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18—19导学案

2025-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上18—19导学案(共3篇)

七上18—19导学案 篇1

——探究活动三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有关的小故事,加深了解各族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

2、通过演讲民族交往的历史故事,积极宣传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

3、培养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活动形式:故事演讲比赛

活动资源:

1、课本上的有关内容

1、有关的图书资料和影视资料

活动过程:

1、全班同学分成4组,各自收集有关民主交往的历史故事,比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张骞出使西域、班超重开丝绸之路、苏武牧羊、昭君出塞、七擒孟获、孝文帝改革等。尤其鼓励收集整理所在地区民族交往和民族团结的故事,时代可以不限。

2、每小组选派2——3名学生参加历史故事演讲比赛,每人演讲的时间为3——5分钟,要求内容切题、语言规范、富有激情。

3、每小组选派一名同学和老师一起组成5人评议小组,评选出“故事创作奖”和“演讲优胜奖”若干名,并宣布评奖结果。当堂反思:(教师寄语: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

第19课 文字演变 学习目标:

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一 自主学习:学习课本101--105页,回答下列问题:

1、记事

2、我国的文字是由 逐渐演变而来的。

3、甲骨文:

⑴、定义:保存在 代 上用以记载 情况的文字,称“甲骨文”。⑵、发现时间: 朝末年。

⑶、发现地点: 西北的小屯村。

⑷、地位:是一种比较 的 文字,与我们今天的汉字是 的。二.合作探究:

1、《说文解字》

⑴、作者: 时,文学家,编写了一部《说文解字》。⑵、内容:

①归纳总结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种方法:、、、、假借、转注,即所谓的“六书”。其中、、、是汉字构成的四种方法,在甲骨文中都已齐备。而假借、转注是汉字的使用方法。②发明了汉字的。

2、甲骨文之后,又相继出现了、、、以及连笔书写的 和。

3、汉字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三.课堂检测

1、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出现在()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3、中国汉字发展的顺序是()

A、甲骨文—金文—小篆

B、金文—隶书—小篆 C、甲骨文—小篆—金文

D、甲骨文—楷书—金文

4、人类历史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是()A、使用火 B、文字的出现

C、制造工具

D、定居生活

七上18—19导学案 篇2

一、导入复习:

同学们,自古至今,有很多聪慧的少年像璀璨的明星缀满历史的天空,像耀眼的珍珠撒满历史的河滩,启迪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向前。当你走进他们的时候,你会惊叹他们思维的机敏,语言的犀利,随机应变的高超能力。细心品读他们,你就会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理解故事背后的文化底蕴,从而浸润自己的心灵,启迪自己的智慧,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处事,学会交友,„„今天老师和大家再次走进《世说新语两则》,通过复习,进一步感受古代少年的智慧和美德。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出示复习目标:

1.反复诵读文言文,积累“未若”“期”“舍”“委”等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熟练的译读课文。

2.深入体会古人家庭文化生活的雅趣,学习古代聪颖机智的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美德。

3.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复习过程

语文常识我知道

堪怜咏絮才——这句说林黛玉,意思是如此聪明有才华的女子,她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谢道韫,东晋女诗人。谢道韫出身名门,识知精明,聪慧能辩,因“未

若柳絮因风起”这一咏雪名句,盛为人所传诵,后人把有才学的女子称为“咏絮才”。

第一环节:读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更应多读,下面让我们读起来。1.2.小组内互相大声读 推荐朗读,评价朗读

注意字音和停顿。

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读出友人愤怒和元方义正辞严的语气)

3.4.全班齐读 谁能背诵。

第二环节:译译

1.学生利用五分钟自主翻译课文

2.三分钟互相提问重点词句的意思

3.教师出示检测题

一、解释句中红体字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去后乃至:

3、尊君在不:

4、相委而去:

5、君与家君期日中:

6、下车引之:

7、元方入门不顾:

8、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9、撒盐空中差可拟:

10、未若柳絮因风起:

二、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故时有物外之趣

B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C 未若柳絮因风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D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三、翻译句子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第三环节:说说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2、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3、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 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第四环节练练

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文中的红色字。

尝:子:之:唯:

2.补出句中省略的成分.(1)人问之,()答曰。

(2)()取之,信然。

3.翻译这个小故事。

4.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拓展视野

1.有不少成语出自《世说新语》,请写出几个。

望梅止渴、难兄难弟、鹤立鸡群、标新立异、一往情深

2.古代像谢道韫、陈元方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事例吗? ㈠ 王冕四岁作画;㈡ 曹植七岁作诗;㈢ 甘罗十二岁做宰相; ㈣ 司马光砸缸。

【中考链接】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 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yǘ)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8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B去后乃至(才)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乃往,身自罢之(于是,就)

C元方入门不顾(照顾)D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地方)

是日,饮酒乐,天雨(这)天又雨,公将焉之(下雨)

9.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4分)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

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分)B

9.(4分)(1)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中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2分)(2)现在即使很乐观,难道不可以相见完成约定吗?(2分)

10.(4分)为人一定要讲诚信。(2分)谈感受(2分。能围绕诚信谈感想并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得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译文:

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国君魏文侯很讲信用,因而赢得了大臣和百姓的爱戴。有一天,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定好次日午时到狩猎厂打猎。那天,宫中饮酒,喝的很开心,天上下起了雨(早朝后,得知国力逐渐强盛,魏文侯心情十分舒畅,于是下令摆上酒宴款待群臣。酒过三巡,大家喝得兴高采烈,酣(hān)畅淋漓突然,魏文侯带着几分醉意问道:“午时快到了吧?”左右回答:“是。”)魏文侯急忙命令左右撤下酒席,叫人备车赶往郊外的狩猎场。大臣们一听,齐声劝道:“今天喝酒这么欢乐,天又降大雨,不能打猎,大王何必冒着雨白白去一趟呢?”

魏文侯说:“我已经跟人约好了,现在他们一定在郊外等我。虽

然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坚守约定的(打猎)时间呢?”文侯于是前往,亲自停止了酒宴,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魏文侯(?一前396),名斯,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公元前445至前396年在位。

七上18—19导学案 篇3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

2、能熟练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进行简化计算.

【学习重点】在有理数的范围内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与简化计算.

【学习难点】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问题情境』

你能迅速、准确地计算出下面式子的结果吗?和你的同桌比一比,谁用时最少,谁方法更好?

(-1.75)+1.5+(+7.3)+(-2.25)+(-8.5)

『自主探究』

1、任意选择两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和○内,并比较两个运算结果,你能发现什么?

□+○ 和 ○+□

2、任意选择三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和◇内,并比较两个运算结果,你能发现什么?

(□+○)+◇和□+(○+◇)

通过上面的研究,你能将你的发现用语言描述出来吗?试一试!

①;

②.

如果用数学式子来表示,你会吗?

『例题讲评』

1、计算:

(1)(-23)+(+58)+(-17);(2)(-2.8)+(-3.6)+(-1.5)+3.6;

1255(3)+(-)+(-)+()6767

2.4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2)----随堂练习

评价_______________

第1页

1.在括号内填写每步运算的根据,并仔细体会这样做的优越性:

(-8)+(-5)+8

=(-8)+8+(-5)()=[(-8)+8]+(-5)()=0+(-5)()=-5()

2.计算:

(1)(-11)+8+(-14);(2)8+(-2)+(-4)+1+(-3)

(3)(-4)+(-3)+(-4)+3;(4)0.35+(-0.6)+0.25+(-5.4)

(5)()()()3

423142111;(6)(-2)+()()3236

(7)39+(-23)+0+(-16);(8)(-7)+6+(-3)+10+(-6);

(9)3

5116515+(-5)+2+(-32);(10)(-)+(-2)+(+)+(-0.5)6767626

【七上18—19导学案】推荐阅读:

上一篇:小学世界无烟日宣传教育活动简报下一篇:大数据时代英语演讲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