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婴宁赏析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蒲家庄人,出身于书香家庭。父亲蒲磐科举不遂,后经商致富。但到蒲松龄尚年时家境渐趋衰落,生活一比较困苦。蒲松龄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学识渊博,19岁即考得全县第一名,取中秀才。但以后参加科举考试,屡考不中,尽管其学识名闻乡里,但追求功名却始终没能如愿。直到71岁,才按例补为贡生。四年后,蒲松龄去世。《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从二十多岁时开始《聊斋志异》的创作,四十岁左右初集成帙,以后随时增补,直到年逾花甲才辍笔,前后历时四十余年。这部书花费了蒲松龄的毕生心血,包含了他对黑暗世界的全部认识和体会。它是一部生动多姿的教科书,代表了蒲松龄的最高文学成就。
如果把《聊斋志异》比作我国古文小说之桂冠,《婴宁》则是这顶璀璨桂冠上的明珠。《聊斋志异》所塑造的流光溢彩的绝妙女子当中,婴宁以其真、纯、自然之美卓然独立。
《婴宁》讲述的是一个人狐爱情故事。一个叫王子服的年轻人在元宵节游玩时见到一个美貌爱笑的女子,自此不思寝食。表哥的一句戏言让王生遍处寻访,误打误撞竟寻到了这位名叫婴宁的女孩子,于是带她回家。王母对婴宁的身份十分怀疑,但几次试探未见异处,因而同意了她与儿子的婚事。婴宁爱笑爱花,过门后为王家增添许多生气,家人邻人都很喜欢她。几年后,婴宁告诉了王生自己为狐母所生,鬼母所养的实情,王生并不害怕,甚至还帮助实现狐母遗愿与婴父合葬,按日祭拜。婴宁很是感激,二人生儿育女,携手白头。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婴宁是自然之子,她不染世尘、纯真灵秀,如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在举世皆浊中散发出高沽与雅致,饱含着生命的力与美,展现着人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在她的身上看不出任何封建礼俗的烙印,也绝无人为的矫情。她从空翠爽肌的山林走来,带着花靥,带着肆意的笑,带着人性的真与美。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婴宁的笑是她最突出的典型性所在,也可以说是她最闪光的地方。她的笑是贯穿整部作品,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在她与王子服初遇时“荣华绝代,笑容可掬”,当王生找上门,两人再遇时“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女复笑,不可仰视”,“女又大笑”,两人在园中相遇,婴宁在树上“见生来,狂笑欲堕”,最终随王生到了他家,“但闻室中皆婴宁笑声”,“女犹浓笑不顾”虽然笑的不合礼教,但却“笑处嫣然,狂而不抚其媚”,文中为了表达她的狡黠之处,刻意描写了婴宁因笑声吸引西人子最终将其惩治的故事,这些都让婴宁的笑深入人心。
而后婴宁由笑转为不笑,可以说是作者的精心之处,一个不谙世事“似全无心肝者”的狐女在进入世间后,却被迫放弃了笑声。这在王子服与婴宁的园中相遇中已埋下伏笔。婴宁的“直言不讳”,让“生恨其痴,无术可悟之”。可见,两人说代表的精神世界观念就有所不同,其鬼女就曾半开玩笑的说过婴宁“有何喜,笑辄不辍?若不笑,当为全人。”当她进入到王生家,王母就说过她“此女亦憨”,而这些只言片语,汇集懂啊一起,均婴宁因笑为王家引来官府麻烦之时全部爆发出来:王母说“憨狂尔尔,过喜而伏忧也„„我儿何颜见戚里?”正是这段话让婴宁“失不复笑”,而女竟不复笑,虽故逗,亦终不笑。
婴宁由笑到不笑的过程,被作者加以强化,让她的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而通过此而表达的内在本质又是发人深省。蒲松龄在最后用其笑的意义的一个层面上的揭示。文中又用相关的言语等动作,把握它们的细节特征,场景特征,事件特征,是婴宁的性格愈加鲜明,正是有了这种性格,才让婴宁“活了起来”,具有了艺术的生命力,最终成为了不朽的文学典型。
我认为婴宁是个很憨、很可爱的狐女,她总是抑制不住自己笑声。看似是没有心肺的人,可是墙角一戏却可以看出她机灵得很,此外,我们还应该学习婴宁的至孝精神,对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礼教,歌颂纯真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就是《婴宁》所要表达的主旨。
但是应指出,婴宁生于幽谷,实是农民的儿女,她的报恩孝道不是封建士大夫所提倡的“忠孝不能两全”忠高于孝的孝道,而是农民的“养儿防老”理想的孝道。农民身处穷僻尤其重视劳动,非只为继承香烟重视男子;婴宁想以弱女代男的理想正是当时农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理想的体现,也正是对当时农村中迫于生计溺弃女婴的批判。这是婴宁形象的光辉所在,也正是《婴宁》这颗明珠的夺目之处。
《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对于各类人物形象都描写出其存在的环境,暗示其原本的属性,烘托其被赋予的性格。在《婴宁》中也不例外,文中写婴宁所在幽僻山村,幽雅的环境与她的音容相貌,品行性趣遥相呼应,带有象征意义。
文中对于环境的描写突出环境之深幽雅丽的大致有三处,其中王子服初次拜访婴宁家时,由媪引入时所见“门内白石彻路,夹道红花,片片堕阶上;曲折而西„„入舍,粉壁光明如镜;窗外海棠枝朵,探入室中„„”这些描写可以说是与王生心目中那位女子的形象相符的,可以说是景衬了人,也不能否认人因景而更美。其后则是两人的园中相遇“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这样的情境让两人的相遇更增加了美感,令人赏心悦目,“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这两处的描写是环境对于两人美好情感的渲染,对于婴宁的住所,文中最初的一段描写也令人心驰神往“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只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约有小里落„„”类似世外桃源式的环境更好的塑造了婴宁性格中的无邪与美好,从而把她的形象衬托得遗世独立带有神秘色彩。
《婴宁》在《聊斋》中虽是篇幅最长的, 也不过两千九百二十个字, 但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美丽纯净、天真憨直而又不失聪明狡黠的完美的少女形象, 对其刻画极为新颖大胆, 故事情节极为简单少曲折, 主要写王子服与婴宁的爱情故事, 突出了婴宁的特殊性格, 同时揭露和鞭笞了罪恶的封建社会。
在分析人物形象之前, 我们先看看“婴宁”这个名字到底有没有深层含义。一位大家曾提到, “婴宁”取“撄宁”之意, 源出《庄子·大宗师》:“其为物无不将也, 无不迎也, 吾不毁也, 无不成也, 其名为撄宁”。所谓“撄宁”, 就是心神宁静, 外界一切事物, 人世间迎来送往, 成功失败, 都不能扰动其心, 这是到家追求的境界。这样究根寻源的分析不无道理。蒲松龄创造与“撄宁”谐音的形象本意大约想宣扬“撄宁”式得失不动于心的精神状态, 小说中的婴宁的确是这样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这里, 婴宁只不过是生命力的象征, 自由的象征, 是用来寄托作家的美好愿望的。那么, 《聊斋》到底塑造了怎样一个婴宁的形象呢?
婴宁身世非常奇特, 本是狐女, 由鬼母养大, 从小生活在一个绝迹人少, 山光悦鸟性的深山, 没有人事纷繁, 没有社会桎梏, 缺人间教化, 只有山月松风, 没有尔虞我诈, 只有绿树红花, 过着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生活。在这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中, 形成了婴宁盎然的生命力、纯洁的灵性。她在山中的十六年, 沐浴着大自然的光波, 花草树木是自然而生、自然而长、自然而衰落的;鸟兽虫豸是任性而飞、任性而走、任性而鸣叫的;和鬼母、狐婢相处也是融融然充满了无私的情爱。所以, 她忍不住要从心里发出天真的笑声, 整天笑容可掬、笑语不休。笑, 把她满腔真情抒发的纵阔汪洋;笑, 将她的思想纯洁表现得淋漓尽致;哪里有婴宁, 哪里就荡漾着笑声;哪里有笑声, 哪里就是一片未经污染的纯净欢乐。笑, 出于真情, 源于纯净, 它只有在那个特定的典型环境中才能得以产生, 得以形成。
全文有二十多处写笑, 上元踏青, 偶遇王生, 婴宁一出场便笑容可掬, 王生注目着这位容华绝代的少女, 她却跟婢女小荣戏之以赋, “个儿郎目灼灼似贼”、“笑语自去”, 身后撒下一串串笑声。人物随笑出场, 显示了她天真烂漫、诙谐真率的性格端倪。第二次露面是王生来到西南山中的时候, 她正赏花, 见到墙外的王生, 便“含笑而入”, 想笑没有笑出声, 而是把“咯咯”笑声忍在了唇边、留在了腹中。婴宁与王生在秦媪引见后, 更是笑声不断。第二天, 王生至舍后小园, 忽听树头沙沙有声, 抬头望时, 见婴宁攀援树上, 当婴宁发现王生时, “狂笑欲堕”, 就连下树时也大笑不止, 王生急忙向前搀扶时, 她又是一阵大笑, 笑得前俯后仰, 靠着树不能行走。婴宁居然笑成这个样子, 如此憨情, 如痴如醉, 好像没有什么理智, 倒像是有一种先天的“笑痴”, 事实并非如此, 而是一种“少教训, 嬉不知愁”的真情表现。伴随着开怀的笑声, 王生把婴宁带回自己家中, 王家居室便充满了婴宁吃吃的笑声, 她无拘无束的笑, 无法无天的笑, 连结婚拜堂她都“笑极不能俯仰”, 婚礼只好作罢。婴宁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笑得最开心的姑娘, 她几乎把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不愿笑乃至不会笑的一切条条框框打破了, 那时女人只能够笑不露齿, 笑不出声, 要言词庄重, 举止消停, 否则就有悖纲常, 有失检点, 不正经, 而婴宁在任何场合都可以笑, 任性而为, 一切封建礼教的繁文缛节对她不过是东风之吹马耳。
同时, 婴宁又是一个“爱花成癖”的美丽少女, 一时一刻也离不开花。她所居的山村, 是“白石砌路, 夹道红花”, 她屋后的小园则是“细草铺毡, 杨花糁径, 有草舍三楹, 花木四合其所”, 到了王子服家中后, 她又到处物色花木, 甚至不惜当了金钗去购买花木良种, 不到几个月, 就把房前屋后都种满了花。一年四季, 她的头上、手上几乎不曾断过鲜花。她把花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花, 色美味香, 生意盎然, 从古至今, 都是一种美好高洁的象征, 在花的世界中生活所养成的爱花性情, 这不仅衬托出女主人公憨直无邪、活泼开朗的天性, 而且揭示了她笑自天来满身香, 来自万花丛中而芬芳之气不减。
除了爱笑、爱花, 婴宁还有在世人看来近乎痴憨的单纯和天真, 当王子服拿出上元节婴宁遗弃的梅花示以爱慕之意时, 婴宁却傻乎乎的说:“待郎行时, 园中花, 当唤老奴来, 折一巨捆负送之”。如此不解风情, 惹得王生只好直白告诉她:“非爱花, 爱拈花之人耳”。可婴宁还是不解其中缱绻之情, 说:“亲戚之情, 爱何待言?”而当得知王子服所说的爱即是“夜共枕席”的夫妻之爱时, 良久无语, 最后说:“我不惯与生人睡”, 甚至大声告诉其母“大哥欲我共寝”, 让王子服好不难堪, 待小声责备之, 还问:“难道刚才的话不该说吗?”王子服开导说:“这是背人说的话”, 婴宁还是不解:“怎能背着母亲?再说睡觉也是常事, 干嘛隐瞒?”王子服恨其痴憨, 没办法开导她。
故事后半部分, 突然写婴宁誓不再笑。之所以不笑了, 直接原因是她以恶作剧的方式惩罚了好色的“西人子”, 社会舆论不是谴责西人子的恶有恶报, 自作自受, 反而责怪婴宁, 仿佛一切全是因为她的爱花爱笑引起的, 连王母也指责她“憨狂尔尔, 早知过喜而伏忧也。邑令神明, 幸不牵累, 设鹘突官章, 必逮妇女质公堂, 我儿何颜见戚里?”婴宁发誓从此再也不笑了, “虽故逗, 亦终不笑”, 根本原因是环境变了, 她来到了机关四伏的人间, 人情世故越来越了解, 有了封建伦理的桎梏, 一举一动都要符合封建礼教的规范, 喜怒都不能自由自在形之于色, 到处充满了丑恶争斗。不仅不笑, 而且还对爱人零涕而哭, 希望把鬼母的灵柩埋到父亲坟里, 这一违背固有爱笑性格的哭, 使清代评论家冯镇峦甚为惊异, 赞叹它“大是异事, 笔端不测”, 这一哭的确写得很有学问, 原来作品写婴宁爱笑、爱花、憨痴, 读这只觉她是个天真烂漫、纯洁活泼的姑娘, 在喜爱这个形象的同时, 不免微感缺少一点深度。她墙下的恶作剧, 透露了她惩罚邪恶的狡黠, 而面对丈夫哭诉鬼母的养育之恩, 要求为之合厝的举动, 则集中而深刻的说明了婴宁绝非一位人事不知的傻姑娘, 由此, 我们回过头来看她爱笑、憨痴和爱花的性格, 便自然会产生新的理解。原来她的爱笑, 不仅是喜悦感情的简单流露, 而且是一种意志的巧妙表现:在她“遗花路上, 笑语自去”、“含笑捻花而入”的笑里, 分明有着对王子服发自内心的好感, 这些笑不能不说是她表达爱情的独特方式;当王生希望和她“夜共枕席”时, “女俯思良久”, 而后冒出一句“我不惯与生人睡”, 从字面看, 似是天真无知, 不谙床第之事, 然而“俯思良久”四字则表明绝非如此, 只是认为王生说这些话是不合适的, 可又不能生硬顶回去, 所以巧妙来了这么一句, 从后文写她关于房中隐事“殊密秘, 不肯道一语”便可证实这个判断不错;另外, 她告诉鬼母“大哥欲我共寝”, 是明知鬼母耳聋听不见, 又正好可以借此对王生旁敲侧击地警戒一番, 而当王生“大窘”时便适可而止, 这些都表现了她娇憨顽皮的一面, 也揭示了她性格中蕴藏着端庄稳重的一面, 进入王家后, 她又用坦荡的笑声驱除婆婆对自己的疑虑;用“笑极, 不能俯仰”的行礼, 表现了对封建社会的繁文缛节的蔑视;用各种各样的笑为婆婆解忧, 为奴婢消祸;还巧设圈套严惩西邻子等, 虽不脱稚气, 但突出表明了她聪明有心计, 天真之内隐藏着思虑。特别是婚后许久才对王生倾诉肺腑, 说出“曩以相从日浅, 言之恐致骇怪。今日察姑及郎皆过爱无有异心, 直告或无妨乎”的话, 更清楚看出, 婴宁这个人说她是“隐于笑者”, 是把真面目隐藏很深的世故者, 固然言重, 但她断不是一个“嬉不知愁”、“全无心肝”的傻姑娘, 而是有着丰富内心世界、高尚的道德情操、细心沉稳的女性。在这里婴宁的性格更加深化, 为前面的描写增添了新意, 使她的所有性格都得到了升华, 使这位姑娘天真烂漫的形象陡然变得深沉, 更富有社会意义了, 以喜剧化的手段最终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隐于笑”的悲剧人物。当我们回顾婴宁从笑到不笑, 从不笑到哭的历程, 怎能不痛恨那扼杀美好事物的罪恶社会?又怎能不佩服蒲松龄这种强烈对比刻画人物的手段?
作者是一个追求美好理想的人, 不忍于婴宁的美好性格被扼杀, 但又无力改变罪恶的社会现实, 便在结尾处隐约显示了一点希望的征兆, 说婴宁一年以后生了一个儿子, “在怀抱中, 不畏生人, 见人辄笑, 亦大有母风云”, 这个光明的尾巴显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顽强而执着的追求。从艺术结构上说也是耐人寻味的, 婴宁的笑被扼杀了, 又一个“婴宁”诞生了, 美好的东西终究是扼杀不了的, 当然, 以当时的情形看, 小“婴宁”的前途也未必是乐观的, 但作者这样写却表现了一种顽强的生命力, 给人以鼓舞。
参考文献
[1]张芹玲.说聊斋话世相.北京:长虹出版公司, 2001
[2]马瑞芳.神鬼狐妖的世界——聊斋人物论.北京:中华书局, 2002
[3]双翼.聊斋志异今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2
[4]吴组缃.聊斋志异欣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5]吕扬.聊斋人物新论.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4
如清风拂过山野,如泉水叮咚跃过小溪,婴宁之美纯洁如玉,真实如璞,又如自然中被晶莹露珠滋润得青翠欲滴的“笑矣乎”草。她的生活环境是美丽的、自然的:“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细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这诗意的世外仙地,何等恬寂静谧。在这个无拘无束的大自然中,她的天性得到了自由的发展。她是大自然的女儿,也是大自然的化身。
真纯自然的婴宁是花的化身。她在花中摇曳,秀美如花,纯洁如花。她是自然的象征。她拈花微笑,得天然神韵。婴宁的美在笑中摇曳,在花中闪现,她的美与笑、花同在。花、笑、婴宁三位一体,融铸成生机盎然、青春勃发的生命之境。花儿灿烂,笑声爽朗,婴宁则是这至美之女神。花的灵秀、笑的生机、少女的青春,相互生发,相互映照,在婴宁、花、笑的蒙太奇变幻中,我们所有的联想都被激发出来。
婴宁不仅清丽、自然、纯洁、真实,与她的生活环境溶为一体,她的行为更是自由不羁,率性而至。她身上丝毫没有世俗的繁文缛节,她率性而为,与尘世无染。她的行为一如赤子之心,天真之至。婴宁的纯洁在她的憨笑痴语中表观得更是淋漓尽致。她终日“嬉不知愁”孜孜憨笑。她笑对人生,笑对社会。她的笑如此恣意,好像要化作清风把整个社会都遮蔽住。婴宁的笑源于赤子之心,发自内心深处。篇末,作者比之为山中的“笑矣乎”草,相比之下多少人艳羡的“解语花”是多么的俗气与矫揉造作。
她的笑如天籁之音,自然无邪,一如她纯真的灵魂。更能表现其纯真的是她的痴语。初遇王子服,不谙世俗语的她竟说“个儿郎目灼灼似贼”。在世俗看来,此等事是不能想的,更不能在人前乱讲。而婴宁不知避讳,脱口而出,令人婉尔,少女的稚气与天真未凿表露无遗。“园中共话”更是把她的纯真推向高潮。
生俟其笑歇,乃出其袖中花示之。女接之,曰:“枯矣,何留之?”曰:“此上元妹子所遗,故存之。”问:“存之何意?”曰:“以示相爱不忘也。自上元相遇,凝思成病,自分化为异物:不图得见颜色,幸垂怜悯。”女曰:“此大细事,至戚何所靳惜?待郎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送之。”生曰:“妹子痴也?”女曰:“何便是痴?”生日:“我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女曰:“葭莩之情,爱何待言。”生曰:“我所谓爱,非瓜葛之爱,乃夫妻之爱。”女曰:“有以异乎?”曰:“夜共枕席耳。”女俯思良久,曰:“我不惯与生卜睡。”语未已,婢潜至,生惶恐遁去。少时,会母所。母问:“何往?”女答以园中共话。媪曰:“饭已熟已,有何长言,周遮乃尔。”女曰:“大哥欲我共寝。”言未已,生大窘,急目瞪之。女微笑而止。幸媪不闻,犹絮絮究诘。生急以他词掩之,因小语责女。女曰:“适此语不应说耶?”生曰:“此背人语。”女曰:“背他人,岂得背老母,且寝处常事,何讳之?”
此种情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仅就塑造人物形象而言,是不亚于《红楼梦》的。
婴宁之美,还在于她的生机、洒脱、无挂无碍。就其本性而言,人应当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然而能够活出真我的能有几人。在礼教大防重压之下,生命的洒脱与自由确实不易做到,对女子犹难。婴宁做到了。这是天然、真实、纯朴的婴宁生命力之所在。这首先表观在摆脱礼俗的任性、自由。礼教对女人有一点基本要求:笑不露齿,语不高声。而婴宁的笑如此恣意,不可遏制。看她与王子服在家中相见一节,先是“隐隐不笑声”,后是“嗤嗤笑不已”,接着是“笑不可仰视”,以至纵情大笑。婴宁的笑如同满园春色关不住,又如生命之泉汩泪涌出。她的笑是她鲜活生命力的表现。令人惋惜的是,如此鲜活的生命力终于在外界重压之下消失了。每读至此不能不令人扼腕长叹:生命本应如此多姿多彩,人生本应如此适意逍遥。这是蒲松龄先生的无奈,也是人生的无奈。
婴宁是自然之子,她不染世尘、纯真灵秀,如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在举世皆浊中散发出高洁与雅致,饱含着生命的力与美,展现着人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在她的身上看不出任何封建礼俗的烙印,也绝无人为的矫情。她从空翠爽肌的山林走来,带着花靥,带着肆意之笑,带着人性的真与美。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只有魏晋名士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与婴宁的任性而为略有相似。但是魏晋名士心中充满的是苦闷与与困惑,任性、放达、纯任自然不过是他们渲泄内心忧伤的方式而已。相比之下,蒲松龄所创造的婴宁这一艺术形象则是人性中所深深向往的纯然快乐,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不可能得到,是蒲松龄人生理想的艺术化。并且社会环境越恶劣,这种理想越是蓬勃地生长,终于生长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株奇异之花。诚如聂绀弩先生所言:“《婴宁》若与《小翠》篇同读,令人心情有返老还童之感。”
【聊斋志异婴宁赏析】推荐阅读:
聊斋志异莲香赏析06-23
聊斋志异三01-17
《史记》与《聊斋志异》02-17
明清小说聊斋志异04-04
聊斋志异的女性形象02-07
聊斋志异阿宝形象分析02-13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12-18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02-20
《聊斋志异》心得体会1000字09-16
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