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酒》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精选12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2、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过程与方法
1、本文是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课前认真读,细细品味文章关键词语句子。
2、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阅读氛围,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意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文中所表现的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品味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从而获得美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细读文本,学习写作技巧。教学方法: 1.引导点拨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情境,导入新课。
人生有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语文容万象,吟诗品酒,书香年华。听欧阳修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琦君却说:“每逢新年思春酒,杯中满盛琼浆液!”琦君谓谁?浙江才女也!
二、识琦君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琦君笔下的春节,热闹非凡。琦君为什么格外怀念家乡的春酒呢?
(元宵前的“拘束”和元宵后的春酒形成对比。春酒充满温情的回忆是和我的童年生活、母亲和乡邻们联在一起的。)
四、品味春酒,关注细节。
文章的主题,常常在一个个人物,一件件事情中流露,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现琦君之意的句子,小组交流,合作分析。以“我从看出,琦君之意不在酒,在乎也!”的句子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围绕思乡之情怀母之心童年之趣三点展开讨论)学生讨论可能涉及到的
1.其实我没等她说完,„„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2.母亲给我在小酒杯里只倒一点点„„也是个酒仙呢。“只”“一点点”说明对母亲的小气感到不满足,充满孩子气的天真与可爱。“端、闻、走来走去”说明对酒的珍惜。
说小花猫是酒仙充满孩子般自由天真的想象。足见我可爱的童心童趣。3.我是母亲的代表„„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形象的描绘出我的可爱
中学物理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即从感性认识开始,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样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传统的教学过程把这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认识过程看成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不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而是把他们当成被动的知识接受器,这样做不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其才能的开发。教师要完成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到创新教学模式的转变,需要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一、从应用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以前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通电螺线管具有磁性,能使小磁针偏转,但磁性较弱。本节课我没有按常规的复习来引入新课,而是以让学生观看电磁起重机的工作过程来引入新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既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通过对短片的观看,学生领会到了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学生观看了电磁起重机的工作过程之后,有一种强烈的想知道它的工作原理的欲望。这时我巧妙引导,让学生由已知来探究未知。我说:“为什么电磁起重机能够自装自卸呢?”学生通过思考,结合上节学习,想到了通电螺线管的工作原理。我接着引导:“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很弱,那么我们采取什么办法能过增强它的磁性呢?”这一提问使学生的认知发生转机,学生认识到通电螺线管磁性虽然与条形磁铁磁性相似,但强弱有明显区别,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到新知识的情景(电磁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做到发所未发。
三、引导探究,总结规律,突破难点
在探求电磁铁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他们认为电磁铁磁性强弱可能跟电磁铁电压、电阻、电流、匝数、铁芯等有关。我利用副板书将学生的答案都记了下来,然后和他们一起分析:电压多少,电阻的变化最终都影响电流,从而归纳出电磁铁磁性强弱与匝数和电流大小,以及有无铁芯有关。在分析与它们有什么关系时,我通过引导指出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研究。接着我先演示电流一定时,改变匝数,引导学生观察电磁铁吸引铁钉的多少,得出结论: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匝数有关,匝数多磁性强;再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电路,寻找在匝数一定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有什么关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自己连接电路,观察现象,总结规律,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脑、手、眼等各种器官同时“发”起来了,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充分体会到了成功者的乐趣。
四、走出课堂,开阔视野
当学生真正理解所学基础知识后,定会产生一种要表现自己的冲动。我把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解释电磁起重机的工作原理,学生基本上都能知道它的核心部分就是电磁铁,也知道电磁起重机为什么能够自装自卸的道理。在课的最后,我先介绍学校中有一样东西就是利用了电磁铁,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自然想到了电铃,并且知道其主要结构及核心部分———电磁铁。接着我让学生分析电铃是怎样连续敲响的,使他们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分析,发所未发。然后我留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分析电铃的工作原理,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使全课教学达到制高点。学生通过反思使认识得到了升华,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表达能力也就在这一次次发所未发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我布置的延伸作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电器设备用到了电磁铁?你能否利用电磁铁的工作原理来搞一个小创造和发明呢?这样就让本节知识得以延伸,走向了生活。
总之,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到,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包括心理空间),并让学生利用这些“空白”自主活动。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留白”,必须让学生参与。知识是学生自己建构的结果,学习不是“传授—接受”的过程,教是为了学,教要通过学实现。在《电磁铁》一课中,我讲到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提问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可能会跟哪些因素有关时,给学生留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留时间组织学生参与、体验和思考;提供机会,组织学生表达和交流,使知识在参与中内化、在参与中外化、在参与中升华。因此,我认为“留白”的自主活动既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自信心、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多方面非智力品质的过程,说到底是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努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一种表现。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戏剧单元。学生对戏剧这种文学样式的了解相对缺乏,但对影视作品却并不陌生,大多数学生还是影视或影星迷,这就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切入口。教学时可先从师生都熟悉的一部影视作品切入,然后引出剧本的写作,介绍剧本的特点:有高度集中的矛盾冲突,跌宕起伏的情节结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此,本单元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为: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与相关的各种活动的开展,把握剧本在语言运用、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上的特点,加深对现实人生的了解与体验,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均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日出》是戏剧大师曹禺的一部力作,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成就与创作风格。《钦差大臣》是俄国杰出戏剧大师果戈理的代表作,它所揭示的结构性腐败被称为“绝对的、永恒的、世界性的邪恶”,因而超越了时空,至今回响不绝。《放下你的鞭子》是我国街头剧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产生过巨大的历史作用。这三个剧本,横跨中外,风格各异,有助于学生认识多样的人生和多样的文化。学生对本单元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较为陌生,教学中应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手段(幻灯片、录像)帮助学生了解作家生平与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全剧剧情,鼓励学生多渠道地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戏剧的特点,也为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戏剧作品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要通过分角色表演和课本剧排演,让语文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深入体会戏剧冲突和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在活动中体味探究与创造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基本特点:激烈的戏剧冲突,凝练的戏剧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
2.通过戏剧排演的指导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合作意识。
四、课时分配
本单元总课时为10课时:《日出》3课时,《钦差大臣》3课时,《放下你的鞭子》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写作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
《日出(节选)》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日出》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和考虑戏剧特点的前提下,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排演课本剧的形式组织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阅读、探究的兴趣;二是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让学生了解作家、作品和有关剧情,在丰富学生戏剧知识、帮助学生解读课文内容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一种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审美愉悦。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语言特点,特别要了解课文是如何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的。
2.从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出发,把握作者憎恶腐朽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课本剧的排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戏剧特点,培养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家作品
(二)讨论感知戏剧情节
请几个同学口述课文梗概,互相补充和订正,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讨论探究
1.课文主要的戏剧冲突是什么?是怎样发展的?
2.从这几次矛盾冲突中可以看出黄省三怎样的性格特点?
(四)在把握戏剧内容和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
1.理解这篇戏剧的语言特色。
(1)剧中人物语言不仅要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所处的特定环境。重点朗读黄省三控诉潘、李二人的台词,体会并读出黄省三的内心感受。
(2)试补出破折号后省略的话,并说说剧本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文中有三处破折号用得特别传神:
①那你还可以到街上要——
李石清故意不把话说完,想试探一下黄省三,看他有什么反应,他看到了黄省三脸红不安的样子,似乎有些幸灾乐祸。
②您说,要我去——
对黄省三这样一个胆小怕事的读书人来说,他不敢说出,也羞于说出这个“偷”字来,他没有这个胆量。
③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
黄省三被逼急了,心里发出绝望的吼叫“我非要杀了你”,但是面对潘月亭的怒喝,被吓住了,不敢说出“你”。对黄省三的怯弱李石清早已看透了:“他是说他要杀他自己——他这样的人是不会动手害人的。”
2.两人一组选择某一人物的某一段台词,诵读并解析,互相评议,进一步通过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心理。
四、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日出》。
《钦差大臣(节选)》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钦差大臣》描写了一个偏僻的小城里发生的一段故事:以市长为首的一群官吏听到钦差大臣要来视察,个个惊慌失措,竟将一个过路的贵族子弟赫列斯达可夫当作“钦差大臣”,对他百般逢迎,拼命贿赂、拉拢。课文节选的是第八场和结尾部分,也可以说是这部喜剧的高潮部分和最富讽刺意义、最精彩的部分。这部分很适合排演课本剧,宜在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和相关剧情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分角色演出,在演出过程中体味作品漫画式的人物形象、辛辣讽刺的语言风格和独具匠心的剧情设计,从而充分发挥戏剧表演的学习功能。“哑场”一节,可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此时各种人物的内心感受,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剧中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简约传神的舞台说明分析作者笔下漫画式的人物形象。
2.欣赏作者精巧独特的剧情设计和辛辣讽刺的语言风格。
3.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解这部讽刺喜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有条件的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钦差大臣》影像资料。学生为分组排演作必要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及相关剧情,导入新课。
(二)学生分角色朗读,目的有三:其一,进一步了解剧情;其二,揣摩人物语言和心态,把握人物的神态、动作和个性特征;其三,为短评写作奠定基础。
(三)分小组表演,思考问题:
1.以竞赛形式分两组演出,学生评点、交流。
2.剧中市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揭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3.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有什么表现?想象一下,真钦差到了之后,他们将会有怎样的表现。(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言之成理即可。)
4.画出赫列斯达可夫在信里对市长及其他官员的评价,以此入手,分析赫列斯达可夫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五、写作指导
自选角度,写一篇小剧评。参考题目:1.一幅绝妙的讽刺图——《钦差大臣》人物形象分析;2.讽刺戏剧的一个范例——谈谈《钦差大臣》的语言艺术;3.此时无声胜有声——试析《钦差大臣》的“哑场”设计。
六、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整部《钦差大臣》。
《放下你的鞭子》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放下你的鞭子》是抗战初期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街头剧。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戏剧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欣赏戏剧的一般方法。故此,应让学生在独立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交流,把握人物性格、作品主题及社会意义。同时,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他们对戏剧特别是对街头剧的认识。运用本单元知识,尝试自编自演小话剧。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卖艺汉、香姐、青工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普遍的社会意义。
2.在整体把握剧情的基础上,了解街头剧政治性、鼓动性、时效性、通俗性相结合的特点。
3.巩固并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自编自演小话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交往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相关知识导入新课
1.街头剧
街头剧又称活报剧、广场剧,多以大众关注的政治时事为题材,对观众进行形象化的宣传,是一种反映时事新闻的短小活泼的戏剧样式,因常在街头演出而得名。街头剧具有很强的政治性、鼓动性、时效性、通俗性,它所反映的往往是当时最热门的话题。
2.写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烈火燃遍中国。广大民众急需发动和组织起来进行一场全民族的抗战。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应运而生。它不管在哪里演出,都激起了观众对日寇的极大仇恨,不知有多少热血青年就是因为看了这部街头剧深受感染和教育而毅然奔向了抗日的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放下你的鞭子》这样的街头剧,成了团结民众、发动民众、鼓舞民众奋起抗战的有力武器。
(二)从整个剧情和相关台词入手,探究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编写小话剧
【教学目标】
1.赏析细节,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2.关注结尾,感受作者的美丽乡愁。
3.课外拓展,感悟从古到今乡愁中的故乡情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自古以来,酒就是人们逢年过节、好友相约借以助兴的佳品,更是中国文学的催化剂。一杯酒,一种情。它是薛宝钗《对菊》“弹琴酌酒喜相酬,几案婷婷点缀幽。”的高兴;是范仲淹《苏幕遮》“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愁苦;是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悠闲;是李清照《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凄凉……还有一种酒,叫思乡。让我们斟满杯,品一品它浓烈的味道。让我们一起走进琦君的《春酒》
二、整体感知,为“春酒”取名。
自由朗读课文,完成下列目标:
1.勾画你不认识或者不理解的词语。
薏仁米、枸杞、衣襟、煨炖、两颊、如法炮制、家醅、挑剔
2.这杯“春酒”包含着哪些味道呢?能否取一个合适的酒名来体现自己所品尝到的“春酒”的味道?
师:从学生取酒名的角度板书:
童心酒
母亲酒
乡情酒。
三、赏读细节,“品尝”春酒
同学们从这杯春酒中尝出了童心的味道、母亲的味道、乡情的味道,那就让我们一一来品尝一下这三种浓烈的味道。(读语句,抓细节,品酒味。)
1.问:先让我们端起这杯童心酒,你觉得哪些细节能体现儿时“我”的童心童趣?
(引导学生关注其中几处细节,感受春酒中“我”童年最纯真的快乐。)
例子
①“其实我没等她说完,……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这里的“偷偷地”写出了作者的孩子般的胆怯与好奇;一个“舔”字活画出一个嘴馋可爱的小女孩的样子,充满童趣。
②“母亲给我在小酒杯里只倒一点点……也是个酒仙呢。
“只”“一点点”说明对母亲的小气感到不满足,充满孩子气的天真与可爱。
“端、闻、走来走去”说明对酒的珍惜。
说小花猫是酒仙以我当时孩子气的心理去揣摩小花猫,可见我也一样馋得要命,足见我可爱的童心童趣。
③我是母亲的代表……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
问:这个比喻恰当吗?用像小猪像皮球像企鹅不是更可爱更能突出“鼓”的形象吗?(因为蜜蜂采蜜和春酒的甜味相似,因为形体小更见我的可爱。蜜蜂到处采蜜、我家家户户到处喝酒;高兴、满足、快乐、幸福)
另外,如“总是”“一马当先”“眼巴巴”等说明我对喝春酒的急切心情。
2.师:这些生动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我”最纯真的快乐,那这种幸福、快乐是谁给我的呢?(母亲)
问:那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们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来描写。)请同学们找出刻画母亲的句子。
如:聪明能干——母亲酿的酒最好喝。
热情好客——让出花厅、捧酒助兴、分给别人吃自己不吃等
纯朴贤惠——得到别人夸奖,脸红红的 温柔慈爱——对我善意的提醒、闻闻我的嘴巴
教师可问学生“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滴酒不沾唇的。” “得意”是得到别人夸奖后一种甜蜜的神态,更能突出母亲的质朴和贤惠。(课文前还有一处写母亲得意的句子“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读,注意语气词“哟”,再一处语气词“但是你呀,……——温柔慈爱)
3.问:文中除了刻画母亲这个人物形象,还写到了哪些人? 品析“乡情酒”时可明确:
①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巴结”、“亮晶晶”、“呼呼呼”善良纯朴的他正是故乡淳朴浓厚人情的最好体现。(乡情缩影)
②乡邻之间互相起会置办会酒时的融洽的气氛
③“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才过瘾。”(大家如此喜爱这个小姑娘,邻里之间亲密随和温馨融洽的气氛令人向往。)
小结:从这杯春酒中,我们品出了童年的纯真快乐、母亲的纯朴热情、温柔慈爱,还有故乡的温馨融洽,其实这三种味道可以归结为一种味道,那就是——家乡味。(板书)四.关注结尾,感受作者的美丽乡愁
1.师:作者还能品尝到这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吗?(不能)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作者因为对家乡的春酒念念不忘,还如法炮制了春酒,那她尝出家乡的味道了吗?没有,美国货。即使用上当年母亲酿酒的材料,就能酿出家乡味的春酒吗?不能。远离了童年、母亲、家乡)
2.【资料链接】了解作者生平。琦君1917年生于温州。她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琦君曾在她的另一篇作品《家乡味》中深情地怀念道:“故乡,我们哪一天我能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品尝呢?”
2006年6月7日凌晨,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呵……
琦君生前终是没能回到家乡去,所以这杯春酒里那美丽的乡愁终是透着一股隐隐的怆痛。
一桌亲人的春酒
载满眼巴巴的渴望
流淌着阿标叔“巴结”的心意
一滴岁月的春酒
盛满幸福童年的愿望
漫撒着杯中的“酒仙¡”的睡意
一指甲缝母亲的春酒
浸满不能多喝的“关爱”
凝结着一遍又一遍的说道与得意
为何无法炮制那家乡的味道? 问你能否掺入:那沾不完的幸福
那说不完的得意
那萦绕心头的叮嘱
那彻夜不眠的守望
师:这甜甜的春酒让我们陶醉,这隐隐的哀愁让我们感伤。
五、拓展感悟从古到今乡愁中的故乡情结。
师:从古到今,思乡都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诗人作家们往往借用丰富的事物(即意象)来表达对故乡无尽的情思。
问:琦君把对故乡的思念寄托在甜美的春酒中,除了酒,在思乡作品中常常借助哪些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明月、笛、乡音、秋风等)。让学生吟诵有关乡愁诗句。
(课件出示有关乡愁诗句,学生齐诵)
故乡是一道永远也看不厌的风景,故乡是一段永远也忘不了的过去。它让多少游子魂牵梦萦,它让多少叶落不能归根的人想了一辈子、念了一辈子、痛了一辈子?
【资料链接】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若能不再哭, 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琦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声传情,整体感知与春酒有关的人和事。2.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所蕴含的风俗之美和人情之美。3.深度感悟,理解作者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思乡之情。教学重点:
品读语言,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的思乡深情,并充分感受“乡愁”这一文化现象。教学方法: 朗读法
2、品析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新课。
中华文化,渊源流传,自上古以来,酒文化就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支。酒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这酒里包含着人生百态。朋友相聚小酌的愉悦,家人团圆共饮的温馨,独自举杯的落寞„„在不同的场合下,不同的心境能够品味出酒里带来的人生百味。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琦君走进她的家乡,品尝她家乡的《春酒》。
二、朗读,初识春酒。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
思考:什么是春酒?童年的我对春酒怀有怎样的情感? 读毕,师生交流:
①显示:春酒,又名冻醪(láo是浊酒的意思),是寒冬酿造,以备春天饮用的酒。在我国,喝春酒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诗经》中就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
在文中是指母亲做的八宝酒。
②童年的我是最喜欢喝春酒的。“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
三、赏读,品味春酒。
(朗读指导和训练穿插在对细节描写的品味中)
1、提问:文中的哪些语句能体现出我最喜欢喝春酒?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句做批注,说说喜欢的原因及精彩之处。
(1)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到的语句: ①“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手里捧一大包回家。” ②“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③“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2)师生交流:
示例③:“恨不得”是急切地希望,巴不得的意思。说明我内心是非常想喝春酒。“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表明即使我只得到一点点春酒,但还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存手里”说明我对八宝酒的喜爱到了摔倒了都舍不得丢掉酒杯的地步。“直添”表现了小花猫对八宝酒非常的喜欢,添个不停,很是可爱。这一句以我的馋和小花猫的醉来衬的八宝酒的香甜,从而体现了我最喜欢喝春酒。、、、、、、小结:通过以上的交流,我们感受到了琦君对春酒的喜爱之情,在这杯香甜的春酒中,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童趣,对春酒的怀念之情也尽显其中。
2、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师生交流:不是的,作者怀念的是春酒中蕴涵的浓浓的“道地家乡味”。
3、这“道地家乡味”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字里行间? 师生交流:
①“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
因为这喝会酒的人,无论是会首,还是那11个人,大家都是为了帮助那个急需钱用的人,而且这帮助都是主动的,从喝会酒就能看出当时村子里的人们之间是相互帮助的,乡邻之间是和睦相处的,这体现了我家乡的淳朴的民风。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②“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巴结”一词指人做事勤快,这句话写出了阿标叔是个热情好客的人,体现了他乐于助人、勤快淳朴的性格。
③“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足滴酒不沾唇的。”
这里的“得意”一词写出了母亲因自己的八宝酒受到乡亲们的称赞内心的高兴之情。“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作者用的是联想的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受到表扬后的兴奋和欣喜,甚至还会有点不好意思、害羞的情态。“其实”一词写出了母亲从不喝酒,她做八宝酒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这样她就会很开心很满足了。从这里看到了一个热情好客、朴实大方的母亲形象。、、、、、、小结:以上的品析,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道地家乡味”,它是从香甜的春酒里飘散出来的,它融化在故乡的点点滴滴里,有我欢乐幸福的童年,有我慈爱能干的母亲,有我淳朴热情的乡邻们。
四、精读,升华春酒。
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感受到在这杯甜甜的春酒中,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童趣,散发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流淌着乡邻朴实的情意。光阴荏苒,琦君还能品尝到这道地的家乡味吗?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的最后两段。
齐读文章最后两段。师生交流:
“如法炮制”的意思是指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按照现场的方法办事。这说明我是按照母亲做八宝酒的工序泡制八宝酒的。
“家醅”的意思是自家酿的酒。“醅”是指未曾过滤的酒,这里泛指酒。(插入琦君的简介)
PPT显示: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生于温州。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2006年6月7日凌晨,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啊„„
明确:作者再不能品尝到这道地家乡味了,因为她已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3、研读最后一段,感受作者对童年乐趣的怀念和对故乡、母亲的思念。
PPT显示: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跟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师生交流:作者以一个问号结束全文,给文章留下空白,让读者在她的这一声询问中去思考、品味内那份心的浓浓的乡愁。
(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那种失落,那种怀念,以及那种不可复得的心情来。)
五、延读,感受乡愁。
过渡:此刻,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琦君透过春酒表达出的对故乡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跟琦君有着相似经历的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也在他的诗作中表达了自己对故乡深深的思念,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余光中的《乡愁》。
老师范读《乡愁》
思考,这首诗和我们学的春酒有什么相同之处?(PPT显示《乡愁》配乐:思乡曲)师生交流:
①这首诗和课文一样,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②作者都是借助某些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情感。
③把自己的某种情感寄托在某些具体的事物上表达出来,这在写法上可以称作“借物抒情”。
六、总结,推荐书目。
1、推荐几本琦君的其他作品:《细雨灯花落》《橘子红了》《三更有梦书当枕》《一对金手镯》《桂花雨》
2、教师寄语:同学们,通过对《春酒》的学习,此刻我们的内心都被文章所蕴含的深深的思乡之情感染着。不论你离家多远,不管你身在何处,故乡将永远是你心灵深处那份抹不掉的回忆,也许有一天,当你真的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时候,你会发现故乡真的就如琦君笔下的这一杯春酒,醇香无比,回味无穷。最后,让我们一起记住《春酒》,感谢琦君,以及那令人陶醉的乡音乡情。
反思
首先,教学的思路较清晰。以文本的思路领衔教学的思路虽说不无“保守”之嫌,但我以为仍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特别是面对琦君这样的散文大师的经典作品时,不忙于自作聪明地去“肢解”或“大卸八块”,也许更是一种教学的智慧。所谓文从字顺,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一种匠心的体现。
其次,语言的品析较细致。琦君在本文的语言不加雕琢和修饰,文笔清新隽永。我将“品味语言,感悟主旨”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将文本的特色与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机融为一体,充分抓住语言品味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春酒的段落、体现作者对春酒情感的段落,进而结合这些重点段落中句式的特点、词语的运用来揣摩词义、句义,在不断地品味中学生对琦君语言的特点有了深刻认识,也理解了作者所要表现的主旨:借助春酒表达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语言品味”这个教学重点的确定,能使整个教学思路清晰,带动学生对文章题目含义的理解和段落内容的把握,通过赏析作者对春酒情感的字词,引导学生品味隐藏在这些字词背后的丰富内涵,以体现笔者“咬文嚼字”学语文的设计初衷。
吴湛
我的家乡在江苏北部的黄海边上。我们这儿的农村,元宵节有炸麻串的习俗。所谓炸麻串(也叫“放哨火”或“放烧火”),其实就是用细长的芦苇裹着稻草,扎成一根小碗粗的芦苇棒,等到天黑后,点燃芦苇棒,在田野上边走边跳舞。
据说,这一习俗源于明代。明代中叶以后,被称为“倭寇”的日本海商、海盗在日本藩侯支持下,经常来我国沿海地区武装抢掠,苏北沿海一带易遭倭患。为了抗击倭寇,人们用柴草扎成火把,轮流放哨,称之为“哨火”。有一年正月,倭寇奔袭,人们纷纷举起火把,从四面八方赶来迎战。繁星一般的火把吓得倭寇转身就逃,大家奋勇追击,消灭了不少倭寇。为了纪念这一胜利,就形成了“放哨火”的习俗。
记得小时候,元宵节前几天,爷爷便张罗着扎麻串把儿。他把上一年冬天砍下的芦苇翻出来,从中挑选些粗长的芦苇;再拎来一捆软稻草,拿来塑料丝、剪刀等用具,便开始扎起来。爷爷先把十几根芦苇平摊在地上,再把一个大稻草团放在上面,用扎丝把芦苇根扎牢,形成一个柱状;接着把芦苇竖立放,一根根拨匀称,再扎上一根扎丝,第一节就完成了;接下来,一边往里面塞草,一边在外面扎丝,等扎到12节(闰年13节)时,麻串就算扎成了。
盼望着,盼望着,元宵节终于来了。这一天,天刚黑,我和小伙伴们就迫不及待地点燃火把,然后高高举起,一路奔向自家的田头。一时间,歌声震天响。也许是太激动了,或者因为唱得太投入了,我脚下一滑,连人带着麻串把儿从田埂滚了下去。等我爬起来的时候,大伙儿已经冲出去好远了。
来到目的地后,大家先高举火把绕田走一圈,然后在田中央举着火把画圈,据说画的圈有多大,年底家中的粮囤就有多大。于是大家相互竞争,谁也不服谁。田野上火光一片,“繁星”点点,要多壮观就有多壮观。
终于,我们疯够了,火把也燃烧掉了一大半,该回家了。大家又相约高举着麻串把儿,像得胜的将军,雄赳赳气昂昂地“班师回朝”。
接下来,便是敬麻串了。各家各户的主人们,早已在家中点上蜡烛,敬上斗香,恭候麻串把儿回来。我家也不例外,我一踏进院门,爷爷便接过火把,在院子里画下一个大大的圆圈,祈盼着今年的粮囤更大更满;接着,把火把虔诚地立在庭院正中,任由其慢慢燃烧。爷爷说,那芦苇燃烧后留在火把上的灰头有多长,今年的稻穗就有多长。于是一家人都围着火把观看,红红的火光下,所有人的脸都被映得通红,一脸幸福……
授课时间:2016年7月24日40分钟
指导专家:何闽娥 (厦门市思明区英语教研员)
陈榆 (厦门双十中学思明分校英语教研组长)
本堂课是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6 Laughter is good for you的词汇课, 授课对象为初中二年级 (新初三) 学生。
一、整体设计思路
本堂课着重关注混合式教学在课堂面授层面的操作, 旨在探索如何借助信息化成就一堂高效的英语课。首先, 以我国经典的传统故事导入, 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并设置情景、布置任务, 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情境下, 使用英语完成任务。其次, 在听力练习中训练学生抓关键词的技能, 听力练习在翼课网智能化同步教学平台上完成, 以便快速、直观地反馈数据;学生根据听力内容讲故事, 并在图片和关键词的辅助下记忆故事。最后, 通过记忆抢答游戏增强趣味性, 加深学生对故事的印象。另外, 讲授第二段听力材料 (第二段听力材料讲述了故事的剩余部分) 。首先, 学生根据听力内容对四幅图片进行排序, 以此检测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这个环节可以借助翼课网智能化同步教学平台完成, 实现对学生回答情况的个性化反馈。其次, 学生根据录音填空, 完成对四幅图片的描述, 就其中的人物特点展开思考, 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 创设真实的情境,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用英语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高效实现课堂生成。
二、教学目标分析
讲故事的能力是初中阶段学生英语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本堂课中, 笔者设立了三个基本教学目标:
By the end of the class,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目标一:complete part of the story by filling in the key words in the blanks in the i Pad while listening;
目标二:comprehend the story listened by putting the pictures in the right order in the i Pad;
目标三:retell the story with the help of the pictures and some key words.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对于大部分中国学生而言, 用英文讲故事是一个难点。学生很容易理解故事内容, 但用英文讲故事却有一定难度, 需要教师提供一些“支架”。本课堂有两个重难点需要突破: (1) to comprehend the story by filling in the key words and ordering the pictures; (2) to retell the story with the help of the pictures and key words.
四、教学过程
Step 1:Lead-in (2 min)
1. Ss talk about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stories they know.
(1a) Ss match the story titles with the pictures (a—d) .
Step 2:Task-introduction (2 min)
1.Ss tell the story of“Yu Gong Moves the Mountains”based on their existing knowledge.
2. T introduces her friend in America.She wants to know the story of Yu Gong.T assigns the final task of telling the story to her friend.
Step 3:Listening (5 min)
1.Ss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1) When does the story happen?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n old man, Yu Gong.)
(2) Where does it happen? (There were two mountains near Yu Gong’s house.)
(3) Besides Yu Gong, who else do you know in the story?
2.Ss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again, and find out Yu Gong’s plan to move the mountains.
Step 4:Practice—Tell the story (7 min)
Ss tell this part of the story based on the pictures and key words.
(1) Picture 1:Background of the story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n old man, Yu Gong.
(2) Picture 2:The reason for moving the mountains
He wanted to move the mountains because it took a long time to walk to the other side.
(3) Picture 3:How to move the mountains
Yu Gong and his family decided to put the earth and stone into the sea.
Bridge:What’s the rest of the story?
Step 5:Listening (5 min)
1.Ss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and put the pictures (A—D) in the right order. (2a)
2.Ss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again and complete the stories by filling in the blanks.
Keys:move the earth and stone;old and weak, continue to move;kept on digging;sent two gods, take the mountains away
Step 6:Practice (6 min)
1.学生跟读, 然后自由练习和记忆。
2.游戏: (Chain Game) 学生根据图片和关键词, 一人一图接龙完成故事, 最快完成的小组获胜。
Step 7:Discussion (3 min)
What do you think of Yu Gong? (brave, wise)
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
Ss:I think Yu Gong is______________because__________________.
In my opinion, ___________________
Step 8:Final Task (13 min)
Group Work:Retell the story of Yu Gong.
S1:Tell the first part of the story:picture
S2:Tell the second part of the story:2 pictures
S3:Tell the last part of the story:2 pictures
S4:What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What you think of Yu Gong?
五、感悟与思考
首先, 在备课过程中, 笔者曾经设计了一个使用翼课网智能化同步教学平台做课前预习的环节, 但因为内容相关性不高, 就将其删掉了。针对课前预习, 笔者认为, 倘若能够使用数字化在线教学平台培养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 就能够提高课堂有效性。例如, 结合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 教师既可以在单元前将学习的进度和安排通过学习平台发布, 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又可以将相关话题的课前讨论题、词汇等内容提前发布, 并在课前收集本班学生的学习数据,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另外, 教师可利用翼课网智能化同步教学平台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进度、正确率等情况的快速知悉。笔者从中受到启发, 认为互联网时代教师需要提升分析数据的能力。例如, 如何在课堂实践中有效地应对和解决数据反映出来的问题, 而不是笼统地由教师单方面进行分析;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如何将小组学习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 尽可能地实现个性化学习……这些问题都将促使笔者不断提高自身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其次, 笔者认为, 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让“学习”真正在课堂中发生, 是教学的关键。无论是对于学习暂时领先还是暂时落后的学生, 笔者都期待一个让他们的“学习”变得更有效的课堂。在本堂课中, 每一个听力问题的呈现都有一个快捷的界面, 学生的答题、提交进度等情况一目了然。借着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笔者及时给予学生反馈, 这在以往的课堂中是无法实现的。这次混合式教学的尝试也引发了笔者的反思。正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科所英语教研员张鲲老师所说, “先进的技术手段不仅仅是使用了就可以的, 而是要真正融合进教学, 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本堂课中, 笔者并没有真正利用技术手段达到分层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还只停留在使用技术的层面。在今后的教学中, 笔者要多反思、多实践, 真正让学生受益。
再次, 正如刘兆义老师所说, “教育信息技术的融入, 为学生的学习增添了一个新的中介, 从而使学生、课程、教师三大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生态发生了变革”。在本次研修班中, 刘兆义老师在指导授课教师时常说, “我们是pioneer, 要勇于探索和尝试”。教育信息化一定是未来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我们无法抗拒。因此, 保持一种勇于学习和反思的态度尤为重要。在探索的过程中, 每一堂课不应只是教师个体的单打独斗, 而应是一个团队的成果。本次研讨课的呈现就是一个团队共同努力下的成果。从专家的面对面指导, 到区教研员、学校教研组教师共同的出谋划策, 以及整个技术团队的沟通协调, 再到现场展示, 这其中凝聚了太多人的思考和努力。笔者认为, 未来的英语教学将是逐步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 是高效的教学。
专家点评
混合式教学 (blending learning) 包括三个部分, 即自主学习、网络化学习以及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课堂面授。周思思老师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面授课堂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借鉴。她的这堂听说课有两大亮点:一是她的个人专业素养非常好, 清晰、流畅的课堂语言, 端庄的教态以及积极热情的课堂活动组织都值得肯定;二是她对课型的把握非常到位。
听前既有情景的设置, 又有对学生生活、知识经验的激活, 还有丰富多样的听说活动, 由易到难, 层层递进。每一个听力问题在呈现的时候都能够看到一个非常方便快捷的界面的浏览, 这样的界面有播报, 有问题的解析, 还有对学生答题情况、提交进度等情况的反馈, 一目了然。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 翼课网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教学平台, 为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 要想把先进的技术手段真正融合进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还需要广大教师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思考与探索。
一、案例设问本末倒置,思维混乱
教材第6页案例:小寒的父母嫌她是个女孩,出生后不久就将她遗弃街头。一位好心的老奶奶把她抱回家抚养,生活很清苦。小寒六岁时,因没有正式户口不能就近报名入学。问:小寒作为公民理应享有各项权利,可她的权利为什么未能实现?
这个案例在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参考答案是:小寒的父母将她遗弃街头,致使她的权利失去了家庭的保障,丧失了被父母抚养的权利。幸亏得到好心人的收养,才使她被抚养的权利得以继续(小寒的权利得到了来自他人的保障)。但她由于没有户口,却又导致她不能享受到就近入学的权利(小寒的权利没有得到学校、社会的保障)。由于失去了家庭、学校、社会的保障,所以,小寒的一部分权利没能实现。
首先,教材编撰者呈现这个案例的本意是让师生关注小寒已享受的权利和未享受的权利。可是师生应关注的重点是小寒的权利应该怎样得到学校和社会的保障。小寒申请户籍登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其实小寒是可以申请办理户籍登记的。根据我国199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1999年4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修正案),小寒与好心的奶奶形成了事实收养关系。小寒是查找不到父母、捡拾证明不齐全的弃婴(儿),有关小寒户口问题的解决方案是由收养人提出申请,经村(居)委会确认,街道、乡镇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审核并出具证明,经收养人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询问登记后,到县级民政局申请办理收养登记。当事人到户籍所在地的公证机构办理公证后,凭收养公证书到公安机关办理户籍登记。
其次,参考答案和1986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义务教育法》总则中的第四条和第五条规定相违背,同时违背了1992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总则中的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义务教育法》总则第四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第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各项职责,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总则第三条规定: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也就是说,小寒不管有没有户口都应该享受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政府和学校也有义务必须保障小寒受教育的权利,否则,政府和学校将承担法律责任。
再次,教师如果仅仅按照参考答案引导学生学习的话,大家会觉得小寒是一个命运悲惨的孩子,学校和社会还不对她的权利进行保障,学生就会对学校和社会丧失信心。
这样的案例呈现出来,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根本无法达到案例证明理论的效果。
二、主题相同案例多次呈现
教材61页案例:小丽是八年级学生,开个体饭馆的爸爸缺人手,非让小丽退学到饭馆帮忙不可,并且对学校老师振振有辞地说:“孩子上不上学,是我家的私事,别人管不着”。
教材62页案例:爸爸对小梅说:“从明天开始你就不要上学了,你早晚要出嫁,我供你上学就是赔钱!”小梅对爸爸说:“我要上学”。
教材64页案例:一家乡镇企业以每月460元的薪金招聘合同工。一名初中生的家长未征得儿子小刚的同意,便为儿子签订了应聘书。小刚知道后坚决反对。他对父母说:“工资再高我也不干,您不能让我中途辍学,我要完成学业。”家长见儿子不从,便以家中无钱再供其上学相威胁。为了履行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义务,小刚写了一封信,送给镇教育主管部门。镇教办的同志会同当地司法人员,找这个家长谈话。在他们的劝说下,家长撤回了为小刚签订的应聘书。小刚回到学校,更加努力地学习。
这三个案例实际上是一个主题,都是家长为了一己私利,阻止子女继续接受教育。为什么不能把内容整合一下,用一个案例说明三个问题?这一册教材只有区区115页,却用了三个主题类型相同的案例,大大浪费了教材资源。
三、案例陈旧
本教材因为第一版是2008年出版的,所以选择案例发生的时间多是2006年之前的,这些案例距今已经过去七八年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选用七八年前的事件作为案例,远离学生现今的社会生活,体现不出案例的时鲜性特点,学生容易对书中案例提出质疑,既增加了学生对教材理解的难度,又增加了教师分析案例的难度,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比如教材第8页案例:高二女生田甜寒假期间参加了勤工俭学活动,获得320元收入。教材64页案例:一家乡镇企业以每月460元的薪金招聘合同工。这样的案例与学生了解的现实社会中的月收入相差甚远。
四、案例场景设置不严谨
教材105页案例:江明的爸爸自筹资金开了一家平价药店,生意越来越红火。一位常来买药的老大爷高兴地说:“这家药店不仅价格便宜,而且特别注意为顾客着想,我每次来买药,店员都根据我的情况建议我买合适的药。”一位年轻的妈妈说:“有一次孩子半夜咳嗽得厉害,家里又没有其他人,情急之下我给这家药店打了一个电话,店里的一名员工二话没说就给我送来了止咳的药,真是令人感动!”一位员工听了这些话后,想起不久前的一件事。当时,自己因一时疏忽收了一张50元的假币,江明的爸爸得知后说:“不小心收了假币,要吸取教训。但千万不能让假币再流向市场,这次的损失由我承担。”在你看来,这家平价药店生意越来越红火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用书的参考答案是:江明的爸爸开了家平价药店,价格公道招来回头客,送药上门感动病人心;设身处地为顾客提建议,收了假币自担损失不骗人;店内员工干劲足,生意做得很红火,邻里街坊很和睦,经济效益也不错。社会需要合作,合作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
这个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是场景设置不严谨。案例本意是表扬江明的爸爸,可是由于案例设置的场景不严谨,并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因为药店销售的药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的药品处方权限于医院的在职医师、社会办医性质医疗机构的在职医师。患者凭借医师开写的处方,在医师、护士、药师或其它专业人员监督指导下方可购买、使用药品。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医师或其它专业人员开写处方的药品,患者可以自行购买的是非处方药。在这一案例中没有说明店员为患者配的药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为患者配药是人命关天的事,如果店员为患者配的是处方药,患者使用后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店员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Unit 8 Our Clothes Topic1 What a nice coat!Section A
罗定市分界中学 英语科 陈小飞
一、教材分析
本教学设计方案内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京仁爱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Unit 8 Our Clothes Topic 1的第一学时。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学习各种衣服的英语、衣服的材料,以及句型:so...that...引导的是结果状语从句。这节课要掌握的是:结构“so + 形容词/副词+ that 从句”。学会用这个结构造句,如:The cake was so delicious that the boy eat a lot of it.教学目标 1.知识结构: a)To learn the new words of clothes.b)To talk and read about those new words.c)To practice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d)To think about our clothes and learn the structures :“so „ that„”.2.目标语言: 1)What are these clothes in English? They are scarves.2)How do you like the Chinese Tang costume?=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hinese Tang costume? I think it is nice.3)The cotton blouse is so expensive that the girl can’t afford it.3.词汇: cotton,silk,Chinese Tang costume,fashion show,coat skirt,sweater,shirt,scarf,jeans,shorts,raincoat,sunglasses,overcoat,jacket,handbag 4.学习策略: 角色扮演、来自学生实际生活的素材图片、师生配合、互动
二、教学对象
1.八年级2班的学生比较活跃,对时尚、对衣服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jacket、sweater、coat、sunglasses等衣服名称,学生在之前就已经掌握了。e.g.:a pair of、jeans、skirt等为学习本单元搭好了平台。2.八年级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好;当然少部分男同学的英语基础相对来说比较差,学习这节课的结构“so„ that„”及一些读音比较难读的衣服名称时有一定的难度。
3.“ so + 形容词/副词+ that 从句”是新出现的任务,我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有较大的难度,需要对学生细心的引导。
4.我班学生对新授知识的掌握要用2节课,所以so„that 这个句型以及新单词:cotton,silk,Chinese Tang costume是任务的深化和提高,也需要细心的指导。
三、教学策略
1、通过学生自己的衣服展示(fashion show)和比赛巩固单词。
2、在掌握单词的基础上,自编对话,成组练习。
3、选用学生真实的对话情景,展开活动,交流各自的观点。
四、教学资源
1.北京教育出版社 仁爱英语 八年级上册
2.本课件配套的PPT课件,来自校园相关生活的图片、视频和音频 3.学生带回来的时尚服装
五、教学过程 Step 1 Warming-up We can sing many Chinese songs, right ?There is a song to be sung by English, Do you know the Chinese songs? Now, Let’s sing a song.(song and smile)A student sings the song to us.(这首歌很好的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很快就说出了它的中文歌曲!)Step 2 Introduction of new lesson 1.One of my good friends called me yesterday, Let’s listen to what he said.(听学生与教师的电话录音)oh, he will get marry next week, Dear boys and girls, give some suggestion to me ,what kind of clothes should I wear? give me some suggestion, like you are going to attend the wedding,If you can help me, I’ll give you a flower.(take some flowers out)(通过让学生提建议来学习和巩固单词及口语操练)2.学习句型:so...that...引导的是结果状语从句。插入我们学校2010年9.23水灾的素材图片,操练句型,如:The parking lot was so terrible that we couldn’t park our bikes here.„„ Step 3 Presentation 1.Ask several students to take a catwalk,(学生走show的时尚服装都是本节课要学的衣服,每个学生穿着衣服上台,都会用英语介绍服装:this is my cotton overcoat;this is my silk scarf„)2.Ask the other students to read 2 and find out new words...3.Learn 1a, ask more questions, e.g.: How do you like Maria’s Chinese Tang Costume?(老师和学生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然后上升一个层次,能和同伴进行对话练习。)Step 4 Consolidation & Game Look at the picture, Do you know their names?(模仿超级无敌掌门人“你做动作我猜”的游戏。出示图片给予操作上的指导,用上面学生说出的词引出句型Maria’s coat is so beautiful that she likes it very much.理解并掌握本单元的词汇及句型。再次活跃课堂气氛。最后一幅图必须是真实素材图片——水灾中我校学生集队的图片, 为句型There were so much students that the father can’t find his son服务。Step 5 Summary & Exercises
1.从上一句子中,找出“so„that„”,总结出其结构:“so+形+a/an+名+that从句 =such + a/an +形+名+that从句。
2.Do some exercises about the structure :“so „ that„” Step 6 Homework Write a short composition about our fashion show before we have class on your exercise books.(要求:每一个句子尽量写简单句)
做到2点:
1、赞扬完成得好的同学.2、对所有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同学进行表扬。
六、教学反思
在两年的教学活动中,我觉得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使教学活动在一种轻松,民主的气氛下进行。而我的这一教学设计是一节公开课,上课前做的准备是相当充裕的,所以这节课师生互动、学生乐学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1、教学导入环节,包括唱歌、情景电话、学生提建议的导入,学生配合得好,进行得很顺利。授课用时6-7分钟。
2、把这节课的重点设计为走catwalk的形式和趣味相结合的游戏,配以简单动作,利于学生记忆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我认为要比上课前唱首英语歌单为活跃气氛要好。
3、做课件时,各环节的衔接过渡,制作、美化,整理图片等,长达好几天,心思、时间用得比较多。如果按仁爱英语光盘上的模板授课,就轻松的多,但是我没有这样子做,我想这就是我上英语课的原则:从自己带的学生的实际出发。
4、学生的catwalk表演放得不开,没有及时进行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这一点对学生积极性的培养不足,以后要注意对学生兴趣、积极性的培养!
5、上完这节课之后,我觉得鼓励成绩偏下的学生积极参与很有必要!在师生互动的环节中,成绩不怎么好、但又外向的那部分学生帮了我很大一个忙,本来他们并不热衷于英语课堂的内容,但教师的鼓励令他们也参与其中了!
一、法治教育专册教材的编写思路
(一)以宪法精神为主线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通过对公民与国家关系的探究,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基本制度、国家机构等内容贯穿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更好体现宪法精神,即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
(二)从学生生活出发
将宪法的规定与生活中常见的社会事务结合起来,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对宪法地位和宪法精神的理解和认同,从而真正从内心认同法治,树立法治信仰,践行法治精神。
(三)将知识、观念与行为选择融为一体
注重法律知识向日常实践的延伸,强调法律知识的获得、公民素养的养成和法律的应用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在掌握法定的权利与义务等基本法律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活动体验和参与,提升正确判断、选择、行动的能力。
二、法治教育专册教材的主要内容
初中法治专册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宪法的根本法地位以及法律维护生活秩序的作用;二是通过身份的获得、国籍的法律规定、居民身份证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三是介绍国家机构的产生及职权、人大代表的职责,引导学生认识权力受到制约与监督;四是重点介绍未成年人保护法,让学生掌握正确维权的方法。
初中法治专册主要通过讲授宪法的核心价值及其在国家生活中的崇高地位,使学生树立宪法至上的信念;通过详细讲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引导学生正确行使权利、积极履行义务;通过介绍我国的国家机构和国家基本制度,引导学生树立制度自信,增强国家认同;通过阐述自由平等的真谛、公平正义的价值,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法治精神。
三、法治专册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结合案例分析,以讲法律规范为主
教材运用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实现由感性到理性,从而达成对法律知识的领悟。选择的案例尽量贴近学生生活,或直接从未成年人的案件中撷取素材,通过这一方式,使学生对于宪法文本做到入脑、入心。
(二)以法律知识教育为载体,促进学生法治思维养成与实践能力提升
教材在阐释法律规范的同时,更注重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例如,教材在讲国家权力时,强调权力有边界,“法无授权不可为”, 在讲公民权利时,同时强调权利义务对等,有利于促进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从而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依法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培养公共精神。
(三)适当渗透道德教育
教材强调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注重以良法善治传导正确的价值导向,把法律的约束力量、底线意识与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紧密结合,使学生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牢固树立诚信观念、契约精神,尊崇公序良俗,从而实现法治的育人功能。
(四)追求内容科学、逻辑严谨与表述生动的统一
教材在坚持内容科学、逻辑严谨的前提下,力求表述生动。例如,教材选取的案例,尽量保留一定的故事情节,讲究叙述方式,使其生动可读;单元、课的导言以散文风格呈现,增强可读性,保持一定情感张力。
(五)设计开放的问题情境,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一.梳理课文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本单元课文都是著名作家的作品,内容都是表现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和学生一起梳理课文内容,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些文章内容所留下的印象,结果多数同学说出来的是“吃”字。针对这个词,我问同学们:咱们监利有哪些好吃的?这些食品背后有什么文化内涵?接着,我出示了本次活动的课题及学习目标:关注监利特色,介绍地方文化。
二.寻找监利特色,了解地方文化
说到好吃的,同学们有说不完的话,各种食品纷纷“上桌”:干鱼腊肉香肠,水饺米酒汤圆……我打断了他们:请关注监利特色。大家立即哑口。是啊,这些东西似乎别的地方也有啊!哪些是监利所特有的呢?还是一些在外地待过一段时间的同学阅历丰富些,大家一致认为有一样东西不仅北京上海广州没有,就连监利周边如荆州、岳阳、武汉也极少见到,而在监利却是天天见面、人人爱吃的大众化食品,绝对算监利特产,那就是团子。
接着了解地方文化:监利的团子有什么文化?大家面面相觑,团子还有文化?我提醒他们:团子是什么做的?体现了监利的什么特色?有“鱼米之乡”美称的并不只有监利,以鱼或米为原料的各种小吃和菜肴却有无数种,何以团子成了监利特产?同学们纷纷思考,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从团子的形状、寓意、做法、吃法等方面说开去,从监利的地理气候、监利人的性格特点等方面说开去,这样,自然就形成了关于监利团子的“地方文化”。当然,每一样监利特色食品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文化。
三.描述关注对象,提升语文能力
随便说不行,还得上升到语文学习的层面上。接下来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要求在小组内分工完成:①描述团子,做到色香味形俱全,要让人垂涎欲滴;②说明团子的做法,要让人一听就会;③讲述你吃团子的经历,要让人羡慕不已;④设计团子的吆喝语或广告词,要让人听了就想买。面对“要让人……”的要求,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思考。交流展示阶段,果然是人人有话说,特别是吆喝语,不仅有文采,更是有特色,再加上当场吆喝,想不笑都难。
四.重温大师作品,抒写个性文章
接下来布置作文题目: 的 。半命题作文,要求关注监利特色,介绍地方文化。但总不能都写“监利的团子”吧!监利的“特色”还在哪里?于是,我带领同学们重温本单元作品,开启智慧:云南有歌会,监利有庙会(农历二月二敬土地菩萨);汪曾祺的高邮有鸭蛋,我们的监利有粽子;过去的北京有吆喝声,现在的监利有叫卖声;琦君的家乡请喝春酒,我们的家乡请喝喜酒……粽子非监利独有,但鸭蛋也非高邮专利,汪曾祺的笔下有了高邮端午的习俗,有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那鸭蛋也就似乎只是高邮的了;喝春酒也不仅是琦君家乡的特色,但因为有了琦君对家乡特别是对母亲的思念,才让人甚为感慨。可见,融入对家乡对亲人的感情,写出家乡的特色,就可以做到“关注监利特色,介绍地方文化”了。
学生思路豁然开朗,各种符合要求的文题纷纷出笼:“端午的粽子”“奶奶的团子”“外婆的鲊胡椒”“监利的吆喝”“家乡的二月二”……我并没有急于要求学生下笔,仍是带领他们分析本单元的文章特色,从内容到结构,从主题到情感,从语言到手法,力求有效借鉴。同时,要求他们利用周末放假回家时间,去调查了解所写对象的相关知识,力求让文章写出对象的特点,抒发自己的情感,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果然,有了充分的调查了解,学生们都有内容可写,又有现成的范文,知道如何去写,交上来的文章大多达到了要求。后来,有几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还发表在各类刊物上。
综观整个活动,结合了地方文化与课本知识,依托课本知识,借鉴地方资源,彰显文化特色,撒播情感种子,培养语文能力,这应该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向吧。
一、前言的增设
与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别出心裁地在目录前增设了前言。前言的第一句话是:“在本册书中, 我们一起来认识中国的区域。”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 新教材从一开始就体现出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采用的是“我们一起来认识”而不是“你们将要学习的是”,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 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接下来的部分用了非常优美生动的语言对整册内容进行了简单概括,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优美的语句身临其境地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 从而增强对学习本册内容的兴趣。
二、章节设置的变化
1.章节数量的变化。旧版教材共有6个章节, 而新版教材只有5个章节, 而且与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的章节号与上册章节是相连的, 体现湘教版八年级整册内容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2.章节内容的变化。从新旧两版 教材的内 容可以看出, 教材的编写思路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旧版教材的编写思路应该是 总—分的传统 思维方式, 从一般到 具体, 先介绍中国的 产业, 包括上一 册的中国 的人口、气候、资源等等, 先让学生对整个中国的各个方面有个大概的了解, 然后在下册就详细从东部沿海、内陆沿疆、黄河和长江沿岸这四个部分对中国每个行政单位进行了介绍, 内容繁杂, 追求面面俱到, 但是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又是不可能的。因此, 新版教材针对这些问题做了很大的改进, 主要从认识区域的方法着手, 教会学生从位置和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和发展这三个方面来学习和了解中国的区域, 不再是简单知识内容的呈现, 而更注重的是学习如何分析区域的方法, 这才是学生适应当今变幻莫测的时代最需要掌握的东西。新版教材把《中国的产业》这一章节放到了上册, 而下册的重心完全放到了区域的学习上, 不管是章节先后的安排, 还是章节内容的选取, 都体现了 “学习对生 活有用的 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三、地理图像的变化
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是传递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 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发展成熟的初中生来说, 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地理图像能让他们迅速地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根据初中生这一显著的特点, 无论是旧版教材还是新版教材, 教材编写者都采用了大量的地理图像来凸显教材内容。尽管如此, 与旧版教材相比, 新版教材采用的地理图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的突破。
1.新旧教材地理图像数量和密 度的变化。旧 版教材共分为6个章节, 地理图像在每个章节的数量分别是33幅、57幅、16幅、15幅、16幅和1幅, 总共是138幅;而新版教材5个章节的地理图像数量分别是42幅、37幅、46幅、73幅和3幅, 总共是201幅。新教材的图像密度和数量都比以前有所增加, 说明地理图像在地理教材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2.新旧教材地理图像质量的变化。从整体看, 与旧版教材相比, 新版教材的地理图像色彩更加鲜明、丰富, 图注更加清晰, 图像的线条也比较饱满。旧版教材以彩图为主, 而新教材在彩图的基础上也适当地采用了黑白图像, 比如在教材第12页, 为了突出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地域特色是“南船北马”, 图5-21和图5-22就分别采用了“20世纪40年代江南水运”和“北方传统运输方式”两张黑白图像, 黑白图像的运用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真实的人文景 观, 具有历史 的厚重感 和更强的 说服力。除此之外, 新版教材的地理图像更具时代感。两版教材中都有对北京的区域介绍, 体现北京最近这些年来高速发展成果的图片更是大量出现在新教材当中, 比如北京的金融街、中关村科技园和鸟巢等。与此同 时, 新教材的图像也体现了地方民族特色, 比如展现京剧、秦腔、锅庄舞等图像的运用。
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相比, 在很多方面存在优势是毋庸置疑的, 因为它毕竟蕴含十年来无数教师无数次课堂实践的经验总结。就如同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 新版教材也肯 定存在着 许多不足, 它是“十年 磨一剑”的成果, 现在又正 返回实践 中去接受 实践的检 验。人的认识是无限的, 总能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地去改进和完善, “最好的总是在下一次”, 怀抱着这样的期望, 教育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摘要: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修订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11年) 为依据, 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更新了大量的素材, 同时也对章节的设计进行了重新梳理。以八年级下册为例, 新教材除了增设了前言, 章节设置及地理图像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春酒》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推荐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春酒》说课稿-精选文档02-11
《春酒》教学设计01-15
春酒上课教学设计02-18
春酒 公开课教学设计09-25
《春酒》说课稿05-30
《春酒》10-27
《春酒》优秀教案06-22
春酒ppt课件11-18
春酒优质说课稿05-04
春酒导学案答案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