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的风格阅读及答案(推荐3篇)
一天,下大雨,地很湿,他觉得很难受,就钻出了地面。正好遇到一只金龟子,金龟子看见了蚯蚓便说道:“啊,你长得真丑,我看你还是钻回地里去吧!”
“是的,我呆一会儿就钻回土里去。”蚯蚓说。
“你成天在漆黑的泥土里干嘛呢?”金龟子问。
“犁地!”
金龟子一听,哈哈大笑:“有耕牛和铁牛犁地,要你掺和干吗?你那么小,能干什么?”
“我只是尽力而为。”
“我看你就算了吧!”
“不行,我( )要犁地,( )要用我的粪便施肥呢!”
蚯蚓说完又钻进土里犁地去了。金龟子自觉没趣,也飞走了。
好词:漆黑 哈哈大笑 掺和 不辞辛苦 尽力而为
佳句:金龟子一听,哈哈大笑:“有耕牛和铁牛犁地,要你掺和干吗?你那么小,能干什么?”
1、蚯蚓的风格是( )。(多选题)
A、蚯蚓长年如一日,不辞辛劳。
B、蚯蚓默默无闻。
C、蚯蚓不怕被嘲笑。
D、蚯蚓尽力为人类奉献。
正确答案:A B D
2、金龟子嘲笑蚯蚓是因为( )。(多选题)
A、蚯蚓长得丑。
B、蚯蚓不自量力地去犁地。
C、蚯蚓难得钻出地面。
D、金龟子是犁地高手。
正确答案:A B
3、短文第九小节的空格处需要填写关联词,正确的是( )。
不行,我( )要犁地,( )要用我的粪便施肥呢!
A、因为……所以……
B、不论……都……
C、不仅……还……
D、即使……也……
正确答案:C
4、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掺和
A、hé
B、huo
C、hè
正确答案:B
5、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漆黑
A、qī
B、xī
风格的多样性不仅表现于不同的艺术家的作品中,而且也表现于同一艺术家的作品中。伟大的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包括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他的.创造才能具有多方面的适应性。他所创作的作品虽然有着一种主导的、占优势的风格,但并不排斥他创造出具有多样风格的作品,布封曾说:“随着不同对象,写法就应该大不相同,”“一个大作家决不能只有一颗印章,在不同作品上都盖上同一的印章,这就暴露出天才的缺乏…….”胡应麟对杜甫的艺术风格的评价是:“正而能变,大而能化,化而不失本调,不失本调而兼众调。”这里所说的“本调”与“众调”的关系,体现了艺术风格的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对立统一。一般说来,沉郁是杜甫作品中占主导的风格,但并不能用这一种风格来说明杜甫全部作品的艺术特色。杜甫的艺术风格是丰富多采的,有“欲倾东海洗乾坤”那样的豪放,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样的深沉,也有“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那样的悲壮和“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那样的轻灵……尽管杜甫作品中的基调还是那种积极的忧国忧民的沉郁的精神。其次,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的发展,常常包括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不同时期,由于艺术家的思想情感、生活经历的变化,构成了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的可能性。
在风格的多样性之中之所以又显示出一致性,乃是由于艺术家主观条件自身构成因素的对立和统一。就同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来说,他的作品风格多样的变化,最终不能不为他所具有的创作个性所制约;就不同艺术家的作品风格来说,他们的作品风格多样的变化,不能不为他们所共同生活的某一时代、阶级、民族的审美需要和艺术发展所制约。艺术发展史表明,具有各自不同创作个性的艺术家,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超出他们生活的时代、阶级、民族的共性,这就规定了他们作品的风格个性不能不带有一致性。
辩证地把握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对于正确认识艺术风格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承认多样性而否认一致性,必然导致否定风格的时代性、阶级性、民族性;相反,否认多样性而只承认一致性,在创作上必然导致千篇 一律,阻碍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节选自《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出版)
13、下面对艺术风格多样性的解释,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艺术家不同的阅历和素养,是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B、由于客观世界本身具有多样性,反映客观世界的艺术也就具有多样性的风格。
C、艺术作品只要具有多样的风格,就能满足群众对于艺术的多样的需要和爱好。
D、不同的艺术家的作品都会呈现一种主导的风格以及丰富多彩的多样性风格。
14、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发展是艺术繁荣时代常有的特征,这是我国古代许多有关艺术史的著作证明了的结论。
B、一个作家艺术风格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其间当然会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
C、布封说“一个大作家决不能只有一颗印章”,是说天才作家不能只有一种创作手法。
D、创作上之所以出现千篇 一律的毛病,只承认艺术风格的一致性而否认其多样性是一个重要原因。
15、胡应麟评价杜甫的艺术风格“不失本调而兼众调”。下面诗句表现了杜甫诗歌什么“本调”,又各表现了什么“众调”?(4分)
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⑶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
参考答案:
13、 答案 B 解析 A只是艺术风格多样性的一个原因,不能说是“根本原因”;C原文是“只有......才”;D以偏概全。
14、答案 B、以偏概全,绝对化,仅是“常常”有“可能性”。
这是我上大学时的一件事。
那天下午,公共课老教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个国王有三个儿子,他很疼爱他们,但不知传位给谁。最后,他让三个儿子回答如何表达对父亲的爱。大儿子说:“我要把父亲的功德制成帽子,让全国的百姓天天把您供在头上。”二儿子说:“我要把父亲的功德制成鞋子,让普天下的百姓都知道是您在支撑着他们。”三儿子说:“我只想把您当作一位平凡的父亲,永远放在我的心里。”最后国王把王位传给了三儿子。
教授讲完,问道:“记得父母生日的同学请举手。”举手者寥寥无几。
“寒假给父母洗过脚的同学请举手。”这是他放假前布置的作业,没有做到的同学扣德育分。
一百多双手齐刷刷地举了起来,只有坐在最后的一位同学没单子。教授问是何故,该同学哑口无言。
“你是不是把我的话当耳边风了?”
“我很想给父母洗一回脚,可是……”
“可是什么,不要给自己找借口!”教授严厉地说。
“我的父母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双腿,我只能给他们洗头……”
空气在那一刻凝固了,教室里静得能听到心跳声声。
“记住,爱的位置不在嘴里,不在头上,也不在脚下,只在心中,在我们时刻关爱他人的细小行动中。”
1.仔细阅读老教授讲的故事,想一想:国王为什么把王位传给了三儿子?
2.“空气在那一刻凝固了,教室里静得能听到心跳声。” 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此刻,老教授会想什么?
3.用“___”画出点明题目“爱的位置”的句子,结合课文内容或生活体验说说自己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因为三儿子是发自内心的爱父亲和每一个百姓,而不像哥哥们一样把父亲作为国王的功绩挂在嘴边。
2.这个孩子是最孝顺的,不是因为应付老师的作业儿去猜去帮父母洗脚的,尽管他父母没了双脚,还是为父母做了一件事,他是把爱放在心里的.
3.“爱的位置”指的是爱位于哪里。爱要发至内心,当我们的爱发至内心时,爱就是我们在不经意之间从内心流溢出来的关爱的源泉!
拓展阅读
爱的移位
孙道荣
①每晚,儿子都要回家,看望独居的老父亲。
②回到家,儿子摸摸藤椅,轻轻摇了摇,藤椅吱呀吱呀地响。儿子弯腰检查,发现藤椅一条腿上的藤条松了。这把藤椅是老父亲最喜欢坐的椅子,也是他最珍爱的椅子,他坐上面读读报纸,坐上面看看电视,坐上面打个盹,坐上面发下呆,坐上面思念母亲……在儿子的印象中,老父亲大把大把的时间,都是在藤椅上度过的。藤椅陪伴了他二三十年,也许更久,现在它有点松了。儿子赶紧找来工具,先用铁丝将藤椅的腿绑牢,然后,用旧衣裳撕成的布条,一层一层细心地缠起来,这样,藤椅就既结实,又不会伤着老父亲了。
③ 若干年前,年轻而勤劳的父亲总是自己动手,用木头做了几把轻便的桌椅,专门给儿子用。年幼的儿子很调皮,任何东西都会成为他的玩具,小椅子也不例外。害怕椅子太重,砸伤了孩子的脚,所以,年轻的父亲特地找来质地最轻的梧桐木,做成了几把椅子和一张小桌子,并且耐心地将每一个角,都磨圆,这样,即使孩子碰着了,也不至于弄伤他。
④儿子走进书房。老父亲一辈子爱书,一堵墙都是书架,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老父亲现在还经常找几本出来读读。儿子和往常一样再次帮老父亲整理、清理了书架,将老父亲常翻的一些书,移到书架的下层,这样,父亲拿起来方便,就不用自己登高去翻找了,可是倔强的老父亲,有时还是会偷偷地站在凳子上,去找一些上层的书,这让儿子非常担心,他几次“严厉”地“警告”老父亲,若是再站凳子的话,他就将书架上面几层给封死,以杜绝危险的发生。
⑤若干年前,儿子从蹒跚学步,到自如地奔跑跳跃,正一天天长大。但是,这个调皮的男孩,也因此造成了一次次险情。好奇心使他什么东西都要看一看,什么东西都要摸一摸,什么东西都想玩一玩。为了不伤到他,年轻的父亲只能将家里一些易碎和危险的东西,往高处藏:放在茶几上的玻璃杯,都移到了柜子上;摆在桌上的花瓶,挪到了橱顶上;放在地上的开水瓶,都藏在了厨房平台的最里层。可是,这一切反而更激起了孩子的好奇心,他趴在桌子或柜子沿上,踮起脚尖,再踮起脚尖,然后,伸手去探,去摸,去捞,去勾……“啪!”一个玻璃杯碎了。年轻的父亲看到孩子的模样,真是又好气又好笑,佯装“严厉”地“警告”他,再这样小心揍屁股。而他从没有因此打过孩子,他怎么能够阻止一颗向往、好奇、长大的心呢?
⑥将家里认真检查了一遍之后,儿子来到客厅,在沙发上坐了下来。老父亲正在看一部重播的古装历史剧,他对这种古装戏其实没什么兴趣,但他还是和平日一样陪老父亲看上一集。
⑦若干年前,儿子上中学了,学业越来越紧张,应试、升学,将儿子和全家人的弦,都绷得紧紧的,特别是高考之前那段时间,家里的空气沉闷的就像炸药,随时都会被点爆。人到中年的父亲和母亲,在家里走路,都是踮着脚尖的,生怕轻微的响动,影响了紧张复习的孩子,他们用这种无声陪伴着儿子。一次,儿子惊讶地发现,家里的电视机很久都没有打开过了,他问父亲,你们怎么不看电视了啊?父亲不屑一顾地说,电视节目越来越粗糙,越来越难看,看可就生气,不如不看。儿子信以为真。直到他高考结束那天,家里的电视机,和着父母的笑声,一起重新响了起来。
⑧夜慢慢深了。儿子将老父亲搀扶上床,然后,告别老父亲,轻轻带上门,回自己的家去了。
⑨若干年前,每个寒冷的冬夜,父亲 。儿子翻了个身,又沉入甜甜的暖暖的梦乡。他不知道这一切。
(选自1月30日《南方日报》,有删改)
问题:
19.阅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内容。(3分)
20.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4分)
(1)句子的加点词好在哪里?(2分)
儿子摸摸藤椅,轻轻摇了摇,藤椅吱呀吱呀地响。
(2)结合语境,赏析句子。(2分)
家里的空气沉闷的就像炸药,随时都会被点爆。
21.作者插叙了若干年前的几件事情有何作用?(2分)
22. 阅读左边漫画,根据文章内容发挥你的想象,将文章最后一节补写完整。(2分)
若干年前,每个寒冷的冬夜,父亲 。儿子翻了个身,又沉入甜甜的暖暖的梦乡。他不知道这一切。
2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第①节中“独居的老父亲”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做好铺垫。
B.文章两次出现“‘严厉’地‘警告’”,前后呼应,但语气和情感上都有所不同:前者饱含烦躁和担心,后者饱含命令和赞美。
C.文章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读起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D.本文和莫怀戚的《散步》都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都以生活中的小事歌颂了人间真挚而美好的亲情,也向我们诠释了孝顺是一种爱,陪伴是一种爱。
答案:
19.(3分)帮父亲修藤椅 调皮 勤劳(“耐心”、“细心”、“疼爱儿子”等)(每处1分,意对即可)
20.(4分)(1)“摸摸”和“轻轻”两个词写出了我在检查藤椅时的细心、小心翼翼,表现了对父亲的关爱。(2分,意对即可)(2)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沉闷的空气”比作“炸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高考之前家里氛围的紧张。(2分,意对即可)
21.(2分)内容上,写出了父亲的身教带给儿子的影响,使文中父亲和儿子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文章的主题更鲜明、更深刻;结构上,避免了呆板直叙,使行文波澜起伏,和文题“爱的移位”相呼应。(从“内容”或“结构”选取一点回答即可得分)
22.(2分)示例:父亲都来不及披起大衣,蹑手蹑脚走进儿子的房间,将儿子蹬开的被子掖好。(续写内容要紧扣“盖被子“这一事件展开,想象要合理)
【蚯蚓的风格阅读及答案】推荐阅读:
古代诗人的风格及诗歌语言风格特点11-25
蚯蚓的观察日记10-31
《蚯蚓的日记》读书心得07-16
艺术风格及材料特点04-15
绘本课程蚯蚓的日记05-26
蚯蚓的选择教学反思简短06-05
蚯蚓的日记读后感12-23
蚯蚓的秘密三年级作文04-02
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及风格02-21
我是幸福的蚯蚓作文450字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