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2025-03-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精选10篇)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篇1

化学与生活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教案)

一、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

(2)了解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3)了解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与同学讨论、查阅资料,了解钙、铁、锌、碘等营养元素的食物来源。(2)调查市场上有关补钙、补锌等保健药剂,查看它们的标签或说明书,了解它们的主要成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丰富课本知识。

(2)通过本课题学习,更加注意平常的饮食营养搭配,改掉偏食、挑食、不吃蔬菜等不良习惯。

(3)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看待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二、教学重点:

人体的主要元素组成、分类及作用,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及适宜摄入量。

四、教学准备:

1、学生以“你知道人体内含有哪些元素”为题,在课前进行资料查找。

2、教师在充分估计学生查找资料的情况的前提下,制作好课件。

五、教学过程:

【引入】1.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图片,提问:一些产品中常出现补钙、铁、锌、硒、碘等的词语,这里的钙、铁、锌、硒、碘是元素还是单质 学生回答:广告语中的钙、铁、锌、硒、碘是元素。2.我们知道世界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人体也是物质的,他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呢?

人体为什么要补充这些化学元素?它们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 学习过程:学生全班交流“你知道人体内含有哪些元素”资料查阅情况 板书: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学生自我评价资料查阅情况,教师给与引导和鼓励。阅读教材P94学习结论:总结出人体内的主要元素课件探究结论:阅读教材1.有些元素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如钙等;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补充足够的钙元素呢?

2.有些元素是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钾和钠等;3.微量元素分为三种,即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有害元素。有必需元素,如铁、锌、硒、碘、氟等,这些必需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及摄入量过高、过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讨论与交流:学习总结:食物多样,经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

六、总结:本课题学习了人体的元素组成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无机盐的生理功能,动的重要意义,的饮食营养搭配,改掉偏食、挑食、不吃蔬菜等不良习惯。P95相关内容及表ppt)

P93

谷类为主;即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关系。培养关心健康的意识。12—(见课件P95内容,理解以下内容。

多吃蔬菜、ppt),区别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水果和薯类;了解某些元素对人的生命活(见

20多种是人体重点是介绍—1

——

有人认为尽可能多吃含有这些元素的营养补剂,你认为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有人说:药补不如食补,我们的饮食应遵循什么原则?每天吃奶类及豆制品;

通过本课题学习,希望大家更加注意平常

七、习题巩固

1、下列元素在人体中不属于微量元素的是

()

A、铁元素

B、钙元素

C、锌元素

D、硒元素

2、下列有关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体内缺铁会导致贫血,因此铁的摄入量是越多越好。B、钾和钠元素在人体内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C、碘缺乏和碘过量都会引起甲状腺肿大。D、儿童生长迟缓、食欲不振可以适当补充些锌元素。

3、下列对人体健康有害的一组元素是(A、铅、汞、砷、镉C、铁、硒、钾、碳

4、因人体内缺乏而引起表皮角质化和癌症的营养元素是(A、铁

B、钙)

B、氧、钙、钠、镁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篇2

下面对某些金属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作一简要介绍。

铁是血液中交换和输送氧所必需的一种元素, 生物体内许多氧化还原体系都离不开它。人体内大部分铁分布在特殊的血细胞内。没有铁, 生物就无法生存。

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 篇3

与微量元素有关的疾病,有的与人类自身的膳食和人体新陈代谢功能有关,有的则与环境中微量元素含量及其分布状态有关。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目前已进入老龄阶段,他们在青壮年时期的膳食结构以大米、面粉、蔬菜为主,很少有含钙丰富的牛奶及其乳制品,因此食物中普遍缺钙。按照生理需要,成年人每日要摄取钙800克,但实际每人每日只摄入不足500克,因此他们普遍患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及骨质增生等疾病。

环境中某些微量元素过剩是由两种原因引起的,一种是人为活动造成的微量元素污染,另一种则是地球自身作用与演化的结果。

自然条件下地球自身环境改变不容易被觉察和发现,有时甚至发展到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还不知其原因到底是什么。跟人为污染相比,这种环境的改变是相当缓慢的。微量元素从地表岩石进入土壤、水系和空气中要经过岩石的风化破碎、矿物的分解和搬运、沉淀等一系列复杂过程。其中一些性质活泼的元素随水系流失或扩散进入大气中;一些性质不太活泼的元素留在残余物中或土壤中。我国西北干旱气候条件一,主要表现为机械风化,矿物中微量元容易被分解淋溶出来,而且由于蒸发作用大于淋溶作用,地下水中的元素蒸腾到地表土壤形成钙镁盐壳,一些向量元素也将聚集在其盐壳中。在我国东南湿热条件下,化学风化淋溶作用强烈,形成铁铝型土壤和硅铝型土壤,它们对一些微量元素有明显的吸附作用。在这两种环境条件下,微量元素硒、碘、都不出现亏损现象。因此我国西北和东南地区,未发现因环境缺硒和碘引起的克山病和碘缺乏病。

地形地貌条件对微量元素的影响也比较明显。在陡峭的山脉地区,容易发生风化淋滤作用和水土流失,微量元素也随之流失。在山谷和平原低洼地区,则风化淋滤作用较弱,主要接受异地物质的堆积,因此微量元素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富集。

我国碘缺乏区主要集中在几大山系风蚀淋滤区。例如喜马拉雅山系、长白山系、大小安岭、秦岭、云贵高原、武陵山系、太行山系等,在这些山系的山区是我国甲状腺肿高发地区。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篇4

第十二单元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无机盐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有的还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了解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 懂得一些生活常识。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特别是网络)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主动获取有用信息;

调查市场上有关补钙、补锌、补碘、补硒和补铁等的保健药剂或营养补剂出售,查看它们标签或说明书,了解它们的主要成分;

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逐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教学重点】

1.了解人体元素的组成。

2.了解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教学方法】

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教学过程】

【引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饮食水平也逐渐提高。吃得好是否就身体好呢?

如果饮食不合理会引起营养不良。如何才能使身体更健康呢? 【多媒体显示】化学元素和人体健康(健康报报道)

【讲解】同学们,你们知道么,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的万物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而我们人体中的元素约有50多种,含量较多的有11种,约占人体质量的99.95%。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十二单元

【多媒体显示】(佝偻病患者)

【设问】怎么会得这种病呢? 【指导阅读】

1.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什么? 2.该金属元素对人体有何影响?

【讨论】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教师对讨论进行指导,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归纳小结】

1.成人体内约含有钙1.2kg。钙是构成骨骼、牙齿的重要成分,它使得骨骼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

2.幼儿及青少年缺钙会引起生长迟缓、骨骼变形,出现佝偻病、牙齿发软,易患龋齿等症状。成人缺钙,发生骨质软化和骨质疏松,容易骨折,因此人体必须摄入足够的钙。幼儿、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摄入比成人更多的钙。我国营养学会1998年对每日膳食中的钙供给量提出建议:婴幼儿400 mg~800 mg,青少年1 000 mg~1 200 mg,成年人800 mg,老年人1 000 mg~1 200 mg。

【设问】哪些食物中含有钙元素呢?

【学生活动】学生抢答(对答得最多的学生给予表扬。)

【多媒体显示】常用食物中的钙含量(mg/100 g)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十二单元

【讲解】在食物中钙的来源以奶及奶制品最好,不但含量丰富而且吸收率高。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杯牛奶拯救一个民族”的故事,故事说的是多年前日本人的平均身高比较矮小,但是近几年日本青少年的身高已经超过了中国青少年,这是为什么呢?当然,除了生活水平存在差异以外,我想最值得一提的是这样两个数据:目前日本每年人均牛奶消耗量达到68 L,而中国仅为6.6 L。造成身高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两国青少年自牛奶中获取的钙量存在差别。

【设问】食物中含有如此丰富的钙,怎样才能合理吸收呢?前两天报纸上曾登过这样一篇文章。【多媒体显示】 晚餐最好这样吃

晚餐早吃:晚餐早吃是医学专家向人们推荐的保健良策。有关研究表明,晚餐早吃可大大降低尿路结石病的发病率。

人的排钙高峰期常在进餐后4到5小时,若晚餐过晚,当排钙高峰期到来时,人已经上床入睡,尿液便滞留在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尿路中,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致使尿中钙的含量不断增加,容易沉淀下来形成小晶体,久而久之,逐渐扩大形成结石。所以下午6点左右吃晚餐较合适。

晚餐素吃:晚餐一定要偏素,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为主,而蛋白质、脂肪类吃得越少越好。据美国研究报告,晚餐时吃大量的肉、蛋、奶等高蛋白食品,会使尿中钙量增加,一方面降低体内的钙贮存,诱发儿童的佝偻病、青少年近视和中老年骨质疏松症,另一方面尿中钙浓度高,患尿路结石病的可能性就会大大的提高。

【复习提问】氯化钠在人的正常生理活动中的作用。【多媒体显示】

钠和钾元素对人体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十二单元

【讲解】以上元素在人体中含量均超过0.01%,称为常量元素,含量低于0.01%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对人体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设问】铁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是什么?缺铁又会造成什么不良后果呢? 【学生回答】缺铁性贫血。【多媒体显示】

【过渡】缺碘也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后果。【多媒体显示】

【讲解】另外我们再介绍其他的一些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

硒:生命的奇效元素,有防癌和抗癌作用,能治疗高血压等疾病,但是摄入过量会使人中毒。锌:智慧元素,微量的锌可以强化记忆力,延缓脑的衰老,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锂:能改善造血功能状态,提高人体免疫机能。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十二单元

锶:可以强壮骨骼,降低人体钠的吸收,有利于人体血管的活动。

微量元素同其他元素一样,受体内平衡体制的调节和控制。摄入量过低,会发生某种元素缺乏症;但是摄入量过多,微量元素积聚在生物体内也会出现急、慢性中毒,甚至成为潜在的致癌物质。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环境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土壤和水中缺锰,可能是芬兰和中国某些地区癌症发病率高的原因。

【思考】

1.水为六大营养素之一,喝什么样的水好? 2.有人认为:淘米次数越多越好,你认为如何?

3.有人认为“药补不如食补”,根据本节所学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甲方和乙方答辩。【举例】(例1)

甲:由于水质受到污染,对人体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故喝纯净水好。

乙:纯净水中不含微量元素,而天然矿泉水中含有丰富的对人体健康有利的常量和微量元素,所以喝矿泉水好。

(例2)

甲:药补比食补好,药含元素的量多,见效快,缺什么补什么。乙:食补比药补好,食物中的营养元素含量丰富。【归纳小结】

1.从可含元素的量来看,喝矿泉水比喝纯净水好。

2.淘米的次数并不是次数越多越好,因为淘的次数越多,一些营养元素越会溶解在水中而损失。3.从均衡吸收营养的角度来看,人体所需营养元素应该尽量从食物中获取,单纯药物的营养比较单一,另外,药补还可能导致某种营养元素过剩,只有在人体需要的元素仅从食物中摄取不足时才使用药补的方法。

【多媒体显示】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十二单元

【情景交流】(作为本节课的结束)如果你也有上图中的一些症状,你应该怎么办? 【学生活动】分成两大组,一组问一组答。例: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

2、了解某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3、初步认识化学在帮助人类营养保健与战胜疾病方面的重大贡献,理解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感悟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了解人体元素的组成。

2.了解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教学方法】

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

【教学过程】

引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饮食水平也逐渐提高。吃得好是否就身体好呢?

如果饮食不合理会引起营养不良。如何才能使身体更健康呢?

多媒体显示:几种营养强化食品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97~P98,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人体的元素约多少种?它们是以什么形式存在?

50多种,除碳、氢、氧、氮几种元素以水、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形式存在外,其余的元素主要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于水溶液中。

(2)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是什么?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什么?

氧元素、钙元素

归纳小结:

1.成人体内约含有钙1.2kg。钙是构成骨、牙齿的重要成分,它使得骨骼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

2.幼儿及青少年缺钙会引起生长迟缓、骨骼变形,出现佝偻病、牙齿发软,易患龋齿等症状。成人缺钙,发生骨质软化和骨质疏松,容易骨折,因此人体必须摄入足够的钙。幼儿、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摄入比成年人更多的钙。我国营养学会1998年对每日膳食中的钙供给量提出建议:婴幼儿400

mg~800

mg,青少年1

000

mg~1

200

mg,成年人800

mg,老年人1

000

mg~1

200

mg。

【设问】哪些食物中含有钙元素呢?

【学生活动】学生抢答(对答得最多的学生给予表扬。)

【多媒体显示】常用食物中的钙含量(mg/100

g)

提问:氯化钠在人的正常生理活动中的作用。

讲解:钠和钾元素对人体起着重要的作用。

讲解:以上元素在人体中含量均超过0.01%,称为常量元素,含量低于0.01%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对人体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合作交流

对照下表,分组讨论交流锌、铁、硒、碘、氟五种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及健康的影响。

元素

人体内含量

对人体的作用

适宜摄入量

摄入过高、过低对健康影响

食物来源

多媒体显示:

讲解:另外我们再介绍其他的一些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

硒:生命的奇效元素,有防癌和抗癌作用,能治疗高血压等疾病,但是摄入过量会使人中毒。

锌:智慧元素,微量的锌可以强化记忆力,延缓脑的衰老,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

微量元素同其他元素一样,受体内平衡体制的调节和控制。摄入量过低,会发生某种元素缺乏症;但是摄入量过多,微量元素积聚在生物体内也会出现急、慢性中毒,甚至成为潜在的致癌物质。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环境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土壤和水中缺锰,可能是芬兰和中国某些地区癌症发病率高的原因。

反馈提升

1.用元素符号填空。

(1)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的元素。

(2)是血红蛋白的成分,摄人量过高、过低会引起贫血。

(3)能防止龋齿,缺乏易产生龋齿。

(4)缺乏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过量不会引起中毒。

(5)是甲状腺素的重要成分,摄人量不合理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2、请根据下表列出的一些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填写相应的元素名称及符号。

摄入量过高、过低对人体的影响

元素名称及符号

缺少可能引起表皮角质化和癌症。摄入量过高,会使人中毒

缺少会引起贫血

缺少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幼儿会影响生长发育,造成思维迟钝。过量也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缺少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

3.钾元素可以调节体液平衡,维持肌肉和神经的功能及代谢。市场上出售的一种叫果味钾的补钾药,其主要成分是柠檬酸钾(C6H5K3O7·H2O)。下列有关果味酸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物质每个分子中含25个原子

B、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C、该物质是由碳、氢、钾、氧四种元素组成的D、该物质中碳、氢、钾、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是6︰7︰3︰8

4.人体缺少必需微量元素会得病,因此有人认为应尽可能多吃含有这些元素的营养补剂。你认为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论文 篇6

人类健康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健康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影响人身体健康的因素有很多,较为重要的有生活方式因素、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和卫生保健服务因素四大类,其中环境污染是人类健康的大敌,生命与环境最密切的关系是生命利用环境中的元素建造自身。

一、人体健康与化学元素的关系

人体中含有大量的化学元素。在这些元素中,除碳、氢、氧、氮能形成各种体内的有机物质以外,其他元素都各以一定的化学形态和结构形成各种生物配合体、功能蛋白质、酶等存在于人体组织中,或作为组成人体结构的材料。或作为血氧运输的载体、或作为酶的激活剂、或作为体液中电解质平衡的调节剂,或作为人体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的通讯员,这些元素协同作用,共同完成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

但是,由于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对现代社会环境中,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方面的巨大变化的元素的生态适应机制,环境中有些元素对于人体是必需的,有些是非必需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而人体中任何一种化学元素超过一定的标准都会成为对人体的有害元素。例如,铁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具有造血、组成血红蛋白、传递氧,维持器官功能的作用,但人体摄人过量的铁,就会损伤胰腺和性腺,甚至引起心衰、糖尿病和肝硬化。氟也是人体的必需元素,氟对防龋齿、促进牙的生长有积极作用,氟还参与人体内各种氧化还原反应和钙、磷代谢。但是,过量的氟会引起氟斑牙、氟骨症和骨质增生。

现代人体内大多数元素的含量高于古代人,而其中许多元素对人体的健康构成危害。它们在人体中有隐藏毒性,当高于某一阈值时,人体便发生中毒,甚至死亡。例如,铜的过量摄人曾导致了轰动世界的日本富山痛痛病,患者长期食用含铜量很高的米,全身自然骨折达72处之多,呼天叫地,痛不欲生。铅也是一个潜在的危害,目前它的主要来源是汽油中的防爆剂——四乙基铅。在汽油时代开始以前,古代罗马人已经开始大量使用铅了。古罗马人用铅制成贮存糖浆和果酒的容器。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铅中毒引起的死胎、自然流产和不孕症是罗马帝国上层阶级出生率低,从而导致古罗马最终衰亡的原因。随着铅的开采和汽油的使用,环境中的铅越来越多。铅中毒引起人体寿命缩短,情绪低沉、疲倦、贫血,甚至影响儿童的智力。

二、人体对污染物的富集

人类利用自己的智能得到的物质越多,“潘多拉魔盒”效应也越明显。据统计,已有96000种化学品进入了人类环境。这些化学品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环境问题。100年前,“滴滴涕”的发明者(瑞士人缀勒)由于发明了“滴滴涕”而获得诺贝尔奖,而现在许多国家因其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已将“滴滴涕”列为禁用品。

现代科学证明,人体对有毒物质的富集放大是惊人的。研究表明,工业厂矿的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到环境中造成环境镉污染,从而使当地居民种植的水稻等农作物含镉量超标,居民长期食用被镉污染的粮食、蔬菜等,导致体内镉负荷逐渐增高,镉在体内的生物半衰期长达10-30年,为已知的最易在体内蓄积的有毒物质。镉的不断累积,可使接触者产生各种病变。急性或长期吸入含镉烟尘可引起肺部炎症、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纤维化乃至肺癌。长期、低剂量接触镉污染主要产生的肾脏病变,表现为肾小管吸收功能降低,尿中低分子蛋白含量增高。镉中毒时,肾脏对钙、磷的吸收率下降,对维生素D的代谢异常,长此以往,可导致镉接触者的骨质疏松或骨质软化。镉还可引起肺、前列腺和睾丸的肿瘤。都是由于食物链和生物富集放大的结果。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在1692年由于患严重的失眠、消化不良、健忘、忧虑及妄想等症状而与世长辞。100多年后,人们分析了这位大物理学家的头发样品,发现牛顿死于铅、砷、镉中毒,这些元素都是牛顿用金属做炼丹实验时泄露出来的。牛顿当年万万不会想到,自己的身体吸收了他的炼丹元素,并因此而丧生。

三、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及危害

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水、废气、废渣,包括城市垃圾等。环境污染物影响人体健康的特点,一是影响范围大,因为所有的污染物都会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流动,并且对所有的接触者都有影响;二是作用时间长,因为许多有毒物质在环境中及人体内的降解较慢。

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也可经皮肤和其他途径进入。气态污染物一般是经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的。由于呼吸道各个部位的结构不同,对污染物的吸收速率也不同。人体肺泡面积达90平方米,毒物由肺部吸收速度极快,仅次于静脉注射。进入肺泡的污染物直径一般不超过3μm,而直径大于10μm的颗粒物质,大部分被粘附在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粘膜上。水溶性较大的气态物质,如氯气、二氧化硫,往往被上呼吸道粘膜溶解而刺激上呼吸道,极少进入肺泡;而水溶性较小的气态毒物(如二氧化氮等),大部分能到达肺泡。污染物进入人体后,由血液输送到人体各组织。不同的有毒物质在人体各组织的分布状况不同。一般来说,重金属往往分布在人体的骨骼内,而有机农药则往往分布在脂肪组织内。毒物长期隐藏在组织内,并能在组织内富集,造成机体的潜在危险。人体的肝、肾、胃肠等器官对污染物都有一定的生物转化作用。其中,以肝脏最为重要。污染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氧化还原和水解,这一代谢过程主要与混合功能氧化酶系有关;第二步是结合反应,一般经过一步或两步反应,原属活性的有毒物质就可能转化为惰性物质而起解毒作用。各种污染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后,经肾、消化管和呼吸道排出体外,少量经汗液、乳汁、唾液等各种分泌液排出,也有的通过皮肤的新陈代谢到达毛发而离开机体。不同的污染物对身体危害的临界浓度和临界时间都是不同的,只有当环境污染物在体内蓄积达到中毒阈值时,才会发生危害。

近年来连续不断的新型疾病,让我们不得不担心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否还能让我们继续生存下去。据不完全统计,自1977年在扎伊尔出现的埃博拉出血热,到2003年中国出现的SARS,世界各地已经爆发了十多次疾病大流行,加上最近肆虐欧亚的禽流感,让人们忍不住要问:问何现在传染病爆发的频率如此之高呢?其中可能有几个原因。首先,人类活动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改变。拥有大片热带雨林的南美洲和亚洲如今已难见到往昔的景象,而人类活动的破坏,被喻为“地球之肾”的湿的也受到了大量破坏。亚洲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而由于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不平衡,需要想土地索取大量的自然资源;而南美洲大量贫民窟也逐渐融入城市,这不可避免的导致各种疾病和瘟疫的发生。对1998年在马来西亚爆发的由尼帕病毒引起的疾病研究表明,这场疾病的爆发与砍伐森林密切相关。由于森林面积大量减少,食物不足,迫使狐蝠从世代栖息的森林迁移到农舍果园觅食,而马来西亚的很多养猪场和果园相邻,猪吃了被狐蝠污染的的果实,从而把致命的病毒带到人类社会。其次,人口流动使疾病传播速度加快。疾病很可能会随着人们的四处活动而传播。世界流感大流行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瘟疫。其首发地是美国,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远征军带入法国而在法国大流行,次年1~5月传遍全球;还有2002年在我国广东首发的SARS,在短时间内大量传播,人的活动不能不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那么,这些污染主要都来自哪里呢,其中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水、废气、废渣,包括城市垃圾等占主要因素。

我看过一则十分惊人的报道,各个国家的学者,一致认为80%的癌症是由环境污染引起的。环境之中的有毒污染物增多是我国近来各类怪病发病率增高的主要原因。我国河南林州每年因食道癌死亡人数为15万左右,而同时发现当地的鸡也有很高的食道癌发病率17.5万;江苏省启东县肝癌发病率很高,而当地鸭子肝癌发病率也很高。这些人畜共患的问题,更加揭示出健康对环境的依赖性。因此,制约健康的最主要因素是环境,尤其是水环境。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往往造成急性危害、慢性危害和远期危害。当污染物在短期内大量侵入人体,常会造成急性危害。历史上的公害事件,都是急性危害的例子。当污染物长期以低浓度持续不断地进入人体,则会产生慢性危害和远期危害。例如,大气低浓度污染引起的慢性鼻炎、慢性咽炎,以及低剂量重金属铅引起的贫血、末梢神经炎、神经麻痹、幼儿脑受危害而引起学习和注意力涣散等智力障碍等。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远期危害主要是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资料表明,人类癌症由病毒生物因素引起的不超过5%,由放射性物理因素引起的也在5%以下,由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90%。而致癌的化学物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环境污染物。例如,砷化物、石棉纤维、煤烟中的苯类、二氧化硫、农药等。如位于包钢北部偏西约20公里的沙德格苏木,许多牧民都患有腰背部及四肢关节疼痛,部分人出现骨骼变形,据包头医学院在该地区的调查,儿童牙齿斑釉率为97.63%,成人为89.57%,严重的氟污染不仅损害了沙德格百姓的健康,而且给当地的畜牧业带来危机。20世纪70年代末,一个大队有万余头羊,后来只活了不过4000头,牧民们生活极端困苦,纷纷洒泪离乡,逃荒到达茂旗等地。对此,国家环保总局很重视,指派太原环境医学研究所去调查核实,结果情况基本属实。

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导致环境污染的疾病。如电视病、空调病、风扇病。电脑病、以及电磁干扰、核辐射、化学污染等等。仅就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含磷洗涤废水对人体的影响来看,其副作用十分明显。由于高磷洗衣粉的直接、间接刺激,手掌灼烧、疼痛、脱皮、起泡、发痒、裂口,成为皮肤科的多发病,并成为接触性皮炎、婴儿尿布疹、掌跖角皮症等常见病的刺激源。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期,人类面对的不仅仅是来自室外的污染,室内的污染也十分严重,记得有调查表明,现代人平均有90%的时间生活和工作在室内,65%的时间在家里。眼下,家庭装修带来的室内空气污染使儿童的呼吸道疾病陡增。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室内 污染物的侵害,一方面,因为儿童的身体正在成长中,呼吸量按体重比成人高。另一方面,儿童有大多数的时间是生活在室内。从美国专家对由于室内空气污染造成的哮喘病调查中可以看到,在美国儿童中,患哮喘病的占美国总人口的12.4%。此病影响到每个年龄段的儿童,一半以上的儿童不同程度患有哮喘病。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世界每年有10万人因为室内空气污染而死于哮喘病,而其中35%为儿童。据统计,我国儿童哮喘病患病率为2%~5%,其中1~5岁儿童患病率高达85%!环境污染使人类特别是儿童的智力大大降低,无论从儿童的身体还是智力发育看,环境污染特别是室内空气的污染对人类的危害不容忽视。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中,室内烟尘与高血压、胆固醇过高症及肥胖症等被共同列为人类健康的10大威胁。报告指出,尽管空气污染物主要存在于室外,但是人们长期生活在室内,因此人们受到的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室内空气污染。另外,做饭和吸烟等室内燃烧和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及各种生活废弃物的挥发也是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厨房中的油烟和香烟中的烟雾成分极其复杂,目前已经分析出的3800多种物质。它们在空气中以气态、气溶胶态存在,其中气态物质占90%,许多物质具有致癌性。

畜牧污染也是一种环境污染,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就拿我国出现的禽流感来说,就上由鸡身上传染到人的身上,从而演变为可怕的疾病,最值得一提的最早出现在英国牛身上的疾病——口蹄疫,这场危机起源于英国,当前,在中东、拉美地区也发现患口蹄疫的牲畜。英国的疫情令人触目惊心:自口蹄疫爆发以来,至今已在国内200多处发现病例,受到侵害的至少达到15个国家。尽管口蹄疫不会直接传染人类,但可以通过人和交通工具传播病毒,使疾病在畜群中迅速蔓延,病畜表现为虚弱无力,无法发育或产奶,直至死亡。

食品污染也是一种环境污染,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1999年比利时发生的二恶英“污染鸡”事件,就是最好的说明。

微量元素硒与人体健康 篇7

1 硒在防治人体疾病方面的作用

1.1 抗氧化损伤功能

在机体抗氧化防御系统中, 生物抗氧化作用可分为酶类和非酶类,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lutathioneperoxidase, GPX) 是哺乳动物体内抗氧化酶防御体系第一个被公认的含硒酶[3]。硒不仅作为抗氧化酶系组分, 影响GPX的活性而发挥抗氧化作用, 而且可以通过直接清除FR (血液自由基) 而发挥抗自由基的损伤作用。克山病、大骨节病和心血管系统疾病都与缺硒引起氧化损伤有关。克山病是以心肌细胞线粒体损伤为主要病变的地方病, 直接引发克山病心肌细胞损害的因子是活性氧自由基。由于机体缺硒, 使得GPX活性下降, 造成抗氧化能力降低, 自由基升高, 使细胞及细胞膜的功能和结构改变, 导致细胞损伤;大骨节病是饮食摄入的总硒量偏低, 造成机体有关细胞抗氧化能力下降。最终表现为骨端软骨细胞变性坏死、肌肉萎缩、发育障碍等大骨节病症状;硒对心血管系统可能有保护作用, 这是因为GPX能够对抗脂质的氧化和降低血小板的聚集。

1.2 增强人体免疫力

近年来, 硒与人体免疫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硒对机体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均存在重要影响[4]。硒能显著影响动物和人的免疫系统, 因此具有防癌作用。许多研究已经证实, 硒对预防哺乳动物癌症有明显效果[5], 含硒药物可能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艾滋病毒的数量[6]。

1.3 阻止白内障的形成

硒对视觉器官的作用极为重要, 视网膜细胞、虹膜和晶状体中均含有极为丰富的硒[7]。硒参与眼中光感受器使光子转换成电信号的能量转换过程。现已发现白内障患者眼晶状体中硒含量一般只有正常人的1/6, 补硒可改善视敏度, 并阻止白内障的形成。

1.4 对重金属的解毒作用

硒与金属有很强的亲和力, 硒作为负电荷的非金属离子可以与带正电荷的有害金属离子相结合, 形成金属硒蛋白复合物, 将其排除体外。有学者研究发现, 硒对汞、甲基汞、砷、铅、镍、锌、顺铂等元素都有减毒作用[8]。

2 与硒过量有关的疾病

人体对硒的需要量极低, 女性的每日最低生理需要量为13 g, 男性为每日19 g, 非高硒区的最高安全摄入量仅为400 g。因此, 人体内硒过量会引起硒中毒, 硒中毒包括急性硒中毒和慢性硒中毒。前者一般在临床上比较罕见, 其症状主要是呕吐、腹痛、腹泻、心力衰竭, 甚或死亡。而后者主要是以中枢神经为主的盲目蹒跚型和硫酸代谢障碍角质素分解坏死为主的碱质病型。

3 人体补硒的方法

3.1 食物补硒

3.1.1 普通食物补硒法

硒主要在小肠吸收, 膳食来源的硒主要以硒蛋氨酸形式存在。人体对硒的摄入主要是通过主食。肉类被认为是硒的可靠来源, 而乳、蛋中硒的含量受饲料含硒量的影响。表1列出了我国居民常用食品中硒含量[2]。一般地区, 芝麻、麦芽含硒最多。另外, 酵母、蛋和海味、肾脏及肝脏中含硒量高于肉类。糙米、标准粉、蘑菇、大蒜中硒含量很丰富。

3.1.2 特殊食物补硒法

目前人们已利用食用菌为载体培育出富硒酵母、富硒灵芝、富硒金针菇、富硒平菇、富硒香菇和富硒猴头菌等;利用作物为载体栽培出富硒水稻、富硒玉米、富硒麦芽、富硒茶叶、富硒草莓、富硒刺梨等;利用动物为载体生产出富硒鸡蛋、蚯蚓富硒蛋白等。如:可制取富硒刺梨汁的刺梨, 它的果实中含硒量达到0.04μg/m L, 相对高于其他植物的果实;富硒鸡蛋中含硒量达可41~85μg/枚, 它具有调节人体硒代谢作用, 能使血清硒由低下值升至正常值。

3.2 有机硒药物

有机硒的毒性作用低、副作用小, 不但能够更好地发挥硒的作用, 而且在激发免疫反应上比无机硒显著。目前已有以下几种产品:第一, 富硒康是一种生物制剂, 其主要成分包括硒元素、酵母、甜菊甙、琼脂等多种活性物质, 经长期的药理试验, 其对心、肝、肺、肾、脑等重要脏器未见明显的毒性损害。第二, 硒化硫酸软骨素 (Se CHS) 能明显提高机体内GSH-Px的活性, 降低脂质过氧化物的量。第三, 硒化亚油酸 (Se-LA) 具有抗肿瘤作用, 并且硒与亚油酸共价结合将降低硒的毒性。第四, 硒化卡拉胶 (Kappa-Se) 是C4酯化的硒酸酯半乳聚糖, 具有拮抗石英细胞毒性的效应, 并为危害严重的职业病———矽肺———的防治提供有用的手段;并能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第五, 依布硒啉 (Ebselen) 。近年来, 研究发现抗氧化剂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是目前公认具有模拟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2Px) 作用最好的药物之一。第六, 硒酸酯多糖和复方硒酸酯多糖的硒含量在8~12μg/g, 且实验表明这两种药物均能明显提高机体抗绵羊红细胞的抗体形成, 对细胞免疫功能起到促进作用。第七, 硒多糖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富硒多糖, 硒多糖具有抗金属中毒、抗氧化、抗癌细胞和病毒的作用。与目前采用较多的补硒剂亚硒酸钠相比, 其毒性低、易吸收、代谢快, 是较为理想的补硒剂。第八, 乙烷硒啉 (ethaselen, Eb) , 动物实验和体外细胞实验研究结果显示, 乙烷硒啉具有明显的抗肿瘤和免疫活性, 是在研的国家一类创新药物。

4 结语

微量元素硒对人体的正常生理生化活动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与人体的健康有密切关系。且从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角度讲, 应充分利用我国某些富硒地区, 如湖北恩施等地区得天独厚的天然硒资源, 应该大力研制和开发上规模、上档次的含硒食品、药品及添加剂。另外,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应该重视硒的摄入量, 在预防疾病的同时, 保证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在香, 杨晓光, 夏亦明, 等.哺乳动物硒蛋白的研究进展[J].生理科学进展, 1998, 29 (1) :29—34.

[2]胡秋辉, 朱建春, 潘根兴.硒的土壤生态环境、生物地球化学与食物链的研究现状[J].农村生态环境, 2000, 16 (4) :54—57.

[3]刘俊秋, 罗贵民, 沈家骢.仿硒酶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 2007, 19 (12) :1928—1937.

[4]彭耀湘, 陈正法.硒的生理功能及富硒水果的开发利用[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7, 28 (3) :381—384.

[5]张联合, 郁飞燕, 苗艳芳.硒在人和动物健康上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21) :6688—6690.

[6]HURWITZ BE, KLAUS JR, LLABRE MM, et al.Suppression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viral load with selenium supplementation-A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Arch Intern Med, 2007, 167 (2) :148—154.

[7]高楠, 陈维佳.微量元素硒与人类健康最新研究进展[J].沈阳医学院学报, 2003, 5 (4) :259—264.

《化学元素和人体健康》教学案例 篇8

生活中衣食住行各方面都离不开化学,对于21世纪公民来说,必须具备基本化学素质,对于高中学生,应该知道化学能为我们当前生活提供什么,本节课正是探索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二、案例分析

本案例知识简单,学生很容易理解,如果让学生阅读课文,归纳讨论,教师适当讲解,基本能完成知识教学目标。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足,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

教学中我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提前一周将学生分成小组,开展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可通过上网查资料,到市场收集食品包装袋查看说明书,调查含下列元素保健品的种类及作用,查看说明书,了解主要成分),完成下列调查表,

培养学生处理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了解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化学与生活、社会的相互作用。为上课提供第一手调查资料。

课堂上尽量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营造生生互评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互相评价中得到真正发展。如钙、碘、锌、铁、硒五种主要元素在人体中含量,主要食物来源等学生通过交流独立就可得结论,教学重点是练习语言表达能力。列举地方性常见病如大脖子病、佝偻病、骨质疏松症、肌无力等让学生讨论原因,了解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介绍国人的现状及补充的重要形式,引导学生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由于生活习惯和自然条件所限,使得国人缺钙成为一个较普遍的现象。补钙的方法很多,但考虑经济实惠,健康、天天补,在引导学生讨论后得出补钙措施是食用钙盐(盐中加钙)。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但知识点很零乱,如果不小结不能建立整体概况,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小结并布置作业,使学生理清知识点并完整教学环节。概述为:

1.人体由50多种元素组成,其中含量较多的有11种,它们占人体质量的99.95%。

2.无机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很大,它们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有的还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3.凡事都应有一个“度”,元素的摄入不应少但也不能过量。

……

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我国有哪几种主要的地方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知识。

三、案例评议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组织教与学?本案例在多种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上做了有益的尝试。

(1)本案例强调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化学与生活、社会的相互作用;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大量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本案例的教学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提前将学生分成小组,开展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处理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3)课堂上,利用学生所学知识巧妙激疑,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尽量给每一位学生一展才华的机会。

不足之处:

学生兴趣大,积极参与课堂是好事,但调度不当可能对教学产生一定干扰,应在教学中揣摸,努力把握好尺度。

膳食平衡与人体健康 营养学论文 篇9

--郭鑫磊

自古以来,“食用、食养,食疗、食忌”为中华民族日常生活中预防疾病、膳食调配遵循的原则。中华民族传统用膳原则提示要想保证健康,首先应该坚持平衡膳食,最好在中年以前就养成注意膳食平衡、合理运动、日常生活有规律和不吸烟等好习惯,以保证有足够的健康储备。

一、膳食酸碱的平衡 鱼、肉、海产品、贝类、蛋类等都是酸性食物。过多食用使血液从弱碱性转为酸性,轻则令人倦怠乏力,重则使人记忆力减退、思维能力下降,故要减少筵席上的“山珍海味”而增加蔬菜、瓜果、豆类等碱性食物,菜肴的荤素搭配不能忽视。

二、食物杂与精的平衡 “杂食者,美食也”。偏食易造成微量元素铁、锌、碘、矿物质钙和某些维生素的缺乏,因此在注意食品色、香、味、形以外,更应提倡食品来源的多样化。

三、膳食冷热的平衡 “食宜暖”。胃喜暖恶寒,生冷、冰凉的食物进食过多会损伤脾胃和肺气,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体虚胃寒的人,更应少吃生冷食物,特别在夏季更应注意。做到“饥时勿急,空腹忌冷”。

四、膳食寒、热、温、凉四性的平衡 “药食同源”。食物也有寒、热、温、凉四性之分,如绿豆性寒无毒,清热解毒,生津止渴;菊花苦平无毒,清热明目;羊肉甘而温热无毒,补虚祛寒;西瓜则有“天生白虎汤”之誉,适用于发热、口渴、尿赤。食物的寒、热、温、凉必须保持平衡组合。中医说的“忌口”,也是根据食物的四性决定的,如体质偏热、发热或伴有急性炎症的患者,应忌吃羊肉、狗肉等热性食物;体质虚寒,特别是胃寒、哮喘的病人,应忌食鸭肉、绿豆、竹笋等寒凉性食物。

五、饮食五味的平衡 “五味调和,不可偏嗜”。食物有甘、酸、苦、辛、咸五味,五味调和才能相得益彰。甜食具有补气血、解除肌肉紧张和解毒的功能,但吃甜食过多易影响食欲;酸味健脾开胃、可增强肝脏功能,但过食酸味会使消化功能紊乱;苦味可除湿、利尿,对调节肝、肾功能有益,但苦味过重会引起消化不良;辛辣能刺激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促进血液循环,然而过食辛辣对眼疾、口腔炎及痔疮、便秘不利;咸是最常用的但不可过量,《素问 生气通天论》中说:“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意思是说如果咸味吃得太多,会发生骨骼受损、肌肉萎缩、心气抑郁等现象。现代医学证明,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肌梗死、肝硬化、中风及肾脏病的增加与过量摄入食盐均有密切关系。

六、就餐速度快慢的平衡 “食宜细缓,不可粗速”,“食不欲急,急则损脾,法当熟嚼令细”。咀嚼是摄食及消化的重要环节,进食时缓嚼慢咽,能使唾液大量分泌,唾液中的淀粉酶可帮助食物消化,溶菌酶和一些分泌性抗体可杀菌解毒,唾液在咀嚼过程中与食物混合,细嚼使食物磨碎,都可促进食物被消化和吸收。而缓食又能使胃、胰、胆等消化腺得到和缓的刺激,令其不断分泌消化液,避免出现因“狼吞虎咽”使消化器官难以适应的状态。

七、就餐时间和饥饱的平衡 “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饥不可太饥,饱不可大饱,这就是饥与饱的平衡原则。同时每日饮食时间要有规律,即“饮食以时”。不吃早餐易患胆石症、胃溃疡。应科学看待三餐: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不要错误地以为早餐要少、午餐要好、晚餐要饱,早餐马虎、中餐凑合、晚餐全家福。

八、就餐前后动静的平衡 “食前忌动,食后忌静”。《论语 乡党》篇说:“食不语,寝不言。”主张进食前和进食过程中宜静而专致,不可高谈阔论、分心,否则不利食物的吸收和消化。古人言“饮食即卧,不消积聚,乃生百疾”,因此饭后要适当活动,在进食之后缓行散步有利于健康。

九、进食前后情绪的平衡 “胃好恬愉”。是指进食前和进食中保持平静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消化功能正常进行,相反则会危害健康。《素问 举痛论》中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很难设想,人体在气血紊乱的情况下,是否还能保证消化功能的正常进行,“怒时勿食,食时无怒”“气恼勿食,忧郁慢用”,进食时一切反常的情绪都应排除。音乐对于消化功能有很大的影响,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有柔和清悦的音乐配合进食最佳。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篇10

当你徜徉于森林或公园里,留连于海滨或瀑布前,你会觉得空气特别清新,呼吸特别顺畅,一种心旷神怡之感油然而生,其原因何在呢?早在1931年,德国一位医生就研究发现:把自己关在一间密闭的研究室,当室内空气负离子的浓度高时,就感到心情舒适、精神振奋;当室内空气正离子浓度高时,则感到胸闷头昏、烦躁不安。这一发现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自此以后的半个多世纪,许多国家积极研究有关负离子与人体健康、医疗保健等方面的课题,取得了许多可喜的进展。

负离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表现在诸多方面。首先,空气负离子有着重要的生物效应。它能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和血液循环之中,有效改善大脑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调节神经机能,消除人体疲劳。其次,负离子能抑制细菌、病毒生长。实验显示,病毒必须带负电荷才能攻击活细胞,如果活细胞也带上负电荷,那么,彼此间的相互斥力将使病毒丧失对细胞的攻击力。第三,负离子具有极强的集尘作用。空气负离子很容易吸附到烟雾、粉尘等悬浮粒子上,与带正电的粒子产生中和作用,使之沉淀降落,以收到消烟除尘、清新空气之功效。所以空气负离子已经被人们美誉为“空气维生素”“长寿素”。

既然空气负离子如此神奇,你一定会问空气负离子是什么样的物质,它从何而来?负离子顾名思义是指带负电荷的粒子及其群体(离子团)。在自然环境中,负离子形成的原因很多。如植物光合作用时,二氧化碳转化成氧气过程中产生负离子;阳光中的红外线分解空气离子形成负离子;因空气气压或水压作用于空气或水中的水分子使其发生破裂而分解产生负离子;土壤中放射性物质和空中闪电等也可以产生大量负离子。所以海滨、森林、瀑布、公园等环境中的空气负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可达数千至数万个,雷雨后空气负离子浓度也会明显增加。而在交通繁忙的城区、污染严重的工业区或人口稠密的地方、通风不良的室内,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仅有数十个。而且负离子的寿命短暂,一般为几秒钟到几分钟。可想而知,生活在这些环境中,人们的精神面貌与身体状况将会如何。

那么,能否人工产生负离子来改善空气质量,增进人体健康呢?负离子发生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负离子发生器不仅能促使空气离子化,产生大量离子,而且能把产生的正离子吸收掉,只放出负离子。国内生产的空气负离子器产生的负离子浓度可高达每立方厘米600~3 500万个,在20平方米的房间内平均浓度高达每立方厘米3 000~20 000个。目前,各式各样的负离子产品也应运而生,负离子治疗仪、负离子空调、负离子纤维织物、负离子烫发等都广泛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未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还将进一步从陆地扩展到太空、地球深处以及海洋深处,人们要进入像潜艇、宇宙飞船那样的`封闭的人造环境,建立一个人们已适应的离子平衡的电气候,以使人们在这些特殊的环境里工作时,能够减轻疲劳、精神振奋、头脑清醒。这些都使得有关负离子的研究工作方兴未艾、前程似锦。

(摘编自第12期《科学之友》)

1.下列关于负离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负离子是指带负电荷的粒子及其群体(离子团)。如果室内空气负离子的浓度高,人就会感到心情舒适、精神振奋。

B.因为符合负离子产生的条件,海滨、森林、瀑布、公园等环境中每立方厘米的空气中负离子可达数千至数万个。

C.负离子的寿命短暂,只能存活几秒钟到几分钟。

D.负离子可由空气或水中的水分子在空气气压或水压作用下发生破裂而分解产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空气负离子能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和血液循环之中,有效改善大脑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调节神经机能,消除人体疲劳。

B.空气负离子吸附到烟雾、粉尘等悬浮粒子上后,会与带正电的粒子产生中和作用,使这些烟雾、粉尘等沉淀降落,收到消烟除尘、清新空气之功效。

C.负离子发生器不仅能促使空气离子化,产生大量离子,而且能把产生的正离子吸收掉,只放出负离子。

D.负离子发生器产生的负离子浓度高达每立方厘米600~3 500万个,在20平方米的房间内浓度高达每立方厘米3 000~20 000个。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在20世纪,许多国家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积极研究有关负离子与人体健康、医疗保健等方面的课题,取得了许多可喜的进展。

B.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如果让活细胞带上负电荷,就能使带负电荷的攻击活细胞的病毒丧失攻击力。

C.负离子对人体健康有积极作用,因此目前负离子治疗仪、负离子空调、负离子纤维织物、负离子烫发等都广泛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

D.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还将进一步从陆地扩展到太空、地球深处以及海洋深处。这些都使得有关负离子的研究工作方兴未艾、前程似锦。

参考答案:

上一篇:苏菲的世界每章读后感下一篇:我最敬佩的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