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秦观教案(推荐3篇)
1、读懂这首词的大意,品味语言;
2、探讨词中象征性景物的内涵;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讨象征性景物的内涵;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湖南的郴州有一座三绝碑,所谓“三绝”指的是秦词、苏跋、米书“三绝”,即秦少游作词、苏东坡写跋、米芾书法。郴州知军邹恭把原碑拓上,转刻在苏仙岭白鹿洞的大石壁上,这就成了三绝碑。我们知道苏轼是文学界的泰斗,米芾是书法界的巨人,那么另一绝秦观的这首词绝在何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词坛的千古绝唱——《踏莎行》。
二、解题,正音
“莎”读suō音,词牌名,它是指一种莎草,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这个词牌的本意是指“在草地上游玩”。
三、走近词作者
1、走近秦观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余三人是黄庭坚、晁补之、张耒lěi)。秦观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被誉为“婉约之宗”。
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风调凄迷幽婉,清丽曲雅,音律谐美,情韵兼胜。代表作有《鹊桥仙》《浣溪沙》等。名句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细雨细如愁”(《浣溪沙》)、“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春日》)。
2、才子的人生悲歌:
(1)政途不顺:北宋后期,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后,新旧两党激烈的争斗,由政见的不合,发展为意气用事,甚至出于一己之私利,而互相倾轧,党同伐异。元祐间新党重新执政,苏轼因为旧党而坐罪,秦观受牵连同遭贬谪,他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今浙江丽水)酒税,最后又被人罗织罪名,贬徙郴州(今属湖南),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
(2)以诗言志:接二连三的贬官,理想破灭,前途渺茫,万分苦楚,千般哀怨,满怀惆怅、悲愤交加,他来到郴州后写下了这首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之凄苦与幽怨,成为词坛的千古绝唱。
四、诵读这首词
1、诵读指导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
指导:
1、找出韵脚
2、注意重音
3、把握悲苦的感情
五、读懂这首词
1、了解这首词的大意,借助注释理解词义。不懂的地方先同座位讨论。如还有不懂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2、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和关键动词、形容词
主要意象:雾、楼台、月、津渡、桃源、杜鹃、斜阳、驿、梅花、尺素、郴江、郴山
关键动词和形容词:失、迷、望、寻、闭、寄、传、砌
3、展开想象,把这首词的内容和情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
五、鉴赏这首词
理解象征手法及其原因
(1)这首词有诸多物象。它们分别有怎样的象征意义?为什么要采用象征手法? 明确:
雾、月:本身的虚无缥缈,喻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楼台:心中向往的境界。
津渡:乘船出发的渡口,也是人生出发的津渡。桃源:理想的寄托,心中的乐土。杜鹃:表示春暮;暗含归乡之意。
斜阳:不止说一日之暮,还指春暮,尤其还有人生之暮的悲哀。原因:符合其贬谪之人的身份;收到含蓄委婉的艺术效果。品味词语的妙处(1)“失”“迷”两个字用的好,请你分析好在哪里? 明确:使动用法(使„„失;使„„迷。);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2)“望断”写出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词人寻觅理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3)一个“闭”字用得妙,它有怎样含义,请指出? 明确:
a.包围 驿馆被春寒包围 衬托荒凉而又寂寞的环境
b.锁住 锁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馆门,也锁住了那颗希冀的心灵。
一是衬托荒凉而又寂寞的环境;
二是逃避袭人的“春寒”,闭户不出;
三是妄图借此阻止进入耳鼓的杜鹃的哀啼;
四是妄图阻挡映入眼帘的落山的夕阳。
(4)我们把“斜阳”换成“夕阳”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因为“斜阳”是引起愁的事物,而“夕阳”是中性词,不带情感
(5)既然有人寄梅,又有人送书信,为什么还有恨?“砌”字用在这里,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会这样?
明确:因为这些都不能排遣作者心中的郁闷。“砌”为“堆叠”之意。一朵朵梅花,一封封书信,如砖石垒墙般“砌”起一道高高的,无法逾越的“恨”墙。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恨谁?恨什么?一切尽在不言中。讨论句子的含义
(1)想象一下,“尺素”里面写的是什么内容? ??? 有朋友和亲人的来信应该让游子倍感宽慰,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按理应该欣喜。??? 但身为贬谪之词人,北归无望,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慰安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一次这个心灵挣扎的历程,正是“梅花尺素无重数,此恨绵绵无绝期”!
(2)理解“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含义。
文中有两种理解,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联系这首词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加以说明。
教师解读:
“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 ??? “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切政治斗争漩涡中去呢。”
? “在深重坚实之苦恨中,面对无情之天地,发出的无理问天之语。”(如柳永《八声甘州》“何事苦淹留”的发问)
从表面上看,这两句似乎是即景抒情,写词人纵目郴江,抒发远望怀乡之思。但实际上,一经词人点化,那山山水水都仿佛活了,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这两句由于分别加入了“幸自”和“为谁”两个字,无情的山水似乎也能听懂人语,词人在痴痴问询郴江:你本来生活在自己的故土,和郴山欢聚在一起,究竟为了谁而竟自离乡背井,“流下潇湘去”呢????
实际上是词人面对着郴江自怨自艾,慨叹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怎知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去呢?词人笔下的郴江之水,已经注入了作者对自己离乡远谪的深长怨恨,富有象征性,故而这结尾两句的意蕴就更深长丰富了。
六、教师小结:
《踏莎行·雾失楼台》是秦观的代表作,据说苏轼特别喜欢词中的“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两句,曾把它书写在随身携带的折扇上。当苏轼惊闻秦观逝世的噩耗,他失声痛哭,在折扇上挥笔写下了“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的题跋。
七、再次诵读这首词
八、作业:背诵并能够默写这首词。附板书:
踏莎行
踏莎行 秦观篇1:
原文/《踏沙行》
秦观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文/《踏沙行》
漫雾遮没楼台,暗淡的月色蒙住津渡,桃源美境任你怎样盼望都是无法找到之处。怎能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夕阳将暮。
驿站寄来了梅花,鱼雁传送到书素,堆砌起来的怨恨重重叠叠无法指数。郴江幸运而又悠然自得地环绕着郴山,为了何人又要流向潇湘去。
简析/《踏沙行》
楼台的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在朦朦月色中隐没。北望桃源乐土,也失去了踪影。此刻,因受党争牵连而流放的秦少游,正被幽闭在郴州的一所旅舍内,漠漠春寒,惹人愁闷。斜阳下,杜鹃声声,“不如归去”的啼,凄历辛酸,令人倍增伤感。秦观南迁已过三年,北归无望,尽管驿站传来封封家书,但只是徙增离恨而已。“梅花”、“尺素”堆积案头,仿佛是堆砌成重重叠叠的乡愁离恨“独怜京国人南去,不似湘江水北流”,他想起了两句唐诗,那迢迢不尽的郴江,原本绕着郴山,却为何偏偏向北流入潇湘?----而我为何不能呢?
写作背景/《踏沙行》
西域,大漠。狂风卷集着黄沙,遮天蔽日,使得天与地变成了一色的暗黄。 阳关之内,丝绸古道从此穿过。其实你根本看不到路,唯一作为路的标记的,就是一堆堆的白骨。漫天飞沙之中,缓缓走来三骑。为首的一人年纪不到三十,相貌英俊,一身白衣如今已满是尘沙,背后斜插一柄略显古旧的长剑;在他后面,左边是位三十多岁的汉子,下巴上有一蓬浓密的胡须,身穿粗布长袍,腰间挎着一把单刀;右边那人也有三十多岁,整个身子瘦的似乎随时都可能被大漠的风吹走,他的两只手更是像一双鸡爪。三人的座下虽都是名马,却也早已疲惫不堪,显然已经赶了很久的路。这究竟是怎样的三个人呢?他们深入大漠,是要寻找什么?还是要躲避什么呢?
走着走着,带刀汉子的马忽然前腿一软,险些跌倒,但是一晃之后,又勉强稳住了。前面的白衣青年回过头来,很关切的问:“杨大哥,你的‘狮子驹’还挺的住吗?”原来带刀的汉子姓杨,名叫杨意,外号“逆风刀”,杨意心疼的轻轻抚摸马头,答道:“还行吧,没日没夜的跑了三天,真把它累坏了,幸好前面就是流沙镇,我们终于可以好好修整一下了。”白衣青年接着说:“还是不要太大意,天权会的势力太大,即使到了这里,也不能掉以轻心。”表情很是严肃。瘦汉子想缓解一下紧张的气氛,于是接口说道:“杨大哥的身子太重了,马驮不动了,付阁主的‘沙上飞’就没事,我的‘火烧云’虽说不如二位的坐骑有名,但不是也好好的吗……”话音未落,瘦汉子的马也晃了一晃,杨意见状,干笑两声,没有说话。
这三人中,白衣青年叫付凌云,外号“乱云剑”,是淮南凌霄阁的阁主,逆风刀杨意是凌霄阁的左护法,瘦汉子叫铁麟,是凌霄阁座下的一位堂主。三个月前,一行人为了躲避天权会的追杀,一路向西走,最终进入了这茫茫沙海之中,但号称天下权力联盟的天权会究竟为何要对小小的凌霄阁赶尽杀绝,这原因却只有付凌云自己清楚。三人又走了一段,风也渐渐小了,付凌云眯起眼睛,向前方望了望,便勒马站住了,后面的两人跟了上来,杨意问:“阁主,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付凌云低声说:“没有炊烟……”此刻正是日落之时,残阳在西边的天际尽力的投下最后一丝光辉,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前方不太远的地方就是流沙镇了,这时,正应该是家家户户烧火做饭的时候,小镇的上空应该是弥漫着阵阵炊烟的,而现在,却连一丝炊烟也见不到。
杨意尽力的向前望去,茫茫大漠中,唯有一片死寂,“真的不太对劲,难道,难道……”杨意连说了两个难道,却不敢再说下去了。铁麟纵马向前了半步,“阁主,让属下先去打探一下吧。”付凌云一挥手,“算了,一起走吧,该来的躲也躲不掉,西出阳关之前,流沙镇是我们最后的落脚点了,郭四弟应该已经接到顾二哥的书信了,天权会的手也不一定会这么快伸到这里,唉,希望郭四弟不会有事。”杨意安慰他说:“阁主也不必太担心了,郭四弟的武功很高,即使天权会的人已经来了,也决计不会伤到郭四弟的,不过还是让我或者铁麟先去看看吧,万一……”付凌云没等他说完,便摆了摆手,纵马前行了,杨意也不再说,同铁麟一起,跟在付凌云马后,缓缓的向流沙镇的方向走去。
诗词特点/《踏沙行》
作词特点:可以说晏几道的词艳而不俗,浅处皆深,将艳词小令,从语言的精度和情感的深度与两个层面上发展到极致。词风逼近乃父,但成就更高。由于社会地位和人生遭遇的不同,词作的思想内容比晏殊词深刻得多。其中有不少同情歌妓舞女命运、歌颂她们美好心灵的篇章。也有关于个人情事的回忆和描写。通过个人遭遇的昨梦前尘,抒写人世的悲欢离合,笔调感伤,凄婉动人。在有些作品中,表现出不合世俗、傲视权贵的态度和性格。
《小山词》是具有鲜明个性的抒情诗。工于言情,但很少尽情直抒,多出之以婉曲之笔,较之晏殊的词沉郁顿挫。在小令的技法上也有所发展,日臻纯熟。《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等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前人对《小山词》的评价甚高。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说:「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实罕其匹。
赏析/《踏沙行》
这首词题为“郴州旅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前此,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出为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告他增损神宗实录,贬监处州酒税。绍圣三年,再以写佛书被罪,贬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接二连三的贬谪,其心情之悲苦可想而知,形于笔端,词作也益趋凄怆。此作写于初抵郴州之时,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的凄苦与幽怨。成为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
内容摘要: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有“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句子。对于这句的理解,向来存在争议,至今让人莫衷一是。笔者试图通过对有关教材的错误注释,对有关教辅用书、有关赏析书籍中的不当赏析,进行辨析探究,力求通过作者生平经历,从作者思路,从词作的层次关系,从作者的表现手法等方面探求作者的原意,作出贴近文本的赏析。
关键词:为谁流下 欣赏 辨析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1)中选入的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有“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句子。对于这句的理解,向来存在争议,至今让人莫衷一是。
北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中的材料说:少游到郴州,作长短句云:“雾失楼台……”东坡绝爱其尾两句,自书于扇,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2)可见苏东坡认为秦观的这两句是《踏莎行·雾失楼台》中最精美的句子。至于精美在何处,为什么精美,苏东坡没有说。
国学大师王国维不同意苏东坡的看法,他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为凄厉矣。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王国维《人间词话》)(3)王国维认为秦观的这首《踏莎行》最精妙的句子是风格凄厉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苏东坡欣赏的结尾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只是皮毛,苏东坡对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的认识是肤浅的。
吴世昌先生认为王国维的看法也有问题,他说:“‘杜鹃’句,静安谓此联‘凄历’。又谓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余以为不然,东坡赏‘郴江’一联,正是更深一层,岂徒叹其‘凄历’哉!词下片‘砌成此恨无重数’,一‘砌’字最见功力。”(吴世昌《词林新语》)(4)吴先生的看法很有道理。按吴先生的说法“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也应是表达“无重数之恨”的。至于按什么思路,从什么角度来表达的他没有谈。
唐圭璋先生有更明确的看法,他说:“下片,言寄梅传书,致其相思之情。无奈离恨无数,写亦难馨。末引‘郴江’、‘郴山’。以喻人之分别,无理已极,沉痛已极,‘宜东坡爱之不忍释也’”。(5)唐先生认为秦观以不合常理的方式,以“郴江”、“郴山”喻人之分别,表达自己与亲人离别无穷之恨。不少有影响的评论者、欣赏者持这种“无理说”。
《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中所收录的叶嘉莹所写的欣赏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的文章就说,“在如此深望坚实之苦恨中,所以乃写出了后二句‘郴山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无理问天之语”。(6)
《宋词鉴赏辞典》(7)收录的靳极苍所写的欣赏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的文章说:“或解为郴江也不耐山城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太不了解当时作者的心情了。”
苏教版教材也持此观点,课下注释对此二句说法大致有二:一说是怨恨自己不应离乡入仕,入仕后又不应卷入元祐党争;二说是因自己忠而见疑,信而被谤,故对无情之天地造物,发出究诘与呼号。
笔者认为,这种“天问式”无理说,也不妥当。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秦观的人生遭遇,了解他写这首《踏莎行》时心态,便可看出,秦观还没有“无理天问”。
秦观早年研经史,喜读兵书。曾拜谒苏轼于徐州,次年作《黄楼赋》,被苏轼夸其“有屈、宋姿”。后编诗文十卷,拜谒王安石,被王安石赞誉为“清新妖丽,与鲍谢似之”。能得到苏轼、王安石这样的赞誉,秦观对前程自然是充满信心的。
可是,秦观三次科考,前两次却未中。他受到的打击和压抑使他刻骨铭心。他痛下苦功,在苏轼的指导下,潜心科考。第三次终于考取进士。但是,他仕途十分坎坷。秦观是一个很有政治才能和政治抱负的人。在苏轼的指导下,他的策论充分展示了他经世济时的抱负和才能。他纵论国家形势,对政治、经济、法律、军事、人才等一系列重大的问题都提出了重要见解,充满着灼热的现实感和积极用世的精神,因此受到新党毁灭性的诬陷和迫害。
由于亲近苏轼,他被视为“旧党”,从此受迫害不断。元祐二年,他被苏轼、鲜于侁以“贤良方正”举荐秦观于朝,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诬告,受到阻滞。元祐五年,回京任秘书省正字,元祐六年又被诋毁罢官。元祐七年授宣法郎,由秘书省正字升国史院编修官,参加修《神宗实录》;元祐九年,哲宗亲政,新党还朝,旧党遭罢黜外放,秦观先被贬杭洲通判,因御刘拯告他修《神宗实录》时诋毁先帝,于是在去杭州途中,又被贬至处州监酒税;在处州时写了《千秋岁》词,被诬告私写佛书,获罪削秩,贬往郴州。削秩是把所有官职和封号除去,是对为官者最严重的惩罚。秦观身心受到极为严酷的打击,悲痛至极,几近绝望,在此背景下写了《踏莎行·雾失楼台》。他的憧憬和绝望,他的接二连三的不幸遭遇,他的冤枉和屈辱,心中无限的哀怨和痛楚,咬噬着他,逼迫他写下了《踏莎行·雾失楼台》。他要抒发无限的哀怨和痛楚,要流露实现理想的绝望,但是,他没有恨天,也没有怨地,也没有恨别人。政治上绝望之后,他后悔他的人生追求,后悔自己趟了官场这道浑水。他不敢怨恨迫害他的人,他更不敢怨天恨地。屈原作为宗室重臣写作《天问》,尚且引起顷襄王的怨怒,而被放逐。这时的秦观还未失去理智,大胆怨天尤人。因为此时的秦观仍是被编管人员。不久被移至横州编管;元符元年(10),被移迁雷州编管;元符三年(11)被召回,被复命为宣德郎,被放还横州,就证明他在郴州时的.心理状况还是比较理智的。
【踏莎行秦观教案】推荐阅读:
秦观《踏莎行》教案03-01
秦观踏莎行书法04-15
鹊桥仙 秦观 教案11-13
姜夔——《踏莎行》07-26
踏莎行原文赏析07-14
欧阳修《踏莎行》诗词翻译赏析10-07
踏莎行·秋入云山原文及赏析11-02
秦观的词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