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融合接入方案(精选8篇)
一、工作目标
(一)三网融合全面推进。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将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扩大到全国范围,并实质性开展工作。
(二)网络承载和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宽带通信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加快推进,自主创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掌握一批核心技术,产品和业务的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三)融合业务和网络产业加快发展。融合业务应用更加普及,网络信息资源、文化内容产品得到充分开发利用,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四)科学有效的监管体制机制基本建立。适应三网融合发展的有关法律法规基本健全,职责清晰、协调顺畅、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的新型监管体系基本形成。
(五)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管理体系更加健全,技术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国家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
(六)信息消费快速增长。丰富信息消费内容、产品和服务,活跃信息消费市场,拓展信息消费渠道,推动信息消费持续稳定增长。
二、主要任务
(一)在全国范围推动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
1.确定开展双向进入业务的地区。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分期分批扩大至全国。各省(区、市)三网融合工作协调小组(以下称省级协调小组)结合当地实际确定本省(区、市)开展双向进入业务的地区,报国务院三网融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备案。(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负责)
2.开展双向进入业务许可审批。在全面做好试点地区双向进入工作的基础上,按照“成熟一个、许可一个”的原则,开展双向进入许可申报和审批工作。广电企业在符合电信监管有关规定并满足相关安全条件的前提下,可经营增值电信业务、比照增值电信业务管理的基础电信业务、基于有线电视网的互联网接入业务、互联网数据传送增值业务、国内网络电话(IP电话)业务,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还可基于全国有线电视网络开展固定网的基础电信业务和增值电信业务。符合条件的电信企业在有关部门的监管下,可从事除时政类节目之外的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互联网视听节目信号传输、转播时政类新闻视听节目服务、除广播电台电视台形态以外的公共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传输、手机电视分发服务。国家和省级电信、广电行业主管部门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和业务审批权限,受理广电、电信企业的申请,同步向符合条件的企业颁发经营许可证。企业取得许可证后,即可依法开展相关业务。(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负责)
3.加快推动IPTV集成播控平台与IPTV传输系统对接。在宣传部门的指导下,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要切实加强和完善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建设和管理,负责节目的统一集成和播出监控以及电子节目指南(EPG)、用户端、计费、版权等的管理,其中用户端、计费管理由合作方协商确定,可采取合作方“双认证、双计费”的管理方式。IPTV全部内容由广播电视播出机构IPTV集成播控平台集成后,经一个接口统一提供给电信企业的IPTV传输系统。电信企业可提供节目和EPG条目,经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审查后统一纳入集成播控平台的节目源和EPG。电信企业与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应积极配合、平等协商,做好IPTV传输系统与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对接,对接双方应明确责任,保证节目内容的正常提供和传输。在确保播出安全的前提下,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与电信企业可探索多种合资合作经营模式。(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负责)
4.加强行业监管。电信、广电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对广电、电信企业的监督管理,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维护良好行业秩序。电信行业主管部门应按照电信监管有关政策法规要求,加强对经营电信业务企业的网络互联互通、服务质量、普遍服务、设备入网、网络信息安全等管理;广电行业主管部门应按照广播电视管理有关政策法规要求,加强对从事广播电视业务企业的业务规划、业务准入、运营监管、内容安全、节目播放、服务质量、公共服务、设备入网、互联互通等管理。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督促已获得许可的地区全面落实双向进入,推动相关企业实际进入和正常经营,丰富播出内容,提高服务水平。电信和广电企业要相互合作,优势互补,推动双向进入业务快速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负责)
(二)加快宽带网络建设改造和统筹规划。
1.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加快推动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和高清交互式电视网络设施建设,加快广播电视模数转换进程。采用超高速智能光纤传输交换和同轴电缆传输技术,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宽带接入网,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海量下行宽带、室内多信息点分布的优势,满足不同用户接入带宽的需要。加快建设宽带网络骨干节点和数据中心,提升网络流量疏通能力,全面支持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加快建设融合业务平台,提高支持三网融合业务的能力。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要加快全国有线电视网络互联互通平台建设,尽快实现全国一张网,带动各地有线电视网络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引导有线电视网络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有线电视网络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作用,促进有线电视三网融合业务创新,全面提升有线电视网络的服务品质和终端用户体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牵头,中央宣传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参加)
2.加快推动电信宽带网络建设。实施“宽带中国”工程,加快光纤网络建设,全面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和业务承载能力。城市新建区域以光纤到户模式为主建设光纤接入网,已建区域可采用多种方式加快“光进铜退”改造。扩大农村地区宽带网络覆盖范围,提高行政村通宽带、通光纤比例。加快互联网骨干节点升级,提升网络流量疏通能力,骨干网全面支持IPv6。加快业务应用平台建设,提高支持三网融合业务的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资委等参加)
3.加强网络统筹规划和共建共享。继续做好电信传输网和广播电视传输网建设升级改造的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创新共建共享合作模式,促进资源节约,推动实现网络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强农村地区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努力缩小“数字鸿沟”。(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牵头,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资委等参加)
(三)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监管。
1.完善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管理体系。结合文化改革发展重大工程的实施,推进国家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建设,探索三网融合下党管媒体的有效途径,健全相关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播出内容和传输安全。完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重点加强对时政类新闻信息的管理,严格规范互联网信息内容采编播发管理,构筑清朗网络空间。(中央宣传部、网信办、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安部等负责)
按照属地化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管、谁办网谁管网的原则,健全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保障工作协调机制。企业要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和行业网络安全相关政策要求,完善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建立工作机制,落实安全责任,制定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安全评测、风险评估和应急演练。建立事前防范、事中阻断、事后追溯的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落实接入(含互联网网站、手机、有线电视)用户实名登记、域名信息登记、内外网地址对应关系留存管理制度,为有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提供技术支持,增强三网融合下防黑客攻击、防信息篡改、防节目插播、防网络瘫痪等能力。加强三网融合新技术、新应用上线前的安全评估,及时消除重大安全隐患。(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安全部、国资委、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信办等负责)
2.加强技术管理系统建设。完善国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提高隐患发现、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按照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的要求,统筹规划建设网络信息安全、文化安全技术管理系统,加快提升现有国家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平台、广电信息网络视听节目监管系统、三网融合新闻信息监测管理系统的技术能力。加快地方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平台建设,积极研究适应三网融合新技术、新业务的安全技术管理手段,加强相关技术研究,提高安全技术管理能力。(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安全部、财政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信办等负责)
广电信息网络视听节目监管系统要进一步提高搜索发现能力,在节目集成播控、传输分发、用户接收等环节部署数据采集和监测系统,及时监测各类传输网络中视听节目播出情况,及时发现和查处违规视听节目和违法信息。(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安全部等参加)
3.加强动态管理。强化日常监控,确保及时发现安全方面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措施妥善应对处理,及时、客观、准确报告网络安全重大事件。充分发挥国家三网融合安全评估小组的作用,对重大安全问题进行论证并协调解决。省级协调小组办公室下要成立安全评估小组,定期开展安全评估,协调解决安全问题。(中央宣传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安全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信办等负责)
(四)切实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1.加快推进新兴业务发展。进一步探索把握新型业务的发展方向。鼓励广电、电信企业及其他内容服务、增值服务企业充分利用三网融合的有利条件,以宽带网络建设、内容业务创新推广、用户普及应用为重点,通过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IPTV、手机电视、有线电视网宽带服务以及其他融合性业务,带动关键设备、软件、系统的产业化,推动三网融合与相关行业应用相结合,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信办等负责)
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互动新媒体、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促进动漫游戏、数字音乐、网络艺术品等数字文化内容的消费。加强数字文化内容产品和服务开发,建设数字内容生产、转换、加工、投送平台,鼓励各类网络文化企业生产提供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内容产品。(中央宣传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信办等负责)
2.促进三网融合关键信息技术产品研发制造。围绕光传输和光接入、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重点领域,支持高端光电器件、基于有线电视网的接入技术和关键设备、IPTV和数字电视智能机顶盒、互联网电视及配套应用、操作系统、多屏互动技术、内容传送系统、信息安全系统等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安全部、国资委、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负责)
加快更高速光纤接入、超高速大容量光传输和组网、新一代万维网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加强三网融合安全技术、产品及管控手段研究,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布局和标准制定工作。支持电信、广电运营单位与相关产品制造企业通过定制、集中采购等方式开展合作,带动智能终端产品竞争力提升。(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安全部、国资委、质检总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负责)
3.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建立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与广电企业、互联网企业、信息内容供应商等的合作竞争机制,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和价格收费行为,加强资费监管,维护公平健康的市场环境。鼓励电信、广电企业及其他内容服务、增值服务企业加强协作配合,创新产业形态和市场推广模式,鼓励创建三网融合相关产业联盟,凝聚相关产业及上下游资源共同推动产业链成熟与发展,促进创新成果快速实现产业化。(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负责)
4.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标准体系。围绕三网融合产业发展和行业监管的需要,按照“急用先行、基础先立”的原则,加快制定适应三网融合要求的网络、业务、信息服务相关标准,优先制定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相关标准,尽快形成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组成的三网融合标准体系。企业开展相关业务应遵循统一标准,充分发挥标准在规范行业发展、保障市场秩序等方面的作用。(质检总局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信办等参加)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推动制定完善电信、广电行业管理法律法规,积极推进电信法、广播电视传输保障法立法工作,清理或修订相关政策规定,为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提供法律保障。(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负责)
(二)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利用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及相关产业发展专项等,支持三网融合共性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业态创新。将三网融合业务应用纳入现代服务业范畴,大力开发信息资源,积极创新内容产品和业务形态。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形成支持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宽带网络发展的长效机制。对三网融合相关产品开发、网络建设、业务应用及在农村地区的推广给予政策支持。(中央宣传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信办等负责)
(三)提高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水平。城乡规划建设应为电信网、广播电视网预留所需的管线通道及场地、机房、电力设施等,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场所应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开放,并为网络的建设维护提供通行便利。(各地政府,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负责)
箭在弦上:广电网双向改造已成必然
目前的广电网络主要是基于CATV网络发展起来的光纤同轴混合网HFC (Hybrid Fiber Coaxial) 。HFC网络是为传输有线电视服务的, 为单向下行传输网络, 只能提供广播业务, 严重制约了广电的市场竞争力。
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 广电系统面对电信运营商的强势竞争, 必须改变这种网络结构, 打造综合业务平台, 进行数字化、双向化改造, 向客户提供多样化的融合业务。广电网络的双向化改造目前主要有两种技术:一种是CMTS+CM技术, 一种是EPON+EoC/LAN技术。
力不从心:CMTS单位带宽成本高
CMTS是一种基于HFC的双向传输技术, 具有成熟的国际标准。利用CMTS技术进行双向改造能够充分利用现有同轴网络资源, 保护已有投资。
CMTS的一个显著问题就是头端设备成本太高, 在对带宽要求不高的情况下 (比如VoD业务) , CMTS可以支持更多用户, 摊薄平均带宽成本, 但在带宽需求较大时, CMTS头端设备普及困难, 单位带宽成本高。由于CMTS头端设备太贵, 很多公司把DOCSIS协议进行了简化。随着CMTS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 CMTS可以平滑升级, 保护已有的投资, 在将来的广电宽带接入市场上也会有用武之地。
尽管CMTS技术在近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但国内广电运营商和设备厂商在CMTS的选择上仍然异常谨慎, 投资意愿不足, 这致使CMTS技术在广电双向网改造中, 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谁主沉浮:EPON+Eo C/LAN将成主流
“光进铜退”是接入网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PON (无源光网络) 作为一种点到多点的光接入网络, 通过无源器件分光, 网络层次简单, 节省光纤资源和机房投资, 建设维护成本都很低。EPON (以太无源光网络) 综合了PON技术和以太网技术的优点, 与现有以太网的兼容性强, 具有高带宽、长距离、覆盖广的特点, 是广电双向改造的首选。目前, 基于EPON技术的改造方案主要有两种建网模式:EPON+LAN和EPON+EoC。
EPON+LAN方案中, CATV信号通过广电分前端光纤到小区或楼道的光节点, 然后以HFC同轴分配网入户;IP数据信号则通过EPON下行到楼道ONU, 以LAN方式入户。EPON+LAN方案的最大缺点是需要重新铺设五类线, 对于一些已经布线的老小区改造, 其施工困难, 工作量大, 投入成本高, 但是对新建小区则比较适合。
EoC (Ethernet over Coax) 是一种在同轴电缆中传输以太网信号的技术。EPON+EoC相比于EPON+LAN, 其最大的区别是最后入户方式上有所不同, 即以同轴线单线入户。采用EoC方式进行双向改造, 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网络的同轴电缆、分支分配器资源, 不需重新布设五类线, 保护现有投资。该方案施工难度小, 工作量少, 改造速度快, 改造成本较低。
EPON+LAN和EPON+EoC两种建网模式在广电网络双向改造中都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将长期共存, 在具体的技术选择上, 各地需根据自身网络条件、经济条件、技术成熟度以及后续业务发展等多方面因素, 因地制宜、综合考虑。
智在卓越:烽火推出广电接入网解决方案
烽火通信作为国内主流信息设备与网络提供商, 依托在光通信特别是PON领域的深厚积累, 为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广电接入网量身打造了一个优秀的EPON解决方案 (如图1所示) 。该方案由分前端OLT、分光器、放置于楼道的ONU组成, 提供双向传输通道, 可承载数据传输、视频点播、VoIP等多种业务。最后100M的入户方案包括:五类线入户的LAN方案和利用原有同轴入户的EoC方案。两者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 完全可以满足当前广电对接入网双向改造的要求。
EPON+LAN方案中, CATV信号通过广电分前端光纤到小区或楼道的光节点, 然后以HFC同轴分配网入户;IP数据信号则通过EPON下行到楼道ONU, 以LAN方式入户。在LAN的入户方式上, 烽火通信建议采用烽火SFU型EPON ONU系列设备AN5006-04下接楼道交换机或者直接采用MDU型EPON ONU系列设备AN5006-07/09/10进行组网设计。对于已经铺设五类线的用户, 广电采用该方案改造较快, 最大限度节省成本, 具有高带宽接入、无干扰、承载能力强、全网可网管的优势。
EPON+EoC方案中, CATV信号和IP数据信号在EoC头端中进行合成, 通过同轴电缆以EoC方式下行, 同时在用户侧放置EoC终端进行信号的分离和多业务的支持。具有EoC头端功能的EPON远端机AN5006-11是烽火通信专门为广电运营商设计, 基于现有同轴电缆分配网实现数据双向传输的系列产品, 为广电双向网改造提供最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该设备与EPON OLT组成EPON系统, 为用户提供10/100Mbit/s以太网接入、高清视频点播、IPTV和数字电视回传通道等, 同时具备高可靠性及高QoS保证、可管理、可灵活扩容和组网的特点。
关键词:三网融合;光接入网;无源光网络;实践教学
近年来,我国典型的宽带光接入网采用的是FTTH(光纤到户)和xPON(无源光网络)技术,通过单根光纤引入用户家中,可以给用户提供语音、宽带、视频、监控、娱乐等综合业务,通常称之为“三网融合”业务。三网融合、光接入网技术等在企业的迅猛发展对高职通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提出了挑战。在高职的通信类专业课程中应增加“宽带光接入网技术”方向的课程并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结合三网融合、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进行教学。
一、“三网融合”光接入网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众所周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往往是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的风向标,2011年和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都开设了“三网融合和网络优化”赛项,这表明通信行业已经将光接入网作为目前主推的宽带接入技术,安徽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课程的建设方面也紧跟这一发展趋势。从技能大赛的赛项设置和光接入网技术在企业的实际应用来看,光接入网实践平台应具备以下功能:光接入网平台应采用主流的xPON(EPON或GPON)技术,光接入网平台应采用企业流行的网络结构,光接入网平台应支持多业务(语音、宽带、视频)的接入,光接入网平台应提供数据配置、组网、场景认知、排障等实验实训项目。
综上所述,建设一个对接企业岗位和顺应技术发展潮流的光接入网实践教学平台,对于专业和课程建设、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来说非常重要。根据光接入网技术的发展和在企业的应用情况,我们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了基于光接入网的三网融合实践平台,核心采用的是中兴光接入网设备,再将中兴设备和软交换设备、各种应用层的服务器等通过IP网络连接起来实现语音、宽带和视频业务的接入。
二、“三网融合”平台实践教学应用
“三网融合”实践教学平台建成后,需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本实践教学平台并设计实验实训项目,实验实训项目既能满足校内实践教学需求,又能紧跟光接入网技术的发展及企业现网应用变化的发展。
针对光接入网和三网融合技术的发展及在企业的应用,我们在通信技术专业很早就开始跟踪该技术在企业的应用,自2011年始开设了一门新的专业课程“光接入网技术与设备”,该课程围绕光接入网的原理、网络结构、业务数据配置展开,培养学生从事光接入网的设计、施工、监理、数据配置和装维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在基于光接入网的三网融合实践平台中,我们主要开设了以下实验项目:三网融合设备、网络结构的认知,光接入网组网结构的认知与ODN操作,三网融合宽带业务配置,三网融合语音业务配置,三网融合视频业务配置,三网融合综合业务数据配置,三网融合业务信令跟踪,三网融合业务故障排查。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教学试验,通信技术专业学生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三、“三网融合”平台在技能大赛支撑、合作交流方面的应用
“三网融合”实践平台除了用于实践教学外,还应积极支撑技能大赛和校际间的合作交流。自2013年本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以来,以平台为基础承办了安徽省2014年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三网融合与网络优化”赛项,并将本平台提供给参赛的院校无偿学习和国赛集训使用,获得各参赛院校的一致好评。2014年以来,我们分别开办了“三网融合与城市光网建设”企业顶岗培训班和骨干师资培训班各一个,开办安徽省“通信新技术”省培培训班2个。通过以上交流、学习和培训活动,我们加强了与省内院校、相近专业的合作交流,以高职技能大赛、校际交流访问、国培省培为联系纽带,使本项目建设成果能够为其他院校、专业所共享。
总之,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改进,我们构建的“三网融合”实践教学平台代表了高职通信类专业的较高水平,对通信技术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以很大支持。本实践教学平台全程仿真企业现网配置,有利于专业课程与企业岗位的对接。实践教学平台也是省级开放实训基地的一部分,可用于省内通信专业的技能大赛集训、师资培训、高校间资源共享、校际间合作交流等事项。实践平台可用于多门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开发的实训项目贴近企业岗位实际,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孙罡,等.FTTX光接入技术发展及应用[J].通信技术,2008(10).
[2]阎德升,等.EPON——新一代宽带光接入技术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作实施方案 各村、企事业单位:
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示精神,落实《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京办发〔2012〕17号)、《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北京市城市服务管理网格化体系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京办发〔2015〕15号),以及昌平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昌平区推进“三网”融合加强网格化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结合兴寿镇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北京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加快推进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加快形成全面覆盖、多网融合、一体运行、精准服务、精细管理、精密防控的网格化工作体系,不断提高兴寿镇社会服务与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紧紧抓住经济转型、改善民生等重要环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实现社会管理服务的常态化、人性化、精细化,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
二、工作目标
以社会服务管理水平适应昌平发展要求为目标,以解决当前社会服务管理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把网格作为载体、信息技术作为支撑,把落实责任、整合力量、优化流程作为切入点,努力实现社会服务更精准、城市管理更精细、社会治安更精密、人民生活更美好。
按照“边覆盖、边融合、边运行、边完善”的原则,力争实现区、镇、村三级网格化体系建设全面覆盖;实现城市管理网、社会服务管理网、社会治安网(以下简称“三网”)融合为发展;实现“三网”一体化运行。
(一)完善基层管理服务网络。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划分基层管理服务责任单元网格,把网格作为基层管理服务的最基本单元,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网格体系。
(二)健全基层管理服务功能。整合基层各类管理服务资源,有效搭建基层管理服务综合平台,培育发展各类社会服务组织,通过综合平台提高基层宣传教育、信息收集、矛盾化解、安全防范、民主监督的能力和公共服务、志愿服务、市场化服务的水平。
(三)规范基层管理服务机制。努力健全与规范矛盾纠纷调处、社会治安防控、流动人口管理、社会组织管理、信息网络管理、公共安全管理、社会公共服务等工作机制和制度,人民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更加畅通,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管理服务效能明显提升。
(四)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基层党员干部“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意识明显增强,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明显提升。
三、组织体系
(一)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成立兴寿镇网格化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的指示和部署,领导全镇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研究、指导、协调工作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三楼304室,主要职责是研究提出全镇网格化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和重要政策并组织实施;整合区、镇街、村三级网格平台,指导、协调和检查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具体工作任务包括制定三级平台建设方案、网格划分方案、基础数据整合方案、网格员队伍管理方案、网格化工作运行及监督考评办法等。
各村、各部门要明确主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本部门、本辖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将工作重心下沉到网格。
(二)镇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平台
在整合公共服务管理机构和职能的基础上,建立镇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平台(以下简称镇平台),负责完成区级平台交办的任务,协助责任部门办理网格报送的各类事件,指 导村做好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对区域内的社会问题进行任务分派和协调处置。
(三)基础网格平台
以村委会为主体,整合各类组织和社会资源,建立基础网格平台,充分发挥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协调解决遇到的一般问题,通过群众自主解决问题,最大程度地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四、工作措施
(一)科学合理划分网格。“网格”是村下面更细小的管理单元,是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基本单元”。网格的划分应在充分充考虑地理、经济、人文布局的基础上,按照尊重传统、着眼发展、便于管理、全面覆盖和保持管理对象整体性的原则和要求,科学划分管理服务责任网格,将所有社会成员都纳入管理范围,有效避免管理服务的“真空”和“盲区”。
(二)网格人员构成。根据网格划分,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各村部署网格力量,完善网格人员管理体系。网格人员主要由网格长和网格员组成,所有人员均需在网格内公示,进行实名制管理,便于群众监督。
1.网格长
每个网格设置网格长,是网格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指挥者、组织者,统筹协调各项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协助各类专业人员、协管人员履行法定职责,领导群防群治力量承担宣传、预防、发现、报告和协助处置的责任。
2.网格员
由全镇平台进行统筹,每个网格设置若干专(兼)职网格员。网格员是网格工作的主体,接受镇街平台的指挥调度和监督检查,主要负责日常网格巡视、采集基础信息、掌握不和谐因素、排查公共服务设施变化、收集居民和各类组织政务办理要求等,并将有关情况及时上报。
(三)突出重点确定内容。网格化体系建设的核心是信息化。在合理划分网格的基础上,先期从重点工作入手,把治理违法建设、加强人口管理、排查消防隐患、维护环境秩序、开展便民服务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作落实到网格中,再逐步实现各类工作全面下沉到网格。
1.掌握基础数据。通过网格人员实地采集信息,整合全区相关信息平台及职能部门现有的人、地、物、事、情、房、组织等信息资源的方式,了解掌握并及时更新网格内的基本情况,全面整理、分析基础数据,形成分类明晰、便于共享的数据库,定期进行维护。(由镇网格化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
2.治理违法建设。通过视频监测、巡查、群众举报等方式,及时发现违法建设情况;通过三级网格平台促进部门与村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信息互通,指挥调度全镇查违控违工作,实现对违法建设的有效监督、及时处理。(由规环办负责)
3.加强人口管理。与实有人口平台对接,全面准确登记网格内实有人口、房屋情况,特别是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的动态情况,了解困难群众和特殊人群的服务需求,掌握重点人员的表现,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由综治办、派出所负责)
4.排查消防隐患。围绕网格内不同行业、场所,村民住宅等开展巡防排查,及时发现常见性火灾隐患和习惯性消防违法行为;逐步建立隐患排查机制,不断调动网格员和群众的积极性,确保全区消防动态监管到位。(由安全科负责)
5.维护环境秩序。巡查市政设施、市容环境、环保绿化节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检查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城市道路、公共场所的清扫工作,发现绿地、林地、公园内的垃圾以及树木补栽补种问题,协调解决或上报情况,配合开展治理工作。(由环卫中心、城管、林业站、路管站、电管站、水务站负责)
6.开展便民服务。开展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体育健身、养老助残等公共服务工作,把政务服务下沉到网格;建设一刻钟社区服务圈,推进便利服务,组织协调公益服务和志愿服务。(由社会事务科、计生办、社保所、文化服务中心负责)
(四)工作流程及考评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要建立健全信息采集上报、指挥派遣、处置反馈、任务核查、系统评价、结单归档的闭环工作流程,建立分级处置、协调联动的运行机制,设置科学的考评办法,确保各项工作职能履行到位。
1.一口受理机制
凡是群众举报、网格员上报、市级转派、媒体曝光的各类社会管理问题,均由区级平台统一受理、立案,实现“高位监督”。按照区级平台派发到网格的案件,若网格无法解决,则逐级反馈到相应平台进行处置。
2.分级处置机制
基础网格平台负责“微循环”,通过村民自治和发挥基层组织作用解决一般问题。不能通过自治解决的,由网格内的执法力量、协管人员、社会单位及其他相关人员配合处置。网格内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及时上报镇街平台。
全镇平台对网格上报的问题进行任务分配和协调处置,通过“小循环”解决问题。负责将任务分派到所属科室或站所,规定处理时限,并将分派情况及时反馈到网格。全镇平台无法协调解决的问题,上报区级平台。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成员你们要提高对加强网格化体系建设的认识,进一步统一思想、转变观念、真抓实干,把这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并作为“一把手工程”组织实施。
(二)细化方案,明确责任。各成员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建立责任体系,认真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高质量按期完成各项任务,确保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
(三)广泛宣传,共同参与。各成员部门要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各种宣传媒介、宣传手段,广泛宣传网格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公众知晓率和参与度;及时总结宣传典型经验,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四)加强协作,稳步推进。各成员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要充分发挥辖区优势,按照本实施方案的要求稳步推进网格化体系建设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深入研究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不断提高社会服务管理水平。
附件:兴寿镇网格化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人民政府
2016年11月8日 附件
兴寿镇网格化体系建设工作
组 长:副组长:
成 员: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郭卫东
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刘
佳
镇党委副书记
王
亚
镇党委委员、常务副镇长 孟立群
镇党委组织委员 于
浩
镇党委宣传委员
刘志昌
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副镇长 李东霞
副镇长 沈
辉
副镇长
罗兆静
兴寿派出所所长 魏友文
党委办公室主任
张静荣
政府办公室主任
魏宝军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 费春青
环境卫生管理中心主任 杨
丽
社会事务科科长
张金英
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科科长 张立敏
安全生产管理科科长 尹支农
财政科科长 宗宝岳
农业服务中心主任 赵春红
信访接待中心负责人
张景立
经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
焦东杰
规划建设与环境保护办公室负责人
杨建华
林业站站长
王殿洋
公路管理站站长
邢
伟
司法所所长
董
磊
食品药品监管所所长
刘春五
动物防疫站站长
梁
益
卫生监督所所长
郑文利
水务站站长
丁
杰
电管站站长
钱延生
城管兴寿执法队队长
杨锁柱
兴寿工商所所长
党建2+1工作组
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三楼304亚兼任,副主任由张静荣兼任。办公室人员李展、韩婷婷,负责日常工作。
三网融合技术及业务应用
班级:
姓名:
学号:
三网融合技术及业务应用总结报告 一、三网融合
1、概念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三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是指在信息传递中,把广播传输中的“点”对“面”,通信传输中的“点”对“点”,计算机中的存储时移融合在一起,更好为人类服务,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三网融合”后,民众可用电视遥控器打电话,在手机上看电视剧,随需选择网络和终端,只要拉一条线、或无线接入即完成通信、电视、上网等。
2、三网融合示意图
3、简介
“三网融合”,就是指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相互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同意的信息通信网络。“三网融合”指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三网融合”是为了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宽带的多媒体基础平台。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
三网融合,在概念上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上分析,可以涉及到技术融合、业务融合、行业融合、终端融合及网络融合。目前更主要的是应用层次上互相使用统一的通信协议。IP优化光网络就是新一代电信网的基础,是我们所说的三网融合的结合点。
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面采用,使电话、数据和图像信号都可以通过统一的编码进行传输和交换,所有业务在网络中都将成为统一的“0”或“1”的比特流。
光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综合传送各种业务信息提供了必要的带宽和传输高质量,成为三网业务的理想平台。
软件技术的发展使得三大网络及其终端都通过软件变更,最终支持各种用户所需的特性、功能和业务。
三大产业融合前竞争示意图
统一的TCP/ip协议的普遍采用,将使得各种以IP为基础的业务都能在不同的网上实现互通。人类首次具有统一的为三大网都能接受的通信协议,从技术上为三网融合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4、意义
1.信息服务将由单一业务转向文字、话音、数据、图像、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业务通过手机视频看到客户货物的大致情况,并立即决定派什么样的车去提货,发完货以后,客户也能随时自主追。
2.有利于极大地减少基础建设投入,并简化网络管理,降低维护成本。
3.将使网络从各自独立的专业网络向综合性网络转变,网络性能得以提升,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4.三网融合是业务的整合,它不仅继承了原有的话音、数据和视频业务,而且通过网络的整合,衍生出了更加丰富的增值业务类型,如图文电视、VOIP、视频邮件和网络游戏等,极大地拓展了业务提供的范围。、三网融合打破了电信运营商和广电运营商在视频传输领域长期的恶性竞争状态,各大运营商将在一口锅里抢饭吃,看电视、上网、打电话资费可能打包下调。
三网融合不仅是将现有网络资源有效整合、互联互通,而且会形成新的服务和运营机制,并有利于信息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政策法规的相应变革。融合以后,不仅信息传播、内容和通信服务的方式会发生很大变化,企业应用、个人信息消费的具体形态也将会有质的变化。
三网融合将会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文化信息资源保存、管理、传播、使用的传统方式和手段,为知识创新和两个文明建设营造一个汲取文化信息的良好环境。
二、PON技术介绍
1、原理
PON技术谷称无源光网络,目前国内组网方式主流是epon(以太无源光网络)。也就是通过OLT-OBD-ONU组成的网络结构。可承载以太网,语音,视频,以及高清数码有线电视等业务(另外还可以兼容xDSL)。所谓无源指的就是从汇聚交换机OLT到用户终端设备ONU之间,无需带电源的中继设备(OBD是分光器,无需电源)。三大通信运营商都在积极推广EPON进行FTTH覆盖(光纤到户)。EPON技术目前只是一个过渡期,真正的高速宽带是GPON(千兆以太无源光网络)。传输距离远,允许衰耗值增大,1:128的高分光比,巨大的宽带承载量,都是EPON无法比拟的,只是目前技术尚未成熟,商用成本过高,所以三大运营商只在国内部分地区做GPON试点,并未作为重点商为技术。从OLT到ONU物理接入方式只允许使用光缆接入。根据运营商的要求,大概有一级分光和二级分光两种区别。但分光比叠加起来不允许超过1:64。即二级分光最大允许叠加两个1:8的分光器。ONU至用户设备使用电缆。(总距离不允许超过100米,超过1百米则需要用一对光纤收发器来进行运距离传输)
2、PON及其网络结构
无源:没有室外有源设备
由有源OLT和ONT、以及无源ODN(光分配网络组成)
ODN:由光纤、光分路器(Splitter)和其他无源器件组成非常低的生命周期费用,无室外有源设备维护费用
能够很容易承载语音(Voice), 视频(Video)和数据(Data)
相对P2P方式的光纤接入,成本低一半左右
下行信号:OLT连续广播发送,ONU选择性接收(根据LLID)
上行信号: TDMA突发发送,采用测距技术保证上行数据不发生冲突
网络结构
PON无源光纤网络的英文缩写,与有源光接入技术相比,PON由于消除了局端与用户端之间的有源设备,从而使得维护简单、可靠性高、成本低,而且能节约光纤资源,是未来FTTH的主要解决方案。随着PON成本的逐步降低,不但在FTTB/FTTC场合PON有了一定的应用市场,而且利用PON来实现FTTH在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目前PON技术主要有APON、EPON 和GPON等几种,其主要差异在于采用了不同的二层技术。
PON技术标准化状况
3、优势
1)相对成本低,维护简单,容易扩展,易于升级。PON结构在传输途中不需电源,没有电子部件,因此容易铺设,基本不用维护,长期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的节省很大
2)无源光网络是纯介质网络,彻底避免了电磁干扰和雷电影响,极适合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使用。
3)PON系统对局端资源占用很少,系统初期投入低,扩展容易,投资回报率高
4)提供非常高的带宽。EPON目前可以提供上下行对称的1.25Gb/s的带宽,并且随着以太技术的发展可以升级到10Gb/s。GPON则是高达2.5Gb/s的带宽。
5)服务范围大。PON作为一种点到多点网络,以一种扇出的结构来节省CO的资源,服务大量用户。用户共享局端设备和光纤的方式更是节省了用户投资。
6)带宽分配灵活,服务有保证。G/EPON系统对带宽的分配和保证都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可以实现用户级的SLA。
PON技术比较
4、特征
PON网络的突出优点是消除了户外的有源设备,所有的信号处理功能均在交换机和用户宅内设备完成。而且这种接入方式的前期投资小,大部分资金要推迟到用户真正接入时才投入。它的传输距离比有源光纤接入系统的短,覆盖的范围较小,但它造价低,无须另设机房,维护容易。因此这种结构可以经济地为居家用户服务。
PON的复杂性在于信号处理技术。在下行方向上,交换机发出的信号是广播式发给所有的用户。在上行方向上,各ONU必须采用某种多址接入协议如时分多路访问TDMA(Time Division Mutiple Access)协议才能完成共享传输通道信息访问。
目前用于宽带接入的PON技术主要有: EPON和GPON。
三、EPON技术
1、原理——自动发现和测距
EPON是一种基于光纤传送网的长距离的以太网接入技术。EPON采用点对多点架构,一根光纤承载上下行数据信号,经过1:N分光器将光信号等分成N路,以光分支覆盖多个接入点或接入用户。它在物理层采用了PON技术,在链路层使用以太网协议,利用PON的拓扑结构实现了以太网的接入。
2、组成
EPON 系统由OLT、ONU、ODN组成。但EPON在功能和现实上都与其他pon技术不同。
OLT:作为 EPON的核心,应实现以下功能:(1)、向ONU以广播方式发送以太网数据;(2)、发起并控制测距过程,并记录测距信息;(3)、发起并控制ONU功率控制;
(4)、为ONU分配宽带,即控制ONU发送数据的起始时间和发送窗口大小;(5)、其他相关以太网功能。
DON:由无源光分路器和光纤构成。
ONU/ONT:ONU/ONT为用户提供 EPON 接入功能:(1)、选择接收OLT发送的广播数据;
(2)、响应OLT发出的测距及功率控制命令,并作相应的调整;
(3)、对用户的以太网数据进行缓存,并在OLT分配的发送窗口中向上行方向发送;(4)其他相关的以太网功能。
3、特征
1、单纤双向,上行1310nm,下行1490nm
2、下行广播发送,选择接收
2、上行TDM方式发送,分享带宽
4、直接基于以太网包传输,数据业务不需映射或处理,与IP网络紧密结合
5、TDM等异质协议数据包需要映射,关键特性能够保证
6、传输距离≤20 Km,分支比1:32
7、IEEE 802.3ah,2004年7月定稿
4、协议介绍
EPON协议总体介绍:
EPON协议由IEEE 802.3ah定义以太网的两种基本操作模式。第一种模式采用载波侦听多址接入/冲突检测协议而应用在共享媒质上;第二种模式为各个站点采用全双工的点到点的链路通过交换机连接到一起。相应的,以太网MAC可以工作于这两种模式之一:CSMA/CD模式或全双工模式。
EPON媒质的性质是共享媒质和点到点网络的结合。在下行方向,拥有共享媒质的连接性,而在上行方向其行为特性就如同点到点网络。
下行方向:OLT发出的以太网数据报经过一个1:n的无源光分路器或几级分路器传送到每一个ONU。N的典型取值在4~64之间(由可用的光功率预算所限制)。这种行为特征与共享媒质网络相同。在下行方向,因为以太网具有广播特性,与EPON结构和匹配:OLT广播数据包,目的ONU有选择的提取。
上行方向:由于无源光合路器的方向特性,任何一个ONU发出的数据包只能到达OLT,而不能到达其他的ONU。EPON在上行方向上的行为特点与点到点网络相同。但是,不同于一个真正的点到点网络,在EPON中,所有的ONU都属于同一个冲突域――来自不同的ONU的数据包如果同时传输依然可能会冲突。因此在上行方向,EPON需要采用某种仲裁机制来避免数据冲突。
EPON技术由IEEE 802.3EFM工作组进行标准化,IEEE 802.3EFM工作组发布了EPON标 准——IEEE 802.3ah(2005年并入IEEE 802.3-2005标准)。在该标准中将以太网和PON技术相结合,在无源光网络体系架构的基础上,定义了一种新的、应用于EPON系统的物理层(主要是光接口)规范和扩展的以太网数据链路层协议,以实现在点到多点的PON中以太网帧的TDM接入。此外,EPON还定义了一种运行、维护和管理(OAM)机制,以实现必要的运行管理和维护功能。
在物理层,IEEE 802.3-2005规定采用单纤波分复用技术(下行1490 nm,上行1310 nm)实现单纤双向传输,同时定义了1000 BASE-PX-10 U/D和1000 BASE-PX-20 U/D两种PON光接口,分别支持10 km和20 km的最大距离传输。在物理编码子层,EPON系统继承了吉比特以太网的原有标准,采用8B/10B线路编码和标准的上下行对称1 Gbit/s数据速率(线路速率为1.25 Gbit/s)。
在数据链路层,多点MAC控制协议(MPCP)的功能是在一个点到多点的EPON系统中实现点到点的仿真,支持点到多点网络中多个MAC客户层实体,并支持对额外MAC的控制功能。图1示意了EPON协议参考模型及多点MAC控制协议的位置。MPCP主要处理ONU的发现和注册,多个ONU之间上行传输资源的分配、动态带宽分配,统计复用的ONU本地拥塞状态的汇报等。
利用其下行广播的传输方式,EPON定义了广播LLID(LLID=0xFF)作为单拷贝广播(SCB)信道,用于高效传输下行视频广播/组播业务。EPON还提供了一种可选的OAM功能,提供一种诸如远端故障指示和远端环回控制等管理链路的运行机制,用于管理、测试和诊断已激活OAM功能的链路。此外,IEEE 802.3-2005还定义了特定的机构扩展机制,以实现对OAM功能的扩展,并用于其他链路层或高层应用的远程管理和控制。
标准的基本内容
1、在以太网架构中实现P2MP拓扑结构的机制和控制协议
2、多点MAC控制实现在不同的ONU中分配上行资源、在网络中发现和注册ONU、允许DBA调度
3、RS子层为EPON扩展了字节定义
4、PMD子层定义了EPON兼容器件的指标
5、OAM定义了EPON各种告警事件和控制处理 MPCP协议介绍 ·发现处理
1、发现处理为新添加的的或离线的ONU提供PON接入。
2、发现处理的过程:(1)、OLT广播一个发现GATE消息,该消息包括开始时间和发现时间窗的长度(2)、未注册ONU等待一个随机时间后发送REGISTER_REQ消息,ONU采用竞争算法和测量来避免碰撞。REGISTER_REQ中包括ONU的MAC地址和最大等待时间。(3)、OLT接收到一个可用的REGISTER_REQ消息后,注册该ONU,分配一个LLID并绑定正确的MAC地址到LLID上。(4)、OLT发送Register消息(包括ONU的LLID和OLT的同步时间)到ONU。OLT现在可以发送标准的GATE消息允许ONU发送REGISTER_ACK消息。(5)、发现处理完成,OLT和已注册的ONU开始正常的通讯 整个发现处理的消息流程如下页图示:
1、在Discovery过程中,OLT下发Register消息给ONU,消息包含OLT的一个TimeStamp。ONU收到此消息后,将一个内部的32位计数器初始化为这个TimeStamp的值。
2、这样,ONU和OLT就取得了时间同步。实际上,我们可以发现,ONU的计数器时间比OLT慢--慢了RTT/2的时间。
3、此后OLT发出的所有Gate消息中的StartTime就是基于这个同步时间的偏移。
4、Gate消息中的StartTime也会针对RTT作相应补偿和调整。
·报告处理
1、报告处理负责对网络中报告的产生和终止进行排队。报告有较高层产生,通过MAC控制的客户端送入MAC控制子层。状态报告用于带宽需求和OLT的watchdog时钟。
2、即使没有带宽需求,也需要周期性地产生报告。
3、报告处理功能模块和它的MPCP协议被设计成与802.1P桥接
·门限处理
1、多点MAC控制的关键概念是公平裁决多个ONU进行传输的能力。
2、OLT通过许可分配的方式控制ONU的传输
3、ONU通过GATE消息设置传输窗口
4、产生周期性的许可(发送GATE消息)以防止watchdog超时
5、ONU注册以后,如果设置了Discovery标志,则忽略所有的GATE消息
·MPCPDU的结构和编码
MPCP PDU是IEEE802.3的基本帧。
1、DA:MPCPDU的DA是MAC控制的广播地址或者MPCPDU定义的独立MAC地址
2、SA:与MPCPDU相关的独立的MAC地址
3、Length/Type:MPCPDU携带MAC_Control_Type字段,按Type编码
4、Opcode: MPCPDU封装的Opcode标识
5、Timestamp: MPCPDU在传输时的localTime的内容
6、Data/Reserved/PAD:这40个八位元是MPCPDU的有效载荷。如果没有内容,则在传输式用0填充,接收时忽略
7、FCS: Frame Check Sequence。通常由下一层的MAC产生
8、RS层生成合适的LLID
MPCP—— 消息结构
1、Gate消息包括最多4个授权窗口的Start Time和Length等。
2、Report消息包括ONU多个队列的长度。
3、Register_REQ消息包括Register和Deregister请求
4、Register消息包括OLT对ONU注册请求的响应:ACK或NACK,以及分配的LLID
5、Register_ACK消息包括ONU的响应
·EPON效率影响因素:
·光电开销 ·碎包损失 ·协议报文开销
·EPON 效率分析 -总结
当前EPON传输效率如下:
下行方向:每个ONU开销带宽1.5Mbps左右,32个ONU下行吞吐率为950M左右。
上行方向:32个ONU开销带宽为15M + 碎包损失 + 20M。按照测试结果,总开销在60M到160M之间,吞吐率在840M到940M之间。
总的带宽1000M减去上述开销即是上下行的吞吐率指标。
EPON多业务流配置
(1)用户侧数据为untag——Common VLAN
huawei(config)#vlan 4000 smart huawei(config)# port vlan 4000 0/18 0 huawei(config)#interface epon0/1 huawei(config-if-epon-0/1)#ont port vlan 0 0 fe 1 4000 huawei(config-if-epon-0/1)# ont port native-vlan 0 0 fe 1 4000 huawei(config)#service-port vlan 4000 epon 0/1/0 ont 0 multi-service user-vlan untagged rx-cttr 6 tx-cttr 6(2)用户侧数据为带vlan报文——Common VLAN
huawei(config)#vlan 4000 smart
huawei(config)#vlan 5 smart huawei(config)# port vlan 4000 0/18 0 huawei(config)#interface epon0/1 huawei(config-if-epon-0/1)#ont port vlan 0 0 fe 1 5 huawei(config)#service-port vlan 4000 epon 0/1/0 ont 0 multi-service user-vlan 5 rx-cttr 6 tx-cttr 6(3)用户侧数据为untag——stacking VLAN huawei(config)#vlan 4000 smart huawei(config)#vlan attrib 4000 stacking huawei(config)# port vlan 4000 0/18 0 huawei(config)#interface epon0/1 huawei(config-if-epon-0/1)#ont port vlan 0 0 fe 1 4000 huawei(config-if-epon-0/1)#ont port native-vlan 0 0 fe 1 vlan 4000 huawei(config)#service-port vlan 4000 epon 0/1/0 ont 0 multi-service user-vlan
untagged rx-cttr 6 tx-cttr 6(4)用户侧数据为带vlan报文——stacking VLAN
huawei(config)#vlan 4000 smart
huawei(config)#vlan 5 smart huawei(config)#vlan attrib 4000 stacking huawei(config)#interface epon0/1 huawei(config-if-epon-0/1)#ont port vlan 0 0 fe 1 5 huawei(config)#service-port vlan 4000 epon 0/1/0 ont 0 multi-service user-vlan 5 rx-cttr 6 tx-cttr 6
(5)QinQ vlan(不支持untagged业务流)
huawei(config)#vlan 4000 smart
huawei(config)#vlan 5 smart huawei(config)#vlan attrib 4000 QinQ huawei(config)#interface epon0/1 huawei(config-if-epon-0/1)#ont port vlan 0 0 fe 1 5 huawei(config)#service-port vlan 4000 epon 0/1/0 ont 0 multi-service user-vlan 5 rx-cttr 6 tx-cttr 6
EPON组播实现方式
PON网络对于广播支持有天然的优势,因此一般认为利用广播来实现组播是EPON的天然选择。
为了实现可控组播,即允许部分用户可以接收组播节目,而其他用户不可以。
在ONU端引入组播过滤的概念,即根据组播MAC进行过滤,不在表项中的组播组不允许从PON网络进入用户端。并且组播过滤表可由系统设置。这样就在EPON网络实现了可控组播。EPON组播业务配置:
huawei(config)#vlan 4001 smart 建立的组播VLAN一定不能等于ont业务流的网络侧VLAN huawei(config)#port vlan 4001 0/19 0 huawei(config)#interface giu 0/19 huawei(config-if-giu-0/19)#native-vlan 0 vlan 4001 huawei(config-if-giu-0/19)#quit huawei(config)#btv huawei(config-btv)#igmp user add port 0/15/0 epon 0 user-vlan untagged no-auth huawei(config-btv)#multicast policy service-port 0 normal 0表示业务流的索引号
huawei(config-btv)#multicast-vlan 4001 huawei(config-mvlan4001)#igmp program add batch ip 239.255.1.1 to-ip 239.255.1.5 huawei(config-mvlan4001)#igmp mode proxy
Are you sure to change IGMP mode?(y/n)[n]:y huawei(config-mvlan4001)#igmp uplink-port 0/19/0 huawei(config-mvlan4001)#igmp multicast-vlan member port 0/15/0 epon 0
四、GPON技术
1、原理—数据复用
·GPON系统采用WDM技术,实现单纤双向传输(强制)。
·为了分离同一根光纤上多个用户的来去方向的信号,采用两种复用技术:下行数据流采用广播技术;上行数据流采用TDMA技术
2、组成
GPON由ONU、OLT和无源光分配网组成。其网络结构如图所示。OLT为接入网提供网络侧与核心网之间的接口,通过ODN与各ONU连接。作为PON系统的核心功能设备,OLT具有集中带宽分配、控制各ONU、实时监控、运行维护管理PON系统的功能。ONU为接入网提供用户侧的接口,提供话音、数据、视频等多业务流与ODN的接人,受OLT集中控制。系统支持的分支比为1:
16、32或64,随着光收发模块的发展演进,支持的分支比将达到1:128。在同一根光纤上,GPON可使用波分复用技术实现信号的双向传输。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在传统的树型拓扑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PON保护结构以来提高网络的生存性。
3、网络基本性能参数
·GPON提供以下几种异步传输速率:
0.15552 Gbit/s up, 1.24416 Gbit/s down 0.62208 Gbit/s up, 1.24416 Gbit/s down 1.24416 Gbit/s up, 1.24416 Gbit/s down 0.15552 Gbit/s up, 2.48832 Gbit/s down 0.62208 Gbit/s up, 2.48832 Gbit/s down 1.24416 Gbit/s up, 2.48832 Gbit/s down(目前的主流支持速率)
2.48832 Gbit/s up, 2.48832 Gbit/s down ·支持最大逻辑距离为:60km ·支持最大物理距离为:20km ·支持最大距离差为:20km ·分光比为1:64,可升级为1:128
4、特点
(1)前所未有的高带宽。GPON速率高达2.5Gb/s,能提供足够大的带宽以满足未来网络日益增长的对高带宽的需求,同时非对称特性更能适应宽带数据业务市场。
(2)QoS保证的全业务接人。GPON能够同时承载ATM信元和(或)GEM帧,有很好的提供服务等级、支持QoS保证和全业务接入的能力。目前,ATM承载话音、PDH、Ethernet等多业务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使用GEM承载各种用户业务的技术也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和发展。
(3)很好地支持TDM业务。将TDM业务映射到GEM帧中,由于使用标准的8kHz(125ps)帧能够直接支持TDM业务。将TDM业务映射到ATM信元中也能提供有QoS保证的实时传输。GPON在这一点上有优势。
(4)简单、高效的适配封装。GPON的GEM提供了一种灵活的帧结构封装,支持定长和不定长帧的封装,对多种业务实现通用映射,不需要进行协议转换,实现过程简单,开销小,协议封装效率最高可达97%,实现了带宽资源的充分利用。
(5)强大的OAM能力。针对以太网系统在网路管理和性能监测的不足,GPON从消费者需求和运营商运行维护管理的角度,提供了三种OAM通道:嵌入的OAM通道、PLOAM和OMCI。它们承担不同的OAM任务,形成C/MPlane(控制,管理平面),平面中的不同信息对各自的OAM功能进行管理。GPON还继承了G.983中规定的OAM相关要求,具有丰富的业务管理和电信级的网络监测能力。
2010年国务院先后下发了三网融合总体方案和试点方案,确定了三网融合12个试点地区名单,制定了快速推进三网融合的目标。并将三网融合作为重要任务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三网融合的新形势给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广电新媒体,促进新老媒体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就成为目前广电业的一项紧迫任务。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积极参与三网融合。广播电视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从广播到电视,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从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电子技术每一次进步都使广播电视发生了大的变革。新媒体日新月异迅猛发展,催生了更加多样的媒体形态,对固有的广播电视形成了挑战。因此在数字化、网络化已成为科技发展主流的今天,在广播电视及平面媒体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影响,电视机、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相互渗透的情况下,特别是面对三网融合,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只有积极投身三网融合,抓住新技术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发展新媒体,抢占新阵地,利用新媒体提升传统媒体,不断延伸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活力,占领信息和文化传播制高点,才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才可以在三网融合中把握主动权,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第二,要尽快调整发展思路。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促进了媒体的融合,同时打破了广电系统长期封闭、垄断的局面,对原有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运行模式等形成严重冲击。必须顺应形势,尽快调整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实现战略转型,探索新形势下,特别是三网融合形势下的广播电视科学发展之路:
首先,充分认识三网融合,无论技术如何变革,用何种网络传输,业态如何更新,只要具备媒体性质的功能和业务,都视为新媒体,大力加强建设。
其次,要认识新媒体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和拓展,又与传统媒体有明显的差别和不同,要采取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促进新媒体又好又快的发展。
再次,充分认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并最终走向融合的关系,积极统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展。牢牢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因此 1
无论广播电视行业政策制订者还是广播电视的播出机构、传输机构的从业者,对此都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推动调整尽快实现。
近年来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强劲,节目内容丰富多彩,覆盖范围不断增大,广告收入不断增长,不但有效实现了把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把中国的声音传到世界各地的目标,也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促进了产业发展,保障了各项宣传任务的完成。
第三,积极探索新媒体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的广电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中国的文化思想宣传阵地,既具有行业属性,也具有产业属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台、电视台必须按照国家的要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为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也为大力发展产业、巩固宣传阵地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相比较而言,作为新媒体的IP电视、手机电视、网络广播电视、公共载体视听节目、多媒体交互点播等业务,在同样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较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具有更强的产业属性。因此,电台、电视台在推进新媒体发展时,既要牢牢把握住媒体核心业务,坚守宣传阵地,又要根据新媒体的形态更为多样、传播更为广泛、渗透力更强的特点,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加大力度,促进新媒体健康持续发展。要更加注重内容创新,研究新媒体传播规律,适应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特点,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有针对性的设计开发,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收入层次的,内容丰富,品位高雅,形式生动活泼的各类新视听产品,满足群众各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绝不能把简单的传统媒体节目照搬到新媒体上面去。要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不但要创作更多高科技含量的视听产品,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创新传播渠道,为用户带来更好的视听享受,同时也为新媒体视听节目监管工作提供更为有效的技术手段,确保信息安全和传播安全。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更为高效、快速、灵活的体制机制,及时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对于广电网络来说, 要实现三网融合, 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网络的双向化改造, 广电网络进行双向化改造目前有几种技术可选, 针对各有线网络的特点,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网络发展的双向网改造技术就显得非常关键。Eo C (Ethernet over Coax) 技术因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灵活的组网接入能力, 无需对原有有线电视网络进行双向施工改造, 或进行大规模的五类线敷设到户的工程, 克服了有线电视网络双向网络改造过程中入户施工较难、全网覆盖成本高以及改造工程周期长的诸多问题, 成为现有有线电视网络“三网融合”改造的首选技术, 本文将重点介绍几种主流的Eo C接入技术并进行分析比较。
2 Eo C技术介绍
Eo C, 即Ethernet over Coax, 也就是以太网信号在同轴电缆上的一种传输技术, 从有线电视网络应用的角度看, Eo C技术是把IP数据与有线电视信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用同一根同轴电缆接入用户, 既不影响有线电视信号的传输, 又有双向独享的宽带综合业务接入。早期Eo C技术研究主要局限于电话线、电力线传送数据信号的应用, 近几年, Eo C技术的研究开始侧重基于有线电视同轴电缆传送数据信号的技术应用。根据技术方法的不同, Eo C技术可归纳为无源基带传输、有源调制传输两大类技术。
如图1所示, 无源Eo C采用的是将基带的以太数据流信号直接混入或分离的技术, 没有经过调制, 其实质就是一种基于同轴的以太局域网。其最大的特点是通过无源器件的处理就可实现。它适合于集中分配型同轴网络, 不适合树型, 也不能过分支分配器。从改造情况看, 无源Eo C改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 局端数据信号必须到楼道;其次, Eo C下行通道不能有分支分配器, 且不能有额外干扰源。这两个条件, 导致采用无源Eo C技术的广电双向网络改造成本非常大, 无法适用于广电的树型拓扑网络结构, 除了利用电缆入户外, 等于重建网络。另外, 这一技术在技术上还有一定的缺陷, 从实际的应用来看, 还存在太多的问题, 所以现在这一技术不推荐使用。
如图2所示, 有源Eo C不同于无源Eo C, 它是采用频分复用技术将预先调制的以太IP数据信号与CATV信号混合在一起, 然后通过同轴分配网传输至用户端分离出CATV信号和IP数据信号, IP数据信号进行解调还原成原始以太数据信号。有源Eo C由于采取了一些适应CATV网络特性的处理技术, 所以能克服无源Eo C的缺点, 能适应树型、星型以及混合型网状网, 能够过分支分配器, 具有传输距离远、带宽高、支持Qo S、支持集中网管等优点, 能够很好地满足HFC同轴分配网络结构特点。
Eo C接入技术主要有四种:Home PNA over Coax、Home Plug over Coax、Wi Fi over Coax、Mo CA (Multimedia over Coax Alliance) 。Home PNA、Home Plug和Wi Fi (Wireless LAN, Wireless Fidelity) 都是目前比较成熟的家庭联网技术, 发展均有数年的历史, Mo CA则是Multimedia over Coax Alliance推出的基于同轴电缆的联网技术, 是四种技术中最年轻的。
3 Eo C接入技术分析比较
3.1 Home PNA
Home PNA是Home Phoneline Networking Alliance (家庭电话线网络联盟) 的简称, 该组织于1998年成立, 致力于开发利用电话线架设局域网络的技术, 其创始会员包括Intel、IBM、HP、AMD、Lucent、Broadcom及3Com等知名公司。
Home PNA技术可以利用家庭已有的电话线路, 快速、方便、低成本地组建家庭内部局域网, 利用家庭内部已经布设好的电话线和插座, 不需要重新布设五类线, 增加数据终端如同增加话机一样方便。
目前, 该组织共发布了三个技术标准, 1998年秋天发布Home PNA V1.0版本, 传输速度为1.0Mbit/s, 传输距离为150米;1999年9月发布V2.0版本, 并可兼容V1.0版本, Home PNA2.0传输速度为10Mbit/s, 传输距离为300米。
2003年所推出的3.0版规格 (2005年成为世界标准ITU G.9954) , 将传输速率大幅提升到128Mbps, 且还可扩充到240Mbps。Home PNA 3.0提供了对视频业务的支持, 除了可以使用电话线为传输媒体外, 也可使用同轴电缆, 为Home PNA over Coax奠定了基础。它可与大部份的家庭网络设备, 如Ethernet、802.11及IEEE1394等设备联接使用, 支持Synchronous与Asynchronous两种媒体存取协议, 即SMAC与AMAC。
采用SMAC工作模式具备包聚合 (packet aggregation) 功能, 以提升数据传输效率, 最高速率可达240 Mbps。AMAC工作模式无包聚合功能, 最高速率可达128 Mbps, 至多可连结27部节点。目前市场上销售的Home PNA 3.0产品差不多都是工作在AMAC模式。
3.2 Home Plug over Coax
电力线高速数据通信技术, 简称PLC (Powerline Communication或PLT (Powerline Telecommunication) , 是一种利用中、低压配电网作为通信介质, 实现数据、话音、图像等综合业务传输的通信技术, 不仅可以作为解决宽带末端接入瓶颈的有效手段, 而且可以为电力负荷监控、远程抄表、配用电自动化、需求侧管理、企业内部网络、智能家庭以及数字化社区提供高速数据传输平台。
PLC技术, 由于充分利用最为普及的电力网络资源, 建设速度快、投资少、户内不用布线, 能够通过遍布各个房间的电源插座进行高速上网, 实现“有线移动”, 具备了其他接入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现阶段Eo C厂家采用的PLC标准主要有Home Plug AV和Home Plug BPL。
Home Plug AV的目的是在家庭内部的电力线上构筑高质量、多路媒体流、面向娱乐的网络, 专门用来满足家庭数字多媒体传输的需要。它采用先进的物理层和MAC层技术, 提供200Mbps级的电力线网络, 用于传输视频、音频和数据。
Home Plug AV的物理层使用OFDM调制方式, 它是将待发送的信息码元通过串并变换, 降低速率, 从而增大码元周期, 以削弱多径干扰的影响。同时它使用循环前缀 (CP) 作为保护间隔, 大大减少甚至消除了码间干扰, 并且保证了各信道间的正交性, 从而大大减少了信道间干扰。当然, 这样做也付出了带宽的代价, 并带来了能量损失:CP越长, 能量损失就越大。OFDM中各个子载波频谱有1/2重叠正交, 这样提高了OFDM调制方式的频谱利用率。在接收端通过相关解调技术分离出各载波, 同时消除码间干扰的影响。
基于Home Plug AV的EOC产品去除低频干扰的频率后, 在7~30MHz频段使用917个子载波;功率谱密度可编程, 以满足不同国家的频率管制;每个子载波可以单独进行BPSK、QPSK、8QAM、16QAM、64QAM、256QAM和1024QAM调制;采用Turbo FEC错误校验;物理层线路速率达到200Mbps, 净荷为150Mbps, 前同步码可被Home Plug 1.0设备检测, 从而实现两者共存, 但互操作是可选项。
Home Plug AV设计了十分高效的MAC层, 支持基于工频周期同步机制的TDMA和CSMA。TDMA面向连接, 提供Qo S保障, 确保带宽预留、高可靠性和严格的时延抖动控制。CSMA面向优先级, 提供四级优先级。工频周期同步机制确保良好的抗工频周期同步噪声的信道适应能力, 如调光灯、充电器等产生的谐波。基于128位AES严格加密。中央协调者CCo (Central Coordinator) 控制所在电力线网络设备的活动, 并协调同相邻电力线网络的共存, 以支持电力线宽带接入、多电力线网络运行和隐藏节点服务。BPL芯片组的MAC层数据接入方式完全采用TDMA方式, 仅留少量时间段采用CSMA方式, 用于终端初始化时连接使用。从而降低了多用户时产生碰撞的机率, 保证较高的数据吞吐量。
Home Plug AV over Coax同样是完整地借用Home Plug AV协议, 只是修改前端耦合等电路设计来实现。HomePlug AV over Coax使得原来Home Plug比较难以处理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如电磁兼容等。同样同轴电缆的传输性能要好于电力线, 数据流量性能也会好于Home Plug在电力线上传输的性能。当然最终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同轴电缆接入网络的性能 (包括分支和分配器) 。
3.3 Mo CA
Mo CA是同轴电缆多媒体联盟 (Multimedia over Coax Alliance) 的缩写, Mo CA成立于2004年1月, 创立者为Cisco、Comcast、Echo Star、Entropic、Motorola与Toshiba等。Mo CA希望能够以同轴电缆 (Coax) 来提供多媒体视频信息传递的途径;它们利用Entropic的技术 (c-link) 作为Mo CA 1.0规范的依据。Mo CA的成员认为, 美国的家庭里同轴电缆的普及率高达70%, 整个基础设施十分完整, 加上同轴电缆传输多媒体视频资料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稳定, 适合利用它来传输多媒体视频资料。
Mo CA 1.0规范的技术基础是基于美国Entropic公司的c-link技术, 该技术使用800MHz~1500MHz频段, 可选2~38MHz。如果系统中将来考虑传输卫星直播信号, 则Mo CA可用信道大大减少。
Mo CA每个信道带宽为50MHz, 总共有15个频道。每个信道可以支持一个NC (局端) 设备, 每个NC支持31个CPE (终端用户) 设备。
物理层采用先进的自适应星座图多载波调制 (ACMT Adaptive Constellation Multitone) 方式, 即正交频分调制 (OFDM) , 子载波上的调制制式在BPSK、QPSK、16-256 QAM自动选择, 而且子载波频率以25MHz步长捷变, 故抗干扰能力极强。MOCA频道带宽为50MHZ, 分为256个子载波。数据由大量的窄带调制的载波来携带, 因此, 子通道的频率响应是非常平的。
3.4 Wi Fi降频
无线局域网技术是无线通信领域最有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目前, WLAN技术已经日渐成熟, 应用日趋广泛。在众多的标准中, 人们知道最多的是IEEE (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 802.11系列, 此外制定WLAN标准的组织还有ETSI (欧洲电信标准化组织) 和Home RF工作组, ETSI提出的标准有Hiper Lan和Hiper Lan2, Home RF工作组的两个标准是Home RF和Home RF2。在这三家组织所制定的标准中, IEEE的802.11标准系列由于它的以太网标准802.3在业界的影响力使得在业界一直得到最广泛的支持, 尤其在数据业务上。
Wi Fi over Coax不同的厂家实现的方式略有不同, 最大的差别在于:使用的频段不同时, 是否变频。由于Wi Fi使用的2.4GHz频段, 频率很高, 电缆和无源分支分配器的损耗很大, 实际数据传输流量很小, 很不适合在国内5~1000MHz带宽的电缆分配网络中工作。虽然现在已经有5~2500GHz的分支分配器, 但是更换工作量大、成本上升、器材浪费。
有的厂家Wi Fi over Coax采用变频解决方案将2.4GHz下变频到1GHz左右的频段。这虽然减小了电缆和无源分支分配器的损耗, 但是带来了新的问题——标准化较差, 不同厂家之间的设备不能互通;增加新的器件和设备, 增加了成本, 减低了可靠性同时由于WIFI协议是针对无线网络要求设计, 所以协议开销大, 再加上其协议采用的是CSMA/CA方式, 所以随着用户数的增加, 碰撞机率也随之增加, 数据的实际吞吐量大大降低。
表1是广电总局科技司发布的各种接入技术的技术比较。
4结论
通过对以上几种Eo C技术的分析比较, 可以得出几点Eo C技术选择的关键要素:
(1) 所有Eo C技术都是在MAC层与物理层上做文章, 所以这两层协议的优劣, 直接影响到Eo C产品的优劣。
(2) 对于MAC层, TDMA方式相对要比CSMA方式要更好一点。
(3) 对于HFC接入网来说, 物理层的好坏, 会直接影响到网络的稳定性, 所以采用什么样的调制技术就显得相当关键, 从抗干扰性上来看, OFDM调制方式是一种比较好的调制技术。
(4) 信道编码的好坏, 同样会影响到网络的抗干扰性能, 也是Eo C技术选择的一项重要指标。
摘要:本文对三网融合双向网改造中的主流EoC技术进行了研究, 分别介绍了HomePNA、HomePLUG、WiFi降频和MoCA这四种EoC接入技术的特点, 并进行了技术对比分析, 最后总结出EoC接入技术选择的几点关键因素。
关键词:三网融合,EoC,双向网改造
参考文献
[1]金立标, 张乃谦, 李鉴增.面向NGB的EoC接入网技术分析.电视技术, 2010年6期.
[2]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司.面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NGB) 电缆接入技术 (EoC) 需求白皮书.2010.
经过长期的讨价还价,电信系和广电系终于找到可以接受的平衡点。
6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主持召开了国家三网融合协调小组会议,会上通过了三网融合试点方案(以下称“试点方案”)。6月8日,在上海电视节的“三网融合——创新发展之路”高峰论坛上,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正式对外确认了上述消息。
据悉,三网融合试点方案明确了试点阶段主要任务和试点区域应有的技术管理条件,各地可在本月18日之前提交试点申请;经过审查和筛选后,主管部门将力争在本月25日前确认试点城市名单,下个月开始试点。
4月初,工信部联合广电总局向国务院三网融合领导小组递交了《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方案(第一稿)》,主要对试点方案的计划、实施步骤、选定试点城市的条件和要求等做了详细的说明。但由于两部门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有严重分歧,国务院三网融合领导小组将这份草案迅速打回,要求拿出新方案。该月底,工信部联合广电总局提交第二稿,结果依然因为双方未在业务管辖权分配上达成共识,方案再次被打回。此后,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方案又经历了多次修改。
如今最终敲定的方案已经是第六稿,进度比高层最初的预期拖后了一个月—今年“两会”期间,工信部部长李毅中曾透露,三网融合试点方案预计会在5月出台,6月启动。
一个方案,五易其稿才获通过,两大部门的博弈结果如何?
广电系略胜
对广电系来说,外界认为是它争取到了一个好的开始。
多年来,IPTV业务是电信系和广电系争夺最激烈的领域。在试点方案中,广电总局独家负责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包括EPG计费管理、通过有线网开展完整的互联网接入、数据传送和TP电话业务。
李毅中解释过,三网融合试点方案的核心,就是要在双向进入上找到切入点:广电行业根据规定可以进入一些电信行业的业务,国有电信企业根据规定可以进入一些广播影视的业务。在今年初,国务院在下发的《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中指出,“IPTV、手机电视的集成播控业务由广电部门负责、宣传部门指导”。该文件同时补充指出,“符合条件的国有电信企业可在有关部门的监管下,从事IPTV传输业务、手机电视分发业务”。
根据《IT时代周刊》掌握的情况,在订立试点方案阶段,IPTV、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的集成播控权一直是工信部和广电总局无法达成共识的矛盾之一。一边是工信部坚决争权,另一边是广电总局坚拒放权。
在广电总局获得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和管理权后,中广互联的副总经理汪海天认为,虽然试点方案多次易稿,但结果总算符合此前预期,“节目内容播控权本就属于广电部门,广电部门可以进入电信领域发展业务也是三网融合的需要。”汪海天说。
与广电系内部“符合预期”的表态不尽相同,外界观点多数认为广电系在三网融合启动之初即先胜一局。国信证券分析师陈财茂认为,试点方案将制约电信部门大规模推广IPTV,减小对广电部门的威胁。
4月初,广电总局曾向各地广电部门发文,要求彻查并叫停违规的IPTV业务。据称,这份文件下发时并没有通知电信运营商。有分析^士预计,广电总局在今后的IPTV牌照发放中会权衡各试点地区的台网力量,继续保护旗下企业利益,电信运营商只能通过合作曲线介入。
另据了解,广电系的胜利可能不止于IPTV业务。目前,广电运营商在开展宽带业务时。由于没有国际互联网宽带出口,只能向电信运营商租用,明显影响到广电宽带业务的利润。以广电系控股的歌华有线为例,其宽带收入中将近40%要用于支付租金。
虽然本文截稿前试点方案尚未对外公布,上述问题悬而未决。但有消息称,广电部门有望获得互联网宽带业务的国际出口。
博弈远未结束
尽管外界普遍认为广电总局在和工信部的较量中占据上风,但它并非在所有方面都称心如意。
早些时候有消息称,工信部在草拟的第五稿建议案中,针对广电部门提出两条新要求,其中之一是广电部门只拥有IP电话业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权,而不具有号码分配权。
有不愿具名的电信专家向本刊记者透露,外界只注意到电信部门没有争取到IPTV业务的集成控制权,其实,广电部门也没有得到非常想要的电话号码分配权。该专家表示。这意味着即使用户选择使用广电部门提供的相应语音服务,也还要去电信部门申请电话号码,广电运营商要想做电话业务,也相当费劲。
与此同时,试点方案允许广电部门介入互联网接入和Ⅲ电话业务,这让它们具有了电信运营商的部分资质。对此,有来自工信部的人士介绍,在试点阶段,广电网络运营商要获得电信牌照后,才能发展语音和宽带业务;进入推广阶段后,进入条件会进一步开放,而且是双向的。
还值得注意的是,试点方案把三网融合进程明确分为两个阶段:2010年到2012年为试点阶段,2012年到2015年为推广阶段。这与国务院年初拟定的时间表完全相同。
按照上述人士所说,2012年后,电信运营商在发展IPTV业务时,可能获得更大的空间;广电部门在实现全国一张网的基础上,其语音和宽带业务将给电信运营商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
然而,与电信行业经过重组后形成的三大运营商格局不同,广电行业内部是一种划区域而治,国家、省、地市和县四级办广电的格局。通信及广电行业专家侯自强曾指出,要完成三网融合,两部委各有弱点,广电部门受困于各地广电系统的各自为政,但如果能够组建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则可以将分散的体系整合起来。
依据媒体报道,广电部门正在加紧实现全国一张网。今年2月,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在研究组建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的方案。在8日的“三网融合——创新发展之路”高峰论坛上,王效杰也曾明确指出,计划在3年内完成组建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和并网的工作,这是广电部门在三网融合试点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
据悉,目前全国已经有海南、广西、江苏和陕西等13个省完成了全省有线网络的整合,广电总局要求余下省份在年内完成该项工作。王效杰坦言,要把全国上千张网整合成一张网,对于广电部门来说确实是巨大的挑战。
电信系和广电系围绕三网融合的较量只是暂告一段落。工信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杨培芳表示,电信行业内确实有人担心不能掌控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和管理权后,可能导致电信系丢失对三网融合的主导权。但他指出,在三网融合细则出台之前,电信系还有机会争取更多利益。杨培芳同时强调,电信系与广电系的竞争,落脚点应该是业务和服务,而不是三网融合的主导权。
有业内专家指出,三网融合在具体实施中会涉及电信系和广电系更深层次的利益争夺,目前通过的试点方案尚缺少细则,难以有效解决实际操作中的具体问题。
选谁试点?
自从今年元月国务院决定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后,外界即开始猜测试点城市名单。2月初,工信部方面曾表示,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将圈定在10个左右。随后,坊间出台了一份来源不详的入选城市名单,其中包括上海、南京、杭州、深圳、哈尔滨、重庆、武汉、长沙、沈阳和忻州10座城市。
在试点方案定论后,这个话题更是被津津乐道。据悉,试点地区要尽可能满足几项要求,包括该地区有线网络已完成双向改造、有线电视用户具有一定规模、当地具有较强消费能力、最好有一家有线网络的上市公司等。
有分析人士据此指出,全国符合上述条件的城市不会超过10个,如不出意外,上海、深圳、杭州和哈尔滨会入选首批试点城市名单。该人士列出的4个城市,两部委此前曾前往调研。上述“种子城市”也对能成为试点城市满怀热情。5月15日,深圳市政府宣布,该市申请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的方案已经起草完毕,将于6月份向有关部门递交申请。在全国拥有IPTV用户最多的上海也摩拳擦掌,忙于申报。上海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人士表示,上海争取成为三网融合首批试点城市的申请,得到国家相关部委支持。
除4大热门城市外,近期,至少还有北京、沈阳、武汉、厦门和唐山都明确表示正在争取首批试点城市的资格。
【三网融合接入方案】推荐阅读:
三网融合系统研究10-09
从新媒体三网融合论文06-19
三网融合实训报告12-01
构建数字电视网推进三网融合03-24
住宅电气设计师挑战住宅三网融合01-28
无线网络接入解决方案03-16
接入网题库06-16
接入技术论文04-11
网络服务接入安全11-26
接入网论文题目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