也不排除教师平时在作文教学中融入过这样的写作能力训练, 但是, 从实际看情况不容乐观。

其次, 应用文的考查在大作文中没有出现, 在个别地方的小作文中偶有出现。张志公先生说:“学作文是为了用。这一点必须明确起来。教作文就是要教给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和不断自行提高实际应用的能力。”[7]但实际上, 大学中文系的学生, 写一个小小的通知却错漏百出的情况并不鲜见。这与我们不重视应用文教学有关, 当然也与我们中考基本不考应用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考、高考基本不考应用文, 即使考, 也不会拿格式来为难考生, 考的是格式束缚相对较少的书信体。这直接导致了应用文教学被放逐出‘课堂教学内容’之外。”[5]32

虽然, 从命题技术的角度来看, 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以及缩写、扩写、改写和修改等写作能力的考查可能在“怎么考”上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 不能因为有考查难度就不考或基本不考。命题者有责任研究命题的形式, 创制适合初中学生实际的作文题目, 尽可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 文学性写作的缺失

其实, 学生的实用性写作不怎么样, 文学性写作也好不到哪里去。学生在考场中写的是“小文人语篇”, 由于文学性不足, 不能称为文学作品。这与我们中考缺乏对文学性作品的考查有关。2015 年各地的中考作文题, 出现文学体裁名称的很少。那些容易写成文学性文体的记叙文, 学生也更多地是去写“生活中真实的生活片段”, 而很少会写成文学作品。叶黎明教授指出:“阅读、鉴赏文学作品, 几乎成为了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全部内容, 而文学写作训练, 是不包括在其中的。”[5]44长期以来, 我们的写作教学基本都是在强调写实性文体的写作, 而对文学性写作不够重视, 认为文学性写作是作家的事, 离中学生实在太遥远了。其实, 这是我们对文学性写作的一种误解, 正如张志公先生说的:“虽然学校并不是培养作家, 但我认为这种练习是必需的、有益的。因为人人都应当具备想象力、创造力, 文学习作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有效途径。”[8]文学性写作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 更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当然, 初中学生的文学性写作还是比较简陋的, 所以张志公先生也用“文学习作”来称呼, 但不能因为比较简陋, 是“习作”, 我们就不去考查, 简陋也可以有基于“简陋”的评价标准, 其实, 说到底, 我们学生的作文哪一篇不是“习作”、不是“简陋”的呢?更何况, 《标准》要求我们“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这里对“创意表达”和“想象表达”的强调, 就是对文学性文体写作的强调。

在中学阶段, 让学生掌握几种文学体裁的基本样式与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个性化表达的能力, 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是鼓励学生进行文学习作的基本目标。中考命题者在引导课堂教学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基本的文学样式方面, 是可以有所作为的。2015 年, 很多地区把“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引进了中考文体, 如要求“写成诗歌不少于×行”。这无疑是对《标准》要求的大胆有力的回应, 同时给了学生进行文学性写作一个有益的选择, 是值得庆贺的。其实, 诗歌这种文学体裁, 从最初的全国各地作文命题一律“诗歌除外”, 到后来的一枝独秀, 到现在的几枝闹春, 是一个艰难的改变过程, 其中也伴随着人们对文学习作认识的逐步变化。相信随着人们对文学习作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入, 一定会有更多的文学性文体进入到我们的中考作文视野, 从而为考生搭建一个“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的作文考查平台, 形成百花齐放的作文课堂教学新气象。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不是为了考试, 作文不是为了生活的点缀, 而是生活的必需。”[9]我们是否可以反过来说:“作文不是为了考试, 但考试必须是为了作文, 为了生活, 为了生活的必需。”从这个层面来看, 中考作文命题在文体选择上的建议还是很有必要的, 它让《标准》的写作要求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得到“基本”落实, 因为这个“基本”里包含着基础和本分, 只有全面的、面向学生生活的语文写作能力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

摘要:中考作文命题中的文体称呼存在着如下问题:以教学文体代替具体文体;记叙文概念窄化。中考作文命题文体考查存在偏向:极力推崇叙事抒情散文;其他写作形式及应用文考查失落;文学性写作的缺失。所以, 中考作文命题在文体选择上的建议还是很有必要的, 它让课程标准的写作要求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得到“基本”落实, 因为这个“基本”里包含着基础和本分, 只有全面的、面向学生生活的语文写作能力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

关键词:中考作文,命题研究,文体考查

参考文献

[1]刘锡庆.基础写作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148.

[2]陈亚丽.文章学基础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17.

[3]夏丐尊, 叶圣陶, 宋云彬, 陈望道.开明国文讲义 (上)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168.

[4]夏丐尊, 叶绍钧.国文百八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353.

[5]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

[6]倪文锦.新课程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120.

[7]庄文中.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360.

[8]孙移山.张志公先生对作文教学的贡献[J].中学语文教学, 1998 (5) :3.

以时间为命题 篇3

6月11日上午10时,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在位于伦敦海德公园的蛇形画廊(Serpentine Gallery)开始了历时512小时的行为艺术《512小时》,每天8小时,每周6天,这512小时将持续至8月25日。

这是一个具有互动性的作品,整个行为的过程对现代人忙碌的生活状态提出了挑战,这512小时是阿布拉莫维奇的512小时,也是参与者叠加的512小时,每个参与者有权选择自己逗留的时间,当他们觉得无趣时随时可以离开,但在他们进入展厅之前必须“净身”——背包、外套、电子设备、相机、手表均不得携带入内。《512小时》共分为3个展厅,在这里你会被待到房间中间的圆台上,要求闭上眼睛体会自己的能量;你可以坐在展厅的椅子上闭目冥想;或者仅仅在展厅内慢慢走动;你还会被带进主厅旁边的小展厅,要求闭上眼睛,专注自己的呼吸,静静的呆着……在这里站、坐、或者是行走都被仪式化,时间仿佛被拉长,甚至可以说在这个空间里根本没有时间,有的只是人与人,人与自身。

在展厅内不断会有人引导你要放松、深呼吸、调整自己的状态,但对讲究效率的现代人来说并非易事,有体验者说,“整个过程看似放松但实质非常累,你一直站着,一改往常的频率,企图停下,但你会发现,做到真正的静止,却是如此困难的事。”习惯了快的我们,已经不太知道该怎么慢下来。当然,《512小时》也会让参与者去思考,“阿布拉莫维奇的空间是原始的,是灵性的、纯粹的。科技加快了我们的速度,人们迅速地进入未来,我们所经历的在迅速地变成过去,唯有当下是被无限压缩的。现代人的当下越来越少了,而唤回当下、唤回我们真实的存在,对我来说,大概是该的行为中最宝贵的东西。”

时间是永恒的命题,我们的一生都在消耗它,却永远无法抓住它,但时间总会留下痕迹。2006年,隋建国50岁,知天命的年龄,时间与空间的哲学思考成为其艺术探寻的主题,《时间的形状》正是从那一年开始创作,而这件作品的创作时间则与隋建国的生命周期相同,这是艺术家创作的一件自己无法销售的作品。从2006年12月25日开始,隋建国每天将一个“小球”在油漆桶里蘸一下,为了保证作品的持续性,他还特意准备了一个本子记录,即便自己出差也会交给助手来完成。隋建国说,“我以前从来没认真想过我的生命会有终点。50岁生日的时候,我好像远远地看到了那个地平线。从此以后,这个生命终点时间的概念就再也挥之不去。”借助那个球,时间变得可视化,每一天都是余生的开始,“这关乎生命”。

谢德庆的《一年行为表演1980~1981》与隋建国每天蘸油漆、做记录有着极为相似的形式,同样体现了艺术家对时间的思考,这件作品还被形象的称作《打卡》。艺术家宋冬曾如此评价谢德庆的行为,“谢德庆是用生命做艺术的人,我不认为他的艺术会过时,因为他不是为了时代而创作,而是为了体会时间进行创作。”在《一年行为表演1980~1981》中,谢德庆每隔1小时打一次卡,持续1年。谢德庆一生共做过6个行为,前5个每个周期都是1年,他说,“因为这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人类计算生命的基本时间单位;是生命里面周而复始的一个循环,这是属于人类文化里面都共通的。另外,可能这样听起来有些反讽,不过我相信自己具有浪费时间的才能,在这上面有所成。”他的确在“浪费”时间,他将自己关在一个3.5×2.7×2立方米的木笼子里,不交流、不阅读、不写作、不听收音机、不看电视一年;打卡1年;露宿街头,不进入任何建筑物或有遮蔽的地方1年;与行为艺术家琳达·莫塔诺在腰间用一条长约2.4米的绳子绑在一起,却互不碰触1年;不谈、不看、不读艺术,不进入画廊或博物馆1年。他最后一件作品是从36岁生日开始,到49岁生日结束,13年只创作不发表,而在这13年里,他唯一完成的就是活着,他说,“仅仅是存活也成为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他所有的创作都基于这样的前提:生命是终身徒刑,生命是度过时间,生命是自由思考。

通过谢德庆的艺术,可以体会到他的真诚,在拥有旺盛的创作力时,他把艺术做到极致,在没有下一个作品的想法的时候,他选择了让《不做艺术》这件作品提前到来,坦然面对一个艺术家不能提出有力量的想法,没有创意的事实,并以选择不做艺术来度过时间,当自己江郎才尽的时候,他选择结束自己的艺术事业,他不希望重复自己。谢德庆是坦然的,他的作品是严肃的,有些伤感,但又让人敬佩。但是当你看了另一位艺术家与时间相关的创作,你肯定会觉得自己被耍了,或者你根本没有耐心看完他的作品,那个人就是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通常我们在展览中遇到影像作品会站在作品前看上几分钟,甚至几十秒,然后转身离开,即便是走累了,坐在看视频的座位上休息一下,也很难集中注意力将作品看完。一方面当我们来到作品前的时候刚好作品从头播放的几率很低;另一方我们实在没有耐心看完那些可能是没有情节,或者不知道在表达什么的片子。沃霍尔有不少影像作品正是这种没有情节的片子,他可以将镜头对准一个正在睡觉的男人拍上6个多小时,机位从来没有变化过,画面偶有变化则是这个男人睡眠中一些无意识的动作。他也可以将镜头安放在“时代生活”大厦41楼的洛克菲勒基金办公室里,对准对面的帝国大厦,这个静止的建筑物拍摄6个多小时,制作成8小时的影片在电影院放映。在拍摄过程中除了摄影师每个半小时要检查一下胶卷的是否正常运转外,其他人只是在旁边吃吃喝喝,消磨时光。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理解沃霍尔这样的举动,哪怕是和他同在拍摄现场的人。“安迪,这需要一个全景!”“千万不要!”“前三卷胶片什么也没拍到,真令人担心。”“要把每个胶卷做上标记,以免搞混了。”“你们知道帝国大厦在摇晃吗?”“我想上一卷什么也没有拍到。”“拍摄要持续多久?”“跟你的生命一样长。”对观看者而言,对画面出现变化的等待犹如生命一样漫长,在《帝国大厦》的首映式上,最初的200名观众,在影片播放结束时有3/4离席,时间在焦虑的等待中流失。

大多数人无法忍受这样静待的消耗,但是当他们以另外一种形式消耗的时候往往不易察觉,他们忙碌着,无暇顾及流逝的时间。时间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命题,当时间假以具体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才能切实的感受到它的存在,每个人都用生命在创作以时间为命题的艺术品,它同样不能用于销售。

以妈妈命题的作文 篇4

“妈妈,以前你在家的时候,我跟你睡在一起,可是如今你去东阳了,我一个人只能睡在学校的宿舍里,没有你的陪伴,晚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有时还偷偷地哭,我太想你了。如今你已经去了东阳,为了我们家以后的生活过得好一点,你外出赚钱,我想对你说声:你辛苦了。”

“以前,你在家的时候,我总是说你,说你总是骂我,还老是说你不好。现在你出门了,我一个人静下心来想想,其实一直都是我错了,妈妈我以后再也不说你了,以后再也不会把你弄生气了,求求你快点回来吧!妈妈!”

“以前,你在家的时候,我总是说奶奶对我好,你一点儿都不对我好,可现在你出门了,想想还是你对我最好了。在那时候,我想帮你干点家务活,可是你就不让我帮,我知道是你心疼我,可是现在你在外面了,我想帮都不能帮你了。”

“妈妈,你在家的时候,你骂我,我也觉得你不好,你打我,我也觉得你不好,可是现在想想,那些时候确实是我自己没有做好,现在你在外面了,想让你来骂我,想让你来打我一下,都没有人来骂我打我了。”

妈妈我想对你说五年级命题作文 篇5

妈妈,我有满肚子的话想对你说,可你每天忙里忙外的,哪有一点时间和您说,即使有,也只是几秒钟的时间,你就再也不理我了。如果我还想问,遭来的只会是一顿教训。妈妈我真的很难过,也很不解一向爱我的你,这段时间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冷漠?你的`时间全部投入在那些听障儿童的声上。我知道这很高尚,也知道你想极力改善,让他们走上正常人的道路,可你忽略了我,要知道,我才是你的唯一呀!要知道,妈妈要知道,我也是孩子,我也需要妈妈啊!

你把时间全用在了这些听障儿童的身上,妈妈你已经好久都没有翻过我的书包,看过我的作业,询问过我的成绩了,就连和我说话的次数都屈指可数了。记得上次你在看孩子,我看看你的背影,你一会抱抱这个,一会抱抱那个,妈妈你知道吗?我的眼睛模糊了!我也是孩子我也希望妈妈把我揽入怀中啊!妈妈你想知道你女儿这次期中考试的成绩吗?你一定想知道吧!既然想只知道,就让我来汇报吧,语文:91;数学:97;英语:96,妈妈你满意吗?快告诉我呀!妈妈你怎么不说话呀?我想进步,妈妈给我买套《世界未解之谜》吧我现在可缺乏知识了!妈妈你回答我呀!你怎么不说话?原来是我在痴人说梦话,我立刻住嘴了。

妈妈,在我印象里你不是这样的呀!我只要一提到买书你都会及时帮我买,可今天你为什么默默不语呢?而且你以前对我不是这样的呀!每次问你东西你就会嘻嘻哈哈的回答我,无论你多忙也会抽出时间来回答我陪我说说话,可现在为什么不同呢?以后都是这样吗?我不敢想。

以妈妈命题的作文 篇6

在人们的印象中, 实证主义法学坚持一种“法律与道德相分离”或者“实然法与应然法”相分离的主张。但是, 二战后由于对纳粹德国战犯的审判遭遇的法学难题, 以往实证主义所持的这种主张遭到了挑战。 (1) 在战前坚持实证主义立场的德国法学家拉德布鲁赫, 战后在学术上也转向了否定分离命题, 提出了著名的“拉德布鲁赫公式”, 认为违背此公式的“法”将失去“法性”, 因而不再是法[1]。就对纳粹战犯审判的特殊情形给实证主义提出的难题来看, 否定这种分离命题似乎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度。但是, 这种认为法实证主义所坚守的“分离命题”为纳粹战犯张目的观点, 似乎误解了实证主义理论上的立场。如果问题都变得如此简单, 那么实证主义似乎真的没有招架的余地了。

但是, 事实上并非如此。实证主义关于分离命题的论述, 和一种人们基于常识所认定的法律和道德简单分开是不同的。实证主义坚持的分离命题, 是建立在一种逻辑分析基础上的分离命题, 并且在屡遭批判的“恶法亦法”的论题上, 实证主义也给出了自己的回应, 以此来捍卫分离命题的地位。本文试图从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H.L.A.哈特关于分离命题的经典论文《实证主义与法律和道德的分离》[2]入手, 分析其证成分离命题的理路。

二、分离命题于法实证主义的理论地位

实证主义法学作为法学理论的一个流派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分别从边沁、奥斯丁、哈特、凯尔森的相关理论出发, 不难发现其间的差异似乎远甚于共通, 然而, 他们却不约而同地在各自的理论框架内坚持了分离命题的立场, 因此, 分离命题被认为是法实证主义的核心论点, 是否坚持分离命题被视为实证主义的终极判准[3]。

法实证主义的先驱奥斯丁, 在《法理学的范围》一书中将分离命题经典地表述为:“法律的存在是一回事, 它的优缺点是另一回事。法律是否存在与它是否符合某假定的标准是两个不同的范畴。”[3]而边沁则认为, 是和应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会导致两个危险, 其一, 人们关于法律应当是什么的观念可能会消解法律的权威, 甚至对法律的存在本身提出挑战;其二, 法律可能会取代道德作为人类行为的最终评价标准, 从而逃避了对其批评。因此, 只有坚持是与应当是的区分才能帮助我们渡过此危险[3]。正如哈特总结的那样:他们一贯地主张“要坚决地、尽可能地清晰地区分实然法 (law as it is) 和应然法 (lawasitoughttobe) 。这一主张贯穿他们所有的工作。”[2]

但是, 对于边沁、奥斯丁所持的这种分离命题, 各路理论家提出了猛烈的批评。一些人认为, 这种区分妨碍了人们对法律的真正本质及其社会生活的根源的认识。另一些人认为, 这种区分不仅在理论上具有误导性, 而且在实践中亦非常有害, 最糟糕的是, 它削弱对专制和独裁的抵抗, 至少, 它可以使得人们不尊重法律[2]。

三、否定命令理论不等于否定分离命题

哈特指出, 功利主义传统下的法理学是由三种学说构成的。一是坚持法律与道德的分离的学说;二是法律概念的纯粹分析研究学说;三是法律强制理论, 即认为法律是一种命令的理论。因此, 在对功利主义法理学批评的时候出现了混乱, 这种混乱在于反对者认为说明其中一个学说的错误就意味着其他的两个学说也是错误的, 并且无差别地使用“实证主义”这个标签含糊地指代三个独立的学说, 而没有看到这三个学说它们是相互独立的[2]。哈特本身也不能同意功利主义法理学之下的命令理论, 但是他坚决指出:针对命令理论的批评, 并不足以证明法律与道德区分学说的错误, 分离命题可以独立于命令理论成立。

功利主义法理学学者认为, 用单纯的“命令”解释法律的本质有其不足之处, 但如果用“习惯性服从”去补充命令说, 我们便能够掌握法律制度的实质。这种经过修正后的“命令”理论可以表述为:社会群体的大多数成员习惯性地服从由主权者所发布, 以威胁为后盾的命令, 而主权者本身并不习惯性地服从于任何人[4]。

哈特认为, 这个重述过的命令理论存在重大缺陷。第一, 它忽略了法律和道德之间的一些实质上的联系。例如, 法律不是和命令理论十分类似的一个“强盗情境”, 法律并不是这种强盗命令, 法律秩序也不可能简单地认为是强迫。第二, 这种命令理论似乎只适合那种君主制国家, 对于现代民主议会制国家没有解释力。因为民选议会是一个成员流动的机关。即使将立法机关看成选民的“代理人”, 而将选民看成命令的发布者, 最终导致的是“自己服从自己的后果”。第三, 在法律制度中存在着大量的授予个人或机关权利的诸如合同、遗嘱、信托的法律, 这些法律显然不是一种“命令”。这种授予权利的规则虽然区别于命令, 但也不一定就是道德规则或符合道德的规则。

四、形式主义的错误不能否定分离命题

美国的法律现实主义者, 对于一种司法上的形式主义或者称其为“机械法学”的理论提出了猛烈的批评。这种批评意在通过运用形式主义的错误来否定分离命题。这种形式主义强调, 司法裁判的过程乃是一种运用三段论机械适用法律得出司法判决的过程。哈特认为, 把法实证主义等同于这种法形式主义, 是现实主义者的一种误解。哈特批评了这种形式主义, 但坚持即使否定形式主义也不能否定分离命题。

哈特指出, 法律语词都有一个特性, 即存在一个毫不怀疑地适用该情形的标准情形 (standard instance) , 同时又存在一个可争议的阴影地带 (penumbra) 。因此, 在适用法律规则时, 我们必须为自己做出的“某词语是否适用于手边的案件”的决定以及决定可能产生的实际后果负责[2]。在这种“阴影案件”中, 规则的适用不是单纯的演绎推理, 因此形式主义的主张因为忽略了法律语词的这种特性而犯了错误。

但是, 坚持分离命题的论者们并没有犯这种错误[2]。奥斯丁在其理论中已经意识到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和开放性。他认为在阴影情形下, 法官造法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解决阴影难题, 必须参照社会目标得出其结论。问题的核心在于, 即使得出机械地做出判决的错误与参照社会目标判决的正确, 这在多大程度上表明了分离命题的错误呢?

五、道德上恶的法律不能否定分离命题

一个来自纳粹德国时期的告密者案件似乎让法实证主义的理论陷入困境。因为被指控者可以认为, 在行为实行时并不违反当时制度下生效的法律。如果要对其理由提出反驳, 自然法论者会主张, 他们所依据的法律是无效的, 因为违反了道德的基本原则。法实证主义的理论被其反对者认为为“告密者”提供了法理依据, 因而值得批判的。法实证主义如果不能在此问题上很好地回应, 分离命题将面临很大的挑战。

但是, 法实证主义认为,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可以说, 这些法律是法律, 但是它太邪恶了以至于不能被遵守[2]。相反, 如果我们将反对理由表述为, 这些邪恶的东西不是法律, 这种主张是许多人无法相信的[2]。因为哈特认为, 分离命题的批评者过分夸大了这样一个事实的重要性, 即一个规则可能被说成是一个有效的法律规则, 但好像该命题一旦宣布, “这个法律规则应该被服从吗?”哈特意在表明, 一个恶的法律是否是法律和一个恶的法律是否应当别服从是两回事情, 混淆这两者造成了对分离命题批判的失败[2]。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 主张“恶法非法”的观点确实给战后德国法院审判纳粹统治下当地战犯、间谍和告密者提供了法理依据。但哈特认为这种依据是不正确的, 但也不表明哈特赞成对这些战犯、间谍和告密者不予处罚。哈特的解决方案在于, 在不予处罚和放弃不溯及既往的珍贵道德原则间两个邪恶中衡量, 选择后者的代价要小得多。

这个问题在理论上被称为法律之道德的可谬性。哈特虽然在文中提出了自己反驳的观点, 但对于这个问题的整体回应体现在实证主义后来的继承者的理论上。David Lyons观点和哈特相同, 只是其表述更加清晰。他认为, 因为实证主义者并非各个都是道德相对主义者或者伦理不可知论的支持者, 并借以排除或者否认道德评价之于法律的意义。他们只是不想让道德评价随意进入法律的领域, 从而破坏法律本身的整体性与内在和谐性。所以, 法实证主义的立场并非是“非道德主义者”[1]。我们可以认为, 坚持分离命题并非支持道德可谬性法律的立场。分离命题仅仅只是否认对于法律进行道德评价的必要性, 并非认为法律或者某一法律规定应该无视道德评价甚至应当与道德评价针锋相对[1]。

六、进一步的讨论

哈特通过论证, 认为通过否定命令理论、批评形式主义的错误和认为道德上不能成立的法均不能有效地否定分离命题。哈特在这篇文献中, 不但首次明确地提出了他的理论框架下的分离命题, 而且对分离命题的明确表述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 由于这篇文章时间较早, 相较于哈特后期理论还有不成熟之处。例如:哈特主要的理论任务在于批驳那些反对分离命题的批评者, 而在分离命题本身的理论上, 论述得还不是十分的充分。在哈特的名著《法律的概念》当中, 哈特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述。

哈特在这本书的第九章《法律和道德》中对分离命题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4]。哈特首先承认了法律与道德的某些关联是很难否定的, 但是这个事实并不能证明如下命题:法律体系必须和道德或正义有特别的一致性关系, 或是必须奠基在人们普遍接受的想法上, 认为守法是道德上的义务。再者, 即或这个命题在某个意义下为真,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推论说, 法律体系中特定的法律有效性判准, 无论是外显或内隐的, 都必须和道德或正义有关。 (1)

在此, 哈特完整地提出了分离命题, 或者可以称之为可分离命题的表述:法律与道德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可分离命题的证成, 坚守了法实证主义的立场, 在学理上对法律学科真正地独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实证主义法学坚持法律与道德相分离的命题, 这个命题已经成为实证主义法学的代表命题。法实证主义的大师哈特在其经典论文《实证主义与法律和道德的分离》中, 既提出了实证主义法学先驱者阐述分离命题的不足之处, 也对其他学者对分离命题展开的批评进行了回应, 因而巩固了分离命题的地位, 为实证主义法学的理论展开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分离命题,哈特理论,法律概念

参考文献

[1][德]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法律智慧警句集[G]//舒国滢, 译.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拉氏论文《法律的不法于超法律的法》:161-177.

[2]H.L.A.Hart:“Positivism and the Separation of Law and Morals”, in his Essays in Jurisprudence and Political Theory (Oxford:Clarendon Press, 1979) .

[3]陈景辉.法律的界限:实证主义命题群之展开[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17-79.

以中秋命题的作文 篇7

中秋月,月儿圆。吃过晚饭,爸爸妈妈带着我去城市阳台的沙滩上赏月。我们带了许多水果、饮料和月饼,我高兴极了。

我们到达目的地时,沙滩上已经来了许多人。我们一边观赏一边沿着沙滩向前走,这时一轮圆月从海上升起来,像一个圆圆的大银盘,散发出温柔的光。这时爸爸吟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句,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爸爸让我背出关于月亮的诗句,我想了想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爸爸夸奖我很棒,我心里像吃了蜂蜜一样甜。在沙滩上,我们铺开塑料纸,放上月饼、饮料和水果,围坐在一起,对月举杯,一边吃一边谈笑着,一边听妈妈给我们讲关于中秋的古老传说,像嫦娥奔月、吴刚伐树、玉兔捣月等等。看着圆圆的月亮,我想嫦娥姐姐是不是也很想念她的家乡地球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秋节是全国人民一起团圆的日子,愿我们祖国更加繁荣富强,这样我们每年都会有一个团圆、快乐的中秋节。

以妈妈命题的作文 篇8

记忆中,我手拿着风筝在宽阔的土地上奔跑着,那个五岁的小女孩也蹦跳着,丝毫不怕摔倒。因为,牵着她,让她安心的人是妈妈。是妈妈那双温暖的手给了她勇气,让她无所顾虑,让我也感到心安。

当星星高挂在天空时,我睡着了,那个小女孩也安静的睡着了,丝毫不怕漆黑。因为,守着她,让她心安的人是妈妈。是妈妈那双温暖的眼给了她勇气,让她无所畏惧,让我也感到温暖。

后来,一阵春风吹走了手中的风筝,那个五岁的小女孩长大了。

长大后的小女孩依旧蹦跳着,因为有让她心安的妈妈。

当一股春风吹来,小女孩下意识的牵着妈妈的手,因为她习惯了妈妈那双温暖的手。可如今,怎么也没有了当初的感觉,没有记忆中的温暖。

阳光洒在地上,看着空荡荡的手,很纳闷忽然想起什么,暮然回首,不经意间发现那双本该温暖的手已不复从前,那双本该温暖的眼也不似记忆中的有力,连那乌黑秀丽的头发也染上几许雪色。再看看四周,花儿享受着阳光的沐浴,那是——哦,那是我,那是童年的我,哦,原来时光已过去这么久,久到我误以为那发生在昨日,就到我不曾注意那迟来的春风已经追上我,甚至超出十里。

回想童年,妈妈的手是风筝的线,让我翱翔天空;妈妈的眼是太阳的光,让我茁壮成长。

如今春光正好,我也悠然与于青春时光。如今春风拂面,却不及妈妈的手与目光。如今纵有春风十里,暖意无暇,也不如你······

高二作文以命题为主的800字作文:用心灵感受奇迹

希望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19世纪世界上出现了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便是海伦·凯勒。”

提到海伦·凯勒,大家并不陌生了,一个出现在19世纪的奇女子,88个的人生春秋中只有19个月的光明。然而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走出了“黑暗”。

信念

“我要把别人看到的当成我的太阳,别人听到的当成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看作我的快乐。”——海伦·凯勒自述很难想象,双目失明的她是如何摸着荆棘爬过来的;无法明白,两耳失聪的她是怎样感受大地的钟声闯过来的。我想,那一定是她心中的阳光召唤她,为她指路。从她的精神,她的品质,她的信念,不难看出,在她眼里,每天都是希望,永远地为希望而活。希望是她的成功之本。

永恒

“我的身体是不自由的,但我的心却是自由的,我且要摆脱身体的躯壳,飞到人群中,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海伦·凯勒自述一个人心中怀有信念是不够的,还需要坚持,坚持到底,花才会开得最美。

她坚持了,虽然她耳聋,但她用心灵去感受了世界;虽然她眼瞎了,但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读“了许多内容;虽然她失声了,但她动“唱”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迹。

心灵的青春是永恒的,是万古常青永远发亮的。因为她有了一颗充满青春的心,使她的人生没有了苍白,甚至比一个正常人的人生还要精彩。

永恒·信念·奇迹

一直顽固地以为,海伦·凯勒有如此的奇迹,是因为她的心灵,她从不怨天尤人,默默地接受世界带给她的枷销——一切不幸,然而又因为她拥有了这枷锁而有了惊人的毅力与恒心,征服了她自己,也征服了这个世界!一个残疾人的生命之花都能开得如此烂漫,更何况我们每一个正常人呢…

高二作文以命题为主的800字作文:从那一刻开始寻找美好

岁月悠悠,从青石巷里淌过,留下了痕迹。两旁古色古香的房屋,宁静而神秘,令人心醉。

我背着相机,在美如水墨画卷的古镇中穿行。刚下过雨的古镇带着一点儿梦幻的感觉,整个镇子笼罩在雨后氤氲的雾气当中,仿佛若隐若现。我在找寻一个时机,一个场景,可以让我捕捉到洋溢在这古镇中浓浓的气息。可是,无论我怎么摆拍,怎么找角度,都无法拍到一张令我满意的照片。古镇是安静的,是柔美的,或许还带着一些岁月的沧桑。可是到底哪个地方才能将这些缩影到一张相片上?

正当我在沉思苦恼之时,巷子里传出了一阵孩童的笑声,似银铃般在这古镇中显得格外动听。“他们在干什么呢?”我带着疑惑,循着有笑声的地方走去。转过一个弯,看到了那群孩子,原来是在玩跳房子的游戏!看他们自然地笑容,天真的脸庞,身上的布衣,不禁感慨到:“多么美的一幅画啊!”于是立刻拿起相机,记录下此刻。白瓦墙、青石板,一群在玩耍的孩子。我反复看着自己拍下的照片,不知道为何,心中充满感动。思前想后,我终于明白了,这群孩子的脸上洋溢着天真烂漫的笑容,这种自然流露的情感是世间最打动人心的。就如同这座古镇伫立于此,多年不变,一直都是以它最自然的样子展现。这张相片上的湛蓝的天空下,悠远沉静的古巷和孩子最自然的微笑,是整个古镇最美的风景啊!

从那一刻开始我明白了,许多东西你刻意地去找寻、去创造,不如恰好地遇见。

以妈妈命题的作文 篇9

一、任务型阅读试题的主要特点

任务型阅读语言材料和试题的生活化、实用化程度较高, 在试题的设计中努力呈现英语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运用。该题型要求学生在阅读不同体裁的材料后, 根据试题的要求和自己的理解对题目作出解答, 强调考查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英语完成任务的能力, 是一种主观性试题。

二、任务型阅读试题的命题原则

1. 体现课改理念, 突出导向作用。

任务型阅读试题以《英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五级目标为命题依据, 突出考查学生在地道、真实的语言情境中灵活运用英语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查学生学习中沉淀下来的积累与可持续学习的能力。目的是使那些把生动活泼的外语教学变成枯燥的应试技巧训练, 靠做模拟试题、搞题海战术的学校占不到便宜, 以此引导外语教学朝着减少学生过多机械操练语法知识, 增加课内外阅读总量,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的方向发展, 进而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目标。盐城市2007、2008年的试题命制都遵循了以上原则。

2. 强化基础知识, 突出语用能力。

尽管任务型阅读是一种主观性题型, 试题有一定的区分度, 但该题在设计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题还占有一定的比例, 考查能力的难题所占比例较小。考查双基的试题, 努力把考点置于真实、充分的语言交际情境中, 并从真实运用语言的角度去设题, 以突出考查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如 (见附1) :

What was Yuan Longping′s childhood dream?

What are Yuan Longping′s hobbies?

又如 (见附2) :

What do people think of Harrods?It′s very________and________.

Alice went to thefloor to buy the ________ watch and the chocolate.

这四个小题考查的都是对语篇的细节理解, 要求学生在对文本信息进行一定的整合后, 用自己的语言作答。而要求学生每空只能填写一个词, 对学生的概括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 尝试学科渗透, 体现工具性特点。

为体现英语学科的工具性特点, 试题在学科知识渗透上做了有益的尝试。

2007的第4小题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材料首先判断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制成功七年后被引进美国, 然后在所给的世界地图上指出美国的地理位置, 把地理知识与英语考试融合起来 (见附1) 。

2008年的第4小题要求学生读懂文章, 看懂购物发票并能算出购物的应付款, 这是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活动与技能 (见附2) 。

4. 考查学习策略, 关注跨文化意识。

课标的五级目标明确要求学生在初中英语学习阶段要能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进行学习。为了体现对学生这一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的考查, 2007年的第5小题要求考生根据阅读材料从某本字典对“variety”的四条解释中找出其中最适合文意的解释 (见附1) 。而2008年的第5小题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商场各楼层商品示意图, 写出在第一层可能买的商品。stationery这个词在教材中是一个三会词, 只要求学生听、说、读, 不作写的要求, 但属于stationery的名词很多, 而且有很多是四会词, 因此, 该题的答案也较开放。以上两个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认知策略, 引导师生关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养成。

在尝试考查学习策略的同时, 试题也关注跨文化意识的培养。2007年试题选材为名人介绍 (袁隆平) , 2008年为国外生活 (一位意大利女孩在英国商场购物的经历) 。2008年的第2、第4小题引入外国商场内的公共标志和货币图案,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关注生活, 关注文化差异 (见附件2) 。

5. 呈现卷面友好, 体现人文关怀。

这两年盐城市的任务型阅读试题均采用了图文或图表的形式, 这些形式不仅与知识和能力考查点密切相关, 而且使卷面形式活泼、图文并茂, 体现了人文关怀。

附1:2007年盐城市中考英语任务型阅读试题

阅读下面短文, 根据短文内容完成相关任务。 (共5小题, 每小题2分, 计10分)

Every scientist has a childhood dream.A scientist in China once had a dream.He wished to grow a new type of rice.This new type of rice would be as big as peanuts.This person is Yuan Longping-“Father”of Hybrid rice (杂交水稻) .

Yuan Longping was born in 1930.He graduated from the Southwest Agricultural (农业) University in 1953.He came up with an idea for a Hybrid rice in the 1960s.Since then, he has devoted himself to research an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varieties.

In 1973, together with other people, he succeed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Hybridrice.ThismadeChinaa worldwide leader in rice production (生产) .In 1980, the technology (技术) for hybrid rice was introduced to the United States.Now his“super rice”has been introduced to more than 20 other countries.

Because of Professor Yuan′s hardwork, Chinanowproduces enough rice to feed her people every year.Last November an online survey showed that most Chinese believed that Yuan deserved (应得) a Nobel Peace Prize.

Inhissparetime, Yuan Longping loves playing the violin and listening to music.Every night, he reads for half an hour before he goes to sleep.He likes swimming, too.It is said that Professor Yuan is one of the richest people in China.But he cares about nothing but his research.

1.What was Yuan Longping′s childhood dream?

2.What are Yuan Longping′s hobbies?

3.The underlined word“her”in4th paragraph means________.

4.Sevenyearsafter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Hybrid rice, it was introduced to________.On the map No.________is where the country is.

5.According to thefollowing explanations of the word“variety”in a dictionary, the word“varieties”in2nd paragraph probably means________.

variety[v藜rai藜ti]n 1多样化;变化:give~to the programme使节目丰富多彩/His writing lacks~.他的文体缺乏变化。2种类:a choice~of black tea特级红茶/varieties of cloth各种布匹3种种:Iron has a variety of uses.铁有种种用处。4【生】变种;品种;【语】异体;a new variety of apples苹果的新品种

附2:2008年盐城市中考英语任务型阅读试题

阅读下面材料, 完成相关任务, 每空一词。 (共5小题, 每小题2分, 计10分)

Harrods

Welcome to the biggest store in Europe-Harrods!

If you want to go shopping in London, the best place is Harrods.

★Harrods is in one of the most expensive areas of London, Knightsbridge.

★Harrods sells everything.You can buy anything here-even a plane or an elephant!

★Harrods is one of the busiest shops in London.Nearly 3500 people come to the shop every day and more than 4000 people work here.

Harrods is a big shop.It can be difficulttofindwhatyouare looking for.Yesterday an Italian girl, Alice, went to Harrods and bought a watch and some chocolate.She found the things with the help of the store guide.

STORE GUIDE

LG stationery

上一篇:朝花夕拾内容简介下一篇:西北工业大学第七届创业大赛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