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教学反思

2025-05-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教学反思(通用8篇)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教学反思 篇1

1.课始部分作好复习铺垫。由于前一课时学习的内容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与本课时联系较紧密,所以一上课,我先出示了前一课时学习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中的一些关键句,然后让学生来分析题中单位“1”的量以及题中两个数量间的关系。

2.课中抓住关键句进行数量关系分析。例3中的一句关键句是:红花比黄花多1/10,我请学生思考“1/10”是什么意思,把谁平均分成10份,什么占了其中的1份?有了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分析出: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黄花的1/10。在此基础上,我再放手让学生自己画线段图来帮助分析,有了线段图的帮助,学生们从图上清晰地看到红花比黄花多的那一部分是黄花的1/10那么多,所以求红花比黄花多几朵也就是求红花的1/10是多少。在“试一试”的教学中,我再次让学生根据关键句来思考题中分数的意义,然后分析数量关系,最后再通过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教学反思 篇2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50 页例3。

【教材分析】

教材上求“7 只鹅是10 只鸭的几分之几”, 是根据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自行获得的“鹅的只数是鸭的十分之七”这个分数结果, 再依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得出求“7 只鹅是10 只鸭的几分之几”可以用除法计算。对此, 笔者认为由十分之七这个结果推出列式为除法还是比较别扭的。

用张奠宙教授文章中的观点来看, “目前的小学数学教材大多回避这一定义, 只是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 分数是分子除以分母’这样不着边际的话蒙混过去”。“人教版教材在用黑体字写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后, 马上给出分数的比定义, 所用例题是:小新家养鹅7 只, 养鸭10 只, 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这个弯子绕得很大, 恐怕要多做些铺垫才好”。

其实张教授谈到的例题是实验稿时的编排, 现在的修订版例题变为:小新家养鹅7 只, 养鸭10只, 养鸡20 只。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鸡的只数是鸭的多少倍?

我们不难发现, 修订教材已经试图通过对比, 沟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者几倍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但例题所附除法由来还是与实验稿相同。

【学情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我们对200名五年级学生进行了前测。

问题一:妈妈买了4 个苹果, 又买了 () 个梨, 梨的个数是苹果的 () 。

问题二:下面这个图形你看出了什么分数?

1.学生真的理解吗?

2.要出现假分数吗?

学生之所以出现上面的疑问, 是因为人教版教材在编写本课时, 回避了假分数, 把假分数和真分数的认识放到了下一课时。而另外版本的教材, 都是把假分数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放在一起的, 两个数 (或数量) 之间相比, 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假分数。因此, 本节课有必要出现假分数。

【教学目标】

(1) 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 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 经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过程, 渗透类比推理的数学方法。

(3) 初步感知事物间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 激活经验, 唤醒对分数的原认知

教师边说边画出下图:妈妈买了4 个苹果, 已经吃了3 个, 已经吃的个数是总个数的 () 。

生 (齐答) :四分之三。

师:这里的四分之三你是怎么理解的? (根据学生回答, 师逐步完善上图, 最终得到下图)

生:把4 个苹果看作单位“1”, 平均分成4 份, 已经吃的个数表示这样的3 份, 所以用四分之三表示。

(反思:通过这样的学习材料能有效激活学生对分数意义的已有认知, 即分数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后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四种分数定义中“份数定义”的理解, 为后面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奠定了基础。)

(二) 类比推理, 实现对分数的再认识

教师边说边画在大黑板上:现在妈妈买了4 个苹果, 又买了12 个梨, 梨的个数是苹果的 () 。

师:怎样列算式? (板书:12衣4=3) 这里把谁看作了标准?

生:把4 个苹果看作了标准。

师:从图中你看到3 倍了吗?谁上来圈一圈?

师启发:通过前面的学习, 我们都知道3 个苹果是4 个苹果的四分之三, 现在可是3 个梨呀, 不一样的哦, 3 个梨怎么也是4 个苹果的四分之三呢?这是什么道理?

师:下面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其中的缘由。谁来说说其中的原因?

生:这里比的是个数, 即在个数上, 3 个梨相当于3 个苹果。

师:什么意思?谁听懂了?

生:在这里大家都是在比个数, 都是3 个对3个, 不是比什么重量、形状等等。

师:谁听懂了? (指名复述)

师小结:同学们, 现在黑板上有6 个算式, 上面三个算式的商都是整数, 都是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后面三个算式的商都是几分之几,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板书课题)

(三) 夯实模型, 巩固对分数的再认识

师:根据屏幕上提供的信息, 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决吗? (学生独立提问解答, 教师巡视)

集体交流:说说你提的是哪个数学问题?

生答师板书:篮球的个数是排球的几分之几?

师:请说说你写的算式, 让其他同学猜猜你解决的是哪一个数学问题。 (生答师板书算式)

生答师板书每个算式相对应的问题。

师:黑板上哪个分数你有点看不太明白?

生:把7 个篮球看作单位“1”

(反思:这个环节主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 先让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决, 然后再集体交流所提的问题和相应的算式, 通过丰富的、相类似的问题与算式, 引导学生进一步强化对分数的再认识, 即分数还可以表示部分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而不仅仅是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因此, 假分数的出现变得不那么突然, 不那么难以接受。)

(四) 拓展延伸, 深化对分数的再认识

从形到数, 完善意义。

师:请一起看屏幕 (见下图) , 从图中你看到分数了吗?

师:你能看懂哪个分数?能说说谁是谁的几分之几吗?

2援从数到形, 延伸意义。

师:你能用一幅图来表示这句话的意思吗?

学生动手画图, 教师巡视, 收集材料。

反馈交流:有位同学这样画, 你看得懂吗?

教师投影出示学生的作品:

师:这位同学用线段图表示的, 谁看懂了?

投影出示学生的作品:

师:根据这个线段图, 你还想到了哪些分数?

启发:都是相差的1 份, 为什么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生:因为单位“1”不同。

(反思:这个环节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对分数的认识, 即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第三种定义, 即比定义:它是“一部分和另一部分之比”, 另一部分可以是整体, 也可以是部分, 把一部分当作新的整体。同时, 还力图让学生体会到这里的比是一个有序概念, 颠倒两个数 (或数量) 之间的比较顺序, 就得到另一个比。)

(五) 课堂小结, 梳理对分数的再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生:分数不一定表示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 也可以是不同物体之间的关系。

生:分数不一定都是分子比分母小, 也有可能分子比分母大。

生:同一个图,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看到不同的分数。

(反思:通过课堂小结、梳理, 使学生对分数有了更加系统、深刻的认识, 即分数不仅仅表示同一类数量之间的比, 也可以表示不同类数量之间的比;分数不一定都是分子比分母小, 也有可能分子和分母一样大, 甚至分子比分母大;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随着两个数 (或数量) 之间的比较顺序的颠倒而交换位置;等等。这对将来灵活地运用分数大有裨益。)

【总体思考】

整节课, 在厘清份数定义显示过程, 商定义表示结果的基础上, 旨在着力解决如何妥善实现由算式到结果这一教学难题, 同时深入思考与之有相同本质的已有数学知识, 并最终确认应该是“如修订版教材中所要体现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综观两个数 (或数量) 相比, 既可比较相差多少即差比, 又可比较两者的倍数关系即倍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其实质就是倍比, 所以整节课的新授部分先由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引入, 后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展开教学, 最终由商定义得出商是整数时我们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当商不是整数时我们就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自然地获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也用除法计算的思考方法。

另外, 在细细解读张奠宙教授的观点“已经学过比和比例之后的小学六年级学生仍然有缺乏用比和比例的眼光去审视分数的缺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在讲比和比例的时候, 应该补充‘分数的再认识’, 这对将来灵活地运用分数很有好处”等之后, 更加坚定了笔者对此例题的定位, 那就是此例题既是“解决问题”, 更是“分数的再认识”, 即分数比定义的认识。因此, 教师在练习中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比定义的认知, 力图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体会到部分与部分之比、部分与和之比、差与部分之比、差与和之比等等, 有的问题即使不能当堂解决, 但对学生六年级学习分数 (或百分数) 解决问题时应该会有不少的帮助。

总之, 作为数学教师既要读懂知识发展的思维轨迹, 又要读懂学生学习的思维轨迹, 两者同样重要, 缺一不可, 只有让知识发展的思维轨迹和学生学习的思维轨迹和谐共振, 课堂才会更有张力、更有魅力、更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摘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既是“解决问题”, 更是“分数的再认识”, 即分数比定义的认识。基于此, 本课教学应侧重引导学生理解分数是两个整数之比, 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它是分数意义教学的延续和递进, 可以通过迁移、类推达成理解。

关键词:解决问题,再认识,迁移,类推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分数”教学中需要澄清的几个数学问题[J].小学教学 (数学版) , 2010 (1) .

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篇3

教学设计

秦燕

一、复习导课

(1)8×1/2 的意义是什么?

(2)东东有20元零用钱,他用零用钱的 1/4给奶奶买了一件生日礼物,东东买这件生日礼物花了多少钱?

(3)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方法,今天,我们来研究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目标引领

1.抓住关键句,找准单位“1”。

2.借助折纸或画线段图,明确单位“1”的转化。

3.根据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合作探究

(一)阅读与理解

出示例8情境图:这个大棚共480 m2,其中一半种各种萝卜,红萝卜地的面积占整块萝卜地的。红萝卜地有多少平方米?

自学,完成下面内容: 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整个大棚的面积是()。萝卜地的面积占整个大棚面积的()。意思是说以()为单位“1”,()是()的()。

红萝卜地的面积占萝卜地面积的()。意思是说以()为单位“1”,()是()的()。要求的是()的面积。

(二)分析与解答

1.分析:如果我们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来表示整个大棚,你能折出或画出红萝卜地的面积吗? 学生动手操作。

2.解答:看着这张图,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尝试解决。)3.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的?

(1)先求萝卜地的面积,算式是480×1/2=240(m2);

再求红萝卜地的面积,算式是240×1/4=60(m2)。

思辨:求萝卜地的面积时,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整个大棚面积)求红萝卜地的面积时,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萝卜地面积)

利用上述图例,引导学生整理、思考上述思辨问题,并得出:连续两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两步中表示单位“1”的量是不同的。(2)先求红萝卜地占大棚面积的几分之几。算式是1/2×1/4=1/8。

再求红萝卜地的面积,算式是480×1/8=60(m2)。

思辨: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小结:今后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题意,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既可以用分步算式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计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三)回顾与反思

我们求出的红萝卜地的面积是60 m2,这个答案是否正确呢?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检验一下吗?

可能会出现:红萝卜地的面积是60 m2,60÷240=1/4,确实是占萝卜地面积的。萝卜地的面积是240m2,240÷480=1/2,正好是整个大棚面积的一半。

还可能出现:从折纸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红萝卜地、萝卜地和整个大棚的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符合题意。

师:这道题中有两个关键句,出现了两个单位“1”,那么我们就要借助折纸或画线段图,找到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四、信息反馈

1.教材第14页做一做:咱们班36人,1/4的同学长大后想成为老师,想成为科学家的人数是想当老师人数的1/3,多少名同学想成为科学家? 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呢?

说说你的分析思路,第一步是先求什么? 2.解答教材第16页练习三的第1~3题。

(1)人体血液在动脉中的流动速度是50厘米/秒,在静脉中的流动速度是动脉中的2/5,在毛细血管中的流动速度只有静脉中的1/40。血液在毛细血管中每秒流动多少厘米?

第一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求血液在静脉中的流动速度,再求血液在毛细血管中的流动速度。

第二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求血液在毛细血管中的流动速度是在动脉中的流动速度的几分之几,再求在毛细血管中的流动速度。

五、拓展提升

教材第15页“你知道吗?”

《庄子∙天下篇》中有一句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就是:一根一尺长的木棒,今天取它的一半,即,明天取它一半的一半,后天再取它一半的一半的一半„„这样取下去,永远也取不完。这根木棒是一个长度有限的物体,但它却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介绍极限思想。

六、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一)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二)师小结:

1.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相当于把两个“求一个数是多少”的问题整合在一起。要先想清楚第一步求什么,特别要注意第一步计算和第二步计算中表示单位“1”的量是不同的。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关键是清楚每一步中的谁是单位“1”,谁是谁的几分之几,同时找准中间量,然后用分数乘法计算。

2.我们可以借助折纸或画图的方法理解数量关系。

七、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教学反思 篇4

第一课时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应用题

教学目标:在理解分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借助线段图,能正确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算理;正确找准单位“1”所对应的量,初步学会画线段图。

教学过程:www.xkb1.com

(一)、导入

1、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

12×1/23/5×7/8

2、口头列式

20的4/5是多少?6的2/3是多少?120的4/5是多少?

(二)、教学实施

1、出示第17页例1

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用图表表示数量关系,如:

?㎡?㎡

2500㎡

2500㎡

2、指导学生画线段图,并板书:

2500㎡

?㎡

||||||

提问:想一想,应重点抓住哪个已知田间分析?这条线段表示什么?

根据“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这个条件,应该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几份?怎样表示?(请一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尝试自己画图,教师巡视)对照板书,把不正确的地方改正过来。

1、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提问:想一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把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看成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这样的2份。)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谁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根据以上数量之间的关系,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根据什么?

板书:2500×=1000(㎡)或2500÷5×2=1000(㎡)

这样列式是什么意思?(先把2500平均分成5份,再求这样的份是多少。也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一本书,看了3/5,表示把()看着单位“1”,平均分成()份,看完的页数占这样的()份,剩下的占()份。

2、完成教材17页的“做一做”注意提示:一个人的身高是鲸体长的,这里把谁看成了单位“1”,把谁平均分成了几份?能用线段图表示吗?求这个人的身高多少米,也就是求什么?

3、完成练习四中的第2题,第3题。

(四)、课堂小结

我们在解答“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种类型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时,首先要找准题中的单位“1”所对应的量,然后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式计算。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分数连乘应用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分析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应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

教学重,难点:掌握分数连乘的计算方法,突出一次计算,会解答分数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出下面各题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各题

1/2×2=2/5×3=2/3×1/2=3/4×5=

2、说出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应该把谁看着单位“1”。然后再给每题补充一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使它成为一道一步计算的分式乘法应用题。

母牛的头数是公牛的1/3,公牛头数的2/3和母牛相等。

母牛的头数相当于公牛头数的3/4,公牛的头数相当于母牛头数的1/2。

小组完成,集体订正。

(二)、教学实施

1.板书:公牛有30头,母牛的头数相当于公牛的1/3,小牛的头数相当于木牛的2/5,小牛有多少头?(认真读题,弄清题意)

2.指导学生画线段图: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要求小牛的头数,就要知道哪个量?(母牛的量)母牛的头数又和哪个数量有关?(公牛的头数)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哪个数量?(公牛的头数)崽化一条线段,表示哪个数量?(母牛的头数)画多长?根据什么?表示小牛的头数的线段应该怎样画?板书:

公牛:|||||||||||

30头

母牛:||

小牛:

?头

3.分析数量关系:

求小牛有多少头,必须先求什么?(母牛的头数)求母牛的头数应该怎样做?解答这道题需要几步?

4.列式解答:根据以上分析,这道题应该怎样解答?怎样列综合算式解答?板书:

30×1/3×2/5=

根据综合算式让学生说说每一步分别求的是什么,每一步分别是把哪个数量看着单位“1”。同时强调:分数连乘不必像整数,小数连乘那样,逐次计算,可以一次计算,遇到整数和分数相乘,要用整数与分数的分母约分,不能约分的直接与分数的分之相乘。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18页第4、5、9、10题,学生要说明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每一步是把哪个数量看着单位“1”。

(四)课堂小结: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与解答一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相同点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不同点是分数连乘应用题要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解题关键是要找准每一步的单位“1”。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教学反思 篇5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练习回顾。

(1)单位换算。

30厘米=( )分米; 120分=( )小时; 千克=( )吨。

完成练习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把低级单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的方法。

(2)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什么?

(3)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24÷25=( );

=( )÷( ); ( )÷7=。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题让学生感觉今天所学的知识是与学过的知识有关系的,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信心。既是对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知识的一个回顾,也为本节课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提供了形的依托。

(二)创设情境,探索研究

1.探索“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小新家养鹅7只,养鸭10只,养鸡20只。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鸡的只数是鸭的多少倍?

(1)阅读与理解。

教师:“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是什么意思?(学生自主交流讨论)

交流后得出:就是求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

教师:“鸡的只数是鸭的多少倍”又怎样理解?

交流后得出:就是求20只是10只的多少倍。

(2)分析与解答。

教师:这里第一个问题可以把谁看作单位“1”?(学生回答:鸭的只数“10只”。)

教师:根据分数的意义又可以得出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对应图示。

教师小结:把10只看作一个整体,也就是单位“1”,平均分成10份,每份1只,7只就是这个整体的。

教师:那算式该怎么列?

引导学生得出: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求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可以用7÷10。

得到算式:7÷10=。

教师:例题中的第二个问题“鸡的只数是鸭的多少倍”又该如何解答呢?

引导学生回忆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用除法解决。将问题转换成20只是10只的几倍,得出算式:20÷10=2。

(3)回顾与反思。

教师:上面两个问题有什么关系?可以通过比较这两个问题的异同点。(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后反馈)

相同点:都是用除法计算的。

不同点:前一题的商是一个分数,后一题的商是一个整数。

教师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都用除法计算。在上面的两道题目中,都是以鸭的只数(也就是单位“1”)作除数,得出的商都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都不能注单位名称。所不同的是,前面的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得到的商是小于1的数;后面的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得到的商是大于1的数。

教师: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预设:鹅的只数是鸡的几分之几?鸡的只数是鹅的多少倍?鸭的只数是鸡的几分之几?

小结解题方法:先找出单位“1”,然后以单位“1”作除数,进行除法计算。

7÷20=;20÷7=;10÷20=。

(4)自主练习。

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做一做”第2题。

动物园里有大象9头,金丝猴4只。金丝猴的数量是大象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先找一找单位“1”,然后再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呈现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呈现个性化的理解。通过比较分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加深了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理解。

2.理解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用分数表示的高级单位名数。

(1)出示题目9 cm=dm。

教师:根据以往的方法,这道题该如何解决?当两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商应该如何表示?

学生尝试自主练习。

练习完成后师生交流讨论。

(2)比较这道题与本节课开始时的第1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都是用进率去除得到结果。

不同点:第1题当中的数值都可以除尽,商是整数。这道题中的数值不能除尽,商用分数表示。

得到答案:可以用9÷10=

得到9 cm=dm。

(3)教师:想想这个例题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吗?

(回顾今天所学的课题,学生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9 cm=

dm就是求9 cm是10 cm(10是进率)的几分之几,也可以用9÷10=

,所以9 cm=dm。

教师小结: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名数,都用进率去除,能除尽时商用整数表示,除不尽时商用分数表示。

(4)自主练习。

79 dm=

m; 56 cm2=

dm2; 133 dm3=

m3。

(让学生在做之前说一说每题各个单位间的进率。)

【设计意图】通过把知识以不同的方式呈现,让学生会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理解。

(三)课堂练习,强化新知

1.一个3平方米的花坛,种4种花朵,每种花平均占地多少平方米?如果种5种花呢?(用分数表示)

2.五(1)班共有17幅书法作品参加学校的书法比赛,其中4幅作品从全校255幅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并获奖。

(1)五(1)班获奖作品占全班参赛作品的几分之几?

(2)五(1)班参赛作品占全校参赛作品的几分之几?

(在做之前,让学生说说两小题中的单位“1”分别是什么?)

3.单位换算。

53 mL=

L; 23千克=

吨;13秒=

分; 48公顷=

平方千米。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和归纳能力。练习的设计密切联系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习题的编排体现由易到难的层次性,选取的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生活实用性。

(四)课堂小结,回顾全课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是什么?

(先找题中的单位“1”,然后以单位“1”作除数进行除法计算。)

2.把低级单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如果得不到整数商,该如何表示?

(让学生注意改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教学反思 篇6

教学重、难点:了解“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比较熟练的画出线段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

板书:超市运来花生油和豆油共600桶,花生油的桶数占总桶数的2/5。

(二)、教学实施

1.根据以上两个条件,我们可以提出以下数学问题:

花生油有多少桶?豆油有多少桶?豆油不花生油多多少桶?这些问题中哪个问题可以一步解决?明确任务,重点研究第二个问题

2.能用图表示豆油的部分吗?板书:

“1”

花生油占总桶数的

||||||

豆油?桶

600桶

3.分析数量关系;看图想想,豆油占总桶数的几分之几?求豆油的桶数就是在求什么?交流讨论得出:豆油的桶数占总桶数的,求豆油的桶数也就是在求600的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4.列式:600×(1–2/5)或600-600×2/5

后者方法很容易理解,主要是从“总桶数-花生油的桶数=豆油的桶数”这个数量关系入手分析,也就是“和-一个量=另一个量”

5.出事例2:明确题意:降低是指什么意思?(比原来少)减少了哪个量的?现在听到的声音分贝是原来噪音的几分之几?请个别学生尝试板演画线段图

“1”

原来:||||||||

85分贝

降低了

现在:||||||||

?分贝

根据线段图想到了什么?

3.分析数量关系:求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该怎样计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先求降低了多少分贝,再求现在听到的声音分贝是多少;还可以先求现在声音的分贝占原来声音分贝的几分之几,再求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4.列式解答:

方法一:80-80×1/8方法二:80×(1-1/8)

=80-10=80×7/8

=70(分贝)=70(分贝)

(三)、深化练习

完成教材20页的“做一做”;完成练习五的第2、4、5、8、10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这类题需要两步完成,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够准确地分析并计算出这类题。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回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画线段图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答这类应用题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难点:周围分析方法,正确熟练的解决时间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1.完成教材练习五第6题,并把计算结果相等的算式连接起来。

2.说出单位“1”及单位“1”比较量是”1”的几分之几。

男生的人数是女生人数的,一瓶墨水已经用了,

草莓酱的瓶数比沙拉酱的瓶数多。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2,集体读题,理解题意,提问:“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4/5”是什么意思?

3.指导学生画图

根据这句话,应当把什么看着单位“1”?板书:

“1”

青少年:||||||

75次比青少年多

婴儿:||||||||||

?次

4.列式解答:

借助线段图想想,婴儿的心跳次数相当于哪两部分?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相当于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多少?

方法一:75+75×4/5方法二:75×(1+4/5)

请学生将这两题的解题思路完整的叙述出来。

5.深化练习

完成教材21页的“做一做”,完成练习五的第3、7、9题

(三)课堂作业设计

分析数量关系

小红读一本书,已读了这本书的3/5,()是单位“1”,表示(),没读的页数用()表示。

面粉比大米多表示()。

(四)课堂小结

今年天我们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解答这类应用题要先找准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然后列式计算。

课后反思: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教学反思 篇7

而对于信息窗5的信息,学生要求林杰用了多少个贝壳?能够想到用两个条件,用刘林的贝壳个数和杰的贝壳个数是刘林的3倍,但在列算式时,仍有一部分学生不会列,教学反思《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反思》。问题出在两方面:一是对倍的意义还不理解,二是对于用有关信息解决数学问题仍把握不准。也就说,还要加强练习。

对于“李飞比王晶多用了多少个贝壳”这样需要两步计算的问题,是太难了。学生在用减法做第二步时,竟然想到用乘法除法,真是思维定势呀!我用了我的年龄与学生的年龄作比较,才引导到了用减法。而还有较多的同学不知道用两步计算,无从下手。是问题难了吗?还是学生的理解能力达不到?这是一个值得我思考的问题。

《认识几分之几》教学反思 篇8

教学中我运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从比较中发现新的知识其实是已学知识的延续,他们有着相同的特点。一开始,我设计了从几个分数中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分一分,哪些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就分清了,一类为上节课的知识是几分之一的分数,而另一类为几分之几的分数,在老师还没有出示课题之前学生已经对这一类的分数有所了解了,但作为老师要十分清楚,学生只不过是对这些分数表层意义上的了解,也就是能读出这些分数罢了,至于对几分之几的分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还需在进一步的学习研究中带领学生去探索。我是这样想的,当然也是这样做的。在接下去的教学环节中,我所设计的让学生自主探索分数几分之几与几分之一的内在的联系与区别。

学生经过对同一图形(一个圆、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若干分,取其中的一份与取其中的几份相比较,发现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数相同,只不过取的份数不同。比较探索之后,学生还能进一步指出几分之几其实就是有几个几分之一组合而成得。

从学生的口中得出这样的结论,老师还需要再反复强调那些生硬刻板的知识内容吗?在这里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也采用让学生动手涂一涂,动脑想一想的教学方法,直观地得出结论,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加深了对几分之几的认识,也为下面学习同分母分数的简单计算做准备。在巩固练习阶段,采用闯关的练习形式一下子把注意力已经有点分散的学生又吸引到了某一焦点上,使得松弛的弦再一次绷紧了。在练习中加强了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同时也采用梯度式的层面让有能力的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我还是觉得这堂课存在着某些欠缺的地方,那就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照顾还不够。下一步我要朝着更加完美的方向努力,让我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学好数学。

上一篇:2022年度公司企业个人工作计划下一篇:木材加工厂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