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相思教案(共5篇)
《 杂诗》教案
设计理念:朗读、背诵古诗,让学生感受诗人独钟梅花,清高超脱的品性,领悟古诗传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君、绮”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意,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播放背景音乐,教师带领学生反复低吟李白的《静夜思》。
2.此晌此刻,假如你已经离开了家,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好久都没有回去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呢?
3.那你想不想见一见从前的朋友呢?见到了他,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4.同学们见到了以前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诗人也有话想说,他把自己要说的话写成了一首诗,你们想知道他说了些什么吗?那让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5.教师板书课题:杂诗
6.指名读课题,读准“杂”
二、自主读诗,读准字音
师:你们想知道王维说了些什么,那咱们必须把生字认会了,把字音读准了。你们自己能行吗?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请你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2.同座互读。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重点指导“绮”。
4.刚才同学们真樟,这么快就把生字的字音读准了,那我请你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你的字音能读准吗?
5.教师指名读,相机指导:
“应知故乡事”中的“应”读一声,后鼻音。
“来日绮窗前”中的“绮”读三声。
6.学生自由练读,将每个字音都读准,教师巡视检查,三、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1.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那老师想请你把你认为读得最好的一句诗读给我们听一听。
2.指名读诗,师生互动。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教学预设一:如果指名读时,学生没有读出满怀期待之情。
教学策略:①大家觉得他读得好吗?
②如果你是他的朋友,你愿意很快地告诉 他故乡的事情吗?
③怎样读才会让别人快一点告诉你家乡的事情呢?
④大家想一想,再读一读。
⑤指名读,小组比赛读。
教学预设二:如果指名读时,学生已经读得很好了。
教学策略:①从他的朗读中,你们能够感受到什么?
②学生自由发言。
③你能读一读这句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你非常想知道故乡的事吗?
④指名读,小组比赛读。
(2)“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教学预设一:如果指名读时,学生没有读出急切之情
教学策略:①大家觉得他读得好吗?
②诗人已经好久都没有回家了,他想知道一些事情,他会怎么问呢?
③谁再来试一试。
④指名读、同伴邀请读、齐读。
教学预设二:如果指名读时,学生已经读得很好了。
教学策略:①从他的朗读中,你们能够感受到什么?
②学生自由发言。
③你能读一读这句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你那种急切的心情吗?
④指名读、同伴邀请读、齐读。
3.刚才同学们读得可真好,那你们读懂了王维说了些什吗?
4.指名简单地说一说。(学生能说多少是多少)
5.出示cAI课件,播放动画,教师讲述诗意。
6.王维说了些什么,咱们知道了,那我想请你来当王维,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你能有感情地读一读吗?
7.指名读。
8.有谁能把这首涛有感情地背诵下来?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四、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1.同学们今天学得真不错,通过你们的朗读,将王维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王维离开家很久了,肯定不会只有这些话要对他的朋友说,他为什么单单只问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呢?
2.学生自由发言。(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可提示。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关于梅花的古诗和文章,可引导学生背一背,说一说。)
3.同学们说得真好,在大雪纷飞、百花凋零的寒冬,只有梅花傲霜斗雪,争相怒放。一句“寒梅著花未?”不光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会像梅花一样坚强不屈、战胜困难的决心。下面让我们再一起有感情地背一背这首诗。
板书设计: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第二课时
《相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两首古诗,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友人的思念,能够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正确书写6个字。
3.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意思,会背诵两首诗。
2.掌握本课的会认字和会写字。
三、教学难点
在初步体会古诗的意境韵律的同时,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喜爱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图片或电脑课件、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实物红豆。
五、教学时数
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谁能背上一首给全班同学听?今天,我们一起再学习两首新诗,使大家进一步了解祖国古代文化,学习更多的千古传诵的名诗。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对照拼音,自读古诗,初步了解内容。
2.学生自由读文(可采用单人读、分行读、集体读、开火车读、由学生当老师领读等多种形式)
(三)自主识记,合作交流。
1.自学会认字。(个人大声练读,读不准的音可以多读几遍。)
2.分组学习会写字。
(1)提示学习步骤。
读准字音——分析字形——了解字义。
(2)小组学习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最有效的识字方法记忆生字,注意运用多种方式记字。(编儿歌、猜字谜、偏旁归类等)当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时,通过讨论,查字典,联系上下句等方法来弄懂。
3.交流反馈,达到互听、互评、互助目的。教师给予及时表扬、鼓励。
(四)指导书写。
1.分类指导。
(1)请学生观察6个字,说说有什么发现。“采、音、童、客”都是上下结构。
(2)选择你们认为难写的字,认真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说说应该注意什么地方。
(3)学生练习书写。
有条件的学校用投影展示学生抄写本,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把字写工整规范。
(五)巩固练习。
1.用课件出示闪光星或用卡片练习读字、读词。
2.建立“我的词语库”,给本课生字组词、扩词。看谁组得词多,评选“词语能手”,发奖品给予鼓励。
第三课时
(一)、由图导入新课
1.指导学生看图或看实物。请同学说说这是什么。(学生可以根据课前查到的资料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教师补充:红豆树,乔木,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圆锥花序。花白色,荚果扁平,种子鲜红色。产在亚热带地方。这种植物名字叫“红豆”,也叫“相思子”。出示课题《相思》。
2.读诗题,知作者。请同学介绍作者,了解唐代诗人王维。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形象美
1.自由读古诗《相思》,看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这首诗每行有五个字,一共有四行,我们称之为“五言绝句”)
2.教师范读,注意节奏和重音。教给学生读诗方法,采用“
二、三”读法,将每行前两个字连在一起读,后三个字连在一起读。每行的第三个字音要读重一些。
(三)、边读边议,渗透古诗语言美
1.学生朗读全诗(单人读、齐读、分男女生读等),边读边思考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小组里互相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针对学生提出的质疑进行讨论。
(2)结合插图,说说红豆在春天里有什么变化。第一句中“发”是什么意思?(长出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句的意思。(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里又发了几个新枝条?)
(4)这句诗句后面是问号,应该怎样朗读,自己练习。(指导读出欣喜高兴的语气)
(5)为什么请君多采撷?“撷”当什么讲?“此”在这里指什么?“相思”是什么?应该怎样读这句话?(用真诚喜爱的语气读)
(6)谁能用自己的理解讲这句诗的意思?(希望你多采一些,因为它最能引起人们的相思之情)
3.再看插图,展开联想,一位母亲手中托着几粒红豆,一个女孩伸着手要红豆,你想象这位母亲会对小女孩说什么?
(四)、吟诵古诗,体会古诗意境美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接句,分行,个人背,互背,齐读等)
2.全班议论:学习了这首古诗后有什么感想?说说你平时是怎样与同学交往,尊重友情的?
板书设计
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己亥杂诗》由清代诗人龚自珍辞官后,北上接亲人途中所做,共315首,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诗名为《己亥杂诗》。教材上选的其中第二百二十首。学习古诗之前,引导学生了解创作诗歌的背景。己亥年指的是1839年,鸦片战争前一年,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镇压,百姓过着黑暗的生活。学生在了解之后再去学诗,就更容易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从“万马齐喑”一词体会当时的社会状态,学生联想万马在一起应该是“万马奔腾”,一片朝气蓬勃的景象,可诗中的“万马齐喑”却是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死气沉沉,没有任何生机。所以诗的最后“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抒发诗人爱国情怀。
它是《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描写诗人住在山中有趣的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密,鸟在人家屋顶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竟从窗里飘了出来。全诗体现了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沈德潜说它“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赏析一:
这四句写景的小诗,自成一种格调。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那”三字一气连读,在我们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绝妙的图画,就会响起一曲优美的乐章。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放眼四望,触处生情,将不同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赏析二: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意谓这首小诗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作者:储光羲 朝代:唐 体裁:五古 混沌本无象,末路多是非。达士志寥廓,所在能忘机。
耕凿时未至,还山聊采薇。虎豹对我蹲,N|旁我飞。
仙人空中来,谓我勿复归。格泽为君驾,虹U为君衣。
西游昆仑墟,可与世人违。
秋气肃天地,太行高崔嵬。猿清夜吟,其声一何哀。
寂寞掩圭荜,梦寐游蓬莱。琪树远亭亭,玉堂云中开。
洪崖吹箫管,玉女飘u来。雨师既先后,道路无纤埃。
作者:沈曾植 朝代:清 体裁:七绝 石罅苔花朱不枯,空岩乳水静舂揄。
枫林一叶吊霜艳,竹翠万梢矜雪腴。
★ 托福阅读“六选三”题型:分清主旨信息和细节信息
★ 选冠子,选冠子刘埙,选冠子的意思,选冠子赏析
★ 许州西湖,许州西湖苏轼,许州西湖的意思,许州西湖赏析
★ 重别西湖,重别西湖李绅,重别西湖的意思,重别西湖赏析
★ 西湖留别,西湖留别白居易,西湖留别的意思,西湖留别赏析
★ 选冠子,选冠子杨无咎,选冠子的意思,选冠子赏析
★ 欲把西湖比西子的欲字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