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随之而去读后感
不知先生何时写就这篇文章。开篇即描绘了一个十岁的儿童眼中的平和的旧中国的江南。把一个名门望族家的女眷们浩浩荡荡进山进香的场景描写的如孩子春游远足般的悠闲。孩子眼中,什么“祭祖”,什么“焚疏头”通通不重要。他自顾自己的新鲜有趣,只顾自己可以远离那深宅大院,远离那位“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的家庭教师。免得自己在书房里“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字,”又无奈得“呆视着水渍干失,心里有一种麻麻地快感”。
文章的主题是写一只“碗”。由于要在“睡狮庵”中住多日,起初的新鲜好玩渐渐消退后,百无聊赖的先生不再愿意吃斋饭,老法师特意赠送了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的可爱”,“盛来的饭也似乎变得可口了”。或许是加之母亲的夸赞“是越窑,这只叫‘盌’,色泽特别好”,让十岁的孩子“每次餐毕,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且用“棉纸包了,放在枕上”为了临走时随时放在箱里,自此先生对此碗的钟爱可见一斑。待到归期,毕竟是小孩子归家心切,等全家走过崎岖的山路到了很远的岸边才发现忘了带上那碗。慈爱的母亲无论如何也无法让执着的孩子放弃自己的宝贝,等到年轻的船夫千辛万苦把那碗取回来,他才“道了谢,捧着,走过跳板”。自此,“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显得异常宁适”,水中及岸边的景色亦如先生的心情般美妙了起来。
不过“越窑”也好,“青蓝的可爱”也罢,在孩子手里久了,都是玩具而已。先生“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突然,脱手,碗飞了!读到此处,我丝毫没有为那只碗的名贵而可惜,只是如先生一样,眼前浮现出“那碗,像一片断梗的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行渐远”的景象。而先生当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对母亲说,尤其是那船夫!一个纯洁、善良的童真之心跃然纸上。
仿佛一切都已结束,是母亲的一句轻轻地话,让先生铭记终生,更让我至今久久悠长的回味:“(碗)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只要不碎就好!不要想了,这种事以后多着呢。”先生说最后一句对他是可怕的预言,而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中又何尝不是“这种事”多着呢?比越窑的碗,珍贵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一样会脱手而去,有的甚至碎了!
世间多少人对多少事和物悔之不得,更悔得之又失。有人总想得而不舍,有人更为失后强求铤而走险!岂不知“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得与失之间,当守住那颗纯洁、善良、感恩的心,否则随“失”而去的就不仅仅是我们的童年和青春了!
【童年随之而去读后感】推荐阅读:
《童年》简短读后感09-16
童年旧事读后感03-16
童年读后感60004-23
童年读后感250字06-20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07-07
《童年》读后感-900字10-26
童年读后感1100字01-04
《童年》读后感650字01-06
《童年的远方》读后感03-10
童年的游戏读后感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