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流程(共9篇)
8月8日晚上8点,世人瞩目、举国期盼的北京奥运会在国家体育场拉开帷幕。这是“一台气势恢弘的史诗般的杰作”,“具有很强的艺术震撼力和感染力”,高度浓缩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我喜欢灯光,但8号今晚的灯光,神奇的变幻,让我惊呆了,首先展现时光的流逝,那么多人共同的表演,整齐的让人折服。。
我爱烟火,但开幕式的29个脚印的烟光让我迷离,无法让人相信,它们就那样快步自信的走向了北京,走近了我们„„
然而奥运会开幕式的大型文艺表演独具匠心,体现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宏大的场面之中,蕴含着史诗的韵味,是一场以文明魅力为内容的视觉盛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从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公文有约药四大发明,到书法、昆曲、京剧、国画,从海上丝绸之路到现代“星空”,以史为经,以璀璨的文化遗产为纬,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精华动人之处,几乎鲜有遗漏。焰火组成的巨型“足印”,沿着北京古老的中轴线从永定门、天安门到国家体育场,象征了古老中国到现代中国的历史足迹,寓意深长。
最最让人振奋的还是圣火点燃的那一刻。体操王子李宁,在空中飞跑,点燃圣火。直到李宁点燃圣火那一刻,全场响起响彻夜空的“中国加油,奥运加油”,而那一刻我也真的为中国而骄傲,为祖国加油。。
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出色地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将和为贵、刚柔相济、天人合一等理念展示得非常巧妙,含蓄地表达了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的“中国之声”。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把中国文化的和谐内涵艺术地告诉世界,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
在对照、比较研究我国中央电视台 (CCTV) 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NBC) 的两个不同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转播版本中, 我们发现了CCTV的一些不足与瑕疵, 和NBC的一些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本文拟对此研究加以综合阐述, 以期有助于继续改进今后各类大型运动会开幕式的媒介转播。
好的开幕式的主题及其创意表达, 要想最大限度地达到理想效果, 要想获得大众舆论的普遍认同, 要想全面有效地影响世界价值取向, 还需要高水平高质量的媒介转播作为保障。毋庸置疑, CCTV关于北京奥运会的国际传播总体上是很成功的, 不乏理念上的闪光亮点与技术上的鲜明特色, 可距离完美尚有待时日, 并非毫无缺陷。
北京奥运会的转播授权于BOB公司, 它是由国际奥委会创立的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和北京奥组委共同成立的中外合作企业。BOB作为总转播商, 为各国家和地区的分转播商提供转播信号与设施服务, 但允许他们根据自身需要在现场同时架设自己的机位。例如, 我国央视就在鸟巢内架设了几十台高清摄像机。这样一来, 就产生了多种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转播版本, 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NBC、BBC, TVB8、CCTV等。特别是NBC, 在刚刚举行的2009年第61届艾美奖中, NBC版北京奥运开幕式转播独获三项创意艺术艾美奖, 并且观看此版本的当日观众更达到了惊人的3420万人, 创下了自1976年以来在美国本土以外举行的奥运会最高收视率。NBC因此为北京奥运会和那些热情的观众破例一次, 择日在黄金时段重播了这一盛况。随后, 国内外众多网站传播了系列CCTV版本所没有的精彩视屏和画面照片, 于是引发了国内电视受众和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主要对摄像“镜头切换”和主持“解说语言”提出了批评和建议。
2 关于镜头切换艺术
一场好的运动会开幕式的电视转播, 摄像镜头的切换须讲究艺术性。概括地说, 所谓摄像镜头切换艺术, 首先要求导演和摄像师对该运动会的历史性时代性社会主题要做到心领神会, 充分表达, 其次是手法技巧上要力求自然得体, 远近适宜, 连贯流畅, 需要时还应注意配以滚动字幕说明, 从而让受众如同身临其境, 切实感受运动会开幕式现场的氛围、激情与震撼。
CCTV版本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就存在摄像镜头切换问题。我们在开幕式当晚收看电视转播时就屡次感到画面切换欠连贯, 远近大小不适宜, 尤其是该大的时候没给近景和特写镜头。比如, 各国家地区入场队伍前高举国名地名牌子的志愿者引导员, 几乎没有一个有特写, 连近景也很少, 人们甚至连牌子上的英文字母也看不清楚。另外, 还有少数节目因为缺少特写产生理解障碍, 使人们对那些场景设置安排大惑不解。例如, 孔子三千弟子盘膝而读的一幕, 可谓场面宏大, 气势磅礴, 但人们却无法知道他们在念什么。后来笔者看NBC版本时, 却发现鸟巢的边端背景屏幕上清晰写着:“welcome friends!”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 这岂不有画龙点睛之妙?须指出, 以张艺谋为首的导演团队的这一创意编排是十分深刻而独到的。然而不知是因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以致此处缺少切换而使广大受众不能产生共鸣, 这实在是本次转播的一个遗憾。
3 关于转播解说艺术
转播解说是电视转播节目创作中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特别是对于国际性大型体育赛事的开闭幕式, 转播解说更是发挥着释疑解惑、凸显主题、文化输出的多元而无可替代的作用。国际性大型赛事的开闭幕式演出, 通常包含着广博民族元素的汇合和久远历史传统的积淀。解说员若非赛前进行过大量专业性学习, 对该国政治经济、历史地理、语言文学、体育艺术都有相当的了解, 是根本无法完成解说任务的。这是转播解说的知识性。此外, 对照、比较CCTV和NBC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转播解说, 我们还感到, 转播解说艺术上还应特别注意解说的时机性和深刻性。
先说知识性。笔者在主要比较CCTV和NBC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转播时, 也旁及了两种版本的闭幕式的对照。闭幕式上, 一辆“伦敦大巴”缓缓开来, 车上有一位演唱明星, 可大家面面相觑, 不知明星是谁。这时, CCTV的那几位现场主持解说全部“失语”, 没有提供任何信息, 没有介绍这位英国演员的任何背景, 把许多问题留给了观众。而反观NBC的解说, 则信息量较足, 告诉受众这位明星是英国最当红的选秀节目的“选秀达人”。此外, 对于那将足球交给英国小女孩的中国小女孩, CCTV提供的信息也不够。而NBC的解说却突出介绍了这位有着4个民族血统的中国小女孩, 实际上代表着“世界儿童”, 暗示了非同寻常的新闻传播的潜在信息。
再说时机性。转播解说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在电视画面表现不了或表现不好的时候使用解说。反之, 如果电视画面能充分表现, 应尽量发挥画面的作用, 这时解说只是一种镶嵌。南京体育学院王惠生教授在专著《体育语言》中指出:“电视解说需要空白。体育节目转播中, 同步说明、背景、评论、空白各部分比例应为4:2:2:2。”这就是说, 在转播体育节目中, 主持人应当有时说有时不说, 留下适当的空白, 以利于观众自己去欣赏和领悟。而CCTV往年转播悉尼、雅典奥运会和德国的足球世界杯时, 中国的电视观众在电视机前始终没机会仔细完整地听完这几场开幕式的主题歌曲, 就因为主持解说在音乐响起时, 断断续续、絮叨不休地介绍歌手歌名、歌词大意、创作来历, 直至音乐结束。诚然, 作为一名主持解说无疑需要为受众提供主题歌曲的相关信息, 但问题在于时机的选择, 此时此刻, 观众更需要安静下来, 去品味主题歌曲的意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转播中依然有这样的情形, 在向大家介绍主题歌曲和那2008张灿烂笑脸的来历时, CCTV还是选择插入解说, 几乎将主题歌曲切断掩盖。而NBC则选择在主题歌曲开始前简单迅速地介绍歌曲的曲名和演唱者, 然后保持沉默, 留出空白, 用镜头语言让观众看到伞状图上的2008张灿烂笑脸, 陪伴大家一起静静地聆听整首歌曲直至结束。
至于深刻性, 前所述及的“孔子三千弟子盘膝而读”, “运动员在中国画上留下脚印”“有着4个民族血统的中国小女孩”等, 如现场解说简要精当, 就都会体现出深刻性。所谓电视转播解说的深刻性, 即对转播节目本身的重要细节, 进行关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层挖掘, 以期从精神层面上感化引导广大受众。比如, 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中, 有一幕被许多人, 尤其是被知识阶层称之为印象最深的场景--活字构成的万里长城, 流水瀑布般地倾斜倒下, 美丽妖娆的桃花铺满画面。NBC的转播解说道:“这象征性的一幕, 真是令人难忘, 长城的形象消失了, 鲜花遍布, 蕴含着中国的开放, 中国的友好, 再一次展示了这个国家的魅力。”从长城的敌对性质到鲜花的友好情意, 多么形象隽永的诠释, 春风化雨般地给观众带来深刻而积极的启迪。
参考文献
[1]赵远.浅谈CCTV与NBC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解说风格[Z].南京:南京艺术学院, 2009.
数字技术演绎曼妙“画轴”
“画轴”是一个科技含量极高的巨大发光二极管(LED)屏幕,其长147米、宽22米、总面积达3234平方米。三维大屏幕成为历届奥运会开幕式面积最大的一个舞台,屏幕上面铺满4.4万颗LED所产生的光影效果幻化出各种图案,将观众引入梦幻般的世界中。由两个画轴把“一张纸、一个大屏幕、一个五环、一个地球”的“中国长卷”串联在一起,构成了整场开幕式的主线,观众通过这两个美丽转动着的画轴欣赏到一连串经典画面。然而实际上,这个巨幅“画轴”它们根本没有旋转,它就像两扇推窗一样,只是在缓缓地向前平移。那么,科技人员是怎样造就这种让人们感到画轴在旋转的效果呢?原来,技术人员在轴面上装设了扫描频率达600赫兹以上的液晶条,借助了不同线束在不同状态下发光的原理,运用发光二极管依次熄灭和点亮的手段,演绎出奇特的旋转效果。
特殊材料“生产”神奇画纸
更令人感到吃惊的是,在LED巨大画轴中间出现的一张长20米、宽11米、厚20毫米、重达800公斤的画纸。据专家介绍,这张堪称世界上最大最重的纸是用顶级特殊航空材料制成的,它像一块多层的“夹心饼干”,制造难度极大,一共才生产了两张,一张供彩排反复使用,另一张供开幕式正式使用;“画纸”居然还自带蓄电池供电系统,能使其打开关闭收放自如。它的基材是一种经特殊处理的蜂窝板,其两侧采用了真空技术压制而成的高分子合成板,面上又粘贴了一层无纺布。难怪乎,它时而可铺在地上,时而又可悬于空中,它既能供舞蹈演员奔跑跳跃,又能供大小艺员涂抹颜色作画,最后还留下了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运动员的斑斓腳印。
技惊四座的“活字印刷”
由896块字模和896个演员构成的人机一体化的“活字印刷”表演不仅凸显了五千年中华文化的中国元素,而且其梦幻般的升降起伏所组成的百变图案和3种字体的“和”字赢得了全世界的喝彩。殊不知,它曾历时1年多经历了26次的大失败。不难想象,要把一个18公斤重的字模在1秒钟之内升降4.5米且无明显晃动,单靠一个身高1.7米的演员来完成简直是一个天方夜谭。
设计师们从中国秤中得到了启发:这边轻轻一碰,另一端就会上升或下降。利用这个“剪刀叉”原理很快就找到了字模的力量平衡点,且通过大量的弹簧连接,把字模的水平平衡力变成垂直平衡力,演员只要用5公斤的力就能轻松升降字模。科技人员再将字模道具的骨架设计成像剪刀一样的可以张合的活动机关,这个机关被套在两层分离的“字模筒”中,演员在拉动机关时,外层“字模筒”便会上下滑动,而内层的“字模筒”则保证外层“字模筒”上升时,里面的骨架和演员不会“穿帮”。
数码控制的“大脚印”
直径70米的“奥运五环”、红白两色持续5秒钟的“笑脸”、惊鸿一现的29个“大脚印”……开幕式上奇特的动态烟火表演给全世界的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视觉特效艺术设计师介绍说,开幕式上的礼花造型采用了数码控制点火新技术,它能控制礼花发射的误差在几毫秒之内,而且采用压缩空气的膛压发射技术来代替传统的火药发射技术,使发射精确度大幅提高。令人瞩目的“大脚印”烟花更是一种高科技的芯片烟花弹,其每一颗烟花弹的内部居然安装了一枚电子芯片,且采用先进的电子打火引燃方式。这些电子芯片通过微波可以接收电脑发出的指令,在由电脑程序指定的时间点上爆炸。难怪乎,这双长约300米的“大脚”能够如此清晰精准地沿着奥运中轴线迈开大步,在苍穹夜空中一步一个脚印走向“鸟巢”。
防弹材料捆住“蓝色星球”
开幕式上的蓝色星球让全场观众感觉置身梦幻一般。一颗直径18米、晶莹剔透的蓝色星球从“鸟巢”正中间冉冉升起,演员们载歌载舞,寄寓人类“同一个地球,同一个梦想”的美好愿望,让亿万观众眼前一亮,把北京奥运开幕式演出推向高潮。
这个球的制作是采用“多环同心”的方案,上半球从小到大画出九个同心圆环,用一根轴串起,每环之间加以连接。下半球以最大圆环为中心,对称安排。
造球用的材料有普通合金和各种高分子材料,总共20多种,不少是航空、航海、野外特殊装备。在球的内部,环与环之间有绳索连接,同时起到减震作用。好钢用在刃上,绳索是球的“双保险”,选用强度与弹性兼备、价格昂贵的防弹材料制造。
首先是一个中国小女孩用甜美的歌喉唱起了激动人心的《歌唱祖国》,尔后由人组成的庞大方阵排着整齐的队伍在场上击缶,气势威武壮观,击缶之后3000孔子弟子在场上读《三字经》:“人以和为贵。”又一转眼,孔子的弟子消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呈现在人们的眼前,那是展现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的长卷:名为“灿烂文明”的上篇,用充满中国特色的方式,向世界观众介绍四大发明、飞天、丝绸之路、音乐、汉字、书法等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下篇“辉煌时代”表现56个民族和谐共存。
最后,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陆续进场,东道主中国派出了由600多名运动员组成的最庞大队伍。这时从天安门到鸟巢的天空中升起了29个由烟火组成的巨人脚印,象征着第1届到第29届奥运会的足迹。
关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About Beijing Olympic Opening Ceremony)
The Olympic Opening Ceremony was an international event and the whole world was watching! The event was held in a stadium designed to seat a large group of people.
The athletes entered the stadium in a specific order. The athletes from Greece entered first in honor of the original Olympics held in Greece. Then, the other athletes followed by nation in the alphabetical order of the host country’s language. The host country’s athletes came last. So for this coming Olympics , the athletes from China will enter the stadium last.
The chief of state of the host country declared the games open, followed by the raising of the Olympic Flag. Music was played and fireworks were set off in salute. Then, doves were released into the air as a symbol of peace. Runners in cross-country relays brought in the Olympic torch. The running of the torch began four weeks before the Olympic ceremony and thousands of runners took part in this. Planes and ships transported the Olympic torch to each country that lies between Greece and the host country. The most exciting moment of the Olympic ceremony was when the torch entered the stadium and lit the Olympic Flame. The Flame was kept burning until the end of the Olympic games.
数字表演助力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2008年8月8日晚,鸟巢内缶声雷动,数千乐师整齐划一,分毫不乱,用传统的中华之音带来对世界的祝福;展现古老文明活字印刷术的“文字”极具韵律的跳 动更是强烈地冲击着每个中华儿女的心;数千白衣舞者带来的太极八卦之韵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当观众都沉醉于开幕式宏大壮阔的场面中,为一次次精美的演出而惊叹时,谁又会想到这一切与开幕式背后一个默默付出的科技团队密不可分。
当晚,当李宁点燃神圣的奥林匹克圣火的一刹那,丁刚毅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300个日日夜夜的忙碌后,他终于看到了自己努力付出的结果,他一直紧绷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丁刚毅是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的副院长,也是为此次奥运开闭幕式提供主要技术支持的数字表演 与仿真技术研发团队的负责人。导演们关于人群变化的想法与创意,大都是通过他们的团队进行数字模拟仿真,验证可行后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最后付诸实施的。可以说,他们是导演意图最直接的执行者,是奥运会开幕式一幕幕精彩场景的架构师。
为了揭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那些宏大而扣人心弦的节目是如何诞生的,是如何在直播当晚分毫不差地实现的,他们是如何让IT技术与表演艺术完美融合的,本报“新闻评论周刊”记者走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团队,为大家揭开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惊艳全球的秘密。
早在2005年,丁刚毅利用为舞台表演做仿真模拟,积累了大型活动人群仿真模拟的宝贵经验。不久后的十运会上,丁刚毅的团队开始介入大型广场演出,虽然只是负责开幕式的辅助编排工作,但获得了导演组的一致认可。当时十运会的总导演,正是奥运副总导演陈维亚。
由于之前良好的合作,2006年,奥运导演组找到了丁刚毅,要他为奥运辅助编排工作进行技术上的准备。能得到这份信任丁刚毅非常自豪,但他也清楚地认识到研发团队的不足:“那时我们的原型系统只能勉强满足奥运表演需求的30%,万人级别的人群渲染还不成熟。”
歌剧院和十运会上几十人、几百人的动态模拟系统在导演们千人、万人级别的宏大艺术构想下显得 有些捉襟见肘,“这意味着模拟仿真系统需要大规模的升级,这在当时无疑是非常艰巨的任务。”为了在技术上尽快达标,他们借鉴了法国一个先进引擎,采用 AMD提供的硬件系统,弥补原始大型仿真系统在大规模人群渲染上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在往届奥运会中,由于场面相对简单,多采用动画手段进行模拟处理,还 原现实场景,仿真编排往往是处于一个辅助的地位。而“要满足万人级别的人群动态模拟,必须借助数字模拟仿真系统”。摆在丁刚毅面前的难题又多了一个——技 术和操作上往届奥运会并没有可循之道,“等于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除了本身技术上的短板,让丁刚毅感到不安的还有外部的压力,“在人群仿真领域,国内还有五六家单位拥有自己独立的系统,他们也在为奥运做技术上的准备。”这些潜在的对手让丁刚毅身上的担子又重了一些。2007年4月,一些已经确定下来的开幕式节目在北京周边开始封闭式训练,丁刚毅的团队也随行提供技术支持。随着训练的逐步深入,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
“当时导演团队分为高台导演和现场导演,高台导演总揽全局,负责整体上的指挥,现场导演则分 插到演员中间,进行细节上的指导。现场导演由于置身于人群之中,缺乏整体感,无法准确地理解高台导演的意图,排练效率不高”,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研发团队 的张龙飞老师介绍道。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团队研发了一套智能监控系统,通过组建无线局域网系统和监控摄像系统的全角度拍摄,完成导演们的同步交互指挥。现场导演们通过PDA,接收到来自高台的全景图,并可以对地图的任意一点进行实时缩放、拉伸,“如此一来,现场导演有了全局概念,更容易贯彻高台导演的指 令。”
去年8月24日,北京理工大学组织技术项目的汇报与研讨,才真正让丁刚毅吃下了定心丸,为了 验证这套系统的精确性与实用性,团队特意将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进行了模拟仿真,用数字模型还原雅典现场。“当时张和平部长、张艺谋总导演、陈维亚副总导 演、张继钢副总导演听取了报告。没想到会如此顺利,我们演示了30分钟,汇报了10分钟,导演组便一致通过了,9月18日奥组委便下达了任务书。”从此,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研发团队正式担负起了奥运开闭幕式仿真模拟工作的重任。
开幕式精彩节目背后的故事
“节目„文字‟是这套系统编排上的一个难点”,提到软件研发和内容支持上遇到的困难,丁刚毅坦率地说。“„文字‟的创意提供的是3D动画,但导演给出的只是一个整体上的构思,如何建模、如何落实到排练中的具体操作,这其中的工作量非常大。”
丁刚毅在系统中分解重现了“文字”的构思,生成数据并储存分析,将每个字模的动作量化,仅这项工作便耗费了整个团队一个星期的时间。其间经常加班到凌晨四五点钟。动态数字模型搭建好后,除了对演员进行编号外,还绘制了八拍的口令表,方便演练时的指挥。
“仿真模拟是在绝对理想的状态下进行的,在实际演练的过程中,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张龙飞老 师介绍道,由于训练器械设计特性,字模支架在上升的过程中较省力,而下降的过程却比较费力,这就出现了上升快、下降慢的问题。这一微小的误差几乎让团队两 周的辛苦付诸东流。经过小组研讨,最后决定采取补救措施——实际测算了平均用力下字模上升和下降的时间后,修改了仿真模型,并重新绘制了口令表,提高了仿 真模拟的指导性。
在软件学院的研究室里,记者有幸见到了最初的“文字”节目数字模拟创意展示,和开幕式上呈献给大家的有所不同,原始创意中包括更为复杂的飓风、漩涡、律动等元素,“这些环节由于实际演练的可操作性太低,最后都被舍弃了,非常可惜”,负责仿真系统研发的黄天羽老师感叹道。
据了解,由于操练过程中大家反映难度过大,今年3月,团队就将“文字”设计过程中的12级数据简化为9级数据,并几次删减了部分环节。尽管如此,开幕式为求稳妥,表演方案与最后定板的模拟方案仍然有一定的出入。
由演员舒展身体搭建起的人体鸟巢无疑是开幕式的一大亮点,“这个创意是今年2月提出的,虽然时间不长,不过设计方案变换了很多次”,团队的李红松老师打趣道:“大家看到的是第N套方案。”
事实也正是如此,今年2月团队从导演组接到通知,希望在开幕式的过程中添加一些鸟巢的元素,具体的方案非常简单——“最开始是想由杂技演员借助梯子、长凳等工具来实现四五百人规模的一个鸟巢造型,但是数字模拟后的结果并不好”。
由于这些大型工具破坏了整体上的艺术美感,第一套方案不得不搁置。第二套比较完整的方案是平面鸟巢图形,由近千名演员成一字形、大字形、人字形在地面上铺开,构成一个平面鸟巢。“可行性比较高,不过模拟出来后导演们又提出了意见——缺乏立体感和 层次感,与水平线夹角小于30°的观众无法看出鸟巢的轮廓”……在否定了若干套方案之后,才有了这第N套方案——人体鸟巢。在优化结构的同时,演员规模也 一步步扩大,达到最后2000人的规格。
“鸟巢对系统来讲也是一个重大的考验”,丁刚毅感叹道,看似静态的鸟巢实际比击缶、文字这些动态的模拟更难以掌握。
“难点主要在灯光的控制调节上,模拟仿真系统的强项在于动态数据处理,处理击缶这类动态模拟 得心应手,但人体鸟巢的重点在于结构和灯光上,灯光部分的工作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另外,仓促的时间安排和频繁的方案改换也是人体鸟巢棘手的原因所 在。在原始创意演示文本中,记者看到人体鸟巢的演员身上灯光有规律、有层次地闪烁着,极具美感。但由于排练时间仓促,演员身上的灯光最终只能随机闪烁,这 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说起时间的仓促,其实人体鸟巢并不为最,开幕式的“星光”中和平鸽振翅飞翔的造型,从创意到最终演出,共经历了不到10天的时间。“突击很辛苦,不过现在看到节目分毫不差地展现出来,心里就很满足了”,李红松老师笑着说。
太极——中国功夫和阴阳五行的完美结合,最能体现中国文化动静相宜的运动与艺术的融合,导演们准确地抓住了这一元素。
不过如何将以单人为主的太极完美地表现在2008人组成的八卦阵上,团队的成员们花费了很大 的心血。他们特意找来一位太极高手,穿上动作捕捉服,跟踪捕捉到这位全国冠军的每个动作细节,录入数据库并加以分析,最后总结一套适合团体操练的太极 拳,“这是一个从个体到普遍的过程,也是一个从1到2008的过程”。对太极表演排练的过程和最终演出的结果,团队成员均表示满意。
太极仿真模拟的另一个难点是在队形转换时如何严格保持图案的完整性。如表演阶段的分组方案、组行进路线规划等是团队工作的重点。为了整体效果达到最好,“我们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量化,每隔0.5秒做一幅图片,每个演员在某一时间点应该运动到哪 里我们都有标记,演员们只要严格按照这个模拟来进行操练就可以了”。
团队的工作压力不仅来源于技术研发和排练方案上的难点,还有来自导演们的突发工作任务。“导演们头脑很灵活,艺术灵感一闪即现,而每一个突发的灵感都将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工作量。因为运用这套系统是导演们验证方案可行性最简便、最快捷的方式。”
以往靠动画手段来模拟还原活动现场,虽然细节上更为逼真,但耗时太久,“他们1个月才能完成的模拟工作,我们1~2天就可以基本做完”,丁刚毅介绍道,在大型活动模拟的速度和现场感上,大型广场文艺表演计算机三维智能仿真编排系统占有绝对的优势。
随着研发人员逐渐熟练,一个方案的模拟周期也越来越短,“开始的时候一两个礼拜,后来只要1天左右就可以完成,部分简单方案修改工作在现场就可以做好,最快的一次我们只花了3分钟,让导演们感叹道„你们这么快就完成了啊!‟”
南京投石科技有限公司数字仿真表演、3D全息投影等多项技术详情咨询相关网址:
多媒体展厅案例:http:///
全息成像案例:http://17toushi.com/products/
投石官网:http:///
投石电子沙盘官网:http:///
投石全息:http:///
美国学者詹姆斯·W·凯瑞认为除了从传递观的角度来理解传播, 还可以把传播从仪式的角度来定义, 因此传播即一个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共同信仰的表征, 是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与分享、参与、联合、团结这些概念密不可分。“在仪式观中传播一词的原型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 (3)
奥运会开幕式正是这样一场以体育精神为旗帜的“神圣”典礼。但这场盛典的现场转播, 却并非真正的“现场”。电视媒体在转播过程中, 通过各种手段解构了现场, 而且似是而非地重新构建了新的“现场”。本文的关注点并不在于张艺谋担当导演的开幕式本身, 而在于电视机构对开幕式的转播。本文拟比较分析英国广播公司 (BBC) (4) 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NBC) (5) 这两家具有不同属性却颇具代表性的欧美媒体转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节目, 两者都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与内容, 把体育与政治、文化紧密联系。
转播时间与片头
英国广播公司体育部 (BBC SPORT) (6) 全程4个多小时直播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NBC) 由于时差的原因, 为了最大化地提高收视率, 保障广告商的利益, NBC没有直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其在美东部转播的时间推迟了约12个小时, 在西部推迟了15个小时 (7) 。录播视频经过重新剪辑与画面优化, 表演各部分的长度有人为调整, 除去中间多次插播的广告, 时间总长度较短。
在开幕式进场仪式之前, BBC与NBC分别制作了4分钟与12分钟的片头。BBC结合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体育元素, 以一段50秒的动画作为开场, 主题是中国古代神话小说中的人物孙悟空, 一路降妖伏魔, 最终到达体育场点燃圣火坛。紧接着的短片以故宫、长城、颐和园、天安门等北京城内最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古建筑为拍摄背景, 三位主持人简要地介绍了奥运会及其主办城市北京的基本情况, 并以蒙太奇的手法剪接历届奥运会上游泳、田径、体操、赛艇赛场上的夺牌场景以及训练场上的情形。
NBC的片头分为上下两部分。从徐徐推开一扇中式古典窗格开始, 上半部分共5分30秒, 添加大量的中国元素, 包括古老的长城、颐和园、天安门、故宫, 自然的漓江, 以及现代的高速公路立交桥、上海陆家嘴等, 呈现出一个内涵丰富的中国。结合了各国运动员从事体操、沙滩排球、田径、游泳等项目的训练比赛场景, 以展现出“不懈拼搏”的精神, 这也是从各位运动员口中不断重复的口号。 (8) 画面除了与BBC选用类似的传统建筑外, 还展示了现代中国都市的高楼大厦, 取“传统与现代”、“宁静与繁华”的二元对立之意, 幕后解说词从中国历史谈起, 介绍各个方面的中国国情。
下半部分约10分钟, 进一步从中美乒乓外交与尼克松访华说起, 重点介绍北京在城市建设上的变化, 回顾了2001年取得举办权的场景和今年发生的汶川地震, 以及奥运火炬传递被藏独分子破坏等涉及政治的话题。整体上也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秩序与混乱”、“喜事与灾难”等多组二元对立, 因此节目被赋予了政治与文化意义。
转播形式
除了片头, 英国广播公司体育部 (BBC SPORT) 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NBC) 则在仪式主体部分的前后加入了记者评述与采访, 对开幕式做深入评论。由于BBC的公共广播事业的属性, 整个直播过程不插播广告。
BBC的转播节目在进场仪式之前以及最后点火之后, 现场主持人都会和邀请来的两位前体育明星嘉宾——美国田径“飞人”迈克·约翰逊与英国5枚划艇奥运金牌获得者雷德格雷夫爵士, 交流切身感受, 谈到对本届奥运会开幕式的惊喜之处。而采访区内的3名记者也会发表评论, 包括为观众提供事件的“政治背景”, 称中国耗资巨大承办奥运会, 以展示21世纪中国的复兴与超级力量。话题除了开幕式本身, 还涉及2001年以来北京所遭遇的对承办水平的怀疑与之后中国组织者的解决方法, 以及对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展望。进场仪式至点火仪式的全程直播过程中, 全部为幕后解说。
NBC的记者在乒乓球馆与体操馆分别对美国女子沙滩排球主力密斯迪·梅·特瑞纳与凯利·沃什, 以及美国男篮“梦八”成员科比·布莱恩特与绰号“小皇帝”的勒布朗-詹姆斯这4位美国运动明星作了简短的采访, 谈及他们与参与过往奥运会相比, 喜欢这届奥运会的哪些方面。与BBC一样, 进场仪式至点火仪式的全程直播过程全部为幕后解说。会后现场还参访了在美国工作的中国男篮运动员姚明, 它也是当晚中国代表团入场的旗手, 怀抱着一位在汶川地震中幸存的9岁男孩, 主要从姚明个人的角度, 谈论奥运会对姚明自己、对整个中国具有什么意义。
转播画面
用时约一小时的文艺表演分为灿烂文明与辉煌时代两个部分。各分为画卷、文字、戏曲、丝路、礼乐, 以及星光、自然、梦想几个段落。在鸟巢这个庞大的体育场中动用上万名演员的集体表演本身就是宏大的场面。BBC直播的画面信号与CCTV基本一致。从景别上分析, CCTV的直播节目大量运用了全景式长镜头的拍摄手法, 契合了导演所想创造的恢弘气势, 而经常性以远景为主的全景式长镜头拍摄手法也配合了“宏大叙事”的框架。而NBC则更加注重中景与近景的选取, 胜在对中国文化元素的把握。
以开场第一幕表演画卷为例, 前者注重宏观的整体, 开始便播放了一分钟的远景长镜头, 画卷徐徐展开后仅有一个双人舞蹈的中景, 之后又回到了全景的画面。而NBC以舞蹈演员正面走入画卷的半身镜头伊始, 近景、中景、远景相结合, 舞蹈演员的黑色对襟中式服装、略显紧张的表情、舞姿等细节都得以呈现。
另外, 两家媒体的镜头都未忽略出席开幕式的各国政要。NBC对体育代表团的进场画面做了缩编, 在美国代表团入场时, 对团内的体育明星, 以及台上的布什总统夫妇都给予了长时间的关注。一些体育代表团进场时, 也会以蒙太奇的手法转到看台上相关的政治人物。BBC在这一点上也一样, 不过对开场时的政治人物入场却是一带而过。
转播解说
与中国观众熟悉的激昂豪迈的“宏大叙事”式解说相比, NBC、BBC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解说词各具特色, 就节目本身而言, 转播画面与解说词的地位都非常重要, 两者不可或缺。
NBC的解说方式比较像脱口秀, 临场发挥。“今晚是现代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一天。”NBC三名男主播共同在现场作开场白。文艺表演结束后, 一连两声“惊奇”的赞叹。终场陈述:“接下来的几个星期, 今晚的意义会被社会、文化、政治角度所解构, 不过毫无疑问, 艺术表现是绝对重要的。”最终赞赏了奥运会开幕式的艺术价值, 不过政治文化因素贯穿着节目始终。
而BBC的解说重在描述, 关注奥运的体育价值, 但并不回避政治与文化。3位评论员 (Huw·Edwards、Hazel·Irvine与Carrie·Gracie) 把此次开幕式视作一个“美妙的开始”, “整个开幕式的主题在于和谐。”“运动员为奥运会而努力训练, 这一刻属于他们。”“不过许多年来, 体育和政治都处于一个不轻松的平衡状态。”“中国已经具备了成为富裕国家的实力。”BBC的解说也提供了不少关于国际形势与中国国情的背景陈述。
小结
谁是这场开幕式“真正”的导演?张艺谋还是电视转播机构的把关人?同样对于奥运会开幕式这一事件, 美国国家广播公司与英国广播公司的转播节目各具特色的背后, 不仅仅是体制的原因, 更具备政治文化的因素。无论是高度商业化的全国性电视网, 抑或是公共广播体制的践行者, 政治始终是体育无法回避的现实, 体育不仅仅是体育, 体育始终与政治、文化不可分割, 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参考文献
①见南方网《IOC女发言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收视率惊人》, http://news.southcn.com/china/important/content/2008-08-11/content-4529721.htm
②见新浪网《五大洲40亿观众收看奥运会开幕式中国是如此神奇》, http://2008.sina.com.cn/hx/other/2008-08-10/1304180663.shtml
③詹姆斯·W·凯瑞[美]:《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 华夏出版社, 2005年版。
④作者注:BBC为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的简称, 即英国广播公司, 成立于1922年, 总部设在伦敦市, 为英国政府资助却独立运作的媒体。1936年成为全球最早播送电视节目的机构。1960年起对夏季与冬季奥运会拥有独家转播权, 官方主页为http://www.bbc.co.uk/
⑤作者注:NBC全称为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 即全国广播公司, 成立于1926年, 1941年起开播电视节目, 美国三大全国性广播电视网之一, 总部位于纽约市洛克菲勒中心, 隶属于NBC Universal集团, 收视覆盖整个北美洲, 官方主页为http://www.nbc.com/
⑥2000年起成为英国广播公司旗下一个完全专业的部门, 报道包括网球、足球在内的多项体育赛事, 拥有英国最全面最受欢迎的体育网站, 见http://www.bbc.co.uk/sport
⑦见新浪网《美国一周收视:NBC转播北京奥运会收视爆棚》, http://ent.2008.sina.com.cn/v/2008—08—19/23572140098.shtml
非常棒 震撼1:鼓阵
身着银衣的数千表演者,推着褐色方鼓,暗河般悄无声息地流进场内。此时,全场观众都在猜想:这巨大的缶阵将如何拉开北京奥运会大幕?
突然,一道耀眼的天光,激活了场内古老的日晷,2008个方鼓闪亮银光,看台上彩光闪烁。巨大的矩阵击缶迎宾,在观众激情呐喊和炮声中,场上闪出最后10秒倒计时。焰火升腾、群情激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高亢鼓乐和震天欢呼声中拉开帷幕。
震撼2:空中“大脚印”
发明火药的中国以制造神奇的焰火闻名于世,但运用焰火达到鬼斧神工境界的莫过于今晚。在《历史的足迹》一幕中,本届奥运开幕式有史以来首次突破主体育场时空,以新奇的想象力,将象征奥运历史足迹的29个“巨人脚印”,用焰火接力的造形,烙印在北京夜空。
这充满中国写意之妙的“巨人脚印”,沿着古老北京的中轴路,穿过百年的历史烟云,在激越的轰鸣声中,一步步走向鸟巢,令所有观众感到震撼和激动。
当“奥运足迹”出现在“鸟巢”主赛场上空时,全场9万多观众为之沸腾。银色五环从地上“站立”起来的景象也令人惊叹,这一巧妙的变化,使现场观众发出雷鸣般掌声。利用焰火和多媒体技术,将场内外景象融为一体,是奥运开幕式历史上的创举。
震撼3:历史长卷
当场地上巨大的卷轴慢慢拉开时,全场人为之震撼。这幅147米长、27米宽的巨大LED屏幕,是展现中国五千年历史的长卷,开幕式的演出从此开始。
“太古遗音”、四大发明、汉字和戏曲,中国灿烂的文化神奇地展示。在悠扬的乐曲中,长卷上浮现出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的商队和地图,上千名水手,手持黄色巨桨,组成巨大船队,再现郑和下西洋的盛况。
音乐声中,巨桨翻飞,海天一色,惊涛骇浪中,两条船队如巨龙般飞舞,全场观众欢声如潮。
震撼4:星光灿烂
《星光》一幕中,银白色钢琴弹奏出优美浪漫的旋律,古老的画卷在星光中延展,1000名身穿绿衣的表演者,涌向场地,现代部分表演开始。
突然,一幕人们意想不到的场景出现:绿衣人周身亮起银光,宛若万点繁星,组成一支振翼欲飞的和平鸽,晶莹剔透、满场生辉。继而,演员们身形一变,翠绿如初,瞬间在场中央搭起一个巨大的“鸟巢”,闪烁着
绿银交织的光芒。这一幕声、光、电在人体上的曼妙变化,充满灵性和神奇,给人留下难忘印象。
震撼5:太极圆阵
1988年汉城(首尔)奥运开幕式上,上千人表演的跆拳道虎虎生风,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今晚,2008名中国演员上演的太极拳阵,千人化
一、齐如刀刻,其形其景震撼世界!
在古老神秘的东方文化氛围下,这场太极拳表演,动如奔雷,静若止水,声威震天,变化莫测。巨大的圆阵象征着天人合一,场面之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震撼6:蓝色星球
当那直径18米、重16吨的液晶星球,从地下升入20多米高空时,人们都被这庞然大物惊呆了。这是奥运开幕史上,最大、最沉、最新高科技的模型,仅设计、制造和安装这颗多媒体“地球”就用了一年多时间。
天空中的星球,变幻着色彩和图案,众多演员在“地球”上行走,似乎脱离了地心引力,充满梦幻色彩;体育竞赛在“地球”上诠释着“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震撼7:主题歌与“笑脸”
北京奥运会主题歌一直作为“终极机密”被雪藏到最后一秒。这首歌能否成为世人喜欢的歌曲,大家都在期待。
星球顶端,站立着中国歌手刘欢和“天后”莎拉·布莱曼。一支小提琴奏出天籁之音,奥运主题歌《我和你》在独奏中静静流淌……
这首主题歌大大出乎人们意料,谁也没有想到它是如此的柔情,没有气吞山河,没有激越云天,挟着月光的柔情,直达人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出其不意的主题歌使全场寂静下来,人们的心弦被它撼动,沐浴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人性光辉之中。
歌声中,欢乐的孩子撑开伞,场上闪现出万张世界各地孩子的笑脸,这一奇妙的转换,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8月8日,中国代表团入场。当日,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国家体育场隆重开幕。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震撼8:中国队入场
今晚9万多现场观众最亢奋时刻当数中国代表团入场。中国队还没出现,看台上就发生了异动,当姚明举着国旗出现时,全场欢声雷动。
观众开始只是自发地呼喊,但当中国队站到场地中央后,全场突然爆发出一阵阵强大整齐的声浪,“中国,加油!中国,加油!”的口号响彻云天,所有观众都挥舞着国旗,鸟巢成为红色的海洋。
震撼9:点火
如何点燃主火炬?这是奥运开幕式的最核心机密,也是最大的悬念。直到运动员入场时,神秘的主火炬塔才揭开面纱。原来它悄然矗立在鸟巢顶部边缘。谁是最后的火炬手,如何点燃鸟巢顶上的主火炬?依然是疑问。
圣火到了!全场灯光熄灭,七名奥运冠军火炬手绕场一周,孙晋芳将火炬交给主火炬手,果然是昔日“体操王子”李宁!
李宁举起火炬,在钢索牵引下飞向天空。他迈着太空步,在鸟巢边缘绕场一圈,身后呈现出本次火炬途经的所有国家和地区。他最终高举火炬,点燃北京奥运会的主火炬,现场观众为这富有创意的点火方式热烈鼓掌,奥运主火炬在夜空中熊熊燃烧。
坚定的姚明和勇敢的林浩走来了,再次感谢老谋子,今天大胆的用中国最传统最普通的乐曲,奏响在最国际的殿堂,而你不会觉得她庸俗,所以如果最中国的东西用最国际的方式呈现出来,才是最持久的经典。
记者问老谋子,为什么跨过了现代的中国文化。老谋子说现在实在是很难找到中国她独有的符号,也许是的,也许需要现代的中国人真正的雄起、领先,才能留给世人她独有的符号——因为原来的那些符号留下来的时候,因为她领先,也因为没有那么国际化。
我喜欢来自英国的月光女神莎拉-布莱曼,我喜欢刘欢,我喜欢他们共同唱响的那首2008北京奥运主题曲《你和我》,我喜欢中华五千的文明史,我喜欢祖先们的四大发明,我喜欢祖先们创造的四方字,我喜欢祖先留下的“和”,我还喜欢......。
成绩:院系名称:海峡成功学院班级 :土木工程课程名称: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
学号:20135051005姓名:日期:2014年06月
2008 北京奥运开幕式观后感(公关关系分析)
奥运会开幕式,气势宏大、激动人心呀。没有强大的国力支撑,是不可想像的。
张大导演习惯拍大场面,这次好像没怎么辜负大家的一片期待哦。
整个文艺表演,将光电、光影、色彩发挥到了极致。高科技的发光技术,结合大量的军人长时间训练,达到的效果非常具有震撼力。音乐方面,运用了数种中国古代音乐,比如古琴、打击乐器、京剧等等,较好地介绍了中国传统音乐。美中不足的是,刘欢跟那个外国女歌手唱的歌,词和曲似乎都不是太好,不适合奥运会这种大场面。另外朗朗的钢琴真的很帅。在展示中国文化方面,选取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戏曲、琴棋书画、太极、古代飞天、现代载人航天等题材,个人觉得非常不错,各个题材之间的过渡也很平滑自然。最最令我感动的是,来自四川抗震救灾中的英雄儿童与姚明一起走在中国代表团的前面,构思巧妙,暂时回避了那个悲伤的场面,以乐观积极的方式来表达国家对这个重大历史灾难的态度。其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也倍受思考。
中国有创意,中国有信心,中国在改变
中国古代影响世界的事物一一出现,在鸟巢的中央,在声光电火烘托的艺术氛围中,一幅气势恢弘的中华文化长卷徐徐铺开。五千年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当代中国的时代风貌与勃勃生机,在这巨大的画卷中集中地展现在全世界面前。
在悠扬古朴的《太古遗音》古琴声中,上古至先秦的文化符号在画卷上流淌。在行云流水般的变幻中,“孔子周游列国”的诵读情境、“活字印刷版”的文化意象、“丝绸之路”的大漠风情、“郑和下西洋”的壮丽景观、中华礼乐的盛大气象、当代中国的时代风貌,依次演绎。造纸、飞天、长城、昆曲、和平鸽、鸟巢、太极拳、瓷器,各种体现中国文化的元素艺术地再现。太多太多了,在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里,老谋子和他的团队给世界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总的来说,这一部分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5000年来的文化沉淀的。
中华文化的精华就这样展现给世界。而在诸多文化奇观的视觉冲击中,在绚烂的色彩和声乐震撼中,人们获得了中华文化的艺术与美的享受。更在诸多文化元素营造的中国意境中,领悟中华文明的价值内核,这便是和平与和谐。开幕式把当代中国对这一文明价值内核的坚持发扬做了进一步的艺术表现,使人们惊异并忘情于中国人民追求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的意境。
奥运会开幕式历来是举办国灿烂文化的集中体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短短一小时的文艺表演中,让世界充分感受了中国文化的精华,不仅把中华文明更好地融入了世界,更将有力地推动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了解与交流。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开幕式上高度评价北京奥运,这将是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体育盛世.是啊,体育赛场上就要赛出水平,赛出风格!
开幕式结束之后,由各个国家的代表队入场。有的国家代表队入场的时候,他们的成员不仅手拿自己国家的国旗,还有中国的国旗。他们挥舞着两国旗向观众摇晃,感觉挺温暖的一个场面。看电视时,当每个国家或者地区进入会场的时候,各个国家的领导人都激动地站起来向自己国家的运动员挥手示意,像美国总统布士,法国总统萨可齐,日本首相福田,国民党主席吴伯雄,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曾阴泉在自己国家或地区代表团经过观众席的时候都激动地站起来挥手,微笑。
有人把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称之为“一场中国式的展示”,我觉得很有道理。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对其作品主题的解释是:“我们要表达的是‘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和你们是一家人’。让‘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在这里得到一个感性的、人性的解释。”
感性的、人性的解释,可以通过一场开幕式的盛大演出来体现,那么支撑本届奥运会理性的、物性的证明,又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体现呢?换言之,面对奥运会,我们要向世界人民展示什么?仔细梳理,我觉得我们的展示主要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政府能力的展示。自从7年前申奥成功的那一刻起,中国政府就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奥运会的临近,这个挑战也越来越严酷——场馆建设等相对容易的“硬件”工程刚让我们松下一口气,安保,人文环境,与盛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资源配置与组织协调压力,又如影随形地相伴而来。在首都国际机场,在奥运村,世界级的明星大腕不时出镜,从他们对北京表达的第一感受来看,北京具备了“办一届最好奥运会”的坚实基础,我们的“政府能力展示”应该为世人留下良好印象。
二是公民素质展示。在当今世界,把中国人的形象理解为香港功夫片中“男人留辫子,女人裹小脚”阶段的,也许不算太多,但有关中国人不讲文明、不守秩序的“段子”在世界各地也广为流传。当然,这些东西有不少是被夸大之后进行了典型化处理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夸大也好,典型也罢,国人的负面形象也决非空穴来风。而事实上,几十年来,中国不但在经济上腾飞,民众的文明素养也是同步发展的。而奥运会正好给我们的国民提供了一个展示形象的机会。
三是中国文化的展示。中国的语言、文学、艺术及包括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对于不少外国人来说还是神秘或不可理解的。而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这些文化形态的渗透力。感觉神秘的,需要我们来展示;感到不可理解的,需要我们用效果来证明。不久前,有些人对中国“太想办好奥运会”的一腔热情进行过冷嘲热讽。我们虽然不排除其中确实有对中国怀有敌意的恶语中伤,但更多的还是因为价值观、文化理念不同而导致的认识偏差。在对此予以理解的同时,也更说明了北京奥运是一场值得珍视的文化展示。
中国需要展示自己,世界渴望了解中国,奥运会提供了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奥运期间,将政府能力、公民素质、中国文化向世界人民做出一个系统展示,是我们把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的根本体现。
每一届奥运会开幕式都是一次伟大的文化创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体现着中国人文化创造的智慧。它的成功举行,不仅丰富了奥林匹克文化的内涵,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盛事。而它营造出的崇高而神圣的奥运氛围、奥运意境,在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的同时,也为即将开始的奥运盛会的有特色、高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奥林匹克文化的一部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艺术地表现了奥林匹克文化的本质。在奥林匹克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汇交融中,开幕式艺术地讲述着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弘扬,彰显着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中找到精神契合点。
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千年文化底蕴的深厚积淀,千年民族梦想的殷殷期盼,千百万人的关注与祝福,千千万万个日夜的不懈努力与付出一下子汇聚成为了只有千日的等待,奥林匹克色彩终于有了中国红,中华民族的伟大腾飞不再是梦想,让五环旗飘扬在北京的上空.这是一个不眠之夜,我也如此激动和自豪!看到一个个微笑的面庞,自己嘴角也会轻轻微笑.中国队加油!博出精彩!
在北京奥运会各体育项目竞技的十六天中,我们也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一样,走进瑰丽而神奇的中华文明。
公关分析
美国公共关系专家卡特李普:有效公共关系是一个由四个基本步骤(公关调查、公关策划、公关实施、公关评估)构成的过程。
这里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做一简单分析。2001年7月,全国人民期盼的奥运申办成功。
对国家来说,奥运是一次国家公关行为。
对企业来说,奥运是一次塑造形象的绝好机会。
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在北京夜宴全球各地20余位CEO、董事长。长长的名单中包括GSM协会两位最高领导者沃达丰两任CEO、阿尔卡特朗讯总裁兼CEO 陆思博、AT&T总裁兼CEO兰德尔·斯蒂芬森等。
世界500强之一的施耐德电气邀请了700多个客户和嘉宾,从8月9日起分9批到北京。
欧米茄、联想集团作为奥运会的全球合作伙伴,在东方君悦大酒店招待宾朋。在奥林匹克公园内,水立方的对面,各大顶级赞助商都设置了专门的展馆,欧米茄、联想、网通、中石油、三星等,依次排开,以便客户和来宾参观
强生赠送了近7000张的门票,而其中大部分是员工奖励。
GE董事长杰夫·伊梅尔特在8月18日到达中国,随后的几天,他不但与上千客户一道目睹奥运经典镜头的诞生,同时也肩负着组织和召开董事会会议的使命。2007年白沙、安利纽崔莱、VISA、伊利、耐克、交通银行、联想、中国邮政、元太、奥康、杉杉、双钱、升达、中国移动这14个品牌都请了刘翔担任代言人。2008年,又增加了平安保险、可口可乐、凯迪拉克等重量级的企业和品牌。
一、调查
“人家来北京不是看自己来的,是看你们家来的。”
组织大量的人谈,工农兵学商,各界人士代表,还有学者、国学大师等等,每个人的发言都有记录。“你们觉得要给外国人看什么?”
上网看网民们的意见。
“除了让人家看我们的家底,还想表现出亲和、人性和包容性。”——主题歌“我和你”;2008张笑脸。
二、策划(创意)
海阔天空的讨论持续了一年。
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地面大屏幕
蔡国强团队29个大脚印
陈维亚团队 一个人在“碗边”横向奔跑。
飞出鸟巢”。
欢迎仪式——击缶而歌。
张继刚负责古代部分。包括到计时、击缶而歌的欢迎表演、历史的脚印(天空上的大脚印)、奥运五环、画卷的打开、活字模和竹简、戏曲、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
三、实施
到真正开始往实处落的时候,所有讨论慢慢变成“不可能完成的就不要想了”。“既有好的理念,又有可实施性,这才是最重要的。”
飞出鸟巢”。(李宁跑的钢索,提拉重量不能高于150公斤)
四、评价
外媒评价:
英国——场面盛大壮观、简洁、超常、令人惊叹。
法国——中国的光荣之日到来。太精彩了!太有创意了!太让人难忘了!日本——中国在国际社会树立了强大的威信。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流程】推荐阅读:
北京奥运会竞赛管理02-08
北京奥运会英语范文04-23
北京奥运会观后感11-10
北京奥运会作文700字12-02
奥运,北京作文07-12
北京奥运心得体会06-24
奥运在北京作文350字04-03
北京奥运村基本知识09-09
奥运场馆介绍: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03-21
奥运会开幕式中英文稿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