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近体诗

2025-05-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 -近体诗(共7篇)

语文 -近体诗 篇1

.教案示例

教学重难点:1.理解并把握本诗所寄托的高洁情操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2.学习并鉴赏本诗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诗情画意浑然一体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鉴赏品味法

媒体设计: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王维,唐代大诗人,大画家,仕途较为顺利,官居高位,却选择了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他的诗风直接继承了陶渊明,“似浅实深,似淡实腴”。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能体现其诗风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

二、 鉴赏品味

1.听录音:要求边听边体会诗中情感,想象诗中意境。

2.学生诵读:

(1)采取多种诵读方式,体会律诗的音韵美。

(2)结合本诗谈谈律诗的特点。

提示:学生自读课前知识段落,掌握理解律诗相关知识,然后与本诗比照,谈谈本诗有几联,如何押韵,哪里对仗等等。

3. 鉴赏诗歌的意境美

(1)找出最喜欢(你认为最美)的一联,给大家描述一番。

提示:注意画面的布局、色彩的搭配等等。

举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是一幅动静结合、色调清淡的很美的画。皎洁的月亮把清晖洒向松林,在地上投射出斑驳的影;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发出极轻微的声音,仿佛它也不忍心破坏这诗一般宁静和谐……

(2) 如何理解本诗主旨?

明确:尾联已表明心迹―即使芳草衰败了,这里依然有美好的景色,是王孙隐居的理想境地。另外,我们从前三联诗人对空山秋景的美好描绘中也能品味出诗人心志。

三、延伸阅读

提示:显示王维其他诗作进行比较鉴赏。

四、布置作业

1. 诵记本诗。

2. 课外阅读王维作品,有兴趣的同学可写写读后感,比如谈谈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五、板书设计

山 居 秋 暝

雨后空山→王孙可留

景       情

(清淡宁静)(淡泊出世)

.教案点评:

1.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律诗的音韵美;

2.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诗句化为画面,鉴赏品味“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3.鉴赏王维同主题及特色的诗歌,了解其诗歌风格。

近体诗 篇2

【题记】年终岁末,吾校召开年终总结大会,一改常规:校长制作VCR并撰写解说词,由四位女行政当主持人,由几位老师对各线工作回顾总结,由我代表全体老师对学校行政进行点评。真是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我校行政三男六女好像三片绿叶衬托着六朵金花,我对六朵金花点评完后皆赋诗一首咏赞:

《五绝。咏牡丹》

朝晖映牡丹,不愧是花王。引领群芳秀,馨香赛洛阳。

(注:我校校长名朝晖)

《五绝。咏荷》

莲叶迎风碧,香腮映日红。植根污秽内,不肯堕泥中。

《五绝。咏月桂》

嫦娥舒广袖,月桂舞婆娑。月色和香洒,人间聚更多。

《五绝。咏红梅》

疏影随风动,幽香伴月生。能融千里雪,可化百年冰。

《五绝。咏菊》

开在秋风里,常为隐士吟。花残枝更傲,可叹被霜侵。

(注:我校王副书记人到中年、不幸身患绝症、半路隐退,故作此诗怜之。)

《七绝。咏牵牛花》

形如喇叭曰牵牛,银汉迢迢织女愁。隔水相呼人不应,何人为造彩云舟?

(注:我校少先大队辅导员 陈老师兼管红领巾广播站,经常在广播中发通知、作宣传。故以喇叭花作比。校长认为喇叭花太俗气,后改为以兰花作比。)

《五绝。咏兰》

虽无牡丹艳,素雅自芬芳。稳占春光秀,香馨翠叶长。

近体诗平仄规则 篇3

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分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我们对平仄的要求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

〖 规则 〗

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又三条:

1、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何谓上下联?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例如: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平平平仄仄,恨别鸟惊心。

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仄仄平平仄,家书抵万金。

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平平平仄仄,浑欲不胜簪。

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也许你一时还难以明白,那就先别理这些,西风已经将常见的集中格式排列出来放在 下面 供您直接套用即可。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

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至此,近体诗的格律规则基本已经讲完,下面归纳出集中最常见的格式供大家创作时参考。

传统标记平仄的方式很多,根据实践,我采用下面这种平仄标记法来标明每种格式的平仄,这种方法在古籍中最常见,十分简洁易记。

标记方法:应该押韵的位置用“红色”表示。

------------------

〖 五绝 〗

五绝即五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平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晚”字属仄声,末字“适”也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惊风,仄仄仄平平

将军夜引弓。

平平仄仄平

平明寻白羽,平平平仄仄

没在石棱中。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暗”字属仄声,末字“风”是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夜宿山寺(李白)

危楼高百尺,平平平仄仄

手可摘星辰。

仄仄仄平平

不感高声语,仄仄平平仄

恐惊天上人。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楼”字属平声,末字“尺”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3、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听鼓(李商隐)

城头叠骨声,平平平仄仄

城下暮江清。

仄仄仄平平

欲问渔阳掺,仄仄平平仄

时无祢正平。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头”字属平声,末字“声”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

〖 七绝 〗

七绝即七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里江陵一日还。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猿声啼不住,仄仄平平平仄仄

轻舟已过万重山。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辞”字属平声,末字“间”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夜读范至能……(陆游)

公卿有党排宗泽,平平仄仄平平仄

帷幄无人用岳飞。

仄仄平平仄仄平

遗老不应知此恨,仄仄平平平仄仄

亦逢汗节解沾衣。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卿”字属平声,末字“仄”也是在古代是入声字,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3、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苏台揽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仄仄平平仄仄平

菱歌清唱不胜春。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只今惟有西江月,平平仄仄平平仄

曾照吴王宫里人。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苑”字属仄声,末字“新”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4、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绝句四首(其三)(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

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平平仄仄平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个”字属仄声,末字“柳”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

〖 五律 〗

五律即五言律诗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仄仄平平仄

无花只有寒。

平平仄仄平

笛中闻折柳,平平平仄仄

春色未曾看。

仄仄仄平平

晓战随金鼓,仄仄平平仄

宵眠抱玉鞍。

平平仄仄平

愿将腰下剑,平平平仄仄

直为斩楼兰。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月”字属仄声,末字“雪”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仄仄仄平平

将军猎渭城。

平平仄仄平

草枯鹰眼疾,平平平仄仄

雪尽马蹄轻。

仄仄仄平平

忽过新丰市,仄仄平平仄

还归细柳营。

平平仄仄平

回看射雕处,平平平仄仄

千里暮云平。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劲”字属仄声,末字“鸣”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平平平仄仄

天气晚来秋。

仄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仄仄平平仄

清泉石上流。

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平平平仄仄

莲动下鱼舟。

仄仄仄平平

随意春芳歇,仄仄平平仄

王孙自可留。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山”字属平声,末字“后”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平平仄仄平

春去夏犹清。

仄仄仄平平

天意怜幽草,仄仄平平仄

人间重晚晴。

平平仄仄平

并添高阁迥,平平平仄仄

微注小窗明。

仄仄仄平平

越鸟巢干后,仄仄平平仄

归飞体更轻。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居”字属平声,末字“城”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

〖 七律 〗

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也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仄仄平平平仄仄

初闻涕泪满衣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却看妻子愁何在,平平仄仄平平仄

漫卷诗书喜欲狂。

仄仄平平仄仄平

白日放歌须纵酒,仄仄平平平仄仄

青山作伴好还乡。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即从巴峡传巫峡,平平仄仄平平仄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外”字属仄声,末字“北”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仄仄平平仄仄平

锦官城外柏森森。

平平仄仄仄平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平平仄仄平平仄

隔叶黄鹂空好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仄仄平平平仄仄

两朝开济老臣心。

平平仄仄仄平平

出师未捷身先死,平平仄仄平平仄

长使英雄泪满襟。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相”字属仄声,末字“寻”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酬乐天扬州……(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平平仄仄平平仄

二十三年弃置身。

仄仄平平仄仄平

怀旧空吟闻笛赋,仄仄平平平仄仄

到乡翻似烂柯人。

平平仄仄仄平平

沉舟侧畔千帆过,平平仄仄平平仄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今日听君歌一曲,仄仄平平平仄仄

暂凭杯酒长精神。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山”字属平声,末字“地”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平平仄仄仄平平

凤去台空江自流。

仄仄平平仄仄平

吴宫花草埋幽径,仄仄平平平仄仄

晋代衣冠成古丘。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山半落青天外,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水中分白鹭洲。

仄仄平平仄仄平

总为浮云能蔽日,仄仄平平平仄仄

长安不见使人愁。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近体诗六首原文及翻译 篇4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文解释】

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尽管那春天的芬芳早已逝去,我陶醉在这美妙的秋色中,依然向往长留。

【词语解释】

浣女:洗衣女。

王孙:贵族的后裔,这里指隐居的高士。

【诗文赏析】

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登高

杜甫

译文: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的祠堂建在何处? 锦官城外的柏树丛中。庭院中春草碧绿如翠,茵茵的绿草却无人过问。枝叶间黄鹂声声鸣叫

美妙的叫声却无人聆听。想刘备三顾草庐访诸葛,那诸葛锦囊妙计定乾坤。助先主开创西蜀鼎足三,辅刘禅七出祁山尽丹心。叹只叹出师未捷身先死,英雄们感慨万古泪沾襟。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翻译:

群山围绕着故都(金陵),四面群山还在,长江的潮水拍打着空城,带来丝丝寂寞的心情。

秦淮河上东边升起的那轮明月啊,依然是旧时的明月,漫漫长夜,冷冷的月光从高高低低的城垛照进城来。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①。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②。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③。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④。

[注释]

①锦瑟:装饰华美的瑟。瑟为琴类拨弦乐器,通常二十五弦,此说五十弦,取断弦之义。无端:无缘无故。

②“庄生”句:《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偶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望帝句:《寰宇记》:“蜀王杜宇,号望帝,后因禅位,自亡去,化为子规。”子规:即杜鹃。

③“沧海”句:相传珍珠是由南海鲛人(神话中的人鱼)的眼泪变成。蓝田:即蓝田山,在今陕西蓝田县,为有名的产玉之地。日暖玉生烟:相传宝玉埋在地下,在阳光下,良玉上空会出现烟云。唐代诗人戴叔伦曾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这里化用其意,表示自己青春时代美好愿望已如蓝田烟云,可望而不可即。

④可待:岂待。惘然:惆怅的样子。这些情感不是今天回忆才有的,在当时就已经感到惆怅、迷惘了。赏析

这首诗以首句头两字标题,实际是无题诗。对于本篇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有“爱情”、“悼亡”、“音乐”等等。从诗意来揣摩,认为是自伤身世的说法还是占主流。一联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的追忆,有无限伤感之意。第三、四句以庄周和杜宇的典故比喻自己道路坎坷,往事如梦幻一般。所遭遇的不幸,无处倾诉,只好如望帝托杜鹃诉说春心,自己托诗篇诉说不幸。第五、六句更以怀才见弃,理想破灭的切身感受,来抒发难言的隐痛。最后两句慨叹一生遭遇、怅惘失意,心潮难平。全诗运用比喻和象征,情意含蓄,感慨深长。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评析]

作品同时由两个侧面组成: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这两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他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他的悲愤也愈是强烈。这使他的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

愤 陆游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语文 -近体诗 篇5

杂体诗 卢郎中谌感交

作者:江淹  朝代:南北 大厦须异材。

廊庙非庸器。

英俊着世功。

多士济斯位。

眷顾成绸缪。

乃与时髦匹。

姻媾久不亏。

契阔岂但一。

逢厄既已同。

处危非所恤。

常慕先达。

观古论得失。

马服为赵将。

疆场得清谧。

信陵佩魏印。

秦兵不敢出。

慨无握中策。

徒惭素丝质。

a旅去旧京。

感遇u琴瑟。

自顾非杞梓。

勉力在无逸。

更以畏友册。

古体诗的韵 篇6

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在仄声韵当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一般地说,不同声调是不可以押韵的。现在把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开列在下面:

上声29韵:

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

去声30韵:

一送、二宋、三绛、四寘、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二十二禡、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

入声17韵:

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

古体诗用韵,比律诗稍宽;一韵独用固然可以,两个以上的韵通用也行。但是,所谓通用也不是随便乱来的;必须是邻韵才能通用。依一般情况看来,平上去三声各可分为十五类,如下表:

第一类: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第二类: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第三类:平声支微齐,上声纸尾荠,去声寘未霁。

第四类: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第五类:平声佳灰,上声蟹贿,去声泰卦队。

第六类:平声真文及元半,上声轸吻及阮半,去声震问及愿半]。

第七类:平声寒删先及元半,上声旱潸铣及阮半,去声翰谏霰及愿半。

第八类:平声萧肴豪,上声筱巧皓,去声啸效号。

第九类: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

第十类:平声麻,上声马,去声禡。

第十一类:平声庚青,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第十二类:平声蒸。

第十三类: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第十四类: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第十五类:平声覃盐咸,上声咸俭豏,去声勘艳陷。

入声可分为八类:

第一类:屋沃。

第二类:觉药。

第三类:质物及月半。

第四类:曷黠屑及月半。

第五类:陌锡。

第六类:职。

第七类:缉。

第八类:合叶洽。

注意:在归并为若干大类以后,仍旧有七个韵是独用的。这七个韵是:

歌 麻蒸 尤 侵 职 缉

例如:

伤宅 白居易

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累累六七堂,栋宇相连延。一堂费百万,郁郁起青烟。洞房温且清,寒暑不能干。高堂虚且迥,坐卧见南山。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厨有腐败肉,库有朽贯钱。谁能将我语,问尔骨肉间:岂无穷贱者?忍不救饥寒?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

(“边”、“延”、“烟”、“钱”、“年”,先韵;“园”元韵;“干”、“栏”、“丹”、“官”、“寒”,寒韵;“环”、“山”、“间”,删韵。)

醉歌 陆游

读书三万卷,仕宦皆束阁;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不得为长虹,万丈扫寥廓;又不为疾风,六月送飞雹。战马死槽枥,公卿守和约。穷边指淮淝,异域视京雒。于乎此何心?有酒吾忍酌?平生为衣食,敛版靴两脚。心虽瞭是非,口不给唯诺。如今老且病,鬓秃牙齿落。仰天少吐气,饿死实差乐!壮心埋不朽,千载犹可作!

(“雹”,觉韵;其余的韵脚都是药韵。)

读江淹《杂体诗》30首有感 篇7

汉语言文学

2012011024

肖涛

钟嵘《诗品》云:“齐光禄江淹,文通诗体总杂,善於摹拟,筋力於王微,成就於谢朓。”可见,江郎是极擅长拟古诗的。读罢江淹《杂体诗>30首后,为了更加深刻品味江淹《杂体诗》拟古特色,学生又去搜寻江淹所拟之作拿来品读,最终略有感悟,细说其下:

一、江淹《杂体诗三十首》是五言古诗发展史的总结

江淹在《杂体诗序》中明确提出了“品藻渊流”的意愿,我们通过从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五言古诗的发展流变:从刘祯到左思、刘琨,从嵇康到玄言诗,从张协到谢灵运,以及玄言诗到山水诗。可以这样说,江淹的《杂体诗》为我们事实上构架了一部五言古诗的史纲:其通过选取30种其前的优秀诗作,除第一首《古离别》模拟无名氏古诗外,其余29首按时代排列并标明所拟作者。其中汉代2人,曹魏4人,晋代15人,宋齐8人,这些都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他还将五言诗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即关西(汉)、邺下(魏)、河外(西晋)、江南(东晋及刘宋)。他是第一个对那段五言古诗发展进行概括的人,并且江淹专门选取优秀的五言诗进行模拟,这既是对五言诗发展的一种肯定继承,同时又是一种探索。这个过程非常能展现出江淹选择和批评的眼光。他这种选择也深刻受到了刘勰和钟嵘等的认可。

二、江淹《杂体诗三十首》是有意识地探索五言古诗的创作规律 江淹在其《杂体诗》小序中已经明确提出当时理论界存在譬如“各滞所迷”、“贵远贱近”、“重耳轻目”等问题,江淹为了转变当时这种不良风气,其自身通过创作拟古诗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五言诗的观点。江淹在序中说到“今作三十首诗,今作三十首诗。斅其文体。虽不足品藻渊流。庶亦无乖商搉云尔。”江淹作为一个当时文坛较为有影响的领袖人物,已经开始注意到当时诗文界存在的创作问题,主动积极作为“文坛急先锋”,为五言诗发展道路探索。

三、江淹拟古,曲尽心手之妙。

《沧浪诗话》如此评江淹《杂体诗》:“拟古惟江文通最长,拟渊明似渊明,拟康乐似康乐,拟左思似左思,拟郭璞似郭璞。”

本人通过选择若干《杂体诗》中拟作与被拟诗人的作品,加以对照品评:

第一首《古离别》拟《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古离别》“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愿一见颜色。不及其琼树枝。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前两句暗用了《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的语意。“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又化用了《行行重行行》“各在天一涯”的句子。而“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此句直接抒发出“但愿能像菟丝和水萍一样,有所寄托,与爱人的感情也能始终不渝”的情怀。而“菟丝”此意蕴则借用了《古诗·冉冉孤生竹》“菟丝附女萝”。而且江淹中的《古离别》尾句“菟丝”所寄即是女萝。可以说江淹此首对《古诗》的摹拟之作,堪称典范!正如李善注曰:“江之所制,非直学其体,而亦兼用其文。”江淹对《古诗》的摹拟不仅在题材、风格,而且也是将《古诗》原语言文字有机地熔铸在自身作品中。

又例《班婕妤咏扇》整体用意基本纳用了班婕妤的《团扇歌》,具体来说如“窃愁凉风至,吹我玉阶树。君子恩未毕,零落在中路。”借用“常恐秋节至,凉意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整体意蕴一脉相承。但江淹较之原诗多了些自身对班婕妤的可惜之感:“画作秦王女,乘鸾向烟雾。”此诗句,一方面,反映了在六朝时期,制扇匠人已在扇面上绘画出各种彩色的人物、花鸟、鱼虫、山水;另一方面,是隐喻身为汉成帝婕妤的班妃命运,远不如秦王之女弄玉,可以与心上人萧史一起升天成仙。可以说,江淹这首诗与原作之所以给人相似不仅是因为两诗不仅在文字、体格方面摹拟,更是在神韵上追求,把“哀”这一主题,在清丽的语言中,平平淡淡地将一缕哀怨之情注入其中,具有深远幽长的意境。并且能透过诗句本身揣摩被摹拟的作者的感受,并去摹拟,由此阐发出自己的感叹。

在其他拟作中江淹也多化用了所拟人的作品的词句,也用的很妥切。《张司空华离情》开头中的“秋月映帘栊。悬光入丹墀。”很明显出自张华的《情诗》“明月曜清景,龙光照玄墀”“佳人抚鸣琴,清夜守空帷”二句也是融合了张华诗中“北方有佳人,端坐鼓鸣琴,终晨抚管弦,日夕不成音”、“幽人守静夜,回身人空帷”等句。《潘黄门述哀》中江淹化用了潘越《悼亡诗》中的一些意境和词句。譬如“青春速天机,素秋驰白日”一句受《悼亡诗其三》中的“

曜灵运天机,四节代迁势”的影响。又如《陆平原机羇宦》“殂殁多拱木。宿草凌寒烟。”这种造境。受到了陆机《怀士赋》“感亡景与存设,惋聩年于拱术”的影响。江淹对诗句的意境化用的同时,特别关照了个体风格。在同为山水游玩诗,其分别也显示出不同的特点,恰如《殷东阳仲文兴瞩》就显得平淡,而《谢临川游山》和《谢法曹惠连赠别》则突出了玄言味的轨迹。江淹的拟作是建立在他对所拟作者的创作风格深入的了解并加以揣摩分析甄别,才能写出不同风格的摹拟佳作

江淹的摹拟不仅仅是在意境和词句方面,而且也特别关照到了各家诗作的表达特点。例如,谢惠连爱用顶真手法,几乎每首诗必用顶真手法,时人戏把运用顶真手法成为谢惠连体。而江淹拟作《谢法曹惠连赠别》中就很明显采用了顶真手法:“弭棹阻风雪,风雪既经时。”“孤筠情所托,所托已殷勤。”“疏华谓无陈,无陈心悁劳。”又如在摹拟曹植时,江淹特别注意到曹植作诗注重对偶,并有意地区摹拟:“延陵轻宝剑,季布重然诺。”江淹拟颜延之最为相似,他在摹拟颜延之诗歌的对偶时,特别是在每句中间的动词都是对偶的,如“列汉构仙宫,开天制宝殿。桂栋留夏飚,兰橑停冬霰。青林结冥蒙,丹巘被葱蒨。”可以说很好地抓住了被拟诗人的创作微妙的特点。

江淹摹拟之作的成功,在于其善观古作,曲尽心手之妙。江淹摹拟之作不仅仅是模仿前人的创作手法还有它的体悟,他还能从每个被摹拟的作者的切身的感受中去摹拟。这使得江淹的摹拟之作不再仅仅只有原作之行,而有了精神的相承,这就是比单纯的摹拟更高一层的创作。这也是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能被后人极力推崇的重要原因。

四、拟古缺陷:“自作不能尔,故君子贵自立,不可随流俗也。” 正因为江淹摹拟之作过于相似原作,以至于出现古人把他的拟作视为原作,虽然这对于摹拟之作是一种极高的赞誉,可是反过来思考,江淹作为一位诗坛领袖,在《杂体诗三十首》中摹拟又过于拘于原作,无论是在字句还是语气上都尽力摹拟,正是因为模仿的逼真,有故意造作之态,缺少了自己所独特的风格特色。摹拟之作无论多么逼真,可终究不是原作,这种差别就在拟作缺乏原创性,没有原作深刻。

上一篇:支教月总结下一篇:机械类毕业论文如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