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刚要笔记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成果名称:姓 名:黄志敏所在院系:财政金融系学 号:手 机:电子邮箱:日 期:
我们的信念——昆仑神话的精神
11级财政班 1130301003 *** loeq-001@qq.com 2012年2月10号
我们的信念——昆仑神话的精神
扎麻隆凤凰山:
位于青海省湟中县扎麻隆形似一只巨大的凤凰展翅欲飞,是昆仑神话中华夏母亲,战神九天玄女的降生地,曾是西王圣母、九天玄女、黄帝时常光临、居住的理想乐土。
——前言
实践时间和地点:2012.3.15
扎麻隆凤凰山
一.实践目的:
九天玄女(女娲)、西王圣母,是东方民族的伟大母亲,亦是东方美神、在战神和万圣至尊,自古以来深受万民的敬仰和热爱。湟中扎麻隆凤凰山,就是九天玄女的降生地。
中华昆仑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是世界传统文化中的奇丽瑰宝。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蕴厚重,意存高远,具有原生性、包容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是公认的“源头文化”、“根母文化”、“多元文化”、“光明文化”,是文明的思想之源、艺术之源、精神之源。
近年来,经过抢救开放,弘扬昆仑文化内涵,这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景色怡人。建设的昆仑文化龙头景观,华夏三祖纪念馆以及昆仑神话艺术馆规模宏大,巍巍壮观、宇体雕梁画栋,绚丽多彩,昆仑文的一种渊源于远古的文明。九天玄女(女娲)、西化内涵丰富,成为纪念先祖、旅游、休闲、观赏昆仑文化的理想去处。
昆仑文化淳朴包容、乐观向上、坚韧不拔、不断创新,自古以来,就以一股强大的力量启迪人、教育人、团结人,激励着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如今,她更以独特的魅力让人们走向和谐安康!
二.实践过程
本次实践调查我们是以:(1)访问久居当地人员及工作者(2)实地考察
(1)访问纪念馆工作人员
1. 请问您知道扎麻隆凤凰山的传说吗?
扎麻隆凤凰山,传说是人类母亲女娲(九天玄女)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累倒后幻化成一只美丽凤凰降落的圣山,其形象是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中间是凤身.两旁是凤翅,整个西宁西川是长长的凤翎扎麻隆凤凰山.周围由八条龙山和一条水龙维护.人们称为九龙朝凤。山背面叫彩紫沟,是一个巨大的莲花山,扎麻隆凤凰山,又是昆仑山的龙门凤阙.汉代时曾建有一座九天玄女庙.后来不幸焚毁,1998年出土了古庙的宝瓶,同年民间发现了九天玄女的古圣像和女娲、伏羲龙蛇交合奇石、西王母摇钱树奇石、盘古王命精圣石等珍贵天然圣物;1958年至2005年期间又相继出土了许多文物 因此,扎麻隆凤凰山,是伟大民族母亲、元祖九天玄女(女娲)的故乡圣地,是九天玄女、西王圣母、玄龙大帝(伏羲)、妈祖(太元玉女)等元祖、九天至尊的中心道场和昆仑西都,亦是中华昆仑神话的龙头景点。
传说女娲这位大神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后累倒了。她的一条肠子化作了十个神人。但女娲的天魂乘了雷车,驾了应龙,使白螭在前面开路,让塍蛇在后面跟随,黄云簇拥着她的车子,天地鬼神都闹哄哄地随从在她车子的面,一直上升到了九重天顶。从此以后,就成为天香国色、美丽无比、神通广大的战神,即金鸟(火凤凰),用无比温暖的阳光普照天地万物,用天凤的美丽向人间播降吉祥。但是,人间邪恶横行,尤其滋生于一些人心中的邪魔象洪水猛兽那样侵害着别人及其它生灵,同时也毒害着自已,使之下沉、陷进苦海罪渊„„为了驱赶邪恶,降伏一些人心中的邪恶,净化人之灵魂,拯救和保护人类,九天玄女再次下凡人间,与西王母一道,演义昆仑神话,扶正抑邪,普渡众生,加持善缘者,成为天上人间最伟大的女神、一代天尊和乾坤的真主。
2. 扎麻隆凤凰山的主要节日有哪些?
文化内涵与品位:昆仑文化龙头景点;寻根拜元祖的中心圣地;国人了解昆仑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净化心灵、加强美德教育、和谐、吉祥、拜请百福的胜地。
已建成的景观:九天玄女祖宫、东方美神铜像、青海圣殿、东方美神院、通天路--万仙台--天梯、七仙女下凡、昆仑碑林、王母宫、天帝宫。
正在筹建的景观:地母、妈祖宫。
九天玄女祖宫内的十九尊圣像及美神铜像的艺术风格:融天、人、古、今、中、外等美为一体,故美妙无比,栩栩如生,且慈祥、和蔼可亲、庄重,光彩四射。
观光时间:除每天开放外,每月初一、十五、每周六、日是最佳观光时间。
重要节日:正月初六九天玄女万寿圣诞;正月初九玉皇圣诞;正月十六玄龙圣诞;二月初二神龙节;三月初三西王母蟠桃会;三月二十三妈祖圣诞;四月初八喜乐节;五月初五避瘟节;六月初六万圣会(初五至初八);七月十八万道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十月十八地母圣诞;腊月初八赐福节。公历每年5月1日-6日、10月1日-6日为昆仑文化艺术节。
地址及行车路线:西宁市湟中县多巴镇扎麻隆凤凰山(从西宁火车站乘坐西宁-湟源公共汽车即到
3. 扎麻隆凤凰山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昆仑神话比希腊神话更博大精深
昆仑神话是世界上两大神话大系中的主体神话,比希腊神话更悠久、更博大、更神奇、更具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因为希腊神话反映的是一个地区和一座城市发生的美丽故事,其战神雅典娜是一座城市的守护神,而中华昆仑神话反映的是以昆仑山为核心的广大地域的神话故事,昆仑神话中的主体人物九天玄女(女娲)是古籍中记载的“女天帝”,是掌握天机、护佑人类的乾坤大战神,是“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人类元祖。昆仑神话中的又一位主体人物是西王母,她不仅是西王母古国的女王,而且是掌握群仙仙籍、长生不老药、极乐天国“门票”以及灾厉刑罚的昆仑山总仙主。昆仑神话是中华文化的根母和龙头,屈原、汉武帝、曹操、李白等政治家、大文豪都十分推崇昆仑文化,中国的许多文化是从昆仑文化中传承、派生、发展出来的,四川、云南、广西、甘肃、陕西、河南、河北、东北三省等省区流传的民俗文化、出土的一些文物都源自昆仑文化:如新疆出土的女娲与伏羲交合图,四川出土的“三星堆”、“西王母摇钱树”,东南沿海、台湾、香港、澳门的妈祖文化,云南流传的纳西古乐和昆仑文化人物面具,山东的蓬莱神话,甘肃泾川的西王母传说,陕西、河南的黄帝文化,湖南的炎帝文化等,都与昆仑神话一脉相承。
中华昆仑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是世界传统文化中的奇丽瑰宝。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蕴厚重,意存高远,具有原生性、包容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是公认的“源头文化”、“根母文化”、“多元文化”、“光明文化”,是文明的思想之源、艺术之源、精神之源。
4.扎麻隆凤凰山的发展史?
据相关资料介绍,扎麻隆凤凰山是华夏母亲、战神九天玄女的降生地,形状神似一只巨大的凤凰展翅欲飞。古时候人们为纪念九天玄女降生而在凤凰山上修建了一座九天玄女庙,1938年被人拆毁。1998年,该村村民在放牧时,发现并挖掘出原九天玄女庙的古宝瓶。同年民间还发现了九天玄女的古圣像和女娲、伏羲龙蛇交合奇石、西王母摇钱树奇石、盘古王命精圣石等珍贵天然圣物。自此,扎麻隆凤凰山人在省、市、县有关部门和省内外华夏儿女的热心支持下,开始抢救、发掘昆仑文化资源,仅用七个月时间就建成了华夏三祖纪念馆和昆仑神话艺术馆,雕塑了华夏三祖圣像,并举行了隆重盛大的开光仪式。
近年来,全国各有关省区市积极抢救、发掘和保护与九天玄女、昆仑文化有关的文化遗产,被称为万山之宗、江河之源的青海更是不甘落后,在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扎麻隆凤凰山初步建成了九天玄女祖宫为主体的昆仑西都,每年都有一批又一批的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从海内外来到这里寻根让祖、拜请百福、旅游观光。河北飞宏铜雕厂专业铸造铜宝塔,园林景观雕塑,藏佛,人物雕塑,铜佛像,等作品。
(2)实地考察
风和日丽、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九天玄女降生地——青海省扎麻隆凤凰山,此山是中华昆仑神话龙头景点。位于中国青海西宁市西侧30公里处的扎麻隆凤凰山,神似一只巨大的凤凰,展翅欲飞,昔日绿树荫浓、鸟语花香、景色秀丽,是昆仑山之龙门凤阙,上通璇玑,元气流布,五常玉衡,能量丰沛,地脉旺畅,故为天地之根纽,万度之纳柄,鼎于五方中央,威镇八方地理,福泽四海万民,是所有龙凤传人心系神往的圣地。由于此山地理位置独特,内含丰富的文化品位,且建成了九天玄女宫、黄帝殿、纪念馆东方美神院,铸造了九天玄女露天铜像,所以它现也成为中华神州大地上人们寻根拜祖的一大重要文化胜地。
三,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由于以前没有过这方面的经验,以至于在此次的社会实践调查的过程中出丑。问了许多当地的民众,结果愿意回答的,能够回答上来的却没几个人。也许是他们不懂我到底在干什么,也许是我的态度不够好。而且,是先也没有准备好要问的问题,结果只好硬着头皮上,赶鸭子上架。临时想了几个问题,感觉问得很乱,笔记记得也不是很清楚,只好回来结合网上查到的资料和做的笔记进行整理。此次调查中我发现亲自实践的收获确实很大。我结合了各方面的资料些出了这篇报告。
四,我的心得体会 走进扎麻隆凤凰山,重温那一段段历史和神话,再现那一些画面,作为时代青年的我们不禁感慨万千。在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在大学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学习,理解,发扬昆仑的精神尤为重要。
未来的道路才刚开始,往下走,昆仑精神是我们胜利的信念。当海上的小船被汹涌的波涛所打翻,信念是希望的灯塔。当炮声划破寂静的夜空,信念是反击的长枪。信念所在,平凡的生命就会点缀成灿烂的山花。人类母亲女娲(九天玄女)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知道累倒后幻化成一只美丽凤凰降落的圣山,支撑着天世世代代。是什么让他们做到了这点?信念——他们心中不灭的灯。这盏灯指引他们走向胜利,当代大学生若是坚守这盏不灭的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还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呢?还有什么梦想的彼岸是到达不了的呢?
现在许多当代大学生普遍在刚上大一的这段时间由于远离了父母,没了父母的约束。他们就放纵自己,尽情的玩,到最后只是让自己的生活更空虚,更迷茫,没意思。四年之后什么都没得到,甚至连毕业证书都没拿到。所以我们大学生要时刻给自己定个目标,不断为这个目标而努力,朝这个目标前进。这样就不会使自己的大学生活空虚,没意义,迷茫了。
我们大学生若若时常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跌倒了,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还有什么关,我们是过不了的呢,还有什么山是我们翻不了的呢,还有什么河是我们趟不过的呢。学会“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的气概。以“红土地”精神引领队伍思想观念转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作风。要破除思想上的惯性思维,破除习惯做法,提高开拓创新实力,培养求真务实的工作和学习作风。
通过此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知道,能够在这片红土地上接受教育以及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曾经在这里的无数先辈们付出自己的智慧,劳动甚至自身的性命换来的。
说实话,我是很喜欢历史的。“读史可以明智”,这句话一点也不假。我们可以从历史中获取经验教训,从而对我们的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正确的决定。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十分重视历史的学习。但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高中学过两遍,高中现在来到了大学,怎么还要学啊?而且内容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却觉得学校如此的安排纯粹是多余。然而,当我很不情愿的翻开课本慢慢品读时,我发现了与高中历史课的区别:大学的历史课更注重对某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历史影响,而不特别关注事件的发生过程;而且对历史事件分析的更有条理、深度,使我深刻的理解了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生存和解放,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从鸦片战争起,中经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和统治,为创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可歌可泣的斗争。可以说,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同时也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和现代的爱国运动史。
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后来,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然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从中获取了什么历史教训? 腐朽无能的清政府、愚昧无知的中国人民、盲目自大的天朝上国、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使中国终于尝到了自己酿下的苦果。从中我们可知: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盲目自大是愚蠢的,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其实,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让人民看到
了望。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在此之前,无数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撒热血,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一条振兴中华的道路吗?而这条道路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
还记得,小时侯,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是《社会主义好》,歌词的最后那一句“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相信所有的中国人也都听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并不是凭空编造的,它们的存在是有依据的。
提到中国,又会忍不住想到让我们全体中国人自豪的“红军长征”。长征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但“长征精神”却代代相传,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种一样。
长征途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们的心中荡漾,那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气概,那种互帮互助、亲密团结的合作精神,那种严守纪律、全心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都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前进。但在无数的光环下,还有许许多多同样出色的战士,他们或许没有令人们为之称赞的英勇事迹,但“长征精神”在他们身上,同样是熠熠生辉。
在这里叙述一个长征故事——“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
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途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感到无比沉重!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
二万五千里,在中国的土地上走了一圈,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走了一圈。我们红军历尽艰难,突破重围,翻雪山,过草地,渡赤水,还要飞夺泸定桥。从
1934年秋开始到1936年10月,这段历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胜利树立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里程碑。
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我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历史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严肃的问题:“中国的出路何在?怎样才能救中国?”书中用大量的史实雄辩地说明:“农民革命不能建立一种代替旧秩序的新制度;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也不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的历史所做出的结论是:“只有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才能胜利;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国!”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当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拥护者。
知史可以明得失。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大多可以从历史上找到经验或教训,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世是非常有意义的。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规定了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要突出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强化大学生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德育内容。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发扬新时期的长征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对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首先来自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精髓,它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在今天就是热爱社会主义的祖国,并且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代大学生应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自觉地将现在的学习和工作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去,为正在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加辉煌的贡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笔记
学号:Y311120-37
姓名:李光华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主要内容。(3)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历史意义。教学难点:
(1)关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长期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特别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七年间,中国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之中,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这样分析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为了终结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的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一种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是连接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未来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阶段,它既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也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里,既有资本主义因素,也有社会主义因素,而其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都居有领导地位,是起决定性因素,将不断增长,并取得最后胜利;其中的资本主义因素在一定时期内还将存在,但其趋势是不断减弱,并逐步走向消亡。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在1948年9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中国共产党人就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前瞻性的分析,毛泽东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外部就是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刘少奇则强调,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胜利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是新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的斗争,“要清醒地看到这种矛盾”。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成立的最初三年中,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开始实行了。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第二,开始将私人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第三,引导个休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上述情况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就已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始了。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工业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是近代以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理想。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1. 路线提出的必要性
把中国有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使中国摆脱自鸦片战争以来长期落后挨打的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各族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
2.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2年9月24日在中央书记处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这个从那时起即“逐步过渡”的思想,是根据于毛泽东同中央的一些同志当时这样的设想,即:10年之后,私营工业在整个工业中将只占不到10%的比重,可以不费力地收归国有;在农业方面,10至15年可以将多数农民组织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集体农场内,基本实现集体化。
4.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
第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并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的必然要求。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发展农业生产,使广大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即以重工业为重点进行工业化建设的思路,这一思路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我们现在不但正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
最近读了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感悟颇多,对这段历史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在读之前,我先给自己设置了两个疑问:中国共产党建立新社会之前,任何一个人或是组织能否改变旧中国的命运?若不能,为什么呢?若是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失败,抑或者根本未曾出现,是否必然还会有另一个组织来完成相同的伟业?简而言之,呼啸的历史巨轮滚动之方向,究竟是早已设定好,还是碰巧转向既定的方向?带着疑惑,我翻开了《中国近代史》的扉页。
蒋先生其实早已看的明白:日本、俄罗斯、土耳其无一不是通过改革而国力强大,不至受到外国凌辱。而中国于人于地,均不在他国之下,“我民族何以遇着空前的难关呢?”“我们是落伍了!”因此“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中国人能近代化吗?”数言之间,总论已为全书、为中国近代史定下了基调,中国近代史根本只是无数尝试近代化的先知与更多被触动的既得利益者之间的战争史。
这场战争始于鸦片战争,这一战打开了中国紧闭了百年的国门,打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就鸦片战争而言,对于英国,工业革命成功之后走向扩张之路,她的发展必得经由向外输出货物换取金银以充国力之路。因此,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迟早是要打开的。而18世纪末期英国在印度半岛取得统治性地位之后,对于她而言这一战的客观条件也已成熟。对于清政府,于外交、海关、法权的处置都不甚合理,同时鸦片这样一种商品是她所万万不能接受的,而禁言行为种种总欠考虑。于是战端骤起,于是签下了《南京条约》。
依我看来,鸦片战争之必然远大于偶然。其时中国早已落后于西方诸强之后,仍不自知;而西方诸强纷纷完成了近代化进程,由于资本主义产业内部的自身要求,必然是想要走向同英国一般向欠发达地区输出产品以换取硬通货扩大再生产之路。即使战事不以鸦片起也难保其他缘故。贪婪是永远无法满足的。禁烟未错,单看禁烟之手段和方法又是否错了?似乎也没错。那为何结果却差之千里呢?旧时代已发展到极致的中国不堪近代世界洪流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改变是唯一的出路,屈辱的历史是历史的契机,历史巨轮开始缓缓转动。
而此中的林则徐注定是一个悲剧,后人永远只记住他是勇敢禁烟,英勇剿夷的民族英雄,在琦善这类抚夷派小人的衬托下身影无比高大。真实的林则徐绝不希望如此。觉悟后的他突破了传统,在思想上也转为积极的形态,为魏源、为后人毕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材料。然这积极性终被他自己的士大夫情结所埋没,可惜!可叹!就剿夷和抚夷而言,剿夷难道“夷”能剿尽吗?抚夷难道“夷”的要求有能力一直抚下去吗?既然不能,那剿夷作甚?抚夷作甚?是为了给民族的发展和振兴的时间与空间啊!殊途同归,奈何走错了方向,错过的时间再也追不回了,非痛不知醒,人又有谁能免俗呢?
随后粉墨登场的代表人物当属洪秀全与曾国藩。洪秀全本是一介布衣,屡试不第,最终选择打着耶稣教的幌子建立反政府武装。农民起义按蒋先生的说法已是旧社会的“老圈套”了,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的最大特点即是借助了上帝神化了自己。此举看似新颖,其实西方的上帝只是一个幌子,与陈胜吴广时期的“大胜王”别无二致。所谓“天人合一”,其实却是为了利用底层民众的无知,无知则无畏,无畏则大事可期也。除了宗教这个利器之外,洪秀全还抓牢了种族这个武器,看来现在所倡之中华民族观念当时并未确立,汉族自命,排满者前赴后继,洪也不过借助这一方法团结大多数底层的民众而已。但其实作为他的追随者,与之前的“圈套”无二,真正向往的是他“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施政纲领”。而他的最终失败缘于改革的失败,他未能将所描绘的愿景转化为现实,太平天国的分崩离析也只是早晚之事。然而他究竟是不愿,还是不能?我们无从猜测,只是以我所见,他可能觉得实现这个理想的效益远低于宗教革命、种族革命,但却没想到因此从可能的正统掉落至流寇。
与洪秀全对应的自然是曾国藩。他从埋首的古籍中走出,践行着其所学所想,不失为一位大
家。曾国藩读书,却不读死书,他跳出了困住传统知识分子的思维泥沼。他明白,在一个相对闭塞的环境之下,谁能更好地利用、挖掘出别人所没有利用到的潜力,势必能高人一头。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孔孟之道、家族观念、以身作则,全成了他的湘军的兵刃。其实洪、曾二人是相当相似的,他们都懂得建军之本为人心,也懂得如何利用人心。然而曾国藩始终高洪秀全一筹,他在精神层面给与众将士感召之余,更从客观实际出发,务虚不忘务实,才是其制胜的关键。救中国于内忧之中后,他亦欲救华夏于外患之外。利用平内乱所取得的资本,他开始了其革新与守旧并举的尝试。但他始终是有局限性的,恪守儒道,因而无法开拓,能胜洪之天平天国,却未必能胜西方之坚船利炮。那么革新与守旧矛盾乎?看似是不矛盾的,但是想做好却是相当不容易的。依我看来,矫枉必先过正。决不存在一步登天的改良,新理念的诞生必然要伴随着旧观点的破除,至于恢复传统之良性则需留待之后进行,否则结果只有四个字:积弊难除。
之后的中国又一次迎来了变革,恭亲王、文祥、左宗棠、胡林翼这些名字推动了又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而最终的风暴中心,无疑落在了李鸿章的肩膀之上。这次变革与以往之最大不同即是终于认清了一点:强大国力,不但需要改革军务器械,也需要依托科学的思维方式。确定了目标,于是步步向前进,近代化学校、机构纷纷应运而生。一切似乎就要走向成功,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这一轮的变革,以甲午之战中国完败日本而告终。这一战成为了又一重大的分水岭,一败涂地之后,清政府难逃被列强瓜分的命运。
那么这一战为什么会败呢?为什么蒸蒸日上的国家会败得如此惨呢?蒋先生的观点很明朗:“政治领袖原想一面避战,一面竭力以图自强。不幸,时人不许他们,对自强事业则多方掣肘,对邦交则好轻举妄动,结果就是误国。”我认为这确实是一个方面,虽然改革领袖们最终意识到了改革才是硬道理,但是他们的改革终究是不彻底的。他们能作为领袖引领改革,因为他们很好地结合了传统与近代,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也为之束缚,虽然比之曾国藩又进一步,但仍然做不到彻底的改革。而这也正是为何李鸿章如先知般地看清中日时局,却最终难逃甲午完败的原因。与其把这场失败归结为是天灾人祸的叠加,不如说是历史的必然。即使没有士大夫的妄动,没有慈禧太后的飞扬跋扈,也未必能扭转这段历史悲剧。历史的巨轮只是无情地碾过那些先驱,清政府运行的轨迹却只改变了分毫。之后是被列强瓜分,李鸿章毕竟还只是个人,对于国际局势的判断终究出现了致命的错误,《中俄密约》铸成了他终身的打错。但试想,倘若换一个识局势而动的人,结果又会怎样呢?结局未必真会改变,因为评判标准由后人而定,只以成败论英雄,而失败却早已注定。
随后康有为、西太后、义和团又写下了各自的篇章。康有为的变法比之前诸人,更进一步。他抓住了时机,抓住了思想的中心——孔子,抓住了政治的中心——光绪,戊戌变法一时间声势浩大。遗憾的是维新最终被以西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瓦解,只留下了谭嗣同的碧血。有趣的是,顽固派之后也进行了改革,只是这个改革只见倒退不见前进,失败亦在所难免。终于1911年,孙中山先生屡败屡战,终于打倒了清政府,这也是革命唯一的成绩,之后革命的成果迅速被窃取„„
蒋先生的著作到此戛然而止,但是我想我的疑惑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近代化,如何近代化?做了尝试的人数不胜数,虽均未成功,但毕竟留下了个人的印记。虽然先行者的探索走了许多弯路,但是我们决不能否认先行者做出过的探索,没有探索哪有成功?每一次探索都有它的重要意义,至少它为下一次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国藩做了林则徐想而未做之事,康有为完成了李鸿章愿而不能的梦想,凡此种种,不正印证了这个道理吗?虽无法螳臂当车,毕竟稍许改变了呼啸的历史巨轮前进的方向。只要有人在,有爱国之心,方向终究能得以修正。只要依然有人高喊着,中国不能亡,中国必将继续前进。
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华民国史》,《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钱穆:《人生十论》,《国史大纲》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梁启超:《李鸿章传》
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训,曾国藩日记等
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
杨天石:《蒋介石日记解密》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革命与反革命》
高华:《革命年代》
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张鸣:《历史的坏脾气》、《直截了当的独白》、《关于两脚羊的故事》等
“幼读儒书,十二岁毕经业。十三岁随母往夏威仁岛,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后兄因其切慕耶稣之道,恐文进教为亲督责,着令回华,是十八岁时也。”(《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47页。)“轮舟”、“沧海”,打开了中国人的视野,也打开了青年孙中山的眼界。
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也是孙中山在政治革命胜利后所要致力的社会革命。
这个以定地价为主旨的平均地权的方案,是“欲采择显理佐治(按即亨利·乔治)氏之主义施行于中国”。他虽也援引中国古代的井田制和《礼运》的大同思想,那是产生方案之后的寻根表现。(哪些句子)民生主义的思想来源有“因袭”,有“规抚”,“规抚”又多于“因袭”。民生主义揭示了近代中国经济上的矛盾。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纲领的启导。(找书上原句)
1912年4月“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惟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这种兴奋很快被冷酷的现实消磨。P214:正如陈旭麓先生所言:“三大主义,原先是由民族而民权而民生,经过辛亥后的转捩,则由民生而民权而民族恢复过来。”
P217:历来的革新运动受挫、社会动荡不安的岁月里,原先被践踏的旧道德、旧文化常有某种程度的复活,但复活的表征并不一样:„„(有图片)P218:“世界有三大问题,即国际战争、商业战争与阶级战争是也。在此国际发展实业计划中,吾敢为此世界三大问题而贡一实行之解决;即如后达文而起之哲学家之所发明人类进化之主动力,在于互助,不在于竞争,如其他之动物者焉。故斗争之性,乃动物性根之遗传于人类者,此种兽性当以除之为妙也。”(《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394页。)
【中国近现代史刚要笔记】推荐阅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06-12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02-0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完整版笔记10-0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笔记第九章09-06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12-01
中国近现代史推荐书籍06-2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07-28
中国近现代史实践报告10-2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10-3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