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与生产的辩证关系(精选8篇)
一、当前企业在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关系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一是重生产效益轻安全生产。个别领导只
重视生产效益,忽视安全投入、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认为有了经济效益就有了一切。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导致生产组织上的主管臆断性,不能正确处理“生产必须产全,安全促进生产”的辩证关系,导致了一系列事故的发生和效益的下降,甚至导致企业停产或关闭。
二是把生产与安全对立起来。把效益放在第一位,把安全摆在第二位,认为只要效益上去了,出点事故也是正常的,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严重的偏差,背离了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以人为本、本质安全的安全工作理念。
三是就职工而言,目无章纪,冒险蛮干。有的人为多拿奖金而违章违纪、冒险蛮干,对待“三违”现象麻木不仁。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辩证关系
一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统一的整体,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安全生产是经济效益的前提和保证,经济效益是安全生产的必然结果。只有搞好安全工作,才能保证正常的生产秩序,才能提高经济效益;有了经济效益,安全防范设施才有条件得以保障和改善,两者不可偏废,但安全是重中之重和基础之基础。
二是安全是潜在的效益。所谓潜在就是在初期看不见、摸不着,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被发现或发觉,潜含在整个生产的全过程或结果之中。安全具有正负效益的两重性,既安全生产是潜在的正效益,不安全(或发生事故)就是潜在的负效益。潜在的正效益来自于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反之都是潜在的负效益。正效益蕴含在整体效益中,不明显;而负效益非常明显,经济损失相当严重,有的甚至无法估量。即使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只有确保安全生产,平安无事,取得效益才是实实在在的,否则,就有可能产生负效益或效益的负增长。因此,我们要从安全与效益潜在的两重性中,进一步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把它看成企业整体效益的一部分。
三是找出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平衡点。对企业而言,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两者之间既辩证统一,又相互矛盾,解决这对矛盾的关键就是找出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作为一个企业,应该明确企业的责任和目的。我们不能忽视安全,也不能不要效益,要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职工的切身利益,这是责任的体现和每一个企业的根本目的。没有安全,企业很难维持正常运转。合理的安全生产投入,能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也就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找准了这个平衡点,企业的安全投入就能充分保障,基础就会不断巩固,管理水平就会提高,经济效益就会随之增长,企业就能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三、通过做好安全工作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一要正确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安全工作,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安全生产理念。当然,企业只讲安全、不追求经济效益是不切合实际的。但安全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和条件,安全是不能用经济效益来弥补的,它体现的是我们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在现代社会中,它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大家都充分意识到安全生产对人、对企业、对社会的极端重要性,才能通过全员的积极参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减少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负面经济效应,实现和落实党的安全生产方针。
二要构建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在企业,只有有了健康的安全文化,正确的安全文化理念,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和方法,才能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和安全素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间接地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其关键是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建立制度、开展活动、采取激励措施等来转变职工的安全价值观,使实现职业安全健康成为全体职工的共同价值观,保证生产安全、防止事故发生成为职工共同追求的目标,实现企业生产价值与实现职工自身价值的高度统一成为全体职工共同的行为准则。
不平衡现象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人类的安全发展也是如此,从宏观过程上看,安全投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滞后性”,从微观手段上看,安全手段的效果往往是事故“预防型”优于事后“抢救型”[1]。从目前有关“安全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看,国外学者主要是将安全问题与职业卫生健康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侧重于事故损失及其风险预防、安全投资与安全效益的关系;国内学者则是侧重于安全活动本身的基本问题分析,涉及安全投资、安全效益、安全事故损失等问题的研究[2,3] 。
本文将安全投入与经济增长联系起来,研究安全投入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并定量研究其内在关系,为政府实施合理的安全生产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1 安全投入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
1.1 安全投入促进经济增长
初步测算,我国每年因安全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亿元以上,加上间接损失达2000多亿元,约占GDP的2.5%[3]。换言之,如果我们做好了安全生产工作,全面实现了安全生产,其经济效益就相当于GDP净增约2.5个百分点,就业岗位约增加500万个(根据估算,平均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提供近200万个就业岗位),说明安全投入能够产生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的增长。本文以安全经济效益来评价安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安全经济效益包括“减损功能”和“增值功能”[4,5]。
1.2在经济合理增长的同时要保持适度的安全水平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安全的需求也在逐步提高,政府对安全的重视也在逐步提高。而事故和危害的来源及程度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状况及规模有关,安全活动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状况相适应和协调,因此,我们提出在经济合理增长的同时要保持适度的安全水平,而安全投入是决定安全水平的关键因素。本文以亿元GDP死亡率来评价安全水平,亿元GDP死亡率是评价生产安全状况的一个关键指标,广受决策者们的重视。安全水平的制定目标应为人们可接受的安全程度,事故损失控制策略应为控制亿元GDP死亡率的增长速度,把降低亿元GDP死亡率从而减少损失、增加经济效益作为安全投入策略制定的一个依据[6,7]。
2 重庆市安全经济的实证分析
2.1 重庆市安全生产状况及控制目标
2.1.1 重庆市安全生产状况
重庆市2003-2009年安全生产状况[8,9,10](表1)显示,重庆市GDP呈逐年上升的趋势,7年间产值增加了2.56倍;重庆市职工人数年平均增幅为1.05%;2009年的安全投入量比2003年增加了3倍,表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安全投入占GDP的比例约为0.8%;消费总值年均增幅为15.0%;重庆市亿元GDP死亡率呈连续下降的趋势。
2.1.2 控制目标
重庆市为达到适度的安全水平,制定了“十二五”安全保障规划综合指标(控制目标),如表2所示。
2.2 安全投入与评价指标的函数关系
2.2.1 安全投入与安全经济效益[1,4,5]
根据安全生产的功能,安全生产的产出收益B=减损产出B1+增值产出B2。
首先,安全生产的减损产出可按以下的方法计算:
安全减损产出B1=∑事故损失减少量=安全措施前损失-安全措施后损失
上式的损失项目包括:①伤亡损失减少量;②职业病损失减少量;③事故的财产损失减少量;④危害事件的经济消耗损失减少量。
考虑到搜集数据的现实性,我们将安全减损产出B1 表示为:
B1 =事故直接损失减少量×(1+K) (1)
式中,K-事故损失直间比,取值为5[1,4,5]。
其次,安全的增值产出的计算,在此采用安全增值产出计算的“贡献率法”,这一方法是基于安全的技术功能保障与维护作用转变为增值作用的思想,对这种作用在全部经济增长因素中所占的比重进行考察,从而确定其贡献率,最终换算出绝对的“增值产出”。对于安全的生产贡献率的确定,本文采用“投资比重法”,即根据安全投资占生产投资的比重,从生产产值中划出安全的增值产出。则安全的增值产出的计算公式为[1,4]:
安全增值产出B2 =安全的生产贡献率×生产总值 (2)
那么,安全生产的宏观经济效益评价模型如下[1,4]:
安全经济效益E=安全产出量B - 安全投入量C (3)
2.2.2 安全投入与亿元GDP死亡率
由表1数据分析得知,随着人均安全投入的增加,亿元GDP死亡率呈下降的趋势,并且有一个开始下降快、而后渐缓的规律。符合这种变化的最基本的函数关系是负指数关系。笔者利用MATLAB得到,人均安全投入与亿元GDP死亡率:
拟合优度相关数据如下:误差平方和(SSE): 0.008149;复相关系数或复测定系数(R-square): 0.9915;调整自由度复相关系数(Adjusted R-square): 0.9489;均方根误差(RMSE): 0.09027;从拟合优度可以看出,曲线拟合的效果显著。
2.3 实例应用
2010年的若干参数已知,重庆市GDP为7890亿,物质消费总值为2878.04亿元,事故死亡人数为1793人,亿元GDP死亡率为0.23。根据表1数据,重庆市GDP按平均年增长率13.5%计算,人民消费总值按年平均增长率为15.0%计算,职工人数按平均增长率为0.015%计算,根据前文的数据和理论,得出了重庆市在“十二五”期间,为达到表2所示的控制目标(适度的安全水平)应进行的安全投入量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相关数据如表3所示。
3 结论
(1)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重庆市安全投入与亿元GDP死亡率的函数关系:
(2)安全生产的宏观经济效益评价模型为:安全经济效益E=安全产出量B - 安全投入量C ,表3数据显示,在“十二五”期间,重庆市的安全投入与安全经济效益成正相关,即逐年增加一定的安全投入量又会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的增长。
(3)研究结果表明,安全投入与经济增长具有辩证关系,在制定安全发展规划时,应充分实现安全与社会经济的“本质协调”。
摘要:安全既来源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约束。从安全投入促进经济增长、在经济合理增长的同时要保持适度的安全水平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安全投入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以安全经济效益和亿元GDP死亡率两个指标进行评价,定量分析了安全投入与评价指标间的关系,并在重庆市安全状况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分析。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安全投入与经济增长具有辩证的关系,充分实现安全与社会经济的“本质协调”,对政府进行安全投资决策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安全投入,经济增长,辩证关系,本质协调
参考文献
[1]罗云.安全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姚庆国,黄渝祥.“安全经济学”基本问题综述[J].山东社会科学,2004,(12):51-54YAO Qing-guo,HUANG Yu-xiang.The summary of bas-ic questions of safety economics[J].Shandong SocialScience,2004,(12):51-54
[3]hc360慧聪网化工行业频道.中国安全事故直接经济损失每年过千亿元[EB/OL].http://info.chem.hc360.com/HTML/0 01/006/010/5384.htm,2003-09-01/2012-03-10
[4]张杰,苗金明,周心权,等.安全生产效益的分析评价及其与安全投入的关系[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3):49-54ZHANG Jie,MIAO Jin-ming,ZHOU Xin-quan,et al.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n the effect of work safety and itsrelation with safety investment.[J].China Safety ScienceJournal,2009,19(3):49-54
[5]刘松涛.企业安全生产的经济效益分析及预测方法研究[D].济南:山东科技大学,2004
[6]李树刚,成连平,景兴鹏,等.煤矿安全投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5):93-96LI Shu-gang,CHENG-Lian-ping,JING-Xing-peng,etal.Study on construction method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safety input of coal mine[J].Journal of Safety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5(5):93-96
[7]李楠,王恩元,安胜东.系统安全投入与事故率可能性边界模型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9):80-84LI Nan,WANG En-yuan,AN Sheng-dong.Study on sys-tem safety input and accident rate possibility frontier mod-el[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7(9):80-84
[8]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重庆2009年安全生产投入突破90亿元[EB/OL].http://www.aqsc.cn/101806/101960/147 201.html,2010-2-2/2012-4-22
[9]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年度分析[EB/OL].ht-tp://www.cqsafety.gov.cn/,2010-4-15/2012-2-18
一、安全生产、党风廉政、信访稳定工作的本质属性和意义
安全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需求,是人民生命与健康的基本保证。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党从严治政的重要内容和迫切需要,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也是党和政府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保证,对于凝聚民心和树立领导干部威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信访稳定是一项群众性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信访稳定工作,对于维护企业安定团结,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安全生产、党风廉政、信访稳定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
第一,安全生产具有客观实在性,安全生产决定着党风廉政和信访稳定。安全生产是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基本保证。煤矿企业由于其自身性质和特点,通常表现为管理难度大,工伤事故率高,安全与利益容易发生冲突。因此,煤矿安全工作更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
安全生产是企业依靠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通过一定的科技技术和管理手段创造社会经济价值的一个生产实践过程。党风廉政和信访稳定则是人们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思想意识和行为。所以说,安全生产决定着党风廉政和信访稳定。
第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安全生产的根本保证。党风廉政主要是指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工作作风和廉洁从政意识。实践证明,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必须有良好的党风廉政建设环境与其相适应。煤矿企业的党员干部,一般都担任着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领导职务,如果不坚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贪图安逸和追求享受,从而忽视了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甚至出现安全管理决策失误等行为,这将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带来致命的打击。从国家有关部门对多起事故案例调查分析来看,大部分事故的起因就是领导干部的腐败和渎职行为。另一方面,由于党员领导干部腐败现象的存在,也会对企业职工队伍建设和群众性安全基础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说,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树立良好的干部工作作风,是促进安全生产的根本保证。
第三,信访稳定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煤矿信访稳定工作具有多样化特点,群众敏感性较强,某一项工作处理不好,直接影响着职工队伍的建设和企业的发展环境。煤矿属于高危行业,每一个生产环节都会存在人为的不安全因素,如果职工队伍建设出现了问题,职工的思想情绪将会直接表现在工作现场中,尤其是一些关键工作岗位,将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做好信访稳定工作,保证职工队伍的安定团结,也是实现安全生产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四,信访稳定是安全生产和党风廉政的客观反映。安全生产、党风廉政建设与信访稳定工作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一个企业,如果安全生產和党风廉政建设做得好,党员领导干部必将会赢得职工群众拥护和尊重,逐步使信访案件减少。否则,通过负面影响,将会不同程度地激化和增添职工群众与领导之间、与企业之间的矛盾,促使企业不稳定因素进一步扩大。因此,信访稳定现象直接反映着一个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安全生产工作落实的好坏。
第五,好的安全生产形势所可能存在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安全就是效益,安全生产形势好,企业经济效益和职工工资收入必将得到明显提高,职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善。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忽视以下两个负面效应问题:一是部分党员干部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廉洁从政意识将会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而淡化,把单位效益和个人功绩相比较,认为自己拿点、用点、享受点是应该的。最终结果是由小变大,掉进腐败的深渊,不能自拔。二是职工由于工作环境和工资福利待遇的提高,进一步增强了领导干部在职工群众中间的威望和可信任度,往往使职工群众忽视了对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也给领导干部产生腐败行为创造了一定条件。所以,党员领导干部在好的安全生产形势下,也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牢固树立党风廉政建设理念,时刻牢记党的先进性,坚持与时俱进,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企业的和谐稳定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依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有关原理,结合安全生产、党风廉政、信访稳定的本质属性和特点及内在联系,因此,三者之间形成了以下辨证关系: 安全生产决定着党风廉政和信访稳定,党风廉政和信访稳定反作用于安全生产,信访稳定是党风廉政和安全生产的客观反映。
对于我来说:生产实习是将来工作的一个缩影,当我们就离开学校,面对新工作,面对新的挑战,我希望我能用这么一句提醒自己,迎接挑战、抓住每次学习机会!煤矿工作是艰苦的行业,地下作业,随时有瓦斯爆炸的可能性。瓦斯爆炸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结合,还有顶板垮落,煤尘爆炸等等。然而事物都有一定的发展规律性,只有认真遵守各种安全制度,作业规程,才会尽量少发生事故。
在安全与生产的关系上,我认为安全与生产不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安全与生产之所以不是一对矛盾,就是因为它们根本不是对立的双方,安全生产是相互依存关系,安全是伴随着生产而言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安全。生产过程中必须保证安全,不安全就不能生产。人们常说:“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承认安全与生产存在着本质的必然联系,又要承认安全与生产之间存在着区别,正确理解与掌握安全与生产的辩证关系,我们要坚持一切为安全工作让路,一切为安全工作服务的观念,坚持安全为天,安全至上,把安全第一的方针落到实处,落实到井上井下的全方位、全过程,从而保证安全生产的.健康发展。
在这段短暂的实习时间里,我们的收获很多很多,如果用简单的词汇来概括就显得言语的苍白无力,至少不能很准确和清晰的表达我们受益匪浅。只是没有必要将它一一列出,因为我们知道实习期间的收获将在今后工作中有更好的体现,所以我们用某些点线来代替面,用特殊代表个别。总之在感谢土城矿务局培养我们,我们将以更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更扎实牢固的操作技能,更丰富深厚的理论知识,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提高井下工作能力。我坚信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习,从中获得的实践经验使我终身受益,并会在我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得到印证,我会持续地理解和体会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期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来,充分展示我的个人价值和人生价值,为实现自我的理想和光明的前程而努力。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总有一些艰难困苦,没经历一次都需要很多的勇气,也不是每一次都能度过苦难,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主要的是要敢于承认失败,面对失败,努力去做,解决它,有这个决心,我想人生会成功的,至少可以无憾!
摘 要:煤矿安全生产方针是党和国家为确保煤矿安全生产而确定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煤矿在生产经营活动涉及到各个方面,要切实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当生产建设中与安全发生矛盾时,安全是第一位的,要树立人是最宝贵的思想努力做到不安全就不生产。措施不落实不产,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生产经营各项指标。
关键词:强化培训 摆正安全 生产关系
一、切实抓好职工的培训工作,牢固树立安全的第一思想
由于煤矿职工整体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国家法律法规的学习了解不够全面,对煤矿自然灾害及生产过程中安全知识,操作技能欠缺很多,职工的自我保安意识和自我保安能力直接制约,现场管理水平的提高,培训是根据职工素质的主要手段,许多事故的发生,主要是无证上岗,未进行岗上培训,致使法律法规和安全意识淡薄或缺乏安全专业技能知识造成的,只有强化培训,才能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才能保证职工正确的操作,先进设备和应用先进技术,才能进行科学管理,以《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煤矿安全规程》等法律法规作后盾,安全工作,才能有效实施。因此,在职工培训方面,应当作为安全管理基础的重点来抓,每年 制订培训计划,分期分批,有针对的安全培训。
1、首先从全矿的管理干部抓起,按时参加上级举办的二三级培训班,切实增强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干部的管理水平,在煤矿生产过程中能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彻底改变重生产轻安全思想,杜绝违章指的现象发生,也是确保安全生产的第一要因素,也是职工面前知法懂法的榜样,做到一级带关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潜在作用。
2、狠抓职工的培训工作,建立健全职工培训管理制度,制订培训目标,制订奖惩办法,使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对每位职工进行系统培训,掌握和了解矿井灾害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操作规程》、《作业规程》规范施工作业,特别对工种有针对性培训讲解,真正提高每位职工自我保安意识和安全第一思想,形成违[章作业的良好风气,生活过程中出现不良安全因素时由被动执行变为主动处理,深知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认识生命是第一位的,切实做到不安全就不生产。
二、摆正安全生产,生产与效益的关系
安全与生产是对即对立统一矛盾,某些干部和职工往往出现认识上的错误,认为没有生产就没有效益的想法,损失了人的一己私利,这样存在侥幸心理及蛮干行为,以致于造成事故的出现,所以只有摆正安全与生产的关系,才能命名安全第一的方针得到落实,生产工作才能在安全前提下顺利 开展,我矿在2008年12月份工作为倾斜长壁而采,即将结束,1061工作面接续准备工作,在紧锣密鼓进行,由于两工作之间的安全煤柱在20m左右,因受地质作用影响局部地质,煤层受压应力的影响,出现破碎带,老牢窑积水有煤壁出现渗水现象,作为本人分管全矿技术工作,发现水害情况后,立即召开安全办公专题会议,针对渗水的这一严重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采取处理措施,当提出停止1061工作面生产进行处理时,矿级干部意见出现分歧,分管生产矿长有不同意见,这样工作面接续就会失调,景竞影响正常生产,下月生产计划很难完成,很可能影响2009年的生产的计划。1061工作面30天时间可以完成准备工作,再坚持几天再进行处理。生产矿长从安全认识上不到位,重生产的心理严重没有摆正安全生产关系。当时多数同志表示反对,现已出现水征兆,我们不能冒险作业,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不安全决不能生产,分析利害关系后,很快统一思想,决定对原工作面的老塘积不进行探放,经10天的处理后,隐患事故的发生,虽然影响工作面的正常接续,但是,避免了一起水害事故的发生,生产上欠帐,可以争回来,如果安全出了问题,是无法弥补的,通过这一事例,说明了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提高了,安全生产关系摆正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得到了落实,虽然生产和效益有一定的影响,这是一笔小帐,如果出现事故,损失是不可估量 的。
三、加强班组长管理,转变思想观念
煤矿现场来之不易的大量工作要靠班组长,在现场中管理来完成,因为班组长在一线掌握着工作的分配权,奖扣工分权等,班组长说很有号召力,如果班组长能够牢牢绷紧安全这根弦,处处按章作业给工人做出样子,能够勤检查,勤督促,勤提醒,狠抓工程质量,严格管理,那么现场管理工作就容易搞好。
搞好班组职能转变,首先要加强对班组长的教育,搞好班组长的学习培训,通过教育,使班长改变原则重生产轻安全的思维方式,弄明白安全与生产的关系,现场管理与安全的关系,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其次要加强对班长的考核和管理,要经常不断严格考核班长和安全情况,好的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表扬,给予奖励差的严肃批评帮助,给予处罚通过各种宣传工具介绍他们经验,事迹,使广大班长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对于安全不称职的班长要撤换等措施,牢牢把住安全关。
四、运用科学手段,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是通过法律、法规,控制人的行为规范,就是计划组织,措施就是计划组织,措施协调和控制,从约束行为概念引导,可将有组织的协调行为对象有目的、有步骤、有系统的进行工作,有效的预先发现,分析,消除或控制生 产过程中的各危险,防止事故的发生,避免各种损失,推动企业生产正常进行,生产系统是由人、财物、环境组成,安全管理中的重之中重是人,关键是做好人的思想工作,树立安全意识,认真做到生产过程中的“三大规程”的技术水平,熟练掌握本工种的技能,大大减少生产环节中有可能发生的一系列隐患,生产是保证安全投入的经济后盾,可是必须正确了解安全与生产的相互关系。
CLUE
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
人际关系对安全的影响原理
人际关系对安全的影响因素
人际关系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人际关系对安全管理的影响
CONTENT
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
人际关系指人们之间在相互交往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心理上的关系。人际关系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社会与个人直接联系的媒介,是人们进行社交的基础。 人际关系对安全的影响原理
安全生产需要劳动者在稳定的情绪、平静的心境下集中精力地工作,但是不良的社会人际关系会给个体带来各种复杂的心理状态。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很难把这些心理矛盾和杂念排除在工作之外,以致造成分心或反应迟钝等情况,使作业失误增加、不安全行为增多,甚至导致事故的发生。
如果发生不愉快的事件:
工作中的同事或上下级之间——受到处分或不公正批评,上下级关系不正常 生活中的家庭成员之间、亲戚朋友之间——亲友亡故、失恋、家庭闹矛盾 邻里之间——邻里之间不团结
与陌生人之间——不愉快的事件
导致:
紧张、焦虑、恐惧、易怒、抑郁等心理, 精神疲劳,观察力、注意力、理解力下降. 人在生产活动中心理和行为的不稳定, 甚至导致事故的发生.美国心理学家通过调查研究,列出了涉及人际关系中各种事件的心理紧张等级表。
表1心理紧张平均值与相对应的后果 一年内心理紧张平均值
超出150
超过300
低于30 序号后果 可能导致疾病或发生意外事故 几乎100%会生病,发生意外事故或工作中发生差错的可能性更大.心理稳定、身体健康 表2部分事件的心理紧张平均值 事件 配偶死亡 离婚 心理紧张平均值 100 7
368
夫妻分居 解雇 工作调动 子女离家 与上级相处不好 睡眠习惯的变化 65 47 39 29 23 16
人际关系对安全的影响因素
1、人际关系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企业群体凝聚力增强,使人心情舒畅、工作积极性提高,使群体
成员团结一致,提高群体及成员的安全生产绩效。
发生矛盾和冲突且没有妥善解决:双方产生冷淡、敌视、忧虑或苦闷等心理状态,使人
紧张、注意力分散,影响个人身心健康,人在生产活动中心理和行为不稳定、导致事故。
2、家庭关系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
家庭关系: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影响极大、家庭是调节情绪和消除疲劳的场所。 家庭关系和睦:回到家里就能得到休息和调养、恢复体力和精力;在单位里不顺心通过
向家人诉说会得到安慰和劝解、平复心绪。
家庭关系不好:加深烦恼,工作表现消极,不能集中注意工作,发生事故。
每一个对家庭怀有深厚感情的职工都应在生产中遵章守纪,这是对个人和家庭负责。 家庭对职工有亲情关怀和教育的责任和义务,通过职工家属、子女给职工写平安信,由
伤亡职工的家属讲述事故,激励职工的家庭亲情感、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和保证安全生产的责任感。
3、群体行为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
群体的社会环境和动力状态影响劳动者的思想、情感及个性的形成。群体规范有正式规定的,也有不成文的标准,人们通过模仿、暗示、服从等心理因素互相制约。
如果有人违反这个标准,就会受到群体的压力和“制裁”。群体非正式 “领袖”的言行
常被别人效仿,如果群体规范和“领袖”是符合领导期望的,众人行为的方向和动机正确时,就产生积极的作用,反之则产生消极作用。
【许多刚进入单位的新人,由于对单位不是特别了解,自我意识发展水平低,显得较为不自信,那么这些新人特别容易产生从众行为。若使安全作业规程真正成为群体规范,且有“领袖”的积极履行,就会使规程得到贯彻。许多情况下,违反规程的行为无人反对或有人带头违反规程,这个群体的安全状况就不会好。】
4、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与市场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
国家政策、法规对于企业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样对于员工的心理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政策法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醒员工按规章作业。
市场需求上涨,企业的利润增加,工人工资提高,工作干劲更高,也可能为了片面追求
产量而发生不安全行为。
人际关系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人际关系对安全生产的正作用力
(1)生产工作负责人必须既有过硬的技术又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和号召力(人际关系)。能正确处理工作组中人员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保证这个工作组技术过硬、关系融洽,圆满地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
(2)在班组日常工作中,班组成员间互相尊重、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互相帮助,会形成一个融洽的工作氛围。人的有限的精力就会投入到工作当中,就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工作过程中的相互关心,也会提升工作的安全系数,从而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3)从宏观角度看,人、班组、部门之间如果在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中展开有机的协作,本着一个共同的目的安全生产,将会省去一些不必要的繁琐和推楼,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这样,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就会得到有效的落实,会使各项安全生产工作稳步推进。人际关系对安全生产的反作用力
(1)如果一项工作的工作负责人仅是专业技术过硬,但不能正确组织和领导整个土作组中的工作成员,势必会给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例如,甲为项设备检修工作的负责人,乙和丙为此次工作的工作班成员。甲一心想如何尽快将工作干完,却忽视了乙和丙的情绪变化;而乙和丙因平时与甲不和,加之对甲的一些做法不满或其他的原因容易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而在瞬间或一段时间内忽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使人身或设备事故的发生成为可能。】
(2)人际关系应该与人情关系严格区分开来。决不能以安全生产为代价去诠释人际关系的好坏。
【如在一项设备检修工作中,甲为工作负责人,乙和丙是工作班成员,丁是该工作票以外的人员。丁与甲或乙、丙的交情都不错,对该项工作也比较熟悉。故在该项工作进行过程中,甲等人请求丁帮忙操作或是丁主动要求帮忙,都违反了工作票的有关规定。而几个人又都认为彼此对设备很熟悉,都对对方有一种依赖心理。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就有一可能麻痹大意,不去认真核对设备名称和编号,疏于监护,盲目地进行操作。正是基于这一连串的对人际关系的错误理解,才使得事故的发生成为可能。】
(3)从班组到全局,如果人际关系不理想,大家就很难形成一股合力,安全生产工作开展起来就会遇到种种障碍。各种安全规程规定的学习流于形式,出了安全事故,相关人员和单位互相推脱、逃避责任,而不是从根本上查找和分析事故原因,事故的真正责任者和应受教育者难以受到及时的处理和教育,整个安全生产局面会因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而造成混乱。 人际关系对安全管理的影响
安全管理中的人际关系
所谓安全管理的人际关系就是在一个共同目标指引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关系。因此决定了安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必须遵循以互相尊重为原则,从防患于未然出发,努力提高职工遵守各种安全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增强职工自我保护能力。
人际关系对安全管理的影响
1、有利于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从交往中不断获得搞好安全生产的信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逐步形成了一个信息社会,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企业的安全管理必须适应这一变化的形势和情况。在安全管理中,只有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广泛接触、谈心、交朋友,才能从中不断获取搞好安全生产的信息,并使安全规章制度或安全技术措施更加切实可行。
【如某矿生产技术部门制定一项关于生产月材料与生产任务完成率月考核指标的文件,文件一下发,便在采煤、掘进队职工中引起了较大的不满情绪。据职工反映,月材料消耗与生产任务完成率考核的文件,不符合现场生产的实际情况,硬绑绑的指标任务在工作面变化,如:工作面冒顶、片帮、岩石变硬、煤层厚薄等,这样一来必然导度变致工人生产任务完成不了,采掘工人工资额下降,必然影响到整个队伍的稳定。矿生产技术部门根据职工这一反映,修改了文件,并与劳工部门商定,重新制定考核指标,采取劳工部门人员每旬下井到采煤工作面现场量煤厚、到掘进头工作面进行岩性的坚硬程度认可,采取上下浮动性指标,使材料消耗与生产任务完成率考核文件与现场实际生产条件相吻合。这样一来,职工的逆反情绪消除,稳定了队伍,促进了生产的正常开展。】
2、有利于提高职工的自我保安能力,进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安全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而动态管理中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此,我们必须经常围绕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及安全素质而耐心主动地和他们交往,在交往谈心的过程中不断地灌输安全知识和意识,在交往和谈心中增强工人的安全意识。
【从新工人招工入矿安全技术培训开始,安全管理人员就与职工发生了关系,作为安全管理人员,就必须以主人的身份招待好新工人,让职工的初次来矿心理中容下我们,不能一开始就扳着一副严肃的面孔,上课讲安全大道理,下课也讲安全大道理,我们必须从初次认识中了解职工的家庭情况、文化程度,并介绍矿里的生产情况、安全管理规定等,在和工人亲切交谈中展开安全教育。新工人正常上班后,安全管理人员可利用现场监察管理时间,到新工人所在的工作地点,现场讲解生产操作方法,手把手地指导新工人;利用组织“安全活动日”时间,总结队伍一周来的安全生产情况,讲评分析所存在的“三违”现象,结合事故案例教育,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让职工谈谈感受等,从而让职工在交谈中接受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教育,进而达到职工自觉遵守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提高职工的自我保护能力,进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我们必须从尊重人这一原则出发,把工人当成朋友兄弟、姐妹看待,把职工的安全当成自己的安全,处处以身作则,讲安全,做遵守安全规章制度的模范。】
3、有利于实行群防群管,缓和对抗情绪,减少逆反心理
现阶段的安全管理,整个过程离不开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它们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有力保证。突出的矛盾就是单纯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离开了思想政治工作、离开了深入细致的解释工作、离开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之间的宽容理解,容易产生对抗、逆反心理。
【如:某矿采煤队部分职工在受经济处罚及行政处分后,产生对抗情绪,炸毁生产作业巷道,造成国家财产蒙受损失,影响了矿井的安全生产。作为安全管理人员要经常下班组,参加安全活动、召开座谈会、交流现场实际存在的问题,认真倾听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做好耐心解释和教育工作,让职工接受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从而实现要他们安全向他们自己要安全的转变。】 人际关系对安全管理工作影响的结论
一、异化与归化的定义
异化与归化在内涵上实际是直译与意译的延伸。一般认为,归化和异化概念的范围要大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主要是针对语言层面而言的, 即译文的表达形式是否要遵循原文的词句结构、语言格律和修辞手段等。归化和异化除了语言层面以外,还有一个文化的维度,即译文在处理富有文化色彩的概念时采用何种策略,是否予以保留或是加以改造。
根据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归化和异化的定义分别为: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or Domestication):A term usedby Venuti to describe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in which a transparent,fluent style is adopted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strangeness othe foreign text for TL (target language)-readers.Venuti traced throots of the term back to Schleiermacher’s famous notion of thtranslation which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as much as possible,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 him.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or Minoritizing Translation):A termused by Venuti to designate the type of translation in which a TT(target text)is produced which deliberately breaks target convention by relating something of the foreignness of the original.Venutsees the origin of such a concept in Schleiermacher,who discusses the type of translation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author in peace,as much as possible,and moves the reader towardhim.
这样的定义把归化异化的概念和Venuti及Schleimermacher两个人紧 紧捆绑在 一起 ,更多讲的是 两个概念 的由来。
郭建中在《当代美国翻译理论》一书中对归化与异化进行定义如下:
归化的翻译,就语言而言,要通顺易懂,要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规范;就文化而言,要把源语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加以改变,使之符合目的语的文化规范和禁忌,符合目的语文化的伦理道德和意识形态。也就是说,归化的翻译,有效地替代了外国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来说既通顺又易懂。
异化的翻译,就语言而言,要有意打破源语的语言规范以保留源语的语言规范, 故有时甚至有意地要使译文不通顺;就文化而言,则要求保留源语文化的观念和价值观,甚至对目的语文化提出挑战,以使读者了解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
这样的定义既阐述了语言及文化层面都是翻译策略需要涉及的,又描述了各自会达到的效果,属于比较全面的。当然,关于二者的定义,其他诸多学者也给出过自己的见解,但其实质与上述论调差异不大。
二、异化与归化的辩证关系
1.相 互 对 立
从异化与归化的定义来看,二者的对立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就归化而言,目的语是最终目标,目的语的语言文化规范是最终标准,目的语读者是最终服务对象。所有源语中具有自身特点的语言形式和文化价值都应被替换成目的语读者熟悉的内容,以使译文在目的语读者看来更为通顺易懂,也使译文符合目的语文化的伦理道德和意识形态。就异化而言,源语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为保留源语语言样式和文化价值,可以打破目的语的语言规范和文化观念,以使目的语读者了解源语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特点,保留源语语言的异质性,而通顺与否不是异化翻译所考虑的重点。作为两种价值取向完全相反的译法,对同样的文本进行翻译所取得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下例:
(1)to grow like mushrooms
异化:像蘑菇一样生长
归化:如雨后春笋一般
(2)He is as thin as a shadow.
异化:他瘦得像影子。
归化:他瘦得像个猴子。
(3)six of one,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异化:六个对半打
归化:半斤对八两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归化译法固然通顺,但对源语的文化特色难以保留,源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消失殆尽;而异化译法虽有助于目的语读者了解到源语的语言习惯、文化价值等,却难以将原文真正的内容传达出来,甚至会由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而产生误读,使目的语读者完全不知所云,摸不着头脑。又如狄更斯的名著David Copperfield两个中译本(董秋斯、张谷若)中不同翻译策略产生效果的比较:
(4)...as I kenw she was anxious to get home,and betweenfire,food,and pickpockets,could never be considered at her easfor half-an-hour in London ...
董译:……因为我知道她急于回家,并且,介居于火、食品、扒手中间,她在伦敦不能有半点钟的安心……
张译:……因为我知道她急于要回到家里,同时,又怕房子着火,又嫌吃的东西,又怕遇见扒手,她在伦敦,连半点钟的工夫都难说能把一颗心放下……
这两则译例中, 董的翻译将原文信息一丝不落地表现出来,极尽“信”之能事,翻译得一丝不苟、严丝合缝;然而,其异化翻译的“不通顺”之弊也是一目了然,完全使文学作品失了韵味。张译的归化法注重的是译语的“地道”属性,译文明显通顺而且具有风格,但对于原文形式并没有做多少保留。由此可见,纵然是同样的文本,不同的策略取向所达到的效果可直接影响到整个作品在目的语当中的价值体现。
在译学界, 历来有很多人将二者视为一对二元系统的对立两极,只可选其一而不可混用。比如Venuti对异化译法极度追捧,甚至认为只有异化法才能抵抗“英美文化的霸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上的殖民主义”(《西方译学理论辑要》杨建华,2009:198),以体现对文化差异的容忍、接受和尊重以及对文化多样性的追求。国内的译者如刘英凯, 也有和Venuti相同的观 点 ,认为归化策 略“是抹杀 其民族特点 ……是对原文的歪曲”。其他一些学者如秦洪武、冯建文等则认可归化译法的价值,认为“这方法的正确运用并不违背翻译的忠实原则,而是这个原则在翻译实践中的延伸和活用”。
毫无疑问,由于归化与异化策略“在处理形式与内容这对翻译基本矛盾,以及政治、文化、语言、翻译要素等问题上立足点不同,观点迥异,处理方法相反,它们之间的对立关系是很明显的”(孙迎春,《第二次大水》,2008:212)。
2.互 为 补 充
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矛盾对立的统一,翻译也不例外。归化与异化既相互对立,又互为补充。实际上,即使是完全信奉归化译法的人, 也不可能做到彻底的归化, 反之亦然。任何两种语言之间都具有相同之处,也具有不同之处,翻译时不管使用什么样的策略, 其目的都是忠实地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文体风格和文化内涵。归化与异化二者殊途同归,互不排斥,互相补充,任何一部好的译作其实都是二者的结合体。
一般来讲, 如果源语文本表现的语言和内容都能够在目的语找到对等物的时候,或直译过来后可轻易被目的语读者充分理解的情况下,异化法就是最佳选择。如下例:
(1)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
(2)to add fuel to the flames→火上浇油
(3)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
(4)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上述4例均为异化译法得当的典型例子。如例(1),时间如金钱的比喻在各个语言中均是存在的, 这里体现了不同语言文化之间也是有相通之处的, 这种相通之处便为异化翻译提供了可能性与可行性。例(2)、(3)、(4)中承载的文化信息均来自于生活常识, 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生活中普遍的现象和风俗, 因此这里的异化译法既可以保留原文形式又可以传达原文的内容。这几例中,通过异化译法,译者成功地保留了源语的异国文化与风情。
当源语文本在翻译为目的语文本时会出现目的语词汇空缺或者有产生歧义的可能, 又或者源语文本带有强烈的自身文化、地域特点时,归化译法是最恰当的翻译策略。如下例:
(1)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
(2)力大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
(3)阳文的“八字”→an inverted V
(4)To take French leave→不辞而别
(5)The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一朝被 蛇咬 , 十年怕井绳。
上述5例中,均采用归化译法应对翻译当中遇到的文化难题。当原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使用异化译法翻译过来容易产生曲解, 且原文所要传达的内容在译入语中有相对应的约定俗成的表现法时,归化法就可以发挥长处,使译文产生同样的效果。比如例(1),汉语中并不习惯用盲人与独眼人的比较来表示退而求其次的情况, 但是有能表达同样内涵的俗语;例(2)中,在汉语读者的语 言习惯中 ,牛是比马 力气更大 的动物所以strong的程度用牛来形容更能引起汉语读 者的共鸣 ;例(3)中“八”字在这里表示 的是形而不是 义 ,因而是无论 如何不能当做数字来翻译的, 而英语中能表此形的只有倒置的字母“V”;例(4)的法式离别特指的是一声不吭地离开,对于普通汉语读者来说,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欧洲文化知识,直译过来恐怕就会在理解上有难度。例(5)的英文表达的意思并不仅限于烧伤, 更指受过一次伤害后对类似的事物都会有恐惧———这不正是汉语俗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所表达的寓意吗? 这样的句子若使用异化译法,则会增加读者阅读的难度,并且阻碍译文的通顺。
由此可见,异化和归化都无法孤立地解决所有翻译中的难题,而将两者有机结合可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强大能量,其二者相互补充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三、结语
关键词:国有煤矿廉政稳定安全生产
国有煤矿在经济支柱产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生产过程中,需将一系列反腐倡廉论述落到实处,切实转变领导干部作风,促使煤矿企业的安全发展。
1. 国有煤矿廉政建设面临的问题
1.1在思想认识方面比较模糊
第一,少部分党政领导人员对廉政建设认识上比较模糊,错误地认为廉政建设会导致煤矿发展进程滞后,将廉政建设同企业发展相对立;第二,小部分党政领导人员在监管方面认识模糊,监督意识薄弱,误认为监督意味着不信任领导或者监督过严将导致领导人员在主观能动性发挥方面有所削弱;第三,少数党政领导人员在思想方面不够健康,等级观念、特权思想等官场陋习仍旧存在,造成了关系网、官本位等不良现象的出现;第四,纪律检查部门进行新问题调查研究时未做到深入,在工作能力和机制无法适应反腐需要。另外,少数监察领导人员在工作上有畏难心理,工作中,自信不够,造成了廉政建设与国有煤矿发展不符。
1.2在责任追究方面不够严格
国有煤矿在廉政方面的法制不够健全,预防腐败方案措施不多,在制度上并没有落到实处。对有问题的党政领导人员,通常考虑了面子关系或者是人脉关系,往往都是睁只眼闭只眼,放纵了违规行为,就使得腐败风气进一步滋长。因而,常常出现贪污受贿现象,使得责任追究效果进一步弱化。
1.3教育理念、手段落后
廉政稳定需要借助教育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对党政领导人员在执行力、自觉性等方面都会有所提高。纵观当前,国有煤矿对党领导人员开展教育时存在许多误区,将生产、经济效益置于首要位置,看中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国有煤矿虽然开展了廉政建设,然而,却存在手段陈旧、形式单一等不足之处,没有与时代发展要求相符。传统采用的是书本形式,从当前发展趋势来看,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等新兴技术手段,更没有达到理想效果。
2. 国有煤矿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
2.1监管体制不够健全
国家在煤矿安全生产方面制定了相关法规政策,这就需要监察部门按照法规政策开展监察。然而,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地方监管在力量方面有所削弱,这就导致了国有煤矿在监管力度方面过于分散,未形成合力,在安全监管上效果不高,管理资源没有发挥好应有的作用。
2.2国有煤矿职工队伍人员文化素质低
煤矿工作通常具有风险较大、报酬略低、工作强度大等特点,职工队伍存在文化程度低、安全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我提升意识不强等问题。领导干部应当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将素质提升任务分解到各支部、党员干部,逐级进行压力传递,进而提高工作效率、质量,为企业发展做贡献。
3. 国有煤矿廉政稳定与安全生产二者间的关系分析
3.1狠抓干部作风问题,提高执行力
由于煤矿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工作重点在井下生产一线的基层,领导人员应模范遵守矿领导跟带班制度。同时不断学习新技术,增加知识储备,通过这种方式的采用进一步提高矿领导干部带班质量和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准,全面提高安全生产法规、制度、措施的落实与执行成效。健全领导人员工作考核机制,激励干部工作作风转变,营造融洽安全工作氛围。工作中,需要进行正面典型树立,借助榜样开展干部教育工作,运用典型事例达到引导人、激励人作用。通过身边党员进行教育宣传,进而使得广大领导干部牢记党宗旨,牢固树立为民服务意识。形成安全生产体制,构建宣传教育体系、技术保障体系、信息网络体系、法律法规体系等,为安全生产提供优秀职工队伍保障。
3.2搞好干部作风建设工作
干部作风问题在党的形象树立过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领导人员作风好坏与党群干群关系有着密切联系。因而,对领导人员作风建设问题需要做到不断加强,广大领导干部应在思想作风、生活作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有所转变。干部作风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树立廉政楷模,在养成了廉政、秉公用权等工作作风之后,才能够真正做到为广大职工谋求福利。权力有利亦有弊,能造福一方百姓。若存在滥用权力现象,就会阻碍干群正常关系,阻碍企业团结协作状态,阻碍企业健康发展。同时,相关领导人员还应做到勤俭节约,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工作作风。党政领导人员还需要持有健康生活情趣,面对尘世中众多诱惑、物欲喧哗,做到洁身自好。不断提高自身忧患意识,对不足之处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采取高效措施予以纠正。真正做到管住手、管住嘴、管住腿,将廉政与煤矿安全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
3.3对违纪问题进行严肃处理,使职工利益得到保障
要想防止违纪问题发生,就要对侵害职工行为加大惩治力度。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需要借助纪检监督、职工举报等形式,促进信访渠道得到进一步畅通。对职工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应当做到及时发现、严肃处理,减少党政领导人员违纪现象的出现。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一方面对腐败问题产生了震慑作用,另一方面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确保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时刻处于良好政治氛围里。同时,对“四风”问题应当充分发挥其治本功能,查明问题发生缘由,制定科学合理的防范制度,借助典型问题对相关人员起到警示作用、教育作用、引导作用。查处问题需要公开处理,从而做到公开、透明,在源头上达到防腐效果。国有煤矿需要建立一支活力强、素质高的干部职工队伍。队伍建立成功与否同廉政工作的开展有着密切联系。在人员选配方面需要选择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开展工作,对选配人员需要加强教育培训力度,增强各级人员责任意识。纪检人员应深入到矿区、生产一线中,在实践活动中使工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年轻领导人员上,需要借助各种形式提升素质。在职称评聘、薪资、职务晋升等方面,加强监督,做到领导干部与职工一视同仁,从而做好纪检工作,保障职工利益最大化,激发职工安全工作积极性。
3.4注重以人为本,持续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素质
在安全规章制度制定、工程设计、经营管理过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发展理念,改变经济发展高于安全生产的煤矿发展观念,把保护职工的生命安全放在更加重要位置。逐步改善生产环境,加大安全投入,强化职工职业危害预防,提高从业人员职业卫生意识,保护职工身体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从制度建设方面、思想认识方面、人员行为方面、现场隐患方面、系统管理方面多角度,有效消除各种不安隐患,促进企业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健康发展。加强职工培训,创新拓展培训方式,提升现场规范化操作水平。改招工为招生,从根本上实现从业人员素质提升。
4.结束语
廉政稳定在国有煤矿发展过程中起到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加强廉政建设,形成良好安全工作氛围,保证国有煤矿在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等工作方面有根本性好转,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推进国有煤矿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少剑.国有煤矿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30-31.
[2]张晓.谈新时期国有煤矿企业党风廉政建设[J].东方企业文化,2013(32):184-185.
【安全与生产的辩证关系】推荐阅读:
安全生产中的辩证关系02-20
矿工安全心理因素与煤矿安全生产06-05
安全生产检查与安全隐患整改制度09-06
化工安全生产与管理11-16
安全生产与班组建设12-23
安全生产与保证措施04-20
安全生产考核与奖励制度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