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学的名词解释

2024-1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业推广学的名词解释(通用4篇)

农业推广学的名词解释 篇1

关键词:前陆盆地,中西部,含油气盆地,石油构造学

伴随时代发展、社会进步, 我国在石油开采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而且由于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市场化发展, 石油化工业得到了很大发展; 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加上我国资源的匮乏, 也先后与中亚各国进行了合作, 铺设了大型的管道, 而且我国石油业的发展离不开石油构造学方面的整体认知水平的提升与新型理论的创建, 因此, 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思考与反思。

一、前陆盆地

从国外来看, 前陆起初定义为与造山带毗邻的稳定的克拉通或地台的边缘地区, 也普遍认为它是不受褶皱大构造单元作用的影响; 但当板块构造学说于1974 年提出并获得大泛围承认后, 前陆盆地的命名就被正式提出, 主要是根据板块地壳的会聚方式进行类型划分, 大致分为周缘前陆盆地 ( 印度———恒河盆地、阿尔卑斯北麓拉石盆地) 、弧后前陆盆地 ( 落矶山盆地) ; 至1980 年代, 全球中、新生代巨型构造体系对环太平洋与B - 型俯冲带配套的A - 型俯冲带进行了明确划分。

在前陆盆地概念方面, 将其当作较为特殊的沉积盆地, 用板块会聚与碰撞解释; 而在前陆盆地系统构件中, 则以聚集区、地球动力作用、周缘或弧后褶皱冲断带活动作为解析依据, 具体而言有四个单独沉积带, 如顶部尖灭带、前渊、前缘隆起或称前隆、后隆, 通常的研究表明前陆盆地的延伸长度相当于冲断、褶皱带长度。

从前陆盆地的构造单元组成方面看, 其中包括中、新生代岩浆弧 ( 喜马拉雅造山带) 、褶皱与冲断带 ( 深部有堆叠构造, 也称为前陆盆地活动翼) 、深坳陷或前渊 ( 常见陆相磨拉石沉积) 、前陆斜坡 ( 稳定性强) 、前缘隆起 ( 采用薄板弹性负荷原理) ;

在成因模式上多以克拉通边缘岩石圈负载作用相关联, 如造山带相对隆起、负载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与后期粘性形变共同作用下构成了前陆盆地动力学机制。

二、中外比较

在中国西部前陆盆地方面, 陆内俯冲型 ( 也就是C - 型冲断带) 油气勘探方面的研究表明, 我国中西部盆地边缘的八个冲断带跟前渊沉积盆地、油气勘探关系密切, 并通过对这方面的探析, 提出了九个前渊, 论证结果也常实证, 尤其是对深部地壳结构运动学的论证推断出了它向造山带潜滑的可能倾向;

首先, 在陆俯冲型前陆盆地发育时间方面, 塔里木、华北、扬子古板块与准噶尔、柴达木板块, 通过广海沉积转移为陆盆沉积阶段, 也就是说它形成于晚古生代 ( 四川、柴达木盆地除外) , 与国外的中、新生代结论存在差异; 而在与其相邻的造山带未发现同时的岩浆弧, 也与国外的结论有区别, 而且非常明显 ( 中天山南缘除外) ; 在天山南、北缘, 祁连山南北缘、西昆仑北缘冲断带, 以新生代形成为主; 而内蒙一带的山冲断带多在晚三叠世—侏罗纪期间; 至于前渊与前陆斜坡则存在不对称坳陷、陡翼, 可以根据陆相地层来加以解析; 前隆表现在此并不明显。

其次, 中外对比可以发现在前陆盆地方面我国与国外共性之处较少, 差异较大, 尤其以我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为例, 个性差异很大; 比如在区域构造位置方面, 国外以巨型造山缝合带、大型克接通确定, 我国以造山带、微陆块确定, 而在盆地的基本结构方面, 国外均有四个显著特征, 我国基本结构规模较小, 发现前隆并未显著表现, 且缺少岩浆弧; 在动力学背景方面, 全球性的洋、陆俯冲或陆陆碰撞会涉及到A型俯冲, 而我国以C -型领会冲相关, 且仅在局部范围; 还有沉积体系配置、前陆冲断带发育程度、前陆盆地发育程度、盆地沉降、发育阶段都有差别, 需细致探析。

三、反思

A - 型俯冲、前陆盆地作为构造术语, 给我国地质学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但是在实际的探讨与勘察及理论解析、论证方面的结果却表明, 生搬硬套国外的命名与理论, 很难正确的解释我国石油构造学; 其间的原因在于欧美地学界建立了构造模型, 但对于地质背景的了解较少, 而中国内陆却存在微陆拼接、软碰撞等活动性较大的基本地质结构演化特征, 因此, 在套用时往往不是从实际情况出发, 反而是以理念进行从上到下的形而上指导, 所以, 近年来我国诸多学者与业界人士也不断提出对含油气盆地的定名问题的置疑, 目前中国陆地质结构方面的探索者也提出了一些与实际情况相符的理论, 比如C - 型俯冲、陆内俯冲等, 这也与我国内陆的多块体拼合构成有关, 而前陆盆地等也是在先前非常有创见性质的学说认识, 所以, 在构建石油构造学、盆地模式时, 应该积极增加勘探工作, 以事实为基础, 在充分调研与丰富材料中进行整理、抽绎、衍生出原则与规律, 进一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地质情况的新型理论。

总之, 在新的时代需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先导, 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因时制宜; 尽管这些年来, 随着科学认知不断的更新与理论建设, 我国在这方面也将做出新的认知与新的理论创建, 而且这些理论将以我国的具体实情为基准。希望通过本文初步论述可以引起更多的关注与更广泛的交流, 为该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侯连华, 王京红, 邹才能等.火山岩风化体储层控制因素研究——以三塘湖盆地石炭系卡拉岗组为例[J].地质学报, 2014 (4) .

农业书刊常见名词错别字辨析 篇2

误例:1. 果实套袋能有效减轻或避免食心虫、蝽蟓等食果类害虫的为害。2. 除虫菊干花粉碎后,经过二氧化碳亚临界或超临界萃取获得天然除虫菊素,对害虫有较强的触杀作用,为植物源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蚜虫、蓟马、飞虱、叶蝉、菜青虫和蝽象。

辨析:没有“蝽蟓”或“蝽象”这种昆虫,应将“蝽蟓”“蝽象”改为“椿象”或“蝽”。“椿象”亦称“蝽”,为昆虫纲,半翅目,异翅亚目昆虫总称。此类昆虫有臭腺孔,能分泌臭液,在空气中散发臭气,所以俗称“臭大姐”“放屁虫”。

二、稻桩、高粱桩等

误例:1. 稻飞虱主要发生在接近水面的稻桩上,防治时一定要把喷头放在禾苗基秆部位,喷在水面的禾秆上,而且不同成分的农药须交替使用,酸、碱性农药要分开喷。2. 头季再生高粱收割时,以距地面4~5厘米留桩为宜,以利于茎节基部发岀健壮的再生有效苗。

辨析:“桩”即“桩子”,为一端或全部埋在地中的柱形物,多用于建筑或作为分界的标志,与作物没有联系,应将“桩”改为“茬”。“茬”作为名词是作物收获后留在地里的根、茎,将“水稻桩”“高粱桩”分别改为“水稻茬”“高粱茬”等,与误例所要表达的意思吻合。

三、粘性、粘膜、粘土、粘虫、粘附等

误例:1. 由于我场地处滨海,稻田土壤属粘性盐碱土,含有大量的稗草籽和病菌,不宜做育秧床土。2. 战胜呼吸道疾病,需要强壮的体质,所以,补充营养是很重要的。维生素能保护器官的粘膜组织,促使鸡体产生抗体,强化免疫功能,对付抗应激的功能,所以需要适时补充维生素。3. 土壤质地一般分为三大类:砂土、壤土和粘土。砂土的成分以砂粒为主,壤土的成分以粉粒为主,粘土的成分以粘粒为主。区分土壤质地,在生产上就可以根据不同土壤质地因“土”种植。4. 玉米主要害虫有蚜虫、粘虫、棉铃虫、红蜘蛛、玉米螟等。5. 冰花银耳制作方法:将糖煮银耳沥去糖汁,趁热均匀拌入经80~100目筛过的蔗糖粉,使糖渍银耳表面粘附一层蔗糖粉,形似冰花,故名“水花银耳”。

辨析:农业书刊使用“粘”和“黏”组成的词语都比较多,发生混淆的情况也比较多,这与国家对这两个字的使用规定多次演变有很大关系。1955年原国家文化部、原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曾将“黏”作为“粘”的异体字予以淘汰。1985年国家语委、原新闻出版署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确认“黏”字作为规范字,不再作为淘汰的异体字。2013年6月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同意教育部、国家语委组织制定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并予以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二级字表收入“黏”字。《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黏”的诠释是“像糨糊或胶水等所具有的、能使一个物体附着在另一个物体上的性质”,为形容词,并给“黏性”“黏膜”“黏土”“黏虫”等出条诠释。根据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的诠释,应将误例中的“粘性”“粘膜”“粘土”“粘虫”分别改为“黏性”“黏膜”“黏土”“黏虫”。此外,在农业书刊中常见的与“粘”组成的名词还有“粘液”“粘米”“粘度”“粘菌”等,也应改为“黏液”“黏米”“黏度”“黏菌”等。

四、树型、株型、瓜型、花型、果型、体型等

误例:1. 油菜具有内膛结果习性,修剪时要注意在树冠内多保留枝组以培养树冠紧凑、树型开张的丰产树的类型,如有扰乱树型的徒长枝、病虫枝、重叠枝、枯枝等要及时剪除。2. 福龙两优863生育特性为基本营养型,田间表现群体整齐度中等,株型紧凑,长势旺盛,根系发达,茎秆坚韧,分蘖力中等偏弱,成穗率高,叶色浓绿,叶片瓦状直立,熟期青枝蜡叶、转色清秀,穗大粒多,千粒重大。3. 为确保商品西瓜的比例,提高商品率,待幼瓜坐稳后选择瓜型较大、果型周正的留瓜,每株留1~2个瓜。4. 君子兰,为石蒜科多年生常绿草木,长年青秀挺拔,叶片肥厚碧绿,花型较大,花色鲜艳,美丽端庄,是美化家庭的盆栽佳卉。5. 蜜脆苹果果台枝连续结果能力强,果型大,平均单果重310~330克,最大单果重500克以上。6. 公鸡体型大也与交配效率有关,体型过大的公鸡(体重超过5. 5千克)不能很好地完成交配,同时也容易影响其他公鸡。

辨析:为音同义混致误,应将误例中的“型”改为“形”。“形”词义为形状,与误例中所要表达的树、株、花、瓜、果、体的形状吻合。“型”的词义为模型或类型,不是误例所要表达的意思。农业书刊还常见“叶型”“蛋型”“卵型”等表述,凡是表示形状的,都应将“型”改为“形”字。

五、茎杆、秸杆

误例:1. 当大豆茎杆呈草红色,摇动有响声,仍有10%~20%的叶片尚未掉落时,是人工收获适宜期;豆叶基本落尽,籽粒归圆时,是机收适宜期。2. 作为部队农场,应围绕高产积极开发“吨粮田”,给部队提供更多的粮食及其副产品(如谷糠、麸皮、秸杆等),以提高部队干部战士生活水平。

辨析:为音同义混致误,应将误例中的“杆”改为“秆”。“秆”词义是秆子,为禾本科作物的茎或秸,将误例中的“茎杆”“秸杆”分别改为“茎秆”“秸秆”,与误例所要表达的意思吻合。此外,农业书刊中常见的玉米杆、高粱杆、甘蔗杆等,表述的都是禾本科作物的茎或秸,都应将其中的“杆”字改为“秆”字。“杆”词义是杆子,为有一定用途的细条木头或类似的东西,与禾本科作物的“茎”和“秸”没有关系。

六、成份、养份、水份

误例:1. 我国野生蓝莓资源丰富,每百克蓝莓鲜果中含氨基酸4790毫克、蛋白质400~700毫克、脂肪500~600毫克、碳水化合物(糖类)13.3~15.3毫克,并含维生素E2和维生素A等多种营养成份,属于营养佳品。2. 有的农场看到大豆在市场上价格越来越高,就把全部耕地种上大豆,由于重迎茬问题,破坏了土壤养份和微生物环境,造成了减产,一般减产30%~40%。3. 工厂化育秧催芽:将浸好的稻种装入麻袋,置于32℃恒温催芽室中催芽24小时,至种子露白时取出,摊开晾干种子表面水份。

nlc202309081804

辨析:“份”旧同“分”,即表示“成分”,现词义为整体里的一部分,用于搭配成组的东西和用在“省、县、年、月”后面,表示划分的单位,不再表示“成分”,所以应将误例中的“成份”“养份”“水份”分别改为“成分”“养分”“水分”。“成分”有两种词义,一是指构成事物的各种不同物质或因素,二是指个人早先的主要经历或职业,误例1所要表达的意思属于第一种。“养分”的词义是物质中所含的能供给机体营养的成分,与误例2所要表达的意思吻合。“水分”的词义有两种,一是物体内所含的水,二是比喻某一情况中所夹杂不真实的成分,误例3所要表达的意思属于第一种。

七、蒸气

误例:1. 水稻工厂化育苗蒸气催芽方法:把盖好覆土的秧盘送进蒸气催芽室,将室内温度调整到30℃,保持恒温48小时,当秧苗长至1厘米时,将蒸气催芽室温度调整至22~25℃,10小时后移至室外。2.鸡粪酒糟发酵法:按1∶1的比例在鲜鸡粪中加入麸皮,再加入1%的酒糟和10%的水,拌匀后放入发酵箱内发酵10~20小时,再用蒸气灭菌。

辨析:“蒸气”是液体或固体(如水、汞、苯、碘等)因蒸发、沸腾或升华而变成的气体,一般“蒸气”前面都应标明是什么气体,如水蒸气、汞蒸气、苯蒸气、碘蒸气等,其中的“水蒸气”也称“蒸汽”,误例指的是水蒸发变成的气体,应改为“水蒸气”或“蒸汽”。

八、虫害、病害

误例:1. 棉花主要虫害为棉蚜、地老虎、棉铃虫、红蜘蛛、盲蝽,可选用氧化乐果、敌百虫、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药剂进行防治。2.甘薯储藏期间常见的主要病害有黑斑病和软腐病。黑斑病的存在与环境温度、湿度有关,在15℃以上时发病重,春薯比夏薯重。软腐病发生在伤口处,在温度15~23℃、相对湿度75%~84%环境下易发生。

辨析:“害”是昆虫或蛛螨等对植物造成的危害,“病害”是细菌、真菌、病毒或不适宜的气候、土壤等对植物造成的危害,用它们分别表述害虫、病的总称不准确,应将误例中的“虫害”“病害”改为“害虫”和“病”。“害虫”即危害人和动植物的虫类,“病”作为名词即生理上和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的状态,它们分别与误例所要表达的意思吻合。此外,在农业书刊中使用“病虫害”的也很多,凡是表述病虫总称的都应去掉其中的“害”字。

九、病源

误例:1. 冬季或春季对枣树进行修剪和刮除老翘皮,枣树内的枯枝、落叶、杂草等也要彻底清扫出园,集中烧毁或深埋,并对树体喷布3~5波美度石硫合剂,消灭越冬病源。2. 未发现根肿病的地区,不要从病区引种,个别地块发病时,应该避免将病源传到其他地块。

辨析:“病源”是发生疾病的根源,“菌源”是病菌的来源,均与误例所要表达的意思不吻合。“病原”是病因和指病原体,与误例所要表达的意思吻合,应将误例中的“病源”改为“病原”。

(作者联系地址:北京市西直门外北大街28号6号楼1303房 邮编:100088)

农业气象学名词解释归纳 篇3

有相似天气特征的大气系统,如气团、锋、气旋、反气旋、1、辐射 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流形式向周围传递或交换能

量的方式称为辐射。

2、太阳常数 在地球大气上界,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496×108km)上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称为太阳常数,目前我国采用的太阳常数值为1382W·m-2。

3、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是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最小夹角,在0°~90°之间变化。

4、太阳方位角 太阳方位角是太阳光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和当地子午线的夹角,表示太阳在天空中的方位。

5、太阳赤纬 即太阳光线在地球上的直射点的地理纬度。

6、可照时数 可照时数是不受任何遮蔽时每天从日出到日落的总时数,以小时、分为单位。

7、光照时间 光照时间是可照时数与曙暮光时间之和。

8、日照百分率 日照百分率是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大气质量 大气质量通常用太阳光通过大气路径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之比表示,是没有单位的一个数值。

9、大气透明系数 大气透明系数是透过一个大气质量后的太阳辐射强度与透过前的太阳辐射强度之比。

10、直接辐射 是指直接来自太阳日盘,以平行光的形式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能。

11、散射 指太阳辐射被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分子、尘埃、云滴等微粒改变传播方向而投向四面八方的现象。

12、散射辐射 指阳光被大气散射后,从天空的各个方向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能,也称天光漫射。

13、太阳辐射光谱 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曲线称为太阳辐射光谱。

14、辐射通量密度 是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单位为J·s-1·m-2或W·m-2。常把辐射通量密度称为辐射强度、辐射能力或放射能力,把入射辐射通量密度称为辐照度。

15、总辐射 总辐射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由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组成两部分构成。

16、大气逆辐射 大气辐射有一部分向上进入宇宙空间,有一部分向下到达地面,向下到达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16、地面有效辐射 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也称净红外辐射或净长波辐射。

17、地面净辐射 指地球表面在任何时刻的辐射能总收入与总支出的差值(或称辐射平衡或地面辐射差额)。

18、大气逆辐射 大气辐射有一部分向上进入宇宙空间,有一部分向下到达地面,向下到达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19、光合有效辐射 能使叶绿素分子呈激发状态,并将自身能量消耗在形成有机化合物上的太阳辐射波谱区,称光合有效辐射。20、感光性 植物的发育速度对光照长短反应的特性。植物感光性强弱有两个标准,一是临界光照长度,二是作物发育速度随光照时间的变化。

21、太阳能利用率 单位面积上作物收获物中所储存的能量与同期投射到该单位面积上太阳辐射能(或生理辐射)的百分比称为太阳能利用率。

22、潜热通量 物质发生相变(物态变化)且温度不发生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通量。

23、容积热容量 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容积热容量,其单位为J·m-3·℃-1或J·㎝-3·℃-1。

24、导热率 导热率是指物体通过分子热传导的方式传递热能,在单位厚度间、保持单位温度差时,其相对的两个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流量,其单位是J·㎝-1·s-1·℃-125、温度日较差 是一日内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差。

26、温度年较差 是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和最冷月平均温度之差。

27、气温垂直梯度 单位高度内气温的变化值,即气温垂直梯度,又称气温直减率

28、干绝热直减率 在大气静力平衡条件下(即气块的气压时时都与周围大气的气压处于平衡),干空气和未饱和湿空气的作干绝热升降运动而引起气块的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称为干绝热直减率。

29、湿绝热直减率 湿绝热过程中气块的温度变化率,称为湿绝热直减率30、逆温 在一定条件下,气温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加,气温直减率为负值的现象称为逆温,发生逆温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31、农业界限温度 农业界限温度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志着某些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转折或终止的日平均温度。

32、积温指某一时段内逐日日平均温度的累积值。

33、有效积温 生物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34、活动积温 生物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活动温度的总和,称为活动积温。

35、空气湿度 空气湿度是表示空气潮湿程度或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

36、水汽压 空气中由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强称为水汽压,其为单位是Pa或hPa。

37、饱和水汽压 饱和空气中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

38、相对湿度 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值称为相对湿度,用以表示空气潮湿程度。

39、饱和差 同温下的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气压之差,称饱和差,反映了空气离饱和的程度。40、露点温度 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和气压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降低温度而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简称露点,单位为℃。从形式看,露点是表示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但实质上是表示湿度状况的一个特征量。

41、蒸散量 农田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总耗水量。也称实际蒸散、腾发量或总蒸发量。

42、蒸腾系数 是指形成单位重量干物质所消耗的水量,即 KT=Tu/yd式中Tu为单位面积上作物蒸腾的水量(kg/666.7m2); yd为单位面积上收获物的干重(kg/666.7m2)。

43、气压 大气受地球引力场作用而具有重量,地球表面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量称为大气压强,简称气压,其单位统一用Pa或hPa,气象上规定以hPa为单位。

44、气压梯度力 气压梯度力是由于空间气压分布不均而作用于空气块上的力,其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称水平气压梯度力,即由于水平气压梯度的存在而作用在单位质量空气上的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大小与水平方向气压梯度成正比,与空气密度成反比。

45、大气活动中心 指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使纬向气压带分裂成一些范围较大且闭合的高、低压区域;大气活动中心对大气活动、水热交换和天气、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

46、季风 指大范围地区以年为周期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改变的风。

47、山谷风 山区出现的风向随昼夜交替而改变的风。

48、海陆风 海岸地区出现的风向随昼夜交替而显著改变的风。

49、焚风气流翻越高山时在背风坡形成的又干又热的风。50、天气系统 一定范围内具 槽、脊等。

51、气团 物理垂直水平方向上分布较为均匀垂直方向上变化比较一致的大块空气。

52、锋(锋面)指两个性质不同的气团之间的狭窄过渡区域,该区域内气象要素与天气现象变化剧烈,是一个三维空间的天气系统。

53、暖锋 在锋面的移动过程中,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暖气团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暖锋。

54、冷锋 在锋面的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冷气团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称为冷锋。

55、准静止锋 当冷暖气团势力相当时,锋面的移动十分能缓慢或在原地来回摆动,这种锋称为准静止锋,简称静止锋。通常将6小时内锋面位置变化小于一个纬度的锋定为准静止锋。

56、西风槽 北半球西风带内开口朝北的低压槽。

57、东** 副高南侧的东风带内产生的自动往西的波动。

58、切变线850hpa和700hpa天气图上出现的风向风速发生气旋式切变的区域。

农业推广学的名词解释 篇4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

统计报表编制说明

一、报表说明

(一)适用范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统计报表,适用于由各省级农口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的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

(二)报表种类。本报表分为1套2张表,其中“附表1”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任务和投资主要指标汇总表、“附表2”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效益主要指标汇总表。

(三)统计。本报表为统计报表。统计采用公历年制,即从1月1日起至12月31日。

(四)填报单位。本报表为内部使用的业务报表,以各省级农口部门为单位分别进行填报。对报表中不涉及本部门项目的指标数据,不予填列。

(五)执行时间。从2004起,由各省级农口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的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按本报表 进行统计。

二、填报要求

(一)表中“任务量”及“效益”的指标均采用已注明单位,涉及金额的单位采用“万元”,打“—”者不填列数据。除指标解释中特别注明必须按整数填列的指标外,其余填表数字均保留至小数点后两位。

(二)表中“计划”栏数据应与计划报表相一致。如项目计划有调整的,按国家农发办或农业部批复调整后的数据填列,由省级农口部门在报送统计表时,在上报说明中列出调整前批复的计划数。

(三)对超额完成任务或投资,或者单项工程建设任务或投资根据项目建设实际需要少量调减但未办理报批手续的,其增减数据对应填列到“任务量(投资额)增减”栏中。同时,对其中任务量或投资额有调减但未办理报批手续的项目,必须备注说明调减的原因。

三、指标解释及统计口径

现将表中的指标解释及统计口径具体说明如下,凡表中重复出现的指标只说明一次。

(一)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任务投资主要指标汇总表(附表1)

1、行说明

(1)原原种扩繁项目 ①第3行“基地面积”:指项目建设单位通过项目建设,形成种子生产的面积。

②第4行“仓库”:指低温低湿库和常温库及物资库的库房面积。其中低温低湿库指具有降温除湿功能,温度控制在5-15℃,湿度控制在50-70%的仓库;常温库及物资库指种子周转库、种用物资储备库、农业机具库。

③第5行“网室”:指用于防止鸟类、昆虫等对作物的破坏、传粉专用隔离设施。

④第6行“晒场”:指用于种子晾晒、以降低含水量场所的面积。一般为水泥地面。

⑤第7行“仪器设备”:指种子繁育、贮藏、加工所需的各类灌溉、质检、制冷及加工等仪器设备。

⑥第8行“其他”:指用于原原种扩繁项目除上述建设内容以外的投资完成数的总额。只填资金数,不填任务数。

(2)良种繁育基地项目

①第13行“购置加工设备”:指种子加工项目购置的单机加工设备,以及精选、分级、包衣、包装计量、传送设备和叉车等设备。

②第14行“其他”:指用于良种繁育基地项目除上述建设内容以外的投资完成数的总额。只填资金数,不填任务数。

(3)育草基金项目

①第16行“草种基地面积”:指项目承担单位通过项目建设,形成的牧草种子生产的面积。

②第20行“其他”:指用于育草基金项目除上述建设内容以外的投资完成数的总额。只填资金数,不填任务数。

(4)优势特色种养示范项目

①第23行“种植业基地”:指通过项目实施,建成的露地、园地、温室、大棚等面积之和。

②第24、25行“引进畜禽良种”:指通过项目实施,引进畜禽良种的数量。

③第26行“畜禽棚舍”:指通过项目实施,建成的畜禽繁殖、饲养的房屋、厩舍面积。

④第27行“水产养殖基地”:指通过项目实施,建成的海水、淡水养殖面积之和(包括育苗设施)。

⑤第28行“其他”:指用于优势特色种养示范项目除上述建设内容以外的投资完成数的总额。只填资金数,不填任务数。

(5)秸秆养畜项目

①第30行“青贮氨化池”:指通过项目实施,农户或养殖示范场建成青贮氨化池的体积数量。

②第31行“养殖示范场(户):指补助棚圈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农场个数。

③第32行“秸秆处理机械”:指购置各种秸秆处理机械的数量。④第33行“其他”:指用于秸秆养畜项目除上述建设内容以外的投资完成数的总额。只填资金数,不填任务数。(6)海南农垦总局天然橡胶基地项目

①第35行“橡胶更新定植”:指更新年限已到并经批准而更新定植的橡胶面积(当年定植的以林段为单位计算保苗率达到85%以上的胶园面积)。

②第36行“橡胶中小苗抚管”:指对未投产橡胶幼树进行管护。③第37行“防风林营造”:指为了减少风、沙、水、旱等自然灾害而在橡胶林段四周营造的胶园防风林。

④第38行“防风林管理”:指对已定植防风林幼树进行管护。⑤第39行“其他”:指用于海南农垦总局天然橡胶基地项目除上述建设内容以外的投资完成数的总额。只填资金数,不填任务数。

2、栏说明

(1)“任务量”:指列入计划的项目建设任务的数量。完成任务量必须填写实际完成的数量。各类项目中具体工程措施的任务量以“座、处、台、套、个”为单位的,其完成任务量必须填写整数,单个工程全部完成的应填写“1”,未全部完成的为“0”。第1栏“上年结转”+第2栏“计划”+第3栏“任务量增减”=第4栏“本年完成”+第5栏“结转下年”。

①第1栏“上年结转”:指上未完成结转到今年继续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任务量(当年立项项目不存在上年结转)。

②第2栏“计划”:指当年项目计划安排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任务量。③第3栏“任务量增减”:指根据项目实际需要或其他原因,当年项目的单项工程或措施任务量进行了微量调整,造成该单项工程或措施实际任务量与计划任务量之间产生的差额。任务量增减主要有任务量增加和任务量减少两种情况:一种是“任务量增加”,指当年实际完成的单项工程或措施任务量超过该单项工程或措施计划任务量的部分,填列正数;另一种是“任务量减少”,指当年实际完成的单项工程或措施(根据项目实际需要或其他原因,该单项工程或措施不再进行续建)任务量少于该单项工程或措施计划任务量的部分,填列负数。

④第4栏“本年完成”:指当年实际完成的上年结转以及当年计划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任务量。

⑤第5栏“结转下年”:指当年项目任务量未完成,需结转到下年继续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任务量。

(2)“投资额”: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投资情况。具体分为“上年结转”、“计划”、“投资增减”、“本年完成”和“结转下年”五小栏,下再细分“财政资金”、“自筹资金”、“其他资金”、“银行贷款”等各小项。其中:上年结转+计划+投资增减=本年完成+结转下年。

各项资金的指标解释具体为:

①“财政资金”:指中央财政资金与地方财政资金直接用于项目工程建设的资金以及用于贷款贴息、项目管理费、科技推广费等支出的资金。其中:中央财政资金指中央财政用于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地方财政资金指地方各级财政按照规定比例与中央财 政资金配套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

②“自筹资金”:指项目区农村集体、农民群众、项目建设单位(包括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牧场、地方有关部门等)筹集用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现金、以物折资和投工投劳折资。银行贷款以及项目建设单位先期的固定资产和水、电、路等公共设施投入不计入自筹资金。

③“银行贷款”:指用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银行贷款以及其他信贷资金。

④“其他资金”:指除上述资金之外用于农业综合开发的各类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等。

(3)“上年结转”:指上未完成结转到今年继续使用的资金总量(当年立项项目不存在上年结转)。其中:

①第6栏“小计”:指上年结转到今年的全部资金量,含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自筹资金、其他资金和银行贷款。

②第7栏“其中:财政资金”:指上年结转资金中的中央财政资金与地方财政资金总额。

(4)“计划”:指当项目计划安排的“财政资金”、“自筹资金”、“其他资金”、“银行贷款”。

①第8栏“合计”:指本项目计划投入的资金总额,含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自筹资金、其他资金、银行贷款。

②第9栏“财政资金”:指当年项目计划投入的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总额。③第10栏“小计”:指当年项目计划投入的自筹资金数额。④“其中:投工投劳”:指当年项目计划中项目区农民群众投入的劳动工日和折资数。

⑤第11栏“折资”:指当年项目计划中项目区农民群众投入的劳动工日折合成的资金数。投工投劳折资时劳动力价格要按当地市场价格计算填列。

⑥第12栏“数量”:指当年项目计划中农民群众投入的劳动工日。

⑦第13栏“其他资金”:指当年项目计划投入的其他资金的数额。

⑧第14栏“银行贷款”:指当年项目计划投入的银行贷款以及其他信贷资金数额。

(5)“投资额增减”:指根据项目实际需要或其他原因,当年项目的单项工程或措施进行了微量调整,造成该单项工程或措施的实际完成资金数额与计划资金数额间产生差额。“投资额增减”主要有投资增加和投资减少两种情况:一种是“投资增加”,当年实际完成的单项工程或措施资金数额超过该单项工程或措施计划资金数额的部分,填列正数;另一种是“投资减少”,当年实际完成的单项工程或措施(根据项目实际需要或其他原因,该单项工程或措施不再进行续建)资金数额少于该单项工程或措施计划资金数额的部分,填列负数。

①第15栏“合计”:指当年项目投资增减总额。②第16栏“财政资金”:指当年项目财政资金增减数额。③第17栏“小计”:指当年项目自筹资金增减数额。④第18栏“折资”:指当年项目农民群众多投入或少投入的劳动工日折合成的资金数。

⑤第19栏“数量”:指当年项目农民群众多投入或少投入的劳动工日。

⑥第20栏“其他资金”:指当年项目其他资金的增减数额。⑦第21栏“银行贷款”:指当年项目银行贷款增减数额。(6)“本年完成”:指实际完成上年结转和当年计划“财政资金”、“自筹资金”、“其他资金”、“银行贷款”的数额。

①第22栏“合计”:指当完成的项目总投资(含上年结转以及本年计划)。下立项的项目超前投入的资金不在统计范围内。

②第23栏“财政资金”:指当年财政资金的实际完成数,财政资金无偿部分为农业综合开发报账资金专账当年实际报账数,有偿部分为县级财政实际借出数。

③第24栏“小计”:指当年自筹资金实际完成数,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资金专账实际发生数。

④“其中:投工投劳”:指当年完成的项目区农民群众投入的劳动工日和折资数。

⑤第25栏“折资”:指当年完成的项目区农民群众投入劳动工日折合成的资金数,取自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资金专账。⑥第26栏“数量”:指当年完成的项目区农民群众投入的劳动工日,取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或项目承建单位农民投工投劳台账或农民投工投劳纪录。

⑦第27栏“其他资金”:指当年其他资金的完成数,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资金专账实际发生数。

⑧第28栏“银行贷款”:指当银行贷款的实际完成数,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资金专账实际发生数。

(7)“结转下年”:指当年项目的财政资金无偿部分尚未报账数、有偿部分尚未借出数以及自筹资金、其他资金、银行贷款尚未完成数额。

①第29栏“小计”:指结转下年的资金总额,含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自筹资金、其他资金、银行贷款。

②第30栏“其中:财政资金”:指结转下年的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总额。

(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效益主要指标汇总表(附表2)

1、原原种扩繁项目

(1)第3行“新增原原种生产能力”:指项目建成后,项目承担单位每年原原种的生产总产量比项目实施前的增加数量。

(2)第4行“新增原种生产能力”:指项目建成后,项目承担单位每年原种的总产量比项目实施前的增加数量。

2、良种繁育基地项目(1)第6行“新增原种生产能力”:解释说明同原原种扩繁项目。

(2)第7行“新增良种生产能力”:指项目建成后,项目承担单位每年良种的总产量比项目实施前的增加数量。

(3)第8行“新增种子加工能力”:指项目建成后,项目承担单位每年机械加工种子的总量比项目实施前的增加数量。

(4)第9行“新增种子储备能力”:指项目建成后,项目承担单位仓储设施所能储藏种子总量比项目实施前的增加数量。

3、育草基金项目

(1)第11行“新增草种生产能力”:指项目建成后,治理区草种生产总量比项目实施前的增加数量。

(2)第12行“新增草种加工能力”:指项目建成后,项目承担单位每年机械加工草种的总量比项目实施前的增加数量。

(3)第13行“新增草种储备能力”:指项目建成后,项目承担单位仓储设备所能储藏牧草种子总量比项目实施前的增加数量。

4、优势特色种养示范项目

(1)第16行“新增园艺产品供种能力”:指项目建成后,园艺产品种苗总量比项目实施前的增加量。

(2)第17行“新增畜类供种能力”:指项目建成后,畜类良种总量比项目实施前的增加量。

(3)第18行“新增禽类供种能力”:指项目建成后,禽类良 种总量比项目实施前的增加量。

(4)第19行“新增水产品供种能力”:指通过项目实施,到竣工水产品苗种供应能力。

(5)第20行“新增水产品生产能力”:指项目建成后,水产品产量比项目实施前的增加数量。

5、秸秆养畜项目

(1)第22行“牛出栏”:指项目实施区当年牛出栏数。(2)第23行“羊出栏”:指项目实施区当年羊出栏数。(3)第24行“氨化、微贮秸秆”:指氨化、微贮风干秸秆及相关作物的数量。

(4)第25行“青贮数量”:指青贮鲜秸秆及相关作物的数量。

6、海南农垦总局天然橡胶基地项目

(1)第27行“橡胶平均增粗”:指本年内未开割橡胶树围茎实际茎粗的平均增加量。

(2)第28行“干胶亩产”:指每亩开割胶园年产干胶数量。(3)第29行“干胶总产量”:指当年生产的鲜胶水和杂胶(即扣除杂物后的胶线、胶块、胶泥)经过加工制成的烟胶片、标准胶、浓缩胶乳、浅色胶等橡胶成品的总量。

上一篇:初二作文今年春天我很快乐600字下一篇:幼儿园小班安全教育教案《画“消防”》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