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猫洞》阅读练习及答案(精选4篇)
②人的责任都是多重的,因为每个人的社会角色是多元的。面对上司我们是部下,面对属下你又变成了领导;在对外关系中,一会是别人的客户,一会又成了别人的雇主,一会儿是供应商,一会儿又成了消费者,这不断变化的角色并没有让我们感到不适,因为我们的情商就是在这不断变化的角色中得以施展。无论我们角色怎样变换,才能如何施展,我们都要坚守自己的责任。
③一个人只要能恪守自己角色的责任,他就不会差到哪里。比如保安,不让任何一个没有出入证的人进小区,就是尽到了岗位责任;比如校对,对自己没有完全把握的字,坚决,他就尽到一丝不苟的责任;比如领导,对于该坚持原则就是“一刀切”,他就尽到了铁面无私的责任。
④人的社会角色不同,责任大小有别,但承担责任的道义无轻重。造飞机的与做风筝的人,拉一个客人与拉一百个客人的司机其责任是没有等级之分的。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对自身该承担的责任就不能分轻重。
⑤19的一天,美国一位12岁的小男孩与伙伴们玩足球,一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伙伴们纷纷逃跑了,小男孩却走到邻居家门口等待宽恕,然而,邻居家的老人却十分固执要求索赔。小男孩只得回家拿钱。可父亲也不开恩。父亲说:“家里虽然有钱,但是你闯的`祸,过失得你负责。”父亲最后掏出钱,但严肃地对小男孩说:“这15美元是借你赔人家的,以后你要想办法还给我。”小男孩赔了老人的钱。从此,他边读书边到餐馆刷碗。经过两个月的努力,他挣到了15美元,自豪地交给了父亲。父亲拍着他的肩膀说:“一个能为自己过失负责的人,将来一定能有出息。”许多年后,这个男孩成为美国总统,他就是里根。后来,里根在回忆往事时,深有感触地说:“那一次闯祸,使我懂得了做人的责任。”
⑥几天前我也听一个朋友讲过一位五十多岁客车司机的事,他为了能尽职尽责,保证良好的出车状态,每次出车前他永远只吃半分饱,以免长途驾驶时犯困,并且坚持了四十年。他曾说一生最怕就是因为自己的失职,给他人造成终身的伤害。平凡岗位上的一个平凡的人,他对待自己该承担的职业责任,就像一个国家总理对待国家大业一样鞠躬尽瘁,没有丝毫的怠慢。当他有一天交出方向盘,他就可以自豪地说:我尽到了一个客车司机的责任,我没有因为我的遗憾给别人留下灾难或悲痛。娆雪教学网
⑦我们每个人其实只要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这个社会就会运转得和谐一些。
23.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答:无论我们角色怎样变换,才能如何施展,我们都要坚守自己的责任。
24. 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3分)
答: 用吴阶平永远尽一个医生的责任的事例,引出论题 作为文章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引发读者思考。
25. 本文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请举一例并说明其作用。(3分)
答: 举例论证。参考示例一:列举保安、校对、领导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一个人能恪守自己角色的责任,他就不会差到哪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参考事例二:列举美国总统里根少年时自己承担责任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对自身该承担的责任就不能分轻重。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参考事例三:列举客车司机四十年尽职尽责的事例,有力证明了平凡岗位上的一个平凡的人,他对待自己该承担的职业责任,没有丝毫的怠慢,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6. 下面四个选项中,最适合作本文理论论据的一项是( C )(3分)
A.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马克思)
B.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C. 人生须知未尽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梁启超)
D.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7. 结合选文内容及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责任的理解。(3分)
《大小猫洞》是现代著名学者金克木的一篇文章。它通过两个具体的事例说明生活中的许多故事、传说虽不可信,经不起推敲,但如果我们从另外的角度来思考,就会发现其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多角度的思维方式。
2.学会多方面搜集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体会本文语言生动的特点及其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近作者
1.导入新课:《空城计》大家比较熟悉,但这个故事可信吗?因为司马懿带领几万大军,居然不敢攻击一个小小的县城,这让人不可思议。但这个故事又真实地反映了军事上的虚实关系,从这个角度看,这个故事又是有意义的。今天学习的《大小猫洞》就阐述了多角度看问题的观点。
(二)阅读全文,思考问题
1.回忆以前所学的议论文知识,回答教师的提问。
(1)本文的两个故事蕴涵了怎样的道理?
(2)作者行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3)文章由大小猫洞谈到大小城门,再到文庙的大门及“状元桥”,作者究竟要告诉读者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4)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出本文的整体构思。
(5)请写出本文的论证过程。
(6)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讲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看自己能不能从中发现新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从故事中得出的道理,学习本文流畅的思路、生动的语言。
2.掌握从故事中挖掘道理的写法以及通过丰富的联想层层推进的论证方式。(重点)3.把握人本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难点)【教学建议】
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建议安排一课时。情景导入(2分钟);自学互研(15分钟);交流展示(18分钟);当堂演练(10分钟)。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新课导入一:教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幅画(展示,学生观察。画面内容:一扇门,门的下方有两个洞,一大一小,门前有两只猫,也是一大一小),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说画面内容。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在一扇门上开一大一小两个洞,让一大一小两只猫进去,这个主意传说是大科学家牛顿想出来的,牛顿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到底合理不合理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大小猫洞》一文就是从这个话题写起的。
新课导入二:播放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的主题歌曲:“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同学们,你相信故事中的事是真的吗?学习了《大小猫洞》后,大家肯定会有所感悟。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爵士(jué)徒步(tú)泮宫(pàn)仆yì(役)...下马威:原指官吏初到任时对下属显示的威风,后泛指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的威力。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常用于贬义。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本文依次写了哪些内容,各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词句进行衔接的,你认为这篇文章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依次写了大小猫洞、大小城门、文庙的大门及状元桥、北大的门和桥,各部分之间依次用“无独有偶”联系了两个故事,用“话说”把上文的故事与下文的故事内容连接起来,再用“事实上”引入各种门的作用,进而引出文庙的大门等。整篇文章思路流畅,层层联想。
(2)作者分别在叙述了牛顿开猫洞和晏婴使楚的故事之后,文章内容是怎样进一步展开的,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并说说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在叙述两个故事时,层次也极为分明。先叙事再分析,接着进行想象,最后进行总结。这样写使文章思路非常明确。
(3)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起到什么作用?
“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隐含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故事里面有道理”,一方面这句话作为结尾,呼应了开头;另一方面此论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告诉我们要善于从故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4)文中讲述的两个小故事,其中蕴含了什么道理?
“牛顿开猫洞”故事中的人代表管理者,猫代表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社会的管理不应从管理者 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应从每一个社会个体出发,考虑他们的需要。
“晏子使楚”故事引出门的开设以人为准还是以国为准的争论,告诉我们:门和桥的设置与使用应当从实际出发,而不应当从等级观念出发。总之,作者通过这两个故事告诉大家:考虑问题要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即要以人为本。
知识板块二 深入研读,探究主旨。
3.大科学家牛顿养猫开洞的故事,曾经引起人们的笑话,说说你对牛顿的看法。
牛顿是讲科学,“尊重客观,不由人的主观,考虑事情全面”。牛顿不是思维不灵活,而是不从人的一面考虑,是从猫的一面进行考虑。之所以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思维的角度不同。(因为文章用了隐喻手法:从开猫洞要从猫的需要出发,来说明考虑问题要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的思想。)4.“事实上,中国历来实行的是楚国式,不是齐国式”作者这句话阐发了什么道理?
“楚国式”的是门以人为准,因为历来都是贵宾到来,中门大开;普通人走侧门还得挂号等候,下人走后门,可见这里的“以人为准”是以人的等级为标准,人在门的面前是不平等的。既然中国传统的楚国式的是不平等的,是有着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的,那就是作者所要批判的。那么齐国式的大国开大门,小国开小门则应该是民主的,是做事从实际出发的。
在这里作者隐含的意思是大人是封建“官大人”,小人是自称“小人”的仆役丫环,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别;而“大国城大”,人多,为了方便人的出入,所以城门也大,“小国的城小”,人也少,开一个小门就够用了,是从人的方面出发,是符合实际需要,从实际出发的,这以民为本的做法才是正确的。
5.课文看似拉拉杂杂,由大小猫洞到大小城门,再到文庙的大门及“状元桥”,作者究竟要告诉读者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人人皆知的故事,人人都认可的道理,人人都觉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答案,而作者却看到了,悟到了,作者想通过对两个故事的分析告诉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仅以人的主观或只从一个角度出发,世间万物都是错综复杂的,不能简单处理,主观臆断。
知识板块三 再读课文,品析语言。6.本文语言生动幽默,试举例品析。
本文语言生动首先表现为幽默,如“请晏大使从小门进”“城墙不是纸糊的”。幽默的语言还与丰富的想象有关,如“大猫:你看我的洞多么辉煌。我可以让你也利用。小猫:谢谢。我的玲珑小洞也可以供你用。可是你进得去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勾勒出猫的心理,同时将开大小猫洞的实际作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语言的生动还表现在句式的变化上,如前面说“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点道理”,后边说“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没有什么道理可谈”。语言的生动还与衔接连贯的流畅有关,如一个“无独有偶”就把两个故事紧密地连起来了,一个“话说”就把上文的故事与下文的故事内容连接起来了。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板块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对应第1~2题)知识板块二 深入研读,探究主旨。(对应第3~5题)知识板块三 再读课文,品味语言。(对应第6题)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这节课我学会了: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象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6.“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中“颜色”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7.如何理解“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这句话。
8.为什么作者说“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 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最高的美”又应当是一种怎样的美?请你举例说明。
9.“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其中加点字“机遇”和“公式”有什么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10.“美犹如盛夏的水果”,这里的“美”是指的什么?请你以“美”为本体写一个比喻句。
11.运用本文的观点,以“人造美女”,我想对你说为题说一段话。(字数在50字以上)
12.培根说:“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能说明这个道理,请你列举一二。
参考答案:
6.面容之美
7.三者之美的不同层次的比较,充分说明内在美重于外在美
8.最高的美是内在美,是品德之美,它难于直观,也不可能做作。“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文天祥的美在于他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的美在于他退居家乡仍不能忘怀国事的一腔热情)
9.事物之美有其“自然天成”的一面,有时并不是人力所可以企及的。一个画家与一张从来没有那么美的脸面之间,不是可以借助于公式之类的人为手段所能够联结起来的。这正如达芬奇与他的《蒙娜丽莎》一样,那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妙手偶得。
10.美的形貌略
11.略
【《大小猫洞》阅读练习及答案】推荐阅读:
比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11-27
《认识几分之一及大小比较》教学设计11-05
正文字体大小07-09
一下《大小多少》教案07-02
小一数学比大小12-15
字体与大小对照01-05
比较大小大班教案02-16
数字大小写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