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高血压防治

2025-02-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基层高血压防治(精选12篇)

基层高血压防治 篇1

大家好;我是沭阳县龙庙镇龙庙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众所周知,高血压是一种终身性疾病。且具有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截至目前,除少数继发性高血压外,绝大多数高血压是不可根治的,只能经过非药物、药物治疗加以控制。高血压控制后,患者罹患其他心血管病的风险大大降低,这一控制过程却是持续的、长期的,乃至是终身的。这意味着,大多数高血压必须接受终身治疗,要定期进行随访管理,了解及监测血压水平、药物疗效、可能的不良反应、其他危险因素及靶器官功能、生活方式改善状况等。只有进行系统、长期的随访和管理,才能有望使血压得到长期控制,也才能真正减少心脑血管病事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现在我就我们社区高血压社区防治中的得失做一下介绍。

我们社区位于苏北,辖区内常住人口3282人,患高血压病数209人。我们社区高血压病防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高血压的检出: 高血压病人检出的主要方法有:

1、基层医疗单位病人登记;

2、医院首诊病人测血压制度;

3、人群筛查;

4、上级医院转回的高血压患者。

二、高血压患者的评估与管理:我们根据《高血压防治指南》进行评估与管理。初次就诊:

在患者初次来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时,向患者发放家庭医生服务卡。

为每位病人准备文件袋,在文件袋表面填写病人的病历号、姓名、性别、住址等,用以存放患者健康档案。填写居民基本情况表和年检表,填写好后放入文件袋中。与病人约定下一次就诊时间,并准备一张随访表填上姓名等基本信息,放入下次就诊日期对应的文件柜格子里。随访:

从文件柜当天对应的格子里拿出患者的年检表或随访表。

填写本次就诊的信息(进行评估时填写年检表,进行随访时填写随访表),填写好后放入文件袋中。

与患者约定下次随访日期,准备一张新的随访表,将该日期和患者的病历号、姓名等填入新随访表中,然后将该表放入文件柜相应日期的格子中。

每天完成的就诊病例都存放于文件柜当日的格子里,如患者没有按期复诊,这时我们会主动随访病人,保证病人治疗的连续性。

三、高血压病得治疗:首先要提供非药物治疗建议: 强调戒烟;减轻体重;限制钠盐;控制饮酒;改善睡眠。

并且辅以相应药物治疗:遵循上级医院医嘱的原则;“规范”建议优先的原则;及时转诊的原则;遵循“理论”依据的原则;争取患者配合的原则,并向患者说明引起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自身病变的程度及个体化治疗的意义,所用降压药物的名称、用法、作用和不良反应和坚持服药的意义。

四、高血压的健康教育;⑴ 利用健康教育橱窗、健康教育处方、集会、讲座等广泛宣传高血压防治知识,提高社区人群自我保健知识,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⑵ 倡导“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社区人群高血压防治的知识和技能;

⑶ 鼓励社区居民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高血压危险因素的流行,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发生。

⑷易患高血压人群每6个月测血压一次。

基层高血压防治 篇2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孔灵芝指出, 当前, 中国高血压防治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人群高血压防治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而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就诊于城镇社区和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提高高血压“三率”的关键是在基层高血压的检出、诊断评估、治疗和管理。孔灵芝介绍, 基层医生尤其是乡村医生对于高血压防治知识和技能掌握不足、缺乏统一的培训教材等问题, 造成高血压基层防治工作混乱。“基层指南”为深入医改提供了技术支持, 从科学防控角度提出基本规范和流程, 可帮助基层医生实施规范化管理。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教授表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此次基层版指南删减了传统指南里罗列的最新循证医学证据、流行病学研究等内容, 凸显了高血压检出、诊断评估、治疗和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中国高血压联盟秘书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王文教授介绍, 基层版指南中首次提出针对不同危险分层高血压患者的分级管理方案、针对低收入患者制订价格低廉的药物组合方案、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等具体疾病的药物治疗参考方案等多项内容。特别是针对76%的基层卫生人员反映高血压危险分层复杂的问题, 基层版指南将高血压危险分层简化为低危、中危、高危三层。王文教授解释说, 将传统指南中的高危和极高危合并为高危, 是为了方便基层卫生人员记忆, 但并不影响最终治疗方案的制订。

基层版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

阜外医院王文教授就其中的要点进行了如下解读:

1. 指南简化了危险分层。

即将原来的高危与很高危合并为高危。低危:高血压1级, 无其他危险因素;中危:高血压2级, 或高血压1级伴1~2个危险因素;高危:高血压3级, 或高血压1~2级伴≥3个危险因素, 或伴靶器官损害的任何一项, 或伴临床疾患任何一项。

2. 分档次进行化验检查。

危险分层的检查评估指标分两个档次:基本要求和常规要求。基本要求适用于部分条件差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乡村卫生站, 应当完成血压测量、身高体重/腰围测量, 询问年龄、吸烟状况、血脂情况、体力活动情况、早发家族史、心脑血管病病史、糖尿病等。常规要求, 即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还应当完成的有关化验检查指标, 如空腹血糖、血脂、肌酐、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X胸片、超声检查, 尽可能完成尿微量白蛋白、眼底、动脉僵硬度等检查。

3. 强调药物联合治疗。

基层指南推荐了降压药联合治疗参考方案。药物治疗原则: (1) 初始小剂量单药或小剂量两种药联合治疗; (2) 常用降压药, 如钙拮抗药、ACEI、ARB、利尿药、β阻滞药; (3) 降压药的选择要根据病情和患者意愿结合经济承受能力选择适合的药物, 并掌握药物治疗的禁忌证和适应证; (4) 传统固定复方制剂的联合治疗方案, 虽然存在争议, 但因其有明确的降压作用, 且价格低廉, 仍可作为基层降压药。

4. 及时发现高血压患者。

(1) 患者的检出, 建议正常成人每2年至少测量血压1次, 并利用各种机会筛查;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高血压易患人群建议每半年测血压1次。 (2) 诊断与评估, 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 血压≥140mm Hg和/或≥90mm Hg可诊断为高血压;非同日3次, 一般指间隔2周测量1次。 (3) 初诊高血压的评估, 3级高血压或伴发心脑血管病等高危患者, 立即开始药物治疗;1~2级高血压患者伴头晕等不适症状的, 考虑小剂量药物治疗。

5. 降压达标最关键。

老年高血压降压治疗的收缩压目标<150mm Hg, 一般高血压降压治疗的血压目标为<140mm Hg和/或<90mm Hg。糖尿病、脑血管病、稳定性冠心病、慢性肾脏病患者 (均为高危) 血压降至130/80mm Hg以下。基层指南强调如能耐受, 以上全部患者血压水平还可进一步降低, 建议尽可能降至120/80mm Hg以下。关于血压达标时间, 基层指南建议:一般情况下, 1~2级高血压争取在用药4~12周血压逐渐达标, 并坚持长期达标;但患者耐受性差或老年人血压达标时间可适当延长。

高血压的防治 篇3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高血压?

高血压是人体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的一系列改变和由此引起的多种疾病,它不仅仅单指血压的升高,还指由其引起的人体心、脑、肾脏等重要器官的损害。一般来讲,血压会随着年龄而升高,很难在正常血压和高血压之间划一道明确的界限,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也有很多,近年来最常用的诊断标准是:成年人在不同日期测量血压三次,取其平均值,高压(收缩压)≥18.6千帕(140毫米汞柱)或低压(舒张压)≥12千帕(90毫米汞柱),符合其中一或两项者即可确诊为高血压。

什么人容易得高血压?

近年来,我国的高血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与国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除了遗传因素之外,肥胖、摄入过多食盐和高脂食物、吸烟、饮酒、缺乏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工作高度紧张或疲劳、性格急躁或忧郁,这些人都是易患高血压的高危人群。

高血压会常有什么症状?

大多数高血压病人早期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可能只是出现轻微的头痛、头晕、耳鸣、眼花、乏力、心悸、气喘、四肢麻木等情况,出现这些现象时要及早就医,因为早期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血压,任其发展就有可能引发冠心病、脑中风和肾功能衰竭等疾病。

更要引起注意的是,不是没有高血压症状就没有高血压,有的病人即使血压很高,也不会感到身体不适,因此,即使没有不适感,定期的体检和观测血压也是十分必要的。

高血压有哪些危害?

血压持续增高对心脏、大脑、肾脏和眼睛都有损害。高血压可以引起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和心力衰竭;可导致脑中风,包括脑溢血、脑梗塞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还可造成肾脏损害,引起肾小球硬化,随着病情进展,最后出现肾功能衰竭;另外,高血压会造成视网膜动脉硬化,严重者可导致眼底出血或栓塞,出现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如何治疗高血压?

高血压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非药物治疗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具体内容包括:减肥,合理膳食、限制食盐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戒烟限酒,适度运动,保持情绪稳定、心态平衡等。

对于轻型高血压患者,开始可以先采取非药物治疗即进行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果血压控制不佳,再开始药物治疗,而高危患者发现高血压后就应该马上开始药物治疗。

高血压治疗的误区

1.忽视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许多患者只注重服用药物,不注意坚持控制饮食、戒烟限酒、减轻体重,忽视适当的体育锻炼,高血压的治疗必须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否则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高血压防治知识讲座试卷 篇4

姓名:

一、选择题

1.预防高血压病应该()A不与高血压病人接触

B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C多食补品

2.下面哪些行为最有利于心理健康()A争强好胜,不吃亏B保持情绪稳定、乐观 C、不愉快的事

闷在心里

3.血压值达到()以上,就可以诊断为高血压A收缩压≥ 150mmHg、舒张压≥ 100mmHg

B收缩压≥ 120mmHg、舒张压≤ 80mmHg

C收缩压≥ 140mmHg、舒张压≥ 90mmHg

4.下列哪项是引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A年龄性别B肥胖、吸烟、酗酒C工作职业

A容易感冒B脑中风、高血压性心脏病C诱发癌症

6.从什么年龄开始要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

A 25岁B 35岁C 45岁

7.下列哪项不是缓解高血压的有效措施?()A合理膳食B戒烟限酒C保持心理平衡D适量有

规律的无氧运动

8、.我国高血压病引起的死亡原因最常见的是()

A 心力衰竭B 脑血管意外C 尿毒症D 高

血压危象

9、在人群中遭受高血压危害更大的()。

A、老年人B.年轻高血压患者

C.没发现或明知有高血压又不重视降压达标的人

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计划 篇5

江西省高血压和糖尿病综合防治行动计划

(2013-2015年)

为认真贯彻《江西省“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赣府发[2012]30号),落实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印发《江西省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的通知(赣卫疾控字[2012]35号),更好地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落实,我厅决定,在全省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高血压、糖尿病的“体检、巡诊、健教”等三方面十项综合防治措施,现制定2013-2015年行动计划。

一、工作目标

(一)总目标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要求,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为主要手段,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防治作用,促进防治结合,探索建立适合我省城乡基层的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工作机制。

(二)具体目标 1、2013年,以县(市、区)为单位,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35%和20%以上,控制率达到50%以上。2、2015年,以县(市、区)为单位,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均达到40%以上,控制率达到60%以上。

二、防治对象

辖区内35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重点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对2级及2级以下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管理。

三、防治行动

(一)体检服务

1、建立健康档案。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35岁及以上人群实行首诊测血压制度,对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现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血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新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慢性病专项档案,并及时更新。

2、开展健康体检。对纳入管理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年为患者提供1次常规体格检查,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脏、肺部、腹部等12项,同时每年开展1次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血糖、血脂等5项生化和物理检查。

3、实行双向转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危对象,建议转诊到上级医疗机构确诊;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对血压、血糖控制满意或康复治疗的患者,及时转诊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患者基本信息反馈到基层,便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健康管理与服务。

(二)巡诊服务

4、定期组织巡诊。对纳入管理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每年提供4次面对面的随访,为高血压患者测量血压,为糖尿病患者测量血糖和血压。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对辖区内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开展定期分片集中巡诊,观察病情变化,针对个性化的用药、饮食和生活指导,诊治常见病、多发病。

5、实施分类干预。对病情稳定、无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三个月进行一次随访;对病情基本稳定者,经过上级医疗机构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后,两周内随访;对病情不稳定者,建议其转诊到上级医疗机构,两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6、签约服务试点。在农村,以乡村医生签约服务为载体,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试点;在城市,以全科医生团队签约服务为载体,探索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网格化管理试点。

(三)健教服务

7、自我管理试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全科医生团队指导签约对象,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采取专题讲座、同伴教育等形式,交流控制慢性病的知识和技能。全国示范、三星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开展自我管理小组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

8、生活方式干预。对纳入管理范围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其开展非药物治疗,提供戒烟限酒、规律运动、减少钠盐摄入、合理膳食、控制体重等综合干预指导。

9、提供宣教材料。省级制定高血压、糖尿病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印制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防治内容的健康教育折页、健康教育处方等资料,向城乡居民提供,宣教材料要求发放到家入户。

10、大众健康教育。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要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公益性宣传,传播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为重点,每年开展健康教育主题宣传活动,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利用“世界高血压日、糖尿病日”等健康主题日活动,组织公众健康咨询宣讲活动。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施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行动是各级卫生部门的重要职责,各地要在当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明确牵头部门,落实职责分工,加强对行动计划实施情

况的组织管理,保证防治行动顺利开展。

(二)健全工作机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密切协作与配合。农村卫生、社区卫生管理部门分别负责农村、城市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的组织协调工作。疾病预防控制管理部门负责督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工作的指导、培训和评估等工作。医政、医管等部门督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落实高血压、糖尿病确诊、双向转诊等工作。健康教育管理部门负责督促健康教育机构,指导基层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工作。

(三)提升服务能力。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队伍建设,结合农村卫生、社区卫生能力建设项目,以综合防治措施培训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培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健全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制度,发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培训职能,上级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对口帮扶指导关系,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综合防治能力和诊疗水平。

基层高血压防治 篇6

随着生活水平日渐提高,高血压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因此,路旺医院于2012年1月4日对辖区内居民进行了“低盐膳食与高血压防治”知识讲座。

本次讲座由路旺医院防疫科长李玲科长为大家讲解,通过宣传图片、资料等让大家了解什么是低盐饮食,低盐饮食对高血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到低盐饮食等,让大家收到了很好的教育和启发。整个讲座过程中居民认真听讲,仔细记录、资讯踊跃、气氛活跃。

健康讲座结束后,由张院长坐了总结性发言,会后居民纷纷表示讲座内容深入浅出,收益颇丰。

路旺医院防疫科

高血压脑病的基层处理 篇7

高血压急症是指高血压病患者, 血压在短时间内 (数小时或数天) 显著的急骤升高, 同时伴有心、脑、肾、视网膜等重要的靶器官功能损害的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而任何类型的高血压病, 只要血压显著升高, 均可引起高血压脑病。此是由于血压的急剧升高导致了脑部急性血液循环障碍, 引起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临床表现如剧烈的头痛和神志改变, 有时会出现肢体活动障碍。随着血压得到迅速而及时的控制, 高血压脑病可以完全恢复正常, 但如果处理不当可留下后遗症, 甚至导致死亡。

目前中国高血压病患者达2亿, 且仍延续着三高三低的特色[1], 所以基层工作中遇到高血压急症患者更多。而基层医院并不具备CT、肌钙蛋白等辅助检查条件, 现讨论有典型症状但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和心电图改变的急诊患者的基层处理方法。

典型病例:患者, 男, 50岁, 肥胖体型, 诊断高血压病5年。本次因头痛、恶心20min来院。入院时步入诊室, Glasgow评分E4V5M6, 血压205/122mm Hg, 心率108次/min, 双眼活动正常, 对光反射良好, 皮肤无明显出汗, 甲状腺未见肿大, 心脏听诊无杂音, 肾区未见肿块, 无叩击痛, 神经系统未见定位体征;急诊心电图正常。根据患者头痛、恶心症状, 查及血压明显升高, 其中舒张压达120mm Hg左右, 高血压急症伴发脑病诊断较易, 但需要鉴别。在紧急处理血压的同时进行鉴别, 有器质性损害及某些继发的病因难以去除的要及时转诊, 以免延误病情。首先根据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病史长短及是否有其他合并症, 对是否伴有器质性损害作一初步判断。根据既往发作情况及血压波动请况, 伴随出汗、心悸、饥饿等排除嗜铬细胞瘤、甲亢危象等。再看眼部, 如果发展至器质性损害, 形成结构性脑病, 多有瞳孔改变, 尤其是对光反射的变化, 如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针尖瞳, 中风时的眼球偏移及波及视神经时的瞳孔散大;再有颅神经体征及病理体征。另外, 要行心电图检查, 排除伴发心脏及血管并发症可能。处理应立即让其卧床休息, 舌下含服卡托普利片25mg, 患者耐受性一般良好, 一般10~15min起效, 可以重复使用;硝苯地平片为嚼服 (舌下含服) 快速起效的钙通道拮抗剂, 但血压下降的速度和程度不易控制, 可能增加心脏事件风险等而不推荐常规使用[2]。使用心电监护, 建立静脉通道。如有明显紧张、烦躁, 不能排除白大衣效应, 可予以镇静, 必要时吸氧。用药方面:由于基层条件所限, 首选扩张静脉为主的硝酸甘油避光微泵使用, 10~20μg/min始, 一般1~4min起效, 无效时速度可以加倍, 但不能超过200μg/min。次选起效更快的, 平衡扩张动、静脉的硝普钠50mg加入50ml溶媒中微泵避光使用, 0.25~10μg·kg-1·min-1始, 监护下根据血压随时调节滴速。因其可使颅内压升高而影响脑血流灌注, 本药的应用逐渐受到限制;但多数学者仍主张使用, 但应配合利尿药, 如呋塞米 [2]。虽静脉用药见效快, 但不能降压过快, 一般不超过平均动脉压的25%, 2~6h降至160/100mm Hg左右。降压幅度过大, DBP>50%超过脑血管自身调节能力可能诱发脑出血, 以及靶器官缺血的并发症。

静脉用药应选择起效快、作用强的药物, 酌情2种以上的药物联合应用, 以尽快稳定血压, 在1~2d内基本控制血压。长期随访, 控制高血压病的高危因素, 可以选择性使用一种长效药物。

医改的主要目标是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让小病不出社区, 大病及时转诊。基层往往也能碰到很多急重症患者, 但一定要胆大心细, 不要一见危、重症即盲目转诊。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查体, 一般都能判断出功能障碍而尚未出现器质性损害的情况。判断有器质性损害, 如出现病理体征, 心电图的ST段、Q波改变等时一定要及时转诊;血压下降后仍有症状, 如可能有腔隙性脑梗死、主动脉夹层等, 也必须及时交代病情并转诊;明显继发因素, 基层无条件控制, 如妊振高血压综合征、尿毒症等也必须转诊。

参考文献

[1]何秉贤.高血压和高血压性心脏病[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0, 18 (12) :1101-1102.

西医如何防治高血压 篇8

12月10日,齐鲁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卜培莉接诊了60名病人,其中有36名患者有高血压。“这算保守数字,冬季低温容易使人血压升高。”

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中国高血压发病率为7.7%,本世纪初则迅速上升到 18.8%。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估计已超过2.6亿。业内测算,如果再不加以控制,在今后的15年中将增长50%。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没有根治方法,病人必须持续进行治疗和保养。”卜培莉介绍,原发性高血压与基因遗传有很大关系,由于属于多基因遗传病,基因测序等手段并不能排查检验高血压。有些高血压患者出现头晕、心悸、失眠等症状随时就医,但另外一些则没有症状,因此高血压被称作健康的“隐形杀手”。

卜培莉的一位老病号是名大学生,小伙子长得又高又壮,五年前到肾病科就诊,经过检查发现,引起蛋白尿的罪魁是高血压。“当时他正处于升学阶段,熬夜赶功课,压力特别大。”卜培莉介绍,目前高血压呈现低龄化趋势,许多中学生也是心内科的常客。这跟当前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熬夜、烟酒等不无关系。许多含激素的快餐也容易引起高血压病变。“老年人特别注重养生保健,对身体不适特别敏感,但年轻人往往自恃强壮,忽略个人保养,因此容易引起病变。”

“高血压、糖尿病等除了基因遗传原因,说到底还是生活方式病。”卜培莉坦承在任何一位高血压病患的治疗过程中,她都反复强调调整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戒烟戒酒,饮食要低盐低脂,多做慢跑、快走等有氧运动。“有些老年人特别谨慎,一听低脂回家就把牛奶和荤腥停了。实际上,脂肪并不等于肉类,像牛肉、鱼肉等低脂肉类仍然是摄取蛋白质的主要手段。”

西医也有偏方?

据统计,目前全国有六成的高血压患者采用西医治疗方法。

“中医改善症状效果十分明显,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西医对高血压病的诊断,通过病人的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各项实验室的检查,可以明确疾病的诊断、分期,包括是否有心脑肾等并发症。通过诊断,可以清楚了解高血压病的发展趋势及预防,为它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据卜培莉介绍,目前高血压治疗主要以分级药物治疗为主,根据高血压的不同程度,医学上将心血管风险划分为四个层次:低危、中危、高危、很高危,不同分层的患者有不同的治疗方案。

“目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很多,病情稍重的高血压患者需要联合用药。”为了减少西药副作用,临床往往需要根据病患情况调整用药方向。比如心率慢,就不会选用降低心率的药物;如果出现水肿,就要及时增加利尿剂的使用。

卜培莉的临床经验表明,降压太快的药物往往会导致患者因无法适应骤降的脑压,而出现眩晕、恶心等症状。所以,对于高血压症状较轻的患者,一般将降压周期控制在1-3个月,而症状较重的患者,则将周期放远至3个月到半年。

目前人类医学还不足以对高血压产生一劳永逸的治疗效果,但是相关的科技探索正在进行。“现在已经出现了针对肾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高血压的手术治疗,比如肾交感神经射频治疗等。这些手术主要在欧美国家进行,我国仍处在实验阶段。手术治疗存在未知因素,但很显然远景可期,对重症高血压患者是好消息。”

高血压不能单纯“降血压”

关于高血压,目前我国对此的关注度并不高。中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仅为30%,治疗率25%,控制率6%,许多人既不知道自己的血压水平,也不了解发病原理。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自然平均生存年限为20年,前15年常无明显并发症。

“高血压是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能够引起心、脑、肾等多器官的病变,同时可能引起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衰等并发症。”

卜培莉介绍说,病人总要求“将血压降下来”,却对医生开出其他器官的检查提出质疑。实际上,排查高血压是否对其他靶器官造成危害是治疗中最主要的部分。“高血压病的预后并不单纯取决于血压值的高低和一般自觉症状的程度,而应把血压的高低和靶器官损伤的程度,统一考虑,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另外,由于高血压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个体差异较大,所以治疗尚无最佳方案,必须坚持个体化原则,长期甚至终生合理治疗。

基层高血压防治 篇9

结合黑龙江省水泥稳定砂砾施工裂缝的防治、分析及处理办法,从选定料源,进场材料控制,施工含水量、摊铺时间进行控制.就能有效减少裂缝病害的出现.

作 者:车雷 何喜春 Che Lei He Xichun 作者单位:车雷,Che Lei(黑龙江省黑河市公路管理处)

何喜春,He Xichun(东北林业大学工程监理部)

高血压病防治知识讲座 篇10

主讲人:瞿绍华

大家都知道现在高血压病人很多,而且得了高血压它的并发症也很多,甚至很难治愈,有的导致残疾,甚至死亡。给个人、家庭及社会都带来很大的影响。那么什么是高血压呢?它有哪些症状或者表现,我们该如何去预防或者治疗高血压?下面我就上述问题一一来讲解。

一、什么是高血压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种。

1.原发性高血压就是高血压病,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但病因 不明确的独立性疾病,占总共高血压的90%,由于动脉血管硬化,血管调节中枢异常所造成的动脉压持续升高。

2、继发性高血压,这类疾病病因明确,高血压只是这种疾病的一种表现,血压可暂时升高或者持续升高。如肾病引起的肾性高血压。

3、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即什么样的血压才为高血压? 根据2005年修订版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化分以下几级:

正常血压:收缩压(高压)小于120mmhg,舒张压(低压)小于80mmhg,。正常高值:收缩压在120-139,舒张压80-89 高血压:收缩压大于等于140,舒张压大于等于90 轻度:收缩压140-159,舒张压90-99 中度:收缩压160-179,舒张压100-109 重度;收缩压大于等于180,舒张压大于等于110。

二、高血压的现状及特点

1.患病人口众多:目前高血压患者是发病率最高,对人民健康危害最 大的疾病之一。全国18岁以上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每年新增患者约600多万,其中有150多万人死于由于高血压引起的中风。现患人数约为1.6亿, 涉及几千万个家庭,平均每4个家庭就有1个高血压病人。

2、居民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患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却很高。全国高血压的知晓率仅仅不到高血压病人的二分之一,有一半的人不知道;治疗 率低,不按规范服药;控制率低,不能规范治疗导致高血压病患病人数持续增加,居高不下。全国患病人数约1.6亿,死亡率居心血管疾病的首位,致残率每年约有150万脑卒中患者有100多万都丧失了劳动能力。

3、人群分布特点:男性普遍多于女性,而且年龄越小患病比老年人更加明显,35-49岁人群高血压年增长率比其他年龄组都高。

4.地域特点: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但是近年来农村高血压患者也普遍增多。

三、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引起高血压的因素很多

1、年龄:随着年龄的升高患病率随着升高。且发生冠心病的机率也增高,每增加10岁,患脑卒中增加1-4倍。

2、性别:男性多于女性

3、吸烟:吸烟是心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4、饮酒:饮酒过量饮酒可引起顽固性高血压。

5、饮食:高盐饮食易引起高血压。

6、血脂高: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导致高血压。

7、超重肥胖:是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因素

8、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发病比血糖正常人的10倍以上。

9、缺少体力活动:脑力劳动都患病高于体力劳动者。

10、遗传性:家族史中有心血管疾病病史可增加高血压的发病危险。

四、高血压的临床表现

高血压表现多样化,有的毫无症状,甚至有的人一生都无症状,有的表现头晕头痛烦燥等。

早期:病人有头晕头痛,口渴、乏力、心悸、心慌。逐渐发展有的病人有视力障碍、眼底充血,恶心、呕吐、多尿、夜尿、甚至血尿,蛋白尿,未经治疗后期可发展为心衰、肾衰、急性心肌梗死,动脉血栓形成等。

五、高血压的预防及治疗 预防是处理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

1、对因治疗即治本,从源头上防止高血压,针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明确病因,改变生活方式是降低血压相关心血管事件危险的适当方法。经常运动(至 少每周3次,每次30分钟),通过减轻体重来预防高血压的发生;进食低脂肪低盐饮食、多食高纤维膳食,特别是多吃水果和蔬菜;戒烟限酒,控制血糖等等。

2、二级预防:即知道自己得了高血压该如何治疗,我们要早发现早诊断,正常人每年至少要量两次血压,发现后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服药,而且每周要测量血压一次,血压稳定后每1-3个月测一次,规范服药不能乱停药,多服或者少服停服。适应地休息,3、三级预防:即并发症后的康复治疗,减轻精神压力,合理膳食,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水平。

4、降压注意事项:①降压要平稳,药物开始用小剂量,逐

渐递增,直至血压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②忌突然换药或忽服忽停,否则因血压大幅度波动易导致意外。故有人建议,对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初始降压目标可将收缩压高于180毫米汞柱者降至160毫米汞柱以下,收缩压在160~179毫米汞柱之间者使之降低20毫米汞柱。③高血压患者要坚持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适量的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

六、高血压防治的误区

中国的高血压患者约有1.6亿。在接诊高血压患者时,经常遇到患者问:“我 能不能换个药啊?”不论刚得高血压的患者,还是老病友都会提这个问题。除了上述问题,在高血压治疗方面也有不少误区的存在,下面是常见高血压认识及治疗的几个误区。

1、高血压是一种可治可不治的疾病。由于高血压临床表现呈多样化,可以毫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甚至有的病人一生无临床症状。所以许多病人认为,高血压病是一种可治可不治的病。血压高了就服点降压药,稳定了就不再服药,这是错误的。其实血压的正常就是服了降压药治疗的结果。停药后血压必定又会增高,甚至更高。这种血压的明显波动,正是导致脑中风、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患有高血压病的病人应积极地治疗,以免重要靶器官受损,致残后而后悔莫及。

高血压病是一种需要持续不断治疗的慢性病,绝大多数病人需要坚持长期或长时间服药,甚至有的的病人需要终身服药。所谓终身服药,就是指确认为高血压后,医生给病人以终身治疗。以药物治疗而言,病人就要吃一辈子的药。即使血压正常后,仍应使用合理有效的维持降压药物剂量,保持血压稳定,切不可 吃吃停停。正确的治疗原则应该是“长期服药,可以少吃,不可不吃”。因此有高血压病的病人一定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长期坚持服药,不仅能使血压稳定在理想水平,还可以保障重要器官不受损 害。而间歇性服药,或频繁换药,会使血压波动更加明显,结果导致动脉硬化,使重要脏器缺血、缺氧,最终形成急慢性心脑血管疾病。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特别是血压正常就停药,血压升高又服药。此点务必引起所有高血压病病人的高度重视。因此,不论是药物治疗,还是非药物治疗贵在持之以恒。

调查发现:有的高血压病人因为无症状,仅在查体时发现血压增高,长期 不服药,使血压一直处于高水平。其主要原因是对高血压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加之无明显症状而不服药。有的人则认为自己血压只是偏高,血压处于边缘状态,不值得治疗,也未引起重视。事实说明,这种轻度高血压同样对人体会发生危害。还有的病人因长期适应了较高水平的血压,一旦服用降压药后,血压下降至一定水平反而不适应,则可能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随后则不再用药。岂不知,持续高血压会造成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正确的做法是,不但要用药治疗,而且要坚持长期用药治疗。因此,对于高血压病病人应坚持“三心”,即信心、决心和恒心,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或推迟重要脏器受到损害。

2、服不服药无多大差别的误区。要知道,高血压病人中除5%左右(症状性高血压)可通过手术等方法得到根治外,其余90%以上的病人都是高血压病,这些病人是一种慢性病,往往需要长期或终身服药。有些人虽然已经发现高血压,但不在乎,甚至认为治疗不治疗均无所谓。甚至还有的朋友说:血压高点有什么了不起,不误吃,不误睡,什么也不影响,甚至会对苦口婆心劝他的医生产生一种“虚张声势”的感觉,仍然我行我素。持这种态度的人,是自己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是极端错误的,一定要予以避免。

医学家认为,其服药与不服药的结局是截然不同的,坚持长期用药者由于 使血压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可以减少和推迟器官的损害,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而长期不服药者则由于血压长期处于高水平,其本身可促进或加速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甚至引起致残或死亡。因此,要认清降压治疗的重要意义,积极、有效、长期地控制血压至正常或理想水平。

3、单纯依赖药物,不做综合治疗的误区。有人认为,得了高血压后只要 坚持长期、规则地服药就准好,其实不然。因为高血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造成的,其中包括不良的生活方式等。高血压病病人发生并发症的原因除了血压升高外,尚有其他许多因素,这些因素医学上称为“危险因素”,如吸烟、酗酒、摄入食盐过多、体重超重、血糖升高、血脂异常、缺乏运动和体育锻炼、性格暴躁等。所以,药物治疗的同时也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否则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故治疗高血压除选择适当的药物外,特别还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一般地说,高血压的治疗应包括药物和非药物两种。非药物治疗有:一般治 疗(合理休息、适当镇静)、饮食治疗、运动等。早期、轻度高血压病人,应在用降压药物前可先试用非药物治疗。3-6个月后复查血压,如多次测量血压均在正常范围内,可继续非药物治疗,并定期测血压;如症状明显,则应同时应用降压药物。对于中、重度高血压病病人在采取降压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配合非药物治疗,才能有效地控制血压。

4、以感觉估计高血压的误区。血压的高低与症状的多少、轻重并无平行 关系。有的病人,特别是长期高血压病人,由于对高血压产生了“适应”,即使血压明显升高,仍可不出现任何感觉不适。误认为只要没有不适感觉,血压就一定不高。还有相当一部分高血压病病人没有任何症状,甚至血压很高也如此,但当血压下降后反感不适,此时只要使降压速度减慢些,坚持一段时间其不适感会逐渐消失。所以,有时血压降低也会出现头昏等不适,若不测量血压而盲目地加量,反而不利,为此可能延误治疗,而此种现象对病人的健康却潜在着严重的威胁,甚至导致并发症的发生。为此,高血压病人应主动定期测量血压,如1周至2周,至少测量血压1次。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不能“凭着感觉走”。当然,最好是自己有个血压计,并学会自测血压,这样既方便又能及时了解血压变化情况。

5、不按病情科学治疗的误区。有少数病人,把别人降压效果好的药物照 搬过来为己所用,这是既不客观又不现实的。因为,同样是高血压的病人对降压药物的敏感性、耐受性却是大不相同的。如某人用某药降压效果非常明显,则另外一人却效果不显,甚至无效。再如服用短效硝苯地平时,有一小部分人会即刻发生心悸、脸红等不适症状,而多数人则感觉良好。因此应当根据病情,因人而异,合理选用药物,最好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还有极少部分人则相信 那些毫无根据的道听途说:什么“保治保好”什么“可以根除”等等骗局,或者轻信某些虚假广告和偏方。因为高血压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这些都对坚持治疗有弊无利,以致失去合理的治疗机会,是不可取的。

要知道高血压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这是肯定的,也是 无可非议的。欲走捷径绝对是不可能的,甚至酿成不良后果。面对多种降压途径无所适从。当前社会上降压方法甚多,诸如降压鞋、降压帽、降压仪等,而国内外专家目前认定,只有降压药是可靠的降压途径,其他方法均处于试用阶段,目前只能作为辅助或精神安慰治疗。

6、走出不求医、自行治疗的误区。目前,市场上治疗高血压病的药物多 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各有其适应证和一定的副作用,不仅药物种类繁多,制剂复杂,降压机制等各不相同。其中有些已经过大规模临床应用其疗效予以肯定,而有些药物,尤其是新药的疗效则有待于临床进一步证实。况且高血压的合理治疗,需要根据全身情况选择最佳药物,这些均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自行购药服用,带有一定盲目性、片面性,也有一定的不安全的因素存在。所以,应先经医生诊断,作必要的化验检查,及对心、脑、肾等功能的测定,然后进行治疗。千万不要凭想象,或认为只要是降压药难能用,更不能一味追求那些新药、特药,或认为价格越是贵的药越是“好药”。

7、走出只顾服药、不顾效果的误区。治疗高血压病的主要目标是不仅要将血压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小于130/85毫米汞柱),而且要长期稳定,进而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病的病死率和病残率的目的。由于种种原因(如怕麻烦、出差),不定期测量血压,一味“坚持”服药,此为“盲目治疗”,会使得血压忽高忽低,或者出现不适感,并且易产生耐药性或副反应。初服药者,可三天测一次;血压稳定后可每1-2周测一次。根据血压情况,调整药物种类、剂量、服药次数,将血压降至较理想的水平。还有更多的人,不仅不复查血压,更不去检查血、尿等化验,不讲究实效。全然不顾血压是否控制理想?器官有否损害?应该说,这种治疗在某种程度上是徒劳的,很可能导致前功尽弃的结局,即当发生严重并发症时方感到后悔莫及。因此,必须予以纠正。

8、走出长期服用一类药、每日一次的误区。有的病人盲目长期服用一类降压药,服药只作为一种生活习惯,任何药物长期服用都会降低疗效,产生耐药 性,并易产生药物副作用。同时,有不少病人的血压往往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降压机制的药物联合应用才能有效地降低其血压。另外,不同的病人应根据病程、年龄、个体差异、脏器损害的有无以及程度等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加以治疗,千篇一律或长期服用一类药物是不可取的。所以,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按照病情需要及时选择和调整药物。

有的人出于省事,或嫌麻烦,不管是短效降压药还是长效降压药都采取每日1次的服药法,其实是不科学的。因为短效降压药服药数小时后,随着药物在血液中浓度的下降,降压效果也随之降低或消失。如不能定时服药,血压也随之升高,不能有效地控制24小时血压。而只有长效降压药或缓释、控释制剂才能维持12或24小时平稳降压。故每日一次的服用法不是适合于所有的降压药,而是仅限于长效、缓释或控释片

9、走出贵药就是“顶药”的误区。有些高血压病人把一些价格比较贵的降压药称为“顶药”或“厉害的药”,认为只有病情很严重时才需用。其实,这些药多为钙拮抗剂或血管转换酶抑制剂的缓释、控释片,或长效的制剂。这些药的降压作用有时不如硝苯地平、复方降压片等常用价廉药物的作用强和快,但正是因为目前更强调24小时缓慢、平稳地降压,以及早期保护心脑血管免受持续血压升高的损害。所以,医生有时会根据病情开出上述的“顶药”。

10、走出血压降得越快、越低越好的误区。有的高血压病病人一味追求血压达到正常水平,甚至认为降压应该是越快越好;越低越好。其实不然,一般来讲除高血压急症(如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等)外,其余高血压病病人均宜平稳而逐步降压。因为,血压下降过快、过低,不但会使病人出现头晕、乏力等体位性低血压的不适症状,也称“脑贫血”,还极易发生缺血性脑中风,甚至诱发脑出血,这种情况尤其在老年人为甚。因为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此时偏高的血压有利于心脑肾的血液供应,如果一味要求降到正常水平,势必影响上述脏器的功能,反而得不偿失。因此,降压治疗时必须要掌握住缓慢、平稳的原则。

11、走出睡前服降压药的误区。有的高血压病人,常将一天的降压药放在睡前或仅在临睡前服一次降压药,这种作法是不科学的,也是危险的。因为当人入睡后,人体处于静止状态,可使血压自然下降10%-20%,称为血压昼夜节 律。而且以睡后2小时最为明显。倘若病人临睡前服了降压药,两小时也正是药物的高浓度期,可导致血压明显下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而使病人发生意外。这种情况在老年人高血压病者表现尤甚,必须加以避免。因此,高血压病病人降压药物应在晨起时服用,目的在于控制上午血压增高的峰值,以及预防与血压骤升有关的心脑血管意外事故的发生。对于长效降压药物也应选择晨起一次服用为宜。所谓“两峰一谷”即是上午8-9点钟血压高峰,下午2-4点血压高峰,晚上10点左右血压最低。所以要避免在睡前服药。

高血压应急防治三妙招 篇11

应急轮推桥弓穴

高血压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配合使用按摩桥弓穴的方法,可以起到很好的即时降压效果。桥弓穴位于耳后翳风到缺盆(锁骨上窝处)成一线的条带区,恰好位于可调节人体血压的颈动脉窦部位。所以按摩本穴,可使人心率减慢、血管扩张,以至血压下降。方法如下:

1.患者取坐位,用大拇指指腹、指尖或拇指外侧,自上而下推按桥弓穴。

2.先推左侧的桥弓穴,再推右侧的桥弓穴,两侧交替进行,可推按1~2分钟。

3.分别对左右两侧的桥弓穴进行揉、拿,操作时间为4~6分钟。操作时,患者可有胀硬感。

注意,患者在推桥弓穴时切不可两侧同时按摩,以免使血压降得太快而发生意外。其手法要求柔和、均匀、有力、深透。手指要温暖,不要留长指甲。如果高血压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了脑缺血的症状,应立即停止按摩桥弓穴、停用降压药,并需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

金鸡独立足点地

轮推桥弓穴善于应急调治,而金鸡独立则是长期调理的良法。它本是太极拳中的一式,姿势大方优美,习之可健身怡性。但论及高血压调理的金鸡独立,则大有不同,需仔细分辨,习练方法如下:

1.术者直立,两脚并拢,全身放松;

2.重心右移,抬左脚跟,左脚大脚趾点地,称为“左金鸡独立”,双目轻轻闭合,调整平衡,保持安静,持续至少1分钟。

3.重心左移,抬右脚跟,变“右金鸡独立”,持续至少1分钟。

该法每天至少练习1次,坚持半个月即可显效。其要领是重心偏移后,另一侧脚尖不离地面,而是大脚趾轻轻点地,随着重心受力不断调整。大脚趾为肝、脾经所过,大敦穴为肝经井穴,专长引火下行,平肝潜阳;隐白穴为脾经井穴,功可健脾促运,行气消胀。两穴均有降血压的显著功效。

涌泉贴敷显神奇

金鸡独立降血压可防可治,重在防。接下来介绍的贴敷法同样可防可治,重在治。穴位药物贴敷涌泉穴具有降压持久、方便无痛苦的特点。方法如下:

1.取吴茱萸10g,研末用醋调糊;

2.将药糊用纱布包后敷于足底涌泉穴,胶布固定。

24小时更换1次,双侧穴位同用,10次为1个疗程,隔1周进行下一个疗程,4个疗程观察疗效。

如一位53岁的男性患者王某某总是眩晕,头涨痛,耳鸣,面色红赤,烦躁易怒,头重脚轻,血压高达180/105mmHg。曾口服多种降压药及输液治疗疗效均欠佳。用上述方法敷药调理, 2个疗程后血压稳定为150/90mmHg,4个疗程后血压为120/73.5mmHg,停药6个月血压波动在135~120/73.5~69mmHg之间。

涌泉,乃肾经经气始发之处,肾为水脏,属阴。若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诸阳,则阳浮于上,阴虚于下。涌泉穴为足少阴经之井穴,具有滋肾水、引火下行的作用。吴茱萸药性辛、苦、热。李时珍曾云:“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亦从治之义。”吴茱萸调糊贴敷涌泉穴,可引热下行,引阳归根,补阳助阴,由阳生阴,正中高血压病的病因。

值得提醒的是,上述三法均只能起到辅助治疗作用,不能用它完全代替降压药。 (责编:辛娅)

基层高血压防治 篇12

1 临床资料

本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1例, 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盟 (WHO/ISH) 建议的>18岁成人血压分类标准[1]。年龄32~65岁, 中位年龄48岁;1级高血压26例, 2级高血压20例, 3级高血压15例。无临床表现, 仅在体检时发现高血压高23例;长期伴头昏、头痛、心悸27例;通过心电图、头颅CT、肾功等检查, 已有靶器官受损8例, 已并发脑血管意外, 遗留偏瘫3例。

2 用药情况

目前所用抗高血压药物主要包括:利尿药、β受体阻断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钙通道阻滞剂[2]。

2.1 利尿剂

利尿剂抑制钠、水重吸收而减少循环容量, 降低血压。本组5例患者使用小剂量噻嗪类药物, 以防止脑血管意外, 逆转左室肥厚, 降低心脏病事件的发生;20例患者使用吲哒帕胺, 吲哒帕胺具有利尿及钙拮抗剂作用, 可从胆汁排出, 适用于肾功能衰竭患者。该类药物的心血管并发症较少, 对糖、脂肪代谢无明显影响。

2.2 β受体阻断剂

β受体阻断剂的种类很多, 降压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均相似。其主要差别是与β1受体的选择性、内在拟交感活性、生物利用度和体内消除速率等。本组使用普萘洛尔2例, 美托洛尔16例。

2.3 ACEI

ACEI药理作用为抑制循环中血管紧张素转换系统, 抑制组织血管紧张系统, 减低终末神经元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减低内皮系统形成内皮素, 增加缓激肽和前列环素的形成, 减少醛固酮的分泌, 使钠潴留减少[3]。本组使用卡托普利4例, 依那普利12例, 贝那普利3例。

2.4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通过与细胞膜上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亚型Ⅰ型结合, 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 比ACEI更能直接阻断血管紧张素, 且不影响缓激肽发挥作用, 降压作用与依那利相近, 通过胆汁及肾排泄, 升高血钾的反应同ACEI, 较少有干咳, 偶尔头晕, 是一种较有前途的降压药物[4]。本组使用缬沙坦6例。

2.5 钙通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主要通过阻断心脏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慢钙通道, 抑制细胞外钙内流, 使细胞内钙水平降低, 从而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本组使用尼群地平4例, 非洛地平18例, 氨氯地平5例。

3 讨 论

通过对就诊患者进行综合分析, 笔者认为高血压患者的用药大致有以下几个误区。

3.1 缺乏保健意识, 无症状即不用药

很多人不了解自已的血压状况, 尤其是>40岁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格检查, 掌握自身血压情况及引起高血压的相关因素。一些患者以并发症首诊, 才意识到既往患有高血压, 一些不可逆转的病理改变已经存在;还有一些患者因无高血压症状而忽略服药。血压持续升高后, 致使小动脉逐渐发生改变, 管壁因缺氧变性, 内膜增生, 管腔变窄, 造成缺血, 加之血管内皮损伤, 形成沉积而导致各种并发症, 如动脉硬化、左室肥厚、心力衰竭、脑卒中、肾功能改变、眼底出血等。所以服用降压药物不应以有无自觉症状而定。

3.2 服药期间未定期监测血压

服用降压药物期间应定期定时测量血压, 一些夜间高血压患者, 应于晚间和凌晨监测血压, 有条件者可行24h动态血压监测, 以便于了解降压效果及血压波动情况, 以调整降压用药的种类、剂量、服药次数、时间等, 血压应降至140/90mm Hg (1mm Hg=0.133kPa) 以下, 一般以120/80mm Hg为最理想。不宜过低, 尤其冠心病、急性脑卒中患者, 前者舒张压≥80mm Hg, 后者应维持在160/80mm Hg, 以保持心、脑灌注量。糖尿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5mm Hg, 如果合并糖尿病肾病, 尿蛋白≥1g/d, 血压应控制在125/75mm Hg或稍低一些。老年人血压波动性强, 血管舒缩功能欠佳, 更应勤测血压, 及时了解血压变化。

3.3 选择药物具有盲目性

大多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物无指导性, 选药随意。高血压患者选择药物应根据血压情况、年龄、性别、伴发症状及相关内科病, 如肺心病、糖尿病等。还应根据各自的经济状况及生活方式等因素选择用药, 目前临床上主张用长效制剂平稳降压, 但价格相对较贵, 很多患者选用短效制剂。β受体阻滞剂可致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噻嗪类利尿剂可使糖耐量降低, 且该2种药物影响血脂代谢, 所以糖尿病、高血脂患者应避用, 应选用ACEI;钙离子拮抗剂 (CCB) 、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断剂因负性肌力作用可加重支气管痉挛, 减慢心率, 所以中重度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心率慢及有阻滞者避免应用。对于一般心力衰竭患者首选平衡性血管扩张剂ACEI, 以减轻心脏前后负荷。

肾功能损害者不宜选用卡托普利, 因其含有巯基, 对肾脏有损害, 另外有保钾作用。但对于糖尿病合并肾病者可选用卡托普利, 因为卡托普利可降低蛋白尿, 具有肾保护作用。第2代ACEI洛丁新则不含巯基, 对肾损害小。对于心室肥厚者, 首选ACEI, 其次为β受体阻滞剂, 因为该2种药可以逆转左室肥厚。高血压急症患者首选硝普钠、酚妥拉明静脉滴注, 将血压降到160/100mm Hg安全范围内, 不宜过低, 以防止超过脑循环自动调节限度。对于无合并症者, 选择单种药物有效率为40%~50%, 单种应选ACEI, 国内应用硝苯地平较多。仍有50%~60%患者需联合用药, 以利尿剂为基础, 加β受体阻滞剂、ACEI、α受体阻断剂,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未使用利尿剂者可选择ACEI+CCB+β受体阻滞剂。

3.4 用药时间不科学

多数患者不了解正确的服药时间, 应按血压有两峰一谷的特点进行给药, 上午4~8时各有1个血压高峰, 继之缓慢下降, 所以应根据所选药物起效时间、高峰时间给药。选择长效制剂平稳降压是最佳选择, 短效药服用时间应是晨起6~7时, 下午2~3时, 晚间6~7时给药, 部分患者夜间高血压, 可以调整晚间用药时间稍晚一些。

3.5 突然停药

应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稳定3个月后可逐渐减量, 甚至可以考虑停药, 但停药后又增高则维持用量, 终身服药。如果在规律用药时突然停药, 可发生停药综合征, 出现血压迅速升高及交感神经活性增高的表现。患者血压降至正常自行停药, 而突发心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3.6 应用降压药物的同时, 未能控制影响血压的各种不良因素

部分患者服用降压药物的同时, 诉降压药物效果不佳, 但未进行控制影响血压的因素, 如过度紧张、劳累、睡眠质量差、饮酒、摄入钠盐过多、运动过少及肥胖等, 这些都是造成血压升高的不良因素。在服用降压药物的同时, 还要注意非药物治疗, 如合理饮食,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适度运动, 限量烟酒, 控制高血脂等。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526.

[2]徐叔云.临床药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41.

[3]陶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临床应用现状[J].中国新药杂志, 1997, 6 (4) :251.

上一篇:暑假实践报告xx字左右下一篇:创业真点子六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