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英语电子教案U7T3SB(精选9篇)
课题:Unit7 Topic3 Section A
第课时
主备课人:崔如意使用人: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学习新单词(2)熟读并理解1a(3)掌握1a的重、难点
【导入新课】看图片导入新课。
【指导自学】
自学指导一:Learn the new words of P71,72
自学指导二:Translate1a into Chinese then read it loudly.自学指导三:Underline the important sentences and phrases.【检测交流】
附:堂清检测题:Check the new words:
检测一:magictrickenjoyhimselfyesterdaymorning
yesterdayafternoonyesterdayevening
检测二:Phrases;magictrick ,enjoyoneselfyesterdaymorningYesterday afternoonyesterday evening检测三:Fill in the blanks
1.How__(be)hisbirthday party last time?
2.___you___(sing)Chinese song or English songsatKang kang’s birthdayparty?.3,Janecanperform ____(to,/)ballet.4.We can all dance _____(to,/)disco.5.Didtheboy _________(过得开心)?
【小结及作业】
enjoy oneself=have a good time
just now=a moment ago
Homework: 同步练习册 P74-75
附:【板书设计】
teachoneself自学
helponeself 请随便吃..helponeself to sth.请随便吃某些东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盛事经济的繁荣”。
教学难点:曲辕犁、筒车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较难理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质疑自探: 1.导入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引出本课课题。2.预习新课:
学生自主预习,完成预习题目。3.教师提出预习问题:
(1)唐玄宗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____等人当宰相,“历精为治”。
(2)开元初年,唐玄宗进行一些改革,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____”。
(3)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____;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____。
(4)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____、____和____最为有名。(5)____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6)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____”。
4.学生展示预习问题。5.教师评价。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1. 教师提出合作学习的问题:
(7)分析“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的理由是什么?(8)唐玄宗统治后期为什么唐朝从此日趋衰落?
(9)你的家人是否喜爱喝茶?如果有,请你向他们讲一讲饮茶的益处和你所知道的中国名茶珍品。2.教师按四人小组分组。3.学生展示交流问题。4.教师评价。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 1.教师:“盛世经济的繁荣”是重点,盛世最重要反映在经济繁荣方面。古代经济发展主要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2.对本课知识进行巩固训练:
(1)唐玄宗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其意图是:()A.显示自己富有四海。B.证明那些物品毫无用处。
C.表示不再用奢侈品的决心。D.表示自己是同情人民的典范。(2)饮茶是我国人民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形成于()A.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时期。B.秦汗时期。C.南北朝时期。
D.唐朝时期。(3)唐朝曲辕犁的优点是()
A.容易掌握耕作方向。
B.提高播种效率 C.便于深耕
D.便于在农村销售
(4)下列哪项内容最能说明唐朝丝织技术的高超()
A.唐朝的丝织品品种很多。B.唐朝的丝织品颜色丰富多彩。
C.身穿五件丝绸衣服,仍可透过丝绸衣服看见胸前黑痣。D.唐朝的丝织品数量多。
(5)唐都长安城里把繁华的商业区叫做()
A.瓦肆
B.坊 C.市
D.行
(6)唐朝时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的全盛局面是()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贞观遗风
D.开元盛世
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1)唐玄宗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其意图是:()
A.显示自己富有四海。B.证明那些物品毫无用处。
C.表示不再用奢侈品的决心。D.表示自己是同情人民的典范。(2)饮茶是我国人民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形成于()
A.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时期。B.秦汗时期。C.南北朝时期。
D.唐朝时期。(3)唐朝曲辕犁的优点是()
A.容易掌握耕作方向。
B.提高播种效率 C.便于深耕
D.便于在农村销售
(4)下列哪项内容最能说明唐朝丝织技术的高超()
A.唐朝的丝织品品种很多。B.唐朝的丝织品颜色丰富多彩。
C.身穿五件丝绸衣服,仍可透过丝绸衣服看见胸前黑痣。D.唐朝的丝织品数量多。
(5)唐都长安城里把繁华的商业区叫做()
A.瓦肆
B.坊 C.市
D.行
(6)唐朝时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的全盛局面是()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贞观遗风
D.开元盛世(7)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共同主义的问题是()
A.轻徭薄赋
B善于纳谏
C减轻刑罚
D重视人才
(8)唐代陶瓷制品十分精美、人民赞美它“类玉’’‘‘类冰’’的是()
A刑窑的白瓷
B越窑的青瓷
C唐山彩
D景德镇的瓷器
(9)‘‘贞观之治” 和“ 开元盛世”之间的著名皇帝是:()
A唐高祖
B 唐太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10)唐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是:()A唐玄宗宠爱杨贵妃
B安史之乱
C唐末农民大起义
语文版七下语文教案汇编
1、石
榴
备课时间 2006.2.15 执教时间 2006.2.16~17 教案总序号:
1、2 教学设计
《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荚散文。教学时,引导学生在熟练诵读全文的基础上,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石榴的形象(特征),领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进而体会作者借对石榴的描写,所表达的志向、抱负。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在指导学生熟练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合作、讨论等方式领会作者所托之志,培养学生积累优美语句的兴趣和习惯。辅之以多媒体教学。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
1、一边利用多媒体展示石榴的图片或实物,一边让学生说出有关石榴的诗句(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石榴的诗句和资料)。
2、教师补充石榴的有关知识。(课件展示)石榴又名安石榴、若榴等。属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果在秋季成熟。石榴原产伊朗的扎格罗斯山?喜欢阳光和温暖的气候。我国在西汉时由张骞从西域带到中原,后传布南北各地。山东枣庄有我国最大的石榴园,有“天下第一榴园”和“冠天下石榴园”的美称。此外云南、四川、新疆等地也是石榴的主要产区。石榴叶翠绿,花大而鲜艳,故各地公园和风景区也常有种植以美化环境。——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根据花的颜色以及重瓣或单瓣等特征又可分为若干栽培变种,如月季、石榴、白石榴、重瓣白花石榴、黄石榴、玛瑙石榴等,这些变种主要供观赏。(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o 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抗日战争期间,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主要作品有:《女神》(诗集),《屈原》、《蔡文姬》、《棠棣之花》(历史剧)等o《石榴》写于1942 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一些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在此背景下,作者写成此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三)检查预习
1.词汇积累(结合注释,明确一些词语的音或义)。
奇崛 枯瘠 犀利 辟易 金垂 安普刺 忍俊不禁
骨朵 柔媚 争妍斗艳 古味盎然 光嫩 潜溢 2.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试说说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于写作意图,学生回答可能不够准确,教师可指出,但不必作结论)。
(四)整体感知
1.朗诵全文(配以轻松愉悦的古筝音乐)。
(1)教师范读第一自然段。(提醒学生注意听老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情感的把握和处理)。
(2)学生朗读2--9自然段(每人读一段),然后让其他学生对朗读情况进行点评。(教师稍加评价,意在指导朗读)2.学生自由品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可以讨论、交流)——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在刚才的听和读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石榴的什么感情?请告诉大家。
参考答案:对石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作者按什么思路结构全文?可分几部分?试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参考答案: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篇。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点明石榴的可爱。
第二部分(2-;6自然段):具体描绘石榴的特征。
第三部分(7--9自然段):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3)本文抓住“最可爱”这三个字依次描写了石榴的哪些特征? 参考答案:依次描写了石榴的“枝叶”、“花”、“骨朵”、“果实”和“子粒”。
枝叶:(与梅、柳比较)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花:深红色;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对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比作夏季的心脏。
骨朵:“小茄形”,“逐渐翻红”,“顶端整裂为四瓣”,像玛瑙琢成的花瓶。
果实:似“破口大笑”。
子粒:“透明光嫩的皓齿”,丰腴,有酸甜两种o(五)朗读、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1.学生自由阅读自己最喜爱的句子或段落,然后在小组内探讨、交流,说出喜爱的理由。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在班上交流。(教师可作巡回引导,让学生品味生动、活泼的语言以及领会拟人、比喻等修辞的作用)答案不惟一,只要说明理由即可。
例:(1)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写出了石榴充满生命力的特点)(2)石榴树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对比手法,把石榴的枝干和叶片与梅柳的作比较,形象地刻画出石榴的独特风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3)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垒吗?它会笑你呢。(语言幽默,富有情趣,写出石榴的变化和惹人喜爱)(4)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这句使用拟人手法,把石榴作为一个有情有义,充满生命力的人米写,形象地描绘出石榴果实成熟的样子。鲜活的形象和富有动感,的表达令人印象深 刻。)
2.请你用下面的词语各造一个句子,最好使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
枯瘠 柔媚 争妍斗艳 忍俊不禁(六)作业
诵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第二题,并领会作者所托之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分析了石榴的形象,初步感知了石榴的美。本节课进一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借石榴所托之志。(二)局部品味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1.齐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第一段主要运用什么写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对比写法,点出了石榴树非同寻常的品格。2.学生品读第二、三部分。
(1)文中揭示了石榴什么样的内在特征?(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3、7自然段)参考答案:揭示了石榴毫不辟易阳光的直射——敢于对抗骄阳,毫不示弱的精神;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品格。(2)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 参考答案:第一次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主要是从石榴花的色彩和外形的角度比喻;第二次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主要是从“热烈”、“充满活力”、不受束缚这一内在特征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品格。“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二者在这一点上相似),因而把石榴比作“夏天的,b脏’’。
(3)作者喜欢石榴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作者喜欢石榴,不仅因为它美丽,还因为它与众不同——在夏日的炎阳下抗争,毫不示弱;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无畏精神和品格,而这精神正好与作者性格特征相契合,所以喜欢石榴。(三)主题探究(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讨论、交流后归纳)作者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了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切
(四)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通过质疑互助互学,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互动一起解疑。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五)小结本文写法上的特色 提示:
1.抓住特征,仔细描摹。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3.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六)感悟拓展 1.对比阅读。
牡丹的拒绝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1)在作者印象中,牡丹的性格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在文中找答案)参考答案:喜欢热闹,耐不住寂寞,喜欢众人的参拜和瞻仰。(2)文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牡丹的什么品格? 参考答案: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牡丹的卓尔不群、不肯媚俗的高贵。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3)你知道关于洛阳牡丹的典故吗?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本应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传说唐朝时,女王武则天在冬天赏花,命令百花齐放,只有牡丹因为自己是花中之王没有听从,从而惹怒武氏,被逐出都城长安,流放东都洛阳,所以洛阳从此成为牡丹的故乡;第二问答案,可引导学生。
参考“思维点拨”,学生言之成理即可肯定。
把《牡丹的拒绝》与本课课文比较,试举例说说它们在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异同。
提示。相同点:两文都运用拟人手法,语言生动形象。不同点: 《石榴》语言较活泼,催人向上;而《牡丹的拒绝》一文的语言则较含蓄,让人沉思等。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思维点拨:牡丹象征着雍容华贵,它被人称为花中之王。作者怀着参拜和瞻仰的心情来到洛阳,满心以为牡丹也会喜欢热闹,没想到牡丹“朱唇紧闭,洁齿轻咬”,拒绝盛开。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花中之王的卓尔不群、不肯媚俗的高贵品质。作者的心情由期待变成失落,甚至还有“惊愕伴随着失落和疑虑”,这也引发了作者对牡丹为什么要拒绝的思考。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请向同学们描绘你最喜欢的一种,要求尽量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最好用上比喻或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适当抒情。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由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七)作业
1.“思考与练习”中的第四题。
2.把本课中你喜爱的词语、句子摘录下来,抄进你的摘录笔记本中。
教学探讨与后记:
本文是文学大师郭沫若写于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的一篇名作。由于时代背景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思想不易理解。因此,我首先让学生熟练地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梳理篇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章结构,分析石榴的外形特点;然后品味课文生动传神的语言,再以造句的形式加以拓展。后半部分,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段落重点品读,学生可以 自主思考、可以合作探究,理解石榴的内在特征,领会作者所托之志,以求突破难点;最后,以比较阅读和口头作文的形式,实现学生能力的迁移和思维的开发。
能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方面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用词造句、问题探究、对比阅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朗读贯穿了教学过程,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朗读中,学生对课文从整体感知到重点品味,再到感悟拓展,最终完成了学习任务。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也有效激发了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围绕教学目标,一方面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然后讨论交流学习心得,互帮互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另一方面,教师设计子富于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和练习,有效地驾驭着学生学习的方向。这样的教学让课堂充满生气,学生也学得扎实有效。
2、《海燕》
备课时间 2006.2.19 执教时间 2006.2.20~21 教案总序号:
3、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故乡的燕子、海上燕子与作者乡愁之间的联系;
3、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学习阅读状物记叙文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2 学习难点: 2、3 学习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预习·导学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情况,写在下面。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轻 隽逸 隽妙 粼粼 纹 皎洁
憩息 融融泄泄 蹇劣 忧戚 匾额
3、解词。
轻 — 憩息— 忧戚— 隽逸— 劲俊— 融融泄泄— 游子—
4、背景资料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相思,写成这篇文章。
5、题目解说
(1)燕子:鸟纲,燕科各类鸟的总称。体型小,翼尖长,尾呈叉状,喙扁而短,口裂很深,飞行时捕食昆虫,为益鸟。
海燕鸟纲,海燕科。小型海鸟。鼻孔呈管状,位于上嘴背面,左右相接。中国所见
海燕体长在30厘米以下。较普通的为黑叉尾海燕,全身青灰近煤黑色。尾羽呈叉状,捕食水生动物。
作者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赞美它的身姿,赞美它的勇敢,关心它
它的生活。在作者眼里,它不仅仅是〝海上的小燕子〞而是一个象征物,是作者深沉而浓厚的思想感情的化身。
学习·研讨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2、简介作者、背景资料。
选自 第二卷。作者(1898----1958)现代、。福建长乐人。
(二)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齐渎有机结合。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
提示:作者按忆()——看()思路结构全文。课文共有14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
2、思考:
第一部分
(1)概括第一部分的内容。
(2)选文对小燕子的描写是从哪四个方面着笔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对小燕子和故乡
怎样的情感?
四个方面:
情感:
春天时描写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乡春天怎样的特点?描写故乡的春天有
什么作用?
景物:
特点:
作用:
(4)选文记叙的顺序是()
(5)请在选文中找出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一句话。
巩固·延伸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语段对 的小燕子在“ ”里活动的情景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2、作者为小燕子的出场提供了一幅美丽的背景图画。从语段中找出关键词语,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下列事物特征进行描写的。
(1)春风:(2)春雨:
(3)春柳:(4)春花:
(5)春草:
4、作者描绘烂漫无比的春景图为写小燕子起了 作用。
5、作者写小燕子的外形时写了小燕子的、、。
6、作者为了更细致地描绘小燕子从动、静两方面入手。写飞翔的小燕子时,不仅写了在 中飞翔的小燕子,也写了在 中飞翔的小燕子,描写顺序是由 到。写静态的小燕子分别写了憩息在 和 里的小燕子。
7、作者写小燕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举例说明。
8、作者写小燕子突出了小燕子 的特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研读文章的第二部分,学习阅读状物记叙文的一般方法。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文章的主题。
学习重点:
1、2 学习难点:
1、2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熟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并说说作者怎么会把海上的小燕子误认为故乡的小燕子。
外形 活动背景 飞翔 憩息
故乡的小燕子
海上的小燕子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新课
(二)研读第二部分
思考:
1、概括选文内容。
2、同写故乡的小燕子一样,选文也描写了它活动的背景,作者描写了海上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3、作者对海上的小燕子哪两个方面进行了描写?着重写了小燕子的哪些行为?
4、请找出能表明全文线索的词语。
5、文章突出海燕的什么性格特征?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6、作者满怀思乡情,但他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这种写法叫什么?
三、巩固·延伸
1、作者从动、静两方面描写海上的燕子,各举一例。
动态:
静态:
2、作者描绘海上小燕子的活动背景时先写,然后写,这是作者远眺;然后作者(描写角度),写天的,天上的,构成一幅“ ”图。
3、作者喜爱小燕子,进而关心小燕子。用横线在原文标出最能体现作者对小燕子十分关心的语句。
4、体现语段主旨的语句是:
5、语段中两次提到“乡愁”,而且说它是“青烟似的”,“一缕两缕”,这样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青烟似的”说明这种思乡之情很淡,不是很浓厚的。
(2)“一缕两缕”说明作者的思乡之情不是很强烈的。
(3)青烟可挥去,一缕两缕可剪断,理出头绪,说明作者看轻这份感情。
(4)作者的思乡之情,像烟雾缭绕,挥之不去;像乱麻“剪不断,理还乱”。这是一种举重若轻的写法。
3、白
鹅
备课时间 2006.2.22 执教时间 2006.2.24.27 教案总序号:
5、6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有关白鹅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白鹅吗?想说些什么吗?(播放有关鹅各种神态及活动的录像,展示课文中的白鹅图。)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2.简介作者丰子恺。
二、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1.出示卡片,读生字、新词。
强调读准“颈、吭、倘、供”的字音和“看守、净角、譬如、窥伺、侍候、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倘若、供养不周”等词语,特别注意翘舌音、多音字的读音。
2.知道什么是“净角”吗?(播放“净角”脸谱图像)“角”是多音字,在“角色”中读“jue”,而不是“jiao”。自己读两遍。(点评:字词是构建语文大厦的基石。四年级的阅读课,识字教学也不能放松。)
3.自由大声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说说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感知文本中的白鹅形象。)
4.小结,肯定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白鹅某方面的特点。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课文是怎么写的?自己读第一、二自然段,你认为哪些句子很重要,和全篇课文有联系的?用横线画下来。(自学)说说你画了哪些句子,为什么?
2.学生谈体会,老师小结:整篇课文都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来写。第二自然段也很重要,它不仅连接第一段的内容,还告诉我们后面几个自然段分别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几方面写出了鹅高傲的特点。
相机板书:好一个高傲的白鹅叫声步态吃相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点评:以“怎么写”为着眼点,引导从课文的中心句、过渡段总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表达顺序。)
3.齐读第一、二自然段,加深体会课文中心句及过渡段的作用。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课文是怎样把白鹅叫声的特点写具体的呢?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一个能表现白鹅叫声特点的词,从这个词,你能想象白鹅在干什么,好像在说什么?把你想象到的在词语旁写一写,或者用图画来表示。(点评:“厉声大叫”“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等词语十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白鹅叫声的特点。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词语,动手批注或画画,调动形象思维参与解读文本,从形态、声音理解和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既培养了学习方法和习惯,又丰富了语言积累。)
2.通过多种形式读,带着想象读出内心感受。
3.认真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说说白鹅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再次交流:从“养鹅等于养狗”看出作者认为鹅很忠诚,能看守门户;从“雪白的大鸟”可以看出鹅十分可爱;从“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等词句看出鹅对陌生人敢厉声呵斥,非常勇敢、非常尽职。
相机板书:尽职勇敢可爱。
4.指导读书方法:读书,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还要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着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声很凶,实际是在赞扬它的尽职、勇敢。
(点评:通过引读有关句子,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及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认识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阅读。)
5.带着感情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品味作者对白鹅的赞美之情。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感悟作者认真观察的态度和写作方法。7.齐读本段的词语: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齐读课文,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白鹅步态的特点?
(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中,体会作者通过鸭和鹅比较的方法突出鹅的步态特点。)
2.同学们能从课文写鹅和鸭的词语中,想象出它们是怎么走路的吗?谁来演一演?下面的同学注意看,要用课文里的词语评评他们演得像不像。
(点评:改变学习方式,变静止的学习为动态的表演,富有创意:一是了解对词语把握的情况;二是进一步感悟观察细致的态度和用词准确,运用对比、拟人来突出特点的表达方法;三是在多种感官及师生合作参与的学习中获得愉悦的体验,提高效率。)
3.再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自由朗读,抒发喜爱之情。4.小结后齐读第四自然段,加深体会。
5.积累词语──“步调急速、局促不安、大模大样、从容不迫”。
六、积累运用,读写结合。
1.课文用准确的词语和生动的事例写出了鹅的高傲。你愿意把自己当作一只高傲的白鹅,向别人介绍自己吗?
出示“快乐写话卡”:
我是一只_______的白鹅。___________________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点评:该练习题很灵活,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练习,既可以灵活运用本课的词语,进行语言重组,又可以拓展思维,有创意地表达。)
2.练笔,展示,评议。
(点评:阅读教学应该引领学生经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语言学习过程。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要用好这个资源,创设由内化──外化的转换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学后记: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本课安排学生实践活动时间多、形式多,功能多,训练密度大,每项活动目的明确,都注意了有效性和大面积参与,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课堂因此而充满了生命活力。
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老师适时传授新知、指导方法、训练技能。教师遵循学科、年级、课文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导和教,能起到推动、规范、优化学生学习活动的作用,这是语文教学走向科学、高效的途径之一
4、鹤
群
备课时间 2006.2.27 执教时间 2006.3.1~2 教案总序号:
7、8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摹写事物的方法。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准确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摹写,条理清楚地抒发情感的好习惯。三.德育目标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学习鹤群严密的组织性、高度的集体性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四.美育目标
领略鹤群翱翔的自然美、鹤鹰激战的场面美、感受扶救伤鹤的精神美。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特征摹写事物的方法。
积累词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到匠心。教学难点
熟读课文,领悟故事中作者寄托的深层含义。教学方法
自学辅导法、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 教学用具
电脑平台、VCD歌碟、CAI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富于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文章运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鹤群飞行于空
中的优美姿态,记录了鹤鹰之战的激烈场面,赞颂鹤的群体精神。如何体会鹤的形象及把
握理解鹤群精神,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对文中“鹤鹰之战”开始时鹤群的惊慌的理解是本文 教学的难点。
文章描写细致传神,语言贴切富有表现力,可以借此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以及语言领
悟能力,在教学中宜注意加以引导。本文安排一课时。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可以播放歌曲《丹顶鹤的故事》或者一段介绍鹤的生物短片,使学生初步感受鹤的形
象,以导入新课。
二、介绍学习重点,交代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方向。
三、指导学生学习全文。
指导时,可分步进行,步步推进,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时,讲解不宜
过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主动投入,积极思考。教师作适 当点拨即可。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一)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1.快速阅读全文,感受文章要点。
要求: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如果有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在书上标志
出来,也可以写出来。
2.排除阅读障碍,把不理解、不熟悉的字词句标出来,必要时查查工具书。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伫(Zh)立 绮 q)丽湮(y n)没剽悍(p)盘旋(X n)②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伫立:长时间的站立。绮丽:鲜艳美丽。
轻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剽悍:敏捷而勇猛。
寡不敌众:人数少的抵挡不住多的。本文形容一只鹰抵挡不住众多鹤的攻击。
无济于事:济,帮助。对事情没有帮助,指解决不了问题。
盘旋:环绕着飞或走。本文指鹤群环绕着飞。
(二)仔细阅读文章,思考以下问题。1.这篇文章是用第几人称写的? 2.复述文章主要内容。
3.梳理文章写作思路,划分结构层次。提示:
这篇文章是运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我”是鹤群翔空全过程的目击者,又是文中情感抒
发者。运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我”的所见和“我”的所感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没有半点雕
琢的痕迹。作者从南侧群山上空浮现一排小斑点写起,一直写到鹤群向北飞去为止,叙述
了自己观察到的鹤群翔空的全过程。其中鹤鹰之战是重点,战前,战斗,战后,是三个大层
次。战前又有两个小的层次,前一层写“一”字形模队的飞翔貌,后一层写变换方向。战后,也分两层,一层是护送,一层是远飞。
(三)深人阅读,完成以下阅读任务。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1.找出文章表现鹤群飞翔于空中的细节。2.找出文章表现鹤群搏击苍鹰的细节。3.找出表现鹤群救护同伴的细节。提示:
1.关于鹤群飞翔于空中的细节主要有:
1)南侧群山的上空深处,浮现出一排黑芝麻粒般的小斑点。
(2)它们一律将长颈伸向前方,双足问后方笔直延伸,悠然翱翔太空的美姿,实在是 无可言喻。(3)排成一字模队的鹤群以此为信号,一齐掉头向左转,变成单列纵队。(4)排头大鹤先向有旋转,而后悠哉游哉翱翔高空。后续鹤也都一只紧接一只,向右 旋转,直腾高空。
(5)上百只鹤的鹤群恰似飘摇于飓风中的鸿毛,轻盈飞飓;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涡,缓 缓升腾。
(6)开始大小如麻雀,转眼间有如蝴蝶,不久像飞蛾,最后小如蚊。(7)从排头依次掉头向北,敏捷地变成一缕长长的细丝。加快速度一路向北飞去。
2表现鹤群搏击苍鹰的细节主要有:
1)鹤群立刻发出嘹亮的“哦——哦——哦”的啼鸣声。
(2)静静旋转的鹤群,阵势立即崩溃,惊恐万分,慌乱啼鸣,扑打双翅,陷入一片混 乱。
(3)于是其他鹤更加狂乱啼鸣,一只紧跟一只,疾速转身,俯冲下来去追逐下滑的苍 鹰。
(4)在阳光下,鹤们双翅奋节搏击,银光闪烁。鹤群宛如暴风中飞转的云堆,迅速形成
漩涡状,上下左右飞舞,光莹莹耀眼。3.表现鹤群救助同伴的细节有: 1)这时鹤群一齐发出了悲痛的啼鸣。
(2)队列最前方很快翻身飞出两只健壮的大鹤,立即降到看来已精疲力竭。缓缓下坠 的伙伴身旁,引吭高鸣,盘旋周围。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3)来救的两只大鹤,从左右两侧紧紧靠近伤鹤,各自伸出一只长长的翅膀,将伤鹤 架起来了。
(4)在这段时间里,其他鹤高声啼叫,盘旋高空,一齐等待伤鹤返回。
(四)通读,进一步思索以下问题,并从总体上体会全文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1.作者描写鹤悠然飞翔于空中的意图是什么?
2.在鹤鹰之战中,一开始写鹤群“立即崩溃”“惊恐万分”“陷入一片混乱”,这些描写是 否破坏了鹤的形象?
3.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见到因车祸倒于血泊中的人,或看见寒风中沿路乞讨的乞 丐,或看见老人颤巍巍立于公共汽车中,人们~般作何反应。与鹤群比较,体会鹤群的可
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4.文章最主要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5.讨论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提示:
1.写鹤群飞翔于空中,主要是从直观形象上表现鹤的精神,鹤姿极为美妙,给人一种
视觉美,鹤在队形变换时,整齐划一,这正是鹤的团体精神的体现。2.鹤是动物中的弱小者,因而凶恶的鹰冲击时,它们“慌乱”“陷入一片混乱”,这是~ 种本能反应。而当同伴遭受苍鹰攻击,有生命危险时,弱小的鹤团结一致,以众击寡,这又
是一种本能反应。两相比较,更加突出鹤群的整体精神。
3.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不愿或不敢帮助别人,人类必须要有极高的道德境界才能表
现出英雄行为。就鹤而言,互相救助,互相保护,竟是一种本能的行为,这实在令人惊叹。
4.主要修辞方法是比喻,文章多处运用比喻,将鹤群翔空的美妙姿态和搏击场面形象 地表现出来了。
5.注意把握要点,主要是表现出一种整体精神。
四、课文学习小结。
注意结合所学内容的主要点小结即可,突出学习收获即可。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五、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
2.摘抄文中优美词句,细心体会,学会运用。板书设计: 战斗前
一字形飞行一律笔直 变换方向旋转腾轻盈上升
战斗中拧成一团银光闪烁光莹莹耀眼 战斗后
护送引吭高鸣架盘旋高空
远飞如麻雀如蝴蝶像飞蛾小如故
口语交际――向往奥运
备课时间 2006.3.3 执教时间 2006.3.6~7 教案总序号:
9、10 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奥运”为主线,贯穿始终,由“知奥运(史)——悟奥运(情)——想奥运(景)——做奥运(人)——办奥运(报)这五大环节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运用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通过调查实践、亲身体验、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法,开展问题解决活动以及交流、协作、表述等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深化、扩展,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活用能力及创新能力,体现了知识运用的综合性,切实达到《课标》中所要求的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的综合目标。教材分析: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中国人终于圆了一个世纪的“奥运”梦。作家肖复兴难以抑制心中的喜悦与激动,写了这篇《向往奥运》,全文表达了作者申奥成功后的兴奋与激动,也表现了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文章语言流畅,情感真挚,耐人寻味,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陶治情操和爱国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8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二、整体阅读,感知课文内容
1.请几位同学分块试读课文,注意及时指导正音:
慷慨()恫吓()驯()服
耸()听怒不可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工~3段,注意语调的控制。明确:应采用一种娓娓道来的舒缓语调,可想象毛泽东在向斯诺自述生平时的安详神情。3.默读课文4~ZI段,了解课文写了少年毛泽东的哪些主要经历,同桌间可相互交流,注意文中交代年龄的词。
(三)把握全文结构,理解主要内容布置全班讨论、交流:
①提炼概括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门~3段)简介毛泽东的家庭情况。
第二部分(4~对段)叙述毛泽东少年时代的经历。
第1层(4~8段)少年毛泽东八岁到十三岁的经历:在小学堂,反对老师体罚学生;在家里,联合反抗“执政”的父亲。
第2层(9~19段)少年毛泽东十三岁到十六岁的经历:公开反抗父亲的专制,保卫自己的权利,取得了胜利;如饥似渴地读“禁书”;同情造反的饥民,钦佩激进派教师。
第3层(20~21段)少年毛泽东十六岁时的经历:去新式学堂读书,学到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
②纵观全文,可以看出少年毛泽东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少年毛泽东是一个志向远大、刻苦修身、勤奋读书。独立思考、有独立见解的人。对同学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应给予充分肯定并适当点拨。〗
(四)自主阅读,把握细节
请同学选读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内容,然后挑选其中的某个或某些细节作简要的分析。
示例:有同学对少年毛泽东喜欢读的书较感兴趣,可点拨提问:为什么毛泽东认为休待传》《西游记》这些“禁书”“大概对我影响很大”?仅仅是“因为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龄里读的”吗?
〖点拨:这些所谓“禁书”正培养了少年毛泽东对旧社会的造反精神。此外,像《盛世危言》这本书,使他认识到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铁路、电话、电报、轮船,所以想把这些东西传入中国,从而激起了他想要恢复学业的愿望。这些都可以看出读书对少年毛泽东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课后附文,进一步了解毛泽东青年时代的读书经历。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第一部分门~3段)简介毛泽东的家庭情况
第二部分(4~21段)叙述毛少年时代的经历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一)(4~8段)8岁一13岁的经历
(二)(9~19段)13岁一16岁的经历
(三)(2~ZI段)16岁时的经历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品味语言
请同学从文中寻找、品味用得好、有特色的词语,将它们圈起来,再想想为什么用得好。
示例:“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这段话中“党”一词用得有特色。它通常指代某一阶级、阶层或集团并为维护其利益而斗争的政治组织。执政党指在家中掌权的父亲,反对党指家中的其他所有的人。这里借用这些词形象而幽默地写出了少年毛泽东和家人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联合反抗旧势力的代表(即自己的父亲)的有趣故事,而且也符合说话者政治家的身份。
〖说明:这一开放性教学板块,旨在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倘祥,让学生自由地在“品折语言”、“欣赏语言”这样高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习得语感,提高阅读水平。其间要强调师生对话,相机点拨。〗
二、课外练笔
结合课文和材料内容以第三人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沙年毛泽东小传入
7、第一千个球
备课时间 2006.3.15 执教时间 2006.3.16~17 教案总序号:
15、16 教学设想
1、本文设有两个小标题,层次非常清楚,不必要求学生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不必逐段讲解。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识记重点字词及其翻译
2.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3.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4.领悟读书有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简介《资治通鉴》和司马光(见课件)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听读: 教师读或听录音读。
2、译读:根据书下注释自译全文,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最后接龙翻译。
3、议读:
①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②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③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如何朗读鲁肃的语言“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④吕蒙是如何应答的?应怎样朗读?(“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⑤“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4、比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三、探究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详写“劝学”“议论”,“就学” “结友”则一笔带过。
2、正侧面描写结合: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鲁肃的惊叹,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在写作上以对话为主,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希望同学们多读书,不断完善自己。【积累】
1.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关于读书、学习的诗句和格言:
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②书到用时方恨少。
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⑨知识就是力量。
一、学习目标
1、说出人体主要感官和感受器的功能。2、说出感觉的产生过程。
3学会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探究皮肤感觉的性质。
二、重点难点
1、了解人体的主要感觉器官和感受器的功能、体验感觉。
2、皮肤各种感觉的特点、感觉的体验。
三、教学过程
教师:酒香不怕巷子深、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隔壁妈妈叫你一听到声音就知道是你妈妈。无论身在何处,都会对周围直接产生各种感觉
就下来我们学习人的感觉
【活动】P431、区分牛奶和豆浆:用_____感觉,产生的感觉是________。
2、哪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更优美:用_____感觉,产生的感觉是________。
3、区分米醋和酱油:用_____感觉,产生的感觉是________。
4、判断冷与热:用_____感觉,产生的感觉是________。
5、苹果甜还是橘子甜:用_____感觉,产生的感觉是________。
又如黄酒和某种凉茶的颜色接近,可以
(1)用__鼻__感觉,产生的感觉是
黄酒能闻到酒味
(2)用__舌__感觉,产生的感觉是___凉茶微甜_____
【板书】
一、人的感觉
1、常见感觉和感觉器官:
五种基本感觉
对应感觉器官
视觉
————
眼
听觉
————
耳
嗅觉
————
鼻
味觉
————
舌
触觉
————
皮肤
教师:人有不同的感觉器官,他们是人类了解世界的窗口,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产生不同的感觉。感觉的产生过程:
——感觉的形成:人有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
和
感受器,能感受各种
环境刺激,同时发出__信息_,信息沿着___神经
传到
大脑,大脑作出分析,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
注意:人的各种感觉最终是在大脑(大脑皮层或神经中枢)
形成的。
教师:人们的感觉会受到_药物_、____酒精___等的影响。
有些药物会影响人们的_神经系统__,尤其是
大脑
酒精会影响人们的__反应时间(感觉),严禁_酒后驾车____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P44:喝酒后不能驾车
【板书】
教师: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的组成:四大组织
分析皮肤可以感受哪些外界的刺激?
有哪些感觉功能?
——触觉、冷热觉、(展示触觉小体、热敏小体、冷敏小体)
【思考】
教师:例如:盲人用指尖“阅读”盲文,触摸一般用指尖
手指的指尖触觉较敏感:因为指尖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
又如,要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手背,因为其上的_神经末梢_对热比较敏感。
强调:各个部位的皮肤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小活动】两个颜色、大小相同的圆柱体,其中一个是木头,另一个是铁。
如何用身体的感觉器官将它们区分开来?
教师:【思考与讨论】P45
——当他遇到高温或低温时,就不知道躲避,会使身体受到伤害,如烫伤、冻伤等
【课后练习】P48——题目2
【思考】皮肤功能?
——防止身体水分散失、排汗散热、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入侵
【板书】
二、皮肤和皮肤的感觉
1、皮肤的感觉
触觉、冷热觉、痛觉等
皮肤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
2、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手指的指尖触觉较敏感:因为指尖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
测温,一般用手背,因为其上的_神经末梢_对热比较敏感。
2、皮肤功能:作为感觉器官感受外界刺激、防止身体水分散失、排汗散热、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入侵
教师:进入蛋糕店,闻到浓浓的奶香味。
嗅觉是如何形成的呢?
蛋糕中的化学物质
——(进入)——鼻腔,并溶于鼻腔内的黏液中——(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产生信息/兴奋)——嗅神经——(传入)——大脑—嗅觉
思考:嗅觉是在哪里产生的?
气体中的化学物质刺激嗅觉感受器所引起的感觉就是嗅觉
【读图】P46
图2—6,总结人嗅觉的特点
适应性:数秒到数分钟即可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差异性:不同动物、不同年龄、不同气味
作用:
嗅觉能帮助人们闻到食物的香味,也能帮助人们避开危险,如嗅到煤气泄漏出来的气味,可以发现煤气泄漏了,从而及时采取防止煤气中毒的措施。
【板书】三、鼻和嗅觉
1、嗅觉的形成蛋糕中的化学物质
——(进入)——鼻腔,并溶于鼻腔内的黏液中——(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产生信息/兴奋)——嗅神经——(传入)——大脑—嗅觉
2、嗅觉的特点
适应性:数秒到数分钟即可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差异性:不同动物、不同年龄、不同气味
3、嗅觉的作用:
嗅觉能帮助人们闻到食物的香味,也能帮助人们避开危险,教师:食物有很多味道,比如酸甜苦咸鲜。这些味道的感受依赖于舌。
那么人们是如何品尝食物的味道的呢?
【活动】P47请同学们两两观察对方的舌表面是光滑的吗?
——探究发现:舌表面密布许多小凸点,小凸点里有许多
味蕾(1万个左右),其内有许多
味觉
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特别对
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在20℃-30℃时,味觉的敏感度最高。
教师:讲解味觉的形成食物中的化学物质——(刺激)——舌上的味觉细胞——(产生信息/兴奋)——味觉神经——(传入)——大脑——味觉
【思考】味觉是在哪里产生的?
教师:课外内容
教师:味觉细胞能辨别的五种基本味道是酸甜苦咸鲜
麻、辣、涩等味觉是人对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教师:【思考与讨论】P47
人在感冒时,嗅觉的灵敏度降低,味觉的敏感度也会减弱。这说明什么?
解释:嗅觉的敏感度降低是因为感冒影响了嗅觉细胞对气味刺激的灵敏度
答案:嗅觉发生障碍,会影响到味觉,说明味觉和嗅觉共同工作,总结:嗅觉和味觉是共同工作的。
【课后练习】P48页——课后第3题
【板书】
四、舌和味觉
1、味觉感受器:味蕾(1万个左右)
2、味觉的形成食物中的化学物质——(刺激)——舌上的味觉细胞——(产生信息/兴奋)——味觉神经——(传入)——大脑——味觉
3、味觉的分类:酸甜苦咸鲜
麻、辣、涩等味觉是人对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4、嗅觉和味觉是共同工作的。
教师:【思考】1、你能解释年龄大的人一般都喜欢吃味道较浓的食物吗?
——随着年龄的增长,舌上功能正常的味蕾数目逐渐减少,味觉的敏感性也随之下降。
教师:【练习巩固】
1、在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
A、冷觉
B、触觉
C、痛觉
D、热觉
2、在成语“瞎子摸象”这个故事里,瞎子是用什么来感知象的形状的。()
A、热觉
B、触觉
C、痛觉
D、冷觉
3、人体的冷觉、触觉、痛觉、味觉都是在的特定部位形成的。
4、医生为病人动手术而施行麻醉,在手术过程中病人感觉不到疼痛,而能感觉到手术刀跟身体的接触,这说明
5、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失去了听觉和视觉,但她通过“阅读”盲文学习了大量的知识,她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是()。A.触觉
B.味觉
C.嗅觉
D.心灵感应
6、当肌体受到损伤性刺激时,具有报警作用的感受器是()。
A.触觉感受器
B.冷觉感受器
C.痛觉感受器
D.热觉感受器
7、下列哪项除外,都属于皮肤感受器
()
A.热觉感受器
B.冷觉感受器
C.痛觉感受器
D.味觉感受器
8晚上入睡的人被蚊子咬醒,这是人的什么感觉在起作用?()
A、视觉
B、触觉
C、嗅觉
第二节 巴西
第1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资料认识殖民统治对巴西政治、经济、文化的深远影响,知道南美拉丁文化的形成过程及其鲜明的文化特点。
2.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巴西经济的发展历程,并从中认识单一经济的弊端,进一步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建立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3.举例说出热带雨林的作用及其现状、遭受破坏的原因和保护的措施。
4.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巴西城市化问题,认识当今世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学会综合分析自然、经济、人口、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说明巴西工农业的发展与分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情感价值与道德观 通过认识巴西,尊重多民族的巴西文化和传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和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教学重点 1.巴西是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2.开发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验教训
教学难点 1.巴西是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2.工农业、人口多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法1:展示一盆巴西木,让学生欣赏,说出它的名称,由此而引导学生猜猜今天要学习的是哪个国家。然后教师介绍巴西木也叫红木,是一种名贵木材。“巴西”国家名称就是由巴西木而得来的。
方法2:在世界球类比赛中,让中国人骄傲的“国球”是什么?(学生:乒乓球)那么世界上最著名的“足球王国”又是指哪个国家?(学生:巴西)对,巴西人热爱足球运动,球踢得漂亮,脚法娴熟、配合默契、节奏明快,如同跳起了粗犷、急促的桑巴舞,给人以美的享受。现在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去认识巴西。讲授新课
一、民族大熔炉的缩影教学活动设计
1.读图分析:电脑展示课本P89图9.17“巴西在世界中的位置”和P90图9.18“巴西的地形”,引导学生读图分析下列问题,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及邻国。
(1)鼠标点击南美洲并闪动(巴西不动),让学生说出巴西所在的大洲。(南美洲)(2)鼠标点击拉丁美洲并闪动(巴西不动),让学生说出巴西所在的地区。(拉丁美洲地区)(3)鼠标点击巴西并闪动,让学生说出巴西的海陆位置。(南美洲的东部,大西洋西岸)观察距离欧亚大陆的距离,(很远)点出“新大陆”的概念,为介绍殖民侵略打下基础。(4)鼠标点击巴西在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的国土,让学生说明巴西是国土广大的热带国家。(巴西大部分国土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所以巴西是世界上国土广大的热带国家)(5)鼠标依次点击出巴西的邻国,让学生说出这些国家的名称。(不必全记,知道主要邻国即可)2.列表比较,电脑展示下列统计资料,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巴西是一个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
(1)鼠标点击出世界大国的领土面积,让学生填报出面积比巴西大的4个国家名称。
国家
利亚 印度
2俄罗斯 加拿大 中国 997
960
937
美国 巴西 澳大 276
271 250 阿根廷 哈萨克斯坦 苏丹 1707
854
769 328 面积(万km)家的名称。
国家 利亚 人口 中国(2)鼠标点击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2000年),让学生填报出人口比巴西多的4个国印度
美国 拉国
印尼 日本
巴西 尼日
巴基斯坦
俄罗斯 孟加
(亿)12.77 10.13 2.78 2.12 1.70 1.56 巴西 面积 人口 854万km 1.7亿
21.46 1.29 1.26 1.15(3)鼠标点击出下表,让学生填报出巴西的国土面积、人口在世界各国中的名次。
占拉丁美洲的百分比(%)在世界各国中的名次 43 33 5(4)通过比较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
世界上少数几个著名的大国
3.质疑探讨:引导学生探讨巴西古今人种和社会文化的差异及造成民族大熔炉的原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环境对民俗的重要影响。
(1)让学生阅读课本P90阅读材料“印第安人和玛雅文明”和P91图9.19“古代印第安人金字塔”,并让了解这方面知识的同学作一些介绍,使学生知道拉丁美洲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以及古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玛雅文明。
(2)让学生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了解巴西的人种构成。并让一名学生扮演卞卡,介绍课本P91图9.20“卞卡一家”的血统情况。
提出疑问:卞卡的祖父是非洲黑人,祖母是欧洲白人,他们怎么会生活在拉丁美洲?(3)电脑展示课本P92图9.21“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鼠标依次点击出A、B、C三张图,让学生分别总结图中展示了哪一项文体活动?并说出每一项活动的发源地在哪儿?
A.在花车上欢跳桑巴舞,桑巴舞源于葡萄牙的民歌和游戏 B.巴西的狂欢节,狂欢节是欧洲天主教的节日 C.巴西有世界一流的足球队,足球发源于英国 提出疑问:为什么其他大洲的文体活动会出现在巴西?
(4)让学生在上述阅读质疑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第2、3、4自然段的内容,让学生以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对比古今巴西的人种和社会文化差异,以及进一步探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5)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进行评价点拨:15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需要大量生产资料和巨额财富或货币资金。因此,西方殖民者纷纷进行海外扩张。随着美洲新大陆的发现、种植园的创建、金银矿的开发,殖民主义国家把美洲作为巨额财富的来源地和矿产基地。为了让大量的劳动力来到种植园和矿山中劳动,西方殖民者把目光转移到了贫瘠而落后的非洲。最早掳掠、贩卖黑奴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19世纪以后,殖民统治者又以招工的形式使亚洲的华人、日本人、印度人来此谋生。数百年来,白人、黑人、印第安人通婚生育,形成了现在复杂的种族构成。随着殖民者(白人)和奴隶(黑人)等的到来,欧洲与非洲等地的文化也流传到拉丁美洲,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拉美文化。
(6)让学生归纳造成民族大熔炉的原因,得出结论:现代巴西的人种、文化是受殖民统治影响的结果。同时让学生明确巴西是拉丁美洲地区的缩影。在此了解的不仅是巴西,而实际上也间接地了解了拉丁美洲复杂的种族构成和文化特色。
4.小结承转:通过上述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巴西的古代是单一的黄种人,即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他们创造的玛雅文化在当时已经相当发达,形成了世界独特的艺术文化。随着欧洲殖民者的侵入扩张、掠卖黑奴,以及不同种族间的相互通婚。形成了现在复杂的种族构成。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又形成了现在具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因而不论是巴西的种族构成还是社会文化都深深带有殖民统治的烙印。
同学们,巴西不仅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还是拉丁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二、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教学活动设计
1.列表对比:电脑展示,通过对巴西经济的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巴西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从巴西摆脱殖民统治建立独立的主权国家开始的。因此是否受到殖民统治成为巴西经济能否迅速崛起的分水岭。这样就可以分两个阶段来认识巴西的经济。即从16世纪初(葡萄牙殖民者发现巴西)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这一时期国内以单一经济为主,且完全受外国殖民者的控制,经济十分落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今,巴西摆脱殖民统治建立了独立的主权国家,通过建立全国内的经济结构,巴西已经发展成为拉丁美洲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通过以上的对比使学生明确殖民统治前后的巴西经济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说明帝国主义列强的丑恶面目和本性,深刻反映出广大发展中国家只有摆脱殖民统治,建立、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才能真正实现富裕、强大。
2.指导阅读:让学生阅读课本P93提供的资料,找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巴西的主要经济部门(殖民初期出口木材,16世纪种植甘蔗,17世纪出口矿石,19世纪种植、出口咖啡),确认巴西经济为单一经济。
3.图示分析:电脑展示下列示意图。教师介绍单一经济的实质和殖民者对殖民地的剥削过程,这样使得殖民地国家的资源和资金都被殖民统治者掠夺走,因而使巴西国内日益贫困,经济十分落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西摆脱了资本主义殖民者的统治建立了独立的主权国家。巴西开始改变单一的经济形式,发展多种经济结构,加快工业化的步伐。经济取得飞速发展。在这里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认识到资本主义剥削人、压迫人的本质,加强学生的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信念。
4.读图思考:电脑展示课本P93图9.22“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巴西的主要矿产有哪些?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的是什么矿产?巴西的能源矿产(煤、石油)不多,是如何解决的?你还有哪些建议?我们从中能够得到什么启示?
(2)巴西的主要工业部门有哪些?重要的工业中心有哪些?分布在何处?
(3)巴西的主要农产品有哪些?哪些热带经济作物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哪些是重要的出口产品?主要的农产区集中分布在哪一地带?
5.讨论汇总:指导学生读图读文,并以学习小组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教师汇总大家的讨论结果,随时进行补充点拨。
(1)巴西的主要矿产有铁、金、锰、煤、石油等;巴西的铁矿储量大,质地优良,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巴西的煤、石油等能源矿产不足,解决的办法可以展示下列示意图以便学生理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从中我们能够得到的启示和建议,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必追求完整,教师要多给予鼓励、适当启发和补充。如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合理利用,保护节约现有能源矿产,开发探研新能源等。
(2)巴西的主要工业部门有汽车制造、纺织、钢铁、造船、石油、水泥等。其中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等已跃居世界重要生产国之列;重要的工业中心有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等;工业中心集中分布在邻近铁矿区和东南沿海地区。
在此也可补充以下资料,一方面说明巴西的电子、航天工业发展迅速,另一方面说明中巴两国的友好合作。
阅读材料:中巴地球资源卫星
被誉为南南合作典范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1星,于1999年10月4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火箭发射成功,其研制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01星的使用寿命为两年,目前正超期服役。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1星不仅显示了中巴两国空间技术的实力,也结束了中国和巴西两个发展中国家依赖外国卫星提供图像的历史。地球资源卫星为中巴共同使用,两国各自利用本土的地面站对遥感和DCS系统数据进行接收。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星将在2003年下半年由长征四号乙Y4火箭“一箭双星”发射升空。按照中巴两国政府达成的协议,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星将在巴西进行总装和测试,在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03、04星的综合论证工作正在进行,即将正式立项。
(3)巴西的农产品丰富多样,主要有咖啡、甘蔗、剑麻、香蕉、大豆等,其中咖啡、甘蔗、柑橘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咖啡豆、蔗糖、橘汁是重要的出口产品。巴西的主要农产区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带。
6.提出问题: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巴西的主要农产区和工业中心都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为什么?
7.读图探讨:电脑展示课本P90图9.18“巴西的地形”和P97图9.28“巴西的人口和城市分布”。教师启发学生从巴西的自然条件、人口分布、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等方面去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对巴西工农业分布的影响。在学生以学习小组探讨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评价点拨,使学生明确巴西的工农业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是因为这里气候温和湿润、交通便利、人口集中、开发较早、经济发达。这样既探究总结出了影响工农业分布的因素,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同时也给学生传递了一种地理学思想: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工农业的分布具有地域性,它是受到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使学生认识人类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自然环境、经济条件、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社会等因素的密切关系。
骆驼寻宝记
一、导入课文:
本学期你们学过童话吗?
你能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个丑小鸭的故事吗?
写这只普通的丑小鸭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写一个人的人生)
所以我们学习童话的意义所在是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童话〈〈骆驼寻宝记〉〉
二、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我读到几种动物去寻宝?同学们要用笔粗略记下来。)
教师只读到“骆驼一路前去……”
2、在学生没有读到课文的情况下,以下的内容让学生去猜。
思考题:
其它动物坚持到底了吗?
骆驼寻宝会有怎样的遭遇?它是怎样对待的?
结果会如何?
三、讨论:学生自己在想象;发表个人的想法。
四、给学生发下文章,学生自己出声任意读教师没有读到的内容。
教师重申提示学生思考的以上的三个小题。(1、2、3)
提示:1、动物们都一个个走回头路了。没有坚持下去。
2、骆驼不灰心,踽踽独行,涉过了冷水滩,趟过冰凌湖,穿行热风洞。尤其是穿行热风洞它用了四个小时,进行详写。
3、它闯出了峡谷,来到了珍宝关。真是应了那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它来到了美丽的“世外桃源”。
教师过渡语言:
1、让我们一起来朗诵一下这美丽的仙境。
2、一骆驼艰难跋涉到来的目的`是寻宝,它马上开始找宝了吗?(学生可能众说纷纭,但教师一定提示:它碰到了仙女。
3、面对仙女送到手的宝物,骆驼的态度如何?(学生能答出来所给的宝物)这一段是骆驼面临命运的抉择的时候。同学们,越是在舒适幸福的环境中或者一帆风顺时,人都会迷失,而骆驼却是这样面对的。
(插入有关作者介绍)
4、骆驼的正是具有坚强屈的精神,找到了 “宝”?这个宝是什么呢?
5、我们生活中的宝又是什么呢?
(朗诵诗歌)
五、作业:
一、选择题
1.投一个普通骰子,有下述说法:①朝上一面的点数是偶数;②朝上一面的点数是整数;③朝上一面的点数是3的倍数;④朝上一面的点数是5的倍数。将上述事件按可能性的大小从大到小排列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①③②
D.②①③④ 2.十月一日放假期间,肯德基店推出品尝“香脆鸡腿堡”,就有机会揭奖寻宝,赢取下列大奖:一等奖 20000元 6名;二等奖 2000元 200名;三等奖 200元 2000名;幸运奖 2元 4000名。下列词语中,可以来描述“中一等奖的可能性大小”的是()A.可能
B.很可能 C.不可能
D.不太可能
3.如图,这是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转动这个转盘,当它停下时,指针最可能停的区域是()
A.甲
B.乙
C.丙
D.丁
二、填空题
4.在一个袋子中装有除颜色外其它均相同的1个黑球、2个红球和3个白球,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则摸到
的可能性最小。
5.从1到9这9个数中有奇数、有偶数,任意选择一个,这两类数中最有可能被选择的一类数是。
6.有甲、乙、丙三个盒子,内装有彩色乒乓球。甲盒中装有2个白球3个红球;乙盒中装有2个白球和1个红球;丙盒内装有4个白球和6个红球。从三个盒中分别摸出1个乒乓球,如果是白球,那么
和
两只盒子里摸,可能性相等。
三、解答题
7.袋子里装有除了颜色外其它均相同的球,若有5个红球,x(x>0)个白球,从中任意摸一个球,若摸到红球的可能性较大,则x的可能值是多少?
8.某镇政府为改善当地的办学条件,为该镇的中学建造了一幢教学楼,一幢学生宿舍楼。据调查显示,当地老百姓对这件事很满意的占30%,满意的占62%,一般的占5%,不满意的占3%,若随意再找一位本地人调查对这件事的意见,他的回答最有可能的是什么?不太可能的是什么?
3.2可能性的大小
一、选择题 1.D 2.A 3.B
二、填空题 4.黑球 5.奇数
6.甲、丙
三、解答题
7.1个、2个、3个、4个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现在我们看黑板。我们今天上的课文是《说“屏”》。下面提一个问题:《说“屏”》的“屏”打了个引号,这个引号是什么作用呢?哪个同学能告诉我?好!请你来!
(麦子评:直接导入新课,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题目上。提出引号的作用,引学生思考,课一开始就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很好的问题导入。)
生1:《说“屏”》的屏加引号,可能就是因为转变另一种意思。
师:嗯,转变另一种意思,转变什么意思呢?
生1:用屏来代表一种器具或者做一件事。
师:嗯,好,谢谢你。继续发表观点。好,你来谈一下。
生2:说不定是说了屏这种范围——特指这一类。
师:“特指”这个词用的好!
生3:说“屏”可能就是说本文主要讲屏。
师:换个说法就是专门指这种事物或者是这个类别。
生3:对。
师:好,谢谢!这里引号的作用是一个特定的事物或者一个特定的内容,而且它还有一个作用。如果没有这个引号,那么说屏这两个词连在一起,写在书上,或写在黑板上,人家就会问,“说屏”是个词啊还是个什么意思呢?有了这个引号,“屏”这种事物就显现出来了。它不是一般的引用是指特定某一个事物或某一个类别。然后我就给大家讲一下
“屏”这个词的意思:“屏”最古老的字义是什么?是“挡在家门口内或者外的一种墙”,这是比较古老的意义。然后这个“墙”后来由于人们的生活的创造,就变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如课文内容所说的“屏”。然后这个词语进一步发展,很多像屏一样的事物,已有了屏的含义,比如说看“屏幕”,它就像屏风一样的,有了一个形状在那儿(师动作)。孔雀开屏也是一个很大的扇形,也像一个屏。由于“挡在家门口内外的那堵墙“得那个意思,又有一个含义——屏障。这个词意多么丰富,多么有趣啊!
(麦子评:教师总结引号作用,介绍屏的知识,引发学生对屏的兴趣。)
我刚才说了一个引号的作用,一个屏的知识,我们都可以看作是:学知识。(师板书)咱们开设出了两个知识了。下面学习第三种知识。哪位同学从课文里面找到你认为应该向大家推荐的或者自己要学习的词语?说一个、说两个都可以。好,开始!
(生自学1分半钟)
师:好了,请提出自己的看法。好,请你来。
生4:我认为“因地制宜和伧俗”两个词用得比较好。
师:值得我们去学习、积累!请坐,继续来。
生5:我认为“艺术点缀”这个词比较好。
师:你认为是“艺术的点缀”,“点缀”这个词用得挺贴切的,谢谢!
生6:我认为第一段中的“销魂”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表现出了作者在诗的情境中的感受。
师:连魂都离开了,我们的躯体,我们的身体,那个事物是很动人的了!
生7:我认为“微妙”和第五段中的“休憩”用得挺好!
师:休憩,其实和休息是一样的意思,但说起来很好听,很雅致。它是书面的语汇。
生8:我认为第三段中的“缓冲”这个词好。
师:缓冲,把速度放慢一点。“缓冲”这个词应该很好记的,但有时候也是很难懂得一个词。
生9:我认为第一段中“似隔非隔”用得比较好。
师:很微妙的写出了“屏”的作用。
生10:我认为第一段中的“神秘”用得比较好。
师:“神秘”的作用,我们解释不清楚,就成了“神秘”。
听课,你们没听老师的要求,老师说我们要记得那个词,而不是哪个词用得好。好,你来!
生11:我认为第一段倒数第三行的“微妙”一词用得好。
师:我们要积累它,要学习它。
生12:我认为第一段中的“不禁地心生向往”用得比较好,因为写出了作者情不自禁的喜欢屏风的感受。
师:自己再连起来:心生向往之情。
生13:我认为第一段的最后一个词“齐声称道”比较好。
师:“称道”是称赞的意思。
生14:我认为“流动的空间”比较好,这样写出了屏的巧。
师:很形象。好,老师来小结一下。有这样若干的词在这一课里面,我们要把它积累下来,要会认,会写,知道它的含义。第一词是“微妙,”什么意思呢?就是深奥、玄妙,难以琢磨。比如说: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很微妙,说不清楚。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很微妙。事物的现象很微妙。这个词生活中常常用到。第二个词我们要找到“擅长”也在第一段里,“擅长”什么意思呢?很会做某方面的事,在某个方面有专长,比如说“擅长绘画”,“擅长
体育”。第三个词“帷幕”,咱们的舞台上有帷幕。“帷幕”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它的比喻的含义:咱们学校的体育运动会拉开了帷幕,什么意思?
生齐:开始了!
师:再比如“大会拉开了帷幕”等,现在经常用得倒是它的比喻的含义。第四个词就是同学所说的“缓冲”,是事物的速度降下来,使矛盾缓和一下。还有一个很高雅的词:“韶光”。韶光什么意思呢?“春光”,“光”取得它的比喻意:青春年华。还有一个词“休憩”,也就是“休息”的意思,但是我们在口头上不说“休憩”,在书面上说“休憩”。还有一个很普通的的词“得体”,“得体”,恰当的意思,做什么事,说话、行为、举止要得体,要恰当,要恰如其分。还有一个词“造型”,所谓造型,什么意思呢?就是塑造一个事物或者人物某一方面的形象。一个特定的动作,特定的画面出来了,就是“造型”。一个人把一些动作固定下来的一刹那,就叫“造型”。咱们学校的教学楼,咱们学校的大门,都叫“造型”。这些书面的语汇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这是咱们今天学的第三类知识。学知识的时候,我们还要练能力。(师板书:练能力)
(麦子评:积累美词,这个环节设计得好。这篇文章虽是说明文,但是语言优美生动、词语典雅不俗。)
下面我们开始练能力----分析能力。老师出示一个话题,看老师是怎么写的。(师板书:假如没有这一段)开始读吧,读起来。(生随师写逐词读)再读一遍!
生(齐读):假如没有这一段„„
师:看课文,假如没这一段会怎样?假如没有第一段,假如没有第二段,假如没有------继续下去。现在我们分一下工,这一竖行集中来看第一段,假如没有第一段。你们呢——第二段。你们呢——第三段。第四、第五,你们任选一段(师逐列手势指示),好,开始活动。
(生自学3分10秒,师更改板书)
师:看好了,暂停,在发言之前,老师还要给你们介绍一种读书的知识:凡是研究某一个段落,它在全文中的作用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到全文它的基本意思,然后结合这一段的意思理解它在全文的作用。好,再准备一下你的发言内容。
师:好,从第一段开始说起。
生15:假如没有第一段就体现不出屏风的诗意、神秘、微妙和巧,而且还不能和最后一段相呼应。
师:他就站在全文的角度来分析这一段的作用。他概括得很好,但还有个地方没有点出来。
生16:第一段及总结了全文又引出了下文,如果没有第一段,直接从下文中的“屏可以分隔室内外”开始引出下文,给人一种突然袭击的感觉,打击阅读兴趣。
师:很微妙的,很顺畅的把后面的内容引出来,多好!
生17:这还是一个很好的开头,还能够吸引读者,说明屏很深奥。
师:有一个问题你们没有点透,第一段到底是干什么的?等会儿补充发言。先说第二段。
生18:全文主要是从作用和审美的角度写了屏,如果没有了第二段,就没法表达出屏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就好像一个人缺了点什么。
师:她发言中有一个关键词“作用”,第二段主要说的是屏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没有这一段,我们就不知道屏是用来干什么的了。还有表达的吗?好,第二段我们已经点透了,第二段就是说明屏的作用。理解第一段的同学也来想想,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呢?好,第三组。
生19:第三段主要讲了屏的分类,为下文写屏的大小、造型作铺垫。如果没了这一段,第四段的过度就不自然。
师:我想听一下,哪个地方是说屏的分类的?
生20: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竹屏、木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
师:这一组同学发言时注意了关键词(指二组)。这一组的同学发言时注意了关键句子(指三组)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主要说明屏的分类。假如没有这一段,我们就不知道了屏这么多的类别。好,第四段。
生21:这一段主要说明了屏的摆放位置、大小、曲折的折度、视线远近诸方面,不可以随随便便,也有特殊的规定。
师:作者运用了什么词来说明屏的怎么样,怎么样?
生22:造型不够轻巧,色彩伧俗。
师:其实屏的怎么样——你看,这个词是什么?
生:设置。
师:设置,其实是安排、运用、摆放,人家用一个“设置”就解决了这么多的意思。这一段谈得其实是屏的使用方法。假如没有这一段,我们就不知道屏要摆放得漂亮一点,巧妙一点,摆放也有技巧,也有审美在里面。来第五组,当中的同学来说吧。
生23:如果没有了第五段,也就没法与第一段相呼应,而且也就没法使读者读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作用。
师:这一段主要表达作者写这篇短文的目的是什么,一方面是写出来,一方面是希望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美的享受。还希望屏在今后的工艺上有更好的创造。那么,最后一组的同学想说什么呢?
生24:第五段作者写“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一直到最后,我认为是照应了第四段的从“近来我注意到”一直到“尚少诗意”。它说了因为作者看了饭馆里和宾馆中各种场地用屏用得不太好,引不起作者的诗意,所以让建筑师和家具师以后注意修改这个问题。
师:是啊,还有与第四段呼应的作用,看得很细致。
生25:好,第一组同学还有什么要说的吗?假如没有第一段-----(生沉默)
师:我们来看全文的第一个字是什么?
师生:“屏”。
师26:接着念下去,“我们一般都称作屏风”。好,你想说什么?
生:我想说这一段应该是引出本文的线索。
师:点出这个事物,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就是“说‘屏’”。
师边解说边板书:
屏
第一段点出
作用
接下来写
分类
继续——
设置
接着写
目的 然后交待写作
(麦子评:分段感知。这个环节就是领着学生分析分段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但是如果单纯让学生分析段意,这个环节就索然无味了,这个老师就用了“假如没有这一段„„”的句式让学生说话,可谓用心良苦。第一组同学概括不出这段作用的时候老师应该适时引导吧?我觉得不应该拖到最后。)
师:我们把它连起来,一眼就看出这篇文章的结构是多么清晰,思路是多么清楚。每一段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这样一线贯穿下来,一个“屏”字贯穿全文。我们分析了“假如没有这一段”,如果还要讲深一点,你们学习全文的顺序就叫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说一棵白菜的成长,按时间顺序写。还有方位顺序。一般按认识规律,从容
易的到难的,从小的到大的,从现象到本质各个方面来说明叫逻辑顺序。这些问题上九年级时老师会给你们讲的很清楚。下面我们再来练一种能力——欣赏能力。看第一段,大家一起朗读第一段,我听一下。“屏”读起来。
(生齐读)
师:我听了一下,流畅,响亮,但是情感表达不够。再试一次。“屏”读起来。
生再齐读。
师:这一次读得还没有见长,问题在哪里呢?语气出不来。听我读。(师范读)。语气出来了没有?
生齐:出来了。
师:原来语气是可以这样塑造的:第一,重音要出来。第二,语气要适当。这是“很富有诗意的”,重音在哪个字?
生齐:很。
师:情感就出来了。然后语速稍慢一点,情感就到位了。好,各自读——不齐读,把这一段的情感内涵体味一下。
生自读,师板书。
师:看老师出的第二个题:(指板书)第一段词句的表现力。这一次欣赏,也就是你们在课的开始说的,那个词用得好,为什么?我们既要看到一个词,一个句的表面的表现力,还要看它背后的作用。那才是真正的味道。有些时候我们说有些人写文章,写书法力透纸背的力量,现在我们看文章,欣赏它的含义,欣赏它的表现力,也应该往这方面着力的、仔细的欣赏。看出来这个字为什么用得好?表现了什么?同样要结合全段的文字或全文的文字来进行分析。好,下面安静的思考。
生自学2分钟。
师:好,各抒己见。
生28:第一段中的“擅长”和第四段中的“造型”、“伧俗”形成对比,突出了现在人们没有认识到平在建筑美中应起到的作用。
师:你把“擅长”与作者批评的一段联系起来了,谢谢。
生29:第一段中的“销魂”二字表明的意思是灵魂已经离开了身体写出了作者对“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诗句的欣赏和已经完全陶醉于这种境界,与“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形成对比。
师:“令人销魂”其实是用了夸张的说法来说童年时候听妈妈读诗的那一种美好的令人陶醉的情景。
生30:第一段中的“神秘”两字,后面2、3、4、5段是给“神秘”两字作解释的,更吸引读者读下这篇文章。
师:“神秘”一词在这起了悬念的作用。
生31:在第一段中的“微妙”和“神秘”,还有“似隔非隔”起到了相呼应的作用,当读者读到微妙的时候,觉得心中更有韵味的感受,令人对它心生向往,更想知道到底神秘在什么地方。
师:“微妙”是作者在研究中接触到“屏”这种事物,他的一种感觉。读这个词要注意两个修饰词,“更”“实在”表达了作者一种赞叹的情感。所以这个句子整个都是有表现力的。
生32:我认为第一段运用了实词、美词,借助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写出了屏风的小巧和艺术,还用“微妙”这个词写出了屏的神秘作用,让读者更加喜爱这篇文章。
师:第一段中作者用各种手法把屏的微妙,屏的可爱概括的表达出来了。
生33:我觉得第一段中的“擅长”一次比较好,表现了我们的先人对屏的重视。
师:“擅长”,这种古老的文化就是这样源远流长。
生34:我要说的还是“微妙”我认为这个词中,“微”是指屏看上去是个很普通的东西,其实它是有很多妙处。这个词引出了下文,引出了屏的作用、分类、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摆设。
师:“微妙”这个词用得简洁,含义深刻!
生35:我要说的是第一段的第二句“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这一句,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小时候对屏的喜爱、向往之情,而且把诗句放在开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师:读到这里,我们自己就已经成金在哪种“真够令人销魂”的意境中了,多好!
生36:我认为第一段中的“巧”字用得好,因为“巧”字一个字就写出了“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美感之所在。可谓“一字千金”
师:高度的凝练。关键在一个“巧”字上。“微妙”也好,“似隔非隔”、“神秘”也好,作者概括得实在是“巧妙”啊!
生37:“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在“销魂”的程度上进一步写出了对屏的情感。
师:你这句话说得真好。“其情景真够然人销魂的了”,写的是童年;“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写的是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有“屏”的诗句,就产生的感觉。这时候,作者读书了,长大了,读书了,工作了,作者这种有层次的感受,没有深入的品析是体会不到的。谢谢你!
生38:我觉得“齐声称道”这个词是对先人擅长在屏上作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的一个评价。
师:谁齐声称道?
生39:外国人。
师:不是中国人,外国人吧,这就像侧面描写一样,烘托屏的巧妙。
生40:我要补充的是对“销魂”的解释。“销魂”与前文诗句中的“冷”相照应,写出了夜的冷清。
师:魂也飞走了,写出了母亲背诗给我的幼年和心里留下的美好印象。
生41:“必置一屏”说明屏用得很普通,而且后面又讲“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说明屏的作用很多,深受古人喜爱。
师:你品析得不错,但看黑板:“第一段中-----”,你审题出现了问题,有时候是会影响自己成绩的。
生42:我觉得第一段“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写出了屏的诗情画意,与第四段中“餐厅、宾馆”中的屏作比较。餐厅、宾馆中只是把屏作门板来用,一点诗情画意都没有。
师:强烈对比,意境的对比。现在老师还要指出几个你们没有评到的地方,注意这几个词“这是很富有诗意的”“母亲总要背诵-----”“其情景真够令人销
魂的了”“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怪不得外国人都-----,这些词都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它表达情感的力量去是很强的,这一段每个句子中用了许多表达内心赞美之情、向往之情的虚词,这个地方没有评到。还有一个地方没评到,就是老师所说的背后的含义。当然这对你们来说太难了,老师点一下,“母亲总要背唐人的诗”,它背后的含义是母亲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生齐:书香门第。
师:对。很有文化的家庭。文化对孩子的影响从童年就开始了,这是文化的内涵。再看“每次读到有屏的诗词佳句”,一个“每”字中可以看出作者饱读诗书啊,作者是个读书人,而且喜欢画。第三句“因为研究古代建筑”,这背后的含义是什么?
生齐:专业。
师:对,作者是这方面的专家呀!表面有含义,背后有含义,这文字多漂亮呀!而且这一段的作用至关重要,不管是字、词、句、全段,或者是修辞手法,都有值得我们品味的地方。
(麦子评:欣赏词句,妙点揣摩。这个环节设计的不错,用欣赏的眼光读第一段的词句,读出文字的魅力来,也读出作者对屏的情感态度,锻炼学生揣摩妙词佳句的能力。)
好,今天咱们上课学习了四种知识:一种是引号的作用;一种是关于屏的知识;然后我们学习感受到了逻辑顺序这样一种知识。锻炼了两种能力:一种是分析能力,一种是欣赏能力。同学们表现非常好,勇于思考,勇于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非常好。谢谢大家,我们这堂课结束了,下课!
(麦子评:课堂小结,适时结束。)
总评:《说屏》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这位老师在这节课上着重培养学生能力,重视积累。
板块式教学,使整节课环节清晰,节奏明快。
教师循循善诱,学生紧跟教师脚步,体验文字魅力。
【七下英语电子教案U7T3SB】推荐阅读:
七下英语配套答案03-07
七下英语试卷分析03-27
新目标英语七下短语06-28
译林版七下英语练习02-16
仁爱英语七下期末试卷02-20
七下英语全册导学案09-06
七下英语unit6知识点03-25
七下劳技教案05-09
人教版七下巴西教案12-08
华师大七下教案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