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英语毕业论文提纲(精选12篇)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编写设计理论基础
2.1 写作教材编写情境和方法
2.1.1 EFL情境下的教学目的、大纲和教材的使用
2.1.2 写作教材设计方法
2.2 体裁理论
2.2.1 体裁的概念
2.2.2 话语共同体
2.2.3 体裁分析理论
2.2.4 体裁分类研究
2.2.5 体裁教学法
2.3 商务英语有关理论问题
2.3.1 商务英语及商务英语专业
2.3.2 商务语境与商务话语共同体
2.3.3 商务英语写作教学理论
2.3.4 商务英语体裁写作的内涵与特征
小结
第三章 商务英语写作教材与商务英语写作现状调查分析
3.1 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回顾
3.2 商务英语写作教材调查
3.2.1 国外主要商务英语写作教材情况
3.2.2 国内主要商务英语写作教材情况
3.2.3 国内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编写特点
3.2.4 国内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
3.3 国内商务英语写作教材使用情况调查
3.3.1 问卷调查
3.3.2 访谈调查
3.3.3 调查结果分析
3.4 国内商务英语写作情况调查
3.4.1 调查对象及方法
3.4.2 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章 体裁理论在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编写中的应用
4.1 现有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的改进思路
4.1.1 基于需求分析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
4.1.2 建立专用语料库
4.1.3 立体化教材编写
4.1.4 将体裁理论应用于教材的设计和编写
4.2 体裁理论下的商务英语写作教学设计
4.2.1 基于体裁理论的商务英语写作教学过程
4.2.2 基于体裁理论的CALL写作教学设计
4.3 基于体裁理论的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编写设计
4.3.1 以体裁概念为核心的编写模式
4.3.2 体裁分析在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编写中的应用
4.4 基于体裁理论的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内容设计
4.4.1 基于学习者的商务英语写作体裁能力
4.4.2 语言方面内容
4.4.3 非语言方面内容
4.4.4 商务写作教材中的体裁种类
第五章 结论
5.1 本研究的总结
5.2 本论文的创新点
5.3 不足之处和尚待研究的问题
(一) 设计:教学系统设计以目标为导向, 课前对教学作系统、周密的规划。备课是系统设计的一部分, 含备目标、备活动、备检测。备目标含备学生, 备活动含备过程。
(二) 意义:教学是目标导向活动, 教学设计是专业教学决策, 是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
(三) 类型
一节课设计——lesson planning
周设计——week planning/unit planning
月设计——month planning
学期设计——semester planning
(四) 目的:在于确保教学目标明确、过程得当、手段优化、结果有效、教学质量提升。
(五) 思路:依英语课程标准总目标, 按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考虑学生认知特点、智力水平和教材等, 对英语教学的过程、结构、环节、方法、手段等进行规划。
(六) 原则:符合课程标准;符合学科教学规律;符合学生心理需求、认知水平和语言水平。
(七) 内容:主要内容为目标设计、活动设计、评价设计
目标设计:回答本节课后学生将能够做什么的问题
活动设计:回答用什么活动帮助达到目标的问题
评价设计:回答本节课有没有达成目标的问题
(八) 方式:设计的呈现方式通常有三种:文字叙述、表格、流程图
(九) 注意事项:每项活动设计标明所需时间及组织方式 (个人、双人组、多人组与全班)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 视角:教学目标的设计有两个视角, 即教的视角和学的视角。
●从教的角度出发所设计出的教学目标要包括教师所要做的事情, 如:教师所要教的内容 (语音项目、语法项目、语篇、对话、功能、话题等) , 教师所要使用的教学策略、方法、手段, 等等。缺点:教师虽明确一节课里自己所要做的事情, 但对学生的行为没有明确的预期。
●从学的角度出发所设计出的教学目标要明确学生学习后的行为变化, 如:能拼写、能朗读、能对话、能造句、能回答课文后的问题等。优点:明确学生行为变化, 活动设计有明确目标可循。它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效果。
(二) 描述:对于目标的描述既可以从心理角度描述, 也可以从学习行为角度描述。
●心理描述:使用心理动词 (mental verbs) , 从心理角度描述, 即描述心理活动, 如:学生能掌握所学语法内容、能理解课文、能欣赏本篇故事、能体会作者意图, 等等。
●行为描述:使用行为动词 (behavioral verbs) , 从行为角度描述, 即描述能观察得到的行为, 如:学生能做替换练习, 能复述课文、能仿写, 等等。
(三) 类型:长期目标、短期目标
●长期目标:亦称教育目标 (educational aims) , 即英语课程要达到的目标。如:培养良好的语感, 加深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培养国际视野, 等等, 这些无法在一节课中实现。
●近期目标:亦称 (具体) 教学目标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 。这是一节课要实现的目标。如:本节课要教什么内容, 学什么内容, 通过那些活动方式来教、来学。
(四) 维度:按照英语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分三个维度, 即所谓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为清楚, 可分别描述。
●知识目标:设计知识目标时参照英语课程标准中语言知识在各级中的要求。
布卢姆新认知目标分类学的知识维度: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认知过程维度: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技能目标:设计技能目标参照英语课程标准中听说读写技能在各级中的要求。
语言技能通常分为输入型 (听的技能、读的技能) 和输出型 (说的技能、写的技能) , 书面型 (读、写技能) 和口头型 (听、说技能) 。
●情感目标:设计情感态度目标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
豪恩斯坦 (Hauenstein) 将情感分为五层次:接受、反应、形成价值、相信、展示个性。
●策略目标:设计策略目标参照英语课程标准中学习策略在各级中的要求。策略培训有直接培训 (讲解、专项训练、交流) 和间接培训 (渗透到活动中) 。
(五) 模式:一个简单的目标描述模式:ABCD模式
A (=audience) B (=behavior) C (=condition) D (=degree) ;例如:
The students (A) will be able to answer (B) the questions orally (C1) about the weather using the sentence pattern learned in this lesson (C2) and fluently (D) .
三、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的设计关系到目标能否达成, 活动须与目标一致, 还要考虑以下方面:时间、难度、形式、媒介、文化、策略与作业 (课后的活动) 。
四、教学评价设计
例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英语作文中有一个要点:“如收门票,需建大门,围墙,会影响城市形象”。我们就可以运用多种句式造出符合要求的句子:
1If entrance fees are charged, it will be necessary to build gates and walls, which will affect the appearance of the city.
2A wall and a gate have to be built if there is an entrance fee, which doesn’t help the image of the city.
3If the park charges entrance fees, gates and walls are needed. This, of course, will influence the look of the city.
4With entrance fees charged, it will become necessary to build gates and walls, which will do harm to the appearance of the city.
5If there are entrance fees, it will do no good to the image of the city because walls and gates will have to be built.
在多种句式造句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以前所积累的词汇、句型、语法知识,强迫自己去正向迁移,将所学知识融入自己的写作之中,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考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为了说明多种句式造句训练在英语写作中的应用,我们以2010年全国卷(II)英语作文为例,对多种句式造句训练的方法加以说明,希望通过这种练习形式,让考生能够更直接地体会提纲式作文的多种句式造句法,并在以后的训练中加以运用。
真题再现:假如你是李华,你的美国笔友Peter 曾表示希望来中国教书,你校现需招聘外教,请给他写封信,告知招聘信息。内容主要包括:
1教授课程:英语口语、英语写作、今日美国、今日英国等。
2授课对象:高中生(至少三年英语基础)。
3工作量:每周12学时,任选三门课;担任学生英语俱乐部或英语校报顾问(advisor)。
本试题要点包括:1招聘之事(开首句);2教授课程;3授课对象;4工作量;5恰当的结尾。如果把要点3分为两个具体要点,本作文实际有六个要点。请根据下面括号中的提示词汇,完成下列各个句子,并注意体会多种句式造句在本写作试题中的应用(请参考每个作文提纲要点后的答案)。
要点1:招聘信息
(1) A native English teacher (需要)in our school.
(2) Our school is looking for a native speaker to (教授英语课) to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3) Our school is (急需)a native English speaker (能够在我教授英语课).
名胜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画、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题东林书院
谐趣联 风起大寒霜降屋前成小雪 日照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
(含六个节气)
(4) I have some good news for you that (我校将聘请一名外教).(用同位语从句)
参考答案:
(1) is wanted或is needed; (2) teach some English courses; (3) in great need/demand of; who can teach some courses to the students in our school; (4) our school will employ a foreign teacher;
要点2:教授课程:英语口语、英语写作、今日美国、今日英国等。
(1) The courses you will teach (包括)Oral English, English Writing, America Today and Britain Today.
(2) You can (选择任何一门课程): Oral English, English Writing, America Today and Britain Today.
(3) There are several English courses you can choose to teach, (即/如), Oral English, English Writing, America Today and Britain Today.
(4) Several English courses (提供) here, including Spoken English, English Writing, America Today and Britain Today.
参考答案:
(1) include; (2) choose/teach any three of the following courses; (3) namely/including/such as; (4) are offered.
要点3:授课对象:高中生(至少三年英语基础)
(1) You will give lessons to some senior school students who (至少三年英语基础).
(2) (已经学了三年英语), the students have built some foundation in English.(分词作状语)
(3) The students (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 in English after 3 or more years of study in senior school.
(4) As for the senior students you teach, you don’t have to be worried, for (他们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in English learning in the past three or more years.(for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
参考答案:
(1) have learned English for at least 3 years或have more than 3-year experience in learning English 或have more than 3 years of experiences in English learning; (2) Having learned English for over 3 years; (3) have developed some basic skills或have some basic English knowledge /skills; (4) they have laid a good foundation
要点4:工作量:每周12学时,任选三门课
(1) (作为英语老师), you will have 12 classes per week, and you can choose three courses from the four mentioned above. (分词作状语)
(2) If you work here, you (需要上12节课)each week...
(3) For each week, you will have to (每周上12节课)
(4) (你的工作量不大)as you work only 12 hours a week to give lessons to the students here...
参考答案:
(1) Being /As an English teacher; (2) will be required to give 12 periods of class; (3) teach 12 hours a week或give students 12 weekly classes; (4) Your workload is not so heavy
下转第39页
1、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写作能力及运用商务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检查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并将论文成绩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主要依据之一。
3、训练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文写作要求:
1、以英文/汉语完成论文写作。
2、字数要求不低于3000个单词或字, 统一采用A4(210x297mm)页面复印纸单面打印.其中上边距2.8cm,下面距2.5cm,左边距2.5cm,右边距2.5cm,页眉1.6cm页脚1.5cm装订线0.5cm.字间距为标准,行间距为1.25倍行距.页眉内统一为:用5号宋体
3、论文的内容要与本专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要求论述者阅读一定量的英文和中文资料,能够对所有的资料进行合理删减、组织和编辑,掌握论文撰写的结构与布局。要求语言流畅,层次清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具有以下特性:
Contents 6-10
List of Figures 10-12
List of Tables 12-20
Abstract 20-22
摘要23-25
Chapter 1 Introduction 25-32
1.1 Purpose of the study and research questions 28-29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29-30
1.3 Organization of the study 30-31
1.4 A note on terminology 31-32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32-51
2.1 T/TP and coherence in English writing 32-35
2.1.1 Defining coherence 32-33
2.1.2 T/TP as means to realize coherence 33-35
2.2 T/TP in EFL/ESL writing 35-42
2.2.1 T/TP and coherence in EFL/ESL writing 35-37
2.2.2 T/TP in EFL/ESL writing as compared to NS writing 37-42
2.3 T/TP in English research articles by EFL/ESL scholars 42-44
2.4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TP in EFL/ESL writing 44-47
2.5 Training in T/TP 47-49
2.6 Summary 49-51
Chapter 3 Theoretical background 51-70
3.1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51-55
3.1.1 Five dimensions of language as a semiotic system 51-53
3.1.2 Three metafunctions of language as a functional system 53-54
3.1.3 Three lines of meaning from metafunctions 54-55
3.2 Theme and thematic progression 55-70
3.2.1 Theme 56-62
3.2.2 Thematic progression 62-70
Chapter 4 Research Design 70-88
4.1 The participants and the educational context 70-73
4.1.1 Background of the participants and the participating school 70
4.1.2 The allocation of participants to the training 70-71
4.1.3 The sample sizes 71-72
4.1.4 The pilot study 72-73
4.2 The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 73-74
4.3 The questionnaire 74-75
4.4 The training 75-80
4.4.1 Considerations behind the training 75-76
4.4.2 The training material 76-79
4.4.3 The role of the researcher as the trainer 79-80
4.5 Data analysis 80-86
4.5.1 Analysis of the writing 80-86
4.5.2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86
4.6 Ethical considerations 86-88
4.6.1 Informed consent 86-87
4.6.2 Anonymity 87
4.6.3 Harm 87-88
Chapter 5 Results and analysis of pre-training writing 88-115
5.1 Comparison of Themes in EEL pre-training writing and CEL pre-writing 88-102
5.1.1 Topical,textual and interpersonal Themes 88-91
5.1.2 Topical Themes:marked and unmarked Themes 91-95
5.1.3 Textual Themes:continuatives,conjunctions and conjunctive adjuncts 95-100
5.1.4 Interpersonal Themes 100-102
5.2 Comparison of thematic progression in EEL pre-training writing and CEL pre-writing 102-110
5.2.1 Linear,constant,summative and split progressions 102-107
5.2.2 Back,contextual and new Themes 107-110
5.3 Summary 110-115
Chapter 6 Results and analysis of post-training writing 115-137
6.1 Comparison of Themes in EEL post-training writing and CEL post-writing 115-129
6.1.1 Topical,textual and interpersonal Themes 115-117
6.1.2 Topical Themes:marked and unmarked Themes 117-121
6.1.3 Textual Themes:continuatives,conjunctions and conjunctive adjuncts 121-126
6.1.4 Interpersonal Themes 126-129
6.2 Comparison of thematic progression in EEL post-training writing and CEL post-writing 129-132
6.2.1 Linear,constant,summative and split progressions 129-131
6.2.2 Back,contextual and new Themes 131-132
6.3 Summary 132-137
Chapter 7 Results and analysis of pre- and post- training writing 137-155
7.1 Comparison of Themes in pre- and post- training writing 137-147
7.1.1 Topical,textual and interpersonal Themes 137-139
7.1.2 Topical Themes:marked and unmarked Themes 139-142
7.1.3 Textual Themes:continuatives,conjunctions and conjunctive adjuncts 142-145
7.1.4 Interpersonal Themes 145-147
7.2 Comparison of thematic progression in pre- and post- training writing 147-150
7.2.1 Linear,constant,summative and split progressions 147-149
7.2.2 Back,contextual and new Themes 149-150
7.3 Summary 150-155
Chapter 8 Results and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155-165
8.1 Findings from closed questions 155-160
8.1.1 EEL participants general attitude to training on T/TP 155-157
8.1.2 EEL participants perception of the usefulness of the training on T/TP 157-158
8.1.3 EEL participants perception of the learnability of T/TP 158-159
8.1.4 EEL participants perception of the applicability of T/TP in writing 159-160
8.2 Findings from open questions 160-164
8.2.1 The changes that occurred 161-162
8.2.2 The perceived difficulty of applying the theory of T/TP in writing 162-163
8.2.3 The reasons for the perceived difficulty in learning 163
8.2.4 EEL participant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training 163-164
8.3 Summary 164-165
Chapter 9 Discussion 165-195
9.1 Findings with regard to research questions 165-187
9.1.1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use of T/TP in pre-training writing 165-172
9.1.2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use of T/TP in post-training writing 172-181
9.1.3 Effects of the training on T/TP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181-187
9.2 Positioning the study within the literature 187-190
9.2.1 T/TP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187-189
9.2.2 Effects of training o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use of T/TP 189-190
9.3 Implications 190-194
9.3.1 Pedagogical implication 190-193
9.3.2 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 193-194
9.4 Limitations 194-195
Chapter 10 Conclusion 195-200
10.1 Summary 195-197
10.2 Putting everything together 197-199
10.3 Suggestions for future work 199-200
Notes 200-202
References 202-214
Appendix 1: Plan for the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 214-215
Appendix 2: The post-training questionnaire 215-217
Appendix 3: Training material 217-229
Appendix 4: Teachers guide to the training 229-237
Appendix 5: Consent form for EEL group 237-238
Appendix 6: Consent form for CEL group 238-239
4.3本章小结57-58
第五章煤质特征与煤的显微组分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58-70
5.1测试方法58-59
5.1.1工业分析、全硫和各种形态硫及镜质体反射率58
5.1.2显微组分定量统计方法58-59
5.2煤质特征59-62
5.3显微组分特征62-66
5.4显微组分的古环境指示意义66-67
5.5本章小结67-70
第六章煤的矿物学特征70-86
6.1矿物测试方法70-71
6.2矿物的产状和成因分析71-80
6.3矿物的种类和含量80-83
6.4矿物的物源指示意义83-84
6.5本章小结84-86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
(金融学)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利率决定机制与利率市场化概述
1.1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利率决定机制
1.2 利率市场化
1.2.1 利率市场化的涵义
1.2.2 利率市场化改革历史进程
1.2.3 利率市场化改革现状
1.3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趋势(要求?关系?)——强调
研究此题的现实意义典型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后对银行的影响
2.1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分析
2.1.1 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措施
2.1.2 利率市场化后对银行的影响
2.2 韩国的利率市场化分析
2.2.1 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措施
2.2.2 利率市场化后对银行的影响
2.3 智利的利率市场化分析
2.3.1 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措施
2.3.2 利率市场化后对银行的影响
2.4 中国香港的利率市场化分析
2.4.1 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措施
2.4.2 利率市场化后对银行的影响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
3.1 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3.1.1 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外部运营环境
3.1.2 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改革创新
3.2.3 扩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权
3.2 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3.2.1 缩小国有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收益
3.2.2 加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
3.2.3 加剧国有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国有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4.1 巩固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
4.2 建立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培育高素质的利率风险管理团队
4.3 创建产品定价系统,强化自主定价能力
4.4 推进经营战略转型,实行多元化经营模式
4.5 积极探索金融创新,稳步开发金融衍生产品
参考文献:
【1】 杨睿.从利率决定理论我国利率的形成机制[J].中国科技信息,2005,第17期,99
【2】 周静娴.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师,2010,第8期,204
【3】 盛朝晖.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运行的影响[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第7 期,41
【4】 熊芳.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银行危机: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N].中南民族大学学
报,2007,第2期,96
【5】 程霞真.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的启示[N].安慰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第 10 卷 第 2 期,61
【6】 陈静.利率市场化对国有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4,第6期,108
【7】 郭景.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新财经,2010-6,48
【8】 卢绮玲.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N].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第 27
卷 第4期
【9】 毛翠萍,梁淳.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J].财务探索,2007,51
【10】 陈东.国有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风险管理研究[J].商业现代化,2010,第 15 期,135
【11】 刘洋,张恒.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管理与财富,2010,第 5 期,23
【12】 Tarhan Feyzioglu, Nathan Porter, and Elod Takáts.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in
Abstract.6-9
1.导论.14-24
1.1.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14-16
1.1.1.选题来源.14-16
1.1.2.研究意义.16
1.2.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16-20
1.2.1.研究思路.16-18
1.2.2.内容安排.18-20
1.3.研究方法与相关概念界定.20-23
1.3.1.研究方法.20-21
1.3.2.相关概念界定.21-23
1.4.主要研究贡献.23-24
2.文献回顾.24-46
2.1.机构投资者的公司治理作用.24-29
2.1.1.机构投资者股东积极主义.25-28
2.1.2.机构投资者股东消极主义.28-29
2.2.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治理.29-36
2.2.1.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信息披露质量.30-31
2.2.2.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盈余管理.31-33
2.2.3.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管理层薪酬.33-34
2.2.4.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价值.34-36
2.3.公司治理与资本成本.36-44
2.3.1.内部公司治理与资本成本.36-41
2.3.2.外部公司治理与资本成本.41-44
2.4.机构投资者持股与资本成本.44
2.5.文献评价与本章小结.44-46
3.我国资本市场和机构投资者的相关制度背景研究.46-59
3.1.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现状与存在问题.46-48
3.2.中西方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情况.48-58
3.2.1.国外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情况.48-49
3.2.2.国内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情况.49-58
3.3.本章小结.58-59
4.机构投资者持股影响资本成本的机理研究.59-73
4.1.理论基础.59-62
4.1.1.委托代理理论.59-60
4.1.2.信息不对称理论.60-61
4.1.3.公司治理理论.61-62
4.2.机理分析及研究假设.62-72
4.2.1.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资本成本的直接影响.63-64
4.2.2.机构投资者持股、内部治理机制与资本成本.64-69
4.2.3.异质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资本成本的差异影响.69-72
4.3.本章小结.72-73
5.资本成本的估算.73-89
5.1.资本成本的概念与性质.73-76
5.1.1.资本成本的概念.73-74
5.1.2.资本成本的性质.74-76
5.2.资本成本的估算技术.76-83
5.2.1.风险补偿技术.76-79
5.2.2.内含报酬率技术.79-83
5.3.估算模型设计及数据说明.83-86
5.3.1.Ohlson-Juettner.模型.84-85
5.3.2.CAPM.模型.85-86
5.4.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成本特征.86-88
5.5.本章小结.88-89
6.机构投资者持股影响资本成本的模型构建.89-99
6.1.变量设计.89-90
6.1.1.被解释变量.89
6.1.2.解释变量.89-90
6.1.3.控制变量.90
6.2.模型构建.90-94
6.2.1.基本模型.90-93
6.2.2.扩展模型.93-94
6.3.样本选择.94-95
6.4.检验方法.95-97
6.4.1.中介效应.95-97
6.4.2.交互效应.97
6.5.本章小结.97-99
7.机构投资者持股影响资本成本的直接效应.99-113
7.1.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否与资本成本.99-102
7.1.1.样本分析.99-100
7.1.2.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100-102
7.2.机构投资者持股高低与资本成本.102-105
7.2.1.样本分析.102-103
7.2.2.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103-105
7.3.机构投资者持股期限与资本成本.105-109
7.3.1.单变量分析.107-108
7.3.2.多变量回归分析.108-109
7.4.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资本成本.109-110
7.5.稳健性检验.110-112
7.6.本章小结.112-113
8.机构投资者持股影响资本成本的间接效应.113-149
8.1.变量分析.113-117
8.1.1.内部治理机制的度量指标.113-114
8.1.2.相关性分析.114
8.1.3.描述性统计.114-117
8.2.机构投资者持股、股权结构与资本成本.117-124
8.2.1.股权结构治理机制中介效应检验.118-121
8.2.2.股权结构治理机制交互效应检验.121-124
8.3.机构投资者持股、董事会治理与资本成本.124-129
8.3.1.董事会治理机制中介效应检验.124-127
8.3.2.董事会治理机制交互效应检验.127-129
8.4.机构投资者持股、管理层治理与资本成本.129-134
8.4.1.管理层治理机制中介效应检验.130-132
8.4.2.管理层治理机制交互效应检验.132-134
8.5.稳健性检验.134-148
8.5.1.内部治理机制的中介效应.134-136
8.5.2.内部治理机制的交互效应.136-148
8.6.本章小结.148-149
9.异质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149-156
9.1.样本选取.149
9.2.实证模型构建.149-150
9.3.相关性分析.150
9.4.描述性统计.150-152
9.5.回归结果分析.152
9.6.稳健性检验.152-155
9.7.本章小结.155-156
10.结论与建议.156-159
10.1.研究结论.156-157
10.2.政策建议.157-158
10.3.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158-159
参考文献.159-178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178-179
一、论文答辩开场白和结束语
(一)开场白
尊敬的评委老师:
早上好!
我叫×××,2010级……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我的指导老师是…老师……从确定选题、拟定提纲、完成初稿,到最后定稿,我得到了…老师的精心细致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不管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在这篇论文中,主要采用了内容分析和现实对比的写作手法,各部分安排按照…… 具体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五部分:结论……
谈谈这篇论文和系统存在的不足……
(二)结束语
这篇论文的写作以及系统开发的过程,也是……
二、答辩主要提纲
1.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或题目),研究、写作它有什么学术价值或现实意义。
2.说明这个课题的历史和现状,即前人做过哪些研究,取得哪些成果,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自己有什么新的看法,提出并解决了哪些问题。
3.文章的基本观点和立论的基本依据。
4.学术界和社会上对某些问题的具体争论,自己的倾向性观点。
5.重要引文的具体出处。
6.本应涉及或解决但因力不从心而未接触的问题;因认为与本文中心关系不大而未写入的新见解。
7.本文提出的见解的可行性。
8.定稿交出后,自己重读审查新发现的缺陷。
9.写作毕业论文(作业)的体会。
一、论文题目。论文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
二、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三、摘要。摘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
四、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五、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liuxue86.com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六、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七、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1.英语文学:选择英语文学的毕业论文选题可以从三个方向进行:国别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
在进行国别文学研究选题时,一般选取英国文学或美国文学中的某一经典作家(如海明威),某一经典作品(如《双城记》),某一写作手法(如象征手法的运用)或某一文学思潮(如浪漫主义运动)作深入研究。但在选择作家或作品时最好选择在文学史上作为经典的作家或作品。有个别流行作家或作品极富盛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飘》或《荆棘鸟》,学生有强烈愿望选择它们作为研究对象。在不可避免上述情况时,应该尽可能地挖掘作品内在的深刻含义,不能流于肤浅的分析。
文学批评理论的选题一般不太适合英语专业本科生,因为该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英语专业研究生阶段,本科生一般不具备文学批评理论的知识结构。这个方向的选题可以有关某一文学批评理论,一文学批评术语的阐释或某两种或以上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比较。
比较文学研究就是将两个以上的作家或作品进行比较。这两个作品或作家可以是同一国别的(如“雪莱与拜伦的诗歌比较”),也可以是不同国别的(如《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2.语言学:选择语言学的毕业论文选题可以在两个大的方向进行:普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的研究就是对于英语语言的任何一个方面的研究,如对一种词性、或一种时态、或拼写、语调等等方面的研究(如“一般现在时及其交际功能”)。
Abstract 5-6
1 绪论 9-11
1.1 研究背景 9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9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9-10
1.3.1 研究内容 9-10
1.3.2 研究方法 10
1.4 本文创新点 10-11
2 文献综述 11-19
2.1 财务困境的界定 11-13
2.1.1 国外研究观点 11-12
2.1.2 国内研究观点 12-13
2.1.3 本文采用的财务困境标准 13
2.2 智力资本相关文献综述 13-19
2.2.1 国外研究现状 13-16
2.2.2 国内研究现状 16-18
2.2.3 本文对智力资本内涵及构成的界定 18-19
3 理论分析 19-24
3.1 智力资本的理论基础 19-21
3.1.1 劳动价值论 19
3.1.2 人力资本理论 19-20
3.1.3 新经济增长理论 20-21
3.2 智力资本的测度评价方法 21-24
3.2.1 货币计量法 21-22
3.2.2 非货币计量法 22-23
3.2.3 本文采用的测度评价方法 23-24
4 比较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对财务困境公司摘帽的影响 24-34
4.1 研究设计 24-27
4.1.1 变量选择 24-26
4.1.2 研究假设 26
4.1.3 建立模型 26-27
4.2 实证分析 27-33
4.2.1 样本选择 27-28
4.2.2 数据来源 28
4.2.3 实证分析 28-33
4.3 本章小结 33-34
5 智力资本细化指标对财务困境公司摘帽的影响 34-43
5.1 研究设计 34-36
5.1.1 变量选择 34-35
5.1.2 研究假设 35-36
5.1.3 建立模型 36
5.2 实证分析 36-41
5.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36
5.2.2 实证分析 36-41
5.3 本章小结 41-43
6 结论与建议 43-47
6.1 研究结论 43-44
6.2 对策建议 44-45
6.2.1 提高个人能力,改善员工态度 44-45
6.2.2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降低结构资本内耗 45
6.2.3 以物质资本投入为基础,不同资本均衡发展 45
6.3 本文局限性 45-47
参考文献 47-50
附录 50-65
后记 65-66
【商务英语毕业论文提纲】推荐阅读: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提纲06-03
商务英语毕业论文参考题目03-23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0-28
商务英语论文口译选题01-20
商务英语专业论文答辩10-28
2022届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10-06
现代商务服饰礼仪英语论文11-12
经贸与商务英语类专业毕业简历04-19
商务英语专业应届毕业生简历04-27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实习报告精选篇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