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职工早退发生交通事故能否认定为工伤?(通用4篇)
伤? 明阳天下拓展
崔某是某公司员工,实行的是综合工时制。某公司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员工在上班期间外出离开必须得到当班主管签名批准。公司的排班表显示,2013年4月19日,崔某的上班时间为当日20时至20日早上8时。2013年4月20日凌晨4时许,崔某在未向公司主管请假及未取得主管领导批示放行条的情况下离开公司。当日凌晨4时2分左右,崔某驾驶无号牌自行车,途经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机械城路口通过人行横道时发生交通事故导致受伤。后崔某被送到广东同江医院医治,诊断结果为:“重度颅脑损伤,闭合性胸部损伤”。经交警部门认定,崔某承担此事故的次要责任。
2013年5月10日,某公司就崔某的受伤情形向顺德人社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提交的主要材料包括《工伤认定申请表》、《劳动合同书》和《崔龙海交通事故路线2013-04-20》、《广东同江医院诊断证明书》和《广东同江医院入院记录》,同时某公司认为崔某受伤不是工伤,顺德人社局于当日立案受理。2013年6月29日,因某公司未提交《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顺德人社局作出《工伤认定中止通知书》并于同年7月12日送达崔某和某公司。2013年7月12日,崔某向顺德人社局提交《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2013年7月15日,顺德人社局作出《工伤认定举证通知书》并于同年7月16日送达某公司。某公司向顺德人社局提交了其认为崔某的受伤不是工伤的相关材料,主要包括某公司出具的《就崔龙海车祸一事的调查说明》、《出入公司大门管理规定》、《保安工作内容》、《考勤管理制度》、《通知》、《劳动纪律》、某公司员工2013年1月至4月《考勤表》,某公司员工兰某、陈某、周某出具的情况说明,兰某、陈某、周某、李某的《调查笔录》、《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等证据。兰某和崔某是同班同工种的同事,李某是崔某的生产主管,陈某和周某为某公司的保安员。在《调查笔录》中,兰某和李某反映,崔某2013年4月19日的上班时间是20时至次日8时,李某还证实事发当天崔某离开公司时没有向其请假,保安员陈某、周某亦证实崔某在事发当天4时强行离开公司。
根据上述证据,顺德人社局于2013年7月23日作出顺陈保工认字(2013)0341号《工伤认定决定书》,并于同年8月12日分别送达崔某和某公司。崔某不服,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工伤认定。
判决结果
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崔某所受伤害不符合工伤认定条件,驳回了崔某的诉讼请求。崔某不服,向二审法院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维持了一审法院的判决。
案例评析
在本案中,崔某早退发生交通事故是否应该认定为工伤呢?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第六项的规定,员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故,要达到本条规定的工伤认定标准,需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
一、交通事故发生在职工“上下班途中”
“上下班途中”包括两个方面:合理的上下班时间和合理的上下班路线。
1、合理的上下班时间
上下班时间的合理性指职工往返于休息场所和单位的时间符合用人单位的上下班规定且在合理范围内。
2、合理的上下班路线
合理的上下班路线则指员工往返于休息场所和单位之间的必经路线。
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的规定,下列路线上发生的交通事故都属于合理的上下班途中:1)在合理时间内往返于工作地与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单位宿舍的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2)在合理时间内往返于工作地与配偶、父母、子女居住地的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3)从事属于日常工作生活所需要的活动,且在合理时间和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4)在合理时间内其他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
二、职工在交通事故中属于“非本人主要责任”
职工在交通事故中属于“非本人主要责任”,包括职工在交通事故中负有同等责任、次要责任或不负责任(即对方全责)三种情况。该责任认定主要依据交管部门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或者法院的生效裁判文书予以确定。本案中,崔某对此次交通事故负次要责任,事故发生的地点也是在回家的必经之路上。因此,本案的关键点在于崔某发生交通事故是否在合理的上下班时间范围内。根据法院查明的事实可知,崔某实行的是综合工时制,事发当日的上下班时间为19日晚8点到20日早8点,20日早4点,崔某在距离公司规定的下班时间还有4小时的情况下离开公司,并且未向主管请假,违反了公司的规章制度,擅自早退,由此可见,崔某离开公司的时间显然不属于合理的下班时间。因此,崔某在本次交通事故中所受伤害不宜认定为工伤。
在此还需要提醒HR注意的是,公司只有完善管理制度,才能防范不必要的风险。
胡某受公司指派, 乘本公司车辆前往外地某客户处维修公司产品, 维修后顺道回老家, 吃完午饭返回公司途中与他人车辆相撞, 胡某受伤。胡某认为自己的情况符合《工伤保险条例》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但公司认为, 胡某在因工外出期间未经公司同意, 私自回老家办事, 并在老家休息后才返回, 这段时间不是在工作也不是在上下班途中, 亦不能认定为上下班合理时间内, 纯粹是在老家办私事、游玩途中, 其行为违反了公司规章制度, 不应认定为工伤。
当地工伤保险行政部门经调查后认定, 胡某受公司指派, 前往外地修理机器, 修理工作结束后, 于合理时间返回公司, 该期间属于因工外出期间。胡某在返回公司所在地途中发生交通事故, 事故发生地在外出地与公司所在地之间, 仍处于因工外出期间及合理的空间范围。其情形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 (五) 款“因工外出期间, 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工伤认定条件, 应当认定为工伤。
案例评析
“因工外出”指职工由于工作需要到本单位以外从事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工作, 其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到本单位以外但还在本地范围内, 二是到本地区以外或境外。在第一种情况下, 可以是受领导指派, 也可以是因职责需要自行到本单位以外的情形;第二种情况, 则必须是受领导指派。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那么交警部门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证明》确认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职工的工伤能否认定?近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公报》发布的(2015)15号参阅案例回答了这个问题。
2012年6月12日早晨6时20分左右,施建新驾驶二轮摩托车前往公司上班途中与一辆白色小型货车相碰,发生道路交通事故。事发后,小型白色货车逃离现场。施建新因此受伤,经医院救治诊断为左肩锁骨关节脱位、左多发性肋骨骨折。由于小型白色货车逃离,2012年8月2日,当地交警部门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证明》,确认事故责任无法认定。
2012年10月29日,施建新所在单位力强钢丝制品有限公司以施建新在上班途中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为由,向南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2013年9月29日,南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施建新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的责任无法认定,所受伤害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认定工伤的情形,属于不得认定工伤的情形,作出《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
施建新不服,向南通市港闸区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港闸区法院审理认为,首先,交通事故认定书并非事故责任认定的唯一形式。根据公安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的规定,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结论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能够分清责任而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另一种是成因无法查明而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证明。社会保险部门将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工伤认定的前提条件没有法律依据。
其次,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情形并不排除受害职工主张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该条文从责任划分角度仅排除了在交通事故中负主要责任和全部责任的受害人可以享受工伤待遇的情形,并未排除事故责任无法认定情形下的受害职工可以主张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本案中,原告施建新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确认为事故责任无法认定,属于《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并未排除的可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的情形。
最后,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无法认定事故责任的情形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有对事故责任进行判断的职责。本案由于肇事车辆至今未被查获,使原告试图通过民事诉讼确定事故责任承担方式已暂不可能,如果将此情形下劳动者所受伤害一律不认定为工伤,等同于让弱者承担了全部的事故结果,这与社会法保护弱者的立法目的亦相背离。而且,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如果对这类情形的伤害一律不予认定工伤,那么从形式上看虽然保留了劳动者在事故责任无法认定情形下主张工伤保险的权利,但一律不予认定工伤的结果实质上变相剥夺了劳动者获得救济的途径。在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情形下,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立法精神,根据优者危险负担的原则,对事故责任作出判断,并作出有利于劳动者的推定。应推定处于相对弱者地位的施建新不负主要责任以上的事故责任。
综上,港闸区法院认定被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主要事实不清,适用法律错误,应予纠正,遂作出上述判决。
一审判决后,原、被告在法定上诉期内均没有提起上诉,该判决已生效。
职工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的工伤认定
工伤认定案件关乎普通劳动者的生存保障,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伤认定中的新问题也层出不穷,本案即为工伤认定的又一起典型案例。当前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事故作出责任无法认定结论的现象十分普遍,作为肩负工伤认定职权的劳动保障部门,如果一味草率地根据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证明将这类事故中受害职工置于工伤保障大门之外,无异于变相拒绝履行劳动保障职责。
《工伤保险条例》属于《劳动法》的范畴,根据《劳动法》第一条的规定,“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该法的立法精神。在《工伤保险条例》第一条和《工伤认定办法》第一条中,也均体现了该立法目的。因此,劳动保障部门作出工伤认定时,应当适当向劳动者倾斜,以体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本案中,施建新对交通事故是否负主要责任处于难以认定的灰色地带,根据立法本意,应推定处于相对弱者地位的施建新不负主要责任以上的事故责任,并进而认定为工伤。
2004年6月1日,崔先生向太仓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申请工伤认定。8月31日,社保局经过调查核实,作出了工伤认定决定。太仓公司对该工伤认定决定不服,向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申请复议。11月30日,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作出了维持工伤认定的决定。
太仓公司认为,职工在上班期间打架,已违反了公司的管理制度,认定为工伤属适用法律不当。2004年12月21日,太仓公司向太仓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法院判决撤销社保局作出的工伤认定决定。太仓法院经审理认为,铁管打磨是
事发当天崔先生在原告公司上班时的工作职责,在工作过程中,因打磨铁管品种发生矛盾,崔先生被黄某暴力行为所伤害,被告依照《条例》第十四条第(三)项之规定,认定崔先生的伤害为工伤,属适用法规正确。据此,法院一审判决维持被告社保局作出的工伤认定决定。一审判决后,太仓公司不服,向苏州中院提出上诉。二审法院于近日做出了“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
案例2:职工打架受伤 非工作原因不予认定工伤
李女士因私怨在工作单位被砍伤,经法医鉴定为轻伤。李女士遂以在工作单位被意外暴力伤害、符合工伤认定标准为由,向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申请要求认定为工伤。2005年7月20日,苏州沧浪区法院判决维持苏州市社保局所作出的不予认定为工伤的决定。
李女士于2004年5月15日被某公司派至江苏化工农药集团苏州长青化工厂工作。2004年7月7日上午,李女士在工作期间与同事卫某发生矛盾,当天下午,李、卫二人在工厂浴室相遇,李女士在浴室里将卫某打了一顿,致使卫不能正常上班。7月8日下午,卫的男友张某来到李女士的工作处,用事先准备好的菜刀将李的右手臂砍伤,经苏州市公安局法医鉴定为轻伤。张某伤人后逃逸。
李女士于2004年11月19日向市社保局申请工伤认定。市社保局经过调查核实,于2005年1月18日作出工伤认定决定书,以李女士系因私怨被他人砍伤,未认定李女士为工伤或视同工伤。
李女士认为受到暴力伤害起因乃是事发前1天的工作而引起,是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伤害,应当依法认定为工伤。
法院审理认为,根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应认定为工伤。该规定中所谓的“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应理解为他人因不服从职工履行工作职责的管理行为而施加暴力对职工造成的伤害,该暴力伤害与履行工作职责之间应具有因果关系。从该案查明的事实来看,原告李女士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确实受到了暴力伤害,但该暴力伤害与原告履行工作职责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为原告李女士与张某、卫某之间并不存在工作上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也就不存在张某因不服从原告工作管理而对其施以伤害的主观意愿。原告李女士之所以被加害者张某砍伤,其起因乃是原告与加害者张某的女友卫某之间矛盾与争执打闹,2人的争执打闹也非因工作需要或工作原因。由此可以认定,原告受伤害的情形与《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并不相符。2005年7月20日,苏州市沧浪区法院作出判
【【人力资源】职工早退发生交通事故能否认定为工伤?】推荐阅读:
为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10-08
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认定程序10-25
《非人力资源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心得03-08
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认定实施办法09-07
人力资源工作计划与人力资源年度规划20106-22
非人力资源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心得10-16
企业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论文05-27
战略人力资源07-24
人力资源归纳09-18
人力资源强国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