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简介

2025-03-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阅读与写作简介(精选12篇)

阅读与写作简介 篇1

简介写作背景,《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及内心的苦闷迷茫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雨巷——黑暗而沉闷的社会大环境与内心苦闷的小环境) 戴望舒是20 世纪30 年代现代诗派独具特色、颇有影响的.诗人,是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左联成员,曾被日本宪兵拘捕入狱,曾对大革命寄以美好的愿望。因发表《雨巷》,人们称他为“雨巷诗人”。 诗人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隐居乡下时写的,《雨巷》可视为此时他的代表作。它在低沉的氛围里抒发了沉重的情绪。..它的深层含义表现的是诗人对爱情、理想、光明等美好事物有所追求而不可得,对黑暗统治有所不满又无可奈何的愁苦心境与幻灭情绪。” 《雨巷》的主题范围是:“诗人抗战前的诗,天地狭小,十分之九诉说的是个人的心灵,充满寻梦者的恐怖、茫然与悲哀,弥漫着萎靡灰暗的情调,有很浓的伤感气。主题是通过青年诗人“我”失恋后的企盼、惆怅与失望,表达了“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知识分子追求理想而不可得、对现实不满又无可奈何的情思。

2、《雨巷》简介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 , 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也有人把这些意象解读为反映当时黑暗的社会的缩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3、名家点评

阅读与写作简介 篇2

在全面实行“新课标”的形势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更要注重观察、阅读与写作的交互性。新课标本着“面向21世纪,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指导思想,对高中语文新大纲也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在教材编写体例上,一改过去将阅读与写作混合编排的格局,将阅读与写作分编,使其成为中学课本中两个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注重阅读、观察与写作的交互性。

一、观察和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1.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

近几年来,以全国各省市的语文科命题看来,遵循了新课改的理念,对于促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注重了阅读的覆盖性,体现了作文的实践性,不偏不怪,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字可写。只要平时多观察、多读书、勤练笔,就一定能取得较高的成绩,因此,表明了观察阅读和练笔在平时教学中的重要性。

就山东省2009年的作文命题“见证”来说,不论考生选择哪一种写作题材和方式,只要考生关注了国内外发生的大事,或者读过较多的历史性书籍,从现实或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感悟某种积极向上的意义,提炼出时代的价值,然后确立符合正确的价值观的主题,那该作文就一定主题鲜明,确保不会离题。进一步说,如果结构合理、材料充实、行文流畅、语言丰富感人的话,那么这样的作文一定会得高分。

在平日里教师首先要有意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社会,为自己作文搜集丰富的素材,在作文中才可能有话可说。同时,要多阅读,抓住一切显性时间和隐性时间,读书看报,在丰富语言同时可以从中收集素材,然后指导学生写什么,怎么写,使学生有东西可写,写出真情、真话、佳作。

2. 阅读的意义

阅读是读者通过感知书面语言材料,进而通过对所感知的书面语言材料进行编码、重组、解析、破译,再现作者借助语言材料提供的完整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判定、筛选、组合,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阅读又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在这里重点谈课外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可见,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一大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进行积累并使运用积累经常化、日常化,使学生掌握有效地积累和运用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积累和运用的习惯,让学生从有意识地到自如地驱遣积累表现自己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的积累真正成为他们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二、结合观察和阅读进行写作练习的方法

中学生毕竟课务繁重、时间有限,如何在现有的情况下,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更有效率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课题。若能将观察、阅读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练笔,效果会很明显。可以在学生理解、领悟课文的基础上,保证教学主题的统一性和教学过程的流畅性,理解运用可谓是相得益彰。

1. 仿写、改写、简写和扩写

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我们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数是名篇佳作,教师要就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运用、表达方式等在课内给予点拔,课外阅读中给予引导,鼓励学生进行仿写、改写、简写和扩写。

2. 写观察日记和读后感

仿写、改写、简写和扩写是建立在已有的文学素材之上的再次加工,而写观察日记和读后感是建立在平日的观察和阅读基础上的独立创造,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好方法。将平时有意和无意观察到的人、事、物写成片段,作文时就有了素材,这不仅能够强化观察和阅读的效果,如果养成习惯,还能从反方向促进学生善于观察、勤于读书的习惯。

课内能留给学生的时间毕竟有限,而“语文70%的所得在课外”(叶圣陶语),因此,我们语文教师更重要的是借助课文练笔的训练,培养学生养成一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从而将之拓展成为“阅读练笔”,乃至“生活练笔”,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能事半功倍了。

三、正确处理观察、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单纯的阅读和单纯的写作在中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是不可能的,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可以说是为写作服务,而写作则是阅读水平的检验。在中学生的课堂教学,将写作同阅读结合起来,无疑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内涵。

l.教材编排宏观调控

对阅读与写作教学分离的现象,教材的编写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在教材的编排上进行科学的思考、合理的调配。在一个或几个单元的后面编一篇语文基础(或写作指导)知识,布置一次作文训练,这样有利于学生将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或者在教材或教参前面加一个“教材使用说明”,阐明编写意图和使用指导意见,这样,教与学双方都会明确教学重点,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

2. 教学过程微观把握

要使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紧密地结合,最主要的还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把握。教师除了提高这方面的认识外,还要将写作知识的传授与感悟贯穿于课文的教学之中,小到讲一词一句,大到分析文章主旨、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都不忘写作的指导。学生在这点点滴滴、持之以恒的学习中,会逐步地积累起大量的作文知识和写作技巧,这比集中起来大量地单纯地讲作文指导的效果要强得多。

3. 考核检测二者兼顾

从目前凭高考成绩决定学生是否能进入大学深造的情况来看,高考不可避免,学校教师自然会注重高考成绩。为了使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同时得到提高,除了在教学中重视阅读与写作的紧密结合外,还要将这一结合体现到各种考核、检测乃至会考、高考之中。在各类考试命题时,要精心设计阅读与写作知识结合的试题,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平时对阅读与写作同时重视的积极性,也才能有效地促进语文课堂阅读与写作教学紧密结合,从根本意义上改变二者分离的局面。

要教会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并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观察始于思,阅读始于言,写作始于物。观察面对的是丰富而真实的生活,阅读面对的是加工过的精神产品,而写作面对的是如何将内心的感受用文字合情合理地表达,三者的结合需要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这对语文教育工作者是非常重要的。

摘要:在中学全面实行新课标的形势下,提出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方面,应该更加注重观察和阅读的作用。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基础,使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写。阅读是学生收集素材、培养语感的直接手段,对学生的写作更是至关重要。在全面实行“新课标”的形势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更要注重观察、阅读与写作的交互性。

关键词:作文教学,观察法,阅读

参考文献

[1]马占元.观察在作文教学中的意义[J].宁夏教育,2009,(9).

[2]徐海芹.观察与作文[J].作文教学研究,2005,(8).

[3]王雅梅.谈作文教学中的观察法[J].21世纪中学生作文,2009,(7).

[4]姚绍清.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读写一体化训练的途径举隅[J].读与写,2007,(12).

[5]邢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教育,2010,(1).

阅读与写作 篇3

方法,无非就是“多看和练习”。“多看”强调阅读,“练习”重视写作实践。谈起阅读对于写作,重要性人人皆知。然而,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学些什么呢?读者各有侧重点。我的体会是:感悟作品文意,学习行文技巧,模仿大家语言。

一、感悟作品文意

所谓“文意”,指文章的立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章的中心思想”。不同类型的文章,文意的表述方式各异。论说文论点往往旗帜鲜明,要求表达准确、严谨、全面、精炼;记叙文、散文等则要求做到“文似看山不喜平,理在文中不显露”,更多的需要读者自己感悟。然而,无论是诗歌还是长篇文章,一定有一个“立意”。文意犹帅,无帅之兵(素材),谓之乌合之众。山川花鸟,烟云竹石,都有自然之灵气;人情百态,世态炎凉,均寓意于其中。关键在于作文者有一颗敏锐的心,艺术之至,未始不与精神相通。

洪迈在《容斋随笔·东坡诲葛延之》,费衮的《梁溪漫志·东坡说文》中都记载了同一件趣闻:

葛延之在儋耳,从东坡游,甚熟。坡尝教之作文字云:“譬如市上店肆,诸物无种不有,却有一物可以摄得,日钱而已。莫易得者是物,莫难得者是钱。今文章、词藻、事实,乃市诸物也;意者,钱也。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所有,翕然并起,皆赴吾用。汝若晓得此,便会做文字也。”

中国艺术史上由文而画,因画而文,文画双璧者不乏其人,郑板桥可谓典型,他在(《竹》一文中写下自己创作感受:“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独画云乎哉!”苏轼《文与可画贫筜谷偃竹记》中说:“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每一部优秀作品,包括文章在内,都是一颗艺术的心灵对自然万物、生活百态的认识、理解,我们阅读他们的作品,无疑是与一颗高贵的心灵对话,增智慧,长见识。所以说,阅读的至境在悟道,在养心,是在借别人的酒杯感悟自己心中的块垒!

二、学习行文技巧

人们在写作中,都明白读书重要,希望把那些精彩情节印在脑海里,甚至大量背范文,使得那些典范篇章的套路烂熟于心。作文时,只要在大脑数据里搜寻个把路数,开头结尾加上起承转合,考场作文就可轻松挥就。于是,一篇篇相同或相似面孔的作文便“批量生产”出来了。

写作,最忌雷同。无论什么范文,都只是一个“规矩”。不知“规矩”,无以为文;只知“规矩”,永无创作可言。梁启超给学生指导写作时说:“可予规矩,不可予巧也。”写作手法必须有变化。最常用的手法有描写、叙事、抒情、说理等。就单项技巧而言,描写而不单调,叙事而不拖沓,抒情而不做作,说理而不枯燥,文章就算好了。但更多的情形是对众多手法的综合运用。作家梁衡说:“(写文章)叙中有情,情中有理,理中有形,形中有情,等等。所以文章之法就是杂糅之法,出奇之法,反差映衬之法,反串互换之法。”文者,纹也,花纹交错才成文章。古人所说“文无定法,行云流水”即指写作技巧变化无穷也。

三、模仿大家语言

初为文者,最重文采。阅读中,最能吸引读者眼球的可能就是文采,初学者最擅长捕捉名人警言和优美词句,并在作文中主动找机会运用。其结果往往是囫囵吞枣,文章有前言不搭后语,生搬硬套,冗长拖沓之嫌。殊不知,作文也讲“经济”,孔子说“辞达而已”,即指此理。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结晶,冗长是肤浅的藻饰。”契诃夫也说:“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列宁说得更绝:“要用写电报的方式写文章。”

文言文最讲“惜墨如金”,自古就有“史家笔法”的优良传统。冯梦龙的《古今谭概,逸马杀犬于道》记录了一个文史典故:

欧阳公在翰林时,常与同院出游。有奔马毙犬,公日:“试书其一事。”一日:“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一日:“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公日:“使子修史,万卷未已也。”日:“内翰云何?”公日:“逸马杀犬于道。”相与一笑。

欧阳公修史如此,曾巩为文亦然。朱熹《朱子语类‘曾巩授陈后山作文之法》中记载:

后山携所作以谒之……因请改窜。但见南丰(曾巩建昌南丰人)就坐,取笔抹数处,每抹处连一两行,便以授后山,凡削去一二百字。后山读之,则其意尤完,因叹服,遂以为法。

优秀的文章往往是反复修改出来的,并且是作者自己修改而成。欧阳修对此深有体会,说:“(作文)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巴金指导萧乾写作时说:“写吧,只有不断写,才知道怎么写。”

文章的高低优劣是可感知的,年轻人比文采,中年人比知识面,老年人比人格。作文之道,在立意,在技巧;在语言,最终在于做人。中国文学史家刘文典谈写作体会,把作文之道概括为:观世音菩萨。观,要多阅读,特别是观察生活;世,要懂人情明世故;音,行文讲求音韵和谐;菩萨,要有救苦救难,为广大百姓服务的菩萨心肠。

阅读与写作作文 篇4

家长朋友们:

期中考试过后,我细细反思了我班孩子的试卷,对于中年级的孩子们来说, “阅读”和“写作”仍是孩子们的“头号杀手”。虽然我在考试前针对阅读和写作对孩子进行了系统的讲解,但收效不太理想。分析下来,主要原因仍然是孩子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有一个过程,所以,今天我想告诉家长们,你不要看到孩子的分数就很着急或是一顿怒骂呵斥,你的这种着急会感染孩子的情绪,让他更加惧怕考试。我们要做的就是和孩子一起分析错题原因,查漏补缺,才能让孩子减少失误,重拾信心。

今天,我主要在阅读和作文方面和大家做一探讨,以解家长朋友的燃眉之急。阅读和作文是相辅相成的,有着良好的阅读基础就会写出优秀的文章;一个不会阅读的孩子虽然不能说他是一个不会写作的孩子,但他一定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孩子。多年来的教子经验告诉我,要想让孩子写好作文,阅读要先行。

可是有的家长会说,我的孩子倒是爱阅读,但一遇到“实战题”就蒙了,总是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去做题。做阅读短文类型的题目,就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会“读”。我要求孩子们在做一道阅读短文题目之前要先把短文读三遍,一遍了解短文大意;二遍带着短文后的问题有目的地去读;三遍再去慢慢思考感悟。这样三遍下来,基本上孩子的阅读短文题目就做了个八九不离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思考”,边读边思考,把自己融入到文字中去思考,这样才能正确做出阅读题目。

具体训练方法呢,家长朋友可以以课本内容作平台。比如老师要求孩子们预习一篇新课文,一般要求孩子先读三遍课文,第一遍读通顺,第二遍读流畅,第三遍读出感情。这个过程就和做阅读短文题的“三读”异曲同工;接着您可以引导孩子结合课后习题再读课文,如果他能在课文中找出课后习题的答案,或是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答案,孩子对这篇课文就理解了。那么他在学习的时候也会很轻松,同时这个预习课文的过程就是考试时做阅读短文题的过程。想想看,平时孩子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就经常这样做,到考试时再做这类题他还会不知道从何下手吗?

再一个问题是写作的.问题。三年级的孩子刚接触作文,要么就是短短几句话把文章写完,要么是不知所云,流水账般。写作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审题,该怎么确定写作内容,以至于有的孩子因读不懂题目要求而写跑题。就孩子们在写作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除了我在习作课堂上细细讲解以外,还需要家长朋友在家中多引导,给予孩子一些帮助,让孩子对作文感兴趣继而喜欢上写作。

针对我班孩子的写作基础和特点,我给出以下建议供家长朋友们参考:一、让孩子多读书,包括课本。其实课本中的每一篇文字都是非常优秀的范文,让孩子在读的时候多积累,勤思考,孩子能学以致用就说明孩子已经把课本知识变为己有了。比如有的孩子在学过《青藏高原》这一课之后,对描写蓝天的优美语句背会记在了心里,等有一次秋游的时候,他看到那高远的天空,就把这些句子用在了作文中,使自己的文章增色不少,这就是课文带给自己的受益之一。

二、让孩子广阅读,多积累。 阅读不单单是孩子写作的基础,还是净化灵魂的导师。孩子读的书多了,见识就广了。广博的知识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孩子写作起来就不会感觉那么难了。在平时的读书中,家长要引导孩子各个方面都要涉猎,不单单要读作文书,文学类、科普类的书籍都要有所涉猎,这样孩子才会有兴趣,不“偏食”,否则孩子只读一类书会打消他读书的积极性,正如我们只吃一种饭菜会腻烦一样。

现在我们班级里正在进行每天读书“15-20”分钟的活动,要求家长监督签字,每周一评选,评选结果和班级量化积分挂钩。所以希望家长朋友能在家里对孩子进行督促引导,以让孩子养成读书习惯。

三、坚持写日记或记读书笔记。记日记其实就是帮助孩子进行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比如今天孩子玩了一项很有趣的游戏,可以记录下来;等到遇到写游戏的作文的时候,这不就有很好的素材吗?但如果这一天孩子没有什么内容可写,也不能对孩子强求,硬逼着他写,这个时候让孩子对自己读书的内容做一下积累,摘抄一些好词好句,简单写一写自己读书的感悟,也是提高孩子写作水平的途径。

家长朋友们,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在学校,老师面对的是大多数孩子,而您面对的是自己的一个孩子。孩子要想有长足的进步,离不开家长朋友的教导,正如庄稼苗想要长高,管理者必须要付出辛劳一样。所以说,好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

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 篇5

写作教学在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是学生学以致用的体现。而帮助学生利用所学英语知识正确地表达所思所想,某描写所见所闻方法尤为重要。目前初中英语教学的书面表达相对滞后,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甚微,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汉语影响、生词造句;(2)词汇贫乏、搭配不当;(3)句型误用、语法不通;(4)信息不全、条理紊乱。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实际教学实践,谈谈初中英语写作教学。

一、从基本词组、句型入手。

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是这样,并非一蹴而就的。它必

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地进行。教师应注重抓基本功的训练。严格要求学生正确、端正、熟练地书写字母、单词和句子,并注意大小写及标点符号;在写作训练时,必须坚持“句-段-篇” 这样的模式来开展和深化。(1)组词成句训练

英语的句子类型有四种,即陈述句、你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我让学生牢记这些句子 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用合适的词或词组套入该结构,并注意人称、数及时态的问题。当然,组句训练时鼓励学生用最简单的短句,只要能基本上达意即可。

(2)组句成段训练

教师可设置一些情景,并帮助学生围绕这一情景将其具体化。例

如写“My family”时,我指导学生写出: There are three people in my family.They are my father,my mother and I.My father is a worker.My mother is a teacher.I am a student of Middle School.We are very happy.在整理成段后,可帮助学生总结出特定的情景下写作的思路及句子之间的过渡和承接等的规律。这样,学生在练习或考试时碰到相似的情景时,就不会感到束手无策了.(3)组段成篇

即将内容有关联的段落组成一个篇章的形式,仍以上例为证。教师可结合使用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等语法,让学生写出更长的段落来;还可融入完成时及被动时态等的使用。这样层层递进,自然就可以拓展文章的篇幅与深度了。

二、听写

听写是一种有效提高写作能力的手段。对于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句型及子,教师可以进行定期的听写练习。让学生对于词组或句型的使用场合有一定的感性的认识。这样,在写作中碰到相同或相似的情景时,学生就可以模仿书上的句子进行写作,而不是凭空捏造。同时,必要的听写训练也有助于他们的听力水平的提高。

三、复述或改写课文

这是帮助学生记忆和巩固课文内容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写作技巧的重要途径。借助文字、图、物等帮助学生复述课文,可以帮助学生消化课文的内容。要求学生把课文中的人称、时态、语法、体裁等加以变化。如把对话改为故事;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等。使复述更加灵活多样,生动有趣。

四、教师批改和学生互批

教师的写作教学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顾及到各层次的学生,佳作点评和错例纠正都是写作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点评恰当,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在学习书面表达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并得到激励,建立自信,从而形成继续进步的动力,也可以让学生自省和反思自己的不足,调整学习策略和心态。文章写成后除了教师批改外,学生相互也可进行修改,检查单词拼写、词汇和语法是否运用正确、开头和结尾是否自然,文章格式是否到位等,在相互合作、共同修改的过程中,学生就能不断完善自己的作文,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除了合理而有效地使用教材外,还应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如网络和报刊杂志等。英文报刊色彩斑斓,图文并茂,文字浅显且富有时代气息,内容多是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并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名人轶事和时事新闻等,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其养成课外多读的好习惯。因为多读可以帮助他们吸收丰富的词汇、语法;了解英语特有的表达法及习惯用语,他们的思维习惯和社会文化背景及风土人情等。

阅读与写作活动总结 篇6

20xx年1月份阅读交流话题:品味名著。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就是因为故事中的人物有鲜明的性格特征,鲜明性格的外表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我们选取名著中的一个人物,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列举详实的事例,来体会,来挖掘他的内心世界(比如有人说,关羽华容道放曹是诸葛亮正想要的结局,如果没了曹操,天下会更乱,再说,还让关羽还了曹操一个人情,事后战场上再相见就没了牵挂;还有人说司马懿明知诸葛亮摆了一个空城计,还故意受骗,因为自古以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没了诸葛亮,司马懿自己就没了带兵的机会)……

20xx年2月份阅读交流话题:对话名著。通过对名著的反复品读,我们对某一部名著中的`某个人物有了详细的了解,我们就可以和他对话了,我们可以向他倾诉你对他的尊敬、佩服、理解、喜欢、劝告、惋惜……

20xx年3月份阅读交流话题:改编名著。名著中很多故事的结局不是我们渴望的,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一生机智,最后却败走麦城;《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个个风风火火,结局是很多人被害惨死。故事中,某一个事件可能是个转折点,如果没有这个事件,故事就不会这样发展。好!我们就给故事改个结局,给人物换个命运……

课堂阅读与散文写作 篇7

对学生来讲,从小学到高中语文课本约24册,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各类体裁的文章最多只有700余篇,显然古人强调的是要把功夫下在课外,这正是很多人提出加大课外阅读量的主因。然而在课堂上,任何学校从未彻底放手把课文完全交给学生纯粹自由地去阅读,而是在老师讲读或者指导下去阅读。那么课堂教材与课外文选的区别何在?课堂讲读或指导与自由阅读的区别又何在?从以上两点出发,本文将重点阐述课堂阅读与散文写作的关系。

一、课堂教材与课外材料的区别

翻阅一下近一二十年的语文课本,我们发现课堂教材具有经典性、专业性、可模仿性等优势。经典性是指教材所选篇章都是经过多年甚至千百年考验的文化遗产,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如先秦诸子散文,两汉的政论文章,唐宋李白杜甫的诗篇等;专业性是指所选现代文大都经过业内专家学者等权威人士精心筛选编订的,例如《中国石拱桥》《南州六月荔枝丹》等在我当学生时就是精讲篇目,现在的学生教材仍然在学,因为这些文章本身就是科普学家们亲自撰写的,还有什么比这更有说服力的呢?可模仿性是指范文行文简洁、篇幅适度、情操高尚,完全在学生的接受限度之内。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结构简单文笔简练但情真意切,已经为几代读书人树立构思的典范。

以上三点是学生教材累年不变的、可信任的原则,相比之下,课外篇目往往具有组材松散、长短随意、文品良莠不齐等特点,在缺少指导的情况下,不利于经验不足的学生较早涉猎。

二、课堂讲读与自由阅读

我们在外出旅游的时候,有的人喜欢紧跟 导游 , 有的人喜 欢自由“瞎”逛。自由转悠或许能够品出山水间的若干乾坤,可是景点的设置却是当地的文化精髓的缩影,你忽略的一块石头可能隐藏着一个历史传说,你不在幸运树上挂同心锁可能让你少了一份珍贵的怀念。导游对景点的讲述恰恰就像教师对于一篇经典篇目的讲解,讲解是学生由阅读走向自身写作的必要而有效的启蒙,讲解可以让一个学生明白文章缘何有感而发,文句应该如何表情达意。

那么“阅读”是怎样影响“写作”的呢?我们着手从立意、结构、内容这三个方面分析。比如一位将军,为了完成一项战斗任务 (立意),它需要排兵布阵和调兵遣将 (结构),各个点上人才对位、部署得当 (内容) 才能确保成功。

举例:母爱的主题被我们反复咀嚼,试看老舍和史铁生怎样来写。除去具体故事的成分,二者竟有着惊人的相似。主题一样 (歌颂母爱),思想感情一样 (子欲养而亲不待),结构一样。最后一点最重要。二者的结构体现在他们都采用了时间线索。而这个时间几乎都是贯穿作者一生,老舍甚至加述了几段他出生前的事情,似乎不这样就不足以表达彻骨之痛。即使在讲述母爱的故事时,二人都选取母亲在自己成才路上曾经给予的巨大支持和牺牲为素材,都采用了朴实真挚的语言材料,杜绝了任何藻饰与虚构,每每读来令人潸然泪下。是不是史铁生早期学习过老舍的大作,在潜意识中模仿了老舍呢?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更加看出阅读经典文章对于写作的启蒙功不可没。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堪称学生作文语言和结构的典范。结构上符合“善始善终”首尾相合,文章以空间 (地点) 转移为线索,始终以荷塘为中心,给学生写作写景散文提供了良好的指导与示范。语言方面,以第四、五段为公认的最精彩部分,它们体现了朱自清运用语言修辞功能的出色才华。比如:文中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将“荷叶”的美比作“像婷婷的舞女的裙”;用拟人的手法将“荷花”比拟成“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的”的丽人;用通感的手法把“荷香”比作“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用多样的修辞手法融汇了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效果,描绘了一个人在画中游,画与乐互动的独特佳境,造成深深的感染力。我想这就是课堂精讲高于自由阅读的根本所在

让阅读与写作并轨 篇8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部分,而这两部分是紧密相联,互为映照。但在教学实践上,我们总是无意识地把阅读与写作分割开来教学,这是严重错误和不科学的。

阅读和写作,从来就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姊妹。从信息论上说,读是接受信息,写是发出信息。读是写的基础和先导,写是读的动力和深化。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多读笔生花,多写读入里。”这一精辟论断深刻地揭示了读与写的辩证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将二者有机结合,实行“阅读写作并轨”,以收一箭双雕之效。

陆机在《文赋》开篇就说:“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杜甫也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还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充分说明,学生只有多读古今中外优秀作品,吸收其语言精华,模仿其体式布局,博览广贮,才能厚积薄发。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大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通过阅读可以积累写作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语言的积累上,首先应让学生通过阅读,积累大量的词汇,包括这些词语的精确含义、细微差别、感情色彩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等;其次应掌握作品中体现的一些修辞技巧,包括选词炼字,语句的组合构成,句式的选择搭配,常见的修辞手法。二是通过阅读可以丰富写作素材,免为“无米之炊”。在阅读中督促学生建立读书笔记或资料卡片,格言警句,天文地理,政治历史,名人轶事,历史掌故,兼收并蓄,一并拿来,为“我”所用。三是通过阅读可以揣摩写作技法,提高构思水平。通过阅读,可以借鉴他人在布局谋篇、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以学习诸如抑扬、烘托、反衬、伏笔、悬念、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文章表现技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构思水平。可见,多读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但真正把“以读促写”落到实处,决非一日之功,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不断地咀嚼、品味、消化、吸收和运用,将阅读作品中的精华变为“我”的。

在阅读过程中,建立读书笔记、制作资料卡片、写读后感、写文评等,都是促进写作的有效形式。对于那些极富特色的“美文”,教师则应有目的地指导学生仿写(实际上,仿写是读写之间的一个最佳的结合点),或仿其内容,或仿其语言,或仿其结构,或仿其技法,或仿其语句,或仿其文段,或仿其全篇,不拘一格,务求实效。

写作可以促进阅读,反过来又可以带动阅读。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亦可借助写作学的有关原理和方法来加深对所读文章的理解。例如:就文章写法而言,记叙文的要素、线索、人称、顺序及综合运用的表达方式等,说明文的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以及说明的语言等,议论文的三要素、一般结构形式及论证方法等;就文学角度而言,散文的神韵,诗歌的意境,小说的人物形象,戏剧的矛盾冲突等;所有这一切,在阅读和写作中都是相通的。如果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已经具备了这些文体写作知识,无疑可以用来指导他们的阅读实践。

阅读与写作教学,当然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组织形式,但仅仅依靠课堂远远不能适应强化基础、发展能力、提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因此,必须实行课内课外衔接,将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延伸到社会,在课外更要注意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主要是开展课外读写活动,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列出古今中外优秀书目供学生选读,读书时要建立读书笔记,要写读后感,定期召开读书报告会;列出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报纸杂志,供学生阅读;鼓励学生背诵诗词散文和名言警句,并使之成为经常性活动,可以不定期举行背诵比赛;发动学生剪贴、摘抄,把自己认为精彩而又实用的片段或文章抄在本子上,还可以动员全班同学互相转抄;制作阅读分类卡片,经常组织学生交换卡片,定期举行优秀阅读分类卡片评选活动;开办“时文欣赏”或“古诗文欣赏”讲座,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眼界;鼓励学生写日记、周记、随笔等,开展课外练笔活动;成立班级日报编委会、散文写作协会、诗歌爱好者协会、班级板报编委会等,大力开展课外写作活动;成立文学社,开展课外写作辅导课,聘请名家名师讲学、谈心,定期编印社刊社报;组织作文竞赛,刊印优秀作文;鼓励学生积极向报刊、广播电台投稿;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电视剧等,开展影评、剧评活动;建立班级图书角或班级读书笔记库……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读写活动,能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有效解决学生知识单一.见识狭窄、读写兴趣不浓的问题。开展课外读写活动,必须加强引导,精心组织,同时要建立监督制度,力避盲目性、无序性和自由主义、形式主义的倾向。

需要指出的是,课外读写和课堂教学并不是截然分开、彼此孤立的。课外读写要服从和服务于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必要的补充和完善。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课内加强基本训练,使学生形成技能;可让学生运用课堂里获得的读写能力去实践,去创造。课外阅读写作活动的开展,能极大地促进课堂教学,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快速高效。

最后要强调的是,阅读与写作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在教学中与课堂外,我们要以读促写,以写带读,使二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实践证明,读写结合可操作性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智慧潜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一种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六年级阅读与写作(老师) 篇9

断尺

星期天,我和申明等同学代表学校去参加市里举行的数学竞赛。||

到了考试地点,一张布告映入眼帘,上面端端正正写着:“考生必须准备钢笔、尺子、橡皮„„”我瞥了一眼,没有在意,胸有成竹地走进了考场。

预备铃响了,离开考只有5分钟了。我打开书包,拿出文具盒、草稿纸。咦,尺呢?我呆住了。于是我又翻了几遍书包、文具盒,仍不见尺的影子。我不禁(jīn jìn)暗暗责备自己太粗心,尺,尺啊!考试中一定会有画几何图形的题目,这可怎么办呀?我可真像是吃了二十五只老鼠——百爪挠心。再看周围,同学们早已做好了准备,我更是急上加急,简直六神无主了。||

“徐斌,什么东西丢了?”坐在我身后的申明见我这副模(mó mú)样,关心地问。“尺!我忘了拿尺„„”我在座位上,望着文具盒发呆,额角(jiǎo jué)上渗出了汗。

离正式考试只有两分钟了。我如坐针毡。猛听得身后“咔嚓”一声,我惊奇地回过头,申明将一截新塑料断尺递到我手里,我愣住了,“啊,多漂亮的新塑料尺呀!”。我深情地望了望申明,他正拿着另一截断尺,冲(chòng chōng)着我点头微笑。我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一只手紧紧地握住断尺„„||

考卷发下来了,我小心翼翼地画出了符合题意的图形。此时,我觉得“断尺”成了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了。||

1.短文已用“||”分成了四段,说说分段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每段加一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为什么觉得“断尺”成了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解题一点通

1.记叙文一般按时间推移、地点变换、事情发展阶段、事物材料性质、文章结构关系来组织材料。仔细一读,就会知道这篇文章分段的依据是按事情发展阶段来划分。

2.小标题一般从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思想感情等某一方面去体现这一段的重点,它不必顾及全面,语言要简洁明了,不可罗嗦,一个词语就行。这篇文章侧重叙事,因此,我们抓住各段记叙的事情就可以拟出小标题:去参赛、忘带尺、借断尺、做试题。

3.只要联系上下文,就能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因为在紧急关头,断尺帮助我画出了符合题意的图形,提高了竞赛成绩;断尺更包含申明同学那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好思想,所以“我”觉得“断尺”成了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划分段落与概括段意实战操练

最大的麦穗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联系上下文解读句子。

(1)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苏格拉底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

“只许进不许退”在文中是要求弟子__________,不可__________。

(2)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这句话采用了__________手法,写出了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短文分成三段,用“‖”标出来。

3.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细读全文,填空。(前三空各用两个字)

文中的苏老师讲了三次话,第一次是__________,第二次是__________,第三次是__________。可见,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效果好。

最大的麦穗

1.(1)摘一个最大;只许进不许退;一往无前,回头重新挑选。

(2)拟人,一无所获时尴尬、沮丧、失落的心情。

2.首尾自然段各为一段,中间的为第二段;提出要求——挑选麦穗——揭示道理。

3.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如果东张西望,就会错失良机。

4.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但更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是实实在在的,才不会错失良机,虚度光阴,一事无成。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一无所获。

5.要求、提醒、点拨;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

《北京的春节》课内阅读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

(jiānjiàn)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pūpù)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1、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用“√ ”标出,并用其另外的读音组词语,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出自___________一文,作者是_______,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我们还读过

他写的__________等课文。

3、这三段话是按照________顺序记叙的,主要写______和______两天发生的事。

4、用曲线画出起过渡作用的语句。

5、第1自然段围绕“_______”一词来写,第1句话与后面几句是_____关系。

6、用简练的语言写出选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选段内容从三个方面写出“小孩们爱逛庙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1自然段第三句话中体现人们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的两个词语是

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从这句话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体会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并填空。

作者从______,到_______,到________,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jiànpù中间铺垫

2、《北京的春节》 老舍《猫》

3、时间 除夕 正月初一

4、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5、热闹先概括后具体

6、除夕真热闹。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7、到城外看野景骑毛驴买新年特有的玩具

8、万不得已必定浓浓的亲情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阅读与写作的教育随笔 篇10

教学随笔

低年级的写话是整个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在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学生的说话和写话训练。

运用所学进行联想,把所学过的好词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先说后写,展开精妙的想象。一堂语文课,让我发现了学生们都有一对想象的翅膀,都有一个多彩的想象世界。在学习《语文园地二》时,我出示了以下几个词:雷声大作 倾盆大雨 阳光灿烂 随风舞动 芬芳扑鼻 黑白相间要求学生用上一两个词说句子,看是说得好。学生们纷纷发言,小机灵鬼乔赛北一开始不动声色,等同学们说的差不多了便举起了手。我赶紧叫他回答,每次他都能妙语如珠,我想今天肯定有不同凡响了。只听他条理清晰地说到:“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带着我的黑白相间的小猫到花园玩。花园里的花芬芳扑鼻,每朵花都随风舞动。正在这时,突然,雷声大作,下起了倾盆大雨。”我的心随着他的发言花儿怒放,仿佛能看到他那对彩色的想象翅膀,也似乎感受到了他描绘的那个多彩的童年。全班学生也禁不住为他叫好。

历史:写作方式与阅读兴味 篇11

在实现这个写作目标的过程中,三位作者向读者分别展示了各自不同的技艺,这也使得我们在阅读三书之后体验到了不同的兴味。

《日常生活》一书,生动地勾描了一二二七至一二七九年间南宋首都临安汩汩漾动着的“生活流”。譬如该书“城市”一章,著者始由蒙元北犯。宋人南迁的大背景起笔,继而写到由此造成的统治者偏安东南和大量人口拥聚杭城,接下去依次便是住房紧张→多层建筑的出现→房租交纳情况→火灾频繁→各项防火措施→为防火而对夜生活的管制……不难看出,著者在写作过程中所遵循的是社会生活固有的内在逻辑。也正因为这一点,著者才能够不着痕迹、“如其所是”地再现彼时彼地的生活场景。

与《日常生活》一书的“生活流”不同,《十五年》采取的是颇富文学色彩的“传记体的铺叙方式”,即:以人物为中心,通过追述他们在一系列与他人、与社会制度发生矛盾冲突的事件中的所作所为,来凸现其迥异的性格特征。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重臣张居正、孤独的将军戚继光等人,他们在诸事件中为何会有如此的作为?他们各自迥异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他们的性格和作为又会给社会给个人带来什么后果?……黄仁宇先生正是沿着诸条事件自然发展的逻辑,向我们叙说了一桩桩失败的悲剧。古老帝国社会制度的顽症和前进过程中的困顿,也就从这些个人悲剧中折射出来了。

至于《社会生活》一书,虽然著者在《前言》。《后记》中多次提出要以“平实的心态”去关注十七世纪江南社会生活中“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事”,并且不去设定这些人和事无法承担的所谓“历史规律”,但是传统史学的研究模式依然没能被摆脱掉,如第一章中《社团的活动》“集会”部分,著者首先一般性地提出何为集会、集会之形式及变化等,接着就以举例的方式介绍了几社、国门广业社、复社、十郡人社等的几次重大集会,而于文末又以“由……看出”、“从……可知”、“从……可见”的句式得出一个准结论性的东西。也许著者以如此的方式行文只是不自觉的,但无论如何都反映出这里所遵循的仍然是传统史学的理论研究逻辑,其结果是不能使社会生活真正“活”起来。

以“平实的心态”去关注“平凡的人和平凡的生活”,这种史学研究旨趣也许算不上什么新玩艺儿,但如果真把它付诸于史学著作的具体写作中去,我们恐怕就不一定能做到得心应手了。看来仅仅转变研究心态和关注焦点仍然是不够的,它还需要我们在多多益善的实际操练中逐步摆脱传统的史学著作写作方式,真正做到按照生活本有的逻辑去再现生活、再现历史。

整合阅读与写作教学初探 篇12

一.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击破语言的堡垒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满腹经纶”, 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 从而培养学生对美文的欣赏水平, 提高作文用词及组段的能力。揣摩语言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好途径, 揣摩语言即理解、感受、品味文章的语言, 只有如此读文章, 才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才能渐渐地形成语感;而通过比较、品味、积累的方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片段

1.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

2.“大自然的语言”既然文章讲的是物候知识, 文章的题目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3.语言的生动性除了体现在题目上, 还集中体现在哪里? (研读第一段)

4.比较下面这段文字与课文的不同。体会文中表述的效果。

立春过后, 大地回春。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各种花都开放了。再过两个月, 燕子飞回来了。不久, 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夏季, 这是植物结果的时期。到了秋天, 果实成熟, 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 在秋风中落下来。北雁南飞, 活动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不见了。到

5.配乐美读第一段。

6.看图复述第一段。用上下列词语:苏醒、萌发、次第、孕育、簌簌、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

案例简析: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 主要是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性文章, 为了让读者有兴趣, 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使文章深入浅出, 很富有文采。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不能等同于地理生物或其他学科, 教学的侧重点应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即通过文本学习语言, 培养细致观察的科学精神;而不是掌握科学知识。

本案例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比较、感悟, 既训练了他们阅读理解的深刻性, 又训练了他们运用词语的准确性, 并且把这些生动优美的语言加以积累。

二.借他人酒杯, 浇胸中块垒———揭开写作方法的神秘面纱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意思是语文教材是例子, 目的是给学生以示范, 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果我们能以这些课文为范例, 在阅读教学时, 能从写作方法的角度对学生加以指导, 那么学生对写作就不会觉得高深莫测、无从着手了。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阿长与山海经》《背影》等都是描写平凡人物的记叙文。这些普通的人物之所以形象鲜明、感动至深是因为作者以爱来回首, 以心来描绘。从这个点出发, 我们需要让学生带着真挚的心灵去接近文章, 在文本中触摸人物的喜怒哀乐、沧桑经历。由此我用单元教学法, 制订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 (1) 体会描写的作用, 揣摩描写的方法, 从而提高描写能力。 (2) 感受人情温暖, 热爱真挚人间。 (3) 完成习作:以“我身边的一个人”为话题, 的方法。

若我们能根据文章的特点, 在阅读教学中循序渐进地把一些写作的方法与技巧加以渗透, 那么写作对学生来说将不再是困难的事情。

三.知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发挥兴趣的无限动力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解放写作主体精神的重要手段, 其根本就是变作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兴趣是写作的内驱力, 它能使学生从平淡中看到瑰丽, 从困难中奋然而起;它能让学生获得跃跃欲试的最佳写作心态, 从而想写、爱写、也能写。

《观舞记》教学设计片断

1.细读揣摩语言之舞

这极富味道的舞用语言该怎样来形容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作家冰心表现舞蹈之美的语言之舞。

选读喜欢的语段, 写出它是从哪个方面来描写舞蹈的?划出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并指出其表达作用。

小结板书:描写注重角度, 修辞, 还有顺序。

2.练写描绘生命之舞

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达到了形神兼备, 出神入化的地步, 可谓是心灵之舞生命之舞。请欣赏舞蹈《千手观音》, 仿照本文语言写出你最想表达的词、句子或语段。

案例简析:

上一篇:大学思修考试重点下一篇:厉行节约与杜绝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