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会考复习

2025-04-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必修二会考复习(通用7篇)

必修二会考复习 篇1

必修2知识结构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 、

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

2、世界人口增长的差异:

发达国家增长 (如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展中国家增长 (如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

3、人口问题: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

我国的人口问题:

4、人口增长模式

①原始型:

特点: 出生率, 死亡率, 出生率

分布地区:落后生产方式的原始群落

②传统型:

特点: 出生率, 死亡率, 出生率

分布地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

特点: 出生率, 死亡率, 出生率

分布地区:多数发达国家

5、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①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目前仍处于 型转向 型的过渡阶段;

B、②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基本实现了从 型向 型的转变。

二、人口的迁移

1、二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方向是: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迁移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2、我国的人口迁移

①改革开放前,主要由沿海迁到边疆

迁移原因:受政策影响(国家有组织、有计划的人口迁移)

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是:

迁移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3、人口迁移的影响

①对迁入地的影响:

利:人才流入,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弊:就业困难、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

②对迁出地的影响:

利: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减小

弊:人才、劳动力流失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如经济发展,就业机会等

②政治因素:如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

③社会文化因素:如宗教、民族等

④自然环境因素(生态因素):如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等

三、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

指环境所能持续供养的 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

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 的人口数量

3、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

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①资源状况(正比)——主要因素

②科技发展水平(正比)——影响资源开发数量

③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反比)——影响资源消耗数量

④地域的开放程度(正比)——影响区域外资源的输入

会考示例:

1.图1中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的国家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1中容易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是

A.甲 B.乙 C.丙 D.丁

3.人口合理容量

A.总是小于环境承载力

B.等同于人口容量 C.等同于环境承载力

D.总是大于环境承载力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一、城市内部主要功能分区及其特点

2、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3、工业区:一般位于城市外围,多靠近河流、公路、铁路等交通便捷地带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每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①距市中心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

②交通便捷程度(交通越发达,地租越高)

2、历史因素:

早期功能分区的延续(如北京故宫)

3、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信仰、种族等(如唐人街)

4、行政因素:

政策、城市规划等

三、城市的服务范围特点:(城市等级划分的依据主要是人口规模)

1、小城市级别低,服务种类 ,服务范围 ;

大城市级别高,服务种类 ,服务范围 。

(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就越强)

2、等级高的城市数目 ,相距较 ;等级低的城市数目 ,相距较 。

3、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四、城市化

1、城市化的概念: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准:

3、世界城市化进程:

①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较高,大都进入后期成熟阶段(出现 现象)

②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起步晚,城市化水平较低,多数处于初期阶段或中期加速阶段(出现 现象)

③世界城市化整体进程:处于中期加速阶段(发展中国家是主体)

4、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环境污染问题:

、、、

②生态问题:

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社会问题:

住宅紧张、交通拥堵、就业困难等

5、缓解城市化问题的措施

①改善城市交通(如实行公交优先政策等)和居住条件

②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创建生态城市

③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五、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中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

会考示例:

1.北京王府井大街、方庄小区、亦庄经济开发区分别属于

A.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 B.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2.下列各组城市(卫星城)中,从城市等级上可以看出服务范围不同的一组是

A. 顺义 昌平B.上海 北京 C. 长春 哈尔滨 D. 北京 通州

3.我国城市化进程不应过快的主要原因是

A.我国人民的素质还不够高 B.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够高

C.我国城市建设的经验还不足 D.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还不够高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气候(包括光照、热量和降水)

②地形:平原适宜发展 ;山地适宜发展

③ ④

2、社会经济因素:

① :决定农业生产的规模和类型

③科技水平(包括机械化、农药、化肥、冷藏保鲜技术、培育良种等)

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

三、现代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为例

1、主要作物及农产品:小麦、羊

2、区位条件:

①自然因素: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广阔;机械化水平高;政策支持(实行“牧者有其地”的政策)

3、主要特点:

家庭农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四、商品谷物农业——以美国为例

1、主要作物:小麦、玉米

2、区位条件:

①自然因素:地势 、土壤 、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②社会经济因素:交通 ,市场 ,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地广人稀

3、主要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五、大牧场放牧业——以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为例

1、主要农产品:牛、羊

2、区位条件:

①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质优良

②社会经济因素:距海港近,交通 ;市场 ;土地租金低廉;地广人稀

3、主要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六、乳畜业——以西欧为例

1、主要农产品:牛奶及其制品

2、区位条件:

①自然因素:气候温凉、潮湿,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地形

②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3、主要特点: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七、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地区:亚洲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

2、主要作物:水稻

3、区位条件:

①自然因素: 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地势 ,适宜水田管理

土壤 ;灌溉水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因素:人口稠密, ;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历史悠久,人们喜爱吃大米

3、主要特点:

①小农经营,生产规模 ;②单产高,但商品率 ;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④水利工程量大

八、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生态问题:

①森林、草原破坏 ②水土流失 ③土壤退化

2、污染问题:

农药的使用造成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会考示例:

1. 读图9和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资料:

山东省寿光市总面积2180平方千米,人口104万。20世纪80年代以来,寿光市迅速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蔬菜之乡”,蔬菜销往国内外市场。

寿光市采用了冬暖式大棚种植蔬菜技术,引进诸多国外蔬菜新品种,应用了大量生产新技术。短短几年,蔬菜大棚面积发展到了70万亩,年产蔬菜30亿公斤。为了提高蔬菜产量,过多使用农药和化肥对土壤和水源产生了一定影响。

(1)从纬度位置看寿光市地处五带中的 带;从海陆位置看寿光市位于大陆 岸。该地属 气候类型。

(2)分析图9中信息,说出寿光市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自然区位因素。(答出三项即可)

(3)根据资料和图中信息,说出寿光市发展农业生产有利的社会经济因素。(答出两项即可)

(4)分析所给信息,说出寿光市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答出两项即可)

2.农民在不同年份扩大或缩小某种农作物种植面积,影响因素主要是

A.政策 B.市场 C.交通 D.技术

3.有关季风水田区发展水稻种植业优势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 B.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C.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D.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4.影响昆明花卉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土壤 D.水源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工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土地、水源

2、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地价、政策等

注意:原材料(如矿产、农业初级产品等)、动力(如煤炭、电力等)需根据具体情况分析是自然因素还是社会经济因素。

二、主导型工业类型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指向型工业 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成本高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厂 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指向型工业 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成本高 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 接近市场

动力指向型工业 需要消耗大量动能 炼铝厂等有色金属冶炼 接近火电场或水电厂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等 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指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 集成电路、精密仪表、卫星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三、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1、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A、原料、燃料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 ;

B、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 ;

C、工业对劳动力 的要求提高;

D、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的吸引力 ;

E、信息通达性对戒工业区位的影响加强

2、环境状况对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之一

3、政策、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四、工业联系、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联系:

1、工序上的工业联系(生产联系):上下游关系

2、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空间联系):共用基础设施和资源

(二)工业集聚的目的: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三)工业地域的形成

1、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以 工业联系为基础,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

2、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以 工业联系为基础,共用空间,基础设施和信息。

3、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可形成工业城市。

(四)四者关系:

导致 形成 发展为

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城市

五、工业分散的原因:

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

六、传统工业区

1、代表:德国鲁尔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

2、形成条件:丰富的煤铁等资源

3、特点:

大型企业为核心,工业分布高度集中

4、代表工业:

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

5、存在的问题:

原料、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20世纪70年代开始衰落

七、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1、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自然因素: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离铁矿区较近③充足的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①便利的水陆交通 ②广阔的市场 ③劳动力丰富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和钢铁工业是全区经济的基础

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⑤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用地紧张

3、鲁尔区的治理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和工来布局(合并和技术改造,产业转移,发展新兴工业,发展第三产业)

②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④优化环境(吸引高新技术产业)

七、美国“硅谷”工业发展

1、区位优势:

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②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温和湿润)

③有高等院校,是全世界人才高地

④便捷的交通

⑤军事订货,市场稳定

⑥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2、高技术工业的特点

①从业人员具有较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高素质人才)

②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

③研究开发费用高

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方式 特点

突出优点 突出缺点

铁路 运量大、速度快、连续性好,长途运费较低 建设投资大、成本高

公路 机动灵活,适应性强 运量小,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 运量最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最慢、连续性差

航空 速度最快,效率高 运量小,运费最高

管道 线路和运具合二为一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损耗小,连续性强 灵活性差,设备投资大

二、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生物等

社会经济因素(决定性因素):

经济发展、科技、社会(国防、民族团结)等

三、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交通线发展,聚落发展速度

2、交通线衰落,聚落发展趋于缓慢甚于停滞

3、聚落沿交通轴发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四、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交通运输布局影响商业网点的密度:

山区商业网点密度小于平原地区

2、商业网点分布以市场最优为原则:

分布在有大量消费人口的地区

3、商业网点分布以交通最优为原则:

建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时期 人类思想 人地关系

采集渔猎时代 崇拜、依赖自然 人地基本协调

农业文明 利用、改造自然 对抗性增强,环境遭到破坏(科学萌芽)

工业文明 “征服自然” 人地矛盾日益尖锐(资源短缺、环境恶化)

后工业文明 谋求协调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实质:发展问题

三、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1、按类型分为:

①污染问题:

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②生态破坏问题:

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面积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按区域分为:

①农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如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和荒漠化、森林减少等)

②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

四、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

可持续——基础

可持续——条件

可持续——目的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① 原则:

同代、代际、人与其他生物、国家间的公平

② 原则:

发展须保持在环境承载力之内

③ 原则:

保持地球是各国共同的任务,要实现全球整体协调

五、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

2、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

3、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

会考示例:

1.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下列表述属于公平性原则的是

A.世界各国共同开发热带雨林

B.国际合作共同治理大气污染

C.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D.当代人及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2.下列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

A.美国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 B.大力开垦沼泽,努力增产粮食?

C.在我国南方农村推广使用沼气 D.商店出售商品时每件商品均单独包装?

3.“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 体现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4.下列防治工业污染的措施中,最有效的是

A.实行终端治理 B.实行分散治理

C.市场为最优原则 D.推行清洁生产

5.乡村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A.生态破坏 B.噪声污染 C.大气污染 D.粮食匮乏

6.持续发展要从观念走向实践的必要条件是

A.实行环保标志认证 B.决策者的观念转变和行为改变

必修二会考复习 篇2

一、确立新主题教学, 打破固有知识结构定势。

传统复习本单元时仅仅局限于近代中国的时空观下, 实际上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是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下, 中国农业文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产生变化, 这种变化就是一种近代化。 经济结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方面。 本单元复习可以站在全球史观和近代化史观的高度, 确立主题“西方工业文明崛起冲击近代中国”, 构建知识体系。这样构建, 不是对基础知识的简单重复, 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 又可以跳出本单元和必修二, 在宏观上从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角度概括, 提升复习主题高度和深度。 从教学效果看要优于传统旧知复习, 所以在平时教育教学中, 要积极确立适合本课的主题进行教学。

二、适时讲练, 易错提醒, 纠错规正, 打破学生思维定势。

本单元的知识点, 易错点特别多, 对于一些概念, 要想法设法帮助学生理解透彻, 多次强化训练。

(一) 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1.展示结构演进图 (略) , 帮助学生理解瓦解的表现。

笔者以自然经济的两大特征 (男耕女织和自给自足) 为切入点, 分析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积极的侵略,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不再结合, 以及大量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 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经济瓦解的表现。

这样做既可以复习必修二第1单元知识, 又可以理顺历史现象的前因后果, 更可以直观解释自然经济瓦解的表现,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避免多次枯燥的语言提示, 提高效率。

2.顺势展示典型例题, 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例题:有学者认为, 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 均用洋布, 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 建筑盛则农田少, 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 必然之势也。 ”

C1853年的 《顺德县志 》载:“女布 (指土布) 遍于县市, 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 舶至贱售, 女工几停其半。 ”

D1850年, 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 和在广州上海一样, 长期受到限制。 ”

笔者引导学生直接读取材料信息, 分析洋布的涌入使“女工几停其半”, 直接打击家庭手工业, 促使“男耕女织”紧密结合的自然经济走向瓦解。 A没有体现自然经济瓦解, D说明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仍有抵制作用。 笔者借此题追问B项有无反映自然经济瓦解, 很多学生模糊, 笔者借机分析, 自然经济瓦解包括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还有农民破产也是表现之一, B项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入中国, 破产农民进入工场劳作也反映了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但与题意“直接证据”不符, 笔者借此既强化了训练, 点拨了误区, 又进行了解法指导。

(二) 洋务经济与近代化

引导学生落实洋务运动基础知识后, 强调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但有一些学生对于近代化的内涵不了解, 或者笼统地认为洋务运动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笔者通过概念解读及展示例题跟踪训练达到纠错规正的目的。

例题:一般认为,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这主要是因为洋务运动 ()

A.以 “自强”、“求富”为目的

B.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C.开始采用机器生产, 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

D.导致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解体

笔者利用此题一方面提醒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是近代化开端, 主要是因为采用机器大生产, 推动经济的工业化, 打破学生思维定势。 另一方面凸显本课近代化主题。

(三) 民族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萌芽

很多学生认为西方资本主义萌芽与资本主义是一脉相承的, 那么中国亦是如此。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总有这样的错误思维定势。 笔者设计展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趋势图, 借复习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史实, 追问学生民族资本主义与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区别, 及时提醒:“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不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 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 以此达到纠错目的, 打破学生的错误思维定势。

三、历史联系现实, 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打破“死史”定势。

学习历史是为了什么? 部分教师和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单纯记住历史即可。 现在我们学习历史不但要记住历史, 而且要从历史中汲取积极的养分, 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 古为今用;历史课堂的教要彰显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 发挥引领主流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会考复习——向量综合(二) 篇3

【知识归纳】

1、利用向量平面几何问题的基本过程是:(1)选择合适的基底向量(或建立坐标系);(2)把其它有关向量用基底向量表示(或求出其它向量的坐标);(3)用向量的平行、共线、垂直等条件得出几何上的结论。

2、在△ABC中,三内角和A+B+C=,三内角A、B、C成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

3、正弦定理:2R==

变形公式:abc

a2cosA2

4、余弦定理:bcosB

2cosCc

5、面积S三角形===

6、解三角形的几种类型及步骤:

①已知两角一边:。

②已知两边及夹角:。

③已知三边:。

④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

7、解应用问题的一般步骤:。

【基础练习】

1、在△ABC中,“AB是“sinAsinB”的()

A.充分非必要条件B.必要非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在△ABC

中,c

A.

4,则∠C为()3B.C.2

3D.3或2

33、在ABC中,已知2sinAcosBsinC,那么ABC一定是()

A.直角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D.正三角形

4、在△ABC中,已知B =135°,C =15°,a =5这个三角形的最大边长为

05、在△ABC中,若B=30,AB=23,AC=2,则△ABC的面积S是。

6、三角形三边成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且最大角的正弦值为

32,则此三角形的面积为。

【典型例题】

1、已知P是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BD上一点,PECF是矩形(E,F分别是BC,DC上的点),用向量证明:(1)PA=EF(2)PA⊥EF.例

2、△ABC中,三个内角分别是A、B、C,向量a(52cos

C2,cos

AB

2),当tanAtanB

D

F 时,求|a|.例

3、在□ABCD中,对角线AC =65,BD =,周长为18,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4、如图,某海轮以30海里/小时的速度航行,在A点测得海面上油井P在南偏东60°,向北航行40分钟到达B点,测得油井P在南偏东30°;海轮改为北偏东60°的航向再航行80分钟到达C点,求PC间的距离。

【综合训练】

1、如图.点M是ABC的重心,则MAMBMC为()

A.0

B.4MEC.4MDD.4MF2、已知a、b是两个非零向量,则a与b不共线是||a||b|||ab||a||b|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不充分不必要条件

3、△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B=7,BC=5,CA=6,则ABBC的值为()A.19

B.-19

C.-18

D.-144、若(abc)(bca)3bc,且sinAsinBcosC, 那么ABC是()A.直角三角形B.等边三角形C.等腰三角形D.等腰直角三角形

5、在△ABC中,若b=2asinB,那么∠A的度数为()A.30°或60°B.45°或60°C.60°或120°D.30°或150°

→→→→

6、设F1、F2是双曲线-y2=1的两个焦点,点P在双曲线上,且PF1 ·PF2 =0,则|PF1 |·|PF2 |的值为

A.2B..4D.8()

7、已知四边形ABCD的四个顶点坐标分别是A(1,2),B(4,0),C(8,6),D(5,8),有下面四个结论:①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② 四边形ABCD是矩形;③ 四边形ABCD是菱形;④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其中正确的结论是()A.①②B.①③C.①②④D.①③④

8、如图,D、C、B三点在地面同一条直线上,从C、D两点测得A点仰角分别为、,(),且|CD|m,则A点距地面高度AB等于()

A.

msinsinsin()mcossinsin()

x

2B.

msincoscos()mcoscoscos()

C.D.

B

54C

D9、已知ABC中,CBa,CAb,ab0,SABC,则a与b的夹角是()|a|3,|b|5,A.30°B.60°C.150°D.120°

10、已知△ABC的三个顶点的A、B、C及平面内一点P满足PAPBPCAB,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P在△ABC内部B.P在△ABC外部()C.P在AB边所在直线上D.P是AC边的一个三等分点

11、已知△ABC中,A=45°,a=2,b=2,那么∠B为()

A.30°B.60°C.30°或150°D.60°或120°

12、双曲线

xa

2

yb

1的离心率e2,焦点到其中一条渐近线的距离为2,A、B是双曲线上关于y

轴对称的两点,O为坐标原点,则OAOB等于是()A.4B.2C.2D.

413、在△ABC中,已知a =2,b =22,c =6+2.则这个三角形的最小角的度数是______ _____。

14、在△ABC中,B =30°,AB =23,S△ABC=3,则AC的长等于。

15、设2a+1,a,2a-1为钝角三角形的三边,那么a的取值范围。

16、求值:sin 2 20°+cos 2 80°+3sin 20°cos 80°=。



17、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BC,DC的中点,G为DE、BF交点。若AB=a,AD=b,试

以a,b为基底表示DE、BF、CG.

18、在△ABC中,A=120°,sinB∶sinC=3︰2,S△ABC=63,求a.

19、设△ABC的内角A,B,C成等差数列,且满足条件sin(BC)cosCcos(120C)sinC,试判断△A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0、已知ABC的三个内角A,B,C成等差数列,且ABC,tanAtanC2

3。

高一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 篇4

结合水: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自由水:细胞内良好溶剂;运输养料和废物;许多生化反应有水的参与;提供液体环境。

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关系:自由水和结合水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细胞含水量与代谢的关系:代谢活动旺盛,细胞内自由水水含量高;代谢活动下降,细胞中结合水水含量高。

2、细胞中的无机盐

3、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

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细胞,细胞涨破,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

选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

必修二会考复习 篇5

第一专题珍爱生命

史铁生《我与地坛》

(1)写作素材:史铁生双腿瘫痪,身患重疾,在经历过苦闷与彷徨之后,他开始发奋创作,发表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等有重大影响的作品。1985年以来,他开始思考人的命运,并认识到“人与生俱来的局限是能力与愿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史铁生已经无法用双脚站立行走,但他的思想却“走”得很远。

角度点拨:①跨越困境是一辈子的事;②磨难可以摧残一个人的身体,但不能打垮他的意志;③命运从来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2)写作素材: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

角度点拨: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规律,我们不必纠缠而自寻烦恼,安然立命是最好的生存方式

(3)写作素材: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角度点拨:①母爱是深沉而无言的;②我们并不是荒漠之中的独行客;

(4)写作素材: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她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角度点拨:物与人一样,尽管形体可以被外界侵蚀改变,但内在的精神和灵魂是不能轻易被改变的。

(5)写作素材: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园子荒芜但不衰败。

角度点拨:不管怎样纤细微弱的生命都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和情趣,这是任何其它生命都无法替代的,作为一个人也应该珍视自己的喜怒哀乐,珍视自己的生命。

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

(1)写作素材:美国作家欧·亨利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讲

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年轻画家琼珊不幸染上肺炎,生命垂危,她固

执地认为窗外凋零的藤叶就是她生命的昭示,当最后一片叶子凋落

时,就是她生命终结的时刻。老画家贝尔曼冒雨画出终生追求的杰作

——最后一片叶子,唤起了琼珊对生命的 渴望。琼珊获救了,贝尔

曼却因淋雨感染了肺炎而去世。

角度点拨:①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的精神支柱;②友情

是难忘的歌;③人性的光辉是杰作的必备元素

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1)写作素材:作为一个盲人,海伦·凯勒并没有在《假如给我三

天光明》中向我们展示多少“命运”的多舛,而是更多地让我们感受

到作者的热切、坦诚和真挚。可以这样说,尽管她受尽了“命运”的折磨,但她献给人们的仍然是一颗火热的心,一颗关爱世界的心。海

伦·凯勒的经历如果说给了我们巨大的心理震撼和敬畏,那么《假如

给我三天光明》所袒露的心迹,能给我们巨大的人生感染,鼓舞我们

去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角度点拨:①人要有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精神;②人要有对世

人强烈的爱和热切的希望

(2)写作素材:我们每天都应该怀着友善、朝气和渴望去生活,但

是,当时间在我们面前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不断延伸开

去,这些品质常常就会丧失。我们大多数人都把人生视为当然。我们

并不感激我们的所有,直到我们丧失了它。(海伦·凯勒)

角度点拨:①怀着友善、朝气和渴望去生活是我们的生命品质;

② “感恩”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3)有时我认为,如果我们像明天就会死去那样去生活,才是最好的规则。

角度点拨:珍爱生命,珍惜今天,我们每天都要怀着友善、朝气

和渴望去生活,活出生命的价值。

劳伦斯《鸟啼》

(1)写作素材:严寒持续,鸟尸横陈,曾经一片沉寂;但当一丝温

暖的阳光出现,一丝温柔的风吹过,鸟儿们从严冬中立刻苏醒,它

们开始歌唱生命!

素材点拨:生命是顽强的,人也应该像自然界的鸟儿们一样,勇于面对困境,向死而生!

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

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

(1)写作素材: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战争

结束后留下的创伤,主人公索科洛夫在卫国战争中被俘,在遭受虐待

和折磨之后,他机智地逃出战俘营。可是当他逃归并开始平民的生活

后,他才发觉亲手建起的家园已经成为废墟,而唯一的希望——儿子,也牺牲在战争结束的那一天。他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埋葬了自

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

角度点拨:战争是摧残人类的杀手

(2)写作素材: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中主人公索科洛夫当

得知自己唯一的希望——儿子,在战争结束的最后一天牺牲的消息

后,并没有一味沉浸在悲伤之中,而是领养了孤儿凡几亚,开始了他

另外意义上的人生。

角度点拨:①命运由自己主宰;②不屈不挠的意志可以直面一切

苦难

海因里希·伯尔《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写作素材: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通过一名德国伤兵的所见所闻所想,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惨无人道、牺牲者所处的绝境,以及被战争败坏了的整个年轻一代。透过这一切,更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造成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军国主

义教育。

角度点拨:①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固本大计;②战争摧毁的不仅是

人的肉体,更是精神

安妮·弗兰克《安妮日记》

写作素材:《安妮日记》从1942年安妮13岁生日写起,到1944

年8月4日被纳粹党卫军发现时为止,记录了安妮13到15岁的心路

历程。法西斯剥夺了她在阳光下散步的自由,但是无法剥夺她梦想和

思考的权利,她经历着战争的种种罪恶,表达出对自由、和平的无限

向往和渴望。

角度点拨:①珍惜和平岁月;②形体可以没有自由,但思想永远

是自由的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

苏洵《六国论》

(1)写作素材: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

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苏洵)

角度点拨:①奋力以赴方能无往不胜;②失败的路往往是自己铺

就的(2)写作素材: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

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苏洵)

角度点拨:①善始还要善终;②打击人才便是自毁长城

杜牧《阿房宫赋》

写作素材: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

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

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

角度点拨:①不爱惜民力,就是自掘坟墓;②水(民)能载舟亦

能覆舟

朱启平《落日》

(1)写作素材:法西斯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烧杀抢

掠,犯下了滔天罪行,引起世界人民的公愤,在各国人民的奋力抗击

下,日本帝国主义以失败告终,不得不向联合国投降。

角度点拨:①多行不义必自毙;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③

团结就是力量

(2)写作素材: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

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

无面目对子孙讲述这段光荣的历史了。(朱启平)

角度点拨:①团结是取得胜利的前提;②落后者要奋力前行;③

强大自我才是雪耻的最好方式;④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

(1)写作素材: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期间,冒着凛冽的寒

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跪赎罪,这一举动赢得了世人的赞

美,被誉为“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现任德国总理施

罗德也曾亲自去波兰,为刻有下跪谢罪情景的勃兰特纪念碑揭幕。

角度点拨:①历史的真相无可遮掩;②真诚才能赢得理解和宽容

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节选)》

(1)写作素材:北宋文学家王禹偁因编写《太祖实录》触犯当局,被贬黄州,他破开如椽的大竹为瓦,修建了一座竹楼,并写下了表达

恬淡自然、随遇而安情怀的《黄冈竹楼记》。

角度点拨:①沉沦不是消解苦痛的唯一途径;②豁达超然才能处

世不惊;③人要有自己的精神寄托

汪曾祺《金岳霖先生》

写作素材:汪曾祺笔下的金岳霖是个“有趣”的人,上课不脱呢

帽,请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向林国达提怪问题,演讲时捏跳

蚤玩,和斗鸡同桌进食,跟小朋友比水果大小„„

角度点拨:①人要有个性;②率真、自然是最好的品格;③因为

真实所以难忘(敬重);④真挚的情感来自细致的观察和真切的体验

鲁迅《祝福》

(1)写作素材:明清两代进朝廷建立的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人叫监生,清朝乾隆以后,国子监却只是个空名,地主豪绅等可以凭

祖先的“功绩”或捐钱取得监生的资格。

角度点拨:教育没落是亡国的前兆

(2)写作素材:祥林嫂人物形象

角度点拨:①人祸远比天灾的危害来得大;②反抗必须在觉悟之

后;③“忍”不是面对挫折的唯一办法;④割掉思想的毒瘤,人生(民

族)才能走得畅快;⑤没有尊重就没有人权;

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

写作素材:曹雪芹出生富贵之家,雍正年间,家产被朝廷抄没,举家北迁。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山村,在贫困潦倒的生活中,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了《红楼梦》前八十回。

浅谈几种高中生物会考复习策略 篇6

1.画概念图法

在教学条件下,概念图能形象、直观地展现概念间内在关系,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长时记忆能力,可促进学习者进行有意义学习。

例如:根据下图所示的关系,填出恰当的词

2.比较法

比较法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在复习时可以将学生容易混淆且常考的一些基本概念、结构名称及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如染色体、染色单体、四分体、同源染色体时进行比较;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单倍体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通过列表比较,可加深学生记忆,还可以帮助学生能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将知识融会贯通。例如:

3.巧用口诀记忆知识

巧用口诀记忆知识,可以提高生物学习效率,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

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间期:D复蛋合显单体,前期:膜仁消失两体现,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后期:点裂体倍均两极,末期:两体消失膜仁现。再如:在判断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父子病”为伴X隐性遗传,否则为常染体隐性遗传“;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母女病”为伴X显性遗传,否则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4.归纳法

生物学知识点比较零碎,加强联系,建立知识链接尤为重要。在复习时,可将分散的章节的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知识重新整合,以板块为单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前后知识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就是把教材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例如:

可以把细胞器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整理

(1)有无膜结构,如果有膜结构是单层还是两层。

(2)从存在细胞看:哪些是动物细胞中特有的、哪些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哪些是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都有的。

(3)从功能方面;哪些与能量转换有关、哪些与物质合成有关、哪些可以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哪些可以把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产生水的细胞器有哪些(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

(4)从成分上看:哪些含磷脂、哪些含有遗传物质。

5.研究历年会考试题,进行专题复习

我省会考题型只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选择题部分,每题2分,分值比较高,共70分,要重视,平时要集中时间让学生对纲要中的选择题进行全面复习和记忆,并特别要求学生对自己曾经做错的题目更要认真复习,找出当时做错的原因,可以适当的做相关内容的专项练习。非选择题只考填空,每空1分,共30分,常考的内容有:动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植物光合作用过程图解及曲线图,遗传系谱图,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图及曲线图,甲状腺激素的调节,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最后一题为实验题。我们可以根据以上内容分为五个专题复习:(1)细胞分子组成和结构(2)动植物及人体的新陈代谢(3)遗传和变异(4)生物与环境(5)实验。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确会考中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学生对知识联系的加深理解,提高复习效率。

高一化学必修二有机物复习教案 篇7

一、有机物的物理性质

1、状态:

固态:饱和高级脂肪酸、脂肪、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淀粉、、醋酸(16.6℃以下); 气态:C4以下的烷、烯、炔烃、甲醛、一氯甲烷、新戊烷; 其余为液体

2、气味:

无味:甲烷、乙炔(常因混有PH3、H2S和AsH3而带有臭味); 稍有气味:乙烯;

特殊气味:甲醛、乙醛、甲酸和乙酸; 香味:乙醇、低级酯;

3、密度:

比水轻:苯、液态烃、一氯代烃、乙醇、乙醛、低级酯、汽油; 比水重:溴苯、乙二醇、丙三醇、CCl4 硝基苯。

4、水溶性:

不溶: 烃.卤代烃...高级脂肪酸、高级醇醇醛 酯、烃 易溶:低级醇.醛.酸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 与水混溶:乙醇、乙醛、甲酸、丙三醇。

二、常见的各类有机物的官能团,结构特点及主要化学性质

(1)烷烃

A)官能团:无 ;通式:CnH2n+2;代表物:CH4 B)结构特点:键角为109°28′,空间正四面体分子。烷烃分子中的每个C原子的四个价键也都如此。

C)化学性质:

①取代反应(与卤素单质、在光照条件下)

,......。

②燃烧

③热裂解

(2)烯烃:

A)官能团: ;通式:CnH2n(n≥2);代表物:H2C=CH2 B)结构特点:键角为120°。双键碳原子与其所连接的四个原子共平面。C)化学性质:

①加成反应(与X2、H2、HX、H2O等)

②加聚反应(与自身、其他烯烃)

③氧化反应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3)苯及苯的同系物:

A)通式:CnH2n-6(n≥6);代表物:

B)结构特点:苯分子中键角为120°,平面正六边形结构,6个C原子和6个H原子共平面。C)化学性质:

①取代反应(与液溴、HNO3、H2SO4等)

②加成反应(与H2、Cl2等)

苯的同系物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4)醇类:

A)官能团:-OH(醇羟基); 代表物: CH3CH2OH、HOCH2CH2OH B)结构特点:羟基取代链烃分子(或脂环烃分子、苯环侧链上)的氢原子而得到的产物。结构与相应的烃类似。C)化学性质:

①羟基氢原子被活泼金属置换的反应

②跟氢卤酸的反应

③催化氧化(α-H)

④酯化反应(跟羧酸或含氧无机酸)(5)羧酸

A)官能团:(或-COOH);代表物:CH3COOH B)结构特点:羧基上碳原子伸出的三个键所成键角为120°,该碳原子跟其相连接的各原子在同一平面上。C)化学性质:

①具有无机酸的通性

②酯化反应(7)酯类

A)官能团:(或-COOR)(R为烃基); 代表物: CH3COOCH2CH3 B)结构特点:成键情况与羧基碳原子类似 C)化学性质:

水解反应(酸性或碱性条件下)

3、常见糖类、蛋白质和油脂的结构和性质(1)单糖

A)代表物:葡萄糖、果糖(C6H12O6)

B)结构特点:葡萄糖为多羟基醛、果糖为多羟基酮

C)化学性质:①葡萄糖类似醛类,能发生银镜反应 ;②具有多元醇的化学性质。(2)二糖 A)代表物:蔗糖、麦芽糖(C12H22O11)

B)结构特点:蔗糖含有一个葡萄糖单元和一个果糖单元,没有醛基;麦芽糖含有两个葡萄糖单元,有醛基。C)化学性质:

①蔗糖没有还原性;麦芽糖有还原性。

②水解反应(3)多糖

A)代表物:淀粉、纤维素 [(C6H10O5)n ] B)结构特点:由多个葡萄糖单元构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淀粉所含的葡萄糖单元比纤维素的少。C)化学性质:

①淀粉遇碘变蓝。

②水解反应(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

⑥在酸、碱或酶的作用下水解最终生成多种α-氨基酸。

(4)油脂

A)组成:油脂是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生成的酯。常温下呈液态的称为油,呈固态的称为脂,统称油脂。天然油脂属于混合物,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B)代表物:

油酸甘油酯: 硬脂酸甘油酯:

C)结构特点:油脂属于酯类。天然油脂多为混甘油酯。分子结构为:

R表示饱和或不饱和链烃基。R1、R2、R3可相同也可不同,相同时为单甘油酯,不同时为混甘油酯。

D)化学性质:

①氢化:油脂分子中不饱和烃基上加氢。如油酸甘油酯氢化可得到硬脂酸甘油酯。

②水解:类似酯类水解。酸性水解可用于制取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碱性水解又叫作皂化反应(生成高级脂肪酸钠),皂化后通过盐析(加入食盐)使肥皂析出(上层)。

5、重要有机化学反应的反应机理(1)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说明:若醇没有α-H,则不能进行催化氧化反应。(2)酯化反应

说明:酸脱羟基而醇脱羟基上的氢,生成水,同时剩余部分结合生成酯。

三、有机化学计算

1、有机物化学式的确定

(1)确定有机物化学式的一般途径

(2)有关烃的混合物计算的几条规律

①若平均式量小于26,则一定有CH4 ②平均分子组成中,l < n(C)< 2,则一定有CH4。

③平均分子组成中,2 < n(H)< 4,则一定有C2H2。有机物化学式的确定方法 一,“单位物质的量”法

根据有机物的摩尔质量(分子量)和有机物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推算出1 mol有机物中各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从而确定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最后确定有机物分子式。

【例1】某化合物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其中含碳的质量分数为85.7%,在标准状况下11.2L此化合物的质量为14g,求此化合物的分子式.解析:此烃的摩尔质量为Mr=14g÷=28g/mol mol 此烃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n(C)=28g×85.7%÷12g/mol=2mol n(H)=28g×14.3%÷1g/mol=4mol

所以1mol此烃中含2 molC和4molH 即此烃的分子式为C2H4 二,最简式法

根据有机物各元素的质量分数求出分子组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之比(最简式),然后结合该有机物的摩尔质量(或分子量)求有机物的分子式。

【例1】另解:由题意可知:C和H的个数比为 :=1:2

所以此烃的最简式为CH2,设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H2)n

由前面求得此烃的分子量为28可知14 n=28 n=2 即此烃的分子式为C2H4。三,燃烧通式法

根据有机物完全燃烧反应的通式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或物质的量或体积关系利用原子个数守恒来求出1 mol有机物所含C、H、O原子的物质的量从而求出分子式。如烃和烃的含氧衍生物的通式可设为CxHyOz(Z=0为烃),燃烧通式为

CxHyOz+(x+y/4-z/2)O2 → xCO2+y/2H2O

【例2】某有机物0.6g完全燃烧后生成448mL(标准状况)CO2和0.36g水。已知该物质的蒸气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30,求有机物的分子式。

解析:该有机物的分子量为30×2=60

0.6g该有机物的物质的量为 = 0.01 mol

n(CO2)= =0.02mol n(H2O)= =0.02mol

由原子个数守恒可知n(C)=n(CO2)=0.02mol,n(H)=2n(H2O)=0.04mol

0.6g该有机物中m(c)= M(C)×n(C)=12 g/mol×0.02mol =0.24g

m(H)= M(H)×n(H)= 1 g/mol×0.04mol=0.04g

m(O)= 0.6g-0.24g-0.04g=0.32g

CxHyOz +(x+y/4-z/2)O2 → x CO2 + y/2H2O

x y/2 0.01 mol 0.02 mol 0.02 mol

x=0.02 mol×1/0.01 mol=2 y=0.02 mol×4/0.01 mol=4 z=0.32g÷16g/mol÷0.01 mol =2 所以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2H4O2 四,平均值法

根据有机混合物中的平均碳原子数或氢原子数确定混合物的组成。

平均值的特征为: C小≤≤C大 H小≤≤H大 【例3】某混合气体由两种气态烃组成,取0.1 mol 该混合气态烃完全燃烧后得 4.48LCO2(标准状况)和3.6gH2O则这两种气体可能是()

A.CH4和C3H8 B.CH4和C3H4 C.C2H4和C3H4 D.C2H2和C2H6

解析:由题意可知0.1 mol 该混合气态烃含碳原子的物质的量为:

n(c)= n(CO2)= = 0.2 mol

含氢原子的物质的量n(H)= 2n(H2O)=2×= 0.4 mol

即1 mol该混合气态烃含碳原子的物质的量n(C)=2 mol n(H)= 4mol

该混合气态烃的平均分子式为C2H4,根据平均值的特征可知选BD。五,商余通式法(适用于烃类分子式的求法)

根据烷烃(CnH2n+2),烯烃和环烷烃(CnH2n),炔烃和二烯烃(CnH2n-2),苯和苯的同系物(CnH2n-6)的通式可以看出这些烃类物质的分子中都有一个共同的部分为CnH2n,这部分的式量为14n,因此用烃的分子量除以14就可以得到分子所含碳原子数即n值,再根据余数就可以求得烃的分子式。其规律为: Mr/14能除尽,可推知为烯烃或环烷烃 Mr/14余数为2,可推知为烷烃 Mr/14差2可推知二烯烃或炔烃 Mr/14差6可推知为苯或苯的同系物

【例4】某烃的相对分子量为106,求该烃的分子式。

解析:106/14差6能除尽即(106+6)/14=8所以该烃的分子式为C8H10 六,区间法

根据有机物燃烧耗O2量的上下限值及有机物通式列出不等式进行求解确定其分子式。

【例5】常温下,在密闭容器中混有2ml气态烷烃和13mlO2,点燃爆炸,生成的只是气态产物,除去CO2和H2O后,又在剩余物中加入6mlO2,再进行爆炸重新得到的也只是气态产物,除得到CO2外,还剩余O2,试确定该烃的分子式。

解析:设烷烃的分子式为CnH2n+2,1ml完全燃烧时耗O2为(3n+1)/2ml,2ml完全燃烧时耗O2为(3n+1)ml。由题意可知13<3n+1<13+6

即4<n<6 所以n =5 分子式为C5H12 七,讨论法

当反应物的相对用量不确定或条件不足时应根据有机物的状态或分子式中碳原子或氢原子数为正整数等这些条件来讨论有机物的分子式。

【例6】吗啡是严格查禁的毒品,吗啡分子中含碳71.58%,氢6.67%,氮4.91%,其余为氧元素。已知吗啡相对分子质量不超过300,试求吗啡的分子式

解析:该题初看起来条件不足无从下手,但仔细分析题意就会发现吗啡的分子量不超过300,氮原子的百分含量最小,原子个数最少。根据有机物中原子个数为正整数的特点,不妨先设吗啡分子中氮原子数为1,由题意可知吗啡的分子量为:14/4.91% = 285 < 300,如果氮原子数大于1,很显然吗啡的分子量会超过300不符合题意。因此可以确定吗啡的分子量为285,该分子中所含N、C、H、O个数分别为:N(N)=1,N(C)=285×71.58%÷12=17,N(H)=285×6.67%÷1=19,N(O)=285×16.84%÷16=3。故吗啡的分子式为C17H19NO3。

2有机物燃烧规律

有机物完全燃烧的通式:

烃:

烃的含氧衍生物: 一.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时:

规律1.烃类物质(CxHy)完全燃烧的耗氧量与成正比.规律2.有机物完全燃烧时生成的CO2或H2O的物质的量一定,则有机物中含碳或氢的质量分数一定;若混合物总质量一定,不论按何种比例混合,完全燃烧后生成的CO2或H2O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则混合物中各组分含碳或氢的质量分数相同。

规律3.燃烧时耗氧量相同,则两者的关系为:⑴同分异构体 或 ⑵最简式相同 例1.下列各组有机物完全燃烧时耗氧量不相同的是

A.50g乙醇和50g甲醚 B.100g乙炔和100g苯

C.200g甲醛和200g乙酸 D.100g甲烷和100g乙烷 解析:A中的乙醇和甲醚互为同分异构体,B、C中两组物质的最简式相同,所以答案为D。例2.下列各组混合物中,不论二者以什么比例混合,只要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时生成CO2的质量也一定,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是 A.甲烷、辛醛 B.乙炔、苯乙烯 C.甲醛、甲酸甲酯 D.苯、甲苯

解析:混合物总质量一定,不论按什么比例混合,完全燃烧后生成CO2的质量保持不变,要求混合物中各组分含碳的质量分数相同。B、C中的两组物质的最简式相同,碳的质量分数相同,A中碳的质量分数也相同,所以答案为D。

二.有机物的物质的量一定时:

规律4.比较判断耗氧量的方法步聚:①若属于烃类物质,根据分子中碳、氢原子个数越多,耗氧量越多直接比较;若碳、氢原子数都不同且一多一少,则可以按1个碳原子与4个氢原子的耗氧量相当转换成碳或氢原子个数相同后再进行比较即可。②若属于烃的含氧衍生物,先将分子中的氧原子结合氢或碳改写成H2O或CO2的形式,即将含氧衍生物改写为CxHy·(H2O)n或CxHy·(CO2)m或CxHy·(H2O)n·(CO2)m形式,再按①比较CxHy的耗氧量。规律5.有机物完全燃烧时生成的CO2或H2O的物质的量一定,则有机物中碳原子或氢原子的个数一定;若混合物总物质的量一定,不论按何种比例混合,完全燃烧后生成的CO2或H2O的量保持不变,则混合物中各组分中碳或氢原子的个数相同。例3.相同物质的量的下列有机物,充分燃烧,消耗氧气量相同的是 A.C3H4和C2H6 B.C3H6和C3H8O C.C3H6O2和C3H8O D.C3H8O和C4H6O2 解析:A中C3H4的耗氧量相当于C2H8,B、C、D中的C3H8O可改写为C3H6·(H2O),C中的C3H6O2可改为C3H2·(H2O)2,D中的C4H6O2可改为C3H6·(CO2),显然答案为B、D。

例4.1molCxHy(烃)完全燃烧需要5molO2,则X与Y之和可能是 A.X+Y=5 B.X+Y=7 C.X+Y=11 D.X+Y=9 例5:有机物A、B只可能烃或烃的含氧衍生物,等物质的量的A和B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的量相等,则A和B的分子量相差不可能为(n为正整数)()

A.8n B.14n C.18n D.44n 解析: A中的一个碳原子被B中的四个氢原子代替,A和B的分子量相差8的倍数,即答案A.如果A和B的分子组成相差若干个H2O或CO2 ,耗氧量也不变,即分别对应答案C和D。三.有机物完全燃烧时生成的CO2和H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一定时:

规律6:有机物完全燃烧时,若生成的CO2和H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b,则该有机物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a:2b,该有机物是否存在氧原子,有几个氧原子,还要结合燃烧时的耗氧量或该物质的摩尔质量等其他条件才能确定。例6.某有机物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该有机物分子中C:H:O原子个数比为1:2:1 B.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为1:2

C.有机物必定含O

D.无法判断有机物是否含O

答案:B、D 例7.某烃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n-1),此烃可能是 A.烷烃 B.单烯烃 C.炔烃 答案:C

D.苯的同系物

例8.某有机物6.2g完全燃烧后生成8.8g二氧化碳和0.3mol水,该有机物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31.试求该有机物的分子式.答案:C2H6O(乙醇)四.有机物完全燃烧前后气体体积的变化 1.气态烃(CxHy)在100℃及其以上温度完全燃烧时气体体积变化规律与氢原子个数有关 ①若y=4,燃烧前后体积不变,△V=0 ②若y>4,燃烧前后体积增大,△V= ③若y<4,燃烧前后体积减少,△V= 2.气态烃(CxHy)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常温常压时气体体积的变化直接用烃类物质燃烧的通式通过差量法确定即可。

例9.120℃时,1体积某烃和4体积O2混和,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原来的温度,压强体积不变,该烃分子式中所含的碳原子数不可能是

(A)1(B)2(C)3(D)4 解析:要使反应前后压强体积不变,只要氢原子个数可以等于4并保证能使1体积该烃能在4体积氧气里完全燃烧即可答案:D 例11.两种气态烃以任意比例混合,在105℃时1 L该混合烃与9 L氧气混合,充分燃烧后恢复到原状态,所得气体体积仍是10 L.下列各组混合烃中不符合此条件的是(A)CH4 C2H4(B)CH4 C3H6(C)C2H4 C3H4(D)C2H2 C3H6 答案:B、D 3.液态有机物(大多数烃的衍生物及碳原子数大于4的烃)的燃烧,如果燃烧后水为液态,则燃烧前后气体体积的变化为:氢原子的耗氧量减去有机物本身提供的氧原子数的。例10:取3.40ɡ只含羟基、不含其他官能团的液态饱和多元醇,置于5.00L的氧气中,经点燃,醇完全燃烧.反应后气体体积减少0.560L ,将气体经CaO吸收,体积又减少2.8L(所有体积均在标况下测定)。则:3.4ɡ醇中C、H、O的物质的量分别为:C____; H______; O_______;该醇中C、H、O的原子个数之比为___________。

解析:设3.40ɡ醇中含H、O原子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和y 则: x+16y=3.40ɡ-2.80L/22.4L·mol-1×12ɡ·mol-1......方程① x/4-y/2 =0.560L/22.4L·mol-1......方程②

⑴、⑵联解可得:x=0.300mol y=0.100mol 进而求得原子个数比。

答案:C.0.125 mol、H.0.300 mol、O.0.100 mol;

该醇中C、H、O的原子个数之比为 5∶12∶4 五.一定量的有机物完全燃烧,生成的CO2和消耗的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一定时: 1.生成的CO2的物质的量小于消耗的O2的物质的量的情况

例11.某有机物的蒸气完全燃烧时,需要三倍于其体积的O2,产生二倍于其体积的CO2,则该有机物可能是(体积在同温同压下测定)A.C2H4 B.C2H5OH C.CH3CHO D.CH3COOH 解析:产生的CO2与耗氧量的体积比为2:3,设该有机物为1mol,则含2mol的C原子,完全燃烧时只能消耗2mol的氧气,剩余的1mol氧气必须由氢原子消耗,所以氢原子为4mol,即该有机物可以是A,从耗氧量相当的原则可知B也正确。答案为A、B。2.生成的CO2的物质的量等于消耗的O2的物质的量的情况

符合通式Cn·(H2O)m 3.生成的CO2的物质的量小于消耗的O2的物质的量的情况

⑴若CO2和O2体积比为4∶3 ,其通式为(C2O)n ·(H2O)m。

⑵若CO2和O2体积比为2∶1,其通式为(CO)n ·(H2O)m。例12.有xL乙烯和乙炔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需要相同状态下氧气yL,则混合气体中乙烯和乙炔的体积比为

()

A. B. C. D.

例13.某有机物X燃烧时生成CO2和H2O,1 mol X完全燃烧时消耗O2 3 mol.(1)试写出X可能的分子式(三种):。(2)若X不跟钠和氢氧化钠反应,0.1 mol X与足量银氨溶液反应生成43.2 g银,则X的结构简式为.答案:

1、C

2、(1)C2H4、C2H6O、C3H4O2(2)OHCCH2CHO 四.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一、中学化学中同分异构体主要掌握四种: CH3 ①碳干异构:由于C原子空间排列不同而引起的。如:CH3-CH2-CH2-CH3和CH3-CH-CH3 ②位置异构:由于官能团的位置不同而引起的。如:CH2=CHCH2CH3和CH3CH=CHCH3 ③官能团异构:由于官能团不同而引起的。如:HC≡C-CH2-CH3和CH2=CH-CH=CH2;这样的异构主要有:烯烃和环烷烃;炔烃和二烯烃;醇和醚;醛和酮;羧酸和酯;氨基酸和硝基化合物。

④顺反异构:高中仅烯烃中可能存在,且C=C同一碳原子所连的两个基团要不同。

二、烷烃的同分异构体书写回顾

以C7H16为例:

1、先写最长的碳链: C-C-C-C-C-C-C

2、减少1个C,依次加在第②、③......个C上(不超过中线): C-C-C-C-C-C

3、减少2个C:

1)组成一个-C2H5,从第3个C加起(不超过中线): C-C-C-C-C

2)分为两个-CH3

a)两个-CH3在同一碳原子上(不超过中线): C-C-C-C-C C-C-C-C-C

b)两个-CH3在不同的碳原子上:

C-C-C-C-C C-C-C-C-C

三、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技巧

1、一卤代烃种数与烃的质子峰个数、化学环境不同的氢原子的种数的关系

[例1]某烃的分子式为C5H12,核磁共振氢谱图中显示三个质子峰,该烃的一氯代物有 种。

[解析]写出C5H12的各种同分异构体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 同分异构体 质子峰数 一氯代物 CH3CH2CH2CH2CH3 3 3(CH3)2CHCH2CH3 4 4 C(CH3)4 1 1 【小结】

(1)烃的一卤代物种数 = 质子峰数 = 化学环境不同的H原子种数

(2)分子结构越对称,一卤代物越少,分子结构越不对称,一卤代物越多。

[练习] 某有机物A的分子式为C8H8O,A能发生银镜反应,其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二种,试写出A的可能的结构简式。

2、丁基异构的应用

(1)写出丁基的四种同分异构体:

CH3CH2CH2CH2-(2)写出分子式为C5H10O的醛的各种同分异构体并命名:

CH3-CH2-CH2-CH2-CHO 戊醛

(3)分子式为C5H12O的醇有 种能被红热的CuO氧化成醛?

3、将“残基”拚成分子结构简式的技巧

[例3]某烃的分子结构中含有三个CH3-、二个-CH2-、一个-CH-,写出该烃可能的分子结构并命名。

第一步:找中心基(支链最多的基):

第二步:找终端基(-R)构造分子骨架:-CH3(3个)

第三步:将中间基插入:2个-CH2-(1)插入一个“-CH2-CH2-”,三个位置等同,故只有一种:CH3-CH2-CH2-CH-CH3

(2-甲基戊烷)

(2)将两个“-CH2-”插入,三个位置等同,故只有一种:CH3-CH2-CH-CH2-CH3

(3-甲基戊烷)

[练习]某有机物分子结构中含:一个 ;一个-CH-;一个-CH2-;3个CH3-;1个Cl-,则请写出符合条件的该有机物的可能的结构简式: 【跟踪训练】

1、目前冰箱中使用的致冷剂是氟里昂(二氯二氟甲烷),根据结构可推出氟里昂的同分异构体 A.不存在同分异构体 B.2种

C.3种

D.4种

2、某苯的同系物的分子式为C11H16,经测定,分子中除含苯环外不再含其它环状结构,分子中还含有两个甲基,两个亚甲基(-CH2-)和一个次甲基。则符合该条件的分子结构有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3、某苯的同系物,已知R-为C4H9-,则该物质可能的结构有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4、菲的结构简式为,它与硝酸反应,可能生成的一硝基取代物有

A、4种 B、5种 C、6种 D、10种

5、分子式为C8H16O2的有机物A,在酸性条件下能水解生成C和D,且C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成D。则有机物A的结构可能有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6、苯的二氯取代物有三种,那么苯的四氯取代物有 种.7、有机物

按系统命名法的名称是,该有机物的一氯代产物有 种。

8、二甲苯苯环上的一溴取代物共有6种,可用还原法制得3种二甲苯,它们的熔点分别如下: 6种溴二甲苯的熔点(℃)234 206 213 204 214.5 205 对应还原的二甲苯的熔点(℃)13-54-27-54-27 54 由此推断

熔点为234℃的分子的结构简式为为 ;

熔点为-54℃的分子的结构简式

上一篇:追随中国梦 实现价值观下一篇:湖北随州中考满分作文:平凡也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