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教师工作总结
一、思想方面
一年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在这一年来,我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重要著作,特别是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努力把自己锻炼成新时代的合格的人民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时刻注意向其他老教师学习,遵守纪律,团结同志,并且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尤其是向优秀教师学习。我平时注意主动帮助其他老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也在做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工作的能力。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在领导的关怀下,在同事们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缺点,取得更大的进步。我将努力工作,勤学苦练,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经受任何考验的人民教师。
二、教学方面
开学初,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在学校教研员的指导下进行集体备课,仔细听,认真记,领会精神实质。然后根据要求,提前两周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课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大纲,虚心向同年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及时查缺补漏。根据减负的要求,会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这是避免教育盲点、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 师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要全面、公平,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要多给一些温暖,用爱字改变他们,理解尊重信任他们。爱学生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不放任。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不仅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得失和苦乐,更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前途。作为一个英语启蒙的教师,我有责任引领他们走进知识的殿堂,学到更多的知识;我有责任引领他们张开理想的风帆,驶向梦中的彼岸;我有责任引领他们插上智慧的翅膀,翱翔在无尽的天空。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教授学生知识,更在于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和生存的基本技能,及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
三、学习方面
积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电脑知识,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服务,也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四、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3、利用各种方法,训练学生提高、集中注意力。
4、在教学上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那沉甸甸的情感。我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我无愧于我心,我无悔于我的事业。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学生,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篇二: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
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学期,我承担了二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深深地感到辛勤付出之后换取成功的那种快乐。教学中,我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学情,扎扎实实抓教学,认认真真做工作。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有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的提高,为此,我对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这一学期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我尽职尽责。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教学中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教学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掌握了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我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我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二、实施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三、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于素质报告册上,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2、学生自评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3、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今后我还要继续学习如《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之类的指导性文章,进一步理论联系教材及教学工作实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篇三:小学三年级品德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三年级品德教学工作总结 谢艳芳
一、学期目标
本人承担了三(2)班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实施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三、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于素质报告册上,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2、学生自评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3、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我任教的是七年级,作为小学与初中衔接的这一年里,我的学生们可真没让人省心,整天地惹是生非,没一天消停。他们自以为是初中生了,大了,每当班里出现了问题,根本没法调查,因为他们串通一气,真是一问三不知。作为调查员的我,软硬兼施,也毫无进展。
案例一: 这天上午第一节是我的思品课,还有两个周我的学生们就要升级考试了,我精心准备了这节课的复习内容,想好好利用这宝贵的一节课。但没想到我一进教室,就看见好多人围在电扇调速器那儿,我的心一沉,又出事了。那几个学生一看见我来了,便一哄而散。我仔细一看,电扇调速器的调速螺旋钮被人给弄断了,我心中的怒火一窜老高: “是谁干的?”问了也白问,班里鸦雀无声。我就知道是这种结果,无论班里出什么事,这些学生从来都是“没有一个知道内情的”“没有一个看见的”“没有一个听见的”。无论是离出事地点最近的学生,还是班长或班干部,总之只要一出事,他们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就别想从他们的口中知道一丝一毫的有效线索,这一点他们的上一任班主任也拿他们没办法。唉,我一声叹息,因为如果要调查这件事,就要马上调查,否则时间拖延,这些学生肯定会私下串通口供,那时他们会一推三不知,让你什么线索也找不到。但是如果要马上调查的话,这一节思品课也就泡汤了。我无奈地看着那被弄断的调速器,而那螺旋钮早就不翼而飞了,我不断思索着到底应该怎么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我认为教育者的首要使命,在于帮助自己的学生赞赏道德美并被这种美所鼓舞,使他坚定地相信,美和真理总是会胜利的。”我国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中,也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影响和真、善、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规定,以学校德育课程为中心的德育工作必须充分考虑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内外部动因,认真思考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逻辑和依据,致力于培养“有道德”的人,而非“仅有道德知识”的人。于是,我知道了这一节思品课我应该做些什么: 德育应该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我平复了一下心中的怒火,又一次向他们讲起了《华盛顿和樱桃树》的故事,我在讲桌前正襟危坐,讲得很认真。学生们被我这突然的转变给惊呆了,不知所从,但却也认真地倾听着。我一边读一边观察着学生们的不同表情,心中不断地叹息着: 这些孩子可真是不让人省心啊,希望那个罪魁祸首能像华盛顿一样勇敢地向我自首认错。故事不长,很快我便读完了,我沉默了片刻,给了他们几分钟思考回味的时间,然后我问: “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意图让他们再一次体会故事的中心思想和其中的教育意义。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的学生们交头接耳地讨论,还不时地用眼神询问我这位思品老师兼班主任。终于,他们最终静了下来,孙晓彤低着头站了起来: “老师,我错了,是我……”我欣慰地笑了。
这节课演变至此,我知道我成功了。
案例二: 思品课前的课间休息,一名学生来到办公室告状,说小帅砸坏了他的桌子。我一听便火冒三丈,学生们刚升入初中,所有的课桌椅都是新购入的,这才一个多月时间,就有损坏。我马上奔向教室,看到了那张已损坏的课桌。我叫来小帅,问他为什么损坏课桌,他的回答更是不可理喻。他说: “谁让他骂我! 我就是要砸碎他的桌子。”我气得大声质问他: “骂你你就砸桌子? 叫你家长来! ”他说: “我家长来不了! ”我一听,更是生气: “为什么,你家长都不管你吗?”他回答我的声音更大: “谁没家长管———呜呜……”他竟然哭了,“谁没家长管……”我一看,他自己没理,歪曲我的问话,跟老师吼,还哭。
我本想再训斥他几句,然后赶紧上课,可一想: 教他这么长时间以来,还不曾见他哭过,更不用说这么伤心地当着这么多同学哭,他是不是真有什么伤心的事情呢? 想到这里,我耐下心来,把自己的思品课安排好,然后把他叫到办公室,帮他用毛巾擦干眼泪,待他平静下来后,低声问: “哭什么,男子汉大丈夫有什么事就说。”也许是小帅体会到了我的关心,他把藏在心底的话告诉了我。原来,前段时间,他的爸爸上班路上出了车祸,住院好长时间,出院后本以为伤势已得到控制,没想到现在又第二次进入了省城的大医院,看来伤势恶化。妈妈陪床,小帅这段时间一直跟随奶奶生活,不知道爸爸的伤势到底怎样,非常担心。我听完小帅的描述,内心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我感受到了一颗真诚的孝心。同时,我也抓住了这难得的一次思想教育的机会。
我认真地对他说: “小帅,你可知道病床上你的爸爸最希望得到的是怎样的治疗吗?”他抬起头疑惑地看着我。我也看着他继续说: “你爸爸最想得到的治疗不是医生给他开的药,也不是挂点滴,而是你认真学习的态度和名列前茅的成绩,你想一想对吗?”小帅也是一名聪明的学生,他马上明白了老师的意思,但是没说话。看到他的反应,我明白了,他以前不是不想学好,而是自暴自弃,对自己不存希望。于是,我决定原谅他这次失控的行为,并说了一些关心的话。同时,我当着他的面给他的妈妈打了一个电话,电话中说明了小帅对爸爸的关心,夸奖了小帅的孝心,仔细询问了他爸爸的伤势,并让小帅与妈妈通了话。妈妈在电话中对他的学习以及生活一一询问和嘱咐,在这边的广帅一直地点着头。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发现了小帅的变化,虽然我知道“水滴石穿”非只是这一节课之功,但是我会通过努力,改变他,让他在最短的时间里进步。
作为一名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受教育者的闪光点与实施教育的入口处,善于随时捕捉甚至是创造这样的教育情境,虽然我没有完成自己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计划,但是我却进行了与思想品德课紧密相连的德育教育。“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好事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事也可以引出好的结果。有信心,肯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这些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放射出来的极为光辉的思想火花,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要:在中小学义务教学过程中,重视班主任工作,是加强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环节。班主任的思想以及行为,决定着班风的形成。有信心,肯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关 键 词 小学品德课;教学设计;价值定位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02-0034-03
有效教学不仅要关注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教学操作的有效性,更应该从育人价值的视角审视教学活动。近期,笔者聆听了几位教师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对教师惯常的教学行为和思维视角产生了一些思考。
一、公德与私利
下册《社会生活有规则》主题教学。
在学习“安全地出行”这一话题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安全出行和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教师设计了如下场景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用PPT展示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闯红灯、跨隔离带等),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选择几个事故现场,提出问题:
①生活中经常遇到这种现象吗?②你对这些现象的后果有什么思考?③你以后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推选代表回答。
生1:我经常遇到跨越隔离带和闯红灯的现象,我觉得这样做不好。
生2:我认为这样很容易出现危险。
生3: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不然万一出现事故,就会给自己造成伤害。那样就会耽误学习,家长也很担心。
教师肯定了学生能够认真思考,也赞同学生的回答,点评道:“不遵守交通规则就有可能出现事故,给你的生活带来危险。所以,我们要做一个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孩子。”
从教学设计本身来看,这样的场景和引导并没有问题。从惯常思维来看,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不当行为会造成的后果,进而减少或避免不当行为,确实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但笔者提出,这一价值定位实质上是将公德教育泛化到了私德教育的层面,这种教育的结果是引导孩子从自身利益出发,只关注不当行为对自身的伤害。由此,老师们提出了两个思考视角:一是在没有车辆通行或行人不多的情况下,在不对自己造成伤害的情况下,是否可以闯红灯或跨越栏杆?二是学生仅关注自己的感受,考虑自己的利益,是否有悖于公德教育的根本價值?是否会将学生本应关注的公德问题引向了个体私利的关注?
引导孩子学会自我保护是教育的重要职责。然而,当教育仅仅从学生的私利出发,本应公德化的教育却使学生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虽然这种教育结果能在某种程度上让学生遵守交通规则,但是,当学生遇到与自己利益无关或有利的事情时,是否会选择违规的方式?
交通规则属于公德的范畴,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不仅仅会造成自身的伤害,还会给他人带来伤害,影响正常的社会交通秩序。因此,教师可在这一问题上进行拓展,如会给其他人带来什么伤害,并引导学生全面分析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这样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公德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公德不仅仅是考虑自身的利益,还要关注其他人的利益和社会规范。遵守规则不是简单地避免伤害,而是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从这样的教育视角出发,小学品德教育的价值定位才更为合理。
二、议事与议人
【磨课现场片段】公开课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我”和“我们”》前期磨课现场,参与评课的教师对如下教学片段提出了异议:
为了引出“我”和“我们”的关系,授课教师设计了两个场景:
场景1:学生寻找为班级争得荣誉的好人好事。
生1:我们班XXX同学在书法比赛中得了一等奖。
生2:我们班XXX同学在运动会上跳绳得了第一名,为我们班争得了荣誉。
生3:我们班XXX同学在绘画比赛中得了一等奖,为班级争光。
……
场景2:播放录像,内容是班主任老师谈对同学的看法:“我们班的同学让我很骄傲,我很喜欢我班上的孩子们。XXX同学经常主动擦黑板;XXX同学主动浇花;XXX同学运动会上勇争第一,为班级赢得了荣誉……(教师列举了7名同学的名字和做法)我为我们班有这么多优秀的孩子感到骄傲。”
让学生寻找为班级争得荣誉的好人好事,进而理解“我”和“我们”的关系,是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但是,如果深入思考,这样的教学设计可能会对学生造成伤害:
学生和班主任不可能罗列所有做好事的学生,如果有学生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应该得到认可,而恰恰没有被点到,会作何感想?自认为很受班主任欣赏的学生未被提及,是否会有失落?同时,教师将事件落脚于具体的某些学生身上,很容易树立标杆。当这位学生以后做不到位了,是否会受到其他同学的质疑或排斥?四年级的孩子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尤其是同学和班主任。他们看重这种评价,如果得不到应有的评价和认可,孩子会感到失落甚至会受到伤害。
对此,笔者建议,教学举例应当“对事不对人”,从评价人变为评价事。教师可选择一些做好事的模糊背影(甚至让学生看不清楚);班主任不点学生的名字,而是转为描述:“我欣赏我们班的同学能主动打扫卫生,我喜欢同学们在运动会上的积极表现”……从描述人到描述事件,会让每一位做过好事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都能获得心理上的认可。由此,班主任和学生表达的不是对某个人做好事的喜欢,而是对所有做好事的人的认可和赞赏,这样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真实与虚拟
在《“我”和“我们”》这节课中,听课教师针对另一个教学环节也提出了异议:
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我”是“我们”中的一员,教师设计了如下情景:秋天到了,班主任想组织我们班秋游。有两个选择:一是爬蒙山;二是到沂河边野炊。同学们考虑一下,你想参加哪个活动?让每位学生都作出选择,并说出理由。之后,教师又继续提问:同学们意见不一致,应该如何解决。学生小组讨论后提出解决方案,最后达成一致意见:爬蒙山。教师又提出:爬蒙山,我们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分组讨论了方案,包括时间、车辆、安全、准备的物品,甚至还考虑是否带家长参加等。教师对学生的方案予以肯定并结合方案补充了几点注意事项。最后,布置课后实践作业:一是找一找我们班还有哪些事情做的不好,想一想“我”能做什么?二是把每天为班级做的事情记录下来,比一比谁为班级做的事情最多,评选“班级最佳小主人”。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踊跃,课堂氛围非常好。在研讨过程中,有教师问执教老师,班级真的要组织秋游吗?执教老师说:“我还没上完课就知道这样设计不妥当了。因为这是一个虚假的情景,一下课就有孩子问我什么时候组织秋游,我都不知该如何回答。”诚信是品德课着力培养的良好品质,我们要求学生不说谎,而教师为了课堂的生动或为了完成教学,却对学生撒谎了,这样的课无论如何都是失败的。
笔者认为,这节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和“我们”的关系,但又不能局限于此。教学不仅要解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责任,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行的责任。为此,笔者建议执教老师修改情景设计:“同学们,秋天到了,你们想秋游吗?”在学生肯定回答后,教师抛出这样的问题:“学校考虑安全因素可能不会组织大家秋游,我们是否能设计一个方案来说服学校领导,让秋游成真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选择大家认同的地点、方式,编制可行的秋游方案。
虽然这依然是一个假设的情景,却没有欺骗的成分。因为最终的结果取决于学生能否提供有利的证据说服领导或老师。教师指导学生编制好方案后,可以布置这样的实践性作业:“我们已经制定了方案,能否推荐几名同学代表,课后找校长和老师说明我们的要求,争取他们的同意?”即使不能成行,校长和老师也会给学生做出合理的解释,这样,学生在争取的过程中也锻炼了社会交往能力。将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的课堂才更真实,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道德的自主建构。
(作者单位:临沂市第五实验小学
临沂市罗庄区教体局
山东临沂 276017)
1.教师必看书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 与品德学科教材内容相关的时事政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 品德与生活(1—4册)、品德与社会(1—8册)教材及《教师教学用书》 ● 《小学德育纲要》
二、“执着”是钻研教学的不竭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一双眼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有一股乐于探究问题的热情。课堂上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爱学、会学;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告诉学生任何知识、法则都是人类总结生产实践获得的,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学会思考。告诉学生只有掌握足够的知识和方法,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只要教师这样做了,并且天复一天,年复一年,执着坚守,钻研教学,才会使课堂教学永远充满活力。
三、“尊重”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学生观。爱和责任是师德之魂,尊重是爱的具体表现。小学生都是尚未成年的孩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难免有缺点和错误,作为教师不能一味批评指责他们,而要从关心爱护的角度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和他们谈心,谈感受,让他们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才会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发生,想学生所想,忧学生所忧,用我们的爱心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启迪学生的良知,为他们学会做人奠定道德基石。
四、“精通”业务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关键。只有精通业务,才能将科学文化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而不至于误人子弟。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总是不能准确地解答,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就会逐步丧失,学生对教师也没有信心可言,对教师任教的学科也不可能有学习兴趣,当然也不可能学好这门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将成为一句空话,教师要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就必须自觉坚持学习和参加业务培训,并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和提高。
总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自觉地学习就是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规,明确职业道德要求。对照有关政策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检查和分析自己的工作情况,找准存在的问题,确定今后的努力方向。
正如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正盘旋着一股强劲的中国风。此时,我仰望群山与蓝天相接的天际,心比天高,比地阔,我要把我的教师梦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无怨无悔地做下去,把这个美丽的、持久的梦当做我一生执着的当好一名教师的风向标,航行在浩瀚的教育教学队伍中,绽放在中国梦里绽放着娇艳的、明媚的、灿烂的花蕾。不仅我,无数的教师都会做着小“我”的梦,构筑大中国的教育兴旺发达梦。 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学习师德教书育人的心得体会 暑期师德培训心得体会
★ 语文与生活
★ 与宽容交朋友作文
★ 与父母交朋友作文
★ 数学课《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与总结
回首这一路的脚印,深深浅浅,曲曲直直,倒也能构成一幅值得自我欣赏的画图。都说相见相识是个缘。是缘分,我走进了淮河小学这所美丽而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我感到亲切,常常被感动。于是,我尽力去描绘那一幅教学生涯足迹图,去谱写一曲优美、舒心的“踏歌曲”。
一年的时间,我确实很辛苦。无论是在学科教学上还是德育处的琐碎工作中,我都兢兢业业,没有丝毫的懈怠,心中时时装着学校,装着孩子们。总希望能为学校的发展多尽一份微薄之力,为孩子们的成长多尽一份教师的责任,一份为人长辈的责任。
上个学期我担任502班的语文兼分管德育处学生纪律、卫生、文明礼仪等工作。因为502班差生面大,所以无论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还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都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德育处的工作也是琐碎繁杂,学校多有建筑美化的工程,校园卫生工作量自然也增大。我一方面采取一些有效的管理措施,组建培养学生干部队伍;另一方面身体力行,把校园当成自己的家。
这个学期我服从学校工作的统筹安排,任教202班语文,负责德育处工作。虽然自己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有着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但是每个学校都有着自己的管理文化。我以服从、尊重为原则,尽快地熟悉、了解、适应,理出自己的工作思路。工作中与大队辅导员乐文意老师配合默契,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开学初,队室迅速搬迁、布置;市队日观摩活动的成功举行;红领巾阳光城基地机构的重组完善;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动漫节活动中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以及常态性工作的开展。可以说,一个学期德育处的工作一直在忙碌中有序地进行。
参考文献:
[1]Ho Lun Wong, Reina Bendayan, Andrew Rauth, Yongqiang Li, Xiao Wu.Chemotherapy with anticancer drugs encapsulated in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
[3]Xiao-Bing Xiong, Arash Falamarzian, Shyam M Garg, Afsaneh Lavasanifar.Engineering of amphiphilic block copolymers for polymeric micellar drug and gene delivery.Journal of Controlled
[4]Kevin Letchford, Helen Burt.A review of the form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amphiphilic block copolymer nanoparticulate structures:micelles, nanospheres, nanocapsules and polymersomes.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ics and Biopharmaceuics, 2007, 65:
[5]Xiao Lu, Qing-Qing Wang, Fu-Jian Xu, Gu-Ping Tang, Wan-Tai Yang.A cationic prodrug/therapeutic gene nanocomplex for the synergistic treatment of tumors.Biomarerials,
[6]Nikken Wiradharma, Yen Wah Tong, Yi-Yan Yang.Self-assembled oligopeptide nanostructures for co-delivery of drug and gene with synergistic therapeutic effect.Biomaterials, 2009, 30:
[7]Zhenghong Xu, Zhi wen Zhang, Yi Chen, Lingli Chen, Liping Lin, Yaping Li.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of a multifunctional nanoassembly system for the co-delivery of docetaxel and i Sur-p DNA in a mous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odel.
[8]Lilian E.van Vlerken, Zhenfeng Duan, Michael V.Seiden, et al.Modulation of Intracellular Ceramide Using Polymeric Nanoparticles to Overcome Multidrug Resistance in Cancer.Cancer Re-
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试行) 》 (下文简称《试行》) 。就高师院校这一教师培养工作来说, 它就是纲领性的文件。同
[12]Yogesh Patil, Suresh Swaminathan, Tanmoy Sadhukha, Linan Ma, Jayanth Panyam.The use of nanoparticle-mediated targeted gene silencing and drug delivery to overcome tumor drug resis-
Gu-Ping tang, Wan-Tai Yang.In vivo treatment of tumors using host-guest conjugated nanoparticles functionalized with doxorubicin and therapeutic gene p TRAIL.Biomaterials, 2012, 33:
[14]Bingqi Zhang, Feng Jia, Michael Fleming, Surya Mallapragada.Injectable self-assembled block copolymers for sustained gene and drug co-delivery:An in vitro 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
[15]Du Cheng, Nuo Cao, Jifeng Chen, Xingsu Yu, Xintao Shuai.Multifunctional nanocarrier mediated co-delivery of doxorubicin and si RNA for synergistic enhancement of glioma apoptosis in rat.
[16]Yong Wang, Shujun Gao, Wen-Hui Ye, Ho Sup Yoon, Yi-Yan Yang.Co-delivery of drugs and DNA from cationic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self-assembled from a biodegradable copoly-
[17]Alex Chen, Min Zhang, Dongguang Wei, Dirk Stueber, Oleh Taratula, Tamara Minko, Huixin He.Co-delivery of Doxorubicin and Bcl-2 si RNA by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Enhances the Efficacy of Chemotherapy in Multidrug Resistant Cancer Cells.
[18]M.Ma, Z.Yuan, X.Chen, F.Li, R.Zhuo.A facile preparation of novel multifunctional vectors by non-covalent bonds for co-delivery of doxorubicin and gene.Acta Biomaterialia, 2011,
时也给在职教师带来不小的震动, 因为, 2005年秋季, 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国际教师教育论坛上, 有关专家指出, 将来按照《试行》的标准衡量, 我们在职的绝大多数老师都不合格。2011年12月28日, 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19门学科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下文简称“新课标” (2011年版) ) 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面对《试行》和“新课标” (2011年版) 的新理念、新要求、新变化, 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学科教师如何应对才能更好实现自我嬗变, 提升义务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标准 (试行) 》是高师院校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方案、编写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开展教学、评价和管理活动以及政府部门促进和评估教师教育机构工作的依据;它体现国家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 规范教师教育的大方向, 又对教师教育课程起着指导作用, 是教师教育质量的新标尺, 是教师专业化的有力保障。理念是指导教师教育行动背后的指导思想。“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是《标准 (试行) 》的三大基本理念。《标准 (试行) 》是为师范生的美丽转身与嬗变为一线教师而量身定做的, 也将规范到业已为师的一线教师。据专家预计, 到2020年我国还需要300万到500万名教师。虽然教育一日都不可或缺的是教师, 但摆在我们思想品德教师面前且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我们何以为师?我们有何嬗变自信?
思想品德教师队伍中, 但凡富有职业责任心和时代使命感的都会信心满满地以《标准 (试行) 》来规范制约衡量自己, 与时俱进地在课堂内外贯彻落实《标准 (试行) 》的基本理念。《标准 (试行) 》的“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三大基本理念, 要求我们:一要抓住一个本本:一切以育人为目, 遵循参与式教学模式:确立教学目标→生成问题→转换任务→学生活动 (学习组织形式) →作业;二要在实践取向中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三要发扬咬住青山不放松、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气。其实, 古今中外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无不闪耀着“育人为本”的人性光芒;由孔子到陶行知, 由苏格拉底到杜威等等都倡导教育的“实践取向”;出于对个人生活幸福的关注而主张“泛智”与终生教育的夸美纽斯认为:人的一生, 学习程序从生到死, 分为七个阶段及其各自教育任务的论述, 无不昭示人类需要终身教育, 即“终身学习”。
我们没有赶上经过《标准 (试行) 》打磨出来才从师任教, 但我们可以补一补探索民主教育真谛的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教育理论, 并在实践中不妨学一学、想一想、试一试;陶行知先生已经做出垂范, 并发展了他的老师的教育思想, 形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理论。我们还可以学习古希腊三哲: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与其学生柏拉图的哲学王理想, 与其徒孙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甚于一切, 但吾爱真理尤甚于吾师”的这一以“真理”高过一切的抱负。体会罗马时代的西塞洛、坤体良的以实用为主旨, 以及辛尼加、普鲁塔克的生活教育理念。还有提倡全人教育的拉伯雷、孟登;主张“泛智”和终生教育的夸美纽斯;力主陶冶说、经验论与白板论的洛克;高唱自然教育的卢梭;注重社会教育的富兰克林;提出良心制裁的康德;爱心感人的裴斯塔洛齐;教育“学”之父的赫尔巴特;倡导幼儿教育的福禄贝尔;国民教育之父的曼恩;“敬爱儿童”的爱默生;致力改善校园环境的巴纳;课程改革健将斯宾塞;创办儿童之家的蒙特梭利;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皮亚杰等等。自从亚里士多德开创了“教育遵循自然”教育思想之先河, 许多睿智的教育家参与其中, 进行漫长的探索与研究, 如果进而对夸美纽斯的客观化自然教育理论, 卢梭的主观化自然教育理论, 裴斯塔洛齐、赫尔巴特、福禄贝尔、第斯多惠和斯宾塞的心理化自然教育理论和杜威的成长论自然教育理论等四种样态, 进行较深层次的学习、分析与考察, 我们会相应了解面向自然界“秩序”的自然教育理论、面向儿童本性的自然教育理论、面向儿童心理特点的自然教育理论和面向儿童成长的自然教育理论;借助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深刻理解, 我们会更好理解把握新课改的要义与脉络。这既是思想品德教师嬗变自信的内含外显, 也是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化基本途径的应然选择。
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教师只有基于《标准 (试行) 》和“新课标” (2011年版) 的自我嬗变, 努力探索教师专业化新途径, 真正实现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美丽转身, 才能有效提升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 (教师2011]6号) [EB/OL]. (2011-10-08)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36/201110/125722.html.教育部门户网站.
[2]冯青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下何以为师[J].教育发展研究, 2012, (4) :3.
[3]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通知 (教基二2011]9号) [EB/OL] (.2011-12-28)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11/201201/xxgk_129268.html.
[4]现在绝大多数教师都不合格?[EB/OL] (.2005-11-03) .http://www.sooxue.com/jsh/jspx/pxzx/200511/17618.html.
[5]黄勇樽.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摭谈[J].思想理论教育, 2012, (20) :63.
[6]林玉体.西方教育思想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6.
一、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
说理教育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说理教育法主要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
一是谈话,教师就有关的思想问题与学生交换意见,使学生明白有关道理。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个人和集体都适用,谈话的内容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也可以针对班级当前发生的事件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进行。特别是个别谈话时,对谈话对象的心理特征、家庭背景、本人现状等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在谈话中,教师要以亲切、真诚、自然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做到以诚相见,将心比心,使学生从内心里感受到教师的热爱和诚意,从而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为他们所接受。
二是讲解,对需要深刻理解,辩明是非和哲理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运用讲解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讲解时根据理解内容的难易程度,可系统解说,也可简短说明,或通过墙报、板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
三是讨论。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小学高年级,当学生对某些社会或道德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交流思想,共同提高。通常能带来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
环境影响对学生品德成长有重要陶冶作用,一般情况下,良好的环境总是陶冶人的良好品德,不良的环境则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今天,我们更应自觉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以保证学生品德健康成长。学校要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小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美观清洁的校园,明亮整洁的教室,有秩序、有节奏的教学活动和作息安排,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等,不仅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起到心旷神怡的作用,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思想受到启迪,产生美好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因此,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想方设法地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使学生在一个团结、向上、尊师爱生、民主而有纪律的班风熏陶下,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其次,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家庭环境,儿童一出生,首先进入的是家庭,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家庭中,体力、智力、品德、行为等方面会发展得很好,反之,则会染上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力求家长的配合,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建立良好的家风,为学生创设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这个大环境越来越复杂,而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可塑性很强,容易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产生不良行为。对此,教师要通过教育提高学生抵制社会环境不良影响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去辨别社会生活的丑美善恶。教师还要善于去捕捉社会环境中积极的方面,用以影响学生对美好社会环境和崇高思想品德的追求。
三、发挥榜样力量,激励良好行为
小学生富有模仿性,利用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以一些先进人物为榜样,利用他们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激励教育学生。作为榜样的人物可以是历史伟人、民族英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家和各方面杰出的人物,也可以是全国十佳少年和本校或本班的优秀学生。利用榜样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形象而生动,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能激励学生仿效榜样去认识和处理问题,爱憎分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运用榜样激励法,要重视见之于行动,要防止“听听很感动,想想很激动,实际没行动”的现象。在品德教育中,我就常看到这种情况,每当学生听到伟人、英雄、模范、杰出人物的动人事迹时,有的激动得流泪,并立即表示出学习的决心。但时过境迁,当时的激动和决心便烟消云散,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抓住时机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动和习惯。所以,我们要把我国中小学榜样教育上提倡的“学英雄、见行动”这条宝贵经验,切实地运用到思想品德教育中来。
四、创设困难情境,磨练坚强意志
道德意志是克服道德实践困难,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小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以及独立性,坚持性和受挫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意志磨练特别重要。要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要对学生进行意志知识的教育,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在意志培养工作中,给学生以相应的有关意志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懂得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就能针对自己意志方面的缺点,严格要求自己,锻炼自己,收到较好的增强意志力的效果。学生有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还要训练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克服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困难都当成“千锤百炼”磨练意志的考验。
五、激发自我教育,指导自我评价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就要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愿望,使他们明确意识到社会、家庭、学校对自己提出的道德要求,相信它的正确性,并确信只要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从而产生主动接受教育的精神需要。明确要求,并有了自觉的愿望,学生就会严格要求自己的品德行为,并且能够坚持不懈,把自我教育进行到底。
让学生对自己的道德进行自我评价,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学会评价自己是先从认识别人的品德开始的,对自己的评价只能重复教师或家长的看法,已慢慢学会独立评价别人,最后逐步过渡到对自己的评价。
【小学品德教师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小学品德教师业务考试01-17
小学三年级品德总结11-30
小学品德学科工作总结03-19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06-17
小学品德与社会研修学习总结07-15
小学品德学科教研工作计划03-31
小学品德学科课堂教学工作总结11-09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研工作总结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