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设计(精选3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理,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领悟新知,归纳出一个因数中间有0关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方法:引导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投影仪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0×7= 9×0= 20×3= 32 ×3= 300×9= 42 ×2=
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2.笔算 318×3= 137×6=
分组计算,指名板演,说算理 。算错的同学改正。
3.笔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主题图后说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把数学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完整的说出来。该怎样列式呢?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呢?604 ×8=
2. 同学们大胆的猜测一下4800个座位到底够不够呢?你是怎么想的? (600×8=4800,应该比4800多一些)
3. 只猜测不行,还得验证。准确的答案是多少呢?请同学们先把想法写在本上,再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桌听。指名板演并说出算理。
方法一 拆数法。 604=600+4,600×8=4800,4×8=32, 4800+32=4832。
方法二 列竖式计算。
4. 观察这几种方法有什么异同点,先在小组内讨论,再由小组代表汇报。
5. 重点讲解算理:积的十位上写几?十位上的3是怎么得来的?(0×8+3=3)(0×8=0,0加上进位的3等于3)
6. 比较一下复习题与例题有什么不同点。(复习题中因数中没有0,例题中因数中有0)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7. 在计算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应该注意什么呢?(不管因数中间是否有0,都要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当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不满十不需要进位时,积的十位上用0占位)。
8. 不是用竖式计算的同学试着用列竖式的方法算一算。
9. 那4800个座位到底够不够呢?为什么?请同学们将书中的例题补充完整。强调写单位名称和答语。
三、巩固练习
1.算一算
607 ×5= 309×4= 1002×5=
学生分组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名汇报。
2.改一改
304 508
× 7 × 6
——— ———
2198 3008
说说错在哪里了,怎样改正。
3.解决问题:每个方阵108名学生,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4.填一填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完成教材68页第1、2题
六、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604×8=4832(个)
604
× 8
———
4832
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有效改编教学情境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 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新课的导入阶段, 我抛开了课本中计算体育场看台有几个座位的情境, 因为在本地没有体育场, 却有闻名中外的红木产业———我们的学校就在红木小件一条街上。于是我紧扣本地产业特色来进行情境导入———
1.猜一猜:欣赏家乡, 引出话题。我边演示家乡景观图片, 边进行解说:“同学们, 这是什么地方?……对, 这是我们美丽的家乡、可爱的校园!这几年, 家乡的红木产业发展迅速, 闻名中外, 我们的学校就在赤荷小件一条街上, 听说你们的爸爸妈妈也有很多做佛珠小件的, 请举手让老师瞧瞧。”
2.考一考:解决问题, 引出课题。
师:你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帮助你们的爸爸妈妈解决问题吗?
生:能!
师:是吗?那么老师今天就先来考考你们!
师:请看老师手中的手链, 好看吗?考题和手链有关:一串紫檀的手链需要158元, 6串这样的手链需要多少钱呢?
(学生练习;稍候, 笔者问:谁来告诉老师你的答案, 你是怎么计算的?)
师:都对了吗?你们真棒!刚才你们用前两天学过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算出了6串手链的价钱!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注意观察今天的知识和前两天的有什么不同。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导入新课, 体现了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 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的教学理念。利用观看图片、猜一猜、考考你等环节, 不仅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抛出了新的数学问题, 为新授自然过渡。
二、深度对话教材文本, 科学把握教学重点
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教材, 正确理解编者的意图, 才能把握好计算教学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 而不是利用“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去解决问题。教材中例题5的教学内容图文并茂, 呈现的是:“体育场的看台每个方阵有658个座位, 6个方阵一共有几个座位?”多数老师认为在教学设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过程中, 要有解决问题的教学步骤和完整的解决问题的模式, 也就是在教学中只出现已有的条件, 问题让学生去提, 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 我尝试按这种问题解决的教学步骤进行教学, 却发现无法把算理和计算方法的教学重点充分完整地展示给学生, 教学的重点不能突出。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我仔细对比了教材中所有的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的内容编排, 发现了两点支撑我调整教学的理由:
1.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在内容编排上的风格完全不同。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中, 教材有完整的思考过程和解题过程, 都有典型的三个问题:知道到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通过三问让孩子明白解决问题需要拥有完整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所有的问题解决的教学内容编排中, 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完整的, 有列式计算和“答”。在计算教学中, 题目呈现虽然酷似问题解决, 还有图文并茂的情境, 却没有问题解决的详细过程, 只有计算方法和算理的提示, 在编排中没有“答”。因此, 我们有理由判断:图文并茂的呈现形式是为了给孩子们创设一个教学的情境, 这样的题目只是计算教学的辅助形式, 不需要按照解决问题的完整步骤进行解答。
2.对比教材的前后知识, 我发现在计算教学时, 这个题目是一步的乘法计算, 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已经充分理解乘法的意义。如果在本节课再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那就是无视学生的知识结构, 徒然耗费时间。因此在教学中, 我直接创设了情境, 让孩子们欣赏老师手中的手链, 告诉孩子们每串手链108颗, 串6串这样的手链大约要多少颗?先让孩子们估一估。孩子们给出了两个答案, 一种估法是把108颗看成110颗, 6串大约需要660颗, 另一种估法是把108颗看成100颗, 6串大约需要600颗。两种估法都是对的, 到底需要几颗呢?引发冲突, 产生精算的需要, 请大家帮助老师算一算, 到底需要几颗珠子!
这个环节从不同的估算方法引出新知的教学需求, 例题中的数字变小了, 更好地服务于数形结合的直观教学, 复习中158×6和新知中108×6的两组计算题, 更有利于学生的对比观察, 理解新知是“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理, 迁移出“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三、有机渗透数学思想, 精彩演绎学法指导
数学思想的“默会”属性众所周知, 如何把数学思想这个内隐的知识外显出来?比较思想是小学阶段高频率出现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本节课笔者让学生充分体会了比较思想。“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本质上是多位数乘一位数, 因此, 在教学中要把新知的教学巧妙地建立在旧知的认知上, 通过复习题的多位数乘一位数158×6和改编后的例题的算式108×6, 引导学生发现两个题目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相同点理解它们都是多位数乘一位数, 从而推导出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 这样的学习方法叫迁移, 也叫类推。从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今天学习的新知中间里有0, 理解为什么要把“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放在单独的一课时中进行教学, 有什么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 引导学生理解“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即使多位数的中间是0, 也要用这个一位数去乘。
在理解了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法后, 引导孩子们帮老师解决第二个问题, 得出的算式是:102×3。学生独立练习, 教师指名上黑板演算, 然后让学生再次比对102×3和108×6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中间都有0, 计算方法和前面的一样;不同点是108×6个位相乘时有进位, 102×3个位相乘时没有进位。引导学生思考, 如果个位相乘没有进位, 应该如何?通过学生的比较思考得出:个位相乘不满十时, 积的十位要用0占位。
通过对比, 学生不仅理解了算理和计算方法, 还明白了类推和比较的学习方法。
笔算乘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53页内容及相关的练习教学目标: 1、利用已掌握的旧知自主迁移类推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借助例题素材,为理解“速度”概念以及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作铺垫。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竖式的简便写法;关于0的处理。 2.难点:理解0和非0数字的对位原理。 教具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下面各题 20×40 18×20 16×50 240×3 105×3 208×2 301×3 209×4 二、新课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坐过火车吗?说说坐火车的感受。你比较喜欢什么样的.火车? 学生自由谈话,在谈话中导入新课。 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 160千米。 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 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怎样解决?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 小精灵聪聪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怎样列式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出算式:160×30= 106×30 (二)学生探究学习1、学生分小组学习。 怎样计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160×30= 106×30 学生分小组讨论,尝试计算。 学生汇报交流:106×30的计算方法 2、学生交流:积的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3、做一做: 2 2 0 1 6 0 3 6 0 5 8 0 × 4 0 × 6 0 ×2 5 ×1 2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教师引导学生最优化 三、巩固练习: 一、基础练习: 1、让学生完成第55页练习八第1题。 2.课本第55页第2题 二、提高练习: 1、课本第55页第3题。 2、课本第55页第4题 3、小医生 304×30=10020 280×40=1120 3 0 4 2 8 4 × 3 0 × 4 0 1 0 0 2 0 1 1 2 0 三、拓展练习: 1、一种方格纸,每张有702格。有一篇文稿大约写了20张,这篇文稿大约有多少字? 课堂评价(小测) 1、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80×14 307×40 170×50 420×22 209×30 207×34 2、一种电话机,每台售价230元。王采购员为单位买了30台,一共花了多少元?
【三年级数学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三年级数学《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教学设计01-20
《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除法3》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16
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二)(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11-04
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教学反思06-21
五年级数学《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反思02-28
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教案12-06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解质因数》的教学设计02-15
三年级数学_口算乘法教案05-07
小学五年级数学《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02-04
五年级数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