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文学赏析

2025-05-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文学赏析(共11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文学赏析 篇1

《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作者是王勃,诗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

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1、少府:官名

2、之:到、往

3、蜀州:现四川崇州

4、城阙(quē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现在的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5、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6、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你”

7、宦(huàn)游:出外做官。

8、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9、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10、无为:无须、不必。

11、比邻:并邻,近邻。

12、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13、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歧路上,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讲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第一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辅”,辅佐,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作诗,往往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可以置万山于几席,览千春于瞬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这首诗运用这种手法,一开头就展开一个壮阔的境界,同一般的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是不相同的。

第二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这两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比较疏散。这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也有其独到的妙处。开头如千尺悬瀑,从云端奔泻而下,接着便落入深潭,潺潺流来,飞韵清远,形成了一个大的起伏、一个强的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第三句

再接下去,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气象阔达,志趣高远,表现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第四句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有的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这首诗是采用第二种手法结尾的。欣赏古代诗歌,特别是象五律这样既严整又短小的诗歌,不光要吟味它的某些妙句,还要领悟它的章法,它的思路的顿挫、腾跃,变化和发展。文似看山不喜平,诗也如此。

总述

从文学史的角度欣赏这首诗,不难感到它有一股新鲜的气息。初唐是我国古代一个强盛王朝的开端。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高峰。延续二百年左右的诗歌的大革新、大发展是以初唐为滥觞的。王、杨、卢、骆等当时的诗坛健将是较早出现的开拓者。首先,他们反对唐初那种从六朝承袭下来的浮艳的诗风。杨炯说,王勃“尝以龙朔初岁,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可见他是有意识地改革诗坛的弊病,提倡刚健的诗风的。就拿王勃的这首诗来说,该诗一洗绮丽之习,质朴雄浑,横溢奔放,曾使那时的读者耳目一新。这种诗风尔后就大大发展起来,成为盛唐诗坛的一种主导的风格。其次,他们对新诗体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以五言律诗为例,这种在唐代逐渐成熟和盛行起来的新诗体,在王勃等人的笔下已经开始尝试和形成了。王勃的这首诗,就是首相当成熟的五言律诗。再读一读王、孟的五律,进而读一读李,杜的五律,就会发现这种新诗体在有唐一代的发展如大江奔流,一脉相承,而越往前去波澜越壮阔。

【赏析】

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因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翻译一下,那就是:“跟你离别的意绪啊!……”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

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

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

作品点评: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京城长安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县令时所作的抒情诗。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文学赏析 篇2

齐梁以来, 诗歌注重词藻、对偶与声律, 作品大都不脱轻艳之风。隋朝时期, 南北两种文风并存。初唐时期, 南北文风逐渐融合。在当时, 真正反映社会中下层士人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的, 首推“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的诗歌。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说:“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他对“四杰”的诗歌作了高度评价。“四杰”作诗不平则鸣、重视抒怀。“四杰”之中, 王勃才力最高, 成就也最大。王勃, 字子安, 绛州龙门 (今山西河津县) 人, 初唐著名诗人, 二十五岁时渡海省亲, 溺水而亡。其作《滕王阁序》享誉千古, 他在诗歌、骈文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所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更是送别诗中的精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为一位姓杜的朋友将到蜀

地担任县尉时所写的一首赠别诗。蜀州, 即蜀地, 今四川。少府, 即县尉, 唐时称县尉为少府。一二句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意为长安城以三秦为辅, 在此遥望蜀州五津, 只见风烟弥漫。既写送别之地, 又写友人赴任之地。三秦指秦地, 即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广大地区。秦末, 项羽灭秦后, 把秦地分为雍、塞、翟三国, 以分封秦朝的三个降将, 后以三秦代指秦地。五津是当时蜀州岷江的五个渡口, 名为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早诗人用五津代指蜀州, 即杜少府赴任之地。三四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说你我都是宦游之人, 离别时我们心情是一样的, 真是依依不舍啊!诗人推己及人, 令朋友备感亲切, 虽然不能常聚在一起, 但为了前程, 怕什么离别呢?接着诗人将笔锋一转, 写出五六句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劝慰友人, 离别有什么可怕的呢!古人不是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吗?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 在四海之内我们都会遇到知己的, 又愁什么呢?即使你我天各一方, 但我们内心的感觉还是像近邻一样。自此之后,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二语被后世推崇为送别名句中的名句。其气势豪迈、境界开阔、心胸宽广, 而又格调高昂, 抒发出了诗人的抱负。最后两句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乃是对友人说你我就不必像一般儿女那样, 在分手时眼泪沾巾, 那样多不好。好像在对友人说, 你我非等贤之辈, 我们凌云壮志、冲天勇气怎能与小家儿女一样。可以看出, 诗人十分自负, 大有 “乘风破浪”之志向。诗歌题目言送, 而诗句未言一送字, 而是与友人谈怎样离别, 化离别时的忧伤为喜悦, 变低调为高昂, 从而达到最佳的送别效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文学赏析 篇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字面意思是:关中大地护卫着我们现在所在的京城长安,遥望你友人此去的蜀川之地一片风烟迷蒙。

《唐诗鉴赏辞典》作了这样的解析: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明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统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这样的解析,单单说是点明送别的地点和友人的去所,是不是略显简单肤浅?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笔者联系王勃坎坷的仕途经历,通过对全诗意境的把握,通过对作者当时的处境以及写诗的一气贯通的思路心境的揣摩,作了以下的理解:

气势雄伟、坚不可摧的皇城宫殿,日夜有众兵把守,皇帝就住在其间,就在我们身边,皇城外围更有广袤的三秦大地护卫,在这里做官心尽可高枕无忧,丝毫不用担心外敌的入侵、异族的骚扰,身体上满可以平平安安,仕途上又可以随时得到皇帝的亲睐、提携、关照。一句话,在京城做官太平无事,倍感安全。

而友人你此去的蜀川蛮荒之地,遥望彼处是一片风烟迷蒙。这“风烟”一语双关,既是实指眼前所见,又是虚指友人此后“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充满艰险的人生旅程,吉凶看不清,是非没把握,从而流露出对友人人生旅途的深深担忧以及想挽留友人而不能的万般无奈。

我在京城安全无忧,你去蜀川吉凶难料,叫我怎么舍得你离去呢?

这样的理解与诗的下半部分相当吻合。颔联另起角度:其实,我与你的心情不用说了,也是一样的啊,谁叫我们都在外做官呢?在外做官自然少不了要面对是非吉凶,就是我现在有点安全感,仕途较顺畅如意一点也只是暂时的,仕途不顺,人生无常,朋友离别是常有的。既然这样,我们只有想开些啊!这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颈联、尾联对将要离别的友人的劝勉。可以说,一、二两联是谈仕途的感受,由做官、离别再谈到三、四两联对即将离别的友人的劝勉。

因此,对王勃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首联作这样的理解,笔者以为可以充分调动这一联十个字的信息资源,更自然、更贴切、更衔接、更贯通,更符合作者的初衷,学生也更容易理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尾联赏析 篇4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先看第一句。“无为”不要因为。“歧路”,岔路口,古人分手常常送到岔路口上为止。看第二句。“儿女”,泛指小儿女,像小孩子一样。“共沾巾”,一块都沾湿了佩巾。

把两句连起来翻译:不要因为已经站在岔路口上要分手了,就像小孩子一样,都让儿女情长的泪水沾满各自的佩巾。

赏析:

这是紧承第三联从别后相思中又转回来,接着写眼前最后告别的劝慰,是叮咛、关切;也是深情地宽慰;当然也是在自勉。“歧路”二字,又一次照应题目中的”送”字,点“送别”之意。这里引用《列子》中杨朱临岐而哭的典故,劝朋友不要像古人在分手的岔路口上做儿女情态、缠绵落泪。要超凡脱俗,勇敢上路。全诗也就以此终结。

结尾仍结束得境界开阔,格调爽朗,独树高枝,毫无悲酸之态。以豪迈的情态,豁达的胸怀,握手言别。使朋友破涕为笑,从悲痛中解脱出来,带着朋友的嘱托和期望,精神振奋,意气昂扬地上路。让千万读者也从其超越时空的.心灵和感情的交流共鸣中,以及苍然的风骨和开阔的精神境界中,受到启发和鼓舞。笔力雄健,意气开阔,情调高昂,独标高格,至今仍然闪烁着不朽的思想光辉。如上所述,实为千古送别诗的摘桂者。

为了使大家有一个连贯而完整的印象,也为了更好地分析全诗的结构,现在,再把各联的翻译统一连起来:

站在三秦大地守卫着的长安城郊,透过千里的风尘和烟雾,遥望您要上任的蜀州岷江五津。此时,面对分手,我和您的心情是完全相同的,同样的沉重和难过。因为我们都是离乡背井到外地求官的人,命运相同,就必定同情互怜,相互理解。然而少府啊,既然我们是知心的朋友,心心相印,心是相通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篇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⑴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一作“蜀州”。据《旧唐书地理志》:“剑南道蜀州,垂拱二年分益州县置。”垂拱二年为公元686年,其时王勃已去世十年,故当以“蜀川”为是。

⑵城阙(què ):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现在的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雍、塞、翟三国,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辅三秦:一作“俯西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⑶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⑷君:对人的尊称。

⑸宦(huàn)游:出外做官。同:一作“俱”。

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中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⑻无为:无须、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这句意思是像小儿女那般挥泪告别。

【作者简介】:

王勃简介与生平(本站最新考证) 王勃描写天地山水的诗。

【朗读节奏划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写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大约作于乾封(唐高宗年号,公元666年正月―668年二月)年间,是王勃为送别一位到蜀地任县令的杜姓朋友而作,是其游蜀之前供职于长安时期的作品。

【翻译】:

雄伟的长安城有辅佐的三秦,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因为都是离家在外做官之人。

只要四海之内有一知己朋友,纵使远在天涯也如就在近邻。

不要因为我们就要离别两地,就像普通儿女一样泪湿衣襟。

【翻译二】:

在三秦护卫着的长安城,遥望五津的风尘烟雾。

跟您离别的心情是一样的,因为我们都是出外做官的人。

只要四海之内存在知心的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像近邻一样。

不要在分别的道口,像普通青年男女一样,一起哭得泪水沾湿了手巾。

【简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 篇6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赏析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题。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江淹《别赋》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代确乎是这样的。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古人写的别诗,也有明朗乐观之作。初唐诗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地点和行人去向。“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三秦”,泛指长安附近。项羽破秦后,把秦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封秦朝的三个降将为王,称为“三秦”。“城阙辅三秦”,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称“五津”。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去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

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又说:“忧思成疾 ,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 篇7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 因为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个人成就

思想方面

王勃的思想人格交融儒、释、道多种文化因子。他直接继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渴望功名,希望济世,虽然在宦海中几沉几浮,但最终难以割舍的依然还是何时济世和如何济世。从人格精神来看,王勃首先是儒家之狂者,他志向高远,勇于进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但同时也处事疏阔,缺少谋略。其次他还是傲者,身秉傲骨,且鄙世傲物,蔑视尘俗。王勃崇信佛教,认为佛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诗歌方面

王勃的诗歌直接继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风尚,又注入新的时代气息,既壮阔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具体来讲,送别诗或气势磅礴、雄浑壮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或优美静谧、隐约迷蒙,如《江亭夜月送别》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描绘的是一幅美丽的江边月夜图,画面优美迷蒙,让人心醉;或重在抒发自我身世的悲切之感,如《别薛华》,整首诗并不着意抒写惜别之情,而是时时处处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悲切之感,哀伤之痛。“烟雾”意象在王勃送别诗中出现频率极高,是王勃对前途命运迷惘和困惑的外在表现,如《秋日别王长史》中“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田野笼罩在浓浓的秋雾中,凄寒而朦胧,远处的山峰在沉沉暮霭中聚敛而凝重,山光野色在寒雾暮烟中显得隐约迷蒙,似梦似幻。相思诗则抒发了千里之外羁客的情感:思念家乡,怀念亲友,伤春感怀,如《羁春》,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思乡之情。园林山水诗既写景生动、锤炼精工,又诗境美好,充满生机,如《郊兴》。同时,在描写手法、诗境开拓等方面,又进行了新的尝试,并取得显著的艺术效果。远游山水诗不仅充分展现了奇险壮丽的入蜀途中风光,而且因倾注了郁积之气而尤显深沉悲凉,底蕴深厚。

辞赋方面

王勃赋是初唐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初唐赋体的繁荣。王勃的骈文继承了徐陵、庾信的骈文艺术风格(对仗精工、自然而妥帖;音韵谐美,无论押韵还是句内宫商均有意追求合律;用事贴切,做到典事内容与表达内容的谐调;熟用隔对,把四六句型作为主要句型运用,并巧用长短句的交错变化,同时注以散行之气,使文章于凝炼中见流畅),但又注以清新之风、振以疏荡之气,于是使骈文变繁缛为清丽,变滞涩为流畅,创造出气象高华、神韵灵动的时代风格,使骈文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与初唐同时代的其他文人相比,王勃极善于在赋中抒发情感,表白心志,表现人品。具体表现为:他在赋中表露出急于人世的.心理。当理想受挫、仕途失意时,他则在赋中表现了自己崇高的品质、美好的人格,抒发了心中的忧郁愤懑、磊落不平之气。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对功名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如《春思赋》和《采莲赋》。王勃赋可认为是其心理路程的真实反映,是对理想和功业执著追求的见证。王勃的游宴序寓性情于游宴、具有绘画美、充满豪放壮大气势,如《游山庙序》;赠序则视野开阔、谚足高远、情景交融,文中充满真情实感,如《秋日饯别序》。王勃在辞赋文章写作手法上很少使用比喻手法,但他善于议论,哲理深刻,如《滕王阁序》中“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善于抒情,气盛情深,如《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善于描写,形象逼真,如《感兴奉送王少府序》中“仆一代丈夫,四海男子,衫襟缓带,拟贮鸣琴,衣袖阀裁,用安书卷。”善于运用递进和逆接句式,如《越州永兴李明府宅送萧三还齐州序》中“况乎泣穷途于白首¨引,白首非临别之秋;嗟歧路于他乡,他乡岂送归之地!”

文学主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篇8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并背诵。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

二、整体感知:

1、本诗属于哪种体裁? 五言律诗。

2、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三、学习

1、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感情。

4、抽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

5、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6、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

7、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 “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8、分析其他三联

(1) 我们来看一下首联。它是在写景吗?或是写什么?

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2) 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3) 颈联则推开一层,转述别后思绪,所以1—6句诗意似悲而作者旷达的胸襟可以显见,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9、背诵 要求学生默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味,检查背诵效果。

四、拓展:

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分析诗的方法来看下面几首诗,首先请大家用两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找出你最喜欢的一首,分析诗人的感情,最后比较诗人之间相同或不同之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拼音 篇9

wáng bó

chéng què fǔ sān qín ,fēng yān wàng wǔ jīn 。

yǔ jūn lí bié yì ,tóng shì huàn yóu rén 。

hǎi nèi cún zhī jǐ ,tiān yá ruò bǐ lín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品读感悟 篇10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赠别诗中的名篇,是语文版七年级(上)第6单元第25课《诗五首》里面的一首诗歌。它在体裁上是一首律诗,格调高雅,精工细致,不同于大多数的送别诗的低沉伤感,它以开朗昂扬的调子来抒发送别的感情,积极向上,直抒胸臆,壮阔豪爽王勃豪爽开朗的胸襟凸现明显,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一、初读诗句 理解“宦游”

送别诗,它是古诗中很重要的一类,数量很多,而且写得很好。中国古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送别诗呢?那都是因为古代文人有种特殊的生存状态,叫“宦游”。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就有这样的一句话,“同是宦游人”,那么什么是“宦游”呢?

宦,做官入仕。宦游指封建文人外出求官或做官。“宦游”现象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孔子就曾经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得到任用。汉朝以后,读书人要求得一份官职,一般要外出,去游历大川名山,或者去拜访当时闻名的经师大儒,或者是到京城求显贵帮他们推荐,这样就往往要抛下自己的父母妻子孩子,几年几十年都回不了家。那些已经当官的,也时常需要到外地做官,或者是犯了错误遭到贬谪,到偏僻荒凉的地方去做官。

“宦游”现象造就了中国的送别诗文化,它们共同的情感特点是哀怨凄苦。为什么这么哀怨?因为离别就意味着将生命交付于茫茫未知的未来。为什么这么凄苦?离别就意味着远离亲朋好友,漂泊异乡。

了解了“宦游”之后,我们带着我们对“宦游”的了解,读出“宦游”的凄苦: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二、再读诗句 理解诗境

诗中所说的“潇湘”和“秦”,他们之间有千山万水相隔。王勃要送友人杜少府去哪里呢?对,五津。五津是岷江上的五个大渡口,这五个大渡口都位于四川,因此五津代指四川。

诗歌的第一句话就说“城阙辅三秦”,里面提到了一个具体地点是,“三秦”,就是王勃的送别地点。三秦,是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也是长安附近。让我们看看地图吧。这边土黄色的,是秦岭和大巴山。这几条深绿色的、弯弯曲曲的,都是河流。

我们可以想象,从秦地到潇湘或者是从秦地到五津,一路都要跋山涉水,十分艰难。如果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陆路骑马,水路乘船,也至少要走上几个月的时间。古人有一个词叫“生离死别”,对他们来讲,一分手就几乎不可能再见面了。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两人分别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是浓浓的忧伤啊!带着这种忧伤轻轻的吟道: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反复品读 理解诗情

扬子江、杨柳、杨花、风笛、离亭,这让人陶醉的迷人春景并不能引起欢快。诗人和朋友内心感受到的只是忧伤、痛苦。这真是: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既然再美的春光也无法使他们快乐起来。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在这里描写那明媚的春光呢?

这就是对比反衬手法,比如《红楼梦》里面写到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的时候,非常热闹,可是,旁边的林黛玉却凄凉地走到了她生命的尽头。作者正是用结婚时的热闹来反衬林黛玉的死,使林黛玉的死更显凄凉。古代有一条这样的文学理论:以乐景写哀,倍见其哀。(反衬作用)

同样的道理,诗人郑谷在这里描写那明媚的春光,反衬自己离别的痛苦: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而这份痛苦有多深,就说明他与朋友之间的.这份友情有多深。

四、豪迈诵读 理解胸襟

是呀,长安是唐朝的首都,有很多的宫殿,有高大的城墙。气势雄伟,多么壮观啊。而友人要去的地方五津,遥望过去,看到了什么?风烟。王勃看到好友要去的地方弥漫着苍茫的“风烟”,心中可能会觉得怎样?不舍。那诗人是怎样处理这种离别的不舍呢?他是不是陪着杜少府大哭一场呢?而是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让我们一起来劝慰即将远行的杜少府: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只要心中有了知心的朋友,心理距离就短了,就不怕现实距离长了。我们想象王勃和杜少府不禁一起吟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能强烈地打动人的情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让距离拉近了,让世界变小了,让眼睛变亮了,让视野变开阔了,说明知心的朋友息息相通,即使远在天涯,也会觉得像近邻一样。别离之苦本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而它一反别离的愁怨,充满豪迈的气概,洋溢着昂扬奋发的精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词鉴赏 篇11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

上一篇:《钢琴小精灵》心得体会范文下一篇:理事会会议纪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