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弹琴》(通用11篇)
弹琴
作者:刘长卿朝代:唐体裁:五言绝句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注释】 ①泠泠:洋溢貌。
②七弦:古琴有七条弦,故称七弦琴。
关键词:色彩,冷色调,清冷
刘长卿是中唐前期重要诗人,他的诗歌类型众多,且各体皆工。刘长卿所处的时代正是唐代文风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 盛唐慷慨激昂的时代精神和壮大廓远的文学特征被消沉麻木的精神特质所取代, 盛唐文人的理想主义也慢慢向现实观照过渡, 诗歌风格也由豪迈壮远趋于平淡简净,体现在诗歌上,便是多用清冷的色彩营造出淡泊清冷的意境,这与佛教的修行追求不谋而合,究其原因,与刘长卿坎坷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一、刘长卿诗歌用色特点
在刘长卿的诗中,多次写到他追求的是“清”“静”“冷” 的意境,这种心态反映在诗歌的语言色彩上,就是他习惯以清疏平淡之色去描绘景物。笔下之色取决于眼中之色,而眼中之色是由心中之色决定。内心情感的变化导致刘长卿视角的变化,这种变化又通过诗作中使用的色彩展现出来。刘长卿诗歌中的色彩极为简洁,尤其喜用冷色调,艳丽的色彩较少,对青、白等清冷色调运用自如,随意点染。青、白二色在诗歌中的大量运用,让人感觉分外清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悠远宁静,苍苍茫茫的意境,使人的心境趋于淡泊平和。 据笔者初步统计,刘长卿诗中出现最多的几种色彩依次是: 白(161首),青(111首),黄(39首),绿(36首),碧(15首)。其中青和白还经常组合出现,营造出悠远苍茫的意境:
1. 白色。在刘长卿的诗歌中,白色是出现频率最高的颜色,其中又以“白云”为最常见意象,频频出现,数量非常之多。白色一般给人一种纯净之感,白云也是,而且它又那么悠然自得、无拘无束,身处俗世的人又怎能不羡慕呢? 就像隐士总是喜欢隐于青山,而仙人则总是伴着白云。如“世交黄叶散,乡路白云重”(《和州留别穆郎中》)、“远客回飞锡,空山卧白云”(《送方外上人之常州依萧使君》)、“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拜手卷黄纸, 回身谢白云”(《淮上送梁二,恩命追赴上都》)、“白云留永日,黄叶减馀年”(《初到碧涧招明契上人》)、“白云留不住, 渌水去无心”(《送道标上人归南岳》)。
2. 青色。青色是刘长卿诗中出现频率仅次于白的颜色, “青山”“青松”“青溪”“青苔”“青枫”“青襟”等等一系列词语因为“青”的修饰营造出一种淡雅宁谧的意境。“青山” 是最常见的意象,刘诗中的“青山”还经常带着些许“惆怅”。 或许诗人心里眼里的青山并不只是宁静秀美的,更是苍茫深沉的。如“青松临古路,白月满寒山”(《宿北山禅寺兰若》)、 “惆怅青山路,烟霞老此人”(《赠秦系征君》)、“惆怅江南北, 青山欲暮时”(《瓜洲道中送李端公南渡后,归扬州道中寄》)、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送灵澈上人》)、“寒潭映白月, 秋雨上青苔”(《游休禅师双峰寺》)。
3. 青加白。青和白的搭配在刘诗中比比皆是,几乎可以看作是其背景色,也可以认为是其主色调。青和白出现频率如此之高,一方面是由于青、绿、白本来就是自然山水的基本色,用来描绘景物自然清灵,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三种颜色都属于冷色调,在视觉上没有那些艳丽色彩所带来的喧嚣感,而是给人一种清幽悠远的感受。青白组合形成单纯宁静的对比,醒目又不张扬,宜于表现富有诗意的情景。如“白首此为渔,青山对结庐”(《过鹦鹉洲王处士别业》)、“旧路青山在,馀生白首归”(《北归次秋浦界清溪馆》)、“悠悠白云里,独住青山客”(《寄龙山道士许法棱》)、“向郭青山送, 临池白鸟看”(《过邬三湖上书斋》)、“沧海天连水,青山暮与朝”(《送齐郎中赴海州》)、“青山春满目,白日夜随舟”(《送勤照和尚往睢阳赴太守请》)。
二、刘长卿偏爱清冷色调的原因
纵观刘长卿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他偏爱冷色调,尤其喜爱青和白,在诗歌中总是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这与刘长卿的性格、经历和交友有着直接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坎坷的仕途生涯
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说刘长卿“有吏干”,但是“刚而犯上”,因此“两遭贬谪”,由于刘长卿这样的性格,他一直不得重用,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刘长卿的仕宦生涯非常坎坷, 他在壮年时因为被诬陷曾经两次被贬,甚至还有过牢狱之灾。两次贬谪时间加以来约有17年,这对于一个拥有雄心壮志的青年来说是致命的,他把自己对奸吏的怨恨、 蒙受冤屈的愤怒、对君主的失望等等都写进了他的诗里,如 “地远明君弃,天高酷吏欺”“斗间谁与看冤气,盆下无由见太阳”,但是渐渐地他反而看开了,一种想要摆脱世俗纷争、 寻求彻底解脱的心情出现在他的诗里,如“南归犹谪宦,独上子陵滩”“地远心难达,天高谤易成。羊肠留覆辙,虎口脱余生。”
此外,刘长卿所处的时代是盛唐向中唐转变的时期,安史之乱大背景下,诗人也很难再有盛唐诗人那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刘长卿经历过开元、天宝的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所带来的伤害和疲惫,国家和自身的不幸遭遇让他的心灵因此变得黯淡。所有这些因素都是造成刘长卿心绪黯淡的一个重要方面。
2、与僧人交往密切
佛教在东汉时传入中国,经过数百年的传播与融合,慢慢地进入中国本土环境,形成儒释道三者融合的共同体。而中国文人自古就对儒释道思想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他们容易在佛教思想中找到与自己思想的契合点,对佛教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刘长卿也是其中一个,他有很多佛门的朋友,在与他们的交往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对于远离世俗生活的渴望,这从他的诗歌创作中可以看出来。前人对他诗中涉佛的篇目和情况,已经有过细致统计。在他现存的510首诗中,与僧人交往的诗有60首左右。佛教思想对刘长卿诗歌创作的影响可以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他早年的诗作中体现佛教内容的并不多。较早体现刘长卿对佛教认识的诗作是《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其中提到一些佛家常用语,如“万法”出自《五灯会元》“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诗中强调“空”的思想,突出佛教观念对官宦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也表达他在美妙的佛境中流连忘返之意。可是,刘长卿在这里传达出的信息更多的是士大夫生活情趣的一种补充,表明他对佛教的认识尚处于比较粗浅的状态。 两遭贬谪,诗人的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诗作中除了表达自己极度的愤恨以外,还记录了佛教带给他的心理慰藉。 如《狱中见壁画佛》,诗中“不谓衔冤处,而能窥大悲”, 是说虽然自己被诬陷入狱,但是却也因此得以窥见佛理的感召力量。诗人还说“幸亲方便力,犹畏毒龙欺”分别化用“方便力”和“毒龙”的佛家语汇,把人生遭逢的不幸比作佛教里的毒龙,佛教更成为帮助化解苦难的救命稻草。 刘长卿的诗中还有很多记录他受佛理影响的感悟,如“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由景入情,到由情入禅,再到最终的相对无言,刘长卿从一路延伸的景物里悟到了佛理万物为 “空”的真谛,这种感悟与诗僧的体悟相比,恐怕是毫不逊色的。此外,由于佛教超凡脱俗的境界对处在尘世困境、 难施抱负的刘长卿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尤其在他的贬谪生活里,摆脱俗务、委身山林的念头时有浮动,因此他的诗中还有不少表现佛家隐逸思想的,如“久被浮名系, 能无愧海鸥。”(《松江独宿》)慨叹自己常年受到世俗功名的牵绊,没能保持平静心态,又如“世事终成梦,生涯欲半过。白云心已矣,沧海意如何。”(《同美睿题式微余干东斋》)世事不过是梦幻,自己心已死,面对无奈的现实又能如何?流露佛家的消极隐逸思想。
生活的磨砺不仅使刘长卿心境上更趋于平稳,也使他对佛教的认识更进一步,积极吸收超脱心物的观念,而诗歌在意境上也更明显地走向幽寒孤寂。佛教间接地成为刘长卿思想上的止痛剂,在他一波三折的人生经历中,佛教对他思想上的影响是细水长流、不断加深的,并对他空灵清幽的诗歌风格进一步渗透。佛教思想中的空静观已经慢慢渗透到刘长卿诗歌的思维模式中,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是诗人晚年平静内敛心境的折射,同时也是佛教思想间接渗透的结果,提升了诗歌的价值。
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 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 怜君何事到天涯!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这是一篇堪称唐诗精品的七律。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刘长卿“刚而犯上,而遭迁谪”,前后共经历了两次贬谪。
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死。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出这首诗。“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此”字,点出了“贾谊宅”。“栖迟”,象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子,标举贾谊的身分。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的悲苦命运。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益以“空见”二字,更进一层地把哲人其萎,回天乏术、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怅惘,抒写得沁人心脾。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贾谊写有《吊屈原赋》);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后来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有谁能理解呢!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刻画得如此动情,如此真切。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此为尾联。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一阵秋风掠过,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这幅荒村日暮图,不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
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①七弦②上,静听松风寒③。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注】①泠泠:洋溢貌。②七弦:古琴有七条弦,故称七弦琴。③松风寒:松风,琴曲名,指《风入松》曲。寒:凄清的意思。
1.结合诗句说说你是如何理解“静听”二字的?
2琴为心声,细读此诗,你能读出诗人怎样的心声?
参考答案
1.描写了弹琴者入神的神态,从侧面烘托出琴声的超妙。
2.曲高和寡知音难觅怀才不遇借听弹琴声,感叹世风日下,不弹古调,自己的爱好不合时宜,抒发了使人感到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寂寞心情。
参考译文
刘长卿自号五言长城,他在上元、宝应年间多次被评为年度最佳诗人。他当时的名声可以从韩愈弟子著名古文家皇甫湜口中得到印证。皇甫湜批评当时文人浮夸,“诗无刘长卿一句,已呼阮籍为老兵;语未有骆宾王一字,已骂宋玉为罪人矣。”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说:“长卿有吏干而犯上,两度迁谪,皆自取之。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十首已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盖思锐才窄也。”意思是刘长卿有政治才能,但喜欢和上司对着干。两次遭贬都是性格使然。他的诗虽然不算新奇,但擅长炼句。可是十首以上,就会有诗意重复的地方,最后一句更经常如此。这是因为他思路新颖但是才能有限。
这段话被认为是对刘长卿的定评,比较公允。刘长卿确实有重复自己的习惯。请看《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青山万里一孤舟”和送李白那首的最后一句“万里青山送逐臣”用词和意境确实有重复之嫌。他的名句“千峰共夕阳”得到陆游称赞,但他又写过“夕阳千万山”。
刘长卿的《送李中丞之襄州》同情无家可归的老将。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朝盛,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对自己屡次被贬,他也不是毫无怨言。《长沙过贾谊宅》就是借贾谊的遭遇自伤身世。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贾谊和屈原都是古代逐臣的代表。刘长卿在诗中多次提到贾谊。比如《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高仲武说刘长卿“才窄”还可以有另一种理解,那就是刘长卿擅长描写孤独隐逸之美,其他题材远远不逮。例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写景如画。武侠小说经常借用这首诗的意境,《水浒传》中在草料场的林冲就是一个风雪夜归人。
《寻南溪常山道士隐居》描写的隐逸之美令人迷醉。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我有时候很佩服古人这种隐居的热情和勇气。因为就算你隐居在长安郊外的终南山,生活也会意想不到的艰难。那时候山林里虎狼成群,一不小心你就会和老虎狭路相逢,老虎可不会因为你是诗人就放弃一顿美餐。
人类是群居动物,隐居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偶然的寂寞可以忍受,长久的离群索居只有两种可能,或者成仙,或者疯癫。
刘长卿有些诗虽然写的`是送别朋友,可是同样有一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深深孤独,他似乎希望用这种可怕的孤独感恐吓朋友,婉转挽留。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这首《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刻意渲染孤独,希望朋友留步。同样的诗还有《饯别王十一南游》。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干脆明言自己不希望好朋友离开。江春不肯留行客,但我希望你留下来。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刘长卿一边歌颂隐逸之美,一边又害怕孤独。
诗人的代表作犹如画家的自画像。刘长卿的自画像应该是《听弹琴》。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诗中流露出一些抱怨。刘长卿当时已经名满天下,让他不爽的应该是自己在官场被疏远。
1、弹琴——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2、逢雪送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3、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4、新年作——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5、余干旅舍——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6、别严士元——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谪仙怨·晴川落日初低
唐代 刘长卿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赏析
上片是回忆之语,再现当时送别梁耿的情景。
在一个晴朗的傍晚,夕阳低垂,斜晖映照着河水,一派晴明色彩,然而友人却要在此时远去了。“晴川”历历可见,但见那一叶孤舟载着浓重的离愁徐徐离去,他们从此天各一方,这怎不使人万分惆怅!“携”,离开。
开头两句点明送别时间及自然景象,流露出不堪分别的沉重心情。第二句与第三、四句之间,有一段目送孤舟的过程的跳跃,留下了引人想象的空白。这中间没有写如何伫立岸边久久凝望,没有类似“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展现,而实际上正是目随孤舟,渐望渐远,才把平野吸入眼底。
这时只见野地平阔,春草绵延,暮归的飞鸟在旷野上忽远忽近地飞旋。鸟儿归飞,既是所见,亦是触物起兴,引起送别伤情——鸟儿尚能自由飞翔,傍晚聚归,而人却在这薄暮中随着流水漂移而各分东西了。
这其中透露着对友人飘零天涯的感慨和自己被谪的痛楚。在送别之际,极目望高鸟,那无限怨怅真难以抑制;回忆那送别情景,又是多么苍茫悲怆!
下片写别后情景,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被谪的遗恨。
“白云”“明月”两句写思情的绵长悠远,自己常望着云和月怀想梁耿。“千里万里”状关山之阻隔难越,“前溪后溪”状自己所处之境地——苕溪有东苕溪与西苕溪之分。放眼能见的只是飘浮在万里长空的白云,而友人在何方呢?白云是否也能把自己的思念带给天边的.友人呢?皎洁的月光照着溪流,它也该同样照着随流水远去的友人。
谢庄《月赋》云:“隔千里兮共明月”。望月怀人,明月也似有情,把自己的思念捎向远方。对月望云,云和月在这里都是切切思情的寄托物。
最后两句抒写自己与友人被贬谪的悲恨,进一步点露别情之深长是由于两人有共同的命运。“长沙谪去”,用西汉贾谊因遭权贵中伤而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一事(贾谊因此被后人称为“贾长沙”),表达了郁结于心头的怅恨。这“恨”既为梁耿被谪而发,亦交织着作者自己遭贬的痛苦。对梁耿的深切思念,正是基于这被谪的共同遭遇,谪中的别恨愈见深沉,令人心碎。
在这次友人聚于苕溪的宴集上,独不见梁耿,此“恨”更长。这因谪而加浓的思情可视为贯穿此词的感情主线,这句也可视为点明离别的感情内容的“词眼”所在。这种关于送别的回忆及别后的思念,不是一般的儿女别离之意、亲人分隔之情,而恰恰是谪客之别情。谪中之别,愈见悲恨相续。
【内容】: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作者小传】:
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人。开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终随州刺史。据《全唐诗话》载:长卿以诗驰声上元、宝应间。皇甫湜云:“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宋玉为老兵矣;语未有骆宾王一字,已骂宋玉为罪人矣。”其名重如此。诗多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以五言著称,有《刘随州集》。
【注释】:
贾谊宅:《一统志》:“贾谊宅在长沙府濯锦坊。”离府四十步处。
谪宦:被贬谪的官员。
栖迟:游息,居留。
楚客:包括作者在内的游人。楚,长沙属楚地。
恩犹薄:汉文帝始终不肯重用贾谊,最后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王死后,谊亦抑郁而殁
【赏析】:
古往今来,同声相应,同病相怜,诚如蘅塘退士评论本诗所言:“怜贾正以自怜。”长卿遣贬,贾谊谪适,双方处境相似,彼此心境相连。
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满腹
刘长卿是唐代诗人,他写下无数的著作,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更是为人们所熟知,对于刘长卿本人,我们也比较熟悉,但很多人对于刘长卿的长字每次总是困惑不解,是应该读cháng还是读“zhǎng”呢?
刘长卿的`“长”字是应该读cháng还是读“zhǎng”呢?
不少人将刘长卿名中的“长”读成“cháng”,“常青”听起来也蛮顺耳的。不过,好听归好听,事实上刘长卿的“长”正确的读音是“zhǎng”。
一方面,古代敬羡历代的先贤,有用古人的名或字给自己孩子起名的风俗。要讲刘长卿的名,这要先从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和西汉的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谈起。 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云:“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蓬州人也。少时好读书,学击剑,名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也,更名相如。”蔺相如是 赵惠文王之相,而相又是百官之长,故司马相如又取字为长卿。 “百官之长”的“长”毫无疑问读“zhǎng”。
另一方面,从古人的字也 能旁证其名。刘长卿字文房,《梁书·江革传》载,建安王为雍州刺史,以江革、江观兄弟二人为记室参军,掌文书。当时著名诗人任昉于是写信对江革说:“此段 雍府妙选英才,文房之职,总卿昆季,可谓驭二龙于长途,骋麒麟于千里。”《北史·柳庆传》亦载:“尚书苏绰谓柳庆曰:‘……相公柄人轨物,君职典文房,宜 制此表,以革前弊’。”后世遂以“文房”喻称掌管皇帝制诰敕诏或是负责帮助高级官员起草命令文书之官职。刘长卿以字“文房”对应名“长卿”。
当了解了刘长卿之名和字的由来时,刘长卿之“长”字的读音应该就可以确定为“zhǎng”了,如我们不加辨别地读成“cháng”,那就抹杀了刘长卿名字背后的文化意义。
【知识延伸】
刘长卿著名的诗
送顾长 唐 · 刘长卿
由来山水客,复道向新安。半是乘槎便,全非行路难。
晨装林月在,野饭浦沙寒。严子千年后,何人钓旧滩。
送子婿崔真父归长城 唐 · 刘长卿
送君卮酒不成欢,幼女辞家事伯鸾。桃叶宜人诚可咏,
柳花如雪若为看。心怜稚齿鸣环去,身愧衰颜对玉难。
惆怅暮帆何处落,青山无限水漫漫。
夏口送长宁杨明府归荆南,因寄幕府诸公 唐 · 刘长卿
关西杨太尉,千载德犹闻。白日俱终老,清风独至君。
身承远祖遗,才出众人群。举世贪荆玉,全家恋楚云。
向烟帆杳杳,临水叶纷纷。草覆昭丘绿,江从夏口分。
高名光盛府,异姓宠殊勋。百越今无事,南征欲罢军。
至德三年春正月,时谬蒙差摄海盐令…… 唐 · 刘长卿
天上胡星孛,人间反气横。风尘生汗马,河洛纵长鲸。
本谓才非据,谁知祸已萌。食参将可待,诛错辄为名。
万里兵锋接,三时羽檄惊。负恩殊鸟兽,流毒遍黎氓。
朝市成芜没,干戈起战争。人心悬反覆,天道暂虚盈。
瓜洲驿奉饯张侍御公拜膳部郎中,却…… 唐 · 刘长卿
太华高标峻,青阳淑气盘。属辞倾渤澥,称价掩琅玕。
杨叶频推中,芸香早拜官。后来惭辙迹,先达仰门阑。
佐剧劳黄绶,提纲疾素餐。风生趋府步,笔偃触邪冠。
骨鲠知难屈,锋芒岂易干。伫将调玉铉,翻自落金丸。
送许拾遗还京 唐 · 刘长卿
万里辞三殿,金陵到旧居。文星出西掖,卿月在南徐。
故里惊朝服,高堂捧诏书。暂容乘驷马,谁许恋鲈鱼。
送薛据宰涉县 唐 · 刘长卿
故人河山秀,独立风神异。人许白眉长,天资青云器。
雄辞变文名,高价喧时议。下笔盈万言,皆合古人意。
一从负能名,数载犹卑位。宝剑诚可用,烹鲜是虚弃。
昔闻在河上,高卧自无事。几案终日闲,蒲鞭使人畏。
按覆后归睦州,赠苗侍御 唐 · 刘长卿
地远心难达,天高谤易成。羊肠留覆辙,虎口脱馀生。
直氏偷金枉,于家决狱明。一言知己重,片议杀身轻。
日下人谁忆,天涯客独行。年光销蹇步,秋气入衰情。
建德知何在,长江问去程。孤舟百口渡,万里一猿声。
酬滁州李十六使君见赠 唐 · 刘长卿
满镜悲华发,空山寄此身。白云家自有,黄卷业长贫。
懒任垂竿老,狂因酿黍春。桃花迷圣代,桂树狎幽人。
幢盖方临郡,柴荆忝作邻。但愁千骑至,石路却生尘。
酬灵彻公相招 唐 · 刘长卿
石涧泉声久不闻,独临长路雪纷纷。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
⑴送灵澈上人:选自《刘随州诗集》(《四部丛刊》本)卷一。灵辙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现在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诗僧。上人,对僧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⑶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⑷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⑸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 译文一】
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译文二】
深青色的竹林寺里,
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
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
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赏析一】
瞑色苍苍的竹林寺,晚钟阵阵,一抹斜阳下,几重青山外,远行人渐行渐远。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可谓诗中有画的佳作。
灵澈上人大概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方回评其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方东树评其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从这首小诗中,也能够体会到这一特色。
静景与动景结合巧妙。诗的.一、三、四句,写的是静景,二句写的是动景。动、静互相衬托,互相映辉。古寺、斜阳、青山等静物一经渲染,令读者对钟声这一动景印象犹深,仿佛耳旁久久地萦绕着那悠扬的响声;反之钟声从远处传来,更显出郊野的宁静肃穆,而此时,诗中人物的离情别绪更强烈了。这就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写景与抒情妙合无垠。全诗四句,句句写景,也句句写情,尤其是后两句,乍看好像是写郊野向晚的景色,实则蕴含着诗人的无限情思。“荷笠带斜阳”一句,最易误解为纯属自然景物的描写,无甚用意。其实不然。作者写斜阳经天,不是光照山峦火树,而是映现于荷笠者一身,是为了突出“荷笠”这一人物形象和整个画面构图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感情的专注。画面上的光束、景物,是和送别之情紧密相连的,这就不仅是景物的烘染,时序的变换或感情的陪衬,而是对全诗的立意、构图、设色和抒情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首诗正是既写景,又抒发胸臆,注意景物选择和人思想感情的协调统一,使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和谐合拍,故能把感情表达得更含蓄、更贴切、更完美。
这种诗能给人留下欣赏的余地和珍视友谊的启示。
【诗人简介】
刘长卿以五言律诗擅长,玄宗天宝进士。肃宗至德间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代宗时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如《新年作》、《岳阳馆中望洞庭湖》、《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海盐官舍早春》等。七律也多秀句 ,如“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但他的大部分诗内容单薄,境界狭窄,缺少变化,有字句雷同之感。《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集10卷。较流行的是明翻宋本《唐刘随州诗集》(10卷诗,1卷文),《全唐诗》编录其诗5卷。
【评价影响】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刘长卿)工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
《中兴间气集》:长卿有吏干,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皆自取之。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大抵十首以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如“草色加湖绿,松声小雪寒”;又“沙鸥惊小吏,湖色上高枝”;又“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裁长补短,盖丝之颣欤!其“得罪风霜苦,全生天地仁”,可谓伤而不怨,亦足以发挥风雅矣。
答案:特点是春寒料峭,阴晴不定(1分)。颔联写春天细雨湿衣,写出了寒冷(1分),颈联写傍晚时分夕阳西下,体现阴晴不定的特点(1分)。
(2)中间两联写景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 视听结合(1分),虚实相生(1分,想象或虚写亦可)的表现手法。情感:依依惜别之情(1分)和对朋友的牵挂(1分)。
(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尾联体现了诗人仕途不顺、官场失意的情怀(1分)。诗人借朋友传话给湖南相识的的人,自己“青袍今已误儒生”,仅仅做一员小官,耽误了自己的前程(2分)。
(4)诗中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试简要概括。
答案 (1)对友情的珍视,对离别友人的牵挂。(2)对自己官位偏低、不被重用的现实的不满。
(5)“闲花落地”和“草绿湖南”都在写景。从表现手法上看,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差异?请简要回答。(4分)
【刘长卿《弹琴》】推荐阅读:
刘长卿之《听弹琴》09-23
刘长卿怎么读10-19
刘长卿《谪仙怨》赏析11-14
刘长卿的唐诗《新年作》06-25
刘长卿 《饯别王十一南游》07-05
《酬李穆见寄》刘长卿唐诗赏析09-30
刘长卿送严士元赏析01-10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原文及赏析03-13
弹琴的乐趣作文350字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