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阅读答案

2025-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旅夜书怀》阅读答案

《旅夜书怀》阅读答案 篇1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诗歌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2)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3答案:(1)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1分)描绘了雄浑壮阔的景象,(1分)反衬出诗人孤独的形象和凄苦心境。(1分)(描绘画面1分,点出画面特点1分,情感1分)。

《旅夜书怀》阅读答案 篇2

首先, 从字义上分析。“危”的小篆字形上面是“人”, 中间是“厂”, 意思是人可以居住的山石之厓岩, 下面的“卪”, 像人扶着膝盖屈身下跪的形状。总之, 人站在山崖上, 心惊胆战, 害怕得屈身下跪。《说文解字》把该字解释为“在高而惧也。”[1]据此, 单纯释义为“高高的、高耸的”是不是舍掉了一层含义, 有些偏颇呢?

第二, 从对仗角度来看。这首诗为五言律诗, 律诗一般只要求颔联和颈联保持对仗, 但该诗首联也运用了对仗修辞, 还运用了“列锦”手法将一系列名词景物铺陈开来, 构成一幅图画。 “细草”对“危樯”, “岸”对“舟”, 一边是岸上陆地, 另一边是水中景物, 其中水中景物和岸上景物形成对比。并且岸上陆地和水中景物, 很明显构成了“反对”, 即上下句内容相反, 对比鲜明, 《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 正对为劣……反对者, 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 事异义同者也。”[2]“细草”纤细柔软, 听从外力的驱使, 随风摇摆, 难道不正是诗人无法把握自身命运的形象化描述吗?而后半句中, 诗人目光由低低的岸边抬高到江上孤舟和桅杆, 孤舟在大江中孑然独立, 桅杆高高, 极为醒目, 而且随着诗人视角的上升, 感情的内化, 不由自主比附到自身命运上来。高耸的桅杆, 令人心神不安, 如果说“细草”给人的感觉是“秀美”, 那么“危樯”便是以一种欺凌姿态, 携恐惧不安逼迫而来, 呈现出“崇高”之美, 恰与上半句给人的“秀美、渺小”之美形成对比。

第三, 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公元765年4月, 诗人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 乘舟东下, 在岷江、长江飘泊。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舟经嘉州 (今四川乐山) 、榆州 (今重庆市) 至忠州 (今四川忠县) 一带时写的。诗人仕途不顺, 在旅行途中的夜晚萦绕心头的不是游山玩水, 而是个人 “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 因为 “老病休”了, 如果说他面对星垂平野, 月涌大江而心情迭起、意气蓬勃, 那首句中细草微风和高高的桅杆就让诗人无动于衷吗?桅杆在风中孤独而立、动荡不安, 个人的渺小与不安呼之欲出, 诗人伤感、不安的心情与景物的状态相互融合, 达到内外合一、圆融不分的境界。再联系下文, 诗人“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同样抒发了一种飘零沉吟, 在天地之间寻求栖身之所的不安状态。这样看, “危樯独夜舟”不单单是描写桅杆之高, 还有比兴的意味。因此, 将“危”字理解为“高耸而令人不安”的意思, 是站在诗人处境、心情和全诗意境和谐角度上做出的合理阐释。

总之, “危”字“高耸而令人不安”的意思, 在字义、修辞和诗人自身以及诗歌意境各个角度上贯通无碍, 本人认为此解合情合理。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1963:144.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篇3

《旅夜书怀》是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作品”中的第二首诗歌。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对鉴赏诗歌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还要求通过阅读,能“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为了“丰富文化积累”,还必须“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在阅读和鉴赏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底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可见,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要求,在教学中 “涵泳诵读”是不可少的。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专题已经明确了主要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二是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选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意境。该诗处于本单元“推荐作品”部分。

二、学情分析

拟任教年级为高二,相对高一学生而言,他们已经阅读学习了相当的诗歌作品,学生对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有所了解,但还不能熟练运用。杜甫的诗作,中学课本上出现的有8首,因而学生对作者并不陌生,相关文学常识也有所了解。通过学习积累,诗人给学生留下了一个贫穷多病、落魄愤懑、爱国忧民的印象,但对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学生可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了解一个诗人的风格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所以这将成为本诗学习的难点。

三、学习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单元的两个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1.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人在孤寂漂泊中对人生志趣的坚守。

2.品析诗句,体悟意境,理解情与景的关系,熟悉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3.比较赏析,进一步感知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4.发挥想象,改写诗句。

四、教法与评价

检测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补充资料:鉴赏诗歌的一些最常用的基本方法和角度等资料。

1.简单提问,检测学生预习内容。

2.小组互查,抽查演板,检测学生背诵默写。

3.分组展示合作探究成果,学生互评,检测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情况,及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

4.设置检测题,检测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5.展示互评改写文字,检验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和对本诗沉郁顿挫特点的把握。

五、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反复的诵读,鉴赏品析,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重点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

2.教学难点:感悟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

六、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背诵:背诵全诗,默写名句。

2.鉴赏:鉴赏诗句,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3.比较:补充诗作,感受沉郁顿挫的诗风。

4.改写:改写诗句,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

(二)检查预习效果。

提问:思考一下杜甫晚年的生活状况如何?杜甫所处的时代经历了怎样的重大变革?杜甫在其晚期诗作中是怎样的形象?在其晚期的诗作中大致体现出怎样的情感?(要求学生用词语概括)

(三)了解写作背景,自由诵读诗歌。

感知诗中深沉悲凉的情感和宏阔苍凉的意境。掌握一些基本的朗诵技巧。

(四)自主鉴赏,诵出感情。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深层次把握诗歌的情感,朗读是将诗歌情感的一种外化。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鉴赏,发现作品的底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过程:

1.引导学生梳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角度。

一般方法:分析诗题、结合注释来理解、知人论世、联系已学的相类似的诗歌、联系诗人的写作风格等。

鉴赏角度:语言、形象、表现技巧等。

2.引导学生分组,任选一个角度,运用恰当的方法赏析诗歌,体悟诗境,明确情景关系,掌握以景衬情、寓情于景的写法。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赏析内容,其他小组补充评点相关内容。

小结补充:提醒学生要关注诗题。题目是《旅夜书怀》,这就告诉我们它是一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诗。

过程:

1.提问:诗人在旅夜看到的景是什么样的景?抒发的又是什么样的情?请各用一个词语概括。

明确:阔大宏阔的景,深沉悲凉的情。

板书:雄浑阔大

深沉悲凉

2.提问:用宏阔的景来写这深沉悲凉的情,有没有强烈的反差?这叫什么手法?

明确:反衬。

3.提问:请回忆一下,已学的课文中有这种以乐衬哀的写法吗?

明确:《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天的那种生机勃勃春光无限的美景来反衬出展示出征时的悲壮心情。

4.提问:最后一联,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诗人有没有直接抒情?那他是怎么做的?

明确:诗人在上联的直抒胸臆后,转而选择了天地间的一只沙鸥这样一个形象来委婉含蓄的表达情感。

板书:曲折委婉

(五)补充诗作,感知沉郁顿挫的诗风。

通过鉴赏、改写诗歌,进一步理解诗歌中的内容和情感。本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杜甫有很多诗都是用这种雄浑开阔的意境来表达深沉悲凉的情感,而且情感的表达低回曲折。针对这种写作风格,评论家们就用沉郁顿挫这个词语来形容。强化感知,完成《登岳阳楼》诗后的题目。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阅读《登岳阳楼》和《旅夜书怀》两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1.请具体分析两首诗在写景和抒情方式上的相同点。

2.“亲朋无一字”和“天地一沙鸥”两句中的“一”字异曲同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身世处境,请分析其好处。

(六)背诵全诗,默写名句。

(七)改写诗句,把握情景关系。

1.明确改写与翻译的不同。

2.发挥想象,带着自己的情感,用优美的语言,改写本诗。老师建议以小组为单位,组内的同学每个人承担一两句的改写任务,然后交由组长汇总,全班交流展示。

3.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点评。

可以指导学生从主要意象的抓取、是否置身诗境、描写的意境是否雄浑宏阔、情感是否深沉悲凉、语言是否优美得体等方面进行点评。

(八)师生小结课堂。

通过预习,进一步了解了杜甫的身世和他的创作风格;通过诵读、鉴赏、讨论探究,熟练运用各种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角度,提高了诗歌鉴赏的能力;通过改写,体悟了杜诗意境的雄浑开阔和情感的深沉悲凉。

(九)作业布置

完成《登岳阳楼》的改写,准备全班交流展示。

七、教学反思

1.语文课程应该抓住语文教学的实质

语文教学的实质应该在于紧扣文本理解基础上,加强学生在概括、组织和表达等语言能力的训练,只有这样,课才上得扎实有效。本节课设计的拓展环节,将自己喜欢的一句或两句诗改写成优美的散文,本环节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抓取画面、融注情感、组织语言、恰当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课堂上佳段频现。学生乐于动手写作,敢于展示自己的习作。学习过程扎实、朴素、真实。

2.放手学生,引导学生

学习小组是学习的基本单位,每个小组都有一名语文学习的学科长和发言人,可以一人兼任,但是提倡学科长固定,发言人随机。学科长在每次的学习中,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展开课前的自主预习;课堂上组织讨论,收集问题,形成观点,参与全班交流;课后督促检查该科作业的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中会尽可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有所乐,学有所获。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诗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讨论交流中来,在教学设计时,我设计了“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自选角度,进行赏析”这个环节。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自由赏析,在小组或全班交流展示自己的赏析心得,其他小组评价补充。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从读者和听者这两个角度去赏析文本,更容易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还可能生成很多个性化的理解。比如,有小组在赏析“天地一沙鸥”的“一”字时,他们说这个“一”字除了有一种孤单孤苦渺小的感觉外,更能够表现出诗人对自己志趣的一种坚守。

3.突出重点

本节课学习目标严格依据新课程的宗旨来设定。①依据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学情,确定的学习重点有针对性学习的难点。②从局部到整体,从品悟到实践,梯度呈现,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③每一个环节中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让学生感受阶段性学习的学习效果,为后面学习的推进做铺垫。

4.语文课要突显语文味

语文味的首要体现即读。课标要求“涵泳”,本节课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环节,设计了齐读初步感知、听范读跟读赏析、个性化诵读、小组合作诵读等诵读形式。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对诗歌情感有了更深地把握。在反复的朗读中,兴趣浓厚,自然而然完成了背诵这个学习目标。

5.课件的恰当使用

课件的使用,其定位在辅助教学的层面上,不能将其变成一个图片资料的堆积。本节课一共制作了7张幻灯片,这些幻灯片整体风格一致,相得益彰。

6.遗憾与不足

环节设计过多。一节课40分钟,时间有限,在设计教学时,老是想着面面俱到。一节课的高效在于本节课学生对学习重点的掌握和难点的有效突破,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不需要多而杂。这节课中,如果学生能充分地从语言、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自主鉴赏评价诗歌。通过这个环节领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有所感有所悟,时间充裕,学生就能分析鉴赏的深刻。但是,在设计时,我加入了在理解赏析鉴赏之后的改写环节,时间非常紧张,功底好的同学也是勉强完成,更别提评价点拨。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就显得不实效。如果能够大胆地调整课时,在本环节留作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并适时加以改写指导,留足时间让学生写作,并充分在小组内交流,推选小组的精品参与全班交流,师生及时评价,学习效果肯定会大不同。

教师点评过多,学生点评略少。因为教学设计环节过多,在教学时总是担心时间不够,有好多地方都是由我代替学生点评评价,这样做似乎是节约了几分钟时间,但是这是与新课改的要求不符的。新课改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应该大胆地放手学生。学生的点评、补充、质疑,也许不一定准确,但是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了合作探究的精神,师生关系才是真正的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该文为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3年度课题《主体内化型绿色课堂的建设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3B475

旅夜书怀 篇4

①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直接间接抒情)

②感受诗人复杂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难点:1.抒情方式2.反衬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细节质疑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人早在登上去蜀孤舟之时,就写诗诉说自己的心境:“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去蜀》)心感万事俱老,料到残生将在漂泊中消逝。

二、评讲 赏析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1.首联内容与诗题的关系? 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

2“微风习习,江岸细草如丝,一只竖有高桅的小船,孤伶伶地行驶在江上”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凄凉孤寂,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1.从景物描写中你能说说诗人杜甫的形象吗?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看到他夜愁不寐的形象;从“危樯独夜舟”看到他飘泊中的孤寂融情于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1.赏析“垂”“涌”的表达作用。

“垂”,低垂。因平野广阔,所以群星低垂。一垂字写出了原野的广阔无边。“涌”随波起伏。因大江滚滚,所以水中的月亮才随波起伏。《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奇”。2.颌联的意境。雄浑阔大

3.与诗人的情感关系是怎样的?

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显出了诗人的孤独凄苦。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但官职的确是因老且多病而不得不永远休止了。此联上句与“岂有文章惊海内”(《客至》)一样,既是自谦之词,又有自豪之意。下句与“罢官亦由人”(《立秋后题》)一样,表面上是自我解嘲,实质上是抒发愤慨。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这,而是由于不被任用。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胸怀经济,故云名岂以文章而著;官以论事罢,而云老病应休。立言之妙如此。”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旧注云: “名实因文章而著,官不为老病而休,故用岂、应二字。反言以见意,所云书怀也。”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结尾的比喻与上文哪句诗相扣? 2.体会这一比喻的情感内涵。

如此江湖落拓,到处飘泊,像个什么?就像那天地之间到处飘飞的一只沙鸥。诗人自叹身世飘零

无论是身后之名,还是生前之功业,似乎都游离于他。当这种悲愤交集的情感,外化投射在一只飘零于茫茫天地之间的白鸥时,诗人晚年飘零、孤独、寂寥的形象,便由此铸就了。

三、课堂小结:

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显出了诗人的孤独凄苦。

四、布置作业:

1.从景物描写中你能说说诗人杜甫的形象吗?

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看到他夜愁不寐的形象;从“危樯独夜舟”看到他飘泊中的孤寂:融情于景。2.赏析“垂”“涌”的表达作用。“垂”,低垂。因平野广阔,所以群星低垂。一垂字写出了原野的广阔无边。“涌”随波起伏。因大江滚滚,所以水中的月亮才随波起伏。《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四、板书设计:

旅夜书怀

首联

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

颈联

融情于景凄凉孤寂

颌联

意境雄浑阔大

尾联

比喻手法自叹身世飘零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1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快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

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3、艺术特色。A、寓情于景 B、直抒胸臆。

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三、名句赏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

四、练习提升.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

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

(答案A.应是“由近及远,由上及下”。首联与颔联之间是由近及远。颔联的上联与下联之间是由上及下。)

五、对比拓展

对比赏析:杜甫的《旅夜书怀》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旅夜书怀

李白 杜甫

渡远荆门外,细草微风岸,来从楚国游。危樯独夜舟。

山随平野尽,星垂平野阔,江入大荒流。月涌大江流。

月下飞天镜,名岂文章著?

云生结海楼。官应老病休。

仍怜故乡水,飘飘何所以,万里送行舟。天地一沙鸥。

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哪些?

(1)都在长江上扬帆而下,只不过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作的这首诗。杜甫是在今重庆市忠县至云阳县途中作的这首诗;(2)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平野”、“江”、“月”、“流”;(3)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两诗的前后结构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由近展远,由狭而阔,大江,大地,星月,繁复的立体空间景象,映入胸怀。两诗的结句虽以“低调”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现出辽远时空,令人作无穷无尽的遐想。

这两首诗的不同点在哪里?

(1)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历时而作。《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两诗相差的年代刚好40年;(2)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悦之情,言于溢表。举目从没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蓝天之间,成了渺渺的一线。李白的诗里,只有对壮阔山河的感叹和思乡的情怀,而没有人生风雨历程的伤愁。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样,蹇途人生,时运不济,颠沛流离,穷困缠身。恰又

辞官飘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苍凉。在静静的夜里,在凄凄的江上,杜甫独自一人守着孤舟,多么悲凉和孤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这开阔的场景更衬托了杜甫的这种悲凉和孤独。李白诗的画面固然是一种令人遥想的大画面,是很美的,但杜甫这首诗却能深入到欣赏者的情感的内部,刺激欣赏者的心灵,一种对杜甫生活处境的同情和感叹油然而生。

旅夜书怀 杜甫 篇5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xìcǎowēifēnɡàn,wēiqiánɡdúyèzhōu.

细草 微 风 岸,危 樯 独夜舟 .

xīnɡchuípínɡyěkuò,yuèyǒnɡdàjiānɡliú.

星 垂平野阔 ,月 涌 大江 流 .

mínɡqǐwénzhānɡzhù,ɡuānyīnɡlǎobìnɡxiū,

名 岂文 章 著 ,官 应 老 病 休 ,

piāopiāohésuǒsì,tiāndìyìshāōu.

飘 飘 何所 似,天 地一沙 鸥.

注解:

1、危樯:高耸的桅杆。

2、星垂句:远处的.星星宛如低垂至地面,使原野更为辽阔。

3、月涌句:银色的月光映着奔流汹涌的长江。

4、沙鸥:水鸟名。

韵译:

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江岸畔的细草,

深夜江边,泊着桅杆高耸的孤舟。

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

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

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

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

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何以相比?

活象是漂零天地间一只孤苦沙鸥。

评析:

《旅夜书怀》改写作文 篇6

而我,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想拂去乌云,让日光照耀神舟大地,温暖人民,给人民带去光明,却反被乌云陷,最后落到被贬下场,无所依托。

寻思着,罢便罢,无所依托就无所依托,我回家,我去游山,我去玩水。

带着这种情思,我登上了去渝州的征程。夜宿平野,昂望高空,忽然发现宇宙是那样广阔,似乎连月亮的暇光也照不到边沿,长江之水也流不到它的尽头。

旅夜书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句

一、导入

杜甫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自古文章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

二、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三、整体感知。1.解题

①从“旅”中,你能读出什么?

“旅”有“旅居”的意思。引出诗歌的写作背景,见诗下的注释① ②“夜”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

与“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对应。③“书怀”和那些诗句对应?

与“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应。

2.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说出诗歌大意。——缓慢、低沉的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快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说说诗歌大意

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诗人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名声难道应因为文章而显著吗?做官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我”在这世间漂泊,恰似那在广阔天地飞翔的一只沙鸥罢了。

三、诗歌内容分析:

1.本诗写于旅途之夜,哪些词可明显地看出他的孤单寂寞?

参考解说:“细”、“微”、“危”、“独”、“飘”、“一”等字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的孤单与寂寞。

2.分析首联中“细草”和“孤舟”两个意象的作用。

答:这两个意象表现了诗人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3、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多么动人!

4.颔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是反其意而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诗人将“名”和“官”相对提出是有深意的,因为这两件事关系到诗人一生的命运。诗人由于诗名满天下,尽管后半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但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照,这总算给了他一些宽慰。然而诗人的本志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以,不能得官以实现其本志,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这样看来,这两句显然有主、宾之分:上句说“名”,只是作为烘托;下句说“官”,才是正意所在。这两句,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既然休官原因不是“老病”,那是什么呢?诗人没有说出来,但我们从杜甫为官的经历却不难看出,原因就是他不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列排挤。为什么不说呢?那是因为诗人不愿怨君,也不敢怨君。

参考解说:人在心情不好时,会把话倒过来说。作者此时处境艰难,落魄失意(看了注解就知道),就用反话自嘲,而且也借此表达自己的不满(特别是后半句)。5.如何理解诗歌的尾联?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尾联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更突出沙鸥的孤独,也表达了自己的漂泊无依的凄苦之情,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6.这首诗体现作者沉郁雄浑风格的代表性诗句是哪句?这句话是不是把作者此时的孤寂心情抛开了?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解说: 代表性的一句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句并没有抛开作者的孤寂心情。出句写天地之广大,星垂,而使平野更加开阔。对句以江流暗示岁月的流逝。月涌,更显大江流动, 天地虽大,诗人不过是其间的一只沙鸥而已,这境况又何等凄凉;更何况岁月不停流逝,此时诗人已到垂暮之年,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在这苍茫的背景下,诗人的出现就显得更加的渺小与孤寂。可见,这两句虽是体现作者沉郁雄浑风格的写景描写,却又寄托了诗人的身世凄凉之感。

四、分析艺术特色并小结全文。a、寓情于景 b、直抒胸臆。

(小结)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旅夜书怀》写于作者颠沛流离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独伤感的。本诗的 2

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特别融和。首联中的“细”“微”等字,与“官应老病休”中作者的孤单身影相应。“危”、“独”二字暗示了自己在乱世中的凄凉孤独,与“飘飘”、“天地一沙鸥”相呼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同时,“星垂平野阔”,不仅展现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广阔浩渺,还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走的作者的孤单身影;“月涌大江流” 不仅展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势,还让人联想到一叶扁舟的渺小与微弱,舟中人的孤单凄凉,命运简直可以听凭大自然的摆布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译文】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大历元年流落夔州时写的一组怀古诗,这是第三首,诗人借悼念昭君的不幸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起首两句,就把从白帝城到数百里外的昭君村这一段不平凡的水路写得波澜壮阔。杜甫写作这首诗时,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距荆门山附近的昭君村遥遥数百里,这本来是望不到的,可诗人站在白帝城上,远望群山万壑,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江流滔滔,“不舍日月”,于是诗人联想到:群山万壑奔“赴”的尽处该是荆门山吧?一个“赴”字,写出了群山万壑逶迤不绝的态势,大气磅礴,横空出世,起句决不平凡;但出乎人意料的是,在群山万壑这样的大背景下,诗人点出的却是一个小小的昭君村,这一鲜明对比,颇引人深思。明人胡震亨品评此句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谓这样气势不凡的起句,当是用来写大英雄的,着落在昭君村是不适当的。其实并非如此,这时节诗人正“飘泊西南天地间”,显然诗人写昭君,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报负和家国之情的,还是清人吴瞻泰说的好:“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可见诗人是把昭君当作红颜知已或红颜英雄来写的。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联对句,写尽昭君一生悲剧。一个“连”字,写出了出塞万里的艰辛;一个“向”字,道出了昭君至死不忘的思乡之情。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这是接前二句进一步写昭君的家国身世之感,“画图省识春风面”,正是昭君出塞的悲剧原因;“环佩空归月夜魂”,写她怀念故国之心不变,虽骨留塞外,魂灵却会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歌结句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琵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的主题。“昭君怨”正是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也正是飘零西南的诗人的故园之情。这怨思这哀愁千百年来一直打动着人们的心,昭君故事被后人谱写成各种曲目,传唱至今。

《客至》

【译文】

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

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今天才为您扫,这柴门不曾为客开过,今天为您打开。离市太远晚餐中没有好菜肴,家底太薄只有陈酒招待。若肯邀请隔壁的老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唤来喝剩下的酒!【赏析】

《客至》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律,作于成都草堂落成之后。此诗前两句描写居处的景色,清丽疏淡,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后六句写有客来访的欣喜以及诚恳待客,呼唤邻翁对饮的场景。全诗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自然浑成,一线相接,把居处景、家常话、故人情等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刻画得细腻逼真,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也是过于单调。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仿佛看到作者迎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刘克庄说此诗是戏效元白体。杜甫自不可能飞跃时空去戏效他后代的元白体,这是从风格角度反讲的。简而言之,元白体就是指浅切平易的诗歌风格。综观全诗,语势流畅,除“盘飧”“兼味”“樽酒”之外,其馀语句都没有太大的障碍,尤其是尾联虚字“肯与”和俗语“呼取”的运用,足当“戏效元白体”之评。另外,诗用第一人称,表达质朴流畅,自然亲切,与内容非常协调,形成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与杜甫其他律诗字斟句酌的风格确实不大一样。杜甫《宾至》《有客》《过客相寻》等诗中,都写到待客吃饭,但表情达意各不相同。在《宾至》中,作者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在《有客》和《过客相寻》中说,“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表现出待客亲切、礼貌,但又不够隆重、热烈,都只用一两句诗交代,而且没有提到饮酒。反转来再看 4

《客至》中的待客描写,却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显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宾至》

【译文】

我栖身的这地方过于偏僻,很少有人来,我年老多病,需要搀扶难以多拜,请您担待。我老朽之人哪有名动天下的文章啊,你远来看我,车马停在江边,让我感谢又感慨。尊贵的你屈尊停留这破草房整日,让我很不自在,只能用粗茶淡饭招待你,我这腐儒没钱没能耐。你要是真的不嫌这野外没有好酒好菜,以后高兴时还可以来看看我的小园里芍药花开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760年(上元元年)杜甫卜居成都草堂时。诗题一作“有客”。诗题里的“宾”,当指事先通报“车马”而至的“贵介之宾”,有别于“花径”不扫,“不速”而来的“相知之客”,从选辞上,是“各见用意所在”(陈秋田)的。诗中未确指“宾”之姓名,全诗表现出傲岸语气,且含嘲讽之意,可见此客为诗人尊而不亲甚或不喜见之人。一、二句先写延客之状。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很少造访之人。忽闻通报,有贵客来临,只得循礼恭迎。但“老病人扶”,“再拜”起伏,实感艰“难”。诗中明显表现出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的不悦。三、四句写惊讶之情。“江干”,江边。从上句看,此宾当是耳闻杜甫文名,特通报相访的。为此诗人说:我初到成都,哪有震“惊海内”的“文章”,竟然徒劳“车马”枉驾暂“驻江干”。“岂有”、“漫劳”四字,在这里起了宾主对称作用。“我岂有文名,您徒劳过访”,运用散文的笔调,驭律诗的对法,傲岸之态可掬,嘲讽之意自见,很能体现杜甫七律诗的特色。五、六句写款待之事。上句易“宾”为“客”,既避免与诗题相重复,也为了平仄协调。这句说:你这位“佳客”,入门就“坐”,“淹留”“竟日”,我虽不能盛馔相饷,也算尽礼了。“百年”意同一生。下句说:我一生食“粗粝”,身为“腐儒”,款待不周,还望多多包涵。在自谦中实含自伤之意。七、八句特致歉意,兼邀贵客重来。“供给”指酒肴。“药栏”,花药之栏,“看药栏”,即看花。诗人说:如果不嫌“野外”“供给”菲薄,还望“乘兴”再“来看”花。这是客套话,也有送客之意。嘲讽之意,隐约可见了。

杜甫《旅夜书怀》三维目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

2、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直接间接抒情)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理解诗句含义

2、反复诵读,背诵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人身世飘零,壮志难酬的苦闷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难点】1.抒情方式2.反衬手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人早在登上去蜀孤舟之时,就写诗诉说自己的心境:“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去蜀》)心感万事俱老,料到残生将在漂泊中消逝。

二、评讲赏析

1.首联内容与诗题的关系?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凄凉孤寂,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2、名句赏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

3、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但官职的确是因老且多病而不得不永远休止了。此联上句与“岂有文章惊海内”(《客至》)一样,既是自谦之词,又有自豪之意。下句与“罢官亦由人”(《立秋后题》)一样,表面上是自我解嘲,实质上是抒发愤慨。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这,而是由于不被任用。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胸怀经济,故云名岂以文章而著;官以论事罢,而云老病应休。立言之妙如此。”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旧注云: “名实因文章而著,官不为老病而休,故用岂、应二字。反言以见意,所云书怀也。”

4、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1)结尾的比喻与上文哪句诗相扣? 2)体会这一比喻的情感内涵。如此江湖落拓,到处飘泊,像个什么?就像那天地之间到处飘飞的一只沙鸥。诗人自叹身世飘零,无论是身后之名,还是生前之功业,似乎都游离于他。当这种悲愤交集的情感,外化投射在一只飘零于茫茫天地之间的白鸥时,诗人晚年飘零、孤独、寂寥的形象,便由此铸就了。

三、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诗

四、板书设计:

旅夜书怀

首联

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 颈联

融情于景 凄凉孤寂

颌联

意境 雄浑阔大 尾联

比喻手法 自叹身世飘零

五、杜甫《旅夜书怀》诗歌鉴赏

公元七六五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舟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象江岸细草一样渺小,象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感情呢?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多么动人!

诗的后半是“书怀”。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恐怕不很妥当。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旅夜书怀》阅读答案 篇9

一. 写作背景。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杜甫的思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二.思考问题。

1.写出题目的含义。

旅途中的夜晚书写自己的情怀

2.读首联和颔联,思考:这两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景物:细草 、微风、岸、危樯、舟 ,星 、平野、月、 江流。

画面: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

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

漫的.长夜;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

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情感:首联之景衬托了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

颔联之景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这是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3.颈联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从字面上来理解,“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诗人名满天下,到底是因为什么? 如何理解颈联的含义?

(1)“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2)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

(3)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下的反话,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

(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他的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提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4.尾联“沙鸥”这一意象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作者以天地间一只孤独的沙鸥喻己。

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更显孤独和凄凉之情。

《夜书所见》阅读答案 篇10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①一灯明。

[注]①篱落:篱笆。

⑴诗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句用语巧妙,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⑵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情感的?

答案

(1)写“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动”字揭出“客情”,自然贴切地写出江上的阵阵秋风引发的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送”“动”二字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让客观景物染上了主观色彩(融情于景),突出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2)衬托或对比。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促织。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挑”字用得极为准确。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若,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这首诗抒写深秋夜不成寐的见闻和旅思。

首从听觉印象着笔,用“萧萧”像梧桐落叶之声,加上“寒”字,显示秋深的季节特征。

次句点出地点“江上”,落叶之声乃“秋风”所致。补足了环境景物描写,完成全诗大的背景,让人不禁想起“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名句。不过,叶绍翁有自己的特色,他的境界不像杜诗那样阔大,气势不如杜诗那样浑宏,然而,就是江上秋风、萧萧梧叶、侵人寒意的铺陈之笔,就已经构成了一种萧瑟气氛,足以触动那颗“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之心。“动客情”三字是以上景物铺陈和气氛营造之后的水到渠成之笔。“不让离人不忧”。正如汉朝那位在北方做官的南方人张翰一样,闻秋风就起归思,这种客情,前人已经作过无数次动人的抒发。

叶绍翁的高明卓特在后二句。

第三句“知有儿童挑促织”,通过一个“知”字,宕出新的境界。作者凭借生活经验,在听到户外声响时,得知孩子们在挖捕蟋蟀。促织,蟋蟀的别称。挑,挖取。此句写心理活动。第四句,诗人顺声寻源,起看窗外,果然一盏明灯在篱笆角落边闪亮。漆黑的`夜幕把灯光反衬得格外明亮,此时夜已深沉。明灯照着群童在篱角挖取蟋蟀的图景转换为大江、梧树、萧萧落叶、凛冽寒风背景下的画面中心。只有不眠之人才能观察到夜幕下这特有的场景。

诗人在欣赏这群浑不管秋风梧叶的孩子们的劳作,还是勾引起儿提时期故乡的童梦?他的乡思可在这夜色中得到宽解?

上一篇:眼镜日常保养知识下一篇:社区消防安全的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