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与美洲教案(共6篇)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非洲与美洲音乐,感受这两个洲的独特的音乐魅力。充分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文化世界里。
2、了解两大洲民间音乐的基本特征、表现形式及部分演奏乐器。
3、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非洲音乐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感受这两个洲的独特的音乐魅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非洲音乐的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思路
本节课选自“湘艺版”《音乐鉴赏》第三单元《走进非洲与美洲》。由于这个单元涉及到非洲、北美及拉丁美的民间音乐,素材比较多,量比较大。结合教学设计,本课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介绍非洲和美洲民间音乐。第二课时介绍拉丁美洲音乐。
本节音乐课将两大洲的民间音乐作为鉴赏的主要内容,并结合相关知识,通过听、唱、练、分析、概括等活动提升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幻灯的形式播放一段《破铜烂铁打着玩》视频片段,为本节课营造氛围。引出非洲音乐。
2.设问:让学生谈谈对非洲的印象。
3.看地图,带领学生踏上去非洲和美洲的音乐旅程。
二、非洲民间音乐篇 1.与非洲有关的常识简介:
非洲有极为丰富的民间音乐,音乐是非洲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劳动、祭祀、集会、节庆、礼拜、婚嫁、丧葬等活动都离不开音乐。
2、欣赏音乐:
介绍了非洲的有关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聆听非洲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
A. 马达加斯加竹筒琴 a.图片和乐器简介
b.观看《马达加斯加竹筒琴演奏》
c.小结:让学生了解竹筒琴是马达加斯加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当地人称为“瓦利哈”(valiha)。B.津巴布韦拇指钢琴
a.图片和乐器介绍
b.观看《津巴布韦拇指钢琴演奏》
c.小结:让学生了解拇指钢琴是津巴布韦最重要的乐器,在非洲非常流行,被人称为“非洲音乐的灵魂”。非洲人称为 “姆必拉”(Mbira)3.乐器辨别和连线
通过听乐器的声音,来连线乐器的名称和图像 4.设问:你最喜欢哪样乐器?为什么?
5.节奏游戏
对比非洲音乐中节奏的综合性和多变性的特点,来做游戏。让几个学生上台来,随意的组合成不同的节奏形态,让其他学生把组成的节奏形态用拍手的形式演奏出来。三.美洲民间音乐篇
1.美洲和非洲音乐的关系和渊源
美洲的音乐是美洲当地音乐、非洲音乐、欧洲音乐的综合体。2.欣赏音乐
介绍了美洲的有关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聆听美洲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
A.歌曲《白桦林是个好地方》
a.设问:1.通过视频播放,你能看到些什么? 2.你听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b.观看《白桦林是个好地方》 c.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
d.通过欣赏《白桦林是个好地方》,引出朴树的《白桦林》,教师利用吉他这件乐器为学生做展示。与学生再次互动起来。
四.课堂总结
1.翻开非洲和美洲的发展历史是一部辛酸的血泪史。
2.但音乐文化却跨越了辽阔的大西洋,成为两大洲交流的纽带和桥梁,成为两大洲人民共同的最美的语言。
3.生活在中国的人民是幸福的,要热爱祖国,建设祖国。
【引 言】
本课为湘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第三部分中的“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教材内容包括多巴哥钢鼓合奏等五个声乐、器乐作品。建议安排一课时。执教者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上作相应的选择和补充„„ 【教材分析】
拉丁美洲指的是美国以南直到南美洲最南端的广大地区。面积相当于两个欧洲,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南美洲四个部分。古代印第安人曾在这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玛雅、阿兹台克、印加三大文化。在300多年的殖民统治后,拉丁美洲的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大量欧洲(尤其是地处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葡萄牙)的文化传播到了整个拉丁美洲。同时,来自非洲的黑人奴隶也带来了非洲的文化艺术。长时期种族间的混血,也形成了各种新的混合民族。拉丁美洲的文化正是欧洲文化、印第安文化和非洲文化经过长期的碰撞、冲突、渗透、吸收后融合而成的一种统一而又多元的文化。它源于这三种文化而又不同于原有的文化,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上。从宏观的角度看,拉丁美洲音乐也是欧洲音乐、印第安音乐、非洲音乐的混合体。但由于混合的类型、层次、成份、程度各不相同,就形成了十分丰富、多姿多彩的音乐风格。所以,有人说拉丁美洲的音乐如同是一个“马赛克”,各种各样的都有,千姿百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今,拉丁美洲音乐正以其色彩的丰富。节奏的独特,旋律的美妙,和声的浓郁,吸引着广大的音乐爱好者。它那无比的热情,充沛的活力,神奇的风貌,使世人为之瞩目。有人说,拉丁美洲音乐像流行音乐。其实正相反,很多流行音乐受到拉丁美洲音乐的启发和影响。所以拉丁美洲音乐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现象。它以其多姿多彩,朝气蓬勃、充满活力而受
到年轻人喜爱。【教学理念】
本课选定拉丁美洲音乐旨在通过欣赏拉美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声乐、器乐歌舞音乐,让学生感受并体会其音乐的丰富性、多样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认识到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文化具有三种音乐文化相融的的特点,从而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开拓世界音乐文化的视野。
一、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要点”。这节课的教学我把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放在首位,通过听赏音乐,感受、体会、理解拉丁美洲音乐的风格特点,进而评价、表现和创造音乐,达到激发学习音乐兴趣的目的。
二、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节课每一环节都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教与学”的活动:
1. 自学:首先让学生自己在课前查找整理有关拉丁美洲的图片资料和相关文字资料,初步了解其地理概况与文化背景。
2、互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把收集整理的资料分别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
3、评价:学生间、师生间各抒己见,对各小组的展示做一评价小结。这样促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人。
三、注重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美的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无限的,美的想像是知识的源泉。”我把开启学生的想像力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如在欣赏不同特点的歌曲时,一边要求学生聆听音乐旋律的美妙、节奏的独特、和声的浓郁、色彩的丰富,一边诱导学生联想非洲黑人、印第安人载
歌载舞、热情奔放、粗豪迈的歌舞场面,再通过音像画面的欣赏进一步了解其舞蹈的风格特点,最后可以小组为单位初步尝试创作表演探戈舞或其他拉丁舞,让歌舞把学生带到“这片用音乐和大自然秀丽景色装点的和谐而富有艺术的国土”。上去。【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与体验拉丁美洲的音乐,感受其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及风格特点。
2、能记住那些极有特色的乐器音色;感受拉丁美洲绚丽多姿的歌舞特点。
3、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拉丁美洲音乐的风格特点,扩大自身的音乐视野和知识面,了解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教学重点】
能基本说出拉丁美洲的音乐风格特点。【教学难点】
从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方面体验感受拉丁美洲各国的音乐特点。【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入:①播放拉美著名歌手瑞奇·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
②播放拉美著名歌手詹妮弗﹒洛配兹演唱的《Let’s get loud》
③观看拉美短片
④听赏乐曲《激情桑巴》片段。(以上四种种方案可任选其一)思考:
1、歌曲的曲名和演唱者?
2、歌曲属于哪个地区的音乐风格?(节奏强烈、热情奔放,富有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拉美音乐风格)
3、根据片中出现的国家及民俗风情等说出该大洲的名字及所在的地理位置。教学意图:从学生熟悉的音乐入手,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拉美音乐的情景中初步体验拉美音乐的风格特点。
二、拉美音乐成因讨论交流
1、课代表主持,请同学们按小组简介展示课前搜集准备的有关拉丁美洲的文字、图片等资料。
2、课代表及小组代表归纳评价作业情况。
3、教师小结:拉丁美洲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海和南美洲。16世纪以前拉丁美洲大陆生活着印第安部族。古印第安人曾创造了辉煌的玛雅、阿兹台克、印加三大文化。音乐在当时也得到了较高的发展。16世纪后,经过300多年的殖民统治,拉美音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欧洲音乐传入拉丁美洲,再就是很早开始就作为欧洲人的农奴而被送到新大陆的非洲黑人也带来了非洲音乐文化,因此,长期以来印第安本土音乐、欧洲音乐、非洲黑人音乐的不断融合混血,便形成了如今拉丁美洲音乐千姿百态、五彩斑斓的新格局。
教学意图:此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并增进同学之间学习情况的相互了解和合作意识。
三、器乐赏析 乐器特点:
印第安乐器以吹管和打击乐器较为发达,几乎没有弦乐器。16世纪后从欧洲先后传入了提琴、竖琴和各种吉他拨弦乐器。这些外来乐器对拉美民间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欣赏内容:
1、拉丁美洲排萧三重奏
2、器乐合奏印第安民间乐曲《告别》
3、秘鲁乐曲《飞驰的鹰》
4、多巴哥钢鼓合奏
(一)聆听拉丁美洲排萧三重奏(辨听音色及演奏形式,感受节奏及旋律特点。)
(二)聆听印第安民间乐曲《告别》(辨听乐器音色,感受乐曲情绪。)乐曲特点:
这是一首安第斯高原印第安人的民间乐曲。采用五声音阶,乐句多下行趋势。使用排萧、盖那笛、恰朗戈等民族乐器演奏。乐曲旋律优美,气势雄浑,表现了印第安人集会之后,临行前告别时的情景。
(三)秘鲁乐曲《飞驰的鹰》 方法建议:
①聆听乐曲主题,选择音乐形象。(暴风雨来临、狂欢节之夜、飞驰的雄鹰)②亨唱乐曲主题,感受音乐形象。
③背景及乐曲介绍:(请学生简介秘鲁的地理位置和概况。见背景资料Ⅰ)④欣赏全曲(作品着重运用哪些音乐语言要素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⑤讨论分析:
该曲为色彩柔和的e和声小调;排萧的演奏音色给人一种神秘、苍茫、升腾的感觉;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以缓慢的速度从低声区弱起进入,曲调忧愁哀伤,表现沉重的怀念之情;第二部分情绪较为明朗,提高八度进入,两次出现 i | 5—| 5这样带有大调色彩的音调,此外速度的变化也使人感到振奋和力量。教学意图:让学生在哼唱、欣赏、分析中,了解音乐语言是如何为塑造音乐形象服务,从而达到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
(四)欣赏多巴哥钢鼓合奏(辨别乐器的类别及音色、体验乐曲风格特点)乐器及乐曲特点:
钢鼓乐队以其强烈的节奏、激奋的情绪和强大的音响与狂欢节欢乐炽热的气氛、自由奔放的舞蹈、鲜艳夺目的色彩遥相呼应,十分精彩。背景介绍:(见背景资料Ⅱ)方法建议:
①辨别乐器的类别及音色、体验乐曲风格特点。②问题讨论,了解该乐器的有关资料。
四、歌曲赏析 民歌特点:
浓郁拉丁美洲民间音乐风格的歌曲,具有旋律美妙、节奏独特、和声浓郁、色彩丰富的特点,连续的切分音带有非洲音乐的痕迹。旋律多采用近代欧洲大小调式。拉美民歌虽千姿百态,但其多样性在文化本质上又是同根同质的。尽管有着不同地区、不同族源音乐风格的差异,但总体而言,拉美民歌有着惊人的整体性。如同它的语言一样,其音乐特征的统一化程度超过任何其他大陆,此外,载歌载舞的歌舞音乐是拉丁美洲音乐的灵魂。欣赏内容:
1、牙买加民谣
2、墨西哥民歌《美丽的小天使》
3、巴西民歌《在路旁》
(一)听赏牙买加民谣 方法建议:
① 能记住并模唱出乐曲中反复出现的旋律或节奏并说出其特点。
② 感受、讨论乐曲情绪特点(牙买加是西印度群岛上美丽而富饶的国家,这里人民喜好音乐,歌舞风格多样。这首民谣具有幽默、风趣、情绪热烈等特点。)
(二)墨西哥民歌《美丽的小天使》 简介墨西哥:
墨西哥位于北美洲西南部,拉丁美洲北部。是南、北美洲陆路交通的必经之地,素称“陆上桥梁”。墨西哥是美洲著名的文明古国,古玛雅、阿兹台克文化就渊源于尤卡坦半岛,又是西班牙殖民统治的中心之一。首都墨西哥城是著名的文明古城,在政府大厦、学校、戏院和其他公共建筑的墙壁上,布满了各种各样鲜艳的壁画。鼓墨西哥城又称“壁画之都”。音乐歌舞体裁“松”(见背景资料Ⅲ)
1、欣赏《美丽的小天使》(男声重唱)歌曲特点:
歌曲具有浓郁的拉丁美洲民间音乐风格。采用七声大调式音阶,歌词用西班牙语演唱,美声唱法。墨西哥民歌被称为“松”,与西班牙民间音乐有着不要可分的血缘关系。“松”通常是大调式,节奏明快,旋律动听,气氛欢乐。该曲由两个乐段构成,旋律流畅、切分节奏多。表现了对聪明、美丽的墨西哥姑娘的赞美。方法建议:
①体验感受歌曲音乐特点? ②说出其演唱形式?(吉他弹唱)
③跟音乐哼唱旋律、讨论发表自己对该曲音乐特点的看法。
2、欣赏《美丽的小天使》(录像)①帕瓦罗蒂和他的朋友西藏之行演唱实况。
②三大男高音演唱的录像
(以上可任选观赏,进一步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
(三)巴西民歌《在路旁》 歌曲介绍:
这首歌具有浓郁的拉美民歌情调。曲调轻松活泼,节奏明快,在我国广为流传,周总理十分喜爱这首歌。 方法建议:
① 听赏“马可波罗男声演唱组合”演唱版本 ② 听赏“黑鸭子女声演唱组合”演唱版本 ③ 观赏视频歌舞演唱版本
(以上三种可任选其一欣赏,也可将两个版本进行分析比较)教学意图:此环节体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原则。
五、拉丁舞及音乐赏析
欣赏内容:分别欣赏桑巴、伦巴及探戈三种拉丁舞蹈 拉丁舞特点:
拉丁舞是国际标准舞当中的一个舞系:其中包括:探戈、伦巴、恰恰、桑巴、牛仔、斗牛等舞种。拉丁舞热烈奔放,充满激情,风格各异,动感十足。舞者忘情投入,如音乐中不断跳跃的音符,令观者如痴如醉,心情激荡。因此,拉丁舞风靡世界,散发恒久魅力!
(一)桑巴与伦巴舞赏析 背景资料:
从16世纪起,起源于非洲西海岸的桑巴舞传到巴西,在吸收了葡萄牙和印第安人的舞蹈、音乐的艺术风格之后,演变成为巴西的桑巴舞,其舞蹈紧张、热烈、欢快、活泼,表现了热情奔放却又风情万种的拉丁人文风情。如今,巴西每年夏天都要举行桑巴舞狂欢游行,桑巴舞也成了巴西狂欢节的代名词。伦巴最早源于非洲黑人民间舞蹈,后融入了西班牙音乐。在古巴十分盛行。古巴的舞蹈闻名于世,但古巴人据说并不是最擅言辞的,他们更喜欢用自肢体来表达情感,这也难怪古巴人热爱跳舞,因为这是他们沟通世界的第二种语言,街头乐队在哈瓦那随处可见,雪茄和舞蹈是古巴最宝贝的两样东西。桑巴与伦巴音乐及舞蹈特点:
桑巴:舞蹈紧张、欢快、热烈、活泼,舞态富有动感,舞者的腹部、腰部、和臀部不断地扭动和抖动,舞步摇曳多变。音乐的特点:由数人至十几人组成的打击乐演奏,鼓是必不可少的。旋律结构奇特,以大调为主,二拍子,速度轻快,节奏感十分强烈。
伦巴:古巴代表性舞蹈,音乐缠绵,4/4或2/4拍,速度中等。舞态柔美,舞步动作婀娜摇摆。方法建议:
1、导入:巴西除了具有浓郁民族特点的民歌外,还有无可匹敌的艺术足球和足球明星,当然更有动感十足、热情似火的桑巴舞。桑巴舞是拉丁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之一,而曼妙婀娜的古巴伦巴同样让人着迷神往。你还知道哪些拉丁舞蹈的名称?
2、辨看桑巴和伦巴舞蹈片段,要求学生说出各自的名称(或给出:斗牛、伦巴、恰恰、桑巴、牛仔等答案让其选择)
3、观看桑巴、伦巴片段,体验感受其不同的舞蹈及音乐特点。
4、节奏练习,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桑巴、伦巴的特点加深记忆理解。
5、分析比较桑巴和伦巴音乐及舞蹈特点。
教学意图:运用对比、分析的手法,让学生基本了解两种舞在音乐及舞蹈上的特点并学会区别。
(二)探戈舞赏析 背景探究(见背景资料Ⅳ)探戈音乐特点:
探戈为阿根廷代表性舞蹈,音乐以2/4拍为主,切分节奏突出且样式多样。旋律徐缓、深沉,节奏强烈,既有平稳的情调,又有紧张、激越的情绪,七、八度大跳和半音级进有其明显的特点;主要乐器有小提琴、低音提琴、钢琴和六角手风琴等,现代探戈乐队的乐器更为丰富,但以上四种乐器仍必不可少。探戈舞蹈特点:
运步的方向象蟹行、脚法似猫步,行步刚健顿挫,流动中伴以短暂的停顿(因此被称为“瞬间停顿的舞蹈”),舞步变幻莫测难以捉摸,动作干脆利落绝不拖泥带水,头部摆动、顿足机警活泼。方法建议:
1、欣赏探戈舞曲《小伙伴》,感受其节奏特点。
2、随音乐及探戈节奏音型拍手或踏脚,感受探戈节奏的律动。
3、欣赏探戈舞表演(视频),进一步体验感受探戈的音乐及舞蹈特点。
4、讨论归纳探戈舞的音乐及舞蹈特点。
5、指导学生学跳探戈基本舞步,随着音乐,师生一起律动,使课堂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教学意图:以上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且师生的互动既活跃了课堂,又增进了友谊。
六、拉丁美洲音乐特点总结
1、来源:拉丁美洲的音乐文化是印第安、欧洲、非洲音乐文化的混合体。
2、节奏:节奏鲜明强烈,样式丰富,具有充沛的活力。连续切分节奏的使 用,产生出充满活力的律动,也显现出浓郁的非洲音乐痕迹。
3、旋律:以欧洲近代大小调七声音阶为基础,旋律与和声特点来源于欧洲 民间音乐。
4、形式: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及歌舞音乐是拉丁美洲民族民间音乐的灵魂。
5、风格:风格各异、热情奔放、粗犷豪放。
综上所述,拉丁音乐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①纯粹的印第安曲调,五声音阶;②印第安音乐的“混合化”,产生出类似欧洲大小调的印欧混血品种;③“混合再混合”,就是用非洲黑人的装饰音和变化装饰音使其进一步发展;④“三次混合”,就是在以上的基础上融进了现代化的乐器和制作,使其更加国际化。1979年,格莱美颁奖晚会上出现了最佳拉丁唱片奖,后又分设各种拉丁音乐奖。从此,拉丁音乐开始遍布全球,使其真正的走向国际舞台。在拉丁美洲,无论是哪个国家,也无论是哪个地区,人们都自豪地夸耀:“这是我们自己的音乐。”用心地保存着固有的音乐,且十分珍惜之。
七、实践反馈(通过8题综合反馈题进行课堂检测)
八、评价总结:
学生与教师对今天音乐作品的欣赏与自己体验感受作品的表现进行综合评议。结束语:
古典音乐以其高度的艺术性号召乐坛,流行音乐也以其猛烈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无法取代人类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创造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越是民族的艺术,越具有国际性,也越具有生命力。尽管,拉丁美洲离我们十分遥远,但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
与激情飞扬。
【背景资料Ⅰ】
在南美洲西部有一条全长9000多公里纵贯南北的安地斯山脉,它穿过阿根廷、智利、玻利维亚、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海拔高,最高峰约7000多米,处于安地斯山中段的秘鲁,智利和玻利维亚,东西宽约400公里,是海拔3000到4000米的高原地带,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安地斯高原。在这一地区到处传唱着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飞驰的鹰》,因为它是印地安人的精神和文化的象征。《飞驰的鹰》是一首赞颂秘鲁民族英雄阿塔瓦尔帕(印加王)的歌曲,同时也是全拉丁美洲最著名的一首歌曲,乐曲表现了人们对这位民族英雄的爱戴和失去他的痛苦心情,印加王的精神将永远鼓舞后代为争取自由而斗争。【背景资料Ⅱ】
拉丁美洲加勒比海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国,是一个富饶、美丽的岛国,地处加勒比海东南部靠近南美大陆的地方由主岛特立尼达、多巴哥和一些小岛组成,面积只有5000多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100多万,但种族很复杂,以黑人和印度人后裔居多占80%,其他为混血人、欧洲人和中国人后裔,这个国家过去主要种植甘蔗,现在是一个石油之国。这是一块拥有丰富民间艺术宝藏的土壤,正是在这人人能歌善舞的土地上,在亚、非、欧各大洲人民传统文化广泛交流、融合的基础上,开出了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葩。1945年夏,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特立尼达岛上的人倾城而出欢庆胜利。在狂欢的极度兴奋中,青年们随手拿起了垃圾箱、白铁桶甚至玻璃瓶来敲打,以表达他们的喜悦和欢乐。当时这些金属品的明亮、清脆的音响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启发。於是,开始了试验。最初,他们采用了一种老式的并干箱,拴上带子挂在胸前敲打,后来发现把并干箱的底面凹进去声音就变得好听。而当一位青年马耐特将底面敲出几条浅沟把底面分为几个区域后就能发出几个不同的音高,这是一个突破。随后,人们又以岛上炼油厂废弃的汽油桶进行试验,把油桶密闭的底面用锤敲,凹成锅形,并将锅面按各种尺寸凿成若干块面积不等、斜度、厚度不同的音区,这样,简单的曲调就可以用棍子敲出来,油桶也不再是粗糙的节奏响器了,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全新的创造、发明。接着,人们又制造出包括各种不同音域的乐器,高音的乐器比较矮,桶身也切得短,像一个盘,就称作钢盘,中、低音的乐器桶身比较高,就称作钢鼓。最后,全套的、包括各个声部的钢鼓乐队也诞生了。今天,一个完整的钢鼓乐队大致可分为8个交响声部:即男高音、倍男高音钢盘、女低音、倍女低音、吉他、大提琴、混合低音钢鼓以及包括康加鼓、铃鼓、牛铃、和刮器在内的节奏组。每种钢鼓所发出的音高、音色都不相同,如一个男高音钢盘可以奏出包括两个八度全部半音在内的25—28个音,—个倍女低音钢鼓可以奏出14个音,左右两个倍女低音钢鼓组成一套,可以奏出包括全部半音在内的28个音。—个吉他钢鼓可奏出8个音,左右两个吉他钢鼓组成一套可奏出包括全部半音在的16个音。高音钢盘音色明亮,中音钢鼓音色柔和,低音钢鼓音色宽厚深沉,均以12平均律定音。高音钢盘1人敲1个,中音、低音钢鼓1人敲2个或2个以上,最多的为1人敲6个
每年的11月在岛上举行为期1个月的“钢鼓音乐节”,进行钢鼓比赛。政府将钢鼓音乐作为—种民族艺术形式在全国加以提倡、推广,现在连演奏国歌也都采用钢鼓乐队了。钢鼓及钢鼓乐队的出现使世界民间艺术的百花园中增添了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花,也在世界音乐史的篇章中写上了动人的一页。【背景资料Ⅲ】
“松”是殖民地时期产生的一种歌舞曲体裁,它与西班牙民间音乐有着密不可
分的血缘关系。现今已成为墨西哥最具民族个性的音乐体裁之一。许多州都有自己的“松”,其中以哈利斯科州的“松”最为著名,最有代表性。
“松”的声乐演唱,其歌词采用西班牙谣曲的形式。内容诙谐风趣;“松”的旋律多为4、8、12小节,乐句短小,常有稍加变化的重复。通常为大调式,在节奏上西班牙的歌舞音乐“塞吉迪利亚”对它有较大影响;歌唱声部与伴奏之间也常出现不同节拍的叠置。为“松”伴奏的乐队叫马里阿契,由2~3把小号、2~3把小提琴,3~4把吉他和一把低音吉他组成;演奏者常常边奏边唱,并间或插入喊叫。演唱方式则多为齐唱,也有3、6度平行的二声部合唱。“松”的舞蹈表演采用多组变化的男女对舞形式,男舞者身穿传统的服装,右肩披搭花条长巾,头戴宽沿帽,双手自然地背在身后,上身基本不动,脚下跳出快速高难度的踢踏舞。女舞者着色彩斑斓的宽肥裙子,除脚下跳踢踏舞外,双手还舞动裙子,翻出各种图形,手脚动作配合得天衣无缝。最著名的“松”舞是哈利斯州的“哈拉贝”,又称帽子舞,在表演中男舞者或把帽子甩来甩去,或把它戴在女伴的头上,或置于地上,整个表演豪迈奔放,集中地体现出墨西哥的民族性格。【背景资料Ⅳ】
阿根廷是拉丁美洲第三大国,位于南美洲南部。16世纪前这里居住着印第安人,1810年5月宣告独立。探戈作为阿根廷的国粹享誉世界。探戈是阿根廷的一种舞蹈,也是其最有代表性的音乐体裁,但准确地说,探戈的最初形式来源于西班牙和非洲,然后在阿根廷的土地上与当地舞蹈文化融合而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舞蹈形式--阿根廷探戈。新形成的探戈中已很难看到它最初的原貌了,经过在阿根廷移民大陆上的洗礼,已经完全造就了新的探戈舞蹈形式。现在人们说起探戈,好象是一种穿着晚装礼服的高尚文雅的舞蹈文化,殊不知探戈形成之初是
地地道道的下层人民的舞蹈。在19世纪80年代,大量来自欧洲和非洲等地的移民涌向布宜诺斯爱利斯,他们被称做“陌生大陆上的陌生人”。还有那些常年在外的海员们带着深深的、无根的漂泊感,沉沦在平民区的酒馆和舞厅中,借着酒精和娱乐把忧愁淹没在内心深处。探戈音乐和舞蹈就产生在这些酒吧舞厅中。到了20世纪初,随着阿根廷社会的安定发展和低层大众地位的提高,探戈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且以独特的的魅力征服了世界。探戈与桑巴、伦巴不同的是,探戈的纵情是沉静内含的而不是热烈宣泄的。这是因为在探戈中人们浸润了一种哲学般的忧伤,这种忧伤中有身在异乡的游子情怀,有命运坎坷的艰辛,也有对人生的痛苦思考。这种忧伤在探戈形成初期就深深地根植其中,人们把忧伤化做真挚的情感毫无保留地体现在探戈之中,使探戈具有一种不可言传的动人与一种永恒的意味。有人说,探戈是一种舞蹈,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人生的方式。
课标要求:
1.中美地峡、巴拿马运河、古巴岛、火地岛、麦哲伦海峡的位置。2.亚马孙河、拉普拉塔河的位置 3.拉丁美洲东西地形的差异。4.拉丁美洲气候类型及分布特点。5.拉丁美洲的主要矿产资源及其分布特点。6.居民和经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悉中美洲、西印度群岛的位置。
2、拉丁美洲主要地形区、气候类型;地形对南美洲气候的影响。3.说出巴西种族的构成特征及形成过程。4.读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5.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采用读图发读《拉丁美洲的矿产分布图》、《拉丁美洲的人口分布图》、《巴西的纬度位置》、《巴西的人口分布》《巴西农业、工业和城市分布图》;采用分析法分析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探索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探究地理本质的水平。
教学重点:巴西农业、人口和城市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拉丁美洲气候类型及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学法指导:
1、抓住区域的突出特征,从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三方面分析拉美。
2、多看图记图。
3、运用区域地理的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本区的地理特征。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预习】
1、读图识记在下图中标出拉丁美洲的位置、范围
(1)用红笔画出北回归线、南回归线、赤道、60°S、40°W、80°W等几条经纬线。(2)填出太平洋、大西洋、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巴拿马运河、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和火地岛。
(3)填出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秘鲁、委内瑞拉、智利、古巴国家。
2、查图找出拉丁美洲的主要地形区; 3.找出巴拿马运河、麦哲伦海峡; 4.找出主要河流、水电站; 5.在右图中填写气候类型的名称。
6.读图识记巴西南北两大地形,亚马孙河、伊泰普水电站,巴西利亚、里约热内卢、圣保罗,经度西经30—75,赤道、南回归线与巴西的关系。
Ⅰ、学法推荐:掌握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并要学会总结如何解答同一类型的问题。学会把环境要素相似的地区进行对比。
Ⅱ、阅读思考:地形对气候的影响;非地带性在南美洲的体现; 【教学内容】
(一)位置和范围。
1、范围。
美国以南的美洲国家和地区。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分成两部分,北部有墨西哥高原,中美地 峡(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南部是南美洲。首要国家有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智利等。
2、位置。
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北接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南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
北部南部多岛屿,北部西印度群岛,古巴是其中面积最大的岛国,南端最大火地岛和南美大陆之间隔着麦哲伦海峡。
经纬度位置:80`W-40`W(北回归线-南回归线),热带为主,少部分在温带。
(二)地形
1、地势西高东低,高原平原相间分布
2、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分成两部分:
北部——墨西哥高原、南部——南美地形又有东西之别
西:安第斯山脉(成因)南极洲与美洲板块交界;安第斯山脉是世界最长的山脉,多火山地震 东:高原平原相间分布、亚马逊平原、巴西高原均为世界之最;拉普拉塔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逊平原、巴西高原、巴塔哥尼亚高原。探究活动1:巴西高原古老低缓的形成原因?
(三)气候
1、类型及分布。
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亚马逊平原)和热带草原气候(巴西高原)为主 热带草原气候:雨林两侧的巴西高原、圭亚那高原
热带沙漠气候:安第斯山西侧沿海30ºS以北到赤道附近(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秘鲁寒流影响),主要位于智利和秘鲁境内
亚热带湿润气候:东南沿海20ºS-40ºS(巴西和阿根廷)地中海气候:安第斯山西侧沿海30ºS-40ºS,狭长,智利 温带海洋气候:安第斯山西侧沿海40ºS-55ºS,智利南部和火地岛
温带大陆气候(温带草原和温带沙漠):巴塔哥尼亚高原(安第斯山脉南部阻挡了西风)
2、特征:湿热为主,有世界最大热带雨林区,也有广大热带草原,没有南寒带气候,温带气候区也较狭窄。
3、地形影响大:
探究活动2:地形对拉丁美洲的气候有何影响?
热带平原地区湿热,高原地区温和,高山地区气候垂直变化,安第斯山南段西侧迎风坡多雨,东侧背风地区干燥少雨。
①安第斯山区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气温、降水变化明显,气候呈明显的垂直变化,属于高山气候。
②安第斯山脉南段(40ºS以南)的东西两侧气候明显不同,也是受地形的影响所致。山地西侧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十丰富,为常年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山地东侧位于背风坡,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属于温带沙漠气候。
4、气候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析
探究活动3:热带雨林分布最广的原因(提示:可从1.纬度-大气环流2.地形3.洋流角度分析)
①亚马孙平原面积广大,地势低平,又位于南美洲北部的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压控制,空气对流旺盛。
②它的北、西、南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亚马孙平原成口袋状)向大西洋敞开,有利于湿润水汽深入。沿海又有巴西暖流经过(增温、增湿),从东北、东南海上来的湿热信风气流汇集内陆,③并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终年降水丰沛),在中美地峡大西洋沿岸,巴西东部沿海也有分布
(四)河流
巴拿马运河:中美地峡最窄处。沟通承平洋和大西洋。
亚马逊河:世上流域平面或者物体表面的大广、水量最大的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流亚马逊河流量最大(降水多,流域面积大)但是水能资源不丰富(地势落差小)探究活动4:亚马逊河的成为世界流量最大河流的原因?
原因:①亚马孙河流域大部分位于赤道附近。这里终年受 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②赤道低气压带的南北两侧分别是 信风和 信风,它们均来自海洋,将湿热气流带到内陆,遇到西部山地抬升,降下大量地形雨;③亚马孙河流域面向大西洋敞开,沿岸的 起了增温增湿的作用;④亚马孙河流域面积,源远流长,沿途汇集了数以百计的大小支流。⑴以安第斯山为界,分属大西洋和太平洋水系。太平洋水系短小流急;大西洋水系河流多,流量大 ⑵主要河流: ①亚马孙河:
Ⅰ.第一大河(世界水量最大、流域最广),第二长河 Ⅱ.水量大:流经雨林气候区,降水丰富
Ⅲ.支流多,流域广:平原广阔,水流平缓,利航运 Ⅳ.源于安第斯山,经赤道地区入大西洋 ②巴拉那河:
Ⅰ.源于巴西高原,南流注入大西洋,河口称拉普拉塔河 Ⅱ.上游位于巴西和巴拉圭边境修建有大型的伊泰普水电站
(五)自然资源
⑴矿产资源: 石油——加勒比海沿海(墨西哥、委内瑞拉)白银——墨西哥 铁矿——巴西 铜矿——智利和秘鲁
⑵ 森林资源——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红木、乌木等)⑶ 独有的动物——树懒、大食蚁兽、卷尾猴、巨嘴鸟 ⑷ 渔业资源:秘鲁渔场(成因)
⑸ 水力资源:巴西高原约占世界水力蕴藏量的16%(巴西和巴拉圭合建了世界最洪流电站伊泰普水电站)⑹草场资源: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牧牛)(牛肉出口量世界第一)
(六)居民和经济
(1)人种:混血种人占多数原有居民印第安人黄色人种。语言:大多数通用西班牙语,巴西通用葡萄牙语。(2)人口——分布不均
稀少区:热带雨林区、内陆高原和沙漠区
稠密区:西印度群岛、巴西东南部、阿根廷沿海等地 一些热带地区的人口城市多分布在气候比较温和的高原地区,探究活动5:分析以上地区人口疏密不同的原因?
①西印度群岛、巴西东南部、阿根廷沿海等地区经济发达,气候条件好,开发历史较早,人口稠密;
②广大的热带雨林地区、内陆高原和沙漠地区,由于条件恶劣,人口稀少; ③热带地区人口和城市多分布在气候温和的高原上。
(3)自然增长率仅次于非洲、城市人口增长快。阿根廷北京布宜诺斯艾利斯、巴西的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人口多在1000万以上。(4)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
阿根廷的肉类加工和机械打造工业。
经济:靠生产一种或者几种初级产品作为本国经济的支柱 工业——墨西哥、委内瑞拉(石油工业)巴西(钢铁、汽车、飞机)矿业——智利(铜和硝石)委内瑞拉(石油)农业——热带经济作物:中美(香蕉、咖啡)古巴(蔗糖)巴西(咖啡)粮食作物:玉米为主,许多国家粮食还不能自给。
(五)巴西
⑴ 国土面积广大的热带国家
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 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
面积:世界上占有热带最大的国家,拉美、南半球面积最大的国家
⑵ 人口多分布在东部沿海,白种人占一半稍多,通用葡萄牙语,信仰天主教.⑶ 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经济发展较快,拉美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农业:咖啡、甘蔗、香蕉、剑麻产量居世界首位,咖啡、蔗糖、大豆、橘汁大量出口,小麦进口;
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多分布在东南部邻近铁矿和海上交通便利的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地区;
能源:缺少煤、石油、水能丰富,90%来自水电 ⑷ 城市:首都巴西利亚是新建城市,最大城市圣保罗,最大港口里约热内卢.探究活动6:巴西首都搬迁的原因? 把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分开,分散城市职能;巴西高原海拔较高,气候凉爽;迁都便于加强对内地的开发和管理;便于缩小城市规模,避免出现城市环境问题;探究活动7:巴西的人口城市工业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原因? 地处沿海,海运十分便利,利于市场的扩大; 地形平坦,土壤较肥沃,雨热同期,适宜种植农作物; 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更适宜人类居住; 欧洲殖民者最早在巴西的东南海岸登陆,开发较早; 工商业发达; 【板书设计】
第九节 拉 丁 美 洲和巴 西 拉丁美洲
一、位置和范围
1、位置
2、范围:
二、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2、气候:湿热的大陆
3、水文:河流多,流量大
4、自然资源丰富
三、人文地理特征
1、拉丁美洲的居民
2、发展中的经济
3、湿热条件下的农业 巴西
一、位置和范围
二、自然地理概况
1、地形:1/3平原,2/3高原
2、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3、水文:亚马孙河
4、资源:铁
5、热带雨林:世界森林资源的30%
三、社会经济概况
(一)人口
(二)巴西的农产与资源
(三)迅速发展的经济
授课人:甘谷一中 尉海波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与体验拉丁美洲的音乐,感受其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及风格特点。
2、能记住那些极有特色的乐器音色;感受拉丁美洲绚丽多姿的歌舞特点。
3、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拉丁美洲音乐的风格特点,扩大自身的音乐视野和知识面,了解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教学重点】
能基本说出拉丁美洲的音乐风格特点。【教学难点】
从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方面体验感受拉丁美洲各国的音乐特点。【教学过程】
播放拉美歌手瑞奇﹒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歌曲,渲染气氛,学生走进教室。
一、设问与回答方式导入
1、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节奏强烈、热情奔放、富有感染力)
2、你们喜欢这首歌吗?这首歌曲和我们平时听的歌曲有什么不一样啊?具有哪种音乐的风格特征?(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具有拉美音乐风格特征)
二、引出课题:拉丁美洲音乐
1、由教师简略介绍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环境等。
教师归纳:拉丁美洲是指以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海和南美洲,包括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墨西哥乌拉圭等国家。
师言:在广阔的拉丁美洲,风土,人种极其多样,因此,在音乐方面也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式,除了在人种方面,原住外,从地球上各个地方迁移过来的人种都在这里互相混,所以可以说多元混合型文化是这一地区文化的最大特点,音乐文化非常丰富,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印第安人音乐,拉丁美洲民间音乐和黑人音乐。设问:拉丁美洲这种混合性音乐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讨论回答)
师归纳:混合性音乐是指印第安人、欧洲和非洲三种音乐文化的相混合,主要的原因是欧洲入侵和黑人的贩卖带来了各自音乐文化的融合,那么他们的音乐文化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拉丁美洲,感受他们混合性音乐的风格特点。
三、讲授新课:
(一)赏析《告别》器乐合奏曲,秘鲁民间乐曲。
1在欣赏之前,我先和大家来认识三种拉丁美洲的乐器:排箫、盖那笛、恰朗戈。
排箫,提起箫大家非常熟悉,是一种竹管类乐器。而排箫,顾名思义,是有一排箫,就是多个竹管按音的高低顺序排列,固定在一起,每个管子发出一个音,管子下端封闭,吹奏上端发音。
盖那笛,是一种竖笛,在古代曾用动物的腿骨制成,现在多采用竹和木制作。一般有5—7个音孔,音色粗犷、明亮。2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作品
思考--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描写了怎样的场景?(乐曲旋律优美,气势雄浑,表现了印第安人在集会之后,临行时告别的情景。每件乐器仿佛代表一个人,他们相互告别,依依不舍。)
通过欣赏大家认识了三种乐器,并能清晰的分辨各种乐器的音色,非常好。
(二)赏析《美丽的小天使》: 简介墨西哥:
墨西哥位于北美洲西南部,拉丁美洲北部。是南、北美洲陆路交通的必经之地,素称“陆上桥梁”。墨西哥是美洲著名的文明古国,古玛雅、阿兹台克文化就渊源于尤卡坦半岛,又是西班牙殖民统治的中心之一。首都墨西哥城是著名的文明古城,在政府大厦、学校、戏院和其他公共建筑的墙壁上,布满了各种各样鲜艳的壁画。鼓墨西哥城又称“壁画之都”。歌曲特点:
歌曲具有浓郁的拉丁美洲民间音乐风格。采用七声大调式音阶,歌词用西班牙语演唱,美声唱法。墨西哥民歌被称为“松”,与西班牙民间音乐有着不要可分的血缘关系。“松”通常是大调式,节奏明快,旋律动听,气氛欢乐。该曲由两个乐段构成,旋律流畅、切分节奏多。表现了对聪明、美丽的墨西哥姑娘的赞美。
(三)欣赏探戈舞曲《小伙伴》。
1、提问:这种舞蹈叫什么舞蹈?节奏有何特点?(学生根据录象舞蹈动作相互交流)
归纳:这是探戈舞蹈,采用连续的切分音节奏。
2、介绍探戈舞蹈特点。
探戈是阿根廷的一种舞蹈,它是一种音乐、唱和舞蹈于一体的综合艺术。现代探戈的舞蹈风格是有深沉、含蓄、洒脱是特点。运用节奏变化多样,但切分节奏运用是最多的。
师言:拉美的舞曲音乐更为丰富,它以独特音乐风格和变化多样的节奏,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欢。
3、教师简要说明国际标准体育舞蹈。拉丁舞(桑巴、伦巴、恰恰)学生观看录像。
教师:音乐中也大量运用了切分节奏,比如这段音乐谱例,我们在聆听探戈舞曲《小伙伴》、体味探戈节奏的基础上,模仿下面的节奏练习。(教师示范,让学生练习,然后找个别学生打出节奏。)
探戈常见节奏练习:
学习目标
1、巴拿马运河的地理意义。
2、东西地形的差异。亚马逊河。
3、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4、主要资源及其分布。
知识内容 位置与范围
拉丁美洲是美国以南所有美洲国家和地区的通称。这些地区的居民所
用的语言主要是拉丁语系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因此称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分成两部分:北部包括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在内的北美洲部分,南部是南美洲。
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临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南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赤道从本区北部穿过,大部分属于南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运河开凿在中美地峡的最
窄处,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著名国际航道,有“世界桥梁”之誉。运河全长81.3千米,可通航5~10万吨的轮船,约承担了全球货运总量的5%。巴拿马运河的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航程,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自1914年通航以来,巴拿马运河长期被美国所占领。巴拿马人民经过长期斗争,直至1999年12月31日才收回运河的主权。
补充:中美地峡是指墨西哥以南、哥伦比亚以北的狭长陆地,是连接南、北美大陆的天然陆桥,包括危地马拉、洪都拉斯、伯利兹、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等7个国家,面积约52万平方千米。中美地峡多火山、地震,属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中段。
地形和河流
拉丁美洲地势西高东低,地形类型复杂多样。
拉丁美洲的北部是墨西哥高原,西部是狭窄绵长的安第斯山脉,全长约9000千米,是世界最长的山脉,被称为“南美洲的脊梁”,属于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南段。
南美洲的东部从北向南高原、平原相间分布。北部的亚马孙平原是由亚马孙河冲积而成,面积约5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平原,地形坦荡,海拔多在200米以下。亚马孙平原以北是相对破碎的圭亚那高原,以南是巴西高原,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高原,海拔300~1500米,地面起伏平缓。巴西高原西南面是拉普拉塔平原。
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它全长6400多千米,仅次于尼罗河,居世界第二,可是流量是尼罗河的50倍以上。亚马孙河发源于安第斯山脉,上游流经崇山峻岭,多急流瀑布;中下游在宽阔的亚马孙平原上奔流,沿途汇集了上百条大小支流,向东注入大西洋。
湿热为主的气候
拉丁美洲大部
分地区位于赤道两侧,周围海洋广阔,气候湿热。这里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也有面积广阔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干旱气候面积较小;没有寒带气候。南回归线以南的温带气候区也较狭窄。
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亚马孙平原地域广阔,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南面、北面有低缓的高原,西面有高 耸的山地,平原向东开口,从大西洋来的东南信风、东北信风所带来的暖湿气流可以长驱直入,受到高原和山地抬升作用,因而降水丰富。东侧沿岸又有巴西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更增强了整个平原的热湿程度。
丰富的自然资源
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的近海地区,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产区之一。墨西哥高原、巴西高原、安第斯山区金属矿产丰富,像墨西哥的银、巴西的铁、智利和秘鲁的铜,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
本地区水能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的河流上。秘鲁附近的海洋,是世界著名渔场之一。
热带雨林区为森林宝库,有红木、乌木等珍贵木材。阿根廷境内草原广阔,畜牧业发达。阿根廷出口的牛肉,占世界第一位。
南美大陆还有一些独特的动物,像哺乳类的大食蚁兽、卷尾猴等,鸟类的巨嘴鸟等。
复杂种族成分的居民
拉丁美洲居民的种族成分复杂。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16世纪以后,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殖民者大量侵入;他们又从非洲掠夺、贩卖黑人,来这里的矿山、种植园当奴隶。此外,还有少数为来自亚洲的印度人、华人和日本人。几百年来,印第安人、白人、黑人等互相通婚,他们的后裔中的大多数人成为今日拉丁美洲的混血种人。
拉丁美洲人口总数有4.8亿(1996年),居各大洲第四位。人口自然增长率仅次于非洲,居世界第二位,但仍属于地广人稀的地区。在广大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区、内陆高原区和沙漠区尚很少有人居住。目前,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为西印度群岛、巴西东南部、阿根廷沿海等经济比较发达和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区。
学生活动
活动一: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找出太平洋、大西洋、加勒比海、墨西哥湾。
2、找出中美地峡、巴拿马运河、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古巴岛和火地岛。
3、简述巴拿马运河的地理意义。
4、找出安第斯山、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
5、简述拉美的地形特点。
活动二:读图完成下
列要求。
1、找出拉美最主要两种气候类型分布。
课时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分别欣赏拉丁美洲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墨西哥“草帽舞”和巴西“桑巴舞”,参与巴西“狂欢节”,感受拉丁美洲地区的民族风情和音乐文化特色,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2.能用活泼的歌声演唱歌曲《我们在广场上相遇》、《快来吧!朋友》,学会墨西哥舞的基本舞步并能随着音乐表现,欣赏古巴歌曲《卖花生》并做到即兴表演。
3.了解拉丁美洲音乐的风格特点,认识拉丁美洲音乐中几种常见的打击乐器及典型的节奏型——切分节奏,并能随《桑巴舞曲》用打击乐器参与乐曲的表现。
教学内容:
.走进墨西哥、学唱墨西哥歌曲《我们在广场上相遇》、《快来吧!朋友》;欣赏〈墨西哥草帽舞〉;
2.走进巴西、欣赏《桑巴舞曲》;
3.走进古巴、学唱古巴歌曲〈卖花生〉。
教学重难点:
通过听、唱、动、创等活动体验感受拉丁美洲的音乐文化特点。
课前准备:收集关于墨西哥、巴西、古巴三国各种形式的资料,如:图片、文字、影片等。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墨西哥歌曲《我们在广场上相遇》、《快来吧!朋友》;
2.欣赏《墨西哥草帽舞》;
课前准备:选择几位女孩子从家里收集一些帽子和围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新授课
.回忆引入
让学生回忆以前去过欧洲、亚洲“探宝旅游”,老师提问学生在这些地方找到了哪些音乐宝藏?让他们畅所欲言,导入:这节课老师再带大家去拉丁美洲看一看——播放〈墨西哥草帽舞〉……让同学们猜猜我们的第一站是哪里?
2.看一看:了解墨西哥的首都、国旗、国徽及风土人情、地理环境、音乐风格等。(教师展示各种图片资料)
3.学唱歌曲《当我们在广场上相遇》。
(1)第1遍聆听歌曲,教师带领学生在乐句结尾的地方拍手。
(2)第2遍聆听歌曲,选择邻近的同学拍手。
(3)第3遍聆听歌曲,踩着音乐的节奏行走,找朋友拍手。
(4)老师把带有附点音符的旋律演唱2遍,第一遍不加浮点音符,第二遍加入附点音符,让学生感受旋律加入附点音符在情绪上情感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5)难点处理
①第1乐句的弱拍开始是学唱的难点,可用划拍的方式解决。
②第3乐句中的降记号,教师多用钢琴带着学生唱。
③第4、5、6句前都有换气记号,教师要引导学生演唱到此处时学会换气。
(6)演唱指导:学会歌曲后,教师引导学生演唱1、2、6句时,要唱得跳跃;第3、4句演唱时要舒展。
4.学唱《快来吧!朋友》。
(1)学跳基本的墨西哥舞步。请学生自找一位同学结为舞伴,分面对面或肩并肩或背对背三种形式,随口令“右左右
左右左”跳,练习基本舞步。
(2)熟练后随音乐《快来吧!朋友》的歌声来跳,为使同学们的表演更逼真,师指导大家动手用报纸设计一些帽子戴着来跳。
(3)跟琴学唱歌曲,注意第5、6乐句的弱起,可用击掌的方式唱准;第5、6句的歌词“啦啦啦啦……”要唱得既轻松又有跳跃感,不能拖泥带水。
(4)让学生随着歌曲边唱边跳。
5.自己学习教材第21页的儿歌和短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非洲的地理位置、海陆轮廓与主要地形区
2、非洲南北对称的气候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3、非洲的主要河流、湖泊及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
4、非洲的居民、经济特征及环境问题
能力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主要地形区、河流、湖泊的位置 2.能够根据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气候特点,说明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
教学重点:非洲南北对称的气候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非洲的经济特征及环境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
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病床上发现了大陆漂移假说,他发现哪两个大洲的轮廓相似?(南美洲东部与非洲西部的轮廓相似)
2、世界上有很多大山山顶上常年积雪,在不足为怪,但是,在终年炎热的赤道附近有一座山山顶上也是白雪皑皑,请问这是哪座山?(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
3、在太空中看地球,有两样地理事物特别显眼,一个往上凸出来,那是中国的万里长城;一个往下凹进去,谁知道那是什么?(非洲的东非裂谷带)
一、位置与范围
1、经纬度位置:大体位于20ºW一40ºE及40ºN一30ºS之间),赤道和20ºE从中间穿过。
2、海陆位置: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及直布罗陀海峡同欧洲相望。东北与亚洲之间隔着狭窄的红海,并以苏伊士运河为陆上分界
二、自然区域特征
1、地形----------“高原大陆”
1)地势特征:东南高、西北低
2)地形:以高原为主: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等
3)东非裂谷带:南起赞比西河、北经红海,一直延伸到西亚死海附近,是世界上最长的裂谷带。地壳在运动过程中断裂下陷形成的
2、气候-------“热带大陆”
a、炎热:绝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自20度以上
b、气候南北对称:以赤道为中轴,气候带向南北两个方向,分别四由热带雨林气候依次递变为热带草原、热带沙漠、地中海气候。思考讨论:
地处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是什么气候类型?
提示:东非高原虽地处赤道附近,但由于是高原地形、海拔高等,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而是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位于赤道地区的东非高原为什么是热带草原气候,而不是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地区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气流上升,终年降水丰沛,因而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但位于赤道的东非高原,因地势较高,气温大大降低,上升气流减弱,降水量减少,因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3、水文
1)河流: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赞比西河 2)湖泊:坦葛尼喀湖、维多利亚湖
4、资源------------“富饶大陆” 1)矿产资源:
南非---------黄金产量第一 几内亚------铝土产量第一 赞比亚-------世界重要产铜国 尼日利亚----重要的石油输出国 2)动植物资源:
承转:师问:非洲有丰富的资源他的经济又是如何,?
三、人文地理特征
1、黑种人的故乡:“黑非洲”之称
2、经济:南北差距较大,北非经济相对发达、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国“单一商品经济”明显
3、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
四、小结
【非洲与美洲教案】推荐阅读:
非洲教案09-14
6.3 美洲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下册)05-31
拉丁美洲11-24
拉丁美洲巴西地理02-24
南美洲和巴西课件07-08
南美洲第一轮复习试题03-14
拉丁美洲音乐赏析-高中音乐教学设计04-29
非洲音乐感悟03-14
读《走出非洲》有感11-03
非洲礼仪文化知识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