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的作者(推荐9篇)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早年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46岁始中进士。贞元十七年(801年),50岁的孟郊任江南溧阳尉。其代表名诗《游子吟》就是在溧阳时所作。在任不事曹务,常以作诗为乐,被罚半俸。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
生平:
早年生活
天宝十年(751年)孟郊生于湖州武康,父亲孟庭玢是一名小吏,任昆山县尉,家中清贫,孟郊从小生性孤僻,很少与人往来。青年时代隐居于河南嵩山,但关于这段经历的起讫时间与具体情况,已不可考。
自唐德宗建中元年(780)至贞元六年(790),即孟郊三十岁至四十岁这段期间,他在河南目睹过当时的.藩镇之变,在信州上饶为陆羽新开的山舍题过诗,后来又在苏州与诗人韦应物唱酬。由中原而江南,行踪不定,却是除去写诗以外,并没有其他什么事业可以记述。
中年进士
贞元七年(791),孟郊四十一岁,才在故乡湖州举乡贡进士,于是往京应进士试。贞元八年,下第。可能就是在这次应试期间,他结识了李观与韩愈。《旧唐书》本传说孟郊“性孤僻寡合,韩愈见以为忘形之”;两人的性格都异乎流俗,是他们订交的基石。孟郊固然比韩愈年长十七,写诗笔力也足与韩为敌,但他命运坎坷,仕途多蹇(jiǎn),所以反倒是他因为得到韩愈的表扬推崇,才诗名大振,成为韩愈这一诗派的名士。贞元九年,孟郊应进士试,再下第。贞元十二年(796),孟郊四十六岁,奉母命第三次来应试,才得进士登第,随即东归,告慰母亲。贞元十三年,寄寓汴州。贞元十五年,在苏州与友人李翱相遇,嗣后又历游越中山水。贞元十六年(800年)为溧阳尉。元和初,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
贞元十七年,孟郊五十一岁,又奉母命至洛阳应铨选,选为溧阳(在今江苏省)县尉。贞元十八年赴任,韩愈作《送孟东野序》说:“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去做县尉是与他的愿望很相违背的,因而也就不可能尽到一个县尉的职责。溧阳城外不远有个地方叫投金濑(lài),又有故平陵城,林薄蒙翳(yì),下有积水,孟郊往往去游,坐于水旁,徘徊赋诗,以致曹务多废。于是县令报告上级,另外请个人来代他做县尉的事,同时把他薪俸的一半分给那人。孟郊穷困至极,于贞元二十年(804)辞职。
晚年生活
慈 母 手 中 线,
游 子 身 上 衣.
临 行 密 密 缝,
意 恐 迟 迟 归.
谁 言 寸 草 心,
报 得 三 春 晖.
作者背景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年时居蒿山,与韩愈是好朋友.一生穷困,近50岁时才中进士.孟郊写诗以寒苦之音著称,追求奇特的构思和瘦硬的语言风格,多表现下层民众和自己的贫寒生活及遭遇,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注词释义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意恐:担心.
寸草:小草.寸草心:此处指游子的心.
三春晖:春天的阳光.这里比喻母爱.三春,初春、仲春、暮春,泛指整个春天.晖,阳光.
古诗今译
慈爱的母亲手中的针线,离家远行人身上的衣服.要远行时密密地缝呵缝,心中担忧儿子迟迟才回.谁说幼小的青草的心意,能报答得了春天的光辉?
名句赏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一、揭题激趣
1、板书课题借生日。
2、读完课题,问:小朋友们想问什么吗?鼓励学生提问,学生可能会问:以前只听说过借东西,生日也可以借吗?各人有各人的生日,怎么能借呢?谁把生日借给谁呀?
二、初读课文
1、自由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同桌互读互帮,识记生字。
3、小组合作读,读读想想刚才提出的问题。
4、全班交流,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朗读感悟
1、指导朗读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课件展示课文的`插图,启发学生想象:
⑴妈妈真的忘了自己的生日吗?
⑵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前,心里会想些什么?
⑶妈妈听到小云要把生日借给她,会对小云说什么?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2、练习分角色朗读。
3、播放乐曲,配乐朗读全文。
四、巩固字词
1、用读词读句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
2、完成课后读读说说。
五、指导写字
六、实践活动
1、阅读古诗《游子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课后会吟唱古诗。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真挚感情。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并感受母亲对诗人的慈爱和学会感恩。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好听的诗歌,这首诗歌是由唐朝一位诗人孟郊,为了自己表示对母亲孝心。写下的一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歌《游子吟》。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作者简介:孟郊(751年-815年),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汝州(今属河南汝州),唐代著名诗人,少年时期隐居嵩山。注释
⑵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体名称。⑶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⑷临行:将要。
⑸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⑸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⑹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三、熟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通过写母亲为临行的游子缝补衣服时的情景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四、文章总结 我们也要学习作者孟郊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社会。
师:那如果让你给这个相册取一个名字,你会取什么名字? 生:母亲 母爱 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是啊,在我们生命中,有这么一个人,陪伴我们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有这么一个人,我们高兴她就开心,我们难过她也跟着悲伤。有这么一个人,她是那样平凡,却把我们照顾的细致入微。我们在她的慈爱庇佑下,安然长大。她有一个名字,就叫“母亲”。今天我们就学一首关于母亲的诗“游子吟”(第三张PPT)
师:我们学习任何一首古诗,都要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并理解诗文大意。要能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寄寓的道理。让我们看到这首诗老师对大家的要求。(第四张PPT)
师:带着这个学习目标,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游子即离开家乡在他乡生活的人,老师就是“游子”我是九江人,离开家乡在宜春生活。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名称。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想到的意思,游子吟即游子所想所思。以前古代文学中这类作品有很多,比如白居易的“暮江吟”指的是在傍晚江边的所想所思。还有《梁甫吟》《白头吟》(第五张PPT)
师:这首诗唐代诗人“孟郊”在他五十多岁想起年迈的母亲送儿子远行时所写的。孟郊字东野,他的诗大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与另一苦吟诗人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孟诗现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这首游子吟就是五言古体诗的代表作。(第六张PPT)让我们来看一个视频,了解下当时孟郊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写下这首家喻户晓的《游子吟》的。(视频)
师:孟郊一生颠沛流离,蓦然间回想起年迈母亲为自己加紧缝制衣服送别自己的情景。往事历历在目,让孟郊潸然泪下。游子吟短短三十个字,却把年迈母亲送别远行儿子的场景和孟郊想报答母亲恩情的心境刻画的栩栩如生。让我们在朗读中一起来体会孟郊当时的感情。(第七张PPT)
师:老师给大家朗读一遍,在老师朗读的时候,希望大家能把不认识的或者不理解的字标注出来,并根据老师的朗读节奏,划出这首诗的节奏。(师配乐读)师:你们的节奏划好了吗? 生:划好了。
师:跟老师黑板上划的对一对。如果不一样,请改正过来。订正好的请举手。
师:很好,请大家按照划好的节奏,一起有感情的朗读下这首诗。游子吟 唐 孟郊 一二起(点评)
师:有哪些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请举手提问。寸草:指的是春天刚刚长出来的小草,这里象征子女。三春晖指的是春天的阳光,比喻母亲的慈爱像阳光一样,无法报答。(第八张PPT)我能理解诗文大意。请根据你们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写出这首诗的大概意思。独学两分钟,对学五分钟。独学开始。(请对子说说诗文大意)
师:母亲手中的一针一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衣衫。临行前还一针针的缝制,是怕儿子不知什么时候能回来。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的孝心,能报答母亲太阳般的恩情呢?让我们带着对诗文的理解,再一次朗诵这首游子吟,读出孟郊的当时的感情,读出作者的那颗感恩的心。要温情中带点伤感,失意中带点落寞。(第九张PPT)我想问问大家,有谁经历过与母亲或者其他亲人的分别呢,当时你是什么心情?
师:嗯,不管我们有没有经历过与亲人的分别,我们都能感受到那种亲人离去的伤痛。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一起朗读这首诗。
师:听大家朗诵,老师仿佛就是亲眼看见孟郊的母亲送别儿子一样。脑海中满满的画面。我想既然我们能想象出当时的情景,为何不让孟郊和孟郊伟大的母亲,在我们这个讲台上,来一次跨越时空的送别呢。谁能按照诗文,来演绎下孟郊母子?(配乐表演)师:谢谢两个孩子给我们带来的精彩的演绎。你们有感受到孟郊母亲送别儿子时的那种殷殷的爱吗?
生:有(感动)
师:是啊,母爱带给我们的是无限的感动,在大自然中,我们也常常能看到母爱的伟大。(第十张PPT)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动物尚知父母恩,何况是人呢?我们要懂得感恩。
师:母爱是无私的,就像春天温暖的阳光。母爱是深沉的,就像滋润万物的雨露。我们要有一个感恩的心,感恩母亲对我们的关爱,感恩母亲对我们的付出。我们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第十一张PPT)
师:让我们怀着对母亲的感恩之心,一起唱一唱这首《游子吟》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游子吟改写作文4篇,欢迎大家分享。
游子吟改写作文 篇1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村子里大都已经熄灯了,但这户人家还点着蜡烛,烛光下,一位年迈的母亲在縫衣,在她的身旁,还坐着一位年轻人,他正拿着书认真地看。原来,这位年轻人正是孟郊,正准备赴京赶考,而身旁的母亲正是他的老母,正给儿子缝衣。
天真冷呀!凉风习习,为了让儿子不受寒冷,母亲又在衣上添了几针。母亲一不小心,将针扎到了手,顿时,血流了下来,孟郊一见,连忙跑过来。“没事,没事。”母亲笑着说,“只不过被扎了一下手,有点痛罢了。”儿子听了,还不放心,跑来看看,母亲只好用布包好,笑着说:“你看,没事吧!”说完,又去缝衣了,儿子看到这些,眼中闪着泪花。
又过了一会儿,孟郊打了一个哈欠,母亲见了,说:“儿子啊!天早晚了,你还是回去睡吧。”儿子点点头,收拾好行李,回去睡了。而母亲呢?她还是在烛光下缝呀缝呀,为了不让儿子冻坏,母亲一夜都没睡。
第二天,孟郊起后,看见几件美丽又舒服的单衣、夹衣和外套等,高兴地喜出望外,连忙穿上。不一会儿,马车来了,儿子坐上马车,兴奋地踏上赴京之路,挥手向母亲道别。
望着儿子离去的背影,母亲既兴奋又失落,含着泪,回家了。
游子吟改写作文 篇2风和日丽,万物复苏,车窗外一片桃红柳绿的景色,燕子在外边啾啾地鸣叫着,我望了望那蓝天美景,春天到了,与我当时走的季节一模一样。远远望去,那间小小的、破破的房子依然如旧,我下了马车,走进了那灰尘满房的地方,走出门,望了望后山上的那块墓碑,我走了过去,面对这块长满了青苔的碑,我跪了下来,不禁喊到:“娘,孩儿回来了,可,为什么您却,却……。”
那年,我十八岁,正要进京赶考。临行前的夜晚,我寒窗苦读。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此时,一阵昏黄的灯光从母亲的房间传了出来。我以为母亲近些天劳累入睡忘了关灯,便要去关。这时,透过门缝,我看见母亲还在缝着我的衣裳,昏暗的灯光下,母亲皱纹略添几丝,头发似乎又白了许多,略显憔悴,只见母亲把针拿到灯下,把线慢慢地穿去,可穿了半天依旧没穿过,最后,当我在想跑去帮母亲时,线已穿过针孔,她拿起另外一件衣裳,看看哪儿有不足之处,就又埋头缝补。
母亲一针一线的,细致地缝了缝,时不时用那粗糙的双手擦了擦额角的汗珠,我不禁心痛起来,突然,母亲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哎,孩儿这一走,不知何年才能回来,这一路上不知要经历多少风风雨雨,我得把衣服缝多几件,做的厚一些才能保暖安心呀。”我在门外听着,擦了擦泪水,推开了门,走在母亲面前,说:“娘!”母亲轻轻地抬头,亲切地笑着,说:“孩儿,你明儿就要走了,娘要多给你缝些衣裳,你先睡吧,明天要早起呢!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啊!”
第二天,母亲早早叫起我,整好行李送我出门,这一送就十一二里。她千叮咛,万嘱咐:“孩儿,路上千万小心,专心去考。娘在家等候你的佳音……”
我走了,我哭了,这时,我见到果子在翠绿的叶子上,显得更加饱满,是啊!果子是无论如何也报答不了阳光妈妈的`栽培。母亲给我了无微不至的爱,我一辈子也无法还清她的恩情。如今,我衣锦还乡,什么也没改变,而母亲却已离开人世。
现在,我仰望天空,突然,下雨了,我的泪水已与雨珠合二为一,我轻靠在墓碑上,低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游子吟改写作文 篇3大雪纷纷。在一个寒冷的冬季的夜晚,一位 叫孟郊的游子正在屋中和他的母亲攀谈,他马上就要去京城,他非常希望可以考取功名,回家孝敬母亲。
在那间小小的茅草屋里,孟郊的母亲正在给孟郊缝制大衣,她亲切地对儿子说:“儿子,现在天气这么冷,记得到京城后别着凉了啊!”母亲的脸想的格外慈祥,也显得更疲劳了。微微下垂的眼睛,在手上还拿着一根已经生锈了的绣花针。多年以来,母亲一直是用这根绣花针给儿子缝制衣服的,孟郊看着看着,突然感到鼻子一酸。但是,他没有将眼泪留下来,而是马上擦去快要流出来的泪水,他不想让母亲看见他哭。
母亲已经把大衣缝制好了,再过一会儿,孟郊就要走了。母亲微微下垂的眼睛里闪着泪花她也不舍得儿子走啊!!孟郊知道母亲的心思,他用颤抖的声音对母亲说:“娘,你别担心我,到了京城以后我一定考个功名给你!”母亲点点头,说:“嗯,好。”……
孟郊走了,他一路上都在想着自己的母亲,而此时此刻,母亲也站在门口目送慢慢远去的儿子,她的心里想着儿子什么时候能回来,担心他会迟迟未归。
就在这个时候,孟郊写下了千古佳句: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这首诗,这个句子!!不仅写出了孟郊对母亲的思念,也写出了天下所有游子在外对故乡的思念,对母亲的思念......
游子吟改写作文 篇4雪,忽飘、忽洒地一直下到晚上,大地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一间破烂的茅草屋坐落在山脚边,它的门窗被凛冽的寒风吹打得“咚咚”作响。
夜已经很深了,从门缝里还透着微弱的亮光。屋内灯光昏暗,一快破布遮挡着没有玻璃的窗户,竭力想阻挡寒风的侵入。炕上放着一张破旧的桌子。一盏煤油灯放在桌中央,火芯轻轻地跳动着,似乎给房间带来了丝丝暖意。一为年过花甲脸上布满皱纹的母亲,坐在炕上,双膝搭着儿子的衣服,衣服上已有了好几个补丁。慈祥的母亲伸手从桌上的箩筐里取出针线,开始穿针引线。
只见她眯缝着眼,凝视着左手捏得紧紧的针,将右手拿着的线,借着微弱的灯光,穿入了孔中。然后,母亲便埋着头,一丝不苟地缝了起来。她用苍老的长满茧子的手熟练地穿着,缝着。这一针针,一线线都缝得那么细,那么密。倾注了多少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呀!母亲边缝边想:哎,现在天也冷了,明天孩子就要出远门了,如果衣服不结实不耐穿,孩子一人在外,衣服破了没人补,会冻坏婶子的。想着想着,母亲抬头看见儿子正全神贯注地看书,怕儿子冻着、渴着。便停下手中的活,慢慢站起身来,捶捶酸痛的腰,端起茶壶,为儿子倒了一杯热气腾腾的开水,而自己的手已被冻得通红。
1、初步理解古诗的含义、意境,喜欢有感情地朗诵。
2、对古诗中的字有所认识,能积极参与学习,理解并掌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寓意。
3、通过说说妈妈关心自己的事例,体会父母的关爱,联系古诗的情感教育,懂得回馈父母的爱。
活动准备:
将古诗书写在黑板上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找找我认识的字,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请幼儿找黑板上古诗中认识的字:游子、手中线、寸草心等
二、欣赏学习古诗。
1、完整朗读古诗,帮助幼儿理解古诗的意思。
将幼儿认识的字结合古诗连贯地朗诵,并讲解其中的含义,(可以将诗的意思编成小故事方便幼儿理解)着重讲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帮助幼儿理解意境。
2、学习朗诵古诗(1)幼儿跟随老师有感情地朗诵;(2)变换形式练习朗诵;3、情感迁移练习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妈妈是怎么爱自己的,自己想对妈妈说写什么。
4、、”小诗人朗诵会“,让幼儿大胆到集体前朗诵古诗。
一、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
在讲这节课之前我做了一次调查,《游子吟》这首古诗许多孩子在上学之前就已经背会了,那在孩子已经会背的情况下,怎样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有新的提升,有所收获呢?我设计了如下环节,让会背的孩子先来展示,给大家背一背这首诗,然后通过老师范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把这首诗背的还不是特别有语气,从而激发学生想背好的愿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帮助学生形成画面,学好背好这首诗。
这是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它把人类伟大的母爱置于特定的艺术氛围中,加以弘扬和歌颂,使之脍炙人口。
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所作。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颠沛流淳,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此诗写的正是这样的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都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这是一首乐府体诗,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一瞬,用简括的语言勾勒出慈母为游子缝制衣裳的场景,抒发了游子思乡念亲的至深情感。全诗淳朴素淡、情真意切,拨动了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尤其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两句已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言佳句。
【《游子吟》的作者】推荐阅读:
《游子吟》的诗词赏析06-17
游子吟古诗的意思10-22
古诗游子吟的意思11-21
《游子吟》10-13
幼儿园的古诗游子吟教案12-05
《游子吟》相关资料06-25
《游子吟》导学案09-24
游子吟现代诗10-19
游子吟译文对照12-19
游子吟教学课件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