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短歌行》赏析(精选4篇)
《短歌行》全诗共八章, 每章四句一换韵, 气韵雄沉, 跌宕起伏, 每四字一顿, 造语质直, 一唱三迭, 辞断意连, 读之确有“悲凉慷慨, 气魄雄豪 (范文澜语) ”之感。
开头两节, 对酒感慨人生短暂, 抒发功业未成的深沉忧思。“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开头两句常被断章取义的读者误解为人生短暂, 当及时行乐, 以至成为百无聊赖的酒徒庸夫滥饮作乐的口头禅, 孰不知诗人所寄寓的沧凉之感。东汉末年, 群雄割据, 军阀混战, 民不聊生, 身处乱世的曹操, 年轻就有了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 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 并先后伐董卓, 灭袁绍, 征乌桓, 破荆州, 下江陵, 正因为如此, 更坚定了他统一天下的信念, 然而面对劲敌孙权、刘备, 不无任重道远之感, 他渴望天下谋臣猛将都聚集于他麾下, 再展宏图。面对酒宴唱和的热烈场面, 忧心荡漾:人生百年, 犹如晨露易晞, 转瞬即逝, 苦于逝去的时光太多了。如此看来, 曹操的“对酒当歌”是感叹生命短暂, 功业不成。第二节的二个“忧”当然有忧世之不治之义, 诗人眼下所忧的重点在于谋臣猛将难得, 为排遣积郁心头的重重忧虑, 只有借酒浇愁, 酒入忧肠, 又激起了心中忧绪的浪花。
第三、四两章, 运用对比的写法, 表达了求贤不得的忧思和求贤得之的快感。“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借《诗经·郑风·子衿》诗句, 表达对贤士的忧思之情。诗人反复读又反复思索“青青”诗句的意蕴, 表明自己有如诗中的淑女思念情人那样渴望得到贤士。比喻手法的运用, 形象地表现了贤士在他心中长久萦回的神情, 将无形之忧诉之于有形之女, 耐人回味。“呦呦鹿鸣”四句, 表达了招贤纳士的诚意:如有贤士到来, 我将弹瑟吹笙宴乐他们。为延揽天下俊杰, 曹操广事策略, 建安十五年所下的求贤令可作史证:“天下未定, 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 唯才是举, 吾得而用之。”
第五、六两章, 先用比喻的手法写贤士渴望不可及, 再用对比的手法写俊杰来访, 表现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复杂情怀, 给读者以“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感。第五章“明明如月”四句, 以月亮的皎洁明亮, 但可望不可及, 比拟贤士的可慕难得, 表现了诗人绵绵不绝的忧伤, “越陌度阡”四句, 由情感低谷荡起, 别开一面地写故人英才穿越田间小道, 长途跋涉, 屈尊枉驾来访。客主久别重逢, 宴饮畅谈, 忆往昔峥嵘岁月, 话旧谊深情, 叙别后经历, 觥筹交错, 起坐喧哗的场面, 想象可知。
第七、八两章, 用比兴的手法, 表达招揽英才, 完成统一大业的雄心壮志。“月明星稀”四句, 寓情于景, 由月夜起兴, 寄寓孤寂之情, 以“鸟雀南飞”比拟人才流失, 蕴藉了忧虑之情。“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以形象的比喻, 恰当地描写了当时不少俊杰对曹操疑虑重重, 更有数以万计的黎明百姓, 常年生活在战争的恐怖中惶惶不可终日, 苦不堪言,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的诗句形象地描写了军阀混战所造成的社会惨象。在这样的情况下, 俊杰要投明主施展才华, 黎民百姓要选乐土以安身, 他们就如月夜受惊的乌鸦, 绕着树旋转, 寻找适宜栖身的枝条。最后一章“山不厌高”两句, “山高”“水深”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要成就统一天下的志向, 两个“不厌”是说要尽可能多地招揽天下英才。“周公吐哺”两句用周公“一沐三握发, 一饭三吐哺, 犹恐失天下之士”的典故, 表达他要向周公那样礼贤下士。
诵读《短歌行》, 我们不仅要体会作为一名政治家、军事家为统一天下思贤若渴的真挚情感, 还要从审美的角度体会诗人为表达深沉感情所采用运笔技巧, 同时也应学习诗人在生活的激流中, 心存忧患意识, 自勉自励, 自强不息, 谱写生命乐章, 铸造人生辉煌。
附带说一下这首诗的用韵问题, 有的说这首诗“韵脚或八句一换, 或四句一转” (见《高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2009年版) , 有的说第七章不押韵, 处于韵脚位置的“飞”属于“灰堆”韵部, “依”属于“衣期”韵部。笔者认为这首诗是每章一换韵。八章的韵部依次为:梭波、江阳、人辰、中东、梭波、人辰、衣期、人辰。甚于第七章“飞”, 熟悉方言知识的都会知道, 苏、鲁、豫、皖毗邻地域的人读“飞”为fi属于“衣期”韵部。如此看来, 从规范的普通话角度看, 第七章不押韵, 从方言的角度看第七章是押韵的, 韵脚八句一换的说法欠妥。
摘要:曹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还是一位激情满怀的诗人, 其诗尤以四诗的成就为高。《短歌行》一诗, 借一次酒宴众文武的见闻, 以精巧的笔法, 迂回曲折地表达思贤慕能的耿耿诚意, 用质朴的语言, 委婉含蓄地吐露了渴求英才的重重忧思, 酣畅淋漓地表现了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为统一天下的心海波澜, 堪称其抒情言志的代表作。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辞就是上面这首《短歌行》。
这是一首很有名的诗,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就提到它,后来经过小说家渲染,更是家喻户晓了。但此诗究竟写什么?唐代吴兢说它“言当及时为乐”(《乐府古题要解》)。罗贯中则又给此诗蒙上“诗谶”的迷信色彩,说曹操“乌鹊南飞”诸句是不祥之兆,预示他赤壁之战的失败。这些说法都没有说到点子上,我认为还是清代张玉穀说得对:“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古诗赏析》卷八)陈沆也指出:“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这是劝人及时行乐吗?诚然这是曹操对人生短促的感叹,但他不是因流年易逝而生贪生畏死之想,联系全篇来看,他感叹的是战争频仍,大业未成,因而产生一种时间的紧迫感,正如他自己所说:“不戚年往,忧世不治”(曹操《秋胡行》),所以他这“人生几何”的慨叹,并不软弱消沉,而是为了执着于有限之生命,珍惜有生之年,思及时努力,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魏源说得好:“对酒当歌,有风云之气。”
历来创业雄主深知一条成功之路,要治国平天下,首先要有经天纬地之能人。马上得天下的汉高祖唱《大风歌》曰:“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他发乎其中的心声。此时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他更迫切需要辅佐自己打天下的人才。所以,当此月明星稀之夜,“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之时,不禁一吐其求贤若渴之情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他仿佛是随口吟咏《诗经》中的名句。自续二句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便把本是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变成自己对贤才的渴望了。“呦呦鹿鸣”四句,是《诗经》中诚恳热情欢宴宾客的诗篇,曹操又信手拈来,表示自己期待贤者的热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又把贤者比为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不由使人“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感谢“越陌度阡”远道而来的贤士们,屈尊相从,在今日的宴会上促膝谈心,真感到莫大的快慰!可是我知道还有大批贤士尚在歧路徘徊。他们像南飞乌鹊,择木而栖,绕树三匝,还没有最后选定归宿呢!于是,曹操对天下贤才发出由衷的呼唤:“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示自己有宽广的政治胸怀,求贤之心永无止境,犹如大海不辞涓流,高山不弃土石一样。并且,他以礼贤下士的周公自励,号召天下贤才来归,开创一个“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这四句诗气魄宏伟,感情充沛,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和进取精神。在千古诗人中,只有曹操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睥睨一世的人物才写得出来,也只有他能与之相称。至今读之,犹觉豪气逼人。
读者也许要问:曹操,世之奸雄也,果能有如此爱才、礼贤的胸襟?应该公正地说,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思想解放的改革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造成了两汉文化思想上的僵化,董仲舒更倡导儒术与神学相结合的谶纬学说。曹操则对神学迷信,封建礼教等传统观念大胆怀疑,公开否定。从用人来说,两汉以通经、仁孝取士,曹操则提出“唯才是举”,重用“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他抗声雄辩道:“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说他“知人善察,难弦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有一位擅草书檄的陈琳,早年曾为袁绍作檄文,辱骂曹操为“敖阉遗丑”(曹操出身宦官家庭),后袁败归曹,操谓曰:“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耶?”左右劝杀之,操怜其才,不咎既往,加以重用。由此可见,上述曹操横槊赋诗抒发其一片爱才心意,感情是真实的,是符合他的为人的。陈子展教授《谈曹操》一文中评论曹操的诗“慷慨悲凉,千古绝调。……其诗之风格恰与其人之人格相称。修辞立其诚,迥非后世之独夫民贼盗国擅权,妄为豪言壮语、自欺欺人,终受历史裁判者所可比拟。此亦其在文学上别有造诣之一秘也。”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我们现在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这可以说基本上懂得了曹操发愁的含意;不过所谓“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与汉高祖唱《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高中课本中“掇”的解释为:拾取,采取。何时可掇: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
作者:白居易朝代:唐 世人求富贵,多为奉嗜欲。
盛衰不自由,得失常相逐。
问君少年日,苦学将干禄。
负笈尘中游,抱书雪前宿。
布衾不周体,藜茹才充腹。
三十登宦途,五十被朝服。
奴温己挟纩,马肥初食粟。
未敢议欢游,尚为名检束。
耳目聋暗后,堂上调丝竹。
牙齿缺落时,盘中堆酒肉。
彼来此已去,外余中不足。
少壮与荣华,相避如寒燠。
青云去地远,白日经天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