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译文

2025-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项羽之死》译文(精选11篇)

《项羽之死》译文 篇1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_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

(以下为译文)

(第一段)项王的部队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王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ī,追),项王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第二段)于是项王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趁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肯定得决心战死了,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3)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包围起几层。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倒退了好几里。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 。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有百八十人,聚拢骑兵,仅仅损失了两个人。项王问骑兵们道:“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

《项羽之死》译文 篇2

一、天命思想的主导, 使其失去斗志。

项羽在陷入困境将要突围时向手下将士强调:“吾起兵至今八岁矣, 身七十余战, 所当者破, 所击者服, 未尝败北, 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 此天之亡我, 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 愿为诸君快战, ……令诸君知天亡我, 非战之罪也。”面对亭长的施救, 项羽又感叹说:“天之亡我, 我何渡为!”中国古人尤其是君王贵族大多有着非常浓厚的天命思想, 连项羽的对手刘邦也不例外, 刘邦在临终时就说过:“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 此非天命乎?”“天之亡我, 我何渡为!”, 正是这个天命观, 主导了项羽思想, 使项羽觉得这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 个人是斗不过天的, 天命难违。于是, 他毅然放弃了东渡乌江。

二、羞愧之心的萌生, 使其耻于东渡。

面对乌江亭长的劝说, 项羽说:“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今无一人还,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 籍独不愧于心乎?”说明项羽内心萌生了深重的羞愧感, 他觉得对不起江东子弟及其家人, 再无颜见江东父老, 自己应该与将士们同生共死, 绝不可一人过江, 苟且偷生。项羽意识到, 如果再起兵的话, 那将是耻辱, 与其屈辱的活着不如就这么悲壮地死去。唐朝诗人胡曾在《乌江》中写道:“争帝图王势已倾, 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 耻向东吴再起兵。”杜牧在《题乌江亭》中以“包羞忍耻是男儿”的诗句, 批评了项羽无法忍受一时的羞耻。

三、忏悔意识的觉醒, 使其回归人性。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 楚汉在荥阳交战数年相争不下时, 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 徒以吾两人耳, 愿与汉王挑战, 决雌雄, 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说明项羽对荣、辱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造福百姓为荣, 祸国扰民为辱。唐朝的曹松在《己亥岁感事》中写过“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长年旷日持久的战争, 使得生灵涂炭, 民不聊生。“楚国久相持不决”, “丁壮苦军旅, 老弱”的景象使他有一种忏悔意识, 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想要通过和谈, 以鸿沟为界换取刘邦的让步。正是认识到长期的征战使人民痛苦不堪, 他才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可是最终刘邦却违约出了兵, 此时项羽认识到自己无法消灭刘邦但又无法和谈, 如果继续争战只会使百姓遭殃。项羽想到百姓的疾苦, 想到自己的将士, 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开始回归, 他才选择自刎以结束持续数年的争霸残杀。

四、众叛亲离的现实, 使其万念俱灰。

从故交旧部来看, 当时项羽的主要谋士亚父范增已死, 曾经的得力助手陈平、韩信等人也为刘邦效力。“吾闻购我头千金, 邑万户, 吾为若德”, 项羽曾经的朋友吕马童背叛了他, 为了悬赏封侯正在追杀他, 曾经的“结义兄弟”刘邦为争夺天下背信弃义, 撕毁盟约。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乌江亭》中写道:“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认为项羽的这一败已经大势已去, 江东子弟即使还在的话, 也没有人愿意为他卷土重来了。从爱情方面来看, 项羽是一个至情至义的人, 《项羽本纪》里提及“有美人常幸从”便可看出项羽和虞姬感情之深, 虞姬是项王至亲至爱的女人, 虞姬的死让项王既自责又心痛, 也无意独生。故交旧部的背叛反戈, 对手刘邦的背信弃义, 谋臣将士的离心离德, 红颜知己的香消玉殒, 这些变故使项羽陷入人生的绝望, 再无心思东山再起, 重振霸业了。

项羽面对生的希望却选择了自刎而死, 引发了后人无尽的感慨与思考, 对其原因的探讨自然是见仁见智, 但笔者认为, 主要是由天命思想、羞愧之心、忏悔意识、众叛亲离等四个方面的因素所致。

摘要:项羽面对生的希望却选择了自刎而死, 笔者认为主要是由天命思想的主导、羞愧之心的萌生、忏悔意识的觉醒、众叛亲离的现实等四个方面的因素所致。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篇3

1.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属模块:选修

[学情分析]

本文选自司马迁《史记》,语言浅显,文意理解难度不大。(重点字词句穿插在文本欣赏中)因此,本课以学生自学为主,重点放在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单元教学目标: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鉴赏,分析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导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和点评法。

[课前预习]1、掌握生字词;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行文思路。

教学步骤:

一、初识项羽谈形象

在鸿门宴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项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项羽之死》,继续走近项羽,走进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欣赏项羽的形象。

二、披文入情赏形象

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文中的三个主要场景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教师导引]

1.欣赏垓下之围

(1)齐读第一段,夜闻四面楚歌时,项王有何动作表现?

(惊——起——饮——歌——泣)

(读《垓下歌》,扣住“拔”“盖”“可奈何”“奈若何”“兮”)

(2)一个怎样的霸王形象已跃然纸上?

(多愁善感 儿女情长)

(3)“泣”包含了怎样复杂的情感?

(无奈、悲哀、忏悔、惭愧)

(4)末句八字不写项羽,却写“左右”,有何用意呢?

(侧面烘托英雄末路的凄凉)

在塑造形象方面,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抓个性语言

(板书)正面 扣动作神态

找侧面烘托

[合作探究]

2.欣赏东城快战(前后两排讨论)

自读第二、三段(合作讨论)

个性语言: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极端自负、自尊、不知自省、自责)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明知必死无疑,却还拼死决战,既反映了他勇武豪爽的大丈夫气概,又体现了无谋略的匹夫之勇)

“何如?”(写得意,写自负,活画出项羽豪迈的性格)

动作神态:

大呼、驰下、斩将、瞋目、叱之

(身当绝境,却无丝毫萎靡、绝望,骁勇善战)

侧面烘托:

“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慑人魂魄的虎虎声威跃然纸上,再现了他的勇武神威)

学生总结东城快战表现了项羽的什么性格?

分角色读“乌江自刎”,在最打动你的动作神态或语言旁作一些点评。

[自主赏析]

3.欣赏乌江自刎(点评法自主赏析)

语言: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鉴赏范例)

(是高傲自恃的叹息,是刚愎自用的感慨,是不知自省的发问,道不出声声悲壮,叹不尽处处辛酸。)

(教师点拨)“高傲自恃、刚愎自用、不知自省。”概括项羽性格,“道”“叹”写项羽内心和鉴赏者的情感,妙用修辞使语言富有文采。

学生自主发言,教师点评。

小结:逝者已矣,“喑呜叱咤,千人皆废,自大自负”的霸王早已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中灰飞烟灭,然而太史公却用个性的语言、传神的动作神态,把一个多情重义,舍身赴死,视尊严高于一切的悲情形象,留诸世间。这个悲情形象激发了后人对他无穷无尽的评论,尤其是对项羽该不该过江东这个问题争论不休。

[拓展延伸]

三、古今名家评形象:项羽该不该过江东?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二十一世纪的你们认为项羽该不该过江东?

四、齐背《垓下歌》,纪念项羽这个悲情英雄。

《项羽之死》说课稿 篇4

吉化一中高一语文组 庞博

一 分析本课教材

《项羽之死》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科书中第四单元自主赏析中的一篇古文。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过《鸿门宴》以及翻译过这篇文章,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探讨项羽性格特征及乌江自刎的原因。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学生读课文、合作探讨等过程,结合教师的引导,把握项羽格特征及乌江自刎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项羽褒贬之情,培养不人云亦云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辩证唯物观和历史唯物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1)鉴赏项羽的人物形象(2)探讨项羽乌江自刎的原因。四.教法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应着重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

五.教具准备:课件 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播放《霸王别姬》 刚才一曲荡气回肠的《霸王别姬》仿佛让我们又再次回到了那么金戈铁马的年代,也似乎让我们看到一幕生死离别的悲剧。歌中所唱的项羽似乎与我们在《鸿门宴》中所看到的项羽不太一样。那么他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一同走进司马迁的《项羽之死》。

二.文学常识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鲁迅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 过程

全文共叙述了哪几个情节?

明确: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1)垓下之围

比较项羽的《垓下歌》与刘邦的《大风歌》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 项羽的《垓下歌》是英雄在穷途末路下的一种悲叹。刘邦的《大风歌》体现的是他在统一天下平定叛乱后的张狂。两者比较不难发现,曾经的西楚霸王是那么的不可一世,但此时通过他的歌声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身高八尺的英雄好汉心中的悲凉。

比较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与项羽和虞姬之间的爱情有何不同?她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从《长恨歌》不难看出唐玄宗因为美色误国,虽然不至于把全部的过错归咎到杨贵妃一个人身上,但是她也确实有一点责任的。但是虞姬在项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能牺牲小我让项羽了无牵挂,从这点上看,一个弱女子面对自己的爱情是何等的崇高和伟大啊!

歌罢刎颈以别,为的是让项羽颓然的心再次振奋,断了牵挂,激起雄心壮志。舞已尽,人去矣,殒落在英雄的怀抱。这样壮阔惨烈的历史背景下,兵戈铁马,风云叱咤;却上演了这样极尽缠绵的爱情悲剧。“悲剧美”是美学的一大分类,因为它美得持久、美得动人心魄、美又得让人感悟更多生活的美。

衬托作用,为写出项羽的铁骨柔情。在垓下之围的文段里刻画出这样的一个女子形象,更见项羽的多愁善感。《项羽本纪》“巨鹿之战”一节,写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本篇写项羽悲歌泣下时,“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敢”与“能”一字之别,表现了怎样不同的情境?

明确:

“莫敢”表现了众诸侯对项羽的畏惧,也写出了项羽获胜之后的声威和气势。“莫能”表现了左右的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项羽哭泣。

(2)东城快战:

第二段中,“愿为诸军快战”。联系当时的军事形势和项羽心里,此处用“快战”比用“决战”好在哪里? 明确:

项羽说快战,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像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结束,为了畅快尽情的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全住一世的英雄之名。而“决战”表达不了这样的意思。

项羽对自己的评价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刘邦对他的评价是: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明确:

刘邦这样评价对手,显然是说他不能知人善任,结合《鸿门宴》中的情节分析,项羽是一个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人。

司马迁对他的评价: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明确:

司马迁把项羽当作是悲剧英雄来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的悲剧。对其失败表示惋惜,怒其不争。

(3)乌江自刎: 明确: 拒渡:知耻重义 赠马:心地仁善 赐头:视死如归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李清照的眼中,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代表。

她对项羽的态度是:赞扬 题乌江亭(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认为项羽应该过江东。理由是:大丈夫当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的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忍辱负重。

他对项羽的态度是:惋惜 乌江亭(北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评论的重点不在项羽该不该过江东的问题,而在于能不能东山再起的问题。既是不能,自然也谈不上该不该了。

他对项羽的态度是:贬 讨论:如何看待项羽这个人物? 四 总结:

项羽在人性上的缺点决定了他注定要失败的,在《鸿门宴》中我们似乎就已经看到了故事的结局。但是在项羽的身上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激情澎湃,人性张扬中的那种痛快淋漓。也许这就是埋藏在人类心中最本质的冲动与渴望。项羽在乌江边上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是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丽的英雄主义的精华。项羽用自己的死让自己在一生中波澜壮阔的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项羽之死》教学反思 篇5

一、抓住重点,有的放矢

《项羽之死》记述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传写这一幕时,司马迁满怀激情,运用史实、传说和想象,丰富、发展了项羽的性格,取得了可歌可泣的艺术效果,其艺术特色历来为人称道,因而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可抓的“点”很多。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只抓住一个重点,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分析鉴赏项羽的性格特征。所有教学步骤的安排及问题的设计,都是围绕这个重点进行的。包括分析课文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等,最终都是为了揭示人物的性格,剖析人物的思想。文中凸显人物性格比较直观的的文字由学生自己分析,而作者精心设计的一些细节易于被学生忽视,我就设计成问题让学生讨论,同时提供一些课文之外的资料把握好学生思维的走向。最终,学生能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对资料的分析认识到项羽这个复杂的而不是简单的、立体的而不是扁平的、多层次的而不是单纯的人物形象。

二、前后勾连,温故知新

高一上学期时,在教材“必修1”的第二单元,学生学习过一篇同样是选自《项羽本纪》的课文——《鸿门宴》,初步认识了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沽名钓誉、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在一般学生的脑海中,以上就是项羽的性格的基本特点。在这堂课的开始,我先带领学生回顾《鸿门宴》中的项羽形象,其目的是温故知新,将新旧知识前后勾连,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项羽之死》中,项羽的有些性格我们可以在《鸿门宴》中找到一些影子,如在“东城快战”那一段,无论是在战争的进程中他的表现,还是在战**完毕他向部下发问,项羽都显得有些自负逞强,这和《鸿门宴》中的他那种刚愎自用的性格其实是一致的。而项羽的多情善感、纯朴真挚、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等性格特点,只有在《项羽之死》中才充分表现。所以,这种温故而知新的教学设计应该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项羽之死课堂实录 篇6

郧西三中 刘家舜

授课地点 :沙市五中 主讲人: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郑志雄 师:激情导入,走进英雄末路的内心世界,英雄人物穿越千年,太史公笔下的英雄个个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项羽我们大家都不陌生,前面我们学习了《鸿门宴》,领略了作为一代霸主的项羽的浩然之气。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项羽,了解一个英雄末路的内心世界。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预习过课文,掌握了字词句,你们有没有走近末路英雄的内心世界?

生:齐声回答“有”。

师:你们回答有,我想你们并没有真正走进项羽的内心世界。历史上有两位人物真正走进了项羽的内心——两位至情至性的读者。一位是宋名士朱舜钦读《史记﹒项羽本纪》之乌江自刎,大呼“痛哉,英雄”。再一位是一个日本学者斋藤正谦读《史记》时如直接当事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乍喜乍愕,不能自止。以上是别人对项羽的内心世界的认识,那么我们怎样真正走进末路英雄的内心世界呢,这里我介绍给大家一种阅读方法——体验式阅读,那么体验式阅读有哪些途径呢?我总结了一下现在请大家把它朗读一遍。

生齐读幻灯片“体验式阅读途径”:进入古代语境,与史事同呼吸,与古人相沟通,用真心去感知,以情感去共鸣,身临其境地去体验,体验人物的一言一行,体验人物的一哭一笑。

师:对‘体验人物的一言一行,体验人物的一哭一笑,你们做得到吗? 生齐声而响亮的回答:做得好!

师要求学生用这种阅读方法读课文并以幻灯片简介项羽的生平:项羽生于公元前233年;24岁起兵反秦;25岁指挥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26岁主持鸿门宴,放走沛公刘邦;27岁分封十八路诸侯王,自封西楚霸王;28岁开始楚汉战争,优势渐变劣势;31岁被汉军及诸侯军围困于垓下。

男两女俩学生分角色读垓下之围片段并播放配音以营造气氛。同时播放项羽之死自刎乌江的电影片段,给学生一身临其境的感受。

师问:刚才同学们的朗读给人的感受可以用哪一个字概括? 生齐答:悲。

师:很对。那么项羽因何而悲呢?

生做简单理解师归纳为:只因为今非昔比,只因为时运不济,只因为英雄末路无奈何美人名骓!

师:项羽的这种悲情具体体现在他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其中的“可奈何”“奈若何”若无意义,乃一腔恼怒,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尽英雄末路之悲。

师:好,各位同学,我们读了项羽的柔情、悲情,但最重要的是他的豪情,请大家自由朗读垓下之围中体现他的豪情的内容。

生自由朗读。师将话筒对准某一学生,使朗读暂时中断。师:哪位同学你能告诉大家哪些地方表现项羽的豪情?

生: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师要求学生再读前两位同学的内容,感受项羽的豪情。师:还有哪些?同学试试。生: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师:大家齐声把上面内容朗读一遍,感受末路英雄的豪情!全班齐读上面内容。

师:大家想想,文中哪一个词最能体现这种豪情呢!生:异口同声“快战”!

师:很好!那么为何快战?大家找到相关内容齐声朗读。

生朗读:“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师:项王的豪情壮语在文中有充分的体现,我们把它大声的朗读出来好不好?

生齐声朗读: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师:现在请大家把以下内容自由朗读。

学生齐声朗读。(教师将话筒对某一学生,影响了整体效果,教师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为了给自己造势,不可取。)

师看表:好,各位同学,在读这些内容的时候你们感受了哪一个词最能表现一个末路英雄的心情的词呀?

生小声说“笑”。师顺其声说:对,“笑”。那么项王在即将步入人生末路还有心情发笑,他又是因何而笑呢?

师出示幻灯片:项羽平生动辄发怒,但在拒绝渡江时他却笑曰:“„” 师:这是他唯一的一次笑,也是他最后的笑。请大家自由组成小组结合文本揣摩他的心理。(引导笑的理解。)

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师:好,各位同学,你们讨论得很热烈,现在你们看着我看看谁能讲笑的原因展示给大家,“先下手为强”,好,这位同学你来。

生各抒己见:项王视死如归了;项王不甘心去死;我认为他是自嘲的笑,因为他愧对江东父老;我也认为他是嘲笑,不过他是嘲笑天,嘲笑上天不识英雄要让英雄去死,可惜天要灭他,他于心不甘呀!

(学生的自由讨论有见地,教师的点拨也到位,可惜下课铃声响起)师闻铃声小结:关于对笑的理解,那自刎前的一笑,是他惟一的笑,也是最后的笑,可能是凄然的苦笑,可能是洒脱的豪笑,可能是强自矜持的笑,可能是镇定安详的笑,但绝非懦者为求苟活的笑,而应是壮士蔑视死亡的笑。如果大家还有什么想法,可以参照课后的片段写作练习,把你们的观点写出来。

《项羽之死》译文 篇7

一、由社会关系解读项羽的性格

《项羽之死》一文叙写了项羽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主要面对的三类人(美人、敌人、故人),这三类人是投射项羽性格的一面镜子,它构成了三组社会关系,由三组社会关系可以解读出项羽的悲剧性格。

1. 垓下歌美人———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诗言志,歌咏言。项羽人生的最后一幕是从垓下拉开的,这里有动人情肠的霸王别姬《垓下歌》。它咏叹的是项羽虽有拔山盖世之勇,却因时运不济而无法保护自己深爱之人的无奈与悲怆!正如《史记评林》中引清人吴贤齐所说“一腔怨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反观刘邦,《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刘邦的爹被项羽抓住,项羽想借此胁迫刘邦放下武器,刘邦却说,“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两相对比,项羽真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2. 东城战敌人———豪情天纵,自负神勇。

在“东城快战”中,司马迁用传神的细节描写(如“项王瞋目而叱之”,“瞋目”可链接《荆轲刺秦王》中的“士皆嗔目”、《鸿门宴》中的“瞋目视项王”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如“愿为诸君快战”、“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等)等手法,活化了一个面对千军万马如探囊取物的神勇战将。《史记》中评价道“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3. 乌江别故人———知耻重义,视死如归。

项王战得汉军皆披靡,明明杀出重围到乌江,明明有船可渡能脱身,却自刎乌江动天地。面对乌江亭长的好意,项王的“一叹一问”(“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籍独不愧于心乎?”),自惭无颜见江东父老,真是“知耻近乎勇”!乌骓本是项羽勇武的符号、精神的象征、情感的依赖,项羽却将它赠与乌江亭长,足见其“重义”!“故人”吕马童追赶之、指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项羽却慷慨赠头,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相对比,何等鲜明!难怪有人称“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贵族”。

二、由社会关系解读项羽的命运

对于项羽的悲剧命运,一般教者会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因素两个角度去探究。这固然不错,但也可从项羽人生最后一幕遇到的三类人(美人、敌人、故人)这个“横截面”的角度,去解读项羽的生死密码。

1. 垓下歌美人———多情难成好君王。

面对“兵少食尽”、“围之数重”、“四面楚歌”(其实是汉军的诈计),一位力能扛鼎(《史记》语)的大英雄项王,却在慷慨悲歌“虞兮虞兮奈若何”,真是柔肠百结、多情善感。反观刘邦楚汉相争期间的抛妻弃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情未必真豪杰,多情难成好君王。

2. 东城战敌人———自矜功伐不觉悟。

东城快战,项羽自信心爆棚,炫武力、秀实力,似乎成了个人的表演赛。可是,面对敌人追杀,项王“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田父代表的是民心,连田父也欺骗(“绐”)他,把他指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文本末段也记述了故人吕马童的反目,欲取头邀功。链接《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再链接相关史实,项羽季父(项伯)与张良结为亲家,与刘邦暗通款曲;刘邦用陈平计谋离间范增和项羽,亚父范增被项羽逐之。足见项羽是:众叛亲离却不悟,自矜功伐不自责。难怪王安石以一个政治家的冷峻眼光指出,项王是“中原一战势难回”(大势已去)、“肯为君王卷土来?”(人心尽失)

3. 乌江别故人———认知不明叹霸王。

面对乌江亭长的劝导,项王在自负、高傲、无奈的“笑”中,反复着先前的话“此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不从自身找原因,却归咎于上天。范文澜说“事不由己叫做天,无可奈何叫做命”,一个没有政治头脑的人,却坐在政治家才能坐的板凳上,实在是一种灾难。身份错位,认知不明,可恨可叹!真是:做个将帅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项羽之死教学反思 篇8

《项羽之死》教学反思

《项羽之死》是这次“教学大比武”活动中我所讲的课文。本课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四单元的一篇史传性散文。在讲解本课时,我采取了小组讨论学习的教学方式,并结合了多媒体进行讲授。上课之初,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事先在多媒体上放映了几张项羽的图片。学生在看的过程中不时的有讨论声相伴。我心里对这节课就有底了。结合着之前学过的《鸿门宴》中的项羽的性格特点引入了新课。教学的主体部分就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文意进行疏通,逐字逐句的翻译课文,教师同时提醒重点词句。上完课后,我认真请教了去听课的老师,从中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优缺点。比较好的方面体现在教学设计上思路清晰,条理清楚,一开始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的概括比较好。学生预习得到位,师生之间的配合还不错。不足的方面体现于由于是第一课时,文言文没能很好的抓住字词来分析,“文”与“言”没能很好的有效配合。教学设计准备的内容也较多,但对文本还不够熟悉,对于学生的引导只潜在表层,对文本挖得不够深。同时,小组合作的效率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作为一节大比武的课程,这堂课的设计还有许多值得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高二理科部 语文教师 董凯

项羽之死,实不足惜 篇9

文 / 叶孤城

古今文人多有惜项羽之死的,李清照有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不肯过江东。”杜牧也说,江东子弟多俊杰,卷土重来未可知。然项羽之死实不足惜,他若真过乌江而还,复带兵逐汉,天下又乱,百姓还不是继续生灵屠炭,流离失所。

中国人有,三岁看大,六岁看老一说,虽说有些偏颇,但是事实上许多人和事都是可以见微知著的。《史记》上载:“项小时学书,不成;又去学剑,仍不成,叔父项梁怒之,籍曰:“书足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项梁教他兵法,他“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义大泽乡。项羽起兵会稽,携各路诸候,用了三年时间灭了秦国,分封天下,自号“西楚霸王”。只是称霸不足五年,,就在乌江边上发出了“天亡我,非战之罪也”的感叹,而后拨剑自刎。

究其原因,并非天要亡他,而是其残暴多婪疑,刚愎自用的性格害了自己。鸿门宴当断不断,造成鸿沟为界,楚汉对立的局面,杀秦降王子婴,火烧秦宫室,收奇货美女,其贪婪无耻的行为,必然导致大失民心,与刘邦的约法三章相比,可见其政治眼光的短浅。曾经追随过他的陈平略使小计,就让他失去了智囊团队的主要人员范增。破秦后,竟对手下们说,富贵不归故里,如衣绣夜行。小人得志,终不脱沐猴而冠的笑柄,种种失误为日后的全面溃败埋下了伏笔。

散文作家刘亚洲说,“楚汉之争,有点像国共之争,项灭秦,刘邦却夺了天下;蒋介石已经委座中国,毛泽东却又升起一个太阳,”只是蒋介石没有项羽的过鼎之力,更没有项的英雄气概--不然早该在一九四九年就自杀殉“国”了,又何必在海上偏隅一角,残喘二十六载,才恋恋不失的离世。而毛泽东比刘邦却有过之而不及,刘邦早年是个流氓,毛泽东读书的时候就说出了,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豪言壮语。《东山之战》载东山岛一役,解放军损失残重,毛泽东大笔一挥:从我家乡调一支军队过去。真是治大国如烹小鲜。

蒋介石东渡台湾之后,曾经对蒋经国说过,我现在才知道为什么会输给共产党,国民党这么多年一直走的是精英救国的路线,而共产党却把老百姓牢牢抓在手里。

自古如此,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项羽才会在逃走的时候,被一老农指路到沼泽中。终于“无颜见江东父老”放弃了卷土重来的机会,自刎而亡成全了王翳等人。一代霸王,竟被分成五块。这让我想起了李敖的那句话,凡人多不得好活,英雄多不得好死。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 篇10

项羽之死教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啦,老师们,大家可以参考这份教案,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路!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塑造人物的“多维透视”法,培养学生立足“多维透视”法解读文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塑造项羽这一英雄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人物魅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史记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立足“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司马迁笔下的项羽。

2、难点:体味司马迁“多维透视”法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思路

(一)以史入文:引项羽

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有此数段耳。”

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历程,也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板书课题)

1、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可见,《史记》是必须用酒来读的。宋代名士苏舜钦,读至《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在博浪沙用大铁锤暗杀秦始皇,误中副车,猛击案道“惜乎,不中!”于是便浮一大白,就是执杯痛饮一口;读至《史记项羽本纪》巨鹿之战,于是又浮一大白,大呼“ 壮哉,英雄!”。

(以小事例说明读《史记》要与史事同呼吸,与古人相沟通,用真心去感知,以情感去共鸣,人物才会鲜活呈现于眼前。)

(二)多维透视:品项羽

清代“桐城三祖”之一的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读《史记》品人物,亦须有法,司马迁写人物,不止把笔下的人物作为历史的人,也把他们作为人性的人来看,为了展示他们的丰富性、复杂性,司马迁采用多维透视之法(板书),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人物精神风貌,“不虚美,不隐恶”,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丰满立体。而项羽恰恰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

下面大家自由朗读,感受司马迁是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鲜活的项羽?

(自由朗读后,学生可分组讨论,自由发言。要求:依托文句,有观点,有阐释。)

1、霸王别姬中的项羽:

(项羽人生的最后一幕,是从垓下拉开的,在这里有我们熟知的四面楚歌,更有动人情肠的霸王别姬。在这一部分中,司马迁的多维透视之法是怎样体现的?)

①开篇以“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为渲染英雄末路提供外在环境和客观场景。

(以渲染之法,点染外围环境,烘托人物!)

②面对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独白式的语言,四面楚歌起,人心已不齐。楚军将士长年征战在外,突然听到这样的歌谣,自然是人人思归,无心恋战,导致军心涣散。

(独白语言揭示人物内心,加之一问一叹,突出项羽当时疑惑、叹息的矛盾心理其,实项羽的心理更是将士的心理。在这里以点及面,以小见大。)

③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悲愁、无可奈何当中。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阿托尔斯泰:“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五个动词,为我们灵活、真实再现出了项羽。)

④这一“泣”字,怎么理解?

项羽征战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他从来没有流过泪,符合他硬汉的性格,但离别虞姬时,真动了情, “项王泣数行”,感染周围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场面感人。

(项羽是《史记》中一个感人的悲剧英雄形象,司马迁在描写时,可谓惜墨如金。这里司马迁以简洁的文字,使一个真实英雄,一个真情英雄便跃然纸上。)

⑤项王乃悲歌慷慨,一首《垓下歌》唱出了英雄的末路悲歌。引导学生诵读项羽的《垓下歌》,并延伸比较刘邦的《大风歌》)

《垓下歌》有一种悲壮之气:英雄悲壮、儿女情长——写尽的是帝王之衰。

《大风歌》有一种豪迈之气:踌躇满志、心忧天下——写尽的是帝王之兴!

刘邦与项羽,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帝王本纪中的双绝,一个是一代王者,威加四海;一个是一世英雄,气盖寰宇。

(比之而言,刘邦的豪迈固然令人敬佩,但毕竟是人生的得志、得势;而项羽在人生失势,人生的低谷,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勇武、豪气和柔情,更令人敬畏,而其深情的流露,悲壮之中,更令我们感动。)

教师总结:霸王别姬中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情者项羽,这里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为我们上演了人世间最令人悲痛的一幕,那就是生离死别,悲歌唱和之中演绎着英雄与美人的最后一次道别,最后一次歌舞,那酒中分明有霸王的眼泪,那战火中纷飞中有乌骓马的悲鸣!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①文中的军事力量对比,开始“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 “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

(对比描写,以数字说话,兵力反差极大,这里以反差对比,透视深陷绝境的项羽,落差越大,瀑布越壮观,反差越大,故事越动人。)

②本文还运用次要人物对比描写,透视项羽。一个是田父,一个是亭长,“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说明项羽失民心。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说明项羽得民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失有得”,司马迁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的项羽。)

③我们还需注意的是,在第二段中项羽对其二十八骑的对话独白占据段落一半,谁能为我们读出来,这其中暗含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

(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暗示项羽不醒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从中也看出司马迁态度全面,中肯并带批评之意。)

④本部分精彩在于东城快战,何为快战?为何快战?快战如何?

(引导学生用原文的话回答。)

项羽许诺要突围、斩将、刈旗,这三者在古时交战中都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快战中的三次行动,司马迁从不同的角度正面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

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文中项羽一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暗示了项羽自负和不醒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这里也能看出司马迁的批评的态度,全面中肯写人态度。)

但在此处,司马迁在写的时候还是有所保留,有一个细节——刈旗,项羽做到了么?文中并没有交代,难道是司马迁漏掉了么?旗是什么的象征?一个军队灵魂的象征,旗在,军队气势在,旗倒,军队气势衰。当时何等形势?项羽再勇武,又怎么能轻易做到?

(这一细节中要看出司马迁要为我呈现的一个神勇而真实的项羽。)

⑤“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从这几句,我们能看出什么?

(项羽的.军事才华,虽身陷重围,临大敌而不乱,指挥若定,司马迁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静定的英雄项羽。)

教师解读:

《史记》创作于汉王朝鼎盛时期,但司马迁并不受封建统治者“成王败寇”观点所局限,来大写项羽。垓下之围剩下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自度不得脱”的项羽,表现的极为静定,“愿为诸君快战”,要做三件事“溃围、斩将、刈旗”。溃围,就是冲出重围,可以逃命,倒是可以理解,而斩将、刈旗中,一个人可以把杀出重围看做不重要,但要把斩掉对方将领,拔了对方的旗子看作很重要,这是一种英雄的功勋,我们能看出项羽要的不是自己的逃命,而是精神上摧垮敌人,这实际上是一种英雄式的抉择,彰显的是一种英雄的勇武精神,这正是司马迁以快战正面描写英雄,赋予项羽静定、勇武的内涵。

3、乌江自刎中的项羽:

①文学大师沈从文说过“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司马迁又是怎样多维透视乌江自刎的项羽?

(找同学为大家来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品味人物。)

②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在这里司马迁,以对话描写,在对比中,表现了亭长的恳切,项羽拒渡的坚决。对话描写是司马迁在多维透视中,为我们呈现人物的一种主要方式。)

本部分大家在关注对话的同时,还要看到一个字,恰恰是这个字表现了项羽的矛盾心理。指出“欲”字,俗字巧用。

(这里能看出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当然更是项羽绝不在人格上屈辱自己,所以又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人格不屈。)

在本段对话中,像这样以关键字透视项羽内心的地方还有,你找到了么?引出“笑”字。人们常说“好汉不哭,英雄难笑”,而司马迁却在“一泣一笑”中写英雄项羽,那么作为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项羽,又为何在此一笑?

(在《项羽本纪》中项羽大多时候是大怒,很少笑。这人生最后一笑,活现出项羽当时的神态,高傲、自负。为了尊严,我不回去。下定决心拒渡乌江,坚守自己的尊严、人格、血性。当然,也有无可奈何,天要亡我之意;也是歉意的笑。)

③大家体会思考项羽想不想渡乌江?能不能渡乌江?项羽想不想渡乌江?想,原文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能不能渡乌江?能,用书上的话说“乌江亭长舣船待”“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为什么又不渡了呢?用项羽的话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形象是立体的,是丰富的,也是矛盾的。)

④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赠马这一细节,乌骓是项羽勇武的符号,精神的象征,对乌骓英雄式的赞美,情感上的保护,更见项羽之性格,更显其悲壮。)

⑤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细节处见精彩,再现人物的心理,场景真实人物鲜活),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从一开始,太史公都是从悲剧角度写项羽,整个《项羽本纪》无时无刻不笼罩着浓郁的悲剧氛围。英雄不可一世,英雄顶天立地,英雄叱咤风云,英雄又瞬间走向死亡。)

随着乌江渡口的那一道长剑血光,项羽的悲剧命运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撼的句号。古人评《史记》“意到处言不到,言尽处意不尽。”对于自刎前“宝马赠亭长,头颅送送故人”,你又怎么看呢?

(引导学生以细节入手,思考发言)

教师解读:

有一种英雄,就是挫折、苦难乃至于死亡都不能剥夺他的骄傲和从容。项羽在能够用他的武功、战绩,证明他的生命一定可以逃脱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很潇洒的处理自己的生命,这是人格的不屈与悲壮,一个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别人取走,但可以自己处置,这就是项羽,这就是司马迁笔下的悲剧英雄。

(三)史家之言:评项羽

在《项羽本纪》中,对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投影〕《史记》中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文字(找同学读)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阅读这段文字,引导学生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

(司马迁认为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一方面,“政由羽出,号为霸王”,“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矜攻伐”,不觉悟,不自责,而导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对项羽生平业绩的概括,又有对其失败的评价;既有赞叹,又有惋惜、批评。司马迁这种写人物、写史的方法,对班固《汉书》等后世史书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真心英雄:说项羽

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楚汉已经成为永远的楚汉,霸王也已经成为永远的霸王,对于项羽,司马迁饱蘸笔墨,多维透视,以史实和文字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的项羽、一个鲜活的项羽、一个永远的英雄!

1、那么你心中的项羽又是什么样的?下面大家看大屏幕,感性认知并理性解读,选出你心中的项羽,以关键词解读。

项羽之死读后感 篇11

没有天地异象,没有鬼泣神惊,他默默离去。阳光倾洒在他的脸上,为他那苍白的脸庞增了几分光辉,他以最骄傲的方式最光荣的与最激烈的战场告别,他求仁得仁,再无遗憾。

惊才艳艳、勇冠三军、野心滔天、傲骨铮铮,这些词,都无法概括他西楚霸王项羽。如此人物,以往的历史中不曾有,未来也不会再出现了。

他具有诗人般的才情与孩子般的天真,纵然他身为最强大的战士,威严、强大、无敌于世,但从本质上讲,他还是当初那个骄傲的青年。

他骄傲到睥睨的境界:东城快战,29人破两千。面对百倍于己的敌人,战而胜!有如此胆识,如此勇力,狂,又如何?自负,又如何?

但是,最终他败了。历史永远是为胜利者而书写的,不会有人记得是诸侯背叛使情势逆转,不会有人记得是汉军背信弃义乘机偷袭,更不会有人记得面对如此境况项王仍“所当者破”!他们记得的只会是并仅仅是项羽败亡垓下这一个现实罢了。

如果他胜了,史书中一定会这样评价:“王以盖世武力夺天下,顺者,昌;逆者,亡!百战而无一败,天下有不从者,屠其城、掠其财、杀无赦!战旗指处,望尘远遁。有犯西楚天威者,虽远,必诛!”

不过,没有如果,他就是败了。那么多唾手可得的胜利就被他一次一次放走。单提那鸿门一宴上的“把酒言欢”,就是他骄傲的后果。

――骄傲的人必因骄傲而亡。

他输了,这是他第一次输,同时也是最后一次。他太骄傲了,骄傲到不愿站起。他有盖世武力;他有绝世名骑;他明明可以东山再起!他却骄傲放弃。他于乌江自刎。嘴角甚至挂着几分笑意――这个风华绝代的男子,绝不愿因战败被人追的狼狈逃窜。这个世上,只会有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霸王,而不会有一败涂地的项羽。

他走了,一个时代为之划上了句号。

诚既勇兮又以武,

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

上一篇:精品课程项目申报答辩下一篇:富含哲理的句子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