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知识点

2025-04-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物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知识点(共7篇)

生物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知识点 篇1

1、教材内容

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介绍了可遗传变异的两种类型: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其中基因突变从实例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分析入手,引入基因突变的概念,然后详细阐述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意义。在阐述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时,教材用实例说明在一个足够大的群体中,即使基因突变频率很低,突变个体仍然会占有一定的数量。这个实例体现了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变”与“不变”的平衡,有助于学生理解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在基因重组部分,教材设置了“思考与讨论“的栏目,旨在让学生利用数学方法,通过计算,体会基因重组机制提供的极其多样的基因组合方式,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基因重组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主要原因。正文中则简要阐述了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和意义。本节内容引导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理解遗传物质如何引起生物变异的。

2、教材地位和作用

通过前面各章的学习,学生对“基因是什么”、“基因在哪里”和基因如何起作用“等问题已有了基本的认识。本章内容既是对前四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基础。

3、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节内容确定本节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①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②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③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课本中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推理能力。

②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激发灵感,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③教师精心设计智能训练和反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

①通过生物变异的事例,增强学生对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②引领学生进入“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学重点

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及原因。

4、教学难点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二:教学策略

1、从科学发现的过程切入,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对于于基因突变,通过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生物体的性状发生改变,并结合“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和探究。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基因突变的本质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改变,并且能够进一步理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这一基本的生物学原理。

2、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

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时,可让学生观察P80图片,讨论英文句子中个别字母发生改变后,对于全句所表达的意思的影响情况。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英语句子中一个字母的改变,可能导致句子的意思不变、变化不大和完全改变这三种情况。然后,老师再通过联想和类比的方法,结合不同的密码子可以对应相同的氨基酸的知识,引导学生推测基因突变与生物性状改变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不是所有的基因突变都会导致生物体性状的改变。所以,基因突变对于生物体来说,有的有害,有的有利,有的既无害也无利。

3、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在学习基因突变的原因时,引用癌症的病例,介绍癌症的形成是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归纳哪些因素会导致基因突变。

4、以设问和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教师精心设问,使学生理解基因突变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了新的基因,原来的基因和新的基因所表达的性状为自然环境提供了选择的材料。

联系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让学生理解基因重组尽管不能产生新的基因,但可以产生不同的生物性状组合,产生新的基因型。所以说,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材料。

5、以填表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比和总结。

教师在教学结束时,可将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进行列表总结,其中的总结内容可由学生讨论回答

三:学法

观察与比较、思考与讨论、分析与归纳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生物变异的现象并不陌生,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认识到生物的变异首先与遗传物质有关,其次与环境有关。本节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遗传物质究竟是如何引起生物的变异的。

必修一中《细胞的癌变》一节,介绍了引起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发生改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有利于学生理解引起基因突变的原因。

学生已学过的孟德尔的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及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对基因重组概念、时期及意义 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展示:19,一黑人青年因发烧和肌肉酸痛到医院看病,经检查发现他的红细胞为弯曲的镰刀状,(展示图片)引出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引导学生分析病因,发病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引入新课教学——基因突变。

2、基因突变的新授教学

(1)基因突变的实例及概念

从现象开始,追溯根源,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积累,大胆联想、推理、讨论。通过观察课件(课本“思考与讨论”中P81图)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从上→下顺次演示,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识。当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次演示可变为从下→上次序播放。而此种安排则有助于学生明确因果关系,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理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完成思考讨论中的图解及问题。

让学生观察P80图片,讨论英文句子中个别字母发生改变后,对于全句所表达的意思的影响情况。老师再通过联想和类比的方法,结合不同的密码子可以对应相同的氨基酸的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推测基因突变与生物性状改变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不是所有的基因突变都会导致生物体性状的改变。所以,基因突变对于生物体来说,有的有害,有的有利,有的既无害也无利。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得出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概念、时间等问题

(2)、基因突变的原因、类型和特点

设问:基因突变为何产生?联系细胞的癌变展开互动的讨论,相互启发,互相补充,解疑去惑,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得出基因突变的具体原因(外因→内因),并由课文叙述引导学生得出基因突变的类型有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人工诱变)两种,作为人工诱变育种的理论依据,为下章内容打下基础。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使学生对基因突变的特点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做系统点拨和补充,使他们更加准确、牢固地掌握本知识点。

(3)基因突变的意义

在基因突变特点的探讨学习过程中已充分渗透了基因突变对生物进化的意义,并引导学生得出突变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为第七章生物的进化打下基础。(这里引导得出结论的同时重点强调)

3、基因重组的新授教学

问题情境:P83课本中的“思考与讨论” 入手,讨论亲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性状不同的原因,带领学生梳理知识直接找出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基因重组可以为变异提供极其丰富的来源,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

4、课堂总结(注重知识联系,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

1)多媒体展示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本质

发生时间及原因

条件

意义

发生可能

发生的生物范围

联系

2)反馈训练(注意典型性,由基础到提高的层次性)

六、板书设计

一、基因突变

1:概念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根本原因 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变化

时间 DNA分子复制时

结果 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可能会导致生物体的性状发生改变。

2:原因(多媒体展示)

3:特点 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少利多害性

4:意义 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二、基因重组

1:概念:生物体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类型

(1)随机重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2)交叉互换:简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

3:意义 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七、教学效果

预期效果: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完成教学目标,把传授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全方位地培养学生。

八、教学反思

生物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知识点 篇2

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本节是高中生物必修 (2) 第五章的第一节内容。本章内容既是对前四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 又是学习后面第六章和第七章的重要基础。

本节介绍了可遗传变异的两种类型: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其中基因突变从实例入手, 通过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分析, 引入基因突变的概念, 然后详细阐述基因突变的原因、特点和意义;在基因重组部分, 教材设置了“思考与讨论”栏目, 旨在让学生通过计算, 体会基因重组机制提供的极其多样的基因组合方式。本节内容引导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理解遗传物质如何引起生物变异。

课程内容: (1) 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 (2) 举例说出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及原因。

教学难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设置探究问题, 以问题串的形式演绎教材;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出疑问, 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创造新课程理念倡导的课堂氛围。

三、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做整容手术使单眼皮变成了双眼皮, 提出问题:这种双眼皮能遗传?引入本章教学内容不可遗传的变异和可遗传的变异。

[授新课]

(一)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实例

教师引导, 并和学生一起分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 进而总结基因突变的概念。首先, 教师介绍一些有关“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背景资料, 提供图片资料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现、病理症状以及正常红细胞和镰刀形红细胞的图片等。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该病的发病过程, 引导学生分析病因, 引入新课教学。 其次, 教师设置以下问题情境, 层层递进。 (1) 找出正常和异常血红蛋白分子的部分氨基酸顺序的区别。 (2) 分别写出对应的正常氨基酸和异常氨基酸的密码子。 (3) 由此可推测相应的DNA分子的碱基片段发生了什么变化。从分子水平上讨论和说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真正病因。 (4) 一个碱基对的变化就可导致生物性状变化吗?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密码子的兼并性的现象, 并提出问题探讨教材第80页英文句子抄写的翻译和比较。再次, 设置以下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以类比和想象的方式分析基因突变的概念: (1) 请比较以上三个抄写的句子与原句在字母上的变化、差异以及意义上的差异。 (2) 如果将原句想象成DNA分子, 将错句想象成基因突变而成的DNA分子, 那么DNA突变有哪些类型? (3) 再举半胱氨酸的例子, 请同学们尝试在缺失和插入状态下蛋白质性状是否一定改变? (4) 结合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 尝试总结基因突变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基因突变的概念。

(二) 基因突变的特点

播放5幅图片资料, 由学生根据所给的资料,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提出疑问, 教师适时进行点拨。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请学生根据图片资料分析讨论基因突变的特点。

学生观看完资料图片后, 进行自学或分小组讨论, 然后由各组代表发言, 教师在学生发言过程中穿插引导, 使学生对基因突变特点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三) 突变的原因

教师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 在引导学生回忆癌症的相关问题后, 介绍癌症的形成是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 然后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的事例,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基因突变的原因, 归纳哪些因素会诱发基因突变, 从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四) 基因重组

[问题情境]从教材第83页中的“思考与讨论”引入基因重组。

[提供图片资料]重点理解基因重组的类型及发生的时间。带领学生梳理知识, 直接找出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 引导学生在解决基因重组产生原因的问题时, 实现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基因之间关系的知识迁移。

[设置问题情境]如何理解人群中个体性状是多种多样的?

(五) 课堂总结

多媒体展示列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比较, 由学生讨论总结完成。从本质、发生时间及原因、条件、意义等几方面进行比较。

五、说教学反思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 篇3

本节课包含了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而前面已经学习了自由组合定律和减数分裂,学生对基因重组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知识点应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图形分析能力的培养。这节课的重点集中于基因突变,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加深对基因突变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识目标

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和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游戏、模型演示推出基因突变概念,锻炼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引起基因突变的外部原因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珍惜爱护生命。

三、学习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特点及原因。

2.教学难点

基因突变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及教具

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教具:多媒体.游戏纸条。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基因突变

游戏导入:把学生分成4排,给每排第一个学生发一个纸条,上面写了THECAT SATONTHEMAT。由每排第一个同学看完口头往后传,每排最后一个同学回报结果,结果有的同学丢了一个单词或一个字母,有的增添了字母。

教师设疑:如果将原句想象成DNA分子,将错句想成出错的DNA分子,将字母想象成碱基,基因突变有哪些类型?

教师导出基因突变的概念。

1.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发生时期:有丝分裂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设疑:基因突变的三种类型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么?

(1)碱基对替换:

呈现:正常红细胞和异常红细胞的图片。大家知道,性状是由蛋白质来体现的。

多媒体呈现:血红蛋白分子的部分氨基酸组成

正常……缬氨酸——组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谷氨酸——谷氨酸——赖氨酸——

异常……缬氨酸——组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缬氨酸——谷氨酸——赖氨酸——

教师:找出发生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原因?

学生:谷氨酸被缬氨酸替换。

教师:氨基酸的密码子是由DNA分子决定的,那相应的DNA分子的碱基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分析后回答:T//A 被A//T取代。

碱基对替换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么?

分析以下情况

学生:两种密码子决定的都是谷氨酸,不会引起性状改变。

教师点拨:密码子有简并性,碱基对的替换不一定会导致生物性状的变化。

(2)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

设计模型,利用磁条构建一个含有6个碱基对的DNA片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随机在这个片段中增添、缺失一个碱基对,推测相应的氨基酸序列,观察生物性状有什么变化?若增添、缺失两个或三个碱基对呢?完成学案上几种情况。总结规律。

如果人体某些细胞发生基因突变,有可能发展为癌细胞。生活中有什么因素容易引发癌症?

学生举例:强日光照射下容易得皮肤癌;放射室工作的医生容易得癌症等。

4.外因: ①物理因素 ②化学因素 ③生物因素

5.特点:阅读学案上资料,师生共同归纳。

基因突变有何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①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吗?

②基因突变对生物进化有何意义?

(二)、基因重组

多媒体呈现

图片1:“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图片2:我们一家三口(丈夫.女儿和我)的照片

教师:生物子代与亲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

教师导出基因重组概念。

学生:重温基因自由组合及减数分裂的知识,完成学案基因重新组合情况,归纳产生基因重组原因。

课堂小结:

一、基因突变

1.概念: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发生时期:有丝分裂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3.原因:内因、外因。

4.特点:①普遍性②随机性③低频性④多害少利⑤不定向性

5.意义:产生新基因,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二、基因重组

1.概念: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2.意义: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反思

本节知识非常抽象,在学习时注意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结合基因的结构和基因对性状控制的相关知识,以多种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研究基因突变是否一定会带来性状的改变。既充实了学生有关基因突变的知识,也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说课稿 篇4

本节是苏教版必修2第4章第4节的内容。教材介绍了基因突变的概念、特征及原因,并且讲述了基因重组和DNA重组技术。本节内容紧密联系遗传物质基础、遗传规律和减数分裂,以它们为基础加以深化,同时,又是学习第五章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属于理论型,对于新鲜的事物,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加以分析总结,同时,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基于以上特点,我将在重点处引导、难点处点拨进行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1.说明基因突变的定义、特征和原因;能够总结基因重组及意义。

2.通过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综合分析及小组讨论的过程,提高观察分析、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本节课学习,体会生物学的奇妙之处,增强对生物科学的学习热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目标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为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基因重组。让学生去理解基因突变的意义和DNA重组技术会比较抽象,所以教学难点为理解基因突变的意义和基因重组。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能够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从讲授、多媒体直观教学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而在学法上,我将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通过俗语,设疑导入。

我会提出俗语“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询问学生,这反映了一种什么生物现象?在学生激烈的探讨中引出课题《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通过俗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课程中,同时结合问题将学生带入本节内容的学习中,为新课展开环节奠定了基础。

2.新课教学

本节课主要有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基因突变。

我会先简单介绍美国医生发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病的小故事,并通过多媒体展示正常人的圆饼状红细胞和病人的镰刀型红细胞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然后我会展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图解,并提出疑问:病人的血红蛋白的一条多肽链发生了什么变化?这和基因有什么关系呢?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知道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从而引出基因突变的定义。

接下来我会将基因突变与癌细胞建立联系,让学生去讨论并交流,得出基因突变的原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

对于基因突变的特征,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教材上“不同生物不同基因的突变频率”的表格以及“果蝇眼色遗传的不确定性”示意图,让同学们去发现问题,总结特征,我再进行补充,从而让学生明白基因突变的特征有发生频率低、方向不确定,随机性;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第二部分:基因重组。

在这一部分,结合前面学过的遗传规律,我会展现“鸡冠形态遗传示意图”,让两个小组代表以竞争的形式到黑板上来写出各表现的基因型,让他们明白生物除了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能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也能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

第三部分: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这一部分知识较难,在以后的选修部分也会重点讲解,我会给同学们播放一个关于重组DNA技术一般过程的生物学视频,然后让同学们前后4人为一组,交流重组DNA技术的步骤,并找小组代表进行分享,我再进行补充讲解,以突破难点。最后我会给同学们展现科学前沿的重组DNA技术应用实例:抗虫棉、转基因动物等,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体会到生物学的奇妙之处。

意图:在以上部分,我多次结合多媒体教学、采取提问、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充分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理念,同时也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3.课堂小结

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会请同学们来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采取自评、互评、师评的方式,体现课堂评价的多元化。

4.布置作业

对于作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一样的需求。我会分为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必做作业是做一些与本节内容息息相关的练习题目,选做作业是查阅与基因连锁相关的知识,下节课进行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的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重点内容,同时有助于学生记忆和复习,我本着直观、简洁的要求,板书如下:

生物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知识点 篇5

《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说课稿

乐陵市第二中学 刘桂华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 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通过前面各章的学习,学生对“基因是什么”、“基因在哪里”和基因如何起作用“等问题已有了基本的认识。本章内容既是对前四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基础。

本节介绍了可遗传变异的两种类型: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其中基因突变从实例入手,通过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分析,引入基因突变的概念,然后详细阐述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意义。在基因重组部分,教材设置了“思考与讨论“的栏目,旨在让学生利用数学方法,通过计算,体会基因重组机制提供的极其多样的基因组合方式。正文中则简要阐述了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和意义。本节内容引导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理解遗传物质如何引起生物变异的。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过程与方法

(1)采用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变化。

(2)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

(3)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归纳哪些因素会导致基因突变。(4)以设问和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做科学的了解,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及原因。教学难点: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学情分析:

生物的变异现象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通过前面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生物的变异与遗传物质有关,也和环境有关。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分子水平上理解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概念、掌握实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遗传学中重要的概念,是学生学习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基础,其中的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这部分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点知识。由于该部分的知识比较抽象,需要学生具备相当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虽然学生在本模块前面的教学内容中遇到类似的情况,通过学习提高了能力,但要达到从分子水平上理解和掌握,仍需要教师通过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不断地探究、思考、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比较法、讨论探究等方法。适当补充相关的材料,让学生从实例分析入手,按照认知的规律从现象到概念,从宏观到微观来归纳总结概念;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从讨论英文句子中发生个别字母改变可能导致句子意义的变化情况,通过联想和类比,理解基因突变和生物性状改变的关系;以设问、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和重组的意义;用填表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对比和总结。生物必修

高中生物必修二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由“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谈起,变异如同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生物的变异首先与遗传物质有关,其次与环境有关,即变异有两种类型:不可遗传的变异和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二):基因突变的新授教学

1、基因突变的实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教材不是从概念到概念,而是从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入手,通过对“思考与讨论”中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得出基因突变的概念、时间等问题(板书)。并结合问题探讨,让学生类比推理基因突变的类型和结果。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可以用英文句子中一个字母的改变,导致句子意思不变、变化不大、完全变化三种情况,通过联想和类比的方法,结合不同密码子对应相应的氨基酸的知识,了解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影响的三种情况。使学生明确基因突变不一定都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所以,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来说,有的有害,有的有利,有的既无害也无利。

2、基因突变的原因

关于基因突变的具体原因的教学,首先,介绍癌症的形成是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回忆癌症形成的诱因,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讨论类比得出基因突变的原因(板书),归纳哪些因素会诱发基因突变,从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3、基因突变的特点

基因突变的特点的教学,我采用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呈现教师设计的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看书),(问题指出后,教师退居组织者、指导者、信息资料提供者位置,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运用课本知识展开互动的讨论,相互启发,互相补充,解疑去惑,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亦师亦生”让课堂气氛更加热烈和融洽)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他们已对基因突变的特点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若想使他们更加准确、牢固地掌握本知识点,教师的系统点拨是必要的(针对上述教师的提问或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典型问题作具体的解释和讲解)。(板书)

4、基因突变的意义

为了理解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吗?这些新的基因产生的新性状对生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有利还是有害)?自然环境会选择哪些个体生存下来?通过这些设问,使学生理解基因突变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了新的基因,原来的基因和新的基因所表达的性状为自然环境提供了选择的材料。(这里引导得出结论的同时重点强调)(板书)

(三)、基因重组的新授教学

温故知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引入。为帮学生理解和记忆,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基因重组是指基因的重新组合,哪些基因可以重新组合呢? 2非等位基因为什么要重新组合呢? 3非同源染色体在什么时期重新组合呢?

4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和等位基因是怎样变化的? 带领学生梳理知识直接找出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板书)、原因

通过对课本中 “思考与讨论”的解决,使学生认识到基因重组是通过有性生殖实现的,两个亲本的杂合性越高,基因重组的的类型就越多,生物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变异就更多了。基因重组尽管不能产生新的基因,但可以产生不同的生物性状组合,产生新的基因型。所以说,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材料。

(四)课堂总结及反馈训练(多媒体展示)生物必修

高中生物必修二

列表比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有关知识(本质、发生时间、原因、条件、发生可能、意义等方面),让学生讨论再回答。(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反馈训练:(注意典型性,由基础到提高的层次性)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怎样在原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理解进入一个新的平台是本次教学思考的主要问题。在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立足课本,实现对知识的深化和拓展是主要的指导思想。在学习基因突变时,重点是带领学生学习基因突变的基本概念,研究内涵即基因结构的改变,外延是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结合基因的结构和基因对性状控制的相关知识,教师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研究基因突变是否一定会带来性状的改变。同样在学习基因重组的过程中采取了新的尝试,让学生根据文字,结合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学习,在自己摸索的过程中实现外界知识的内化。

板书设计

一、变异的类型

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二、基因突变

1:概念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根本原因 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变化

时间 DNA分子复制时

结果 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可能会导致生物体的性状发生改变。2:原因

①外因(1)物理因素:X射线、激光等。

(2)化学因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

(3)生物因素:某些病毒、细菌、一场代谢产物等。②内因:DNA复制时偶尔也会产生错误。

3:特点 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少利多害性

4:意义 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三、基因重组

1:概念:生物体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类型

(1)随机重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2)(交叉互换:简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

生物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知识点 篇6

拟南芥光周期开花突变体的筛选和基因的鉴定

以双子叶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突变体crylcry2为实验材料,用含有激活标记质粒pSKI015的农杆菌浸花进行转化,构建了拟南芥T-DNA插入突变体库.通过筛选和观察分析,获得了一些开花时间比crylcry2明显延迟或明显提旱的突变体.采用IPCR(inverse PCR)和TAIL-PCR(thermal asymmetricinterlaced PER)等方法.鉴定了这些突变体T-DNA插入位点的基因组旁邻序列,并采用半定量RT-PCR对插入位点两侧基因的mRNA水平进行了分析.初步鉴定了与开花相关的`候选基因,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深入研究隐花素调节光周期开花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 者:黄绿红 萧小鹃 秦玉芝 赵小英 李妍 唐冬英 郭新红 刘选明 HUANG Lv-hong XIAO Xiao-juan QIN Yu-zhi ZHAO Xiao-ying LI Yan TANG Dong-ying GUO Xin-hong LIU Xuan-ming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生物能源与材料研究中心,中国湖南,长沙,410082 刊 名:生命科学研究  ISTIC英文刊名:LIFE SCIENCE RESEARCH 年,卷(期): 12(3) 分类号:Q943.2 关键词:拟南芥   T-DNA   光周期   IPER   TAIL-PCR  

生物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知识点 篇7

一、RNA的结构:

1、组成元素:C、H、O、N、P

2、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4种)

3、结构:一般为单链

二、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主要在染色体上。

三、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

1、转录:

(1)概念: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转录

(2)过程:

①解旋

②配对

③连接

④释放

(3)模板:DNA的一条链(模板链)

原料:4种核糖核苷酸

能量:ATP

酶:RNA聚合酶等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T—A、G—C、C—G)

(5)产物:信使RNA(mRNA)、核糖体RNA(rRNA)、转运RNA(tRNA)

2、翻译:

(1)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翻译

(2)模板:mRNA

原料:氨基酸(20种)

能量:ATP

酶:多种酶

搬运工具:tRNA

装配机器:核糖体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5)产物:多肽链

3、与基因表达有关的计算:

基因中碱基数:mRNA分子中碱基数:氨基酸数 = 6:3:1

4、密码子

①概念: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又称为1个密码子

②特点:专一性、简并性、通用性

③起始密码:AUG、GUG(64个)

终止密码:UAA、UAG、UGA

【注】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个,终止密码不编码氨基酸。

学习生物的方法

在记住了基本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之后,同学们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生物学规律上来了。这时大家要着重理解生物体各种结构、群体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注意知识体系中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线索。

如:关于DNA,我们会分别在“绪论”、“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三个地方学到,但教材中在三个地方的论述各有侧重,同学们要前后联系起来思考,既所谓“瞻前顾后”。又如:在学习细胞的结构时,我们会学习许多细胞器,那么这些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有何异同呢?这需要大家做了比较才能知道,既所谓“左顾右盼”。

生物考试难点

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生物膜系统功能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核膜:双层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过结构核仁

细胞核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染色质两种状态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上一篇:医务室管理办法下一篇:父亲节初中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