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解放思想(精选12篇)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近一段时间,通过参加开展的解放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剖析了自己在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确定了进一步加大思想解放的力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时刻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的新思路。
一、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树立率先之志
我们要不断接受新的事物,不断学习新技术、新事物,将PICC导管在科室发展开来,减少病人痛苦。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是根本,率先则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定位,是一种责任。开拓才有出路,创新才能发展。要不断推动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推动机制、体制的创新和工作方法的创新发展,为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注入巨大动力和活力。
二、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需要我们开拓创新,善谋发展之策
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就要大胆开拓,勇于创新,不尚空谈,不搞争论,一切让实践来做结论。我们应该着眼于新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新的思路来加快发展,以新的举措来深化改革,以新的办法来推进工作。多与病人沟通,做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
三、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需要我们艰苦奋斗,激发创业之情
一个人要自立,一个科室要发展,一个医院要发展,都离不开艰苦奋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实行无间歇排班过程中,我们要学会适应,而不是一味的抗拒,在奋斗中创造辉煌,是我们科室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相信,只要我们干群一心,同舟共济,形成广大工作者艰苦奋斗局面,我们就能开创我们工作的美好未来。
1《论语》明确阐述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 教育的目的当然应该指向社会发展。春秋末期, 在孔子看来, 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 社会政治秩序失调, 价值系统紊乱。出于政治和伦理目的, 孔子提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的目标。孔子格外重视“君子”的道德修养, 这与他对人的精神修养的要求是相联的。
孔子在讲“君子”的同时, 还讲“道”,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这里的“道”即是“人”之“道”, 此‘人’之‘道’即指个人的政治和道德修养……” (高时良《中国古典教育理论体系———孔子教育语义集解》) 。“志于道”不是为了简单的世俗生活, 也不是为了求取功名利禄, 而是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学习的真正目的, 乃是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当然, 孔子并无半点阻止学人致仕的意思。反之, 孔子自己一生为政治理想奔走, 也曾做过鲁国大夫。而且《子张》中子夏说“仕而优则学, 学而优则仕”, 本是主张致仕为官。个人的精神追求与政治追求是不矛盾的, 孔子教育的目的便是培养具备崇高的政治和精神追求的人。
孔子的教育目的相对后世教育家, 较为偏重伦理道德目的, 这是与他“恢复周礼”及“仁政”的理想密切相关的。当下我们的教育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目的。学校教育基本局限在智育的范围之内, 道德教育严重缺失。人才培养的目的似乎只是生产各个行业所需要的生产工具, 人的全面发展得不到重视。从《论语》这里, 我们应该得到一些启示。
2《论语》介绍教育作用:提升社会经济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孔子的理想, 而教育作用是教育在进行过程中及之后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效用效果。《论语》中所体现的教育作用, 大体有以下两个方面:
2.1 社会经济作用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还没有明确讲到教育的经济作用的地方, 但他毕竟意识到了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 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 卫国的人口真多啊!冉有问, 人口多了之后还要怎样呢孔子说, 让人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 富裕了之后还要怎样呢?孔子说, 把教育搞上去。 (《子路》) 这里似乎只谈到了人口、经济和教育的先后关系, 实则不然。孔子说到把教育搞上去之后, 就再没了下文, 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不只是经济会作用于教育, 教育也会作用于经济, 二者相互促进。这就是教育的社会经济作用。
2.2 对人的作用
教育的对象是人, 有人说孔子是第一个发现人的人。那么孔子对教育对人的作用当然十分重视, 也做了颇为丰富的阐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不可得而闻也”。整部《论语》, 孔子都很少言及人性, 为人所熟知的有一处“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很显然, 孔子认为人的天性是相近的。然而为什么成长之后有善有恶, 良莠不齐原因在后天习染不同。后天习染不外乎环境与教育, 而教育尤重。这其实是表明了教育对人性的决定作用。一个人, 后天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熏陶, 便可向着良善的方向发展;反之, 后天受到了恶劣的教育渐染, 便很可能走向罪恶之路了。
其实教育的作用当然不应该仅仅是这两个方面, 至少还有一个传承文化的作用。这一点, 《论语》里没有明确地提到, 但孔子的“好古”及他对学生的教学内容, 都少不了古代历史文化的教育, 这是一个孔子没有明确提及却时刻践行的方面。
3《论语》对教育对象和教育方法的阐述: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3.1 有教无类
孔子的“有教无类”并不只是一个口号或理想, 而是他实际践行的。他的学生贵贱贫富同列门墙。孔子的学生中, 除了极少数像孟懿子、南宫敬叔这样的贵族外, 绝大多数都出身于平民阶层。比如孔子称仲弓为“犁牛之子”。孔门中虽有“乘肥马, 衣轻裘”的公孙赤、“家累千金”的子贡这样的富裕者, 但也在少数, 大多数人出身贫寒。如颜渊, “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 子夏“家贫, 衣若悬鹑”, 原宪“终身空室蓬户, 褐衣疏食不厌”。“有教无类”体现了一代大教育家的博大胸襟。
“有教无类”似乎触及了一个教育普及的问题, 也是一个教育公平的问题。当下我们的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 前些年的教育普及问题现在已基本解决。然而教育公平问题仍然相当尖锐, 教育水平存在着地区的、经济的、文化的、性别的乃至民族的差距。如何缩小或消除差距, 达到真正的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将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思考并努力解决的问题。
3.2 因材施教
《论语》中并没有直接谈到“因材施教”这个词汇, 它是后人根据孔子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材”指的是个人的特性, 包括智力、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等方面。孔子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清醒地发现不同学生的个性是不同的, 比如“柴也愚, 参也鲁”, “师也辟, 由也喭”, “由也果”, “求也艺”等等。对不同个性的学生, 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以顺应他们的实际情况, 有的放矢, 引导他们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之路。
3.3 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 这一“学”、“思”的辩证关系, 传承几千年, 仍然魅力不减。“学”主要指浅层次的知识获取, “思”则主要指对知识的分析思考。对比哲学上的认识论, 前者近似感性认识, 后者近似理性认识, 二者结合, 才能达到对事物的全面深入的认知。另外, 《卫灵公》里说:“吾尝终日不食, 终夜不寝, 以思, 无益, 不如学也。”这句话点出了“学”的基础性作用。学为先, 学思结合, 乃是科学的治学之道。
3.4 乐学
孔子主张“乐学”, 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以学习为乐, 这是主动学习的最高境界。对于多数人来说, 学习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 所以孔子强调“乐学”的重要性。学何以有乐, “有所得而乐之也” (朱熹《集注》引尹氏说) 。孔门学生在孔子的教育下, 常有所得, 自然易于达到“乐学”的境界。
后世对孔子教学方法的研究著作可谓卷帙浩繁、汗牛充栋, 但我们今天学校教育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 却不得其三昧。其一, 学校班级制教学, 一个班数十人, 每一科就一个授课老师, 要做到因材施教本就困难, 而且应试教育只要求出分数, 根本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再加之教师水平问题, 致使因材施教在我们的教育中基本看不见。其二, 仍然是为了应试的需要, 填鸭式教学法充斥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机械地灌输似乎成了一种共识, “高分低能”成了许多人对学生的第一观念。启发式教学法在我们今天似乎成了一种奢望。其三, 我们的学生为强大的压力所迫, 一味学习知识, 往往难以消化吸收, 不善于思考也成了一种通病。其四, 现在的学生为学习而痛苦还来不及, 何况以学习为乐“乐学”真的成为了不可企及的理想。教育本是一项伟大而神圣的工程, 然而如果说这项工程的实施过程只能给学生带来痛苦, 那该是一件多么令人失望而痛心的事啊!
阅读《论语》, 真的让人受益非浅:
原文再加上注释, 翻译, 总共也不过220页。它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论, 意趣深远, 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
孔子的教育思想, 如果我们能取其精华, 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相当的借鉴性, 作为后学者, 当慎思之, 明辨之, 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实践。
摘要:孔子一代先师, 垂范百世, 将人师之道, 演绎得淋漓尽致, 令后人“高山仰止”、“心向往之”。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 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
关键词:孔子,论语,教育思想,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荀子》[M].
[2]朱熹.论语集注[M].
[3]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 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1(b)-0171-02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已占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以高技能、高素质的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影响,存在一定的思想问题,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 高职学生思想现状及成因
1.1 高职学生对就业前景感到迷茫,学习兴趣不高,缺乏自信心,不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的生活
有的学生对学校不满意,认为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差距太大,专业知识、学习成绩、综合素质等也与本科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就业竞争力不强,由此产生自卑情绪,缺乏自信心,对就业前景感到迷茫;再加上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操作性,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自制能力较差,面对宽松的大学课程感到无所事事,有的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课后不能自主学习,甚至有厌学情绪,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操作能力差,有的学生虽然学习刻苦,但由于学习方法不当,仍然按照中学的死记硬背等方法学习,考试结果总不理想。高职学生面对学习成绩不好甚至不及格,需要补考、重修、留级时,考虑到今后的毕业、就业等问题,就会产生焦虑、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有些精神空虚、迷茫,从而影响正常大学生活。
1.2 角色的转变,使一些青春年少的大学生难以抵挡来自于社会各方面的诱惑,不能更好地安排学习和生活
高职生经历了激烈的高考竞争后,进入大学开始全新的生活和学习,在各方面都发生了改变,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教师,面对新的学校环境、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又由于很多学生从小在家娇生惯养,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不能更好地独立支配生活费用和大量课余时间,难以抵挡社会各方面的诱惑,如有的同学上网成隐、有的出入高级娱乐场所、逃课、嗜睡、谈恋爱等打发时间,消费金钱。从而影响身心健康,造成學业荒废,影响正常大学生活。
1.3 个人感情处理不妥,人际关系不良
大学生正处于性发育成熟期,恋爱与性的问题不可避免。个别学生由于空虚、无聊而与异性交往,恋爱观不正确,男女生在一起只是玩玩而已,又缺乏处理恋爱问题的经验,在面对单恋、三角恋、失恋等感情问题时,会有幼稚、任性、悲观、焦虑、抑郁等表现,影响情绪,进而影响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更有甚者,一些高职女生接受不了失恋的打击,选择自残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给个人、学校和家庭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再加上90后的独生子,在家娇生惯养的,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人际关系不易和谐。
2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的途径
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高职后进生思想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需要全社会的重视,也需要学校、家庭、个人的共同努力。主要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 学院要各方配合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
首先要得到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重视,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作用,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途径,如广播、橱窗、报纸、网站、社团、协会等,促进高职学生对思想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应加强院(系)风、班风、学风建设,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还应重视教师和学校各部门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只有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健康的学生,教师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家长应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给他们更多关爱和鼓励,使她们在温暖的家庭式校园氛围中成长。
2.2 了解高职学生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每年新生入校时,高职院校应对全体新生进行思想状况调查,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教育工作。对调查中表现出问题的学生应安排面谈,及时解决问题,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应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恋爱的学生、不及格的学生、有上网嗜好的学生、日常行为懒散的学生等要重点掌握,实时进行跟踪,及时进行引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防患于未然。
2.3 加强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要开展针对高职女生的专题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相关选修课程,扩大高职女生的知识面,引导高职女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恋爱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还要激发高职女生的参与积极性,开展健康向上、符合女生心理特点的活动,如演讲比赛、情景剧表演、女性风采大赛、女性知识讲座等,培养高职女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增强其自信心,使她们在活动中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学会与他人相互合作。同时,学院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适合青年特点、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有益活动,如社团活动、书画比赛、讲演比赛、摄影比赛等,抓好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让学生天天有事做,防止没事就跑网吧。
2.4 预防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全面促进高职女生心理健康发展
大多数高职生都存在心理困扰,如情绪问题、学习问题、就业择业问题、人际关系和恋爱问题等,这些问题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演变成心理问题,甚至发展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对于这部分高职学生,学校工作的重点是预防,具体工作方法是:营造良好的健康氛围;通过各种宣传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程,教给高职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规划,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和学习方法等;在特定的时期(如5、4青年节)开展针对高职学生的系列活动,如女性健康专题讲座、现场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女性励志电影展播、女性心理剧或情景剧、有奖征文活动等。对已经存在心理问题急需解决的高职学生,学校应提供心理援助,工作方法主要是咨询。高职院校应配备心理咨询室和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心理咨询教师应根据高职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要,提供信件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或面对面咨询,对心理问题类似的学生,还可以开展团体心理咨询。
2.5 形成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防止恶性事件发生
社科院教育蓝皮书《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的调查显示,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的人数呈明显增长的趋势,死亡人数也随之增长。大学生自杀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影响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要杜绝恶性事件的发生,只有及早发现、及早解决,将心理问题化解于萌芽阶段。高职院校应注重“四个一工程”的建设,形成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一个宿舍心理观察员,负责观察同宿舍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情况马上报告班主任和辅导员;一个心理危机干预教师,负责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对问题学生进行干预;一个有合作关系的精神卫生机构,当高职女生的心理问题严重教师不能解决时,及时将问题学生转介到精神卫生机构;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有时对学生进行危机干预需要社会相关部门的支持。
2.6 加强工作队伍建设,保证高职女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为了保证高职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学校应培养一支专兼结合、技术过硬、能力较强、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高职院校应让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参加规范、权威的专业学习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另外,学校应将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列入日常工作议程,让他们了解心理学知识,使他们能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出正确判断,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力量。针对高职女生的特殊性,应配备一定数量的女教师,有些问题女大学生面对男教师时难以启齿,女教师的参与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于淑兰.潍坊高等职业教育[J].2010(01).
[2]黄华敏.职业时空[J].2010,6(4).
[3]杜玲.当代高职大学生思想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0(1).
自古读书,或为居官——书中自有粟千斛;或为钱财——书中自有黄金屋;或为艳福——书中自有颜如玉。至于读了书“教书”,那是落魄文人的事,历来为世人所不齿。有首唐诗这样吟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对书生的轻蔑溢于言表。更其甚者,说“宁为百夫长,不做一书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宁肯当个连排长,带个百十人,也不当教书匠之类的穷酸书生。有了元代的“九儒十丐”,就有了“家称二斗粮,不当孩子王”的俗语„„可见,“教书”从没被人瞧得起过。难怪,历史上,即使渊博伟大如孔子、才华横溢如留仙,一旦以教书为业,不也难免穷愁潦倒吗?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只不过是说给老师听的恭维话,哄哄孩子,让孩子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少调皮捣蛋而已,“你看,老师就像你父亲,他的话你还能不听吗?”但老师不能拿这句话太当回事,难不成你还真指望学生给你养老送终么,那岂不是缘木而求鱼!
在当下中国,教师是不可能得到社会广泛尊重的,因为经济地位决定社会地位。尊师是面子上的,敬官才是骨子里的。前一阵子和一同学兼同事后改行当了大官的一块吃饭,席间几个我曾经教过的学生纷纷举杯向官员同学敬酒,言语之卑微、之虔诚,足以给在场的每个人造成“尊师”的假象,而我这个真正教过他们的老师尴尬的冷坐在旁边,只好解嘲地说“老同学,你真欺负人,官当这么大了,还挖我的学生,你看,都毕业这么多年了我带了三年的学生,还纷纷往你班跳,来修正他们当初选择的错误!”
【摘 要】高效课堂是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既有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也有教育工作者的科学管理。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追求课堂高效,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效课堂;素质特征;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0-0099-02
日前,《中国教师报》及《新课程研究》杂志刊发了《高效课堂9大追问》《高效课堂:一种完整的教育》和《“高效课堂”盛行的反思》3篇文章,笔者阅读后深有感触。对于“高效课堂”概念的建立和实施,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从事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员,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质疑和困惑,为此,笔者联系教研和教师教学工作实际,也谈谈对高效课堂的认识和思考。
一、高效课堂是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是教师教学永远的追求
提到高效课堂,教育工作者似乎都能说个渠渠道道,在百度搜索引擎上搜索“高效课堂”,也有49,500,000个搜索结果,可见人们对高效课堂的关注、研究和学习热度之高。那么,究竟什么是高效课堂呢?
就理论的概念,笔者认为,高效课堂就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最大教学效果的课堂。这个课堂的特征主要有两点:一是效率高,即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信息获取量最大,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的容量大;二是效益好,即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程度最大,主要表现为兴趣高、习惯好,学习、思维能力与品质的培养有成效。
就实践的概念,即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把学生的预习,教师的答疑解惑,学生的自我认知、练习和巩固,以及教师教学效果的检测和考核,学生后续努力的方向等按课标要求,能轻松、自然地让全部学生接受、理解并产生积极影响,课后回归学生本能的学习,笔者认为,这就是高效课堂。
无论是理论概念还是实践概念,教学都是一个软东西,不能具体量化,所以高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目标。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将高效课堂作为终生的教育追求,永远探索、研究和积极实践课堂教学,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有效性。
二、高效课堂既有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也有教育工作者的科学管理
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重要阵地。但对于高效课堂的实施,笔者认为应该站在全校的高度来认识,应该将高效课堂作为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系统工程来抓,这个系统工程至少包括“方案设定、组织管理、高效教师、班级建制以及课堂教学实施”等环节。
对于方案设定,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高效课堂实施方案,要敢于提出实施高效课堂的具体要求。例如,山东省高青县花沟农村初中在尝试“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的高效课堂教学中,明确提出3点要求:一是各年级一律不准布置任何形式的课下书面作业,不准课下发成套书面试题,课上完不成的作业不准留在课下做,更不准留隐性作业;二是推行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制度。教师要做到“定目标、快节奏、大容量、讲练结合,当堂训练”,突出体现“学一点、记一点、会一点、知识当堂消化”的原则;三是自习课上,提倡学生进行“自助餐”式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可以选择想要补充学习的科目,或预习新课,或复习旧知,或练习提高,而不被教师干涉。以上3点要求,既是对高效课堂具体实施的指导,也是制度化的要求,避免教师顾忌太多而无法很好地实施课堂教学。
组织管理,主要体现在班级管理上,课堂教学要高效实施,就必须有一个遵守纪律、自觉自愿学习的班集体,这就要求班级的管理要科学到位,学生分组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要求教师既要做好教学的实施者,也要做好班级管理者。
高效教师是实施高效课堂最关键因素。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实施者,没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教学效率就无从谈起。
三、高效课堂应转化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自觉自愿实施研究并开展实践活动的内在需求
自2014年4月开始,笔者参与了陕西省316素质教育督导评估,评估指标体系中就有一大项是高效课堂。在实施316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工作的过程中,通过与教育督导室的领导交流,进一步了解到在国家级层面开展的双高双普验收也有高效课堂规范。为了很好地做好教育督导评估验收工作,笔者深入地学习了评估指标体系,也在学习中不断激发了对实施高效课堂的思考。
在查阅资料和工作中,笔者进一步了解到,陕西省高效课堂的实施是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纲领,以《陕西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通知》(陕教基一〔2013〕9号)为指导,以各地市制定的实施方案为准则,实施各县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建设高效课堂。比如,铜川市《关于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建设高效课堂的实施意见》(铜教发〔2014〕91号)中实施步骤具体规划为6个阶段:2014年2月~2014年4月,宣传启动,营造氛围;2014年5月~2014年12月,细化方案,推进实验;2015年1月~2015年10月,搭建平台,交流研讨;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总结经验,展示成果;2016年11月,建章立制,全面推广。
国家省市文件揭示了高效课堂的实施是自上而下的要求,不是教师自发、自觉自愿地从自身教育教学实际需求,产生并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这个要求必然使高效课堂的实施带有被动性,实施的动力和目标不足,在督导评估中见到的都是构建了怎么样的教学模式,实施了怎么样的课堂教学,而看不到教师课堂教学的智慧和取得的丰硕成果。
笔者认为,要扎实地实施高效课堂,就必须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主动性,必须赋予教师教育教学的责任和权利,必须把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放在首要位置,必须让教师能安心、放心、精心地工作。
四、高效课堂的实现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出现
各级教育工作要点都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对于立德树人,笔者认为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德”,即师德,作为教师,要真正体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好学生“学习、做人”的楷模;二是对学生的教育,教育的功能首先是“育人”,即把学生健康地培养成人,而此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德育教育”,所以将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益的健康公民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要提高培养的效率,实施高效课堂,我们可以以陕西师范大学科论教授陈晓端的《有效教师与有效教学》中提到的有效教师的9大素质特征为鉴,对照自身,查漏补缺,不断完善和丰富自身,努力成为一名合格乃至骨干、专家型教师。
现将笔者在学科带头人培养中,接受培训学习的有效教师的9大素质特征呈现给大家:
一是有明确的专业意识,即认识教学意义、明确教师角色、理解教学专业。
二是有浓厚的专业情趣,即喜欢教学工作、热爱所教学科、关注学生成长。
三是有良好的专业精神,即能正确处理“信念与态度、责任与敬业、良心与奉献”的关系。
四是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个人知识)。
五是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即教育基本理论、课程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理论。
六是有超强的专业能力,包括基础性能力(口语表达与文本表达能力、班级建设与班级管理能力、课程与教学资源开发能力、教育技术与网络运用能力)、核心性能力(课堂教学与课堂管理能力、课业评鉴与学习指导能力)、辅助性能力(特殊儿童教育与咨询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共事能力)和发展性能力(教学反思与教学研究能力、专业发展与教学创新能力)等4个方面10种能力。
七是有丰富的专业智慧,表现在“学科知识是基础、教育理论是条件、实践智慧是关键、教学艺术是保证”。
八是有远大的专业理想,即“成为合格的教师、成为有效的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成为教育实践家”。
九是有持续的专业学习,即树立“教学是特殊的学习活动”“教师也是学习者”“优秀教学是动态概念”的学习发展观。
高效教师的特质也无非如此,教师只要在专业成长和实施教育教学中以之为鉴、不断进取,就一定会成为高效型教师。
参考文献:
——听“教学研究的四字密码”有感
要谈谈教学研究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教学研究。如果把自然科学研究的分类方法搬用过来,教学研究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抑或称之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特拉弗斯曾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进行了区分。他认为,“基础研究的宗旨在于增加学科知识的组织体系,并不一定会产生直接的有实际价值的结果;应用研究旨在解决直接的实际问题,并从中发现一些普遍的、一般的道理,进而推进基础教育的发展,而增加学科知识的目的是第二位的”。基础研究回答的是“是什么”,而应用研究回答的是“做什么”或者更高级别的“怎么做”。
而对于我们小学教师而言,我们更应关注教学的实践,也就是应用。但是这和自然科学的应用应做区别。学者刘旭东指出:“教师研究的目的、对象与自然学科的研究目的、对象不同,不能简单地依从自然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策略。”因此,有必要对“教师研究”的应然形态和特征等进行明确的分析和界定。尽管对教师研究的方法和策略等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促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但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小学教育研究主要应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将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管理实践中已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问题作为课题,设计出解决方案,逐个实施,解决问题,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服务,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也有学者认为,在研究目的上,教育研究应注重理论研究,坚持其学术性,由此探寻教育规律,提出新见解,为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不仅如此,教师研究还可以促进专家学者的知识发展工作。教师研究对教育学术共同体也有相当的价值。毫无疑问,正如教师会阅读和使用大学里的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一样,大学里许多从事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学者们将会发现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是一个丰富而独特的知识源泉。我们至少可以设想大学里的专家学者共同体向教师研究学习的四种重要方式。第一,教师的杂志和论文等可以提供丰富的课堂生活方面的资料,学者们可以用这些资料来建构和重建教育理论。教师主要作为资料的收集者,但他们的资料不同于用研究者的语言选择、过滤和撰写的课堂描述。第二,为专家学者提供有价值的问题。因为教师研究来自教师自己的问题和框架,所以它反映了教师认为是学习方面和教学文化方面的重要问题。第三,正如舒尔曼(L.Shulman)所说的那样,为建构教学的知识基础,既需要“规律和原理方面的科学知识”,又需要“丰富地描述和批判地分析的案例”。教师研究可以提供大量的这类课堂案例。因为案例常常比以规律和结论的形式出现的传统研究成果,对决策产生更有力且更易于记忆的影响,所以教师培训者可以用教师的案例来研究实践者是如何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的。最后,通过研究,教师描述充满分歧的典型案例,提供迈向多种理论的资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枯燥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近年来, 有关考试作弊的新闻屡见于媒体, 我的身边亦有两个学生因在全国大学四六级英语考试中作弊, 根据学校相关规定而面临失去学位的案例。事实是残酷的, 这意味着大学四年或五年的学习被自己白白浪费不说, 个人史上也被留下关于做人的一道“丑陋的疤痕”。
分析之,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产生、盛行与社会上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学校教育的种种不足以及不科学的学习评价体系、教育管理的失衡等客观原因不无关系, 而与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人生价值观、心理素质及判断是非的能力等存在严重问题更有密切联系。
至此, 被国人誉为一方净土的教育考试在考试作弊的绵延态势下, 受到巨大威胁。从“基层”的学生到“高层”的政府, 从制度政策的出台到对“相关人”的要求, 轻者警告重者行政处分甚至法律制裁等一系列防范制裁措施被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颁布实施。事实证明, 这只在一定程度上治了“标”却未治“本”, 只是针对症状开药, 并未在根本上杜绝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考试不作弊是一个学生最基本的诚信, 而现在的情况是:成绩不好“不得不抄”, 成绩不差“能抄则抄”, 考试时“助人为乐”却成为一种“美德”。可见, 考试作弊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已成为一种非常自然的行为, 而这种不以作弊为耻的心态才正是我们要治之“本”。
加强对所有学生、考生的诚信教育, 提高其道德水平, 从思想上筑起诚信的大墙, 清除其作弊的动机, 防患于未然, 才是遏制杜绝考试作弊的治本之策。
学习和考试, 二者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学习就是吸收和积累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而考试只是对学习状况的检测。学生对这一认识的不足, 直接导致了作弊现象的发生。在考试中金榜题名无疑是好的, 但种种原因, 总有众多的学生不能如愿以偿。而这些学生在自己的爱好特长等的发展上甚至可以超过“金榜题名”的学生,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也是不少的。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把着眼点放在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 全方位的去综合评价一个学生, 而不是仅仅盯着一个分数的高低。学校和教师注意力在掌握知识与能力形成上的转变, 自然会使学生的作弊动机和欲望淡化、弱化, 从而为诚信教育的实施提供更大现实性。
对于学生来说, 诚信考试是一种习惯, 它是在长期的考试过程中逐渐培养形成的。而个人智商、情商以及学习努力程度的不同, 也必然导致学生成绩上的差异。虚荣心理、投机心理、侥幸心理、不正当竞争心理等“心理”的存在, 于是乎作弊尝试者、观望者、仿效者应运而生。在这里, 我们就得谈诚信考试习惯的培养了。若干次考试的第一次就不给任何一个“有想法”的学生“尝试犯罪”的机会, 使他们认识到只有刻苦学习才是得到优异成绩的唯一途径, 从而使其主动打消考试作弊的念头, 无形之下诚信考试这一理念在学生的意识中得以强化。这也是我在担任大学班主任以来对学生教育工作最深刻的感受和体会。
诚实守信是公民的基本道德之一, 对于学生来说则是其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参加学生管理的收获告诉自己: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学生出现的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等思想和行为, 学校和教师要随时纠正, 弘扬正气, 狠刹歪风;强化、细化、实化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引导学生恪守信用、诚实做人;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分析、认识各种社会现象的能力,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 使他们懂得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应该如何去做、不该怎样去做。通过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相结合的诚信教育, 多种形式的诚信实践活动, 利用主题班会、报纸、宣传栏、广播等方式, 让学生认知诚信内化诚信, 让诚实守信的理念和品质在思想上牢牢扎根。
找出原因, 采取措施, 让考风、学风、校风和谐统一。从根本上扭转考试作弊这一不正之风, 有赖于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教学管理工作、学生评价体系的研究和探索不敢怠慢, 严肃考风考纪、严惩作弊之人的措施自然应当使用, 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大学生诚信机制的建立健全更是重中之重, 我们更应该看到这里面“人”的因素, 去重视它和发掘它。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历史教学 思想觉悟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类,是一门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正确价值取向的基础性学科课程,历史教学必须抱着对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态度,思考自身学科课程教学的问题,以期促进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
一、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为宗旨的历史教学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何?从实际意义上讲,是不能令人乐观的。究其原因有,历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还不具有比较理想的地位,我们不言学校层面,仅从学生家长的角度说,家长都认为历史学科属于跟音、体、美相等同的小科,家长们要求孩子刻苦学习的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所以,学生比较自然地不重视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显然就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即使学习,也是不认真地学习。对此,我们应当思考的是,作为肩负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历史教学,首先必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考虑,甚至是比较优先地考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接手一个初一年级,我都要在历史教学未开始时,先做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铺垫性工作。如历史教学的第一课,不和学生谈教学,也不和学生谈相关文本中的历史内容,而是抛出一个个历史名人的名字,让学生回答。在学生大多都不能回答这些问题时,比较诙谐地和学生说些相关历史故事,这个时候给予学生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一种比较潜在的兴趣激发。但这只能说是开了个好头,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极有可能在学习的途中发生变化,甚至就是人们所预料不到的本质意义上的变化。这就要求人们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
二、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为宗旨的历史教学需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为一门学科课程,作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学习,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不少历史课堂纯粹凭借老师的教授让学生获取历史知识,不能比较理想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一定能力的历史学习,不仅仅是现在不能学好历史,就是将来走向一定的事关历史研究工作岗位,也不能适应。所以,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初中生学习历史的能力,涵盖比较丰富的内容,所形成的途径和策略应当是相当多元的。历史教学还应当从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特性思考。如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的特点,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就必须基于这样的“四性”考虑。如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从历史学习的思想性角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对相关历史的发展和变化,无论是教者进行阐释,还是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探究,都让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当一个个学生都能够运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和变化时,那么学生将会比较有意义地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进而从现在开始就初步甚至逐步地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
三、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为宗旨的历史教学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创新。
对学习的创新并非就是语文、数学、英语,也不见得其创新就是这几门学科课程的专利,应当是所有学科课程都共享的专利。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创新。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创新,不是比较简单的几句口号一喊就可以达成目的的,需要一定的付出,教师则要流淌很多的汗水。这汗水不是教学中死揪蛮缠的汗水,而应当就是人们所说的智慧的汗水。初中生学习历史,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比较客观地认识历史,这需要学生立足角度。“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历史教学为了学生学习的创新,需要的是学生思维观念的正确,需要的是在比较正确的舆论导向下审视历史事件及历史性的人物。教学千万不能人为地为学生筑起挡住学生视线的座座小丘,而应当给学生一望无际的草原,促使学生真正意义上目光远眺、视野开阔。
因此,让学生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在正确理解这些关系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乃至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都需要我们探求更适应学生创新学习的路径和具体的策略。
参考文献:
[1]王艳华.也谈初中历史教学的高效课堂[J].考试周刊,2013(39).
[2]林兴满.浅谈初中历史教学高效课堂的创设[J].《新课程》(上旬),2016(3).
[3]孙向红.学陶师陶,演绎有效课堂——也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2(51).
也谈复合命题
我国逻辑界对复合命题的定义、选言命题的定义以及不相容选言命题的身份这三个理论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应从“真假决说”角度来定义复合命题:复合命题是其中还包含命题,而且其真假由所包含的命题决定的命题;应采取给联言命题、假言命题下定义同样的`“反映说”方式来定义两种选言命题:相容选言命题是反映若干事物情况可以同存并且至少有一个存在的选言命题、不相容选言命题是反映若干事物情况不能同存,至少有一个而且至多有一个存在的选言命题;应持“两立说”来对待不相容选言命题,不能对进行结合运算,这是f10这一真值函项本身的性质使然,不影响不相容选言命题的存在.
作 者:樊明亚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江西,上饶,334001刊 名:上饶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RAO NORMAL COLLEGE年,卷(期):22(1)分类号:B812关键词:复合命题 选言命题 真值函项 命题联结词
也谈学科整合
也谈学科整合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狭窄,学科之间缺乏联系,总体上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努力开发和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语文课程的资源其实是十分丰富的,仅就教材所选编的课文内容来看,也可谓丰富多样:既有反映历史人物的,又有表现少年儿童生活的;既有描绘自然景观的,也有蕴含人生哲理的;有的介绍学习语文的方法,有的则主要介绍自然科学常识;等等。这样的安排,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多方面的知识,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近日听某位教师执教《石头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一课,观其教学过程,听来颇有些思考。 值得肯定的是,这位教师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教学程序的设计,都显得比较细腻,能紧紧抓住石头与书之间的相似点,按课文叙述顺序,通过有指导的朗读,一步一步地揭示出勘探队员把石头称之为“书”的原因。具体分为以下四步: “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领悟石头和书之间的相似处:一层一层、厚厚的。 “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这些都是石头书上的字。” ――领悟石头上有字。 “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 ――领悟石头上有画。 “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山。” “这本书会告诉我们,哪座山下埋着煤炭,哪块地下藏着矿石……” ――领悟石头能告诉人们有关的知识。 应该说,就认识石头中的学问而言,这样的教学设计似无什么不妥之处。但进一步思考,觉得至少有两处可提出商榷的地方,不妨赘述如下: 一是忽略了课文内容之间的前后联系。勘探队员何以作出“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的判断?又何以作出“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的判断呢?原来,他是从“石头书”里面的“树叶”和“贝壳”、“小鱼”这几幅“画”以及“波痕”这些“字”中“读”懂的。而这些不正是在前文中所介绍的“石头书”中的“字”和“画”的内容吗? 课文内容是一个整体,我们必须遵循“整体性教学原则”,在教学“局部”的时候,心中始终要有“整体”,切不可把课文“肢解”开来,把一段话(甚至一句话)同全文内容脱离开来,使之成为各自独立的个体,搞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零敲碎打”式的教学。 二是忽略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课文中所讲到的“矿物”、“化石”等内容涉及到自然学科方面的知识。一般学校的自然实验室都有一些矿石、化石的标本(如笔者所在的学校自然实验室内就有铝矿、赤铁矿、石灰岩、页岩等矿石的标本),如果我们的教师能找到这些矿石标本,在课堂上适时的出示这些东西,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这对于促进学生理解石头是“书”并尝试去“读一读”这本看得见的“石头书”,该会有怎样的帮助呢?相信这样做跟仅仅依靠朗读、领悟课文内容所达到的教学效果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这也令笔者想起了自己
[1] [2]
敦煌文书为解决这一悬案提供了实物证明。前辈学者王重民先生,在《敦煌古籍叙录》中,对此进行过论述:
按是书原名《律疏》,长孙无忌等《进表》云:“撰《律疏》三十卷”,又《疏》云:“与李等一十九人,撰成《律疏》,上表以进。”卷一《名例》前载疏语,述明“疏”字之义,谓取例群经义疏,欲兼经注而明之也。所述命名取义,尤为明白。《两唐志》著录并作《律疏》,宋人称引亦作《律疏》,敦煌所出唐写本书题,亦正题作《律疏》,皆其明证也。余为敦煌写本作跋,曾疑及此,然谓律疏同义,连疏于议,始于宋元人,则犹有未谛。当时余仅见岱南阁翻元本;今见《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滂斋藏宋刻本,律文之后,低一格载疏语,虽同冠“疏议”两字,元本两字并作阴文,宋本仅“疏”字作阴文,“议”字则连下为句。此一字阴阳文之差,其能启余思而助余为解者甚多。条文为律,解条文者为疏,律与疏犹经与传。长孙无忌与李等十九人所议,皆解释条文者,皆“疏”也。疏本阴文“疏”字下紧接“议曰”,正是其事。盖长孙氏等因古者律有驳议,故于所讨论之文,统冠“议曰”两字;“议曰”以下既是疏语,故又置于阴文“疏”字以下,其事甚明,其分别至易。敦煌本无“疏”字仅作“议曰”,因将“议曰”所论置于“疏”之地位,可望而知为疏也。宋本之有阴文“疏”字,敦煌本之无阴文“疏”字,其义相同,均无差误。元本将“疏议”并为阴文,则失原来本义矣。盖是书原名《律疏》或《唐律疏》,唐亡以后加一“故”字,宋本又于末加“议”一字,已不知“疏”与“议日”原是一事。元人扬宋人之波,将卷内一切“疏议”字连续,遂成大误。但数百年来,竟无人觉其误也。(见该书第145页)
其先,王重民先生还讲到:“今敦煌所出卷子本,凡解释之文,皆冠‘议曰’,无冠‘疏议曰’者,疑宋元人始不达律疏之义,连疏于议,遂改卷内‘议曰’为‘疏议曰’,其误盖近千年矣。”(见同书第144页)
程文中说:“近人王重民等均将‘疏议’指为一体。”恐是误解了王重民先生这段话的本意。
综上所述,我以为:
(1)唐人写本(敦煌文书)仅作“议曰”;
(2)宋刻本为强调“议曰”是解释之文,将其前加一阴文“疏”字,这本无必要,但亦无不可;
(3)元刻本误宋人之意,以为“疏议”当连读,将两字并作阴文,遂成大误。
(4)此后刻本,“疏议”两字均不作阴文,而为“疏议曰”,久而久之,后人便不知其意,竟连书名亦由《唐律疏》改作今名《唐律疏议》。
要变灌输为引导。德育是引导不是去左右, 德育是影响不是支配, 德育是感染不是去教训, 德育是解放不是去控制。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了解学生主体需求, 激发学生主体创造力, 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德育不能居高临下, 板起面孔说教。要有平等的态度、和谐的关系, 心灵沟通, 感情交融, 既讲大道理又讲小道理, 既讲理又动情, 达到情通理顺、入情入理、润物无声的效果。德育要靠人文关怀、道德情感, 靠人性化管理、人情味服务。要把引导发展与关心服务结合起来, 把社会需求同尊重个性结合起来, 把精神传承与环境营造结合起来, 把人格成长与心理解惑结合起来, 在引导中融入要求, 在活动中蕴含教育, 在管理中体现导向, 在服务中潜移默化。
要变被动为主动。网络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据统计, 我国大学生上网人数目前是100万, 其中90%的大学生将互联网作为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我们要有主动抢占阵地意识。网络是一个大战场, 我们的主流声音不强, 很快就会被杂音淹没。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网络最大的好处就是使整个社会所有成员都有条件、有机会、有资格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人人都是传播者, 人人都是读者, 人人都是作者, 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观点。但是, 它又使人们的思想碎片化、社会结构脆弱化, 给社会管理带来一系列问题, 它考验每个人的道德、良心和责任。
新媒体对大学生来讲, 早已不再是一种工具, 而是一种环境。根据调查, 大学生网络需求主要表现为求知、交往、自我呈现、发展以及娱乐消遣等5个方面。大学生作为网络的受众, 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受众心理现象, 常见的主要有认知心理、威权心理、从众心理、移情心理等。大学生上网行为类型多样, 表现不一, 概括起来主要有4个特点:虚拟性、自发性、开发性、多样性。
大学生通过网络表现自我、交流思想、表达诉求、寻求共识。网络正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文化情趣、综合素养、行为方式。因此, 我们要善于运用互联网先进传播技术, 主动打造德育新平台。
要提升功能。高校的网络资源非常丰富, 要加强整合, 将优质教育资源引入网络社区, 建立学生与名牌教师的网上交流平台, 吸引更多学生使用。要建立主题教育网站, 使网上与网下结合起来, 实现网上引导与网下教育有机互补。
要变统一为差异。面对学生的不同个性, 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其潜能范围内充分发展,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种差异还体现在递进要求上。中小学德育传授的是基本知识, 具有非系统的特点。而大学德育要上升为综合性、理论性、系统性, 而且要有思维的纵深感, 让学生不仅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中小学德育主要着眼于对学生进行正确思想的启蒙教育, 强化对教育内容的感知和体验,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大学德育则要着眼于形成比较科学的世界观、政治观和道德观, 善于进行社会与人生问题的思考选择。
要变务虚为务实。德育要一项工作一项工作落实, 一个领域一个领域深化。要从具体问题抓起, 从一件一件实事抓起, 做出明确的、具体的可操作可检验的规定, 形成有效机制和长效机制。德育工作要有狠抓落实的本领, 看准的事情, 就要雷厉风行, 抓紧实施;部署了的事情, 就要敢于动真硬碰, 有头有尾, 善始善终。观念决定思路, 思路带来出路, 制度产生活力, 操作就有效益。强调德育务实还要解决实际问题。关注学生所需所求、所思所想、所忧所虑, 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特别是要在创业就业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等方面下大力气, 多为学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也谈解放思想】推荐阅读:
怎样理解解放思想06-24
解放大思想讨论活动06-24
思想解放党建讲话07-14
解放思想推动企业发展05-28
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发言06-05
解放思想转变作风讨论06-16
解放思想大讨论宣讲06-30
解放思想优化营商环境07-28
思想解放大讨论剖析07-04
法院解放思想心得体会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