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程教学目标(精选8篇)
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近的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各年级教学目标 一年级
1.喜欢,喜欢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发音正确、声音响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3.能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能结合句子理解词语。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4.能用完整的语句回答老师的问题。5.认识自然段,了解课文内容。6.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7.能阅读浅显的注音读物,初步了解内容。背诵优秀诗文2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万字。
8.保持正确的阅读姿势,养成爱惜书本的良好习惯。二年级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长句中和段落间的停顿。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2.学习默读课文。要求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4.能初步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5.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6.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8.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3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3万字。9.喜爱图书,爱护图书。三年级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读出不同语气、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4.学习分析自然段,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5.学习课文是怎样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的。
6.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词典学习生字词。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能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顿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25篇(段)。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0万字。四年级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2.能按要求默读课文,并有一定的速度。
3.学习理解含义较深的词句或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4.能初步了解段与段、段与篇的关系,学习给课文分段,说说段落大意。学习课文是怎样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的。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6.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养成良好的读书报的习惯,背诵优秀诗文25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0万字。五年级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2.能按要求默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有一定的速度。
3.能借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能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4.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能了解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联系,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和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6.继续学习预习课文。能自学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的习惯。
7.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索信息。
8.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9.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30篇(段)。
10.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初步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0万字。六年级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2.能按要求默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 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注意欣赏文章中的优美语句。
4.能初步理解句段篇目之间的联系,能归纳段落大意,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能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养成预习的习惯。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30篇(段)。
一、新课程教学目标必须符合以下标准
1. 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使课程内容和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因此,备考练习时教师须兼顾各种体裁的文章,引导学生熟悉各种体裁的特点,提高阅读速度和解题的准确率。另外,毫无疑问,社会生活、学校生活、文学、科技和心理等题材是备考的重点,复习时要注意题材的多样化。
2. 建立学生自主学习计划制度,培养学生自我激励的学习动机,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每天阅读3至4篇文章。
英文故事、英语新闻、英文歌等都能使学生融入英语的环境,从而提高其阅读的兴趣。
3.
完善优化外部评价,合理处理好课程评价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关系,新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课程要从任务的真实性、实用性、功能性出发,确保学生能明确领会并全面执行教师布置的任务。
二、阅读板块在近年广东高考考题中的落实情况与分析
以下是近3年广东高考的阅读理解体裁和题材的分布状况。
近年广东高考试题的难易做也体现在学生对任务要求落实的思维层次上, 考纲的要求与高考试题的落实情况如下:
其中与主要实事和细节有关的题型出现频率很高,《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毕业生达到的英语水平为七级,其中有关阅读的最基本要求是:“能从一般性文章中获取和处理主要信息。”对这种“获取和处理主要信息”能力的考查,主要采用的方式是细节判断和推理。这类题在高考阅读理解题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做好这类题是确保基础分的关键。同时弄清细节,正确获取信息,也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前提。
从最近几年的广东高考题来看细节理解题占了考题的一半左右,一般包括直接理解题和语义转化题,直接理解可从原文中直接找到答案,常用Who, When, Where, Why和How来提问,语义转化题需要将题目信息和原文相关信息进行语义上的转换,因此需要加工或整理后方可得出结论。
所以,搜集信息在阅读中特别重要,做这类题一般采用导读法,即先读题,然后带着问题快速阅读短文,找出与问题有关的词语和句子,再对相关部分进行分析对比,找出答案。
这类题型的题干常为:
1.When/Where did the story happen?
2.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correct?
3.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4.Which is the right order of the events given in the passage?
5.All the statements are true except...
【题例1】
As a child visiting my father’s office, I was pleased to recog-nize, in little notes on the desks of his staff, the same handwriting I would see at home in the notes he would leave on the fridge———except that those notes were signed“dad”instead of“RFW”.(NMET 2009广东)
The author’s father wrote notes in pen____.
A.to both his family and his staff
B.to his family in small letters
C.to his family on the fridge
D.to his staff on the desk
【解题分析】答案是A。通过文中信息进行推理:作者小时候光顾父亲的办公室时,很高兴看见父亲用钢笔写给员工的字条,它们和父亲写给家里的字条字迹一样。(I was pleased to recognize...his staff...the some handwriting I would see athome...),可见作者的父亲和钢笔既给家里写字条也给员工写字条。B选项偷换概念,错在small letters上。C、D选项以偏盖全,都仅是A选项的一部分内容。
【题例2】
All this has been on my mind because of the talk about The Rise and Fall of Handwriting, a book by Florey.She shows in he look a deep concern about the fall of handwriting and the failure of schools to teach children to write well, but many others argue that people in a digital age can’t be expected to learn to hold a pen.
I don’t buy it.
I don’t want to see anyone cut off from the expressive, per-sonal associations that a pen still promotes better than a digital keyboard does.For many a biographer, part of really getting to know their subjects is learning to read their handwriting.
What some people advocate is teaching one of the many at-tractive handwritings based on the handwriting of 16th-century I-taly.That may sound impossibly grand———as if they want kids to learn to draw by copying classical paintings.However, they have worked in many school systems.(NMET 2009广东)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handwritten notes____.
A.are harder to teach in schools
B.attract more attention
C.are used only between friends
D.carry more message
【解题分析】答案是D。事实细节题。采用信息推理的方式进行解题。A选项偷换概念,因为文中虽有提及选项的内容,但其描述对象是handwriting,不符合题目中的handwritten notes,可以排除。B选项文中未提及。C选项以偏概全,手写便条不仅用于朋友之间,作者还写到用于家人之间,也可以排除。
主旨大意题也占很大比例,因为这类题主要考查考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用概括、判断、归纳、推理等逻辑思维的方法对文章进行高度概括和总结的能力。
主旨大意题提问的形式主要有两类:一类与主题思想(main idea)和作者意图有关的题型,一类是和标题有关的题型(topic或title)常用的题干有:
大意类:1.What’s the best title/headline for the passage?
2.What’s the topic of the text?
标题类:1.The text is mainly about%%%.
2.The topic/subject discussed in the passage is____.
3.From the passage, we can conclude that____.
4.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expresses the main idea?
5.From the passage we learn that____.
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有主题句,根据主题句呈现的形式可以用以下方法:
1. 段落中出现转折时,该句很可能是主题句。
2. 作者有意识地反复重复的观点,通常是主旨,反复出现的词语,一般为体现文章主旨的关键词。
3. 首段提出疑问时,对该问题的回答很可能就是文章主旨。
4. 提出文章主旨时常伴有的文字提出有therefore, thus, but, however, in short等。因此,这些词后的内容很有可能是文章的主旨。
5. 选项中有存在着干扰项,具体选择时:要仔细推敲各个选项,排除错误选项,缩小选择范围,从而造出最佳答案。错误选项有以下特征:
1)概括范围太窄,只含局部信息。
2)概括范围太宽,所表达的内容超出或多于文章阐述的内容。
3)无关信息,即文章中找不到或未提到的信息。
【题例】
Do you want to live with a strong sense of peacefulness, happiness, goodness, and self-respect?The collection of happiness actions broadly categorized as“honor”help you create this of good feelings.
Here’s an example to show how honorable actions create happiness.
...
There is a beautiful positive cycle that is created by living a life of honorable actions.Honorable thoughts lead to honorable actions.Honorable actions lead us to a happier existence.And it’s easy to think and act honorably again when we’re happy.While the positive cycle can be difficult to start, once it’s stared, it’s easy to continue, Keeping on doing good deeds brings us peace of mind, which is important for our happiness.(NMET 2007广东)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the best title of this passage?
A.How to Live Truthfully.
B.Importance of Peacefulness.
C.Ways of Gaining Self-respect.
D.Happiness through Honorable Actions.
【解题分析】答案是D。文章开头第一段就已经点明题意。但由于表述比较复杂,不直接说honorable actions,而说成The collection of happiness actions broadly categorized as“honor”,所以需要通读全文之后,在文中再找出对应的主题句印证自己的判断,才能得出更有把握的答案。A、B两项弄错目的与手段,C选项以偏盖全。
三、通过对阅读板块的认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来源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在充满教师热情和期待的英语课堂上,学习者会变得更自尊,对自己学英语的能力更自信。教学活动是一种典型的交际活动,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的的教学过程,它是师生之间的协调沟通,达成共识,联合力量达到教学目的而进行的互动,所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同时,活化了教学内容,也能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主动学习、乐意学习。
2.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唤起学生的情感。
教师应充分利用好个人的情感表达、面部表情、动作表情、言语表情,因为英语课口头活动量大,师生交往时,学生怕出错,不敢开口,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无忧于惩罚和讥笑,消除心理障碍,大胆愉快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 因材施教。
高中英语新课程绝不是提高了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是需要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对人的教育,促进人的发展。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基础,是英语教学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学生仅记忆一定量的词汇,懂得一些语法知识是不能达到英语教学标准的,必须要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进行思维和表达,能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目标的真正目标还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水平,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教学的条件和环境来确定,不能仅仅就教材简单施教。
4. 培养学生全面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英语教学目标中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与表达的能力,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成为21世纪人才所需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比如通过听广播、采访、提问、交谈、设计问卷等形式让学生体验获取信息的过程。另外,我们通过充分讨论,加深教学中应如何有效使用的问题,加深对教学目标和活动之间的关系的意识。在此基础上,经过分析和思考,作出正确的判断。再加上信息获取过程并不是孤立的语言技能的动用过程,因此应有目的地运用听、说、读、写多种渠道,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阅读板块中,教师要先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的目标对题目进行具体分析,培养学生的解题意识,只有明确目标,才能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对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达应尽量表现在综合能力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摘要:理解新课程的目标, 探索实现目标的方式和方法是教学获得成功的基础。以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新一轮教学改革正在进行, 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相应课程的目标和学生发展的目标, 这也将是每个教师必须追求和力争实现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阅读教学目标;宏观构建;微观雕刻
在一堂语文课上,我做了个小小的实验:首先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原点,等学生明确原点的位置后就蒙上学生的眼睛,使其朝着原点走,最后要其指出原点所在的位置。结果很多学生与原点相距甚远。这个实验寓意很简单,一个人看不到目标就像是蒙上自己的眼睛在旅行,始终不知道该到达哪个位置。其实阅读教学也是一段旅程,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去哪里的问题,也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从有效课堂的要求出发,教学目标把握得越准确,其有效性就越强。
但是我们不少老师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想到我要设计什么教学步骤、采用什么教学方法、运用什么教学仪器,却很少有老师先去琢磨并设计课文的教学目标,去深入思考我“为什么这样教”,学生“为什么学”,“为什么这样学”。纵观当下老师阅读教学的教案,教学目标设计如何呢?有这样的“潜规则”:第一课时设计的目标通常是“1.学会本课X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2.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第二课时设计的目标基本上是“1.精读课文,品味语言。2.进一步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课时的目标几乎都是“1.复习XX词语,完成相关练习。2.背诵课文”。这样的教学目标三部曲几乎可以通吃阅读教学的天下。教学目标机械、僵化,照搬照抄教参,缺乏对学生学习实际能力的分析,没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让人不禁感叹语文教师“以其昏昏,又何以使人昭昭”,那么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益低下也就不言而喻了。
那么要怎么有效设计阅读教学目标,让教学目标为阅读教学旅程把舵,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呢?我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师要增强教学目标意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的组织学习。”研究已经表明,老师对教学目标的明了程度不仅与学生的成就存在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满意度也存在密切的关系。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有导向功能、定向功能、测度功能,因此,教师不能认为教学目标可有可无。
二、教师应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宏观构建
有人做过统计,语文老师在新学期备课之初,就把一册语文课本浏览一遍,从整体上把握全册教学目标的占57%;教某单元前,才把这单元的课文全读一遍,把握这单元教学目标的占31%;备一课读一课,仅是把握该课教学目标的占12%。从这些数据来看,大多数老师能注意从整体上把握全册课本的教学目的。其实老师不仅要把握整套教材,更要从宏观上准确把握每个年段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都提出了阶段目标,具体如下:
每个学段的阶段目标是相互衔接、循序渐进的。只有从宏观上对年段特点进行仔细的分析、归类和比较,我们教师才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才能在这些目标的达成过程中逐渐提高。
三、教师应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微观雕刻
阅读教学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实现的。我们所用的苏教版教材,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安排在特定的单元中的。如果我们教师能先明确每个单元在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同时整合每一个单元中所选的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且注重分析每篇课文中哪些知识需要了解、或理解并会运用,听说读写中哪些技能要着重训练,应达到什么程度等,那么我们教师在把握教学目标时不仅可以减去许多繁琐无效的分析,还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
【中文摘要】本文立足于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目标,通过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所存在的不合理现状进行综合研究,并对导致其不足的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分析,试图找出进行合理目标预设的相关因素,建立一个相对全面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体系,为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教学方法的正确选择,教学评价的顺利实施提供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同时也为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合理的文本解读与教学目标预设提供理论与事实依据。在对已有研究文献考察的基础上,本课题研究的问题确定为: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预设目标?围绕这一问题,要回答另外四个问题:首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什么样的目标?现在的小学课堂普遍具有什么样的预设目标?怎样才能使这种现状得以改善?要如何才能构建起来?因此,本文首先对教学目标及与临界概念的关系进行了界定,全面分析了预设教学目标的内涵与特点;然后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的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其普遍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指出了预设教学目标在理论上的行为目标与过程目标两大主要价值取向与在操作上的认知、设置与表述三个方面的主要误区;之后对些缺陷与不足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出与目标预设相关的因素,提出构建预设目标的维度、原则、依据,指出实施预设目标:要以...【英文摘要】This article bases 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high section language reading education goal, through the
unreasonable present situation which exists to the current language reading education object design conducts the synthetic study, and to causes its insufficient reason to carry on the thorough diagnosis,attemmpts to discover carries on the reasonable goal preinstall the correlation factor, establishes a relatively comprehensive language classroom instruction target system, as course content’s reasonable est...【关键词】预设 阅读教学 教学目标
【英文关键词】Goal-setting Reading education Teaching-goal
【目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预设目标的构建研究4-5Abstract5
引言8-9
摘要绪论案例与反思——问题的提出9-169-13
1.1 《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与反思
1.1.2 1.1.1 《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实例9-11课例教学目标设计反思11-1313-1614-16
1.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2.2 研究的方法与意义16-22
2.1 教学目标1.2.1 研究的内容142 语文阅读教学预设目标的定位及与临界概念的关系16-17与特点17-22
2.2 预设教学目标的内涵
2.2.2 预设教
2.2.1 什么是预设17-18学目标的特点18-192.2.3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19-2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预设目标的实施现状分析22-30标的两大主要价值取向22-2522-24
3.1 学目
3.1.1 行为目标取向
3.2 课堂预设教学3.1.2 过程目标取向24-25
25-30目标存在的主要误区25-26
3.2.1 认知方面的误区
3.2.3 表述方面3.2.2 设置方面的误区26-28的误区28-3030-4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预设目标的设计与实施
4.1.1 4.1 课堂阅读教学预设目标的设计30-37教学预设目标设计的维度30-33依据33-3535-36
4.1.2 课堂教学目标预设的4.1.3 课堂教学目标预设的原则4.1.4 课堂预设教学目标的陈述36-37
4.2 课堂阅读教学预设目标的实施37-45用三维目标或整合目标37-38教学目标38-42的达成4245-46
4.2.1 根据内容的解读使4.2.2 以教学活动为中心实施
4.2.3 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评价目标
结论4.2.4 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42-45参考文献46-47
课程目标:内容目标,能力目标,活动目标。关系:
课程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目标是具体的学生关联。
区别:课程目标是一个阶段完成的任务。学习领域的目标:识字、写字、阅读
教学目标是一个学习内容的目标,层级:单元学习目标:一个阅读单元。一次习作,一次口语交际。层级二一个学习项目:口语交际的一项规则。几个规则来学。
第三个层级:一节课来讲的,---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环节一个内容落脚点。阅读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关联
课程目标的达成。内容目标—分解目标知识—教学目标
活动目标---情境化活动----教学目标
大小的,总和,集合的过程这种情况下是对的。
语文课程整体研究水平有待提高。黑颜色是能力目标,分解:知识分成快,语文教学大部分是能力目标
3、阅读教学目标指向课文关键
如何阅读:能力目标谁在读---读的是什么 语文能力和生活结果理解和感受。
语境意义
语文经验
人生经验-------学生理解课文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上理解的。学生理解有问题是有地方没读懂。
阅读是理解感受这写字。阅读时凭着自己的经验谈出自己的感受。学生有的地方没读懂。
语文阅读大部分情况下能读懂,其实没有读懂,发现自己不懂得地方 读的人对读的东西的感受。有些地方感受不到,没有达到目标
1、背景,路长
时间和地点构成了人活动的场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这个故事。阅读是学习如何阅读最后达到学会阅读。
2、用时代标志物理解,留白,补白理解。那是什么时代 目标指向关键处:课题、作者,三段、议论、表述。学生能理解感受这篇文章黄颜色的地方? 散文作者背景每节课都学到东西,理解感受课文关键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关于课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指向理解
如何进行“共同备课” 确定教学终点(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起点(学情分析)设计教学环节(台阶)确定教学内容落点
本单元需要掌握的能力:
1、掌握阅读教学设计的备课模板并应用于备课实践
2、能回溯优秀课例中教学目标所指向的点(课文理解感受的关键处)及其教学内容。
z2、依据学生自读状况设定教学起点,区分学生自己能理解感受的地方,理解感受有问题和困难的地方,明确教学起点。
3、按照文本理解和感受的事理逻辑,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设计2-3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的内容落点分几个步骤,几个步骤通常指向一个有关联的关键点、关键处。4相应于内容落点的步骤,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确定教学终点(阅读教学)基于教师自身的阅读体验,结合对学生(课前)阅读状况的判断,根据文本体式(这一类鱼片类型)的特质,确定“这一篇”课文理解感受的关键点、关键处、并准确陈述。
确定教学起点(学情分析)从经验判断,或采用预习题等方式了解学生(课前)“这一篇”课文的阅读现状,区分学生自己能理解感受的地方,理解感受有问题和困难的地方,明确教学起点。研究表明,学生理解感受有问题和困难的地方,往往就在“这一篇”课文理解感受的关键点,关键处。所以,也可以采用从课文理解感受关键处逆推的办法,预估学生(课前)阅读状况。
设计教学环节(台阶)按照文本理解和噶手的事理逻辑,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根据对优秀教师的课例研究,(大陆)好的阅读教学,通常是2-3个教学环节,主要环节15-20分钟,组织学生较充分的“学的活动”。2-3个环节呈阶梯状,形成从教学起点走向教学目标的台阶。
确定教学内容落点有两层含义:
1、确定一个环节的教学目标,即在这个环节里要学生能(能自主地)理解感受的某个(某些)关键点、关键处,通常还会细分出几个小点,构成着一环节学习内容的“步骤”。
2、确定教学内容,即学生能(能自主地)理解感受某个(某些)关键点,关键处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核心是阅读方法。
选择学习方式 即组织学生“学的活动”,从教师这一方面来表述,就是“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学习方式的选择,是相对于教学环节中的“步骤”,即教学目标与内容的最小单位,有时也对应于教学环节的内容落点。可以这样来理解:使学生能(能自主地)理解感受课文的“这一点”语文知识,学生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学的更好,更有效。
共同备课 课例研究的一种样式,特指专家参与的“共同备课”。通常6-9名学生一组,每组1-2为备课合作专家,依照阅读家偶尔设计模板,讨论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共同备课时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在师范生培养和在职教师培训,侧重点不同:
1、在师范生培养,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性地学会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如何依据文本理解和感受的事理逻辑,设计教学环节。
2、在职教师培训,倾向于反思,促使教师在反思中学习。
能力点解释:
能回溯优秀课例中教学目标所指向的点,(课文理解感受的关键处)及其教学内容
课例研究的一种样式。研读优秀教师的课例,分析其教学目标所指向的点,回溯有秀教师所确定的理解感受课文的关键点,关键处,及相应的学习内容;通过教师的提问处,引导学生讨论的点,回溯优秀教师在备课时是如何预估的学生(课前)阅读状况。
阅读能力,阅读方法指什么? 教学要求:
1、阅读教学设计模板
2、确定教学终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3、确定教学起点(学情分析)
4、设计教学环节(台阶)
5、确定教学内容落实点
阅读活动,阅读能力,阅读方法
阅读的核心是理解,低段是识字,高段是理解
阅读主题-----如何阅读----阅读对象
比喻的方式是用喻体想象本体。
阅读经验---阅读方法-推论
1、认识字词。解码的过程2文章话题要以必要的生活经验和百科知识。
3、理解过程的心智活动,阅读规则和方法的推论。
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所有心理学家,教育学家
认识每个字不一定会阅读。只要老师明白什么是阅读就不会偏离。老师讲的阅读是怎样去阅读,理解过程
1、解码:把文字翻译成意思
2、解释就是理解
三种状态:1理解表层的解码。黄山奇石起在哪里 2篇章格局:对整篇课文的理解结构当中去理解。3情景模型,知道孔雀的人和不知道孔雀的人理解有差异。
字词辨识,句子处理,读者把握语篇的字面讯息。
读者根据语篇的字面讯息,推论字里行间没有名言的隐含讯息。
连贯篇章和建立语篇结构,是语篇衔接并连贯成为一个可以理解的整体。读者吧所理解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照与结合。拓展和丰富对世界的认识,进而对语篇进行评价。
教师的语文知识与学生的语文知识 王尚文《语感论》 课堂交往知识
阅读的核心是理解:产生的感受 什么是阅读能力
字词辨识,句子处理,读者把握语篇的字面讯息
读者根据语篇的字面讯息,推论字里行间没有明言的隐含讯息。
连贯篇章和建立语篇结构,使语篇衔接并连贯成为一个可理解的整体。
读者把所理解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照与结合,扩展和丰富对世界的认识,进而对语篇进行评价 阅读取向与阅读能力
哪一种阅读:抱着什么目的,怎样看待文本? 如何阅读:在文本什么地方看出什么东西。
2、教学交往中的语文知识。(交往术语)
用很多术语表达一件事情说明老师自己对自己的表达不清楚。教师和学生保持一致的是所指。
3、区分语文知识状态的意义。
叙事的视角,叙事的时间,叙事的步奏。老师知道的知识和学生知道的不是一个状态。语文教师要树立专业的尊严。二
1、语文目标涉及的文体 叙事类、说明性、阅读是一种文体的思维。
2、语篇的概念(语篇类型和阅读方法)
语篇的涵盖率更强一些。是指口语或书面语相对完整的语言交际单位。语篇和作文的差别:
语篇是有功能的,是有目的的,联系语境的。
3、语篇的类型
共同的话题
文类 合理的句序
体裁 语言的衔接和呼应
语体
文体
儿歌的一种连锁调(语篇类型)前后顶针 颠倒歌
违反逻辑造成趣味。绕口令
声韵调
趣味 不同的体式阅读方式不同。
4、区分语篇类型的教学意义
议论文教什么?论点,论据,论证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励志文 我若为王
杂文 纪念白求恩
论美
段想式随笔 阅读取向。
儿童文学:儿歌、摇篮曲、连锁调
等 三
1、三大语篇类型
实用文章:目的明确。报纸、杂志、写作,笔记都是实用 文学作品:诗歌、小说、剧本、散文 纯文学:小说、诗歌、戏剧
戏曲
杂文学:散文 非文学:实用文章
2、文学鉴赏
快速阅读就是跳读,主要内容的抓取
文学作品:体验、感受、品味、感悟、欣赏。
什么是文学阅读
以文学的姿势,阅读文学作品 浸润式地感知文学作品;
(1)接纳作者虚构的世界,并浸润其中,享受阅读的过程和乐趣,这是文学鉴赏的基本样式。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比什么都重要。
(2)感知由文字,声音唤起的形象和情感,而不仅仅是了解内容,这是文学鉴赏的主要标志。
(3)充分地体验和分享文学作品传递的人生经验和语文经验,在具体形象化的感知中,“看到”作者对社会和生活的“观念”、并与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相关联,这是文学鉴赏的较高境界。
概括方法:看到。
理性的阅读方式:
借助文学解读的工具,或行家的指点,扩展、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汉语是人文性的,是音乐性的。
3、实用性文章阅读。
阅读目的来分种类:检视性阅读,(浏览初级的);理解性阅读;操作性阅读;批判性阅读方式(成人后重要的阅读方式);研究型阅读方法;
4、阅读散文。(教不会学生写作)
说不清楚的叫散文,不讲规范,感到什么些什么,不同的人写散文,同一个人写散文不同。好散文的标志:对生活的认识有(内容)独特性,形式上创新。写实的,不容许说谎。真诚是散文的生命。了解作者。教散文:培育、激发、共同备课
定篇类型的课文及教学内容。语文教科书选文的功能
五类: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引子。
经典作品,必学成为文学文化的修养。要透彻的领会。用件:参考资料,图片、书、电影了解作家
共同备课交流
广东梅县外国语学校 何丽丽
【摘要】绘本阅读在近几年受到小学教师们的青睐,逐渐走入课堂教学当中,但在实践中出现过度分析、过于放任、流于表面等问题。根据绘本阅读的四层教学目标,提出了四种教学策略,分别是用心演绎、穿针引线、读练结合和引入主题。只有正确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帮助教师达到绘本阅读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绘本阅读 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绘本,是一种由精致生动的图片和简明易懂的文字结合在一起的儿童文学作品。这类图书特别强调视觉传播的效果,非常适合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低年级学生阅读。因此,绘本阅读在近几年受到小学教师们的青睐,逐渐走入课堂教学当中。绘本图文结合的形式,既满足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也能为其将来的文字阅读打下能力基础。同时,对于教师而言,绘本可以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之外的阅读素材,也是很好的阅读启蒙的平台。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由于经验的缺乏和认识的不足,绘本阅读的教学常常会走入误区,无法充分发挥出绘本阅读的最大效益。常见的误区包括:
过度分析。因为习惯于分析一篇篇课文内容,语文教师在拿到一本绘本时特别容易“庖丁解牛”,在讲授过程中拼命讲解,唯恐落下某页某点。实际上,绘本最需要的是启发学生自主观察,借助文字理解故事,过度分析就失去了阅读本身的意义。过于放任。与过度分析相对,教师也容易忘记其作为“引路人”的身份。一般来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播放绘本的课件,和学生一起观看。如果只是不停地翻页、浏览,没有设计好教学过程,同样达不到绘本阅读的教学效果。
流于表面。部分教师会采用朗读文字的方式带领学生阅读,或者不断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来推动教学的进行。这样看似符合阅读的过程,但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就容易停留在故事的表面,失去深入理解和思考的机会。
针对以上常见的误区,笔者在绘本阅读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经验的积累和教学的反思。笔者认为,要想上好一堂绘本阅读的课,首先需要明确绘本阅读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实际,制定好可行的、有效的教学策略。这样的绘本阅读课,才能在不断的实践和改进中获取更大的教学效果。
跟语文课的教学目标一样,绘本阅读的教学目标也需要具体化、层次化。针对绘本适用的年龄层学生,笔者提出如下四个教学目标。这些目标相互联系,层层递进。
1、激发阅读兴趣,完成从图片到文字的阅读过渡。
2、促进认知发展,包括观察力,想象力,联想力等等。
3、培养阅读能力,包括读图能力、语言能力、理解力和记忆力等等。
4、形成阅读习惯,让绘本阅读不止于课堂。以上四个目标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教育学家蒙特梭利认为,儿童不具备逻辑思维能力,他所进行的活动是随心所欲的,没有逻辑性和目的性,成人的责任是辨认儿童自由展现出的状态,发现需求,给予帮助。因此,成人应该先为儿童准备自由的环境,再为儿童准备有结构和秩序的环境。为使教师的教学更好地游走在“自由”与“有序”之间,笔者总结了绘本阅读的几点教学策略。
一、用心演绎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绘本有鲜明的图片,文字也不多,但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还是缺乏立体效果和视听效果,容易失去往下阅读的欲望。另外,在课堂40分钟里,学生的注意力较不稳定,容易分散,很难做到一直跟着老师走。以上学情经常阻碍绘本阅读的教学进展和效果,因此,在教学时,老师扮演的角色就不仅仅是一位老师,还应该是一位演员,在讲故事的时候运用生动的语气和夸张的动作,让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教师身上,抓住学生的阅读欲望推动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教师还应该采用多种形式,比如边讲边演,合理板书,出示教具,即兴互动等等,抓住学生的无意注意,润物细无声。
笔者在上《快乐鸟的许诺》这一绘本课时,就全程充当了一回演员。因为有快乐鸟和大山两种角色,在神态上、动作上和语气上都要随时转换。学生在教师的演绎当中理解角色之间的关系、情感,更有效地理解故事。同时,在教师边演边讲的过程中,适当展示图片的配文,完成学生认字识字的任务,引导其文字阅读的发展。
二、穿针引线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读图的时候,由于不懂得抓住主线,特别容易被无关紧要的画面吸引,而游离于故事之外。比如,明明是一只猪的故事,学生可能就对角落的蜗牛爱不释手。特别是全班学生一起阅读的情况下,每个学生的关注点有所差异,教学就会受到影响。因此,阅读的主线要靠教师来为学生穿起来。在播放图片之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些预设,这些预设或者是线索,或者围绕主人公来提问。那么,学生就会期待看到下一张图,并在老师的提示下进行观察,并展开想象,从而学会用集中的思维阅读图片,理解绘本。
笔者在教授《荷花镇的早市》这一本绘本时,就通过穿针引线的方法让学生正确地成为阅读的主体。《荷花镇的早市》是一本描绘乡土民俗风情的绘本,故事性没有一般的绘本强,但其唯美的画风和蕴涵的温情特别打动人,值得给学生一读。在进入阅读之前,我给学生出了一道思考题:每看到一张图,找找阳阳和姑姑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学生根据我提供的线索去观察有特别有目的性,能够快速读取图片的信息,并根据文字完善自己的猜想。在小组合作抢答的机制下,他们高兴致地阅读完绘本,并能够在主线的帮助说出自己简单的“读后感”,是一次较为成功的阅读指导案例。
三、读练结合
阅读能力的培养包括读图能力、语言能力、理解力和记忆力等等,为了更好地巩固与检验教学效果,在学生阅读绘本之后,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常见的绘本练习包括情景表演、续写故事、延伸写作、仿写句子等等。读练结合不仅满足了课堂听说读写四项基本功的教学,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可以说,没有小练习跟随其后的阅读课是不完整的阅读课。
笔者在这方面有不少教学案例。在《彩虹色的花》这一绘本中,彩虹色的花与不同的动物相遇,都有不同的情景和故事,我选择情景表演的读后练习。学生非常踊跃地参加,在表演的过程中他们可以不断地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经过两三组学生的表演,他们在脱离图文的情况下把故事讲出来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再如《猜猜我有多爱你》《我有友情要出租》一类的绘本,本身的话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便可设置写一写的练习,让他们通过仿写、续写等形式展开想象,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让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得到充分的开发。
四、引入主题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要想真正让他们养成从小阅读的好习惯,单靠课堂上的阅读课时远远不够的。课堂只是一个开端,一个契机,一个助推器。学生课后的阅读积累比课堂上的教学重要得多。而学生在课后读什么、怎么读,对于塑造学生的阅读品味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关键。因此,教师在选取绘本教材时,可以往更深层次考虑,先选择主题或系列读物,再进行具体的绘本教学。比如,经典的系列读物有《不一样的卡梅拉》《蹦蹦和跳跳的故事》等等,常见的主题阅读有儿童自我管理的主题、人体器官的主题等等。通过主题式的阅读,学生的阅读周期拉长,教师则要负责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绘本,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工程,绘本阅读则是“地基”。教师作为“工程师”,应该意识到“地基”好坏对学生未来的影响。而正确、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教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绘本阅读的教学意义。
【参考文献】
我们再把目光投向被一线教师奉为权威的教学参考书,这个问题同样十分严重。有人对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二年级四册教学参考书做过一个统计:除去拼音学习外大约138篇课文,最少有116篇都是这样描述目标的:第一条认识()字。会写()字。第二条则基本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当然有一些有背诵要求。第三条表述的是了解(),懂得()。目标的机械、僵化可见一斑。所谓教参,教学参考而已。遗憾的是许多教师在备课时过分夸大了教参的作用,殊不知自己更应该是目标研制的第一责任人。
目标模糊虚无,要想有高效的教学,无疑就是缘木求鱼。教学是一段旅程,首先要解决的是我们去哪里的问题。从有效的角度出发,这个问题把握得越准确,其行为的有效性就越强。有效阅读教学目标研制,笔者认为关键需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立足素养提升,体现目标连续
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个维度进行设计的。其教学目标不外乎长期、中期、短期。长期目标应该让学生获得4个方面的增进:语言习得、文学欣赏、文化传承、文明洗礼,其实也就是课标所提倡的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中期目标则要完成不同学段的人文教育目标、知识能力目标、学习习惯的养成目标等等;短期目标则是本年段、本册、本课教学的目标细化。
另外还需特别注意把握教学目标的延续性。例如:阅读教学中“联系上下文解词”的教学目标,在第一学段定位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提出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在第二学段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提出了“理解词意”“体会关键词句的作用”等要求;到了第三学段则是“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逐步提出了“推想词意”“体会表达效果”的目标要求,这样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最终实现“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的总目标。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既要着眼于学段目标的达成,又需考虑原有目标的基础,兼顾与下一个学段目标的接轨,做到到位而不越位。
目标的整体性和延续性总的来说,就是从总目标到学段目标再到课时目标,要做到上一级目标制约下一级目标,下一级目标体现上一级目标。如果把语文教学比做一部运行良好的机器,那么每一课的教学就是这部机器上不可或缺的零件。我们不要求每一课都必须完成语文教学的所有目标,但应该追求每一课、每一环节都让学生有所收获,并且是整体目标的一部分。
二、围绕语言学习,整合目标要素
这种整合首先是“筛”,学生已经会的要筛,教了估计也不会的要筛。一切教学目标的定位,最终要归结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发展需要上来。一节课40分钟是常量,过多的目标设置也会让课堂零打碎敲,教学情境混乱。其次是“合”,要以优化的思维统整各个目标要素。经常看到教师的教学预案中很认真地按照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分列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把三维目标当做“一样粗的三条线”分列开来。这些分析式的设计并不能完整地揭示阅读主体的心理过程,反而会造成肢解教学的弊病。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对于我们进行课堂教学只是一种理论参照,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是以知识和能力为载体,其他两维融于其中,是整体推进、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根据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论原理,制定教学目标时将三者有机地综合在具体的行为系统之中,或许是阅读教学目标优化的关键。
方智范先生曾指出:“在课程标准研制过程中,我们曾尝试按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这3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的呈现方式,后来放弃了,因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既然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而人的语文素养是一个整体,应该整体地而不是分割地纳入课程目标中。”
目标因素整合优化的另一个要点是明确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学习语言。吴忠豪先生曾撰文指出,中国语文课和西方一些国家语文课的一大区别是语文课不单独设立语言课,母语学习主要由阅读课承担。因此中国的阅读课,应该是阅读课和语言课的整合,它承担着学母语和学阅读的双重重任。然而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热衷于课文内容分析,将理解课文内容当做语文课的主要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基本是围绕着课文内容理解来进行的。语文课上只是完成了阅读的任务,而严重忽视了母语的学习,造成了语文课母语学习的失落。因为阅读过程只是文本内容“意化”的过程,学生往往在脑子里只留下内容的痕迹,而没有留下或很少留下语言的痕迹。语文课的一大教学目标,是通过课文学习母语,如果学生仅仅获得课文内容,没有获得课文语言,那怎么称得上是语文课?
这方面台湾、香港的阅读教学目标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如一位台湾教师《树真好》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 (1) 能运用简单的比喻与拟人手法描述对树的观察; (2)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型,模仿短篇儿童诗的叙写; (3) 初步让孩子认识以树为中心的自然界互动关系。
三、力避宽泛虚无,凸显监控效度
崔峦先生曾经指出:“备课时应对教学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整体思考,既要明确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又要明确实现目标的方法、手段、策略,而后用简明的、条分缕析的、策略与目标相联系的语言加以描述。”换句话说,就是要避免目标的宽泛、虚无,要体现教学目标的观察性、操作性和可测性等特点。
笔者的一位学员执教《秦始皇兵马俑》第二课时,其教学目标经历了如下变化。
教学目标一:
(1) 理解“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虎视眈眈”等词的意思,了解课文第3、4自然段的写作顺序和兵马俑军阵的布局。
(2) 研读课文,深入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
(3)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教学目标二:
(1)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虎视眈眈”等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第3、4自然段的写作顺序和兵马俑军阵的布局。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描写兵马俑阵容、神态的语句,并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对秦始皇兵马俑威武雄壮的阵容、栩栩如生的神态的体会。会根据课文内容合理想象,仿写其他兵马俑栩栩如生的神态。
(3) 能用自己的话简要表达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和民族自豪感。
无疑,“教学目标一”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特征,但是目标的清晰性和可测性还有很大问题。而“教学目标二”在这方面做得更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描述了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能够观察、可测量的具体活动行为,通过“说出、表述、仿写、朗读”等行为动词,我们可以明确知道学生在课堂应该有哪些外显行为。
第二,规定了达成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条件。如说出“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虎视眈眈”等词的意思是在“联系上下文”的条件下,“仿写其他兵马俑栩栩如生的神态”则是在“根据课文内容合理想象”的条件下。
第三,明确了不同能力所达成的不同程度。从教学目标的前后变化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如理解词语意思这项能力,教学目标二明确为“说出”;目标一中提出“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目标二则明确为“能用自己的话简要表达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和民族自豪感”。
当然,要研制出可监测、操作性强、符合教学内容的个性的教学目标,关键还是要读通文本,为教学目标的确立提供必要的信息基础。同时更要融合教师自己的独立思考,以体现文本的个性特征,使教学有清晰、明确的方向。
四、体现编排意图,把握学生的可能起点
任何一篇文章,当它作为一个文本编入教材后,就不仅仅是体现作者原创的意义了,在某种程度上,它更体现着编者的编排意图。经过编者加工的课文,深浅难易基本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学段要求。因此,教学目标的准确制订需要教师学会区分作为一般意义的文章与作为教材文本的不同之处,需要着眼于单元、整册甚至整个教材体系来开发教学目标,从而更好地体现编者的编排意图。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为例,本组由四篇课文和语文园地组成,精读和略读课文各两篇。单元前面的导学提示是这样写的:“……本组课文再一次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让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还可以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资料,以丰富我们的见闻。”从中我们可以明确本单元4篇课文教学的目标边际。“领略大自然的神奇,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目标;“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现的是过程与方法层面的目标。“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则是本单元的语言学习目标,关注的是作者如何表达,如何把大自然写生动,它是达成其他目标的载体;“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资料”则属于拓展性、实践性的教学要求,体现的是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
明确了单元的教学目标,接下来具体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就有了很明确的方向。编者的编排意图就能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落实和体现。
从微观操作层面看,编者的编排意图更多地还是体现在每篇课文的助读系统上。如课后思考题和练习题、教材中的旁注等,都是编者对教学目标制订的引领。
这些编排意图和其他制约目标的静态因素一样,事实上就是学生的可能起点,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但学生是动态的,要让教学目标转化为教学效益,在目标研制的各个环节,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现实起点。只有可能起点和现实起点相互融合,这样的教学目标才会有课堂生产力。
另一个制约目标的动态要素是教学进程的变化,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最有经验的教师也无法预见课堂中的全部变数。这是预设和现实的无情碰撞。尤其在以对话为主流教学意识形态的今天,教师特别需要提高自己的倾听能力,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及时处理调适教学内容,灵活地生成新的教学目标。当然这里的“有价值”更多地还是从整体教学目标的维度考虑。
一.目标关注学生的自主体验
作为人特有的一种认识方式,体验是人用其背景性知识与感受对外部世界进行感知、理解、形成意义的过程。体验是本体的,此时,人与世界高度统一、有机融合,世界的某些特征会以感性认识的方式存在于人的意识中。在高中阅读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自主体验就是要让学生具有“换位”意识,要善于设身处地地去感受、理解作品中的环境与人物。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的创造思维得以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素材与资源,让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自由地发展。教师要创造足以锻炼他们明辨是非的条件,让他们学会判断,并能自由地表达,这样,学生才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这样的价值目标下,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时,就要该放手时就放手,要多多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坚决杜绝以往的万事由教师包办代替,或者表面上是启发式教学实际上仍然是用问题牵着学生走的灌输式教学。要多给学生创造独自体验的机会,多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参与性教学等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体验与感悟,自由地发表见解等渠道实现主体的自我构建与自我完善。
二.目标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个性是人所具有的个人倾向的本质的心理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与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人的发展成了备受关注的主题。作为高中语文教育,更要眼中有人,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把自己的目标定位为对学生人格、个性的培养上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张扬学生的个性就要认真地研究学生,充分地利用学生自身的资源,并使之成为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例如,学生的背景性知识、学生积累的经验乃至他们的生活,等等;要尊重学生,成人学生有独特的文化,学生的童心与童趣,这些都是有一定价值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批判地阅读教科书,通过阅读要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意义,如果学生有了一定的个人感受与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尊重并积极引导,使之发扬光大,把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个性化形成、发展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教师首先要“交权”,即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主动权,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其次,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真诚、友善而又平等地对待学生,就会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很容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最后,要宽容地对待学生,承认、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同的见解与观点。
三.目标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
应试教育的显著特征就是灌输,教师一厢情愿地按照自己的方式把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几乎没有自主权,更谈不上独立的思维空间,无法进行自我体验。要发展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就要转变落后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要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发现与研究,让学生在发现、提问、分析、解惑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好的文章,都是古代先贤们道德智慧的体现,文以载道,确实如此。如果教师善加利用,就会令学生不仅提高文学素养,更会优化心理结构、明智美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味自然与人生,让他们体验到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中的艺术美,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与鉴赏,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性,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而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与积极的人生态度恰恰是高中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四.目标关注学生的宽容精神
现在的学生很缺少理解、宽容的精神。高中阅读教学要多多培养学生的宽容精神。在我们的课文中,既有为国捐躯的英雄,也有“推己及人”的仁人,既有“非礼勿动”的智者,也有“舍生取义”的贤者。我们要用这些典型的人物引导学生去理解、感悟。让他们懂得人非生而为己,而是要服务国家、奉献他人。这样,眼界开了,宽容精神自然就有了。
【阅读课程教学目标】推荐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教学策略12-07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02-13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10-01
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01-17
绘本阅读课程07-16
小学课外阅读课程背景12-16
文献阅读课程实施方案04-11
新课程课外阅读心得体会07-23
化学课程教学目标12-02
从课程目标到课堂教学目标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