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读后感600字

2025-0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600字(通用10篇)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600字 篇1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这句出自李白《少年行》的诗句,很好的诠释了少年的意气风发,壮志凌云。少年像春天一样朝气勃勃,充满生机。

《恰同学少年》这本书描述的是毛泽东等少年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学习和生活。它给我感触很深,书中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比较佩服少年时代的毛泽东,他与很多那个时代的少年一样,拥有远大的梦想,他有一颗渴望实现梦想的心,他有壮志凌云的气魄。他乐于助人乐善好施。他知道革命需要强健的`体魄,所以锻炼身体。他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知道怎么样去实现它,即使遇到千难万险,也一往无前。

本书中还有一个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就是刘俊卿,他的父亲是一个贫农,为了能让儿子上学,把自己女儿卖了去做丫鬟。当刘俊卿考上第一师范,他父亲到处借钱,为了给他买一身好的衣服,挑着行李送他去上学,路上不厌其烦地交代一件一件的事情,到了学校门口,刘俊卿竟然和别人说这是他雇用的挑夫。短短的一句话,让他父亲心都碎了。更过分的是,他又去将他妹妹辛苦赚的一点钱拿来供自己挥霍。刘俊卿不仅没有感恩之心,也没有羞愧之心,一次次做错也不去反思,外表华丽内心空虚,这样的人难成大事。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600字 篇2

无论是演讲台上大气磅礴的毛泽东;睡在爱晚亭中不畏风雨的毛泽东;还是带领学生吓退敌军时从容不迫的毛泽东,都令我记忆犹新。

《恰同学少年》里的毛泽东,是勤奋而认真的。他的老师曾经评价他,是“全校睡得最晚起得最早的人”。他每天晚上都有固定的时间去看书,却经常看入了迷,一直借助着淡淡的月光,看到深更半夜。有一次,他为了能够好好品味一本书,竟将这本十分厚重,长达十几万字的书,全部抄了下来!他一直都“不动笔墨不读书”,他说过:“我读书不做笔记,就好像没读过一样。”所以,他的每本书上,都密密麻麻的写满了自己的感想和评价。而他的课堂笔记,自然也一字不漏,上面还标注着许多三角、圆圈,旁边也见缝插针,批满了蝇头小楷的评语。

《恰同学少年》里的毛泽东,是勇敢的。当汤芗铭在湖南十分猖狂,众人都惧怕他时,毛泽东却和同学们编了一本反对袁世凯的书,并在长沙各大学校中流传。当敌军怀疑毛泽东不是正规军,枪管都抵到他脑门上时,他还是连眼睛都没往枪这边瞄一瞄,却不紧不慢的提起茶壶,给自己喝空了的茶碗里续起水来。事后,一师的校长孔昭绶记下了这样一句话:“全校学生皆曰:毛泽东通身是胆。”

《恰同学少年》中的毛泽东,还是俭朴的。他每双鞋都要穿到破的不能再破了,前后裂几个大口子,才肯换新的。在街上买鞋时,他连1毛一双的鞋都嫌贵,最后反而把几块大洋都花在了买书上。做笔记时,不舍得买纸,他就把报纸的空白地方裁下来,作为记录本。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400字 篇3

合上书本,毛主席那令人惊叹、令人敬佩的事迹还时刻浮现在我的眼前,荡漾在我的脑海中。

假期里,薛老师布置我们读了《恰同学少年》。这本书主要讲了毛泽东和蔡和森,以及他的同学们在长沙第一师范的求学经历。我深深地为当年那意志坚定、酷爱读书、胸怀天下的青年学子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充满朝气的青春活力所震撼!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青年时期的毛泽东虽然有时做事莽撞,不喜欢理科,甚至常常感情用事,但他却有着远大的理想,非凡的智慧和卓越的领导作文wWw.ZuoWenwang.Net/才能。他心系国家命运,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格更值得我们学习。

毛泽东在求学期间,开办工人夜学,利用假期游学,创办学生军,领导反袁运动 、在一次次活动中,逐渐确立了他在学生中的领袖地位,为他后来成为一代伟人奠定了基础。当然,毛泽东最终能成为万夫之雄,和他的恩师杨昌济老师的引领和帮助是分不开的。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600字 篇4

黄晖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了青年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萧子升等人在湖南第一师范度过的五年半读书经历。其中让我深受启发的是“感国家之多难,誓九死以不移”这个故事。

故事主要写了叛国贼刘俊卿为了获得官位出卖校长和同学们,把《明月上篇》交给了汤芗铭,大批军队把学校包围了,要处罚孔校长,可是在同学们和刘三爹的帮助下,成功脱险。

这个故事中,让我极为赞叹的是孔校长和刘三爹。孔校长虽然是一个文人,可是却有着坚强不屈的气概,虽然国民党的实力如此强大,虽然士兵的枪口如此可怕,可是这些完全压不倒孔校长舍身取义的信念,他愿意与国民党永战到底,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肯投降与国民党,他临危不惧,舍身取义的精神,值得我们世人赞叹和学习。

刘三爹虽然只是一个卖臭豆腐的小贩,也没有上过学,更不懂得什么大道理,可是我认为他是一个英雄。他和孔校长没有什么关系,他却不顾自己的生命去救孔校长,他舍身为人,不怕牺牲的精神,让我十分赞叹。

在我们中国历史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英雄好汉,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的安全,为了正义,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比如说:狼牙山上的五位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主力安全撤退,他们和日本鬼子抗战,他们在弹尽粮绝的时候,也不肯向敌人屈服,不投降于敌人,最后他们跳下了悬崖,壮烈牺牲了。

“感国家之多难,誓九死一不移。”这12个字,象征着什么?象征着中华民族无数英雄,为了让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为了让祖国变得越来越富强,而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他们坚定不移,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才换来了我们今日的太平生活。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800字 篇5

《恰同学少年》以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用青春偶像剧的手法,展现了二十实际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学子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友情、爱情故事,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么读书,教师应该怎么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

每当《恰同学少年》播出的时候,周边有电视机的餐馆都有不少学生在观看,每天放学从教学楼回宿舍的路上,都能听到周围的同学在谈论这部电视剧。该剧清新脱俗,真实感人,体现社会各界对老一辈革命家和领袖人物的怀念,对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希望。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字经典 篇6

黄晖的小说《恰同学少年》一路走红,令广大读者爱不释手,并且深受鼓舞和教育。其同名电视剧接连在各地电台热播并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

作品以独特的艺术视觉,凝重的思想内涵和高尚的品味叙述手法来解读那个特殊年代的激情岁月。小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学习生活为背景,充分展示了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新一代青年敢作敢为的青春,为理想而不懈奋斗、奋发向上的斗志,志存高远,改造旧中国与旧世界的雄心壮志。同时也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绶等优秀教师的形象,歌颂他们教书育人的创新精神。

看完这看部作品,我们不禁感慨:古老的中国在二十世纪初重新找回了青春,青春的血液又开始在这古老的土地萌芽流动。它所体现的精神让人热血沸腾。

全书洋溢着青春活力,健康的气息,更多的是时代青年的新生、社会教育的新生、苦难中国希望的新生。时代青年的新生是这部作品的浓墨,是主线,沿着它的轨迹,我们一步步深入了解变革中的社会,希望萌芽的社会。恰同学少年时,青春在这开始绽放。

“叫花子开粥厂,穷师范招学生。”横批:“挤破脑壳”。

在看学生招生榜,毛泽东信手拈来,闲然自得,不因自己是穷学生而困窘,不因人多竞争强而忧心忡忡。当录取名额一个个贴出来还没自己的名字时,一句“莫着急,我的名字还没看见。还有前三名,好戏在后头。”更是显示他的淡定,大度的自信心。毛泽东出身贫寒,为求得一所理想学校,与父亲闹矛盾,独自闯荡,望求得修身的学识。求学既求索,抱着远大理想,一双布鞋破了再补,补了在穿,毫无抱怨,怡然自得。还有蔡和森、萧子生兄弟等都因生活所迫而聚到一块……

他们拥有梦想,他们充满活力,他们有才华而不断吸取才华。他们踏实、团结,勇于创新。不仅独立组织了学校第一个青年团体,组织了自治训练兵营,同时还充当了地安巡逻警,这在当时都是前所未有的新生,代表了新时代青年的自强自立。他们敢作敢为,胆量惊人。面对反动统治,他们公然与反动派作斗争,于是呼:袁世凯万岁,中华民国千古(意: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当北洋军阀溃部败走长沙,一场灾难即将到来,他们勇敢地拿起手里的木枪,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溃军谈判。当真相面临暴露,他们临危不惧,泰然处之,凭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最终使敌人屈服。

同时,在他们身上也书写着反封建的新篇章。陶斯咏,向警予是新生妇女的代表,封建婚姻,封建礼教对她们失去引力。她们冲破封建的枷锁,走出了新生的第一步。王子鹏与仆人秀秀的结合是执着的,是新青年寻求自身幸福的胜利。他们,的确是希望。

诚然,在这一群朝气勃勃的青年背后,是一群优秀教师默默无闻的心血,他们冲破传统教育方法,开新时代教育之先河。育人,富民强国。正是孔昭绶(一师校长)勇于创新,勇于改革,“欲救国强种”、“以我之所学,为民智之开启而效绵薄,为中华之振兴而尽一己之力。”从而使一师面目一新,朝气蓬勃。正是杨昌济不贪富贵,不贪虚荣,悄然遁世,望“得一二良才,栽大木柱长天”的崇高师格,让毛泽东等人的才华得以发掘,得以展示,为百年积弱之中华撑起自强自立的天空。正是穿草鞋吃剩饭的省副议员徐特立,在青年一代中留下了一个个光辉的榜样,净化他们的心灵……正是这么多优秀的教师,拥有崇高师德的教师,在默默耕耘中,社会教育的新生由此而现。如今教育兴盛,弊端层出,或许,他们是一杯很好的调味剂。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六年级恰同学少年观后感500字 篇7

其一,是复旦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黄洋,被同是研究生的室友林森浩投毒致死。两个同学都很优秀,因为生活中的一些磕碰和摩擦,最终导致“同室操戈,相煎太急”——一个同学的生命陨落了,另一个同学的人生也毁灭了。

其二,是最近蹿红网络的江西农业大学“带饭哥”。图片中,两个被赞为“中国好室友”的大学生,用一根木棍抬了10盒外卖走向寝室,其中一个学生手里还拎着一份饭。网友叹其“带的不是饭,是感情”,是浓浓的同学之情、友谊之爱。

青春岁月,是多么美好的人生季节啊!同学之情,是多么让人怀念的纯真情感啊!那么,是什么,让美好的人生季节,充满着杀气腾腾?是什么,让纯真的同窗之情,变成了复杂的“人之江湖”?

也许,在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之间多了猜疑,少了信任;多了计较,少了宽容;多了隔阂,少了理解;多了妒忌,少了欣赏。反之,如果同学能够相互信任,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欣赏,定能换来团结友爱、其乐融融。

学会包容和欣赏。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当然也有缺点。我们要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缺点,这是为人处世之道。打个比方,黑板上的一个白点,如果你把眼睛聚焦在白点以外的区域,那么,你看到的将是黑暗的世界;如果你把眼睛聚焦在白点上,那么,你看到的将是一点光明,一点希望,一点力量。

相互帮助和信任。古语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活中,你关心别人,自己会得到更多人的关心;你帮助别人,自己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同样的,信任也是一样。如果你处处猜疑,别人也不会信任你;如果你信任别人,换来的也将是信任。可谓“以关心赢得关心,以信任换来信任”。朝夕相处的同学之间如此,激烈竞争的生意伙伴之间亦然。

值青葱岁月,让我们学会包容和欣赏,尽情绽放美丽的青春之花!

恰同学少年,让我们相互帮助和信任,携手走过难忘的求学旅程!

许杨柳老师点评:“学会包容和欣赏”“相互帮助和信任”是本文的观点,符合题意。文章举了两个事例,一反一正,论述不同的同学关系,并分析其原因,“也许,在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之间多了猜疑,少了信任;多了计较,少了宽容;多了隔阂,少了理解;多了妒忌,少了欣赏。反之,如果同学能够相互信任,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欣赏,定能换来团结友爱、其乐融融”,顺理成章地提出观点,分两段论述,结构清晰,而且每段开头引用俗语和名言,说服力强;文末句式整齐,再次点题,不仅突出了主题,也有文采。可以判为一类文。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600字 篇8

《恰同学少年》在当今社会推出,不仅给了繁碌的现代人以休闲的安憩时刻,更多的应该是给予了现代人尤其是给那些缺少精神营养和灵魂粮食的青年人。以毛泽东为首的一群贫寒学子,胸怀“扫天下”之鸿鹄志向,激励着剧中人物也鼓动着我们的激情。可以肯定的是,剧中所反映出来的,正是我们年代整体所缺少的。

虽然没有全部看完,但是剧中的人物就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好的影响,如剧中毛泽东,勤奋而认真,冷静这表现在第一集中的外人都在打架他却在屋里读书。是一个从容自若的人,考第一师范的时候,别人都十分紧张。只有他不慌不忙的拉着蔡和森他们去吃臭豆腐。说:“是你的,总是你的,不是你的,想了也白想。

还有剧中的萧子升这也是一个很典型的人而且还是一位比较老实的人,看上去是一个比较稳重的一位青年而且有着伟大的梦想,但是不太爱表现自己。蔡和森文绉绉的,但是文笔应该是极好的!的确比较适合搞理论工作!另外,这是一个毫无虚荣心的人,极其难得!他可以放下当时的学生的架子去擦皮鞋,可以在第一次与向警予交谈时毫不自卑!陶斯咏是一个很有气质的女孩,很有文化底蕴和内涵。同时也是一个不喜欢表现出自己的一个女孩。杨昌济一个极其可贵的老师,足以让现今的很多所谓的教授汗颜!当他看到了毛、蔡二人的文章后,迅速改变了自己辞职于一师的决定!可以说这一举动我们都是可以看的出来的。

在这次看的片段中给我影响最深刻是陶斯咏对她表哥说的那句话“一个人光靠心地善良是不够的,你可以发善心给这些孩子施舍,可你有没有想过,你能改变他们的前途,改变他们的命运吗?”俗说帮人要帮到根而不是帮到枝。很久以前我很希望自己要很多的钱而后就去四川给哪些没有办法继续上学的孩子上学,到现在有的时候也会这样子想“如果我有钱,我就可以去帮助更多的学生改变命远”但是通过今天去学习我不会让自己的这一种想法再次的出现,我们要去做一个可以帮人可以帮到根一样的一件事。

一个人,必须要有远大志向。有了一个远大的志向,才会有奋斗的目标,知道自己的努力是为了什么。生活,就不是迷茫的。有了一个远大的志向,为了达到它,才会为此而努力学习,工作。生活,就有了动力。志向,不一定要是具体的。像毛泽东,他也没有想到他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可是他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改变落后的社会、改变积弱的中国的决心!这就足够了。正因为这个伟大的志向,而为他以后可以成为国家家领导做了铺垫。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告诉自己一定要不断去帮助更多的学生改变命运、改变他们的前途,从而去改变他们的未来、下一代。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600字 篇9

刚开始看,我很讨厌袁老师,但看到后面才发现他不坏,是个好老师。虽然他有很多封建思想,但还是尽量帮助毛泽东。

里面正义的人很多,比如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陶斯咏等人;反派有汤芗铭、刘俊卿等人。我从每一个人身上都感悟到了不同的道理。

比如毛泽东,他无论在哪,无论什么时间,每天都必读书,不管刮风下雨都读。为了读书,他向孔校长要了图书馆的钥匙,每天读书读到深夜。我们就是要学习这种精神,坚持不放弃,这是个非常好的习惯。

提到刘俊卿,大家肯定都有很多感悟。我也有。他自私自利,为了钱,他什么都干得出来。他们家很穷,和子鹏生活的时间里,他感到了自卑,在错误的引导下,他选择了走极端。他不断地向父亲要钱,买一些在当时很奢侈的东西来增添自己的虚荣。

直到他父亲被自己杀害了才反省自己。做人要有德又有才,只有上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基本的道德原则的话,是一定会失败的,是一定会遭人唾弃的。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篇10

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梁启超曾说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句话的确是不可争辩的真理。而在《恰同学少年》这本书中,我们所看到的就是一批才华横溢,满腔爱国热情的优秀少年,正有着这些优秀爱国的少年,中国最后才能摆脱列强侵略,国家内战的局面,迎来崭新的新时代。

毛泽东的学生时代,一个爱国和进步思想和风云变幻的政治并存的岁月,一个自由和开放热思潮和封建守旧的习惯斗争的年代,毛泽东和他的同学风华正茂,书生意

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或许当时他还没有想到自己以后辉煌的功业,但是他是饱含着颗爱国之心,从最基本的做起,勤奋学习,积极交流,开阔视野,关注国事,直至在学生中演变成了如火如荼的最初的革命实践活动,徒步游湖南、组建学生军、开办工人夜校.....,他再少年时代就开始一点一点积累着知识与经验,这也是他今后在中国解放时做出正确领导与决策的基础。

“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我最敬佩的,就是毛泽东那股“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凌云壮志。一个人,必须要有远大志向。有了一个远大的志向,才会有奋斗的目标,知道自己的努力是为了什么。生活,就不是迷茫的。志向是我们前进的指明灯,毛泽东正是拥有着 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他才会一步一步走上革命的道路,完成他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

少年为一国之本,所以一心希望投身于教育事业中,培养祖国的花朵,破旧立新。毛泽东本是本着教育的愿望前进的,但是和

鲁迅与孙中山一样的心情,放弃的最先的职业梦想,最终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在革命的道路上奉献一生,成就了更伟大的理想。从“男儿蔚为万夫雄”这节中就已经看出毛泽东必将成为非凡大器。所以,当革命在呼唤他时,当人民需要他时,毛泽东义无返顾的站了出来,选择了革命这条道路,为革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力量。最终他与人民一起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从书中不仅能看到那些有志青年的奋斗与优秀,还可以让我们在生活小事上受益,例如我们应该常常锻炼,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是一切的基础,毛泽东为了磨练意志,每天都做冷水浴,野外露宿,还喜欢长途步行。游泳更是他经常进行的活动方式,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而现在社会上”亚健康”已经比比皆是了,我们作为新一代,没有健康的身躯如何去追求梦想。

我们看到毛泽东不仅坚持锻炼,他还有强大的心理素质,考第一师范的时候,别人都十分紧张。只有他不慌不忙的拉着蔡和森他们去吃臭豆腐。说:“是你的,总是你的,不是你的,想了也白想。”当杨昌济老师问他们志向是,他从容的站起来,用那双睿智的眸子盯着老师。一字一顿的说:“我不知道”当溃兵的探子已经揭穿他的计谋时,他还在镇定的品茶。最后,枪都顶到他太阳穴上了,他也纹丝不动。这种气魄也是当代少年所缺少的,被溺爱的九零后不能接受挫折,每年自杀的少年就是一笔大数字,为什么?为什么在这么温暖的环境中成长的少年思想进入误区,那是因为我们不会学习,将那些自强不息的人和事迹仅仅作为故事来看,不从中学习那种坚强淡定的精神,于是遭遇重大甚至一点都不重大的挫折时选择逃避,留给亲人无尽的伤痛。

作为一个学生,毛泽东的勤奋与刻苦认真让我阅读后依感慨万分,当我们现在喊学习苦学习累的时候,是否有想过当年那些在时局动荡,战争不断的环境中刻苦学习的少年,拼命汲取着丰富的知识,最终可以高声吟唱“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

舟。”现在的我们拥有着光亮的教室,优秀的师资,先进的教学设备,而现在大学课堂上逃课睡觉玩手机全是正常现象,甚至有大学不逃课是不正常的思想。面对那些前辈我们如何能不脸红。

上一篇:诗朗诵 范文下一篇:软件归属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