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范文

2025-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梦令范文(共3篇)

如梦令范文 篇1

一、话题引入,通读全词。

师:咱们从一年级到五年级肯定是学了很多很多的古诗,对不对?谁是咱们这个班里面古诗念得最有味道的一个?推荐一个?

师:(对着大家指出的学生)这样吧,你带着大家来念几首古诗,好不好?

生:(学生领念)《春晓》、《望庐山瀑布》。

师:同学们脑海中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吧,今天时间关系咱们不往下念了,这节课盛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写的词。知道词吗? 生:词语。

师:哦,他说词是词语。盛老师告诉你错了。古诗词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看!(媒体出示《如梦令》词的内容)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的词,词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一样?

生:古诗每句字数一样,词每行的字都是不一样的。师: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长短句。师:还有什么不一样吗?

师:词有词牌名,每一个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就是这样的,同学们有兴趣来读读这首词吗?请大家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

第 1 页 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这个要求不高吧,那你就放开声音自个儿读。生:放开声音读

师:声音停下来了,谁能一个人,放开声音读读这首词?谁第一个把手举起来我就叫谁。就请你,勇敢的女孩子。生:(读词)

师:谢谢你,你是第一个勇敢地站起来读书的孩子,刚才她在读的过程当中基本上是通顺的,流利的是不是?你们有意见吗?没有意见,我有意见,这里面有一个字是个多音字,“兴尽”,这个字又读xìng又读xīng,什么时候读xìng,什么时候读xīng你们知道吗?什么时候读xīng? 生:兴奋。

师:还有“大兴安岭”。但是这个“兴”“高兴”、“兴致”的“兴”却读第四声,所以在这个地方你说应该读第一声还是第四声?第四声,咱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生:(齐读这一句)

师:不错,咱们再读读这首词,这回第一个举手的是谁?又是一个勇敢的女孩子,我真喜欢你,读读。生:(读词)

师:声音清脆响亮,口齿清晰。读通并不难,但是,同学们,第 2 页 读词的时候如果你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比如说吧,第一句咱们可以这样读“常记/溪亭/日暮”。来,在位置上练读一下。生:(读全词)

师:节奏感把握得挺好。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胖”读全词,古文今译。

师:同学们,读词,读通,读顺还不算,还要读懂它。接下来,请大家在下边注释的帮助下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了,请你轻轻地读,再用自己的话轻轻地说,看看能不能把话说顺了,说通了,说明白了。好不好?开始吧!师:你自己能够读明白哪一句词的意思了?你站起来说给大伙听听。

生: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记得在溪边黄昏的时候看日落。师:在那里看日落时的情景。是吗?不错的,她这么说,咱们能听懂她的意思吗?能听懂就可以了,来,往下说。你还能读懂哪一句?

生:沉醉不知归路。她看到日落,沉醉到不知回去的路了。师:沉醉,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生:深深地陶醉了。

师:不知道回家的路了,是吗?或者说是忘记(回家了)。师:再往下说

生:误入藕花深处。这句话我理解的是他开船的时候开到有

第 3 页 荷花的地方。

师:对,划船的时候。那个时候船没有机器的,划的。划到哪儿去了?

生:(齐说:荷花深处去了。)师:是的,荷花深处去了。师:接着说。

生:我理解的是兴(xīng)尽晚回舟 生:兴(xìng)尽晚回舟,他高兴尽了,晚上只好坐舟回去了。结果到了荷花的深处。

师:他这么说咱们明白吗?他说“高兴尽了”,晚上只好坐船回去,什么叫“高兴尽了”,你能不能说明白点? 生:就是她看日落已经看得差不多了,她的兴奋已经没有了。师:兴奋没有了,你们有不同的意见吗?他说她不要看了,所以回去了。

生:我觉得是幸好有晚回来的船只。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你怎么理解?

生:我觉得是应该朝霞没了,她看完了才回去的。生:我是想她是到了傍晚才回去的。

师:她看着看着,陶醉在里边了,但是,天都黑下来了,这个时候又不得不回去,其实这个“兴尽”是兴未尽,但是因为晚了,所以不得不回去。

第 4 页 师:还有最后两句没人说,谁来说?

生:我解释的是惊起一滩鸥鹭。意思就是她在开船的时候不小心进入了荷花的地盘。然后荷花里边有许多的鸥鹭,被她船一开进来就全部飞走了,就是惊起一滩鸥鹭。

师:荷花深处,不是荷花的地盘。然后划船怎么会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争渡,谁读明白了?

师:怎么出去啊,怎么出去啊?在抢着划船,这个时候把一滩欧鹭给惊起来了。

师:同学们很能干,不知不觉地把这首词给读胖了。(板书:读胖)同学们,如果说把咱们刚才说的话写下来,你说长不长? 生:长

师:可是这一首词才用了多少字就把这一次作者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你数一数。生:33个字。

师:是啊,33个字就把作者那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交代清楚了郊游的时间是(日落)就是我们说的黄昏、傍晚;地点是在(溪水边的亭子里)对,溪水边的亭子里。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咱们读一读整首词,体会、体会。生:(读全词)

三、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第 5 页 师:光读懂还不够,还要把这一首词读活了。读得很美很美,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咱们自己再来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生:(小声读词)

一)画面1:“溪亭日暮”

师:咱们先来读读第一句和第二句,一起读。生:(读一、二句)

师:“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来了?

生:我想起小溪边有座亭子,那位诗人就站在亭子里面看太阳的日落。

师:太阳的日落。这话怎么说,说清楚了。生:也就是看黄昏时的景色。师:对,什么景色? 生:美丽的景色。

师:太阳落下来的景色,日落美景。他刚才的画面当中有人、有亭子,那个亭子是几个角的?噢,是个六角亭,肯定是小巧别致的。你想得这么美,肯定能读好它。你来读一读。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你脑海中的画面当中还有什么?

生:我看到一个亭子,然后李清照把手放在背后,仰望着天,天空披上了一层红红的晚霞,一条小径通向远方。

第 6 页 师:哦,你还看到了一条小径。落日余辉,晚霞笼罩天空的情景,你们看到过吗?怎么美?谁来描绘给大伙听听啊。生:天边都是红颜色的,一轮火红火红的太阳挂在天上……(学生觉得词穷。)

师:这个时候才感觉到语言的苍白,是不是?来,你就读一读吧!

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盛老师,帮助你一下,你们看啊(媒体播放黄昏情景,配乐)

“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辉当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扑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把这种美通过朗读传递出来。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沉醉不知归路。她是这样读的,你也来读一读吧。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深情朗读。)大伙一起来读读吧。生:(齐读:常记溪亭日暮,第 7 页 沉醉不知归路。)

师:盛老师仿佛看到那样的情景了,再来一次。生:(齐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和她的朋友们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大声地、七嘴八舌地说出来吧!生:一边喝酒一边作诗。生:一边吃菜一边看。师:哦,是在郊宴。生:他们可能会下下棋。

师:对,诗人就是有这样的雅趣。你想她还会在干什么? 生:我想他们还会在看景色。

师:看景、吟诗、作对,然后是聊天、下棋,眼睛里看的是美景,嘴里品的是美酒和佳肴,鼻子里还可能会闻到阵阵的……是的荷花的香味、酒香味,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叫酒不醉人,(生接——人自醉啊!)咱们再读这两句,让我们也深深地陶醉一次。生:(读两句)。二)画面2:藕花深处

师:除了这个溪亭日暮让你想起了这么美丽的画面之外,还有哪个词也让你想起了美丽的画面了?再读一读,品一品。生:“藕花深处”。我的理解是有好多好多的荷花,一大片。

第 8 页 师:满池都是。怎么美,你能说得美一点吗? 生:下面是绿绿的荷叶,上面一朵朵荷花含苞待放。师:你想起怎样的句子来了?咱们学过荷花吧,把优美的句子吟诵一句到两句给大伙听听。

生:这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部展开了。有的在微风中轻轻舞动着。

师:你们仿佛看到了那满池荷花的美景了是吧。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生: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师:这就是写黄昏时候荷花的情景的。这个时候啊,已经是黄昏了,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我想这个时候他们肯定是更加陶醉了。来,请读读第三句、第四句。生: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三)画面3:一滩鸥鹭

师:你还从哪些词语中联想起画面来了?自己读下去。生:“一滩鸥鹭”。师:争渡,争渡,第 9 页 惊起一滩鸥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他们可能在说,让我先走,让我先走。生:怎么办呀,划不出去了。生:我听到了欧鹭翅膀拍打的声音。

生:还听到了非常急的“哗哗”的划船的声音。师:你从哪个词语中听到这样的声音的? 生:争渡

师:因为她们在抢着划船。真会读书。生:还听到溪水声。

师:溪水被船桨击起的声音。生:我还听到鸥鹭在叫。师:鸥鹭叫声响不响? 生:响。

师:你怎么知道有这么响啊?

生:因为上面说惊起一滩鸥鹭,是“惊起”的,又不是凭空飞起来的。

师:是啊,它是一下子受惊了之后,突然“扑拉拉”飞上了天空。

生:而且她是惊起“一滩”鸥鹭,一群鸥鹭全部被惊起,一起叫所以很响。

师:你想啊,她们叫哇,笑哇,声音那么响,那么喧哗,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扑拉拉”一声,第 10 页 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蓝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这样的情景她平时能看到吗?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谁来读一读这两句? 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这样划船能把欧鹭惊起来吗? 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划得再有劲一些,你再来试试。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你想此时此刻,词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指名说)生:多么开心。

师:是啊,那是一种意外的开心,意外的收获。生:惊喜。

师:这个“惊”字,既是指鸥鹭给惊飞起来了,又向我们传递了词人惊喜的心情。写得多好啊。再来读一读。生:读最后两句。四)一幅流动的画

师: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溪亭日暮”

第 11 页 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来,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这幅活动的画。生:(读全诗)。

师:听你们读得有滋有味的,盛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来读一读,可以吗?(师深情朗读)

师:来咱们再来读一读,盛老师跟你们一起读。(师生齐读)

四、瘦读全词、品味语言。

师:同学们真能干。读着读着就把这首词读胖了,读美了。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板书:瘦)

师:你能不能读着读着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生:我觉得是一个字“美”。

师:确实是美的,可惜这里边没有直接写“美”字。生:醉

师:你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只有美景才能让她沉醉,我认为是醉。师:你从哪些地方读出醉来了?

生:它有日暮,有藕花,还有一滩鸥鹭。让人沉醉在里面,所以我认为是醉。

师:那就请你把这个字写在黑板上。(生板书:醉)

第 12 页 生:我觉得这个字应该是“梦”,“如梦令”的“梦”。师:盛老师告诉你,“如梦令”是个词牌名,它分开来是没有特定的意思的。不过我想听听你说梦的理由。生:就是作者写的这首词像梦一样的很美。师:你说的也挺有道理的。

生:我觉得是“记”,因为整首词都是在写她记着的东西。师:她回忆怎样的美景?

生:她记得溪亭日暮,记得藕花深处,还记得一滩鸥鹭。师:你们觉得这个“记”字有道理吗?(有)请你去写在黑板上。(生板书:记)生:我认为应该是“暮”。师:你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她看了日暮以后就非常沉醉。她不知道回家了,然后到了晚上才回家,但是因为留恋刚才日暮的情景,竟然把船划到了荷花的深处。然后才清醒过来。师:她为什么要这么着急地划出来啊?

生:因为她觉醒过来的时候已经入的很深了,所以这么着急。师:白天的话用得着这么着急吗?(不用)还是因为“暮”对不对?请你写在黑板上。(生板书:暮)生:我认为是

“兴”,因为她兴致很浓,看了溪亭日暮,很沉醉,忘记了回家的路,所以后来才误入了藕花深处,惊起了一滩欧鹭。

第 13 页 师:有道理。其实她是兴未尽,天晚了不得不回去,回去的时候有了意外的收获,其实一“兴”未平又起一“兴”。请你也写在黑板上。(生板书:兴)

师:同学们品出了那么多的字,你看,不管“暮”也好,“记”也好,“醉”也好,还有“兴”也好,老师认为都有道理,因为“暮”所以“兴”,因为“兴”所以“醉”,因为陶醉了,所以常常记得不能忘记啊,(师连线)。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

“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这里边的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

师:这次郊游的经历使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圈“醉”字),她陶醉在美景中,还陶醉在哪呢? 生:陶醉在鸥鹭飞起来的时候。师:美景中。生:记忆里。

生:还陶醉在日暮里。生:陶醉在荷花的清香中。

生:陶醉在误入藕花深处(的快乐中。)

师:是的,词人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再读这首词。这回你能背下来的,咱们就背下来了。生:(读、背全词。)

第 14 页

五、对照比读,延伸课外。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首词。生: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师:盛老师把两首词放一块儿,你发现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生:字数一模一样,都是33个字。生:我发现它们同行的每个字都是对应的。师:句式一样的,是吗? 生:题目一样,作者也一样。

师:题目你还记得叫什么?就是咱们说的?(生齐说:“词牌名”。)你还发现什么了? 生:我发现格式都一样。生:最后一个韵母都是“U” 生:都写到了醉。师:哪一句?

生:“浓睡不消残酒”

师:李清照的词中还有很多也写到喝酒了,有兴趣可找出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发现的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这首词咱们以后还有机会细细地品味。

第 15 页 师:古代的词谱成曲可进行演唱,你们想不想听一听《如梦令》这首词谱成曲子后,唱出来是什么感觉的?(放音乐)师:有味道吗?它是用昆曲来演唱的。有兴趣可找一找别的谱成曲的词来听一听。

如梦令范文 篇2

漫天里燃烧着橘红色的晚霞,给湖畔的柳条儿上,行人的身上都铺洒着一片金晃晃的亮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一道鹅黄,一道殷红,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我被这绚丽多姿的霞光所吸引,便坐在木亭里欣赏这令人绚目的晚霞。

晚霞千变万化,不仅是颜色美,就连形状也美。

看着那美丽的晚霞,我进入了无限神往的遐想。紧紧追着那迷人的晚霞。看,天边的那朵云彩,多么像一只“天鹅”呀!它的头颈向南,翅膀被太阳染成了绯红色,折射出一束束五彩缤纷的阳光,而头部是一抹淡淡的粉红,它是那样的端庄文雅,翅膀轻轻地扇动着,仿佛翱翔在高高的蓝天上,自由自在地玩耍游荡。

可一会儿,“天鹅”模糊了,慢慢地变出一朵“荷花”来。那荷花白中透粉,粉中泛红,十分淡雅美丽。

霞光的范围慢慢地缩小,颜色也逐渐变淡了,紫红变成了深红,深红变成了粉红,又由粉红变成了淡红,最后灰色的天边只剩下一线暗紫色了,那大概是太阳以下落至山尽头了吧,远近景物都融入一片苍茫的暮色之中。

我深深地陶醉其中,直到天黑才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公园。

如梦令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默读等方式大体把握词的主要内容:回忆“醉游”的欢乐。

2、通过《如梦令》的语调、韵律、节奏等来体味“沉醉”的程度,“陶醉”的感觉。

3、通过“想象心灵的动画”来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课前交流: 再过三个月就彻彻底底告别童年了吧?回忆自己12年的生活,有没有特刺激、特过瘾的事儿让你一想起来就忍不住偷偷地笑?

你有诗人的气质!宋代词人李清照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就常常做些出格的,你们敢想却不敢做的事儿。

一、切入:在比较阅读中指向词的情愫。

1、认识李清照吗?(提醒《夏日绝句》,齐背)

2、补充:古代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她却被称为“一代词宗”,词史地位好比诗中李白。我们今天要学的《如梦令》(板书齐读),就是她和你们差不多大的时候写的。

3、同时呈现诗与词:轻轻地读,你发现词与诗在形式与内容上哪儿不一样? ——诗每行字数一样,词不一样,有长有短。

引导:宋词的小名就叫长短句(板书),每一句的字数、节拍,包括演唱的旋律都是靠词牌来规定。这里的词牌就是„„(如梦令)。很多词没有题目,我们往往用第一句来当它的题目。所以这首词的题目也可以叫„„(常记溪亭日暮)

数数它有几行?(6)再数数每一行有几个字(教师手势引导,学生读一行报一行数字665646)?所有的如梦令,都是这样的结构。

引读,男生读《夏日绝句》;女生读《如梦令》,(节奏要特别有变化:平长仄短)。

——气势不一样。(如果说不出来:我感觉你们前后读得不一样。为什么要这样读?)

引导:宋代的诗,往往用来表达志向,来说明道理,比如朱熹的(观书有感)、比如陆游的(示儿)。而词,它只用来抒发情感。所以读词就不是字音的复原,而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流动的感觉、感情、感动。

二、初读:在音韵、语调里捕捉词的情感。1、怎么才能够读出味道、读出感觉呢?

[如果忽略形式:词是用来唱的,所以要特别注意音乐中的„„(节拍、韵律等)。

如果指向内容,就让他先来疏通句意,再把意思读进词里。

处理方式:学生说出其中一点,就让他示范读一遍,教师用评价、用指导把朗读引向深入。]

2、交流,不求面面俱到。

谈到形式:

节奏:(前面已经渗透过朗读指导,带过。)

语气:语气语气,拆开了就是语加气,你用气息带动声音读读看。韵脚:关注“暮、路、处、渡、鹭”,朗读要响亮、干净地收。

评价:这种节奏、语气、韵脚的把握让声音有了旋律,有了诗意,有了音乐的美。谈到大意:

①先自己看看注释,小组交流一下,能不能自己搞清楚诗句的意思。关注:溪亭、兴尽,藕花。

②考“常记”,指向“醉酒”:还有没有读不懂的?

常记就是„„(常常记起。)

这个不过比你们大一两岁的女孩子,什么事儿让她常常想起、念念不忘?(呼朋引伴,聚会喝酒:“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板书:美酒。偷他教育部长爸爸的茅台、五粮液,够出格,有六一班xx之风!③重音指导:强调喝酒的地点怎么读?(突出溪亭)

强调喝酒的时间怎么读?(突出日暮)

强调喝醉酒本身怎么读?(突出沉醉)

你看,重音不是单纯地加重声音,而是用它把前后的词语、意思都凝聚起来。齐读——评价有没有把意思读进词里。

三、解词:在多层“沉醉”中歌唱少年的情怀。

2、醉态:她醉成了什么样子呢? ——醉态一:醺醺沉醉,忘记了回家:“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①假若咱们班的宝宝们(列举几个文静、口碑好的女孩子)呼朋引伴,到桃花岛去喝酒,醉得忘记了回家,小男生看到,你会怎么说?

被张老师看到,会怎么说? 采访女生:你当时心里什么感觉?

②朗读,评价标准:有没有通过重音(“沉醉”),把感觉凝聚在一起。——醉态二: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采访男生:你还看到她醉成什么样子?(读词句,想象说)

⑴你强调了“晚”,为什么强调它?①喝酒喝了很长时间,②天色晚,看不清。⑵你强调了“深处”,说说看!

想象一下:①放眼望去,你看到„„②深深地嗅一下,你会感觉„„③这傻小子看迷了,分不清哪里是你同学,哪里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

⑶猜猜看,女孩子们注意到青青荷叶与映日荷花了没有?辩论。

注意到:身不由己,被吸引——不是心灵在指挥着手和脚,而是手和脚在指挥心灵;

没注意:因为误入,因为争渡,因为心急,引向“醉态三”。

——醉态三: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⑴采访女生:你干嘛那么使劲地划?(越划越乱,越乱越划。理解“争渡”)

可是,你的桨怎么会突然停了下来?(鸥鹭)

备用追问:你怎么不关注“惊起一片青蛙、一片野鸭、一片大白鹅?”

(鸥鹭姿态的优美,颜色的光洁)

⑵让我们想象一下:日暮就是从太阳落山到天黑之前的这段时间。

视觉上,那时的天空„„荷塘„„鸥鹭„„(关注色彩:绿叶、红花、白鹭、余霞,落霞与鸥鹭齐飞,荷塘共天空同色,这是一种梦幻的色彩)

听觉上,你的耳边萦绕着„„(鸥鹭扑棱声、鸣叫声;水声,惊叫声、划桨声、嘻笑声、歌声、岸边的偷笑声„„)

深深地闻一闻,沁入心脾的是„„;皮肤上感受到的还有„„甚至,还有惊起一滩鸥鹭之后的无限遐想。⑶当我们的感觉这样流动着,交织着,你的心底,弥漫着一种什么情绪?(欢乐的,轻松的,愉悦的,美好的,沉醉的,梦幻的„„,板书:沉醉。)

让少女李清照沉醉的,仅仅是他爸爸的酒吗?(板书:美景。景不醉人人自醉)

美酒加美景,给了她美丽的心情,这种心情,让我们读着,看着,也跟着陶醉了。齐读《如梦令》。(板书:美丽的心情、美丽的读者)

⑷你听——(《如梦令》配乐朗诵)——配乐齐读——播放蔡琴《如梦令》,尝试跟着唱和。

三、拓展:在对照阅读和自填自唱中品味童年的欢乐。

1、拓展阅读:

⑴年少的李清照是那样放纵着她的青春,白天醉,夜晚也醉,池塘醉,在家里还醉。

出示《昨夜雨疏风骤》:自己读读看!

⑵对比出示《常记溪亭日暮》和《昨夜雨疏风骤》,放在一起,你又有什么发现?

(《如梦令》就是一个词牌,所有的《如梦令》都是一样的结构,一样的旋律,甚至,一样的充满欢乐。)

2、自填自唱

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想抓住自己童年的尾巴,寻找自己那份独一无二的,放纵的,自由的国王。比如课前让你们深深沉醉的那些事儿。

⑴拿起笔来,尝试一下,你能不能谱写出一曲自己的《如梦令》呢? ⑵交流,(板书:美丽的作者,)用蔡琴的曲调,或者自己的曲调唱和。课后作业:走进李清照,走进她一首首浅唱低吟的婉约词。

这个自填自唱的尝试比较难,适合而止,如果在课堂上,可以提供几组带韵脚的指向孩子们生活的词语,供他们选择。

板书:

如梦令

沉醉

心情

人(读者、作者)《渔歌子》教学设计之五

浔中中心小学 彭梅花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他是在钓个人——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文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2、唐代词人张志和钓鱼与姜太公钓鱼有几他相似之处,也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词——《渔歌子》感受他的钓鱼世界。(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读出“词”味

1、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注意生字,把每个字读准。第二次,要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2、指名朗读。

3、结合进行生字教学。

三、精读感悟,悟出“词”画

1、什么叫“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

2、找出景物:

(1)导言:张志和这个人啊,非常了不起。他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地读。

(2)生标画,师巡堂。

(3)、交流:现在请同学来汇报一下发现了哪些景物?

3、想象色彩:如果你们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们会用上那些色彩呢?为什么?

假如这黑板就是一张画纸,老师想让同学们把这些景物用彩色粉笔画下来,使这幅画看起来更美。怎么画呢?(生板演)

4、想象画面:

(1)短短的27个字,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景物,这么多的色彩,想一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它?

(2)想像,此刻的你,正漫步在西塞山脚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5、体会心情:你的心情怎么样啊?当你置身在这样的美景中,你有什么想说的?(读全词)

四、拓展延伸,品出“钓”情:

1、这么美的景象,你愿意归去吗?张志和呢?你们怎么知道的?“青箬笠,绿蓑衣”留给我们的只是背影而已,你猜他是怎样的神情呢?

2、作诗和诗:他不愿意回去,他的哥哥却很担心他。担心他长期在外,怕他惹出麻烦来,于是出钱给他盖了一所草房,还写了一首词送给张志和,就是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来自由地读一读。

哥哥这首词写什么?(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呀?)你怎么知道的?

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我。

3、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4、姜太公钓鱼钓的是周文王,那么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哪?(悠闲的生活、清闲飘逸的心,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

5、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读——(读全词)。

五、回归主题,升华“词”情。

1、假如你来到浙江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2、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3、欣赏唱词《渔歌子》

六、作业:收集有关钓鱼的诗词。

板书:

渔歌子

简笔画(悠闲自在)

上一篇:八年级数学青岛版知识点下一篇:未来的海洋 写想象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