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家庭教育现状(共8篇)
放學後的台灣,每個家庭中的孩子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有二成的孩子,每天在安親班或補習班的時間,超過三小時以上,父母,真的有時間了解孩子嗎?
今年七月,《讀者文摘》做了一份亞洲八國的父母評比大調查,結果台灣的父母表現被評為八國之末。受訪青少年評為最低分的父母。評比刊出後,引起諸多討論。
台灣父母真的有那麼差嗎?《天下雜誌》此次的「家庭教育大調查」顯示,其實台灣父母花在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少,但是相處的品質和方法有待提升。
為了了解家庭教育的總體面貌,《天下雜誌》調查家中有國小學生的父母,國小四~六年級的學生,以及學校老師,分別探詢他們對目前家庭生活與家庭教育的看法。
放學後的生活:補習
家庭教育,從放學後的生活開始。檢視孩子放學後的行程,或多或少可窺見家庭生活的樣貌。
調查顯示,近七成國小中高年級的孩子,課後會上安親班或補習班。待在那裡的時間,每天平均以一到三小時居多。但仍有近二成的小朋友,每天在安親班或補習班的時間,超過三小時以上。
這群「教改世代」的國小學生,補習的「行程」看起來並不輕鬆。三成七只補一科,有近兩成的學生補了四種以上的課程。
週末假日也不能放過,近五成的孩子,週末假日也要補習,補習科目多為一到兩科。近五成的家長,每月花在補習班/安親班的支出,平均在六千元以上。如果以目前平均每個家庭每月可支配所得約七到八萬來比較,將近一半的家庭,光是給孩子安親補習的支出,就佔了近十分之一以上。教改這十年內,補習班數量成長近六倍,補習的年齡愈來愈低。「沒辦法,大家都不要孩子輸在起跑點,所以起跑點只好一直往前移。」台北市家長協會會長包崇敏說。
你問孩子,他們喜歡上安親班或補習班嗎?超過五成的孩子說:不喜歡。
家庭相處,時間充裕,內涵貧乏
單就時間來看,父母和孩子都還算滿意彼此相處的量。近六成的家長,每天和孩子相處時間有四小時以上;超過五成的父母,每天和家人共進早餐;超過七成的家庭,會一起共進晚餐。
超過六成的家長認為,和子女相處的時間是足夠的;將近七成五的小朋友也認為和爸爸媽媽相處的時間是足夠的。
進一步探究親子相處時間的品質,會發現許多弔詭的現象。超過七成的父母說,每天,或常常和孩子聊天。但是孩子的回應卻不同。只有不到7%的孩子,每天和父親聊天談心。超過76%的孩子,「偶爾」、「從不或很少」跟父親聊天談心。也只有近20%的孩子,每天和媽媽聊天談心。每天和爸爸媽媽說話的時間,半小時以內居多。
而聊天的話題,都是以「學校課業」和「學校生活」為主。可是孩子們最想和父母聊的,卻是「心情和情緒」。
親子共處時,最常從事的活動是什麼呢?
三成五的小孩說:看電視。
近四分之一的家長說:做功課。
受訪的家庭中,超過四成的家庭有兩台電視,二成二的家庭有三台以上的電視,可見電視宰制了家庭生活的重心。但是孩子們最希望爸爸媽媽陪伴的活動,前三名是:戶外旅遊、逛街買東西,以及打電動或上網。
台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系教授黃迺毓分析,調查顯示,親子相處時間充裕,但是只是「在一起」,卻沒有深度的互動。
長期諮商輔導青少年的作家,前教育部訓委會常委鄭石岩說,將近五成的孩子在安親班時間超過兩小時,很多時間拿來看電視,父母跟孩子講話的時間很少,使得孩子的大腦並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學校老師發現,很多國中小學生可以專注的時間愈來愈少,這跟孩子很少和父母談心、一起做家事,或參與社區聚會,使得腦功能發展受影響,有很大關係。如果把父母分開計算,三成九的父親覺得和小孩相處時間不夠,比例遠高於母親;和孩子聊天談心的頻率、每天和家人共進晚餐的比例,父親的表現都不如母親。孩子最信任的人,也有超過五成選媽媽,只有一成八選擇爸爸。高叔貞強調,調查顯示父職是比較缺乏的,這也是未來學校性別教育應該加強的重點。
八成的家長認為自己是個好爸爸,好媽媽,也有超過八成的孩子認為,跟父母在一起是快樂的。
長期從事親子輔導的彰師大副教授高叔貞觀察,從問卷中,可以發現家長和小孩的吻合度很高,相互滿意度也還不錯。
高叔貞特別注意不快樂的「少數」。調查中,13.4%的父母覺得孩子不快樂,14.42%的孩子,覺得和父母相處不快樂。不快樂的原因,以「爸爸媽媽不了解我」居首。「近15%的比例,如果乘以總人口數,就非常可觀,每個家庭製造出一個不快樂的人,整個社會就要付出多少代價?」高叔貞認為,少數的需求,也凸顯了最需要資源投入與協助的所在。
家庭教育:想要與需要的落差 深入家庭教育的內在,調查中顯示諸多的矛盾和「不得已」。
家長認為,家庭教育最該培養孩子的前三項能力,分別是:養成生活自理的能力、品格與價值觀、與人相處的能力。
但是問家長,他們投入最多時間處理孩子哪些問題?排名第一的,仍舊是課業升學等競爭力。遠遠超過「應當」關照的品格、人際關係等能力。
如果經濟許可,近八成的家長會資助孩子念到「愈高愈好」的學歷。但是超過一半的家長也認為,學歷愈高,不代表人生愈幸福快樂。
小朋友也有同樣的矛盾。他們覺得爸爸媽媽最關心:身體健康和安全,以及課業升學。但是他們最希望和爸爸媽媽分享:心情和情緒。可是最希望爸爸媽媽幫忙解決的問題,還是「課業升學」居首。可見課業成績,已經是國小中高年級學生最主要的焦慮來源。
家長的矛盾,深受同情,卻似乎無解。
同樣身為父母的高叔貞說,多數家長都知道「應該」怎麼做,以及「想要」怎麼做,但是面對實際強調升學、成績的教育環境,學歷至上的社會文化與價值觀,家長也只能認知失調,把精力都放在「需要」的成績上。
可以苛責父母嗎,恐怕也很難。家長和孩子的焦慮,反應的是整體社會價值觀的扭曲和貧乏。
「我真的覺得應該要社會改革,而不只是教改,所有父母那麼焦慮,是因為我們的社會安全網真的太小了,今天如果我的小孩沒有在成績上保持領先,他也沒有太多選擇……,這是社會結構的問題,如果父母的焦慮無法解決,沒有辦法讓父母很放心的話,怎麼有可能教改?」精神科醫師、作家王浩威說。雖然超過八成的父母覺得自己是個好爸爸媽媽,但是詢問第一線的觀察者:老師,是否滿意目前學生的家庭教育,卻有超過七成的老師說:不滿意。
老師的不滿、家長的求救
老師們觀察,目前學生的家庭教育,最主要的三大問題,分別是:家長沒有時間、家長價值觀偏差,和家庭經濟和資源不足。
老師認為,孩子最需要父母幫助的是:品格與價值觀、養成生活自理的能力、以及自我情緒管理。而培養上述能力,超過八成老師認為,家庭應該負起最大責任。
但是近七成五的老師說,家長把家庭教育的責任都交給學校老師,一成七的老師說,家長把自己的責任給了安親班和補習班。只有5.5%的老師認為,家長扛起了家庭教育的責任。
鄭石岩觀察,從問卷中可以發現,品格教育,大家都覺得重要,但老師覺得家長要教,家長卻認為是老師的責任,最後反而落空形成三不管地帶。
老師認為,父母最需要改變的是:多點時間和孩子相處、改變親子教養的方法,學習更多相關知識,以及學著讓孩子有生活自理的能力。
老師認為,「時間」是家長最大的困難,但是家長自己卻說,「時間」不是問題,方法和知識才是。
家長調查中,父母在家庭教育上最大的困境,前三名是:無法理解現在小孩的心理、不知道怎麼教、不懂管教方法,另外就是電視及媒體的不良示範和干擾。
台灣的父母,其實是孤立而無後援的一群。近六成的家長認為,台灣的企業或公司,是不鼓勵員工平衡工作與家庭生活的。超過八成的家長,不滿意政府對家庭教育提供的支援。
「企業的目的是獲利,目前企業的做法,就是殺雞取卵,榨你十年,然後讓你提前報廢,這當然是家庭生活最大的傷害,」黃迺毓直言。
而政府呢?「應該沒有人在想這個問題」致力於落實「家庭教育法」的黃迺毓說。
如果可以重新選擇,再來一次,二成六的家長不願意再選擇生兒育女。如果仔細分析父親和母親的差異,會發現,父親願意的比例,遠高於母親。八成的父親願意生育孩子,但只有六成八的母親說願意。其中或可窺見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分工的傾斜,支援的缺乏,已經讓身兼數職的母親感到耗竭。
「從這份問卷,我看到家長、老師都在求救,」黃迺毓強調,不論品格或價值觀,不是單一家庭或學校可以承擔所有責任。老師在師範體系上四年課,沒有任何一堂跟品格或價值觀有關。遑論父母。美國學者提出「生態理論」,就是把家庭和父母當成內圈,學校、教會和社區,提供「非父母非老師的其他成人」,塑造教育孩子的生態,共同分擔責任。
長期在社區推動親子共讀和共學的黃迺毓希望,建構出社區也成為教養孩子的生態圈,分擔父母的教育責任。
「這部份要單靠父母和老師,實在是強人所難,誰來教父母呢?難道人當了父母之後,就理應被要求、譴責?」黃迺毓強調,「家庭教育法」必須落實,提供給現在的父母以及未來的父母,足夠因應生命階段不同處境的知識和能力。
台灣的父母們真的不差,只是需要幫助!
一位母親的告白:我要怎麼讓孩子快樂? 我本來是一個無所謂的媽媽,因為我自己成長的經驗讓我相信,念書是一輩子的事,不要失去學習的興致,才是關鍵。但是我這樣的態度,卻隨著孩子的成長,逐漸受到挑戰。
我的女兒已經在一所已經比較不強調升學的私立女中念初一。但我不能適應的是,他們每週都有週排行,老師花很多時間排各科成績。每週拿回來成績單給父母看的時候,我才發現自己原來是會被影響的。我曾在家長會時跟老師反映,可否撤銷每週排行的做法,但是過程中才發現,其實我是家長中的少數,我的想法,和社會中的主流脈絡是不同的。
後來我也屈服了,乖乖的為孩子請了家教。因為你作為父母,沒有辦法在小孩考的那麼差之後,告訴她:沒關係,我們只要快樂就好。因為孩子的自尊是在整體環境中培養,她在家庭之外,學校裡老師、同儕的眼光,都會影響她對自己的看法。你必須配合大家玩這個遊戲,不能矇著眼睛說,我們自己快樂就好。
我的孩子也變了,她原本散散的,現在跟我們去餐廳吃飯,都會帶著教科書,我會提醒她,有這個必要嗎?但是孩子也有孩子的壓力。
台湾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历史回顾
台湾地区称教育信息化为资讯教育。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台湾地区专门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领导机构,制定了资讯教育战略规划和白皮书,并在重点计划和施政报告中大力推进资讯教育。1982年,台湾地区设立“资讯教育推动小组”,开始有计划推进资讯教育;2013年1月,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合并电子计算机中心等机构成立资讯及科技教育司;截至2013年,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共有19份施政报告中强化资讯教育,内容涉及推动资讯教育、信息化建设、数字化公平、云端学习等[1]。由此可见,台湾地区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应用。
台湾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
1. 台湾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台湾地区称信息技术为资讯科技。台湾九年一贯阶段资讯科技课程是让学生能将资讯科技运用于生活与学习,强调资讯科技要面向“应用”;而高中资讯科技课程则着重由应用导入学理层面,强调资讯科技的“科学”内涵[2]。台湾地区于2008年1月新修订的高中资讯科技课程纲要包括必修模块“资讯科技概论”和选修模块“资讯科学”。“资讯科技概论”计2-4学分,内容包括:资讯科学导论、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解决问题和资讯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等。选修模块“资讯科学”又包括“基础程序设计”1-2学分、“进阶程序设计”2学分和“资讯科学与应用专题”1-4学分,每所学校可以根据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和办学特色等选择开课计划和教学内容。以高雄市立瑞祥高中为例,该校在高一开设“资讯科技概论”必修科目,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资讯科学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高二、高三开设选修科目,内容包括“Visual Basic程式设计范本”“C/C++程式设计范本”“Scratch程式与游戏设计范例教本”、“Photo Impact影像设计范本”“App Inventor2手机程式设计手册”等多种教学内容供学生选修学习。另外,天主教高雄市明诚高级中学(私立学校)选修科目还开设了“Googel Sketchup 3D建模设计”“3D打印机的应用”和“电脑机器人制作”等课程。课程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深入探索资讯科学相关领域的机会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资讯科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台湾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台湾中小学办学的硬件设施配备齐全,无纸化办公已开始推行第二代校务系统。教师电子白板应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网络资源应用方面,台北市拥有“品德教育网”“教育人口网”“教学益教网”“线上资料库”“数字气象网”“数字远程天文台”等网络资源。台北市教育资讯的未来规划提出“校校是e创学校,班班是未来教室”的宏大构想。台北市中小学正在推行“行动学习电子书包”方案[3]。如台北市成功高级中学共有71个班(只招男生),每间教室和功能室都配备多媒体平台,校园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配备了1100台平板电脑用于一个年级进行电子书包教学实验,所有学科教师都能运用多媒体平台上课等。教师教研交流一般采用Facebook(脸书)、Line(连我,类似微信)等平台,教师课堂教学一般采用魔灯(Moodle)平台,问卷调查采用Google class平台等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各学科教师把网络系统的对话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形式,网络教研通过网络社区进行,如很多教师加入了台北的翻转课堂社群。教学资源一般集中放在云端共享,供师生随时下载分享利用。
3. 台湾地区中小学电脑机器人和科技教育现状
台湾地区开展电脑机器人和科技教育采用多种形式,校内、校外和家庭多方联动,教师、往届校友、课外培训机构和家长共同参与辅导学生进行电脑机器人和其他科技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科技教育效果。
(1)在生活科技课中开展电脑机器人和科技教育活动
“生活科技”的主要内容有科技发展、科技世界、创新设计与制作、传播科技、营建科技、能源动力与运输科技。该模块相当于大陆高中“通用技术”,但“生活科技”讲述的内容更加广泛和深入,其教学内容包括电脑机器人设计制作、科技创新等内容。如台北市立内湖高级中学配备有机器人课室和25台乐高蓝牙NXT机器人,高三年级“生活科技”选修课中开设机器人课程。同时,教师利用课后业余时间和节假日辅导学生参加各级机器人竞赛和其他科技竞赛活动。
(2)利用校本特色课程开展电脑机器人和科技教育活动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台湾地区校本课程已经占据了新的地位。校本课程是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如台北市成功高级中学根据纯男生学校的特点,充分发挥男生理科特长的优势,开发了多种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学校配备有机器人实验室、网路资讯中心等。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做科技问题的研究,选出优秀的研究成果去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每年组织学生去上海参加科普夏令营(台湾共有15所学校参加),和大陆的学生一起参加科技比赛和科技交流,组织丰富的科技探究活动,进行小论文发表等;同时还组织学生参加市级、省级和世界级机器人比赛,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生物科技竞赛等,多次获得国际比赛大奖,多位学生因此获得直接保送上大学的资格。
(3)通过科技社团开展电脑机器人和科技教育活动
台湾地区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各种社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已经成为台湾校园文化中一道亮丽风景线。每所学校都会统一时间组织各类社团活动,指导教师由本校教师或往届校友担任。社团活动每周一次,每次为2个小时。资讯科技类的社团活动有硬件维修、软件设计、电脑机器人、网页制作、电脑绘画、动画制作、资讯奥赛、Scratch设计制作、科技论文、科技发明等。如台北市成功高级中学每年都有往届校友回校指导学弟开展电脑机器人设计制作活动。2014年暑假组织学生到斯里兰卡参加世界机器人比赛,并获得了世界冠军。
(4)学生通过课外补习班开展电脑机器人和科技教育活动
台湾地区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补习班。据台湾教育部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小学生有70%参加补习,初三学生97%参加补习,高中生90%选择上补习班,整个台湾地区有各类补习班共计17,551家,其中资讯类389家。在台北市还形成了一条闻名遐迩的补习一条街——“南阳街”,街上各种补习班琳琅满目[4]。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两侧楼房墙壁上挂出“张三化学”“李四物理”之类的个人家教广告牌,这也是台湾的一道别样风景。有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参加电脑机器人和各类科技教育项目的补习班,由家长出面联合其他学生自己组织报名参加各类机器人竞赛或其他科技类竞赛,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4. 台湾地区中小学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应用情况
从2012年底在台湾就流行一组新名词,“知识碎片”“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一股教育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其中,微课和翻转课堂在两岸教育界迅速流行和普及[5]。目前台湾地区很多教师都把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等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来。例如,笔者在台北市立丽山高级中学听了一节蓝伟莹老师讲授的化学课《原子结构》就是运用翻转课堂形式组织教学。教师用Google class提前一周布置任务,学生可以在家利用电脑预习,也可以用手机上网学习。学生在Google class上完成问卷调查,并在网上提前观看微课(视频短片)预习教学内容,教师提前一天导出问卷统计学生预习的结果,及时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上课时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分组探究,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完成教学任务。再如,高雄市立瑞祥高中信息技术课《电脑硬体知识》和台北市立内湖高级中学语文课《桃花源记》也是用翻转课堂的形式组织教学;还有国立兰阳女子高级中学、台北市成功高级中学(男校)等多个学校都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实验。基本操作模式都是课前利用Google class进行上课问题调查、学生发表反馈意见,教师课堂教学一般采用魔灯(Moodle)平台提供微课、慕课等视频短片,上课时每位学生一台平板电脑,通过讨论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答疑解惑等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目前还是部分教师在应用实验,没有在所有教师的教学中全面铺开,应用效果还有待在今后实践中验证。
5. 台湾地区在资讯科技教学中Scratch课程的开展情况
S c r a t c h在台湾的推广基本上是由各级学校通过正式与非正式课程使学生接触到。2007年Scratch正式发行,台湾中小学的推广于次年展开,各县市教育与网络中心陆续举办Scratch教师研习工作坊与研讨会活动。2009年起,高雄县、台中县、宜兰县等着手组织Scratch竞赛,之后陆续有台北市与新北市等县市加入,逐渐增加了Scratch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上的能见度[6]。如高雄市立瑞祥高中就把Scratch作为高二、高三年级资讯科技选修课开设,所用的教材是《Scratch程式与游戏设计范例教本》。在台湾有许多中小学信息技术老师也陆续将Scratch引入课堂中,Scratch降低了程序设计的学习门槛,使学生易于进入程序逻辑的训练。学生可以使用Scratch来创造故事、动画、音乐和交互游戏,延伸创意思维。运用Scratch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中小学生开拓了创客教育(Maker Education)的新园地。
台湾地区教育信息化应用对大陆的启示
1. 尽快推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新一轮改革的课程标准和教材
大陆目前实施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2003年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为依据制订的,依据此标准开发的信息技术教材已应用了10多年。而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新技术、新产品的快速更新,原来的教材已不能适应现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需要,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尽快出台新一轮“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组织学科专家开发与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教材。
2. 推进电脑机器人、3D打印技术、Scratch设计为基础的创客教育
随着互联网热潮和3D打印技术、微控制器开源硬件日益成熟,创客教育正在全球掀起一股教育变革浪潮。目前全世界已建立1400个创客空间(Maker space),随着创客空间的普及,创客精神越来越多地引起了教育者的思考和共鸣[7]。因此,我国要想培养一批创新型的人才,必须重视科技教育。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和台湾地区的先进经验,可在中小学技术课程中开设电脑机器人、3D打印技术、Scratch设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创客教育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共同支持和努力,出台扶持政策,解决开展科技教育购买设备和工具的经费,培训一批掌握科技教育核心知识的专业教师,推进我国创客教育的良性发展。
3. 在中小学积极探索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应用实验
目前,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流行语,其来势之猛,大有颠覆传统课堂、迎来课堂教学革命之势。几年来,大陆各地都开发和征集了大量微课资源,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应用也在积极探索中,笔者在分析“翻转课堂”和“研学后教”两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率先提出和构建了以“微课”和“研学案”为教学载体的“微课导学”教学模式[8],并把“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小学机器人等实操型课程教学中,进行了新的探索实验[9]。慕课虽然是源于美国的教学形式,但目前已经引起了国内许多中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9月成立了慕课中心,并组织了高中、初中、小学慕课联盟(C20 MOOCs)[10]。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对于海峡两岸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种新生事物,需要两岸学者共同携手、积极探索和实验研究,共同探索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的应用实验。大陆地区可以借助教育部深入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春风,大力推动教育理念变革,促进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的创新。
结束语
关键词:台湾地区 高等医学教育 改革 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b)-0018-01
笔者于2011年的5月在台湾的慈济医学院和长庚大学医学院进行了为期15天的有关台湾医学现状的调研和学习,调研和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向学校和医院的管理人员了解相关的情况和参加学生的听课及临床见习生并与学生交流,下面就台湾医学教育的现状做简单的介绍。
1 台湾地区医学教育历史
台湾现代的医学教育开始于日据时期,1985年台湾总督府在台北设立了台北医院,是台湾的第一所公立医院。1987年日本人山口秀高在台北医院内设立医学讲习所,教授医学。1899年台湾总督府医学校正式成立。经历了多次的更名和规模扩大,1936年改为“台北帝国大学”设立医学部。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光复,国民政府派员接收,将“台北帝国大学”更名为“国立台湾大学”,原医学部改组为“台大医学院”。50年代后,台湾的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其他院校相继成立。
台湾地区共有163所大专院校,其中11所设有医学系,医学系是台湾医学教育史上历史最悠久的学系,这些医学系80%都集中在中东部和东北部,台湾地区推崇长学制的医学教育形式,为七年制,即6年+1年实习。5~6年为见习,7年为实习,台湾每年医学生招生为1000名左右。
2 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1 注重通识教育
所谓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于90年代,指非专业的,人性化的,提高全面、促进思考方法的活动及课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法律意识在逐渐的提高,与此同时医疗纠纷也越来越频繁,回顾台湾地区医学教育,我们逐渐意识到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每一名医生都要学会和病人沟通、交流、学会治疗“病人”而非“疾病”,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上都给予最好的抚慰,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医患关系,让病人没有任何的压力,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做到“先做人,再做医生”。
2.2 教学方法的创新
1998年美国的NCFMEA(国外医学教育与认可委员会)将台湾的医学教育评定为与美国“无法相比”,给台湾的医学教育敲响了警钟,随后“教育部”即委托国家卫生研究院拟定医学院的评鉴制度,2000年台湾医学院评鉴委员会成立,定期对医学教育评鉴,检讨得失,给予改正。
由于医学理论知识晦涩难懂,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让医学生愉快的掌握理论知识,台湾地区部分院校的有些课程推行了“PBL”式教学。
2.3 二阶段临床课程
为了加强临床医学教育,台湾地区“教育部”及“卫生署”增加了基层医疗人才培养政策,规划了实施临床医学领域的进一步改革,涵盖毕业前和毕业后训练的“二阶段临床学课程”该课程需要有两个实施的阶段,第一阶段为毕业前的训练,在医学系第5年和第6年实施,课程规划由原来的3年压缩为两年,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之前必须通过“基本临床技术考试”。第二阶段为毕业后的训练(PGYI),学生需要利用寒暑假的时间修完学分,在第6年即可毕业,毕业后第1年以住院医师的身份在医院负责病人,获得医院所有科室诊疗经验。
2.4 招生制度的创新
多元化的入学考试制度,招生途径是:考试分发入学,甄选入学,甄选入学的方法是学校推荐、个人自由申请相结合。面试是本着:能力、怜悯心、终身学习的精神以及社会责任等人格特质。
目前,台湾地区挑选医学生,除了理论成绩合格外还要通过面试,根据各个医学院统计的结果,通过面试挑选的学生与直接考试录取的学生相比普遍较为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或者担任班级干部,而在学习成绩上却没有明显的差异。
3 借鉴与启示
3.1 改革教学方法及评价模式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仍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授课方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们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创新意识,忽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为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学有所用,充分利用PBL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法、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相互结合,教学方法的不断改变,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中合理分配课时、注重语言表达的技巧、语言的速度、提问方式、课件的选择、情景案例穿插及小结内容等外,在课堂中还应做到态度亲切、语言自然流畅,突出重点和难点,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们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地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大多采用以闭卷考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于技能考核只注重形式,并不强调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解决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为了市场对人才的培养需求,台湾地区对医学生的考核方式值得我们借鉴,用此来改革我们目前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
3.2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学科与其他生命类学科具有同一性,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为与医学科学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医学学科既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有社会科学的属性,传统的医学教育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素质的培养,和患者沟通交流能力差,依据人文发展的道理,应将医学生的素质教育贯穿始终。然而医务工作者往往忽略人文素质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加强医学院校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把各种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培养复合型人才。对医学生而言,不仅要懂得医学知识,也必须具备医学人文精神、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时刻清醒的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从改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高度,努力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将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统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将人文精神融入于整个医学教育之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人文熏陶和价值引导,以科学发展观推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冼利青,余学清.台湾医学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学位与研究教育杂志[J].2008(6).
[2]高田,哈鸿替.近代台湾医学教育的现状[J].中华医学史杂志,2003(3).
[3]王丹花,黄子杰.台湾高等医学教育的现状、评价与借鉴[J].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07(6).
摘要:中国台湾的德育教育在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体现了台湾各个阶段的政治需要,使得气具有政治化、淡政治化和本土化的特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转、社会的进步,台湾高校德育在理念、内容及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重大调整,也取得聊较好的效果,这对于同根同源的大陆高校德育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校德育台湾传统文化通识教育
台湾高校德育,是指与智育、体育相对应的广义德育,它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1]自1949年国民党当政后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把它作为教育的基础,使之为其政治服务并将其政治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发展,台湾高校德育不断改革和完善,在曲折的发转过程中,取得了较为吩咐的实践经验,这对大陆高校德育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台湾高校德育的现状
台湾高校德育在经过大幅度的改革后,可谓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值得肯定的是,在塑造民主理念与培养建设人才方面,台湾德育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台湾高校德育现状呈现出较好局势,这其中有值得大陆学习在存异中扬长避短。
1、以“通识教育”为载体的台湾高校德育
近年来,台湾“教育部”出台了《教育改革行动方案》,之处“辅导各校重视通识教育以落实全人教育理念”,即“在通识课程基础上,加注全人教育的关怀”,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整合知识架构、正确价值观、积极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发展的“全人”。
自1994年修订的《“大学法”》颁布,德育课程基本上与通识教育“相融合”。许多高校不再单独开设以政治、道德为核心的课程,而是将所要教导传授的知识与观念化整为零,融合于主体课程之中,在介绍相关主题时,融渗全人化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由显性变为隐形。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普遍体现出一个显著地特点,很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在课程、课堂中的运用,并隐含着价值观引导的教育内涵。
2、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相融合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文化的历史大国,其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价值观世界中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延续具有重要意义,而台湾高校德育则很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在课堂、课程中得运用,并且隐含着价值观引导的教育内涵。
台湾高校德育将传统文化资源作为资源来开掘,而不是以其为德育的文化基础。这有利于摆脱传统德育的封闭性,也有利于更好地去除糟粕,提高其发挥德育价值后的实际效果。在台湾高校德育中,在讲授传统文化课程时不以德育为直接目的,但无不贯穿德育旨归。将德育贯穿于人文学科中,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生命观的讲授,来间接达到德育的目的,实现了一举两得的成效。不但使其人文学科课程实现了其教学目的,同时也使得德育达到了最优的效果。
总之,台湾高校德育中充分显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台湾高校德育现状的评价
20世纪90年代,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传入,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也日益多元化。台湾高校顺应时代要求,在道德领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总体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德育理念具有先进性
台湾高校德育通过“通识教育”打破了“强性”灌输的教育方法,通过一种隐形的方式而实现德育的目的。采取这样的教育方式所取得的效果胜于明确德育课程的效果。“通识教育”
所取得的成就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还有台湾高校德育改革立足于“国际化”的大视野中,把德育的实施完全溶进于国际社会这一领域,全面关注着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从而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的健康成长。
2、德育内容讲究传统性
弘扬以孟子为宗的中华传统文化,维系民族传统文化的理想,发挥固有伦理道德的优点,乃是台湾高校德育改革的重要思路。[2]当前波及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热,诸如雨后春笋般的孔子学校以及易经学会、庄子、老子研究翻译活动等等,都是对这一趋势的积极回应。而台湾高校德育也积极参与其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大学课堂,不仅是在迎合主流思潮而且也达到了其德育的目的。
3、德育注重实践性
台湾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日益多样和复杂化,都要求培养当代青年具有顽强的意志和生命力,使“自强、自信、自立”成为多数公民的内在品格。台湾高校注意德育内容融合到学科教育之中,强化道德教育的潜隐性和渗透性。这是这种“自立、自强、自信”的道德教育方式下,台湾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华人实业家、艺术名人等,向世界证明华人有利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华人是征服命运的强者。
三、启示与借鉴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完善过程中,高校的道德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并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纵观台湾高校道德教育的改革,对我们现阶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是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与借鉴价值。
1、将高校德育渗透于相关学科,打破单一模式
大陆高校的德育课程主要定位在“两课”上,集众多内容于一堂,负多项任务与一门。针对价值观教育、审美观教育等内容专门性课程少,呈现出一种依附于理论教育,实际效果不明显的局势。而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德育模式正式打破了这种格局,对改进大学生价值观而言,具有一定的意义。所以,我国高校德育改革要注意借鉴台湾通识教育,在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我国高校德育发展的对策。
传统的道德教育法偏重于强迫式、灌输式,不管学生愿不愿意,是否认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没有在其心中生根,因此一旦遭遇风雨,不免飘摇不定。[3]所以,高校德育改革的任务迫在眉睫,要学习外国先进的德育思想进行改革。我国高校由于经济、文化等原因,使得高校德育工作见效甚小。设立专门课程和配备相应教师的德育课程仅限于理论灌输,这种枯燥的理论灌输很少有人去听。所以,致使德育工作成效小。我国高校开设了许多选修课,可适当的将德育课程融入其中,让每门课都分担一些德育的内容,通过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这样不仅使课堂内容更丰富而且也达到了德育的目的。每位教师都承担气德育的任务所取得的效果肯定胜于专门课程和专门教师的德育活动。
3、提高传统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
台湾高校德育不仅重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而且将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于德育教育的始终。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地大蓝却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意义在当下已被世界认可。尤其,博大精深的中国儒家文化的伦理价值观,对德育教育有着巨大的教育意义。
虽然大陆也奉行以儒家为主体的伦理价值观教育,注重弘扬民族文化,但在高校德育的实践中并没有全面实施。在这方面,相对讲台湾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近几年,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大学课堂,而大陆的高校却做得不是很好。高校也应重视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使二者相融合,达到文化与德育共同发展的效果。
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现代道德教育最丰富
最宝贵的资源,我们对文化传统必须批判的继承,批判它们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内容,继承其优秀的精华,有效地改变目前道德教育内容单一的状况。
当然,台湾高校的德育也存在不少问题,但以上我认为是值得我们大陆高校学习、借鉴的。通过两岸高校德育的相互交流、合作,让我们共同将高校德育推向美好的明天。参考文献:
[1]林萍.台湾高校道德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启示【A】.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8,(12)
[2]刘国磊.两岸高校德育的现状与发展愿景【A】.教育长廊,2009,(2)
(2008年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星火永延”队
钟仁清)摘要:本文通过介绍永福镇台湾农民创业园台湾高山茶的发展现状,分析其优势和遇到的问题,进而提出了针对永福镇台湾高山茶的产业化策略:以产销合作社为中心打造永福台湾高山茶品牌,多样化经营等,并且提出了产业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产业化;产销合作社;多样化经营
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Taiwan Hi-Altitude tea production of the Business Incubator of Taiwan Farmers in Yongfu Town of Zhangping City ,analyzing its advantages and the problems,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Taiwan Hi-Altitude tea production in Yongfu Towm as follow: creating the well-known brand of Taiwan Hi-Altitude tea of Yongfu Towm based on a marketing co-operative society , diversifying and so on;it lists some points to which businesses should pay attension during its industrialization.Key Words: Industrilization;Marketing Co-operative Society;Diversifying
一、永福镇台湾高山茶的发展现状
自1996年台商谢东庆先生在永福镇投资种植台湾高山软枝乌龙茶至今,永福镇台湾农民创业园内已有32家茶商与当地政府签订合同,总投资3.3亿元,总共面积约达2万5千亩,已经实际规划生产的有27家。已经开始进行采摘和制作的面积达到6200亩,其中大型茶场(1000亩以上)3家,中型茶场(500亩以上)有3家,其余的为小型茶场或还未完全开发的茶场。目前市场上的出售的永福镇台湾高山软枝乌龙茶属于中档茶,中等等级的茶叶每斤售价200元人民币。1 永福镇生产台湾高山茶的优势 1.1 气候适宜
漳平市永福镇地处闽西的龙岩市。该镇山间盆地、低山、丘陵相互交错,海拔平均75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7.4℃,年平均日照时数1740.7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839.4mm,无霜期262天。特殊的地貌、温和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明显的高山立体气候, 类似于台湾的阿里山,因此有“大陆的阿里山”之称。而台湾高山茶生长于台湾省中部的阿里山地区,所需的生长环境恰好与永福镇当地气候类似,可以说永福镇是台湾高山茶在大陆生产的最佳地区,这也是该镇引来32家台资企业投资种植台湾高山茶使得永福镇成为两岸台湾高山茶种植密度最大的地区的重要原因。1.2 生产成本低廉
台资流向大陆已成为两岸交流的一种趋势,其中大陆的生产成本远远低于台湾省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精制的台湾高山茶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农业,在产茶旺季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永福镇的劳动力价格低廉,采茶工每天的工资仅30元不仅比台湾的人均每天200元人民币低得多,就是较安溪的人均每天40或50元都有优势。除劳动力价格低廉外,由于政府政策上的照顾台商们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大片土地,形成规模化生产,因此两岸台湾高山茶种植规模最大的前五名企业都在永福镇。1.3 生产加工技术先进
永福镇的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是两岸农业交流的典范。创业园内的高山茶生产企业从台湾引入世界最先进的全套高山茶生产加工设备和技术。茶园的管理井然有序,产品质量高,达到欧盟农产品进口标准,属于无公害的绿色有机食品。1.4 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政策上的照顾
永福镇的台湾农民创业园是福建省内唯一的两个国家级的台湾农民创业园之一(另一个是漳州漳浦的台湾农民创业园),不仅受到镇里、漳平市里的政府的重视还受到了龙岩市甚至福建省政府的关注。福建省政府拨款8000万启动永福镇道路改造工程,此外为保障创业园用水需求,漳平市投入1000万元用于取水点除险加固,并争取新建日供400吨水的自来水厂。可以说永福镇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发展是离不开政府的“保姆”式的服务的。目前永福镇台湾高山茶业发展遇到的问题 2.1 品牌不响,销售形势严峻
永福镇台湾农民创业园的所产的台湾高山软枝乌龙茶在台湾省内经过几百年的竞争打败了绿茶、红茶和铁观音的其他乌龙茶成为台湾民众的最爱。但在大陆较之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安溪铁观音等名茶,台湾高山软枝乌龙茶并不为消费者所知,而且大陆名茶极多,各地的茶叶销售市场份额固定新茶很难打破原有平衡。而在台湾高山软枝乌龙茶知名度比较高的台湾省由于贸易壁垒的存在,本地产的台湾高山茶无法打回台湾市场。永福镇的台湾高山茶生产商们正面对着两岸市场的销售难题和今后产量的逐年增大的困境。
2.2 生产成本压力逐年增大
目前大陆的农业生产成本逐年增大已成为困扰农民的一大难题。一方面是农资用品(化肥、农药等)价格的上升,一方面是城市化导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带来的农村年轻劳动力不足引起的劳动力价格飞涨。台湾高山茶的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特性与劳动力不足和劳动力价格飞涨的矛盾日益激烈;此外高品质的台湾高山茶要求的大量有机肥供给也成为一个另茶叶生产商们头疼的问题。2.3 台商大陆融资困境
对于永福镇台湾农民创业园的高山茶生产商们无论是茶园日常生产管理,还是高山茶品牌的打造,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目前产业园内茶园的建设资金几乎都是台商们自己的原始资本,没有通过金融机构融资,但是之后的品牌打造需要的资金额较大非其中任何一位台商一个人能承受的起得。但是在目前两岸三通并未实现的情况下大陆金融机构无法了解台商的信用状况,农业资产的资产评估也比较困难,这两个因素都使得大陆的金融机构不愿意贷款给台湾农业投资商。从台商们的个人认知来讲,他们也不接受大陆目前7%以上的高额信贷利率。因为在台湾岛内不仅农业信贷利率低,仅有2%,而且当局对农业扶持力度大,像茶叶这样的高附加值产品可以拿到零利率的贷款,这两个外因都使得台商们对大陆贷款的高额利率望而却步。
二、永福镇台湾高山茶产业化发展策略 以产销合作社为依托,联手打造台湾软枝乌龙茶品牌
永福镇台湾高山茶产销合作社是在漳平市政府的引导下当地的17位台湾高山茶生产商们借鉴了台湾省的农业产销班的运作模式建立起来的具有企业性质的合作组织。该组织在组织、管理上区别于本地一些管理松散的低级的农业合作社,但由于股东都非台湾当地农会的骨干成员因此合作社的管理经营上还要合理引入台湾农业产销班里适合大陆市场环境的成分,以提高合作社的效率和市场竞争力起到解决台湾高山茶的生产成本降低、品牌塑造、融资等问题的重要作用。永福镇台湾高山茶产销合作社的应具备的功能 1.1 联手打造永福镇台湾高山茶品牌
正如上文提到的单靠每位生产商独自打造自己的品牌,无论在资金上还是在市场的竞争环境下都是不可能成功的。现在这个台湾高山茶生产商们聚集起来联合入股组建的企业不仅可以聚集各生产商的资金打造“永福台湾高山茶”这个共同的品牌,还可借助于其规模成为区内该行业的龙头企业以获得政府的扶持。产销合作社能够对各茶叶生产企业的茶叶进行分级包装,既保证了市场上台湾高山茶的质量,又保证了市场上不同质量的台湾高山茶对应不同的价位,有效防止目前大陆茶叶市场品位与价位混乱现象的发生,为台湾高山茶的品牌创立了健康的市场环境。1.2 降低生产成本
产销合作社可以在农资用品的采购上做到统一大批量采购。这样一来可以直接联系生产商,减少中间环节的剥削,以较低的价格获得肥料、机械等农资,有效减少生产成本。1.3 构建稳定的销售网络
由于台湾高山茶的生产目前都集中在永福镇,产销合作社相当于大陆台湾高山茶的垄断企业,既可以向运输商压价又可以找到终极销售商制定合理价位。合作社可以保证大批量的茶叶产品供应以满足销售商的要求还可以凭借其市场势力和销售商商议价格,其分级包装功能还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价格生成机制,这两个条件都足以使得永福镇的台湾高山茶生产商们拿到一组满意的价位,获得高利润。其垄断性质还有利于保证销售网络的稳定性。在整个销售网中对消费者的定位极为重要。品牌塑造是一个长期过程,当前还是要以大陆台商为主要消费者,一方面联系台资茶叶销售商天福铭茶利用其销售网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台商们在大陆的联系网直接联系消费群组建自己的营销网,待到合作社达到一定规模时再进攻大陆本地消费者甚至凭借自身的质量优势进入国际市场。1.4 技术共享与推广
由于个生产企业拥有了共同的品牌“永福镇台湾高山茶”大家有共同的利益,都迫切希望提高整体的茶叶质量,这必然使得永福镇台湾高山茶产销合作社的各位社员们高度地技术共享并且还产生了引入新技术的激励,有利于台湾高山茶整体的技术和质量的升级。1.5 便于融资
各台湾高山茶生产商们联合组建的台湾高山茶产销合作社具有企业法人性质,可以凭借其背后的雄厚资本与金融机构协商贷款事宜,而且其宏大的规模必将获得政府的高度重视,届时产销合作社可以凭借区内行业龙头企业的地位.在政府的帮助下获得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如建设发展银行的基本利率贷款。2 多样化经营
2.1 以茶叶深加工和物流中心为定位
考虑到当前永福镇台湾高山茶生产的两大优势:茶园管理和茶叶深加工技术,都没有被很好的利用,特别是后者代表着目前世界茶叶加工的先进水平的情况,今后永福高山茶的发展可以从充分利用这两大优势入手。再来看目前大陆茶叶生产状况,虽然茶叶名品较多但是深加工技术粗糙,高质量的成品茶较少这种情况在漳平市特别明显,漳平的水仙茶属于闽西名茶但是漳平当地水仙茶生产以小规模家庭式生产为主,加工技术粗糙,价格低廉。纵观以上两点,永福镇的台湾高山茶生产企业可以发挥自身茶叶深加工上的优势,以漳平市茶叶深加工中心为定位,包揽漳平水仙茶的加工业务,充分利用企业的茶叶加工优势。此外永福镇的台湾高山茶生产商们还可以借助自身的茶叶营销网扩大营销规模助销漳平水仙茶,成为漳平市产业物流中心,进一步实现产业升级。这样一来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二来还可以带动当地茶产业的发展,实现两岸农业合作的共赢。2.2 开发休闲观光农业 开发优势与必要性:
气候优势 :永福镇的立体高山气候使永福镇成为夏日避暑的首选去处。环境优势:永福镇内基本无工业,空气清新,山间盆地、低山、丘陵相互交错是一个山清水秀翠竹丛生的美丽山镇。区位优势:永福镇毗邻厦漳泉三角洲,通往这三地的交通便捷,市场广大,周末从这三地驱车到永福当日即可游完回到家中,是周末休闲的理想去处。农业忙闲时节差异明显:茶叶的采集加工时节在春秋冬三季,全部生产时间合计不过100天,全年其余时间都在进行茶园管理,比较清闲。
休闲观光农业在台湾省已经成为家庭农场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几年在大陆也悄然兴起。永福镇的台湾高山茶茶园内目前已经开始修建观景台,在茶山上种植日本樱花等园林美化树木,此外周边的旅游硬件设施如旅馆,酒店等,还要逐步跟上。在旅游品牌的打造上除了政府的大力宣传外最主要的还是依靠主动联系厦漳泉三地的台商,在通过他们的宣传逐步打响永福镇夏日避暑休闲农家游的旅游品牌。
三、文化与产业结合,打造地方节庆产业
茶叶在中国不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文化。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丝毫不比日本的茶道逊色,只是缺乏推广和宣传。永福镇台湾高山茶可以走文化与产业结合的道路,每年举办“台湾高山茶茶文化节”,开展“斗茶”、名茶评比和茶艺比赛等活动,打造永福台湾高山茶的节庆产业。“台湾高山茶茶文化节”应定位为大型茶叶文化活动和茶叶推广、销售展览会。邀请中国茶叶界的名人、茶叶营销界大型企业管理层和全国各地名茶生产商来一同品茶、赛茶。这样一来可以增大永福台湾高山茶的知名度打响“永福台湾高山茶”这个品牌,二来还可以借助这个机会进行茶叶分级拍卖,完成部分茶叶销售工作。“台湾高山茶茶文化节”一旦成为国内上规模的茶文化节,即可以上升为一种节庆产业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为永福当地的台湾农民创业园休闲观光农业打开市场还可以带动漳平市的其他旅游景点的发展,形成茶业、茶文化和旅游业三者互促发展的局面。考虑到以上利益,漳平市政府甚至龙岩市政府都会在资金和宣传上大力支持。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融资观念
台商们要尽快融入大陆的金融环境,接受金融市场的现实。虽然目前台湾省内利率较低,农业贷款利率还可也低至零利率,但是目前大陆的宏观调控决定了高利率的必然性。政府考虑本地农民的感受和当前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不会给予台商特殊待遇。台商们应该接受最低至基本利率的事实。2 分清主次,循序渐进
永福台湾高山茶的产业化道路上台商们必需认清主营业务和附加业务,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其中台湾高山茶是主营业务,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首先考虑;休闲观光旅游业务和承接的水仙茶加工业务只是附加业务,需要花精力但要有所取舍。在茶叶产业化过程中无论是品牌的打造,销售网的建立还是产业的升级拓展都要循序渐进做好规划,切忌急于求成和胡子眉毛一把抓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有幸能在2011三明市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提高培训班中参加了为期十天的台湾考察学习,此行教育考察团共32人,在班主任陈明杰的带领下,由厦门机场乘坐13:30的飞机飞往台北松山机场,一下飞机带着兴奋、激动和一丝神秘感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见到繁体字的招牌、听到亲切的闽南话,让我感受到我们似乎还没有远行,就像在家里一样。第二天参访了台湾桃园国小、郑声中学及托福托儿所,听取国小及郑声中学校长的台湾教育现状和学校介绍,参观了校园、观看了桃园国小的汇报演出,同时走访了部分师生。5月27日开始,我们对台湾进行了为期7天的环岛考察。我们先后到达了台北市、台中市、斗六市、高雄市、台东市、花莲市……,对台湾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现谈谈我此行的感受、体会:
一、台湾教育:
1、注重多元办学,接轨国际教学
台湾的“国民教育”普及分国小和国中,国小六年,国中三年这些就构成了台湾的九年国民义务教育。学生就读公办学校实行免费,学生所需费用均由政府承担。但校园建设已远远比不过祖国内陆的许多市属学校,校园占地面积较小。台湾有国立学校,也有私立学校,还有天主教、佛教办学等这是我们内陆所见不到的,台湾人只要家庭收入高,文化知识高的家长都喜欢选择私立学校,虽然私立学校学费昂贵,是公立学校的3倍,但有能力的家长都愿意花钱让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私立学校为争取生员,竞争激烈,都努力创建自己的特色。如:我们参观的郑声中学就是一所私立的天主教学校,现已有四十五周年的历史了,校内设有天主教堂,天主教教主寝室,学校利用天主教堂对学生进行生
命教育、感恩教育----举行祭天敬祖礼、十八岁成年礼等品德教育。这所学校有5000多名学生,启动了校园美化工程,让本校广设科学生自行设计并装扮校园文化,将校内厕所及楼梯进行彩绘美化展现了普普风潮的艺术风格,让学生随时臵身在时空交错的空间里。学校施行国际教育,安排学生到海外特色学校参访体验学习,增加其跨国文化知识以及提升未来在全球各地的就职能力。
2、办学特色突显,传承精典文化
参访桃园国小,带给我深深的震撼的是这所学校给我们展示舞蹈特长班的学生表演的节目《蜕〃进行式》,当学生的优美而专业的舞姿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感到这是一所不简单的国小,这节目参加99学台湾全国学生舞蹈比赛获得特优奖。听老师们介绍这些特长孩子是从三年级起面向社会特招,经过专业委员严格认定选拔出一个班级,平日每天都上专业舞蹈课,可见特长教育在这里是相当重视的。台湾社会比较注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领域更为突出。从学校环境文化的建设可以领略到:当我们走进那并不起眼的小学校时,在穿堂中本校校长和教务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穿堂中展示着他们老师的照片,校园校舍的平面图、近期开展的系列活动。走进校园虽然没有华丽的建筑但处处整洁干净,校园内每个角落都有贴近学生的警示标语,如:“禁霸”、“父母恩德重如山,知恩报恩不忘本”、“说话音量放低低,懂事有礼笑嘻嘻”等,这所学校让我印象最深的建筑是在教学楼前立的一尊孔子塑像,至圣先师的文化思想在这儿仍然发扬光大,中华精典文化的传承在这仍然得以延续,虽是一海之隔但本同根生。
3.家长委员热情,关心资助学校
这次参访三所学校的过程式中,两位漂亮的家长委员会会长始终陪着我们,她们热情地接待着我们这些远方的贵宾,在参访桃国小图书馆时,我们还发现
这儿的图书馆管理人员是由家长委员会的志工当任,这一切让我感受到他们的家长委员真正参与了学校的办学、管理。陈校长介召这些家长参与学校重大活动、关心并资助学校发展,有常住学校内的办公室、活动家长室。其历任会长写入学校史册,家长会还协助校务推展、公益团体认养(资助贫困学生)与资助办学,是一种亲师合作。如:家长对学校有什么意见,找家长委员会;学生社团要资金,找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参与学校这么多事务,却是分文不取,完全是做义工。为学生服务,为学校服务。因为他们明白:一切为了孩子!家长委员会成员表现了非常高的素质。
二、台湾风土人情
1、山美水美人更美
此行我们领略了台湾的美景,台湾同胞的热情好客,台湾人的彬彬有礼。每到一个学校,都受到热情的接待,周到的安排、细致的准备。每天离开酒店时服务人员都会站在门给我们招手离别,讲话轻声细语,举止端庄国民素质较高。
2、提倡环保低炭生活
台湾人很节约注重环保,在校园内装有用电监测即时看板,这是国家电力社监测各用电单位的用电情况,超过规定量电费将倍增。来到每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小镇,很难见粉尘。街上不大看见警察,却看不到有车辆和行人闯红灯的现象,更难见车辆为了抢时间而左冲右突不文明现象,遇到交通堵塞,大家各自在车里静静地等候,听不到喇叭声。街道边的修车店也是干净整洁的。保护环境的意识深深地植根于公民的心中。
一、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指的是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是何种国家的心灵活动,即一个人对自己所属的政治共同体的期待。就国家认同的基本需求而言,国家认同至少包含一个历史的领土或国家、共同的神话或历史记忆、共同的大众文化、共同负担的法律权利与义务、共同的经济利益等。[1]国家认同强调个体对政治共同体的归属,包含血统、文化与政治经济制度三个层面。国家认同形塑的价值观会影响个人或集体的行为导向,尤其是青年一代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国家认同将在未来主导国家的政治行为。
二、台湾青年的“国家认同”现状分析
1.台湾青年的“身份认同”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认同”日益成为岛内最受争议的政治议题。随着台湾主体意识日益膨胀,整个社会中“认同台湾”的声音大过“认同中国”的声音。 在“国家认同”愈演愈烈背景下,新成长起来的台湾青年的“国家认同”与上一世代台湾人有明显差异。
台湾青年对“台湾人”身份认同不断上升,对“中国人”身份认同并没有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有所提升。2008年6月台湾媒体TVBS民调显示,被问及认为自己 ““是是台台湾湾人人还还是是中中国国人人””时时,,2200--2299岁岁的的台台湾青年认为自己“是台湾人”的比例高达76%(全体民众为68%),明显高于其他年龄龄层层((在在5500%%~~6600%%之之间间)),,只只有有1133%%自自认认 ““是是中中国国人人””((全全体体民民众众为为1188%%)),,为为所所有有年年龄龄层层中中最最低低。。22001133年年1100月月TTVVBBSS民民调调显显示示,,2200--2299岁岁台台湾湾青青年年认认为为自自己己““是是台台湾湾人人””的的比比例例进进一一步步上上升升到到8899%%((全全体体民民众众为为7788%%)),,明明显显高高于于其其他他年年龄龄层层,,只只有有1111% % 自自认认““是是中中国国人人””((全全体体民民众众为为1133%%)),,为为所所有年龄层中最低。
此外,笔者赴台学习中所接触到的台湾青年主要以“台湾人”身份认同为主。 与数十位台湾在校大学生日常互动中,发现大部分在谈话中会不由自主地区分“我们台湾”和“你们中国”,理所应当地将台湾和大陆对应成“两个中国”或“一边一国”的政治地位关系。这种身份认同并非完全受政治或意识形态因素影响,而是在两岸关系曲折发展中,由台湾的主体性发展确立。历史原因造成的长期文化断层、 认识缺位、交流受限、教育误导等因素,加速了台湾青年一代对“台湾人”身份认同, 减少了对“中国人”身份认同。
2.台湾青年的统“独”立场
长期以来,台湾民众统“独”立场长期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分布格局——主张两岸统一和台湾“独立”的人占少数,大多数人主张维持现状。台湾青年的统“独”立场与此相近。笔者在台湾某大学课堂上对不同院系和年级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发现,约有58%的青年学生倾向于两岸维持现状,认为维持现状既可与大陆保持良好的经贸往来,避免国际政治压力,维持和平的两岸局面,又能保持台湾政治经济体制不受干扰,维持良好的自治。25%的青年学生认同台湾“独立”, 认为基于现实状况两岸呈现分化状态,两岸长期割裂和政治经济体制的差异化决定了台湾应当“独立发展”。加之由于香港接连发生“占中”“反水客”等事件,使部分台湾青年对“一国两制”的政策持消极态度。此外,认为“大陆人素质低”“担心大陆人会抢占台湾资源”等也是台湾青年对两岸统一产生顾虑的重要原因。另有17%的青年学生支持两岸统一,认为统一后既可按“一国两制”政策保留台湾的政治经济体制,又可依靠大陆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发展台湾、保卫台湾,提升台湾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笔者还发现, 绝大多数台湾青年对大陆经济实力、国际地位、军事力量的崛起有依赖倾向,对大陆的政治经济体制、生活习惯、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的差异化有逃避倾向。这种对大陆“又爱又恨”的心理使很多台湾青年既渴望获得大陆的就业机会和经济红利,又对大陆存在“负面”印象和恐惧心理。这种基于情感和利益的矛盾心理左右着他们的两岸统“独”立场。
三、重构台湾青年“国家认同” 的建议
1.建构台湾青年的“双重认同”
在中国和平发展大架构下,胡锦涛曾提出两岸关系的务实路线──防独重于促统。两岸统一在短期内难以达成,保持台湾不独,应是当前处理台湾问题的战略目标。如前所述,台湾青年的“台湾人认同”已根深蒂固,如果强行扭转这种认同观,极有可能得到适得其反的结果。因此,在“台湾人认同”基础上建构与“中国人认同”并不排斥的双重认同,不失为未来化解台湾青年的“中国认同”危机,引导台湾青年建立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国家认同”的最佳路径。[2]在台湾,“台湾人认同”是大多数台湾人基于地域性的身份认同,并非完全上升到政治层面的 “国家认同”“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和“是中国人不是台湾人”建构的二元对立的认识本身具有很强的误导性。让在台湾生长的青年世代做出这样的选择割裂了两岸同胞身份的包容一致性。因此,建构台湾青年“既是台湾人更是中国人”的“双重认同”是“防独促统”的关键所在,也是两岸相互了解和交流的共识基础。
2.加强对“一个中国”的认同教育,建立共同史观
台湾部分“台独”分子利用各种政治社会化手段丑化和抹黑大陆,并通过将台湾高中历史课本一分为二——即分为《中国史》和《台湾史》方式人为制造出“独立” 的台湾史观,造成台湾青少年不愿意认同 “中国”,剥离自己与中华民族的血脉联系。大陆应向台湾方面施加必要压力,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上台,必须去除由“台独”分子建构的台独史观,积极恢复客观正确的台湾历史史实的认知,让台湾青年对中国有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要采取综合举措,加强对台湾青年“一个中国”的认同教育,塑造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实现两岸史观的调和与对接。
3.客观介绍大陆政治经济体制及发展成果
在两岸长期隔绝背景下,台湾丑化大陆的政治生态一直影响台湾青年世代。 不顾大陆的实际情况否定和批评大陆的政治经济体制现象比比皆是。部分台湾媒体基于不同的意识形态抹黑和妖魔化大陆更是层出不穷,从而造成台湾青年对大陆存在诸如“专制不民主”“落后”“不文明”“没有人权”等种种刻板印象和负面观感,也形成其“恐中、畏统、倾独”心理。近年来爆发的“太阳花学运”和“反课纲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台湾青年“否中” 意识。因此,两岸间应加强各种形式交流,让更多台湾青年来到大陆、了解大陆, 增加对大陆改革开放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认识,并通过新媒体手段客观宣传介绍大陆的政治经济体制,以此提升台湾青年对大陆的认同感,消减心中的恐惧和顾虑。
4.加强两岸经贸合作,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台湾青年
台湾青年对大陆惠台政策呈现出一种矛盾心态,既希望大陆对台“让利”,又怕“矮化”台湾或被大陆“统战”。伴随着台湾经济持续低迷,大学生平均月薪陷入22000新台币“魔咒”,越来越多的台湾大学毕业生被迫选择“离岛”寻找工作。相较于岛外的其他就业地区,台湾青年对经济蓬勃发展的大陆经济体更感兴趣。因此,大陆可营造更加开放的就业环境,提供相应的优惠帮扶政策,吸引台湾青年赴大陆就业和创业,让台湾青年切实参与、 见识大陆经济发展历程,分享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红利。此外,大陆可依据市场经济规律适当向台“让利”,与台湾方面开展更广泛的经贸合作和建立更深入的经贸联系,尽量考虑和照顾台湾青年利益,为他们积极参与两岸经贸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5.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与青年交流
首先,两岸文化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正如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题为《大力加强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建设两岸同胞共同精神家园》演讲中指出的“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血同缘、书同文、语同声, 亘古未变。”台湾部分“台独”分子片面强调所谓文化“本土化”,虚化中国文化在台湾文化中的地位,妄图从文化根源上切断两岸之间的共性联系,达到其实行政治 “台独”、实质“台独”的目的。两岸应当加强文化交流,形成包容性交流机制,携手推动交流机制法制化、交流活动常态化, 增加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心灵归属感。
其次,两岸应加强青年交流。习总书记指出,两岸青少年身上寄托着两岸关系的未来。要多想办法,多创造条件,让他们多来往、多交流,感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潮流,感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趋势,以后能担当起开拓两岸关系前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重任。[3]青年一代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定型,在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台湾青年对大陆的政治经济、自然人文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兴趣,大陆青年也愿意认识台湾、了解台湾。在此基础上,两岸应当扩大青年的接触和交流,通过举办青年夏令营、学术论坛,建立青年精英(领袖)交流项目、交换生项目,搭建青年社会活动家、青年艺术家、青年教师、青年创业者交流合作平台等系列举措,为两岸青年才俊提供充足的交流机会、稳定常态的交流环境和保质保量的交流项目。这必将有助于两岸青年实现在思想认识上互通互进,共同形成和建构起“一中”认同。
参考文献
[1]徐志嘉.认同转变:两岸关系的结与解[J].东亚研究.2009,40(1).
[2]刘凌斌.两岸大交流背景下台湾青年的“国家认同”研究[J].台湾研究,2014(5).
但如今,青少年比我们以前幸福多了。
台湾青少年的读与不读
了解台湾青少年阅读样貌,先看看他们周未期假在做些什么?金车教育基金会六月公布一份最新的调查指出,周未期假有九成六的青少年会看电视,九成五的青少年选择上网,还有八成青少年会看书报杂志,但多与影剧娱乐有关。事实上受到课业压力影响,许多国高中(编辑注:台湾称初中为初中,小学为国小,高中一样。)青少年阅读量都比小时候来得少。根据台北市立图书馆统计,13岁到18岁青少年是全馆所有年龄层中书籍借阅数量最少的,约为国小学童组的一半。正因如此,书籍上标着的“青少年适读出版品”,无疑是票房的毒药。大多出版社不敢出版青少年适读的作品,在书店也很少看得到专门陈列青少年出版品的书柜。台湾青少年读物市场呈现出版商不卖、消费者不买、书不多也没有人看的情况。
相较过去,时下青少年可选择的阅读类型及数量多上数倍不止。过去我们读《撒哈拉沙漠》、《窗外》、《韦斯利》、《亚森罗苹》、《海水正蓝》、《刘墉》、《小野·侯文咏》是好几个时代的共同经验,书榜上从春天到冬天变化不大,甚至有些书可能在榜上挂上一整年不止;类型也限于爱情、推理、武侠小说或漫画。而现在排行榜都要分好几个类别,每个月都有一个新的局面;还有那些随时跟着流行走的杂志及讨论公仔、球鞋及手机等流行文化专门志、在线游戏及攻略手册等,类别五花八门。
跟着电影看小说
为了改善青少年不阅读的问题,原来行之有年的学童阅读推广,十年前开始走进国高中校园里,2005年一个跨校网络读书会委请博客来书店管理,目前平均每十位高中职学生,就有1.5人在网站上注册。每年暑假,博客来也会公布青少年阅读的相关书单作为青少年阅读的参考,其中一份书单是“青少年分类畅销排行”统计16岁到19岁间会员的销售数据,称精准呈现青少年都在看什么书。
位居榜首的是海内外都畅销的《幕光之城》。说来讽刺,尖端出版早在2007年即以轻小说,符合青少年阅读方式出版,第一集拆成三本,用动漫风格做插图,还将书名改成较为俏皮的《吸血鬼达令》、《吸血鬼猎杀》和《吸血鬼之吻》,但推出两年卖不到二千套。2008年12月底改编电影在台湾上映,尖端出版重新改版,一次推出完整三本的Twilight系列小说,短短两个月系列小说每一本销售量就超过十万册,营业额占尖端整年获利的70%。榜内最好看小说top20里还有《追风筝的孩子》、《PS.我爱你》及《Q&A》,都是在台热卖电影的原著小说,挟着《哈利波特》超高人气威力,J.K罗琳《吟游诗人皮陀故事集》也在榜上,可见流行娱乐对青少年阅读的影响力颇大。
漫画: 永远的青少年主流读物
讨论青少年读物一定要提到漫画,现在普称“动漫文化”的流行现象。用画面来挑动读者情绪,以分格铺陈故事节奏,让人快速进入情境,叫人对漫画爱不释手。画在纸上的主角,经过具像投射比文字更真实,因为是画,所以画的也更虚拟,背景、人物脸部表情可以没有限制的尽情表现,正好符合青少年狂野的想象与梦想。
数万人潮每年挤爆台北国际书展“动漫馆”及暑假的漫画博览会,都是青少年每年重要的仪式活动。第一届“台湾角川轻小说暨插画大奖”轻小说组金奖作品《罂笼葬》、《名侦探柯南系列》、海上冒险故事《ONE PIECE航海王》都是时下很热门的作品。想必是今年暑期漫画博览会注目的焦点。
动漫迷间流行的网络黑话更变成时尚流行语,够时尚称“潮”、吸引人漂亮的叫“萌”、还有“宅”、“KUSO”、“Orz”。偶像剧由漫画改编而来成为重要路线,《流星花园》、《蜂蜜幸运草》、《蓝球火》收视长红的漫画偶像剧,也快速累积漫画的忠实读者。而推理漫画《名侦探柯南》吸纳读者年龄层更广,长年不衰的卡通动画还不够,电影版因应而出,2006年就卖给电视台开拍真人版的《名侦探柯南》。偶像剧、电影、动画及在线游戏都是动漫衍生产品的领域,漫画不再是青少年的次文化,而是主流流行文化。
华人作家各拥一片天
在top100青少年销售书单上,还可看见新生代的台湾华文作家在各种类型内容上各有表现,其中作家名出现频度最高的是“九把刀”,九把刀以网络创作起家,立志成为华文创作第一人而努力不懈,曾经创下14个月14本书的记录,写作风格多变,2009年他在榜上的作品有,《杀手,流离寻岸的花》、《拼命去死》、《这些年二哥很想你》、《不是尽力是一定要做到》、《慢慢来比较快》共六项作品。
因特网出现后成为年轻创作者的发表平台,“网络小说网站”及“高人气博客”是出版社找寻出版来源必访之地。除了九把刀外,也有不少网络写作上榜,比如御我的武侠科幻网络轻小说《吾命骑士》及《非关英雄》系列。网络爱情小说有藤井树的《夏日之诗》及橘子的《我想要的,只是一个拥抱而已》,图文创作知名的弯弯《要不要来我家:弯弯涂鸦日记4》也在榜上。
入榜的经典作品及大陆作家不多,文学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硕果仅存,不过几个硬底子的小说家近年作品有上榜,龙应台与儿子书信作品《亲爱的安德烈: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以及她对亲人朋友最深的盼望《目送》;简媜文学创作《水问》,《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一个小男孩的游学志》是简媜作为一个母亲分享对学童教育的看法。侯文咏《危险心灵》入榜好几年了,描写一名十五岁国中生奋勇挑战台湾教育体制的故事,3年前台湾公视拍成连续剧时是发烧话题。
榜上另外有些作品书名直接反映现下青少年生活,想成为团体焦点,来学习刘谦《男人必学的魔术:30个魔术让你宅男变型男》;培养有魅力的兴趣,可以考虑周杰伦《不能说的秘密电影作琴谱》或是《吉他手册系列丛书》;不景气学经济美食《美食凤味阿基师59元出好菜》是外宿大学生及宅男腐女们的好选择;爱情在人际关系经营里很重要,谈论男女感情的作品就占了大半,男生向《把妹达人》及《搭讪圣经》学习,女生则要读女王的作品《我是女王——那些好女孩不懂的事》,还要知道《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现在青少年爱情和生活更开放也更有主见,也懂得经营自己,想打造更好的自己,心理及生理都要下工夫,《秘密》和《不报怨的世界》教你正向积极思考;《请你跟我这样瘦》、《一定瘦》想变迷人要先减肥。
台湾青少年患阅读厌食症与偏食症
进入博客来经营的跨校网络读书会网站,发现中学生投稿的阅读心得集中在心理励志及小说、文学,购买记录也显示高中生阅读小说、漫画及文学占最大宗,男生有67%、女生则有71%比率采购这三种类型出版品,其他艺术类、社会人文、科学及趋势书都明显偏少。
根据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神经影像研究所发现,青少年时期大脑仍会持续成长,尤其是大脑皮质、海马回等部分,许多到16岁才完成生长。青少年时期其实正是“大脑发育的第二黄金期”。若此时期能够进行大量且多元的阅读与科学研究,持续刺激,发育成长的状况会愈好。
一份调查研究发现台湾大学生,因为“无聊打发时间而阅读”的比例较其他年龄层都来得高,显示台湾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和国高中一样是单项的学习,所以阅读闲书来打发时间,而不是为了研究学问。
世界各国推行阅读运动行之有年,透过阅读打破先天或后天的不平等,提升公民迎接未来的能力、缩短社会上的知识落差,养成阅读习惯,才是成功的终身学习。
【台湾家庭教育现状】推荐阅读:
台湾省的历史和现状05-17
台湾教育调查问卷09-23
台湾生命教育课程11-13
台湾通识教育02-05
台湾之旅6-台湾的夜市500字游记作文03-31
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及台湾商务多次02-13
台湾时政新闻05-31
游台湾有感06-21
台湾税制简介07-13
台湾旅游心得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