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测试题(精选9篇)
A.900W、890S
B.800E、400N
C.100E、10S
D.1800W、710N
2、北京和上海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比较,正确的是
A.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
C.线速度相同,角速度北京大于上海
D.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北京小于上海
3、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为:
A.23026
B.300
C.600
D.66034
4、北半球夏至日
A.是12月22日 B.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距离太阳最近
C.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D.太阳直射点在23026/N
5.下列图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6.东经1610比东经1600的地方
A.区时早 B.地方时早 C.地方时晚 D.一定先看到日出
7.当伦敦为正午时,区时为20点的城市是
A.悉尼(1500E附近) B.上海(1200E附近)
C.洛杉矶(1200W附近) D.阿拉克(00经线附近)
8.位于赤道和1800经线上的某舰艇,向正北方发射炮弹,炮弹应落在
A.1800经线上 B.1800经线以东 C.1800经线以西 D.东半球
9.晨昏线上
A.时刻相同 B.日期相同 C.昼夜长短相同 D.太阳高度相同
10.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关系是
A.每天都重合 B.每天都不可能重合
C.只有在春秋分某一时刻重合 D.只有在冬至日夏至日某一时刻重合
11.地球上大部分是海洋,小部分是陆地。据计算,地球上海洋面积占________,而陆地面积仅占________。
12.亚洲和欧洲的大陆紧密相连,合称________大陆。人们习惯上把乌拉尔山、________河和________山脉一线作为欧、亚两洲大陆的分界线;以________运河作为亚、非两洲陆上分界线。
13.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洲是________,最小的洲是________;四大洋中,________洋面积最大,它几乎占了全球海洋面积的________;________洋面积最小。
14.下列大洲中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是[ ]
A.亚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15.地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有[ ]
①亚洲 ②欧洲 ③非洲 ④北美洲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16.下面大洋中,被五个大洲环抱的大洋组合是[ ]
A.太平洋和印度洋 B.太平洋和大西洋
C.大西洋和北冰洋 D.大西洋和印度洋
17.下列地理事物属于亚洲和欧洲分界线的.是[ ]
A.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
B.苏伊士运河
C.白令海峡
D.黑海(土耳其)海峡、红海
18.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 ]
A.苏伊士运河 B.巴拿马运河
初中地理教材 (广东地质版 (在我校已使用了三年多, 回顾起来, 感触颇深。该教材不论从知识呈现到教材框架结构, 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正文部分文字简洁而概括, 结论性论述表达清晰而不繁杂;每节都有“潘博士”栏给出学生必须掌握的概念、原理、结论性知识点;“活动”栏目充满每一章节;地图、地理插图、地理景观图、统计图等图表海量纷呈, 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和地图是地理第二语言的特点;“知识之窗”分布每个章节。这些都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材, 让学生倍感亲切。
尤其是活动内容更是比比皆是、形式多样。据统计, 仅七年级上册“活动”内容就有64个, 全书仅104页, 平均不到两页就有一个。数量之多, 方式之丰富, 可操作性之强是以往版本教材少有的, 这是一大鲜明特色。据调查, 每班一半以上学生认为“活动”内容恰到好处, 让他们课堂充实有事干, 他们很喜欢。那么, 为什么教材要编写这么多的活动内容呢?附:
从七年级上册 (广东地质版) 的教材结构上不难看出, 教材中“认识地球与学用地图”部分可以说是整个初中地理的最难点, 初一学生对此很难弄懂, 恰巧它又是整个地理学科的基础、准备知识;而“陆地与海洋”部分和“天气与气候”部分同样是基础、准备知识, 也是难点, 学生对许多东西难以弄懂。可以说这册书在初中地理中是最重要又最难学的;编者大量编入活动内容, 几乎涵盖了整个重点、难点内容, 让学生以参与活动的方式去完成这些重难点知识的学习, 做到“活学”“乐学”。同时, 也使学生在学中“动”, 在“动”中学, 可见编者想学生之想、用心良苦, 因此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和要求。因为全新的教材, 本身已蕴含了丰富的新课改气息。
二、开展活动教学, 推进课程改革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呢?从近几年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来看, 新课改核心不外乎是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改变过去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探求知识, 自主创新、培养思维能力。
作为地理教师, 也必须适应新课改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求新途径,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在教学设计方面, 就要充分研究学生, 寻求新学法、新教法, 切实改变“满堂灌”的现状;就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自学能力。实践证明, 如果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活动”内容,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自主学习, 教师少讲精讲, 课堂就能变得活泼、轻松、愉快、高效, 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盎然。这是因为, 教材“活动”内容已充分体现出几个方面的功能:落实基础知识、开阔学生视野;降低知识难度、突破教材难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那么怎样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活动”板块的这些功能, 让地理课堂充满活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呢?
三、充分发挥“活动”板块功能, 让初中地理课堂充满活力
1. 通过活动教学, 落实、拓展知识, 丰富学生视野
2. 通过活动教学, 可以降低知识难度, 突破教材难点
【案例】课本18页活动2:演示昼夜更替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书上手电筒照地球仪图, 完成 (1) 、 (2) 、 (3) 、 (4) 、 (5) (3分钟) , 让他们明白:因为地球不透明且为球体产生了昼夜现象, 再由于地球自转运动, 使乌鲁木齐待会儿就随地球由夜晚转入白昼, 所以昼夜在不停地更替。这比单纯由教师讲解效果更好, 抽象的难点变得迎刃而解, 学生对此印象深刻。教师将教材难点轻而易举地突破了。
3. 通过活动教学, 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案例]在学“世界人口问题”时, 教师指出问题: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是什么呢?为什么这成为世界人口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呢?可以结合81页活动1、2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后自己得出结论:世界人口问题主要是由于世界人口增长过多过快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活动实施:首先让学生读图5.5“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然后抢答, 由一学生总结并补充完善。最后, 将全班学生分成4大组进行辩论:“人口多好, 还是人口少好”, “住乡村好, 还是住城市好”。每两个组选一个辩题进行, 用时6分钟。要求学生阐明不同观点和理由, 并举例说明。这样, 世界人口问题的教学, 基本上就可以由学生自己看书和辩论来完成, 根本不用教师多讲。充分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4. 通过活动教学, 可以培养学生地理能力, 参与课题探究的能力
[案例]课本22页活动4:课外小实践, 观测太阳下物体的影子。活动实施: (1) 选择一个晴天, 带学生到操场旗杆处, 早上7点、中午12点、下午放学5点钟三次观测旗杆影子的长度?并录入表格。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写出一天中旗杆影子长短变化产生的原理。 (2) 要求每个学生从3月到12月份, 每月选一天晴天的中午12点, 观测学校操场旗杆影子长度、方向。填入《太阳下物体影子的长度记录表》, 根据观测数据写一篇“太阳下物体影子”的观测报告, 来阐明影子变化的原理。通过这个活动, 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小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图1为某地某条河流流域地质构造与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关于图示地区地质构造或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②地不可能找到石油、天然气
B.③地易形成谷地
C.①处为向斜,②处为背斜
D.①处的山地是由于内力作用形成的
2.如果图中丁处能形成城市,则下列城市可能是形成于该处的是:
A.波士顿B.孟买
C.新加坡D.杭州
3.有关图示地区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区若在北半球,则一定是温带季风气候区
B.该地区若在南半球,则一定是温带季风气候区
C.最适宜建水库的位置是图中的丁处
D.图中的湖泊是咸水湖
4.图2中阴影部分表示某座山地,对该图判断正确的是:
A.图中此时的风正从山坡向山脚吹
B.图中此时正值夜晚时段
C.此时甲处的气压高于乙处
D.此时甲处的气温高于乙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5~6题。
材料一:2008年12月26日日全食带分布图。
材料二:日食“食分”是指太阳表面直径被月球遮掩部分与太阳直径的比值,以太阳的直径作为1,如果食分为1/2,就表示太阳的直径被遮掩了一半;如果食分为1,则表示太阳的整个圆面被遮住,那就是日全食。日食“食甚”是指一次日食最大“食分”出现的时刻。
5.下列地区可成为这次日全食最佳观测地之一的是:
A.昆明 B.台北
C.上海 D.乌鲁木齐
6.对此次日全食出现的地点和时间的判断,正确的是:
A.台北 16:00B.甲地 5:30
C.北京 12:00D.上海 13:00
读图4,甲图中的河流,南岸冲刷严重;乙图中的河流北岸冲刷严重,据此回答7~8题。
7.甲、乙两图所在的半球及所属的主要气候类型分别是:
A.甲位于北半球,属于地中海气候
B.乙位于南半球,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C.甲位于南半球,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D.乙位于北半球,属于地中海气候
8.当甲图中河流水位达到一年中最高值的时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天山北麓的牧民正在云山林以下放牧
B.乙地正值高温多雨的季节
C.俄罗斯北部针叶林带的驯鹿正在向苔原带迁徙
D.我国黄淮海平原的中低产田正值淋盐季节
2008年上半年,我国各地的房价持续上扬,但下半年随着世界性经济危机的蔓延,房价又开始下降,各地纷纷出台楼市救援措施。不稳定的房价一直牵动着人们关注的目光。图5是我国保定市平均房价等值线分布示意图(单位:元/米2),据图完成9~10题。
9.下列因素中,对房价影响明显的是:
①交通条件②环境因素③距市中心的远近程度④小区楼群数量⑤城市的社会治安状况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D.①③⑤
10.图中P处房价明显偏高,其原因最可能是:
A.该地区处于城市环路和城乡干线公路的交汇处,交通方便
B.该地区是工厂集中区,住房在此,便于职工上班
C.该地区位于上风向,不容易受污染
D.该处环境优美且位于上风向
11.读我国北方某地近地面气温水平分布图(图6),若该地有一锋面活动,则该锋面的位置应在:
A.①附近
B.②附近
C.③附近
D.④附近
二、综合题
36.图7为世界某区域图,图中A位于海洋,B是某山地,左上角的阴影部分为黑夜。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此时北京的昼长是______(小时),为什么?
(2)图中B地以东的河流流向是______,注入______海域,该海域的盐度为______。试分析该海域成为低盐海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A海域东部靠近沿海地区主要的气候类型是什么?该气候主要特征是什么?
(4)图中A海域以东的海岸带破碎,多峡湾分布,这主要是由_________作用形成的。
39.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问题。
(1)甲国南部的主要气候类型是______,其首都是______。
(2)乙国渔业十分发达,试分析其原因。
(3)与乙国相比,丙国在综合国力的基本实体方面,有哪些突出特点?
(4)图中C地有该国最大的港口,试分析该地建港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A 4.C 5.C 6.D 7.A8.A 9.A 10.A 11C
二、综合题
36.(1)12小时,因此时晨昏线和经线重合,为春分或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故北京昼长也为12小时(2)自西北向东南流动 波罗的海 小于1% 该海域常年受西风控制,降水丰富;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微弱;周围众多的河流注入大量淡水,稀释作用强;该海域封闭,不易与外界的高盐海水进行充分的水盐交换,所以该海域盐度非常低(3)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特征是:冬季温和多雨,夏季凉爽,全年年温差小,冬季降水量在全年所占比例稍大,全年没有干季(4)冰川作用。
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试题
(本检测题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当驾驶员不认识路,打开车上的导航地图,选择路线,边看图边行驶,可以省时省力,准
确到达目的地。车载导航地图属于( )
A.地形图 B.农业图
C.交通图 D.政区图
2.读右面的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分析判断:
假如在野外宿营,一般不能选择图中①处的主要原因
是( )
A.位于陡崖,地形坡度大
B.位于山脊,风力强大
C.位于鞍部,地形复杂
D.位于河谷,山势险峻,山洪和山石崩塌威胁大
3.图中②处修建了水泥厂,其原料主要来自③处的采石场。为了运输原料,计划修建一条公
路,比较合理的线路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读3月21日不同纬度地区正午影长示意图,回答4~5题。
4.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 )
A.40°N B.赤道
C.北回归线 D.南回归线
5.这一天的节气是(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据报道,4月某日,我国渔民在南海某海域(117°E,16°N)附近进行海上捕捞作业时,受到某邻国军舰的干扰。为保护我国渔民的合法权益,我国渔政船从甲地出发立即前往事发海域维权。结合右图,回答6~9题。
6.事发地点位于图中( )
A.a海域 B.b海域 C.c海域 D.d海域
7.为了尽快抵达事发地点,渔政船选择的前进方向大致是( )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正南方向
8.在地球仪表面,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所有经线等长。据此推断,图中①~④
各点之间的实地距离最短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9.不考虑天气因素的影响,②地每天的日出时间总是比①地早1小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是(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纬度差异 D.地壳运动
10.下列四幅图(单位:米)中,点P分别表示( )
A.山顶、山谷、山脊、鞍部 B.鞍部、山顶、山脊、山谷
C.山顶、山脊、山谷、鞍部 D.山谷、山脊、鞍部、山顶
自2月3日起,“文化中国四海同春”五个艺术团分赴北美洲、南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及港澳地区演出,这也是“文化中国四海同春”首度进入非洲。结合右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字母表示“文化中国四海同春”首度进
入的大洲是( )
A.a B.b C.c D.d
12.“文化中国四海同春”五个艺术团到达的c、d两大洲的分界线为( )
A.白令海峡 B.苏伊士运河 C.巴拿马运河 D.乌拉尔河
13.下列现象不属于板块张裂运 动产生的是( )
A.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B.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
C.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
D.板块发生张裂时,地表会产生陷落现象
下表是山东省临沂市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据此回答14~15题。
日期 -3-4星期一 2013-3-5星期二 2013-3-6星期三 2013-3-7星期四
天气
多云转小雨
中雨转小雨
小雨
小雨
气温 12~7 ℃ 9~5 ℃ 6~4 ℃ 7~3 ℃
14.由中雨转小雨的时间点是( )
A.星期一 B.星期二 C.星期三 D.星期四
15.小明所在班级计划3月4日到临沂市科技馆参观,出行时你会建议他带上( )
A.防晒霜 B.墨镜 C.雨伞 D.太阳帽
读欧洲某著名旅游城市的景观照片和气温、降水图,回答16~17题。
16.该城市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17.通过照片可以看出,该地区( )
A.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B.居民属于黑色人种
C. 长期受水灾的困扰 D.舟楫是市内重要交通工具
近几十年,烟台不少酿酒企业建造了一些集酿酒、展销等活动于一体的酒庄,下图是烟台至蓬莱公路边上一座酒庄的照片。据此回答18~19题。
18.该酒庄照片与下列哪种宗教建筑的风格最相似?( )
A.伊斯兰教的清真寺 B.基督教的教堂
C.东南亚佛教的佛塔 D.中国道教的.道观
19.一般来说,习惯于这种宗教建筑风格的人最有可能属于( )
A.黑种人 B.黄种人
C.白种人 D.混血种人
20.为迎接和服务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执行委员会向社会招募了大量懂英语的志
愿者,因为英语是( )
A.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B.世界上使用范围 最广泛的语言
C.联合国规定的唯一工作语言 D.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唯一指定外语
21.右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
率最低的国家是( )
A.A B.B C.C D.D
22.下图所示建筑属于哪种宗教的代表性建筑?( )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第22题图 第23题图
23.传统的聚落建筑风格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各地自然环境的烙印。图中所示民居所在地区的
自然环境是( )
A.高温多雨 B.终年严寒
C.冬暖夏凉 D.长夏无冬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读图,回答第24题。
24.由人口分布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可知,世界人口
集中分布在( )
A.北半球中、 低纬度 B.南半球中、高纬度
C.南半球中、低纬度 D.北半球中、高纬度
25.小丽家的电脑,硬盘产于日本,主板产于美国,
内存条产于韩 国,组装于印度。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南北对话 B.国际矛盾和冲突剧烈
C.南南合作 D.国际合作和经济全球化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根据图中经纬网所示内容,回答下列问题。(8分)
(1)A、B、C三点位于 半球(填“东”或
“西”),D点位于 半球(填“南”
或“北”)。
(2)A点的地理坐标为 ,D点的地理
坐标为 。
(3)B点在C点的 方向。
(4)地球自转一周,A、B、C、D四点中经过距离最长的是 。
(5)B、C两点中能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
(6)C点位于五带中的 带。
27.读甲、乙两图,回答下列问题。(7分)
图甲 图乙
(1)地球公转周期为 。地球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 的固定夹角,从而使太阳光线直射点发生有规律的来回移动。
(2)当地球光照出现乙图情况时,地球公转至甲图中的 处,此时山东省潍坊市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3)地球公转至轨道的③处时,北京市的气候特点是 。
(4)为了取得更好的采光效果,北方地区在设计居民楼南北间距的时候,应充分考虑
季的光照情况。
2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A B C D
(1)根据描述,选择与图中对应的字母填空:
①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②全年寒冷干燥 ;
③终年高温多雨 ;④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 。
(2)比较A、C两地气候:
A地气候类型为 气候,分布在大陆 岸。
C地气候类型为 气候,分布在大陆 岸。
A、C两地气候中,具有“雨热同期”特点的是 。
(3)D地气候类型为 ,主要分布在 。
(4)地中海沿岸地区与A、B、C、D四地中的 地气候 类型相同。
29.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描述该图区域内的地势特点。
(2)①②两条小河,水流比较缓的是 。
(3)若B山顶气温为20 ℃,仅考虑海拔因素,则A
山顶气温为 。
(4)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说说乙地发展成为城镇的有
利条件。
(5)王先生是一位徒步旅行者,某日在A山顶附近游玩时迷了路,请你帮他想一种顺利回
到甲地的办法。
30.读大洲、大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图中A大洲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 。
(2)图中B地位于五带中的 带。该地区的人口密度 (大或小)。
(3)图中C大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 。
(4)图中C与E两洲的分界线是 运河。
(5)图中F是 洋,该大洋周围多火山、地震,原因是 。
(6)挪威科学家近日公布的报告称,20全球所有国家在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
过程中一共向大气排放了近382亿吨二氧化碳,比前一年增加了近10亿吨,这相当于
每秒钟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1 100吨。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使全球的气温
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试题参考答案
1.C 2.D 3.A 解析:1.地图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自然地图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图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车载导航地图可以使不认识路的驾驶员选择合适的路线,准确到达目的地,属于交通图的一种,故C项正确。2.读图可知,①处等高线由低处凸向高处,为山谷地带,山谷地带山势险峻,为水流的汇集区,有河流发育,易发生山洪和山石崩塌等灾害,因而不能选择在该处宿营,故D项正确。3.由图可知,乙、丙、丁线路相对于甲线路虽然距离较短,但经过多条等高线,地势落差大,修建公路的工程量大,成本高;甲线路虽然相对较长,但沿等高线修建,工程量较小,成本较低,容易施工,因而甲线路较合理,故A项正确。
4.B 5.A 解析:4.由题干信息可知,这一天为3月21日,据所学知识判断出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故本题的正 确答案为B项。5.3月21日前后为春分,6月22日前后为夏至,9月23日前后为秋分,12月22日前后为冬至。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项。
6.B 7.C 8.A 9.A 解析: 6.根据材料中“我国渔民在南海某海域(117°E、16°N)附近”和图中四海域的经纬度位置可知,事发地点位于图中b海域。7.甲地的经纬度为(110°E、20°N),事发海域经纬度为(117°E、16°N)附近,事发地点位于甲地的东南方向,所以为尽快抵达事发地点,渔政船应大致沿东南方向前进。8.根据题干中“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所有经线等长”可知,①→②所在纬线是20°N,③→④所在纬线是5°N,①→②所在纬线位于③→④所在纬线的北部,所以①→②之间的实地距离最短。9.②地所在经线为120°E,①地所在经线为105°E,则②地位于①地东面,②地早于①地先看到日出,这是由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10.C 解析:本题考查地 形部位的判读。第一幅图,等高线呈闭合状,且由外向内数值逐渐增大,P点表示的地形部位是山顶;第二幅图,等高线由高处凸向低处,P点表示的地形部位是山脊;第三幅图,P点所在的等高线由低处凸向高处,表示的地形部位是山谷;第四幅图,P点位于两个山顶之间,表示的地形部位是鞍部。故本题选C。
11.B 12.C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大洲轮廓的判读及大洲的分界线。由图可知,a为大洋洲,b为非洲,c为南美洲,d为北美洲。“文化中国四海同春”首度进入非洲,即字母b代表的大洲。c为南美洲,d为北美洲,这两大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乌拉尔河是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是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
13.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板块张裂运动产生的现象。板块张裂会产生裂谷和海洋,因此东非大裂谷的形成、红海的不断扩张、地表产生陷落现象等都是由板块张裂造成的,而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是板块碰撞挤压的结果。
14.B 15.C 解析:本题组考查天气符号的判读和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4.表中显示,3月4日(星期一)的天气为多云转小雨,203月5日(星期二)的天气为中雨转小雨,2013年3月6日(星期三)的天气为小雨,2013年3月7日(星期四)的天气为小雨,根据题目要求“中雨转小雨”,可判断时间点是星期二(2013年3月5日)。故本题选B。15.3月4日(星期一)的天气为多云转小雨,出行时要带上雨伞。防晒霜、墨镜和太阳帽在晴天时用处较大,在阴雨天气中用处较小,可以不用携带。故本题选C。
16.C 17.D 解析:16.通过对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可知,该气候类型高温期与多雨期不一致,可判断该城市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故本题选C。也可从题干中找到解题的办法:题干中明确了地理区域“欧洲”,那么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都不正确,因为这三种气候类型在欧洲都没有分布。17.该景观照片显示的是欧洲某著名的旅游景点,结合图示可知为意大利“水城”威尼斯,该地区位于意大利境内,经济发展水平高,故A选项错误;欧 洲大部分是白色人种,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故B选项错误;该地区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对水灾有防御措施,舟楫是市内重要的交通工具,故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
18.B 19.C 解析:18.读图可得,图中所示建筑中有十字架,与基督教的代表建筑教堂风格最相似。清真寺为圆顶,佛教为佛塔或寺庙。故选B。19.读图可得,图中所示的建筑是基督教的教堂,一般来说,习惯于这种宗教建筑风格的人最有可能属于白种人。故选C。
20.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因此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执行委员会向社会招募了大量懂英语的志愿者。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联合国规定的工作语言有六种,分别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21.A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从图中可以直接判读出A地的人口死亡率高于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B、C、D三地的人口出生率都大于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故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国家是A。
22.C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主要宗教的代表性建筑。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宗教建筑,佛教的宗教建筑是佛塔,基督教的宗教建筑是教堂。图中显示该建筑为圆顶,为伊斯兰教的宗教建筑。
23.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北极地区终年严寒,冰雪不化,可以利用冰块建造房屋,所建房屋称之为冰屋。
24.A 解析:据人口分布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可知,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0°~50°N; 再根据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可以判断出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故A项正确。
25.D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电脑的主要零部件产自不同的国家,这说明国家之间进行着广泛的国际合作,经济出现了全球化。
26.(1)东 北
(2)80°N,40°E 70°N,20°W
(3)西北
(4)C
(5)B
(6)北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纬网的判读。解答此题,首先要会判断东西经、南北纬。纬度数若向北越来越大,则是北纬,反之是南纬;经度数向东大者为东经,反之为西经。因此A点的地理坐标为(80°N,40°E),D点的地理坐标为(70°N,20°W)。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因此A、B、C三点位于东半球,D点位于北半球。地球自转一周,纬度越低的点,经过距离越长。五带中,寒带(纬度范围为66.5°~90°)有极昼、极夜现象。
27. (1)一年(365天) 66.5°
(2)① 昼长夜短(昼最长夜最短)
(3)寒冷干燥
(4)冬
解析:(1)地球的公转周期属于识记性内容,周期为一年或365天。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夹角,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2)乙图所呈现的信息有: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等,可判断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结合甲图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可知,与①处相符,此时潍坊昼长夜短。
(3)结合③处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和地球的公转方向,可判断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此时北京处于冬季,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该季节寒冷干燥。
(4)冬季时,北方地区太阳高度低,南楼的影子长,影响北楼的采光效果,故应充分考虑冬季的光照情况,夏季时南楼对北楼的采光效果影响不明显。
28.(1)A D B C
(2)地中海 西 温带季风 东 C
(3)寒带气候 南北极地区及其附近
(4)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气候特点。根据A、B、C、D四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看出,A地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B地终年高温多雨;C地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D地全年寒冷干燥。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广;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大陆东岸(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寒带气候终年寒冷干 燥,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地区及其附近。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可判断出A地是地中海气候。
29.(1)西北高,东南低(或北高南低)。
(2)② (3)17 ℃ (4)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比较便利等。(任答两条即可)(5)①找到附近的①小河,顺小河流向下山;②以手表或指南针等确定方向;③以植物生长习性确定方向;④以太阳定方向;⑤用GPS定位确定方向。(只要合理即可)
解析:(1)由图可知,该区域北部是山地,南部是平原,地势北高南低(也可由河流流向判断地势特点)。
(2)小河①流经地区等高线密集,小河②流经地区等高线相对稀疏,因此小河②水流比较缓。
(3)A山顶海拔1 530米,B山顶海拔1 030米,A山顶比B山顶高500米,根据气温每升高1 000米,气温约下降6 ℃,可以判断A山顶气温为17 ℃。
(4)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地位于平原地区,土地平坦开阔;靠近河流,水源充足;靠近公路、河流,交通方便。
(5)从图中可看到,A山顶到甲地有一条小河,王先生可以找到小河,沿小河流向回到甲地。还可以利用指南针、太阳、GPS等确定方向,回到甲地。
30.(1)英语
(2)热 小
(3)中国
(4)苏伊士
(5)太平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跃
(6)升高
解析:
(1)读图,结合轮廓和位置可以看出,A大洲为北美洲,该大洲的居民主要是欧洲移民的后裔,广泛使用英语。
(2)B地位于南美洲的赤道附近,位于热带,广泛分布着原始的热带雨林,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生存,人口稀少。
(3)C大洲为亚洲,该大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中国。
(4)C(亚洲)与E(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5)F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北美洲和南美洲之间,为太平洋,周围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一. 选择题。(共有15个小题,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活动中,与海洋无关的是 ( )
A.航运 B.晒盐 C.捕鱼 D.耕地
2.小明想利用周末的时 间到该市图书馆查学习资料,他需要下列哪种地图的帮助?( )
A.市人口分布图B、市工业分部图c、市交通线路图 D.市地形图
4.在下列四幅地图中,当图幅大小相等时,哪幅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最大、内容最简单?( )
A.1:10 000 B.1:100 000 C.1:1 000 000
D.1;10 000 000
6.下列纬线圈中长度最长的是 ( )
A、北纬 15度 B南纬20 度
C、北纬25 度 D、南纬30 度
7.下列地理坐标中符合“东半球,中纬度,北半球”三个条件的是 ( ) 、A西经 20 度,纬度0 度 B 、西经 45 度,纬度0 度
C、东经 155 度,北纬45 度 D、西经 19 度,南纬45 度5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赤道是最长的纬线 B、东经 170 度 属于西半球
C、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个半球
D、所有的纬线长度都不相等
9.与120OE经线构成经线圈的经线是 ( )
A、60OW B、60OE C、160OW D、120OW
10.下列各条线中,指示南北方向的是 ( )
A、本初子午线 B、北纬90 度 C、赤道 D、南极圈
11.符合纬度30 度,经度 40 度的点在地球仪上可以找到 ( )
A、1 个 B、2 个 C、3 个 D 、4 个
12.关于右图下列经纬网中各点说法正确的是 ( )
A、A点位于B点的西北方向
B、C点位于B点的东南方向
C、C点位于A点的正北方向
D、D点位于B点的正东方向
13.南极洲不濒临的大洋是 (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14.大洋形状略呈“S”形的是 ( )
A.大西洋 B.太平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15.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 ( )
A.亚洲、太平洋 B.欧洲、大西洋 C.非洲、印度洋 D.南极洲、北冰洋
二. 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1. 综合题地图的三要素是 、、图例和注记。
2. 比例尺的表示方式有 、文字式。
3.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简单;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 。
4. 地球的`形状是一个 不规则的球体。平均半径为 千米,赤道周长是4万多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5. 世界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确人们常用“ 分是海洋, 三分是陆地”说明海陆的分布。
6. 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高原,平原 、、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7.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 。地面某个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 。
8.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平原, 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 洲的安第斯山脉。最在的洲是-----------------。
9.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 ;反之,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 。同一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 。
10. 北半球以 为主,南半球以 为主(填海洋或陆地)。 是沟通两个海域之间宽度较窄的水道,通常成为重要的海上航道。
三. 综合题(每空1分共30分)
(一)读东西半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出大洲、大洋:
①
②
③
④
⑤
2、图中A代表苏伊士运河,
该运河是洲和 洲的分界线。
3.图中D处是 运河,该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
(二)如右图中,甲处的海拔为 米,乙处的海拔为500米甲、乙两处的相对高度为: 。地面的高低一般用 来表示,地面的起伏大小一般用相对高度 表示。
(三)下面是两个经纬网图,请你把A、B、C、三点标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A、(00,00) B、(100W,00N) C 、(1700W,200S)
(四) (1)读右图回答:
A点位于B点的 方
A点位于C点 方向。
(2)读右某村平面图回答:
林地在村庄的 方向,
河流的流向是 。
(五)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A、B、C三点的经纬度。
A 经度 65E 纬度
B 经度 纬度20N
C 经度 纬度
(2)A、B、C三点位于东半球的是 ,
A点位于B点的 方向,位于高纬度的点是
(六)读等高线地形图,填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 C___________ D山谷 E___________
①在这幅图中,B 的海拔是_______米以上。
②图中A处位于B处的___________方向。
点评:学生的说法等。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观看动画,注意其中的说明。
学生:积极发言、说明等
归纳:电影院里的座位表能帮我们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座位,如果我们能把这样的座位表绘制在地球仪的表面,那么,我们就能象在电影院找座位一样,轻松地找到地球仪上的任何一点的位置。
过渡提问:那么,怎样才能在地球仪上绘制出这样的“座位表”呢?
归纳:其实,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的分布,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这个“座位表”,人们称其为“经纬”。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地球仪上的经纬是如何来准确地给地球表面的任一地点定位的。
环节一:利用经纬在地球仪上定位
讲述:首先,请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找出标注出的经纬线,找到这些经纬线所对应的经纬度数字,如:20°N、0°纬线、40°S、30°E、150°W、0°经线和180°经线等等。
活动: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课堂活动来学会如何在地球仪上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活动要求: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按老师要求共同观察地球仪,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3.在地球仪上,按下列表中的经纬度,找出该经纬度附近的一座大城市的名称,或按表中的地名,找出该点的大致经纬度。
环节二:坐标中识别点
过渡: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在局部的地图上来判断地理位置,如:给出了局部的经纬地图(如下图),请同学们在简图中给这些点定位(读出其经纬度)。
归纳:这样的练习,由于没有直接标出纬度的南北和经度的东西,我们在判读时,先要确定哪些是南北纬度,哪些是东西经度,然后才能读出各点的经纬度,具体的方法可以概括如下:
1.面对地球仪的0°纬线,上方是北纬、下方是南纬;
2.面对地球仪的0°经线,左边是西经、右边是东经。
学生:听教师讲述,思考、体会。
学生:思考、回答。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有关地球仪的知识,设想什么东西可以成为地球仪上的“座位表”。
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
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这些对应的经纬线和经纬度。
师生互动:教师提醒学生地球仪上经纬度标注在什么位置?(赤道和180°经线上)
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地球仪完成课堂练习,准备回答问题。
师生互动:在学生的活动中巡视,指点,观察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好的做法和不足的地方,做好点评工作。
学生:回答,说明自己的看法等。
学生:分组练习。
师生互动:在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问题和不足,指导学生等等。
学生:回答练习结论,介绍自己小组的学习体会等。
学生:听讲,归纳、笔记等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新技术都要用到经纬知识。地球表面各点的经度、纬度是现代GPS、GIS、RS技术的基础数据,今后地球的`数字化管理也需要经纬的基础数据来支持。因此,每位同学都要学会使用经纬。师生互动:启发学生谈自己了解的有关生活中利用经纬定位的实例等。
学生:交流、自由讨论等。
下面就笔者与学生共同发现的2013年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部分瑕疵一一指出, 以就教于方家。
1.《散文诗两首》之《金色花》一文, 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出现了“沭浴”一词。查《现代汉语词典》, “沭音shù, 沭河, 发源于山东省, 流入江苏省。”此处“沭浴” (shùyù) 不伦不类, 令人匪夷所思。查课文正文, “当你沐浴后……”可知“沭浴”实为“沐浴”之舛误, 洗澡义。真是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
2. 同为《散文诗两首》之《荷叶·母亲》篇, 对于课下“菡萏”一词注释, 尽管近年来学界质疑争论声不断, 但教参编者仍抱定宗旨, 任你“口诛笔伐”, 我自“岿然不动”, 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对于原文“那一朵红莲, 昨天还是菡萏的, 今晨却开满了, 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一句中“菡萏”一词, 课下注释为“荷花”, 此注释原也并无错误, 《现代汉语词典》《辞海》如是注释, 并标注系书面语用法。但在上句中, 此注解并不恰当, 结合语境, 联系上下文, 此处当指荷花含苞未放, 似开未开之态。给课文词语作注, 非单纯解释词语, 而是要结合语境, 随文释义。其实“菡萏”作荷花含苞未开之态讲, 虽无权威工具书作证, 但也并非空穴来风, 应该说, 冰心先生此用法是受了清人李渔的影响。李渔在《闲情偶寄》之《芙蕖》篇中云“迨至菡萏成花, 娇姿欲滴, 后先相继, 自夏徂秋, 此时在花为分内之事, 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李渔以“芙蕖”总称莲的根、茎、叶、花、实, 明显“菡萏”与“花”是两个不同时期, 是“未开之荷花”。因此, 课本此处宜注为“菡萏, 本指荷花, 课文指荷花含苞欲放的情态”。
3.《虽有嘉肴》一课, 课下对“嘉肴”一词的注释亦令人费解, 该注为“[嘉肴 (yáo) ]美味的菜。佳, 好、美。”“嘉肴”一词注释并无不当, 关键是“佳, 好、美”是在注释哪个词呢?明显是说“佳”即“美、好”之意, 可原句中并无“佳”字。受此注影响, 学生在背诵默写中, 普遍将此句写作“虽有佳肴”了, 当然, 在现代汉语中也只有“佳肴”而无“嘉肴”一词也是学生普遍出错的一个原因。因此, 此注后半应改作“嘉, 好、美”。
4.《化石吟》一课也有瑕疵。该文系一首赞颂科学的现代抒情诗。诗歌分节, 节与节之间用空行隔开, 据此, 本诗共分六节, 即第一节共八句, 其余各节均为四句一节。现代诗虽格律较为自由, 但对于夲诗来说, 句式相对工整, 韵律和谐, 节奏感强仍是其鲜明特色, 节与节之间句数不统一已显得有些突兀。课后练习二为“……并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怎样的关系”。配套的教学用书与各种教辅资料均认为是前后照应关系。可事实上, 原文第二节与第六节并非照应关系, 第二节系分说之一部分, 第六节系诗末总说, 之间应为总分关系, 况且分析第二节与第六节之关系原也无甚意义。实际上, 第六节与第一节后四句系前后照应关系, 据此, 疑为课文第一小节分节不当, 即前四句应为第一小节, 后四句应为第二小节, 全诗共分七小节。这样, 全诗均为每节四句, 节与节之间协调一致。笔者比对了前几版教材, 均为四句一节, 全诗共七节, 并无六节之说。因此, 实为新版教材编校之误, 需修正过来, 这样, 课后练习二也落到了实处。
总之, 在教学中, 我们要树立这样一种观点, 使用教材的过程, 就是对教材创新解读的过程, 对教材的指瑕、商讨, 也应是对教材创新解读的一部分, 这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 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使用教材的过程, 就是对教材创新解读的过程, 对教材的指瑕、商讨, 也应是对教材创新解读的一部分, 这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 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教社2013年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编者虽做了较大修订, 后出转精, 但仍瑕疵多多, 现将部分瑕疵指出, 以就教于方家。
历史这一学科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科学、文学等。所以对这一学科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历史这一门课程他们既陌生又熟悉。在小学阶段对于历史知识也了解了一些。面对这些初一的学生,历史这一门课程我们老师应该怎么教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初一的学生大多数都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的独立性增强,希望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民主,并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希望独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间,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再加上他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与新的老师和同学接触,这需要一段适应期。而且许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无味,不喜欢上历史课,所以这门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呢?
一、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讲课方式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一)》,这一节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包括先秦时期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认为这一节课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小组的代表给大家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内容。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所创造的辉煌文明。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掌握。
又如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节的重点内容就是汉武帝对汉朝的统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给大家看一些大屏幕《汉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加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汉武帝的了解进行点评,并且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汉武帝没有实现大一统,那么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发展呢?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西汉历史的了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二、上课前老师要做充足的准备,尽量从学生的视角去讲解
从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第18课《三国鼎立》,相信许多同学都对这一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内容有关,因此学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多了解一下学生对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从调查的方向上去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三、抓住学科之间的渗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历史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从其他的学科上引入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例如第9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二)》这一节会学到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介绍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么在这里可以结合语文课上对《论语》十则的学习,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导入我想学生应该会比较容易接受。
那么对于初一的学生怎么才能学好历史呢?由于初中的学习要求与小学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对此许多学生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书。对每一节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小课题有所大致的了解,并在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这样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不会摸不到头绪。然后不断地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开始可以简单地进行练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上学期七年级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驻市一高分校
向家明
星转斗移,转眼又到期末结束时,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既有激动和喜悦,也有失落和无奈。为使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现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主要担任七年级三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七年级同学刚刚踏入中学课堂,本身就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虽然同学们在小学的科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已经了解一部分地理知识,但马上要完整、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同学们显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因此,在本学期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充分发挥地理趣味性的功能,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出发,尊重他们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尽量避开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摒弃板着面孔说教的教风,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是鲜活的,就在身边。一学期下来,同学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逐渐产生了兴趣,他们开始了解到了地球和地图知识、陆地和海洋知识、天气与气候知识、居民与聚落知识、发展与合作等自然地理知识,也开始慢慢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反映地理学和社会的新发展。
2. 加强实践和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重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
3. 重视爱国主义情感、环境保护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钻研教材:
1.教材在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活动”的力度。教材中的“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经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转而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通过“活动”这种形式,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强了教材的探究性和实践性。2.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教材中尝试不同的呈现方式,例如一些地理概念的图释、说明地理问题的对话、展示地理过程的组照或组画等,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他们对地理课的兴趣。
3. 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尤其是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教材十分重视对每一个教学内容的引入,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
4.平实、生动的语言风格。教材中尽可能避开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鄙弃板着面孔说教的语言风格。例如,尝试在表现学生对话的对话框中,使用学生的语言。此外,一些小标题也比较活泼,富有启发性。5.版式设计生动活泼。
四、教学方法:
1.自学法: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阅读教材掌握知识要点。
2.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通过各种形式的讨论各抒己见,多向交流,达到理解、巩固知识的目的的方法。
3.游戏法: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课前编排课上导演打破教师讲台站学生坐着看的4.常规教法,组织学生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从而获取知识的方法。
5.情境法:教师用清晰简明艺术生动的语言和直观的教具挂图等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6.对比法:教师通过各种类型的比较,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共性和个性。
五、教学过程
认真备课,努力上好每堂课。
1、能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全册教材的知识体系、教学要求,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学生。为此,我除了读好教师用书之外,经常上网搜索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包括课例,反思,经验,课件,试题和知识材料等等。
2、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好每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我紧抓课堂教学不放松,向45分钟要质量。采用多种方法(谜语、诗歌、谚语、小故事、顺口溜等)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紧紧抓住地图辅助教学的功能,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描图、填图、画图等方法,把知识点落实到图上,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培养他们逐渐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紧紧抓住教材中安排的“活动”内容,“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复习巩固课堂知识,又能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同学们在生动活泼、不受拘束的气氛中达到对知识的掌握;紧紧抓住基础知识的记忆,地理属于文科,文科的特点就是要背诵记忆,因此,我在课堂上,利用顺口溜、谐音、简明记忆等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如气温与纬度的关系是:“高低低高”,七大洲按大小排列是:“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地图辨方向是
地图方向辨,摆正放眼前;上北下为南,左西右东边。标图易分辨,经纬网较难;纬线指南北,东西经线圈。极地投影图,定向较特殊:对于北半球,心北四周南; 北纬圈东西,自转反时走。对于南半球,心南北四周; 南纬圈东西,自转顺时走。通过不断操练,提高了大家的记忆能力。
3、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环境保护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
【七年级地理上册测试题】推荐阅读:
七年级上册地理试卷03-18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试卷11-2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06-18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10-02
七年级地理期中试题03-17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试卷及答案05-27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09-12
七年级上册地理分界线知识12-05
七年级上册地理半期考试试卷质量分析10-05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人教版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