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春节风俗

2025-0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少数民族春节风俗(精选8篇)

少数民族春节风俗 篇1

一昆明九道茶

九道茶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以云南昆明一带最为时尚。泡九道茶一般以普洱茶最为常见,多用于家庭接待宾客,所以,又称迎客茶,温文尔雅是饮九道茶的基本方式。因饮茶有九道程序,故名九道茶。

一是赏茶:将珍品普洱茶置于小盘,请宾客观形、察色、闻香,并简述普洱茶的文化特点,激发宾客的饮茶情趣。

二是洁具:迎客茶以选用紫砂茶具为上,通常茶壶、茶杯、茶盘一色配套。多用开水冲洗,这样既可提高茶具温度,以利茶汁浸出;又可清洁茶具。

三是置茶:一般视壶大小,按1克茶泡50-60毫升开水比例将普洱茶投入壶中待泡。

四是泡茶:用刚沸的开水迅速冲入壶内,至3-4分满。

五是浸茶:冲泡后,立即加盖,稍加摇动,再静置5分钟左右,使茶中可溶物溶解于水。

六是匀茶:启盖后,再向壶内冲入开水,待茶汤浓淡相宜为止。

七是斟茶:将壶中茶汤,分别斟入半圆形排列的茶杯中,从左到右,来回斟茶,使各杯茶汤浓淡一致,至八分满为止。

八是敬茶:由主人手捧茶盘,按长幼辈份,依次敬茶示礼。

九是品茶:一般是先闻茶香清心,继而将茶汤徐徐送入口中,细细品味,以享饮茶之乐。

二藏族酥油茶

藏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在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等省的部分地区也在居住。这里地势高亢,有世界屋脊之称,空气稀薄,气候高寒干旱,他们以放牧或种旱地作物为生,当地蔬菜瓜果很少,常年以奶肉、糌粑为主食。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茶成了当地人们补充营养的主要来源,喝酥油茶便成了如同吃饭一样重要。

酥油茶是一种在茶汤中加入酥油等佐料经特殊方法加工而成的茶汤。至于酥油,乃是把牛奶或羊奶煮沸,经搅拌冷却后凝结在溶液表面的一层脂肪。而茶叶一般选用的是紧压茶中的普洱茶或金尖。制作时,先将紧压茶打碎加水在壶中煎煮20-30分钟,再滤去茶渣,把茶汤注入长圆形的打茶筒内。同时,再加入适量酥油,还可根据需要加入事先已炒熟、捣碎的核桃仁、花生米、芝麻粉、松子仁之类,最后还应放上少量的食盐、鸡蛋等。接着,用木杵在圆筒内上下抽打,根据藏族经验,当抽打时打茶筒内发出的声音由咣铛,咣铛转为嚓,嚓时,表明茶汤和佐料已混为一体,酥油茶才算打好了,随即将酥油茶倒入茶瓶待喝。

由于酥油茶是一种以茶为主料,并加有多种食料经混合而成的液体饮料,所以,滋味多样,喝起来咸里透香,甘中有甜,它既可暖身御寒,又能补充营养。在西藏草原或高原地带,人烟稀少,家中少有客人进门。偶尔,有客来访,可招待的东西很少,加上酥油茶的独特作用,因此,敬酥油茶便成了西藏人款待宾客的珍贵礼仪。

又由于藏族同胞大多信奉喇嘛教,当喇嘛祭祀时,虔诚的教徒要敬茶,有钱的富庶要施茶。他们认为,这是积德、行善,所以,在西藏的一些大喇嘛寺里,多备有一口特大的茶锅,通常可容茶数担,遇上节日,向信徒施茶,算是佛门的一种施舍,至今仍随处可见。

三维吾尔族的香茶

主要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南的维吾尔族,他们主要从事农业劳动,主食面粉,最常见的是用小麦面烤制的馕,色黄,又香又脆,形若圆饼,进食时,总喜与香茶伴食,平日也爱喝香茶。他们认为,香茶有养胃提神的作用,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饮料。

南疆维吾尔族煮香茶时,使用的是铜制的长颈茶壶,也有用陶质、搪瓷或铝制长颈壶的,而喝茶用的是小茶碗,这与北疆维吾尔族煮奶茶使用的茶具是不一样的。通常制作香茶时,应先将茯砖茶敲碎成小块状。同时,在长颈壶内加水七、八分满加热,当水刚沸腾时,抓一把碎块砖茶放入壶中,当水再次沸腾约5分钟时,则将预先准备好的适量姜、桂皮、胡椒、芘等细末香料,放进煮沸的茶水中,经轻轻搅拌,经3-5分钟即成。为防止倒茶时茶渣、香料混入茶汤,在煮茶的长颈壶上往往套有一个过滤网,以免茶汤中带渣。

南疆维吾尔族老乡喝香茶,习惯于一日三次,与早、中、晚三餐同时进行,通常是一边吃馕,一边喝茶,这种饮茶方式,与其说把它看成是一种解渴的饮料,还不如把它说成是一种佐食的汤料,实是一种以茶代汤,用茶作菜之举。

四回族的刮碗子茶

回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大西北,以宁夏、青海、甘肃三省(区)最为集中。回族居住处多在高原沙漠,气候干旱寒冷,蔬菜缺乏,以食牛羊肉、奶制品为主。而茶叶中存在的大量维生素和多酚类物质,不但可以补充蔬菜的不足,而且还有助于去油除腻,帮助消比。所以,自古以来,茶一直是回族同胞的主要生活必需品。

回族饮茶,方式多样,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喝刮碗子茶。刮碗子茶用的茶具,俗称三件套。它有茶碗、碗盖和碗托或盘组成。茶碗盛茶,碗盖保香,碗托防烫。喝茶时,一手提托,一手握盖,并用盖顺碗口由里向外刮几下,这样一则可拨去浮在茶汤表面的泡沫,二则使茶味与添加食物相融,刮碗子茶的名称也由此而生。

刮碗子茶用的多为普通炒青绿茶,冲泡茶时,除茶碗中放茶外,还放有冰糖与多种干果,诸如苹果干、葡萄干、柿饼、桃干、红枣、桂圆干、枸杞子等,有的还要加上白菊花、芝麻之类,通常多达八种,故也有人美名其曰:八宝茶。由于刮碗子茶中食品种类较多,加之各种配料在茶汤中的浸出速度不同,因此,每次续水后喝起来的滋味是不很一样的。一般说来,刮碗子茶用沸水冲泡,随即加盖,经5分钟后开饮,第一泡以茶的滋味为主,主要是清香甘醇;第二泡因糖的作用,就有浓甜透香之感;第三泡开始,茶的滋味开始变淡,各种干果的味道就应运而生,具体依所添的干果而定。大抵说来,一杯刮碗子茶,能冲泡5-6次,甚至更多。

回族同胞认为,喝刮碗子茶次次有味,且次次不同,又能去腻生津,滋补强身,是一种甜美的养生茶。

五蒙古族的咸奶茶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及其边缘的一些省、区,喝咸奶茶是蒙古族人们的传统饮茶习俗。在牧区,他们习惯于一日三餐茶,却往往是一日一顿饭。每日清晨,主妇第一件事就是先煮一锅咸奶茶,供全家整天享用。蒙古族喜欢喝热茶,早上,他们一边喝茶,一边吃炒米。将剩余的茶放在微火上暖着,供随时取饮。通常一家人只在晚上放牧回家才正式用餐一次,但早、中、晚三次喝咸奶茶一般是不可缺少的。

蒙古族喝的咸奶茶,用的多为青砖茶或黑砖茶,煮茶的器具是铁锅。制作时,应先把砖茶打碎,并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盛水2-3公斤,烧水至刚沸腾时,加入打碎的砖茶25克左右。当水再次沸腾5分钟后,掺入奶,用量为水的五分之一左右。稍加搅动,再加入适量盐巴。等到整锅咸奶茶开始沸腾时,才算煮好了,即可盛在碗中待饮。煮咸奶茶的技术性很强,茶汤滋味的好坏,营养成分的多少,与用茶、加水、掺奶,以及加料次序的先后都有很大的关系。如茶叶放迟了,或者加茶和奶的次序颠倒了,茶味就会出不来。而煮茶时间过长,又会丧失茶香味。蒙古族同胞认为,只有器、茶、奶、盐、温五者互相协调,才能制成咸香可宜、美味可口的咸奶茶来。为此,蒙古族妇女都练就了一手煮咸奶茶的好手艺。大凡姑娘从懂事起,做母亲的就会悉心向女儿传授煮茶技艺。当姑娘出嫁时,在新婚燕尔之际,也得当着亲朋好友的面,显露一下煮茶的本领。要不,就会有缺少家教之嫌。

六侗族、瑶族的打油茶

居住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毗邻地区的侗族、瑶族和这一地区的其他兄弟民族,他们世代相处,十分好客,相互之间虽习俗有别,但却都喜欢喝油茶。因此,凡在喜庆佳节,或亲朋贵客进门,总喜欢用做法讲究,佐料精选的油茶款待客人。

做油茶,当地称之为打油茶。打油茶一般经过四道程序。

首先是选茶:通常有两种茶可供选用,一是经专门烘炒的末茶;二是刚从茶树上采下的幼嫩新梢,这可根据各人口味而定。

其次是选料:打油茶用料通常有花生米、玉米花、黄豆、芝麻、糯粑、笋干等,应预先制作好待用。

第三是煮茶:先生火,待锅底发热,放适量食油入锅,待油面冒青烟时,立即投入适量茶叶入锅翻炒,当茶叶发出清香时,加上少许芝麻、食盐,再炒几下,即放水加盖,煮沸3-5分钟,即可将油茶连汤带料起锅盛碗待喝。一般家庭自喝,这又香、又爽、又鲜的油茶已算打好了。

如果是打的油茶作庆典或宴请用的,那么,还得进行第四道程序,即配茶。配茶就是将事先准备好的食料,先行炒熟,取出放入茶碗中备好。然后将油炒经煮而成的茶汤,捞出茶渣,趁热倒入备有食料的茶碗中供客人吃茶。

最后是奉茶,一般当主妇快要把油茶打好时,主人就会招待客人围桌入坐。由于喝油茶是碗内加有许多食料,因此,还得用筷子相助,所以,说是喝油茶,还不如说吃油茶更为贴切。吃油茶时,客人为了表示对主人热情好客的回敬,赞美油茶的鲜美可口,称道主人的手艺不凡,总是边喝、边啜、边嚼,在口中发出啧、啧声响,还赞口不绝!

七土家族的擂茶

在湘、鄂、川、黔的武陵山区一带,居住着许多土家族同胞,千百年来,他们世代相传,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古老的吃茶法,这就是喝擂茶。

擂茶,又名三生汤,是用生叶(指从茶树采下的新鲜茶叶)、生姜和生米仁等三种生原料经混和研碎加水后烹煮而成的汤,故而得名。相传三国时,张飞带兵进攻武陵壶头山(今湖南省常德境内),正值炎夏酷暑,当地正好瘟疫蔓延,张飞部下数百将士病倒,连张飞本人也不能幸免。正在危难之际,村中一位草医郎中有感于张飞部属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便献出祖传除瘟秘方擂茶,结果茶(药)到病除。其实,茶能提神祛邪,清火明目;姜能理脾解表,去湿发汗;米仁能健脾润肺,和胃止火,所以,说擂茶是一帖治病良药,是有科学道理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古代相比,现今的擂茶,在原料的选配上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今制作擂茶时,通常用的除茶叶外,再配上炒熟的花生、芝麻、米花等;另外,还要加些生姜、食盐、胡椒粉之类。通常将茶和多种食品,以及佐料放在特制的陶制擂钵内,然后用硬木擂棍用力旋转,使各种原料相互混合,再取出一一倾入碗中,用沸水冲泡,用调匙轻轻搅动几下,即调成擂茶。少数地方也有省去擂研,将多种原料放入碗内,直接用沸水冲泡的,但冲茶的水必须是现沸现泡的。

土家族兄弟都有喝擂茶的习惯。一般人们中午干活回家,在用餐前总以喝几碗擂茶为快。有的老年人倘若一天不喝擂茶,就会感到全身乏力,精神不爽,视喝擂茶如同吃饭一样重要。不过,倘有亲朋进门,那么,在喝擂茶的同时,还必须设有几碟茶点。茶点以清淡、香脆食品为主,诸如花生、薯片、瓜子、米花糖、炸鱼片之类,以平添喝擂茶的情趣。

八白族的三道茶

白族散居在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分布在风光秀丽的云南大理,这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大凡在逢年过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拜师学艺等喜庆日子里,或是在亲朋宾客来访之际,都会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款待。

制作三道茶时,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样的。

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就要先吃苦。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再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随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啪啪作响,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少倾,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由于这种茶经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故而谓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中放入少许红糖,待煮好的茶汤倾入盅内八分满为止。这样沏成的茶,甜中带香,甚是好喝,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么事,只有吃得了苦,才会有甜香来

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虽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汤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

九哈萨克族的奶茶

主要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北的哈萨克族,还有居住在这里的维吾尔族、回族等兄弟民族,茶在他们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把它看成与吃饭一样重要。他们的体会是一日三餐有茶,提神清心,劳动有劲;三天无茶落肚,浑身乏力,懒得起床。

哈萨克族煮奶茶使用的器具,通常用的是铝锅或铜壶,喝茶用的大茶碗。煮奶时,先将茯砖茶打碎成小块状。同时,盛半锅或半壶水加热沸腾,随着抓一把碎砖茶入内,待煮沸5分钟左右,加入牛(羊)奶,用量约为茶汤的五分之一。轻轻搅动几下,使茶汤与奶混和,再投入适量盐巴,重新煮沸5-6分钟即成。讲究的人家,也有不加盐巴而加食糖和核桃仁的。这样才算把一锅(壶)热乎乎、香喷喷、油滋滋的奶茶煮好了,便可随时供饮。

北疆民族兄弟习惯于一日早、中、晚三次喝奶茶,中老年还得上午和下午各增加一次。如果有客从远方来,那么,主人就会立即迎客入帐,席地围坐。好客的女主人当即在地上铺一块洁净的白布,献上烤羊肉、馕(一种用小麦面烤制而成的饼)、奶油、蜂蜜、苹果等,再奉上一碗奶茶。如此,一边谈事叙谊,一边喝茶进食,饶有风趣。

喝奶茶对初饮者来说,会感到滋味苦涩而不大习惯,但只要在高寒,缺蔬菜,食奶肉的北疆住上十天半月,就会感到喝奶茶实在是一种补充营养和去腻消食不可缺少的饮料,对于当地牧民。

十苗族的八宝油茶汤

居住在鄂西、湘西、黔东北一带的苗族,以及部分土家族人们,有喝油茶汤的习惯。他们说:一日不喝油茶汤,满桌酒菜都不香。倘有宾客进门,他们更为用香脆可口,滋味无穷的八宝油茶汤款待。八宝油茶汤的制作比较复杂,先得将玉米(煮后晾干)、黄豆、花生米、团散一种米面薄饼)、豆腐干丁、粉条等分别用茶油炸好,分装入碗待用。

接着是炸茶,特别要把握好火候,这是制作的关键技术。具体做法是放适量茶油在锅中,待锅内的油冒出青烟时,放入适量茶叶和花椒翻炒,待茶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即可倾水入锅,再放上姜丝。一旦锅中水煮沸,再徐徐掺入少许冷水,等水再次煮沸时,加入适量食盐和少许大蒜、胡椒之类,用勺稍加拌动,随即将锅中茶汤连同佐料,一一倾入盛有油炸食品的碗中,这样就算把八宝油茶汤制好了。

待客敬油茶汤时,大凡有主妇用双手托盘,盘中放上几碗八宝油茶汤,每碗放上一只调匙,彬彬有礼地敬奉客人。这种油茶汤,由于用料讲究,制作精细,一碗到手,清香扑鼻,泌人肺腑。喝在口中,鲜美无比,满嘴生香。它既解渴,又饱肚,还有特异风味,是我国饮茶技艺中的一朵奇葩。

十一回族苗族的罐罐茶

住在我国西北,特别是甘肃一带的一些回族、苗族、彝族同胞有喝罐罐茶的嗜好。每当走进农家,只见堂屋地上挖有一口大塘(坑),烧着木柴,或点燃炭火,上置一把水壶。清早起来,主妇就会赶紧熬起罐罐茶来。这种情况,尤以六盘山区一带的兄弟民族中最为常见。

喝罐罐茶,以喝清茶为主,少数也有用油炒或在茶中加花椒、核桃仁、食盐之类的。

罐罐茶的制作并不复杂,使用的茶具,通常一家人一壶(铜壶)、一罐(容量不大的土陶罐)、一杯(有柄的白瓷茶杯),也有一人一罐一杯的。熬煮时,通常是将罐子围放在壶四周火糖边上,倾上壶中的开水半罐,待罐内的水重新煮沸时,放上茶叶8-10克,使茶、水相融,茶汁充分浸出,再向罐内加水至八分满,直到茶叶又一次煮沸时,才算将罐罐茶煮好了,即可倾汤入杯开饮。也有些地方先将茶烘烤或油炒后再煮的,目的是增加焦香味;也有的地方,在煮茶过程中,加入核桃仁、花椒、食盐之类的。但不论何种罐罐茶,由于茶的用量大,煮的时间长,所以,茶的浓度很高,一般可重复煮3-4次。

由于罐罐茶的浓度高,喝起来有劲,会感到又苦又涩,好在倾入茶杯中的茶汤每次用量不多,不可能大口大口地喝下去。但对当地少数民族而言,因世代相传,也早已习惯成自然了。

喝罐罐茶还是当地迎宾接客不可缺少的礼俗,倘有亲朋进门,他们就会一同围坐火塘边,一边熬制罐罐茶,一边烘烤马铃薯、麦饼之类,如此边喝酽茶、边嚼香食,可谓野趣横生。当地的民族同胞认为,喝罐罐茶至少有四大好处:提精神、助消化、去病魔、保健康!

十二瑶族、壮族咸油茶

瑶族、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毗邻的湖南、广东、贵州、云南等山区也有部分分布。瑶族的饮茶风习很奇特,都喜欢喝一种类似菜肴的咸油茶,认为喝油茶可以充饥健身、祛邪去湿、开胃生津,还能预防感冒,对一个多居住在山区的民族而言,咸油茶实在是一种健身饮料。

做咸油茶时,很注重原料的选配。主料茶叶,首选茶树上生长的健嫩新梢,采回后,经沸水烫一下,再沥干待用。配料常见的有大豆、花生米、糯粑、米花之类,制作讲究的还配有炸鸡块、爆虾子、炒猪肝等。另外,还备有食油、盐、姜、葱或韭等佐料。制咸油茶,先将配料或炸、或炒、或煮,制备完毕,分装入碗。尔后起油锅,将茶叶放在油锅中翻炒,待茶色转黄,发出清香时,加入适量姜片和食盐,再翻动几下,随后加水煮沸3-4分钟,待茶叶汁水浸出后,捞出茶渣,再在茶汤中撒上少许葱花或韭段。稍时,即可将茶汤倾入已放有配料的茶碗中,并用调匙轻轻地搅动几下,这样才算将香中透鲜、咸里显爽的咸油茶做好了。

由于咸油茶加有许多配料,所以,与其说是一碗茶,还不如说它是一道菜。如此一来,有些深感自己制作手艺不高的家庭,每当贵宾进门时,还得另请村里的做咸油茶高手操作。又由于咸油茶,是一种高规格的礼仪。因此,按当地风俗,客人喝咸油茶,一般不少于三碗,这叫三碗不见外。

十三基诺族的凉拌茶和煮茶

基诺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尤以景洪为最多。他们的饮茶方法较为罕见,常见的有两种,即凉拌茶和煮茶。

凉拌茶是一种较为原始的食茶方法,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以前。此法以现采的茶树鲜嫩新梢为主料,再配以黄果叶、辣椒、食盐等佐料而成,一般可根据各人的爱好而定。

做凉拌茶的方法并不复杂,通常先将从茶树上采下的鲜嫩新梢,用洁净的双手捧起,稍用力搓揉,使嫩梢揉碎,放入清洁的碗内;再将黄果叶揉碎,辣椒切碎,连同食盐适量投入碗中;最后,加上少许泉水,用筷子搅匀,静置15分钟左右,即可食用。

基诺族的另一种饮茶方式,就是喝煮茶,这种方法在基诺族中较为常见。其方法是先用茶壶将水煮沸,随即在陶罐取出适量已经过加工的茶叶,投入到正在沸腾的茶壶内,经3分钟左右,当茶叶的汁水已经溶解于水时,即可将壶中的茶汤注入到竹筒,供人饮用。竹筒,基诺族既用它当盛具,劳动时可盛茶带到田间饮用;又用它作饮具。因它一头平,便于摆放,另一头稍尖,便于用口吮茶,所以,就地取材的竹筒便成了基诺族喝煮茶的重要器具。

十四佤族的烧茶

佤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的沧源、西盟等地,在澜沧、孟连、耿马、镇康等地也有部分居住。他们自称阿佤、布饶,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古老的生活习惯,喝烧茶就是一种流传久远的饮茶风俗。

佤族的烧茶,冲泡方法很别致。通常先用茶壶将水煮开。与此同时,另选一块清洁的薄铁板,上放适量茶叶,移到烧水的火塘边烘烤。为使茶叶受热均匀,还得轻轻抖动铁板。待茶叶发出清香,叶色转黄时,随即将茶叶倾入开水壶中进行煮茶。约3分钟后,即可将茶置入茶碗,以便饮喝。

如果烧茶是用来敬客的,通常得由佤族少女奉茶敬客,待客人接茶后,方可开始喝茶。

十五傣族的竹筒香茶

竹筒香茶是傣族人们别具风味的一种茶饮料。傣族世代生活在我国云南的南部和西南部地区,以西双版纳最为集中,这是一个能歌善舞而又热情好客的民族。

傣族喝的竹筒香茶,其制作和烤煮方法,甚为奇特,一般可分为五道程序,现分述如下。

装茶:就是将采摘细嫩、再经初加工而成的毛茶,放在生长期为一年左右的嫩香竹筒中,分层陆续装实。

烤茶:将装有茶叶的竹筒,放在火塘边烘烤,为使筒内茶叶受热均匀,通常每隔4-5分钟应翻滚竹筒一次。待竹筒色泽由绿转黄时,筒内茶叶也已达到烘烤适宜,即可停止烘烤。

取茶:待茶叶烘烤完毕,用刀劈开竹筒,就成为清香扑鼻,形似长筒的竹筒香茶。

泡茶:分取适量竹筒香茶,置于碗中,用刚沸腾的开水冲泡,经3-5分钟,即可饮用。

喝茶:竹筒香茶喝起来,既有茶的醇厚高香,又有竹的浓郁清香,所以,喝起来有耳目一新之感,难怪傣族同胞,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爱喝竹筒香茶。

十六拉祜族的烤茶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澜沧、孟连、沧源、耿马、勐海一带。在拉祜语中,称虎为拉,将肉烤香称之为祜,因此,拉祜族被称之为猎虎的民族。饮烤茶是拉祜族古老、传统的饮茶方法,至今仍在普遍饮用。

饮烤茶通常分为四个操作程序进行。

装茶抖烤:先将小陶罐在火塘上用文火烤热,然后放上适量茶叶抖烤,使受热均匀,待茶叶叶色转黄,并发出焦糖香时为止。

沏茶去抹:用沸水冲满盛茶的小陶罐,随即泼去上部浮沫,再注满沸水,煮沸3分钟后待饮。

倾茶敬客:就是将在罐内烤好的茶水倾入茶碗,奉茶敬客。

喝茶啜味:拉祜族兄弟认为,烤茶香气足,味道浓,能振精神,才是上等好茶。因此,拉祜族喝烤茶,总喜欢热茶啜饮。

十七景颇族的腌茶

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地区的景颇族、德昂族等兄弟民族,至今仍保持着一种以茶作菜的食茶方法。

腌茶一般在雨季进行,所用的茶叶是不经加工的鲜叶。制作时,姑娘们首先将从茶树上采回的鲜叶,用清水洗净,沥去鲜叶表面的附着水后待用。

腌茶时,先用竹篇将鲜叶摊晾,失去少许水分,而后稍加搓揉,再加上辣椒、食盐适量拌匀,放入罐或竹筒内,层层用木棒舂紧,将罐(筒)口盖紧,或用竹叶塞紧。静置二、三个月,至茶叶色泽开始转黄,就算将茶腌好。

腌好的茶从罐内取出晾干,然后装入瓦罐,随食随取。讲究一点的,食用时还可拌些香油,也有加蒜泥或其他佐料的。

十八哈尼族的土锅茶

哈尼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的红河、西双版纳地区,以及江城、澜沧、墨江、元江等地,其内有和尼、布都、爱尼、卡多等不同的自称。喝土锅茶是哈尼族的嗜好,这是一种古老而简便的饮茶方式。

哈尼族煮土锅茶的方法比较简单,一般凡有客人进门,主妇先用土锅(或瓦壶)将水烧开,随即在沸水中加入适量茶叶,待锅中茶水再次煮沸3分钟后,将茶水倾入用竹制的茶盅内,一一敬奉给客人。平日,哈尼族同胞也总喜欢在劳动之余,一家人喝茶叙家常,以享天伦之乐。

十九傈僳族油盐茶

傈僳族,唐代称其为傈蛮或栗粟,明清时称其为力或栗粟,主要聚居在云南的怒江,散居于云南的丽江、大理、迪庆、楚雄、德宏,以及四川的西昌等地,这是一个质朴而又十分好客的民族,喝油盐茶是傈僳人们广为流传的一种古老饮茶方法。

傈僳族喝的油盐茶,制作方法奇特,首先将小陶罐在火塘(坑)上烘热,然后在罐内放入适量茶叶在火塘上不断翻滚,使茶叶烘烤均匀。待茶叶变黄,并发出焦糖香时,加上少量食油和盐。稍时,再加水适量,煮沸2-3分钟,就可将罐中茶汤倾入碗中待喝。

油盐茶因在茶汤制作过程中,加入了食油和油盐茶因在茶汤制作过程中,加入了食油和盐,所以,喝起来香喷喷,油滋滋,咸兮兮,既有茶的浓醇,又有糖的回味佤族同胞常用它来招待客人,也是家人团聚喝茶的一种生活方式。

二十布朗族的青竹茶

布朗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自治州,以及临沧、澜沧、双江、景东、镇康等地的部分山区,喝青竹茶是一种方便而又实用的饮茶方法,一般在离开村寨务农或进山狩猎时采用。

布朗族喝的青竹茶,制作方法较为奇特,首先砍一节碗口粗的鲜竹筒,一端削尖,插入地下,再向筒内加上泉水,当作煮茶器具。然后,找些干枝落叶,当作烧料点燃于竹筒四周。当筒内水煮沸时,随即加上适量茶叶,待3分钟后,将煮好的茶汤倾入事先已削好的新竹罐内,便可饮用。竹筒茶将泉水的甘甜、青竹的清香、茶叶的浓醇融为一体,所以,喝起来别有风味,久久难忘。

二十一纳西族的龙虎斗和盐茶

纳西族主要居住在风景秀丽的云南省丽江地区,这是一个喜爱喝茶的民族。他们平日爱喝一种具有独特风味的龙虎斗。此外,还喜欢喝盐茶。

纳西族喝的龙虎斗,制作方法也很奇特,首先用水壶将茶烧开。另选一只小陶罐,放上适量茶,连罐带茶烘烤。为免使茶叶烤焦,还要不断转动陶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茶叶发出焦香时,向罐内冲入开水,烧煮3-5分钟。同时,准备茶盅,再放上半盅白酒,然后将煮好的茶水冲进盛有白酒的茶盅内。这时,茶盅内会发出啪啪的响声,纳西族同胞将此看作是吉祥的征兆。声音愈响,在场者就愈高兴。纳西族认为龙虎斗还是治感冒的良药,因此,提倡趁热喝下。如此喝茶,香高味酽,提神解渴,甚是过瘾!

少数民族春节风俗 篇2

土家人吃过年夜饭后,各家都会燃起一堆木柴,大家围坐在一起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名叫“守田埂”,以表达他们对田地的热爱。

朝鲜族朝鲜族的年夜饭非常丰富,大大小小的盘子有七八十个,有的人家甚至达到上百个,其中占特殊位置的是“岁酒”和“德固”两种。

朝鲜族在吃年夜饭时有喝“岁酒”的习俗,认为饮用此酒可以辟邪、长寿。“岁酒”多在过“岁首节”前酿造,以大米为主料,配以多味中药材,是一种药酒,用于春节期间自饮和待客。

“德固”是一种汤饼,就是将大米面和好蒸熟后,捣成大黏团,再搓成椭圆形,切成薄片,倒入鸡汤和牛肉汤锅中,吃时再放些香油和紫菜,味美可口。

蒙古族除夕守岁时,一家人围坐在蒙古包内的火炉边,在向长辈敬献“辞岁酒”之后,饱餐烤羊腿和煮水饺。

达斡尔族达斡尔族生活在黑龙江和嫩江两岸,年夜饭是黄米蒸糕。初一一大清早,拜年的人们一进门就抢食年糕,借以祈愿生活水平年年提高。

侗族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活的鲤鱼,煎、炸、烧、炖后摆上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家人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有余钱余粮。

拉祜族每至除夕,拉祜族家家蒸糯米饭、舂糍粑。做两个特别大的糍粑象征着太阳和月亮,再做一些小的糍粑放在周围,象征着无数的星星,用来祝福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果实累累。

少数民族的春节食俗 篇3

蒙古族同胞称春节为“白节”,正月叫“白月”。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蒙古包内的火炉边,年轻人先向长辈敬献“辞岁酒”,然后全家饱餐烤羊腿和水饺。

满族同胞过春节时,家家要做血肠、煮白肉和酸菜汆白肉,主食除了高梁米、小米,最有特色的食品要数饽饽了。饽饽的品种很多,因季节不同,制法各异。春节时,做豆面饽饽,把大黄米、小黄米磨成面,加豆面蒸制而成,色黄、味香,食用时用油煎或蘸糖,香甜适口。过年时,除了饽饽,还要吃一顿辞旧迎新的鲜肉水饺。

白族人家,年初一大清早,全家老幼都要喝泡米花糖水,预示新的一年能过上花蜜般的甜日子。

藏族人在春节前夕,家家户户的老人都把麦粒、红豆、人参果、糌粑等食物精制成一个呈圆形的喜盒,插上五色纸花,摆在室内醒目的地方,祈愿吉祥如意。

维吾尔族的春节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的香喷喷的“普罗”(抓饭);用面粉、羊肉、洋葱等做成的“匹提尔芝达”(包子);用带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团抻成的“兰曼”(抻面);以及与汉族馄饨相类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尔”等。此外还备有多种民族传统糕点和小吃食品,如“艾西姆桑扎”(圆盘馓子)、“沙木波萨”(炸合子),“卡依克”(花色炸食)等等。

壮族同胞除夕这天,家家要杀猪杀鸡杀鸭,蒸制扣肉、粉蒸肉,制作叉烧肉、包粽子、糕点等美味佳肴。晚饭从下午4时左右就开始,菜肴相当丰富,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炖猪脚、炖整鸡亦不可少。大户人家一般分男女两桌,男的先喝酒后吃饭,喷香的大米饭是不可少的,需做出足够的米饭备初一食用,叫作吃“压年饭”,象征着富裕。

土家族的春节宴十分丰富,一桌酒席少则12个菜,多则36个,其中有一道是白萝卜和青菜丝共炒,寓意来着清清白白;还有一道菜是煮圆子,寓意全家人团团圆圆。

侗族同胞大年初一清早,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精灵的鲤鱼,煎、炸、烧、炖,摆上餐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族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布依族鸡肉稀饭是居住在云南省巧家县布依族人农历年三十和正月初一的节日传统食品。吃鸡肉稀饭的习俗,在族内因姓名不同也各具特色。如姓梁的,当鸡肉稀饭煮好后,要由一个青年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持木杆,在屋前屋后巡游3周后才能吃饭。

苗族有一个过年打糍粑的习俗,在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七八就要打糍粑。糍粑是用上等的白糯米用冷水浸泡后,控干水蒸熟,放入木槽或石槽内,用木锤打茸烂,再用熟油抹手后,用手捏成饼状,晾干后可炸、煎、烙、煮,也可现打现吃。糍粑不仅是苗乡的节日食品,而且是送亲馈友的礼品,新春佳节亲朋好友来往,都要互相送上几块。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精选 篇4

饮食习惯:北方的朝鲜族、回族、维吾尔族和南方大部分民族主食粳米,而傣、侗和水族等嗜食糯米。佤族、黎族竹筒饭,游牧民族常以青稞、燕麦等做成炒面;瑶、侗等族爱吃用油炒后泡开的茶叶加盐煮成浓汤,然后冲泡炒大米花和炒黄豆的“大油茶”;新疆少数民族将面粉、玉米或高梁面烘烤成馕,还特别喜欢吃“帕罗”,通常被人们称为“抓饭”。维吾尔族的烤羊肉串、朝鲜族的冷面和回族的炸馓子,也都各具特色。

我国某些少数民族还有忌食的习俗,如游牧民族忌食狗肉;藏族忌食鱼类;穆斯林忌食猪肉等,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习俗。

各民族还有很多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让我带你去认识一下他们吧!

满族信奉萨满教,男人留发梳瓣,妇女穿旗袍

朝鲜族能歌善舞,姑娘们爱荡秋千,小伙子喜欢摔跤角力。朝鲜族的传统食品有冷面、泡菜和打糕等。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忌食猪肉、动物的血和自死的物。男子喜欢戴白帽或黑帽。

壮族人喜欢吃腌制的酸食,有歌圩的习俗,铜鼓和壮锦久负盛名。苗族的吊脚楼、芦笙、蜡染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著名的彝族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广为流传。

土家族的摆手舞,它是土家族流行的古老舞蹈,古朴优美,生活气息浓厚。布依族腊染、侗族鼓楼

白族男女都包头,喜欢吃酸、冷、辣味食物,还爱喝烤茶。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区寺院遍布,曾有“妙香古国”称。

哈尼族有层层叠叠的梯田,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傣族竹楼别具风格,傣族信奉佛教,傣族人民能歌善舞,尤其是孔雀舞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深受我国各族人民的喜爱。

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地区。黎族人喜欢吃水饭。肉食用火烧或生腌,腌肉掺加米粉、野菜等,酸渍后长期保存。

蒙古有蒙古袍、蒙古包。喜欢吃牛羊肉和奶食品、喝红茶。维吾尔族男子穿的对襟长袍称“袷袢”,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楞小花帽,俗称“尕巴”。

哈萨克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木垒、巴里坤两个自治县,少数分布在甘肃和青海等地。

哈萨克族姑娘们的花帽上常用猫头鹰羽翎做帽缨,十分美丽。妇女们所戴的白布披巾绣有各种图案。哈萨克人热情好客。

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传佛教。藏族人身穿长袖短褂,外套宽肥的长袍,右襟系带,袒出右肩或双臂,两袖系于腰间。男子将发辫盘于头顶上,女子将发辫披在肩上。农区以糌粑为主食,喜欢喝酥油茶;牧区以牛、羊肉为主食。大部分不吃飞禽和鱼。献哈达是藏族一种独特的礼仪。哈达是特制的丝织长巾,一般分白、黄、蓝三色,在拜访谒见时双手献上,表达敬意。

云南少数民族著名节日趣味风俗 篇5

双胞节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有38万人口,双胞胎(三胞胎)却多达1200余对,为此,墨江被誉为“双胞之家”。从开始,每年的五一期间,“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便是世界各地双胞们的盛会。

墨江为何会有如此多的双胞,有很多的说法:有人认为,与那里的双胞井水有关;有人认为,与北回归线穿过那里有关;有人认为,与当地盛产紫米、爱吃紫米有关;也有人认为,与遗传有关……

每年的5月1日—2日来自世界各地的双胞胎们都会相聚云南墨江,领略当地的民俗文化、体验当地的民族风情、目睹双胞的巅峰对决、纵情哈尼的“抹黑”狂欢、享受当地的饕餮盛宴、邂逅墨江的生态天堂……

傣族泼水节

傣族的新年,云南各地的傣族,都以“泼水”的形式来庆祝,所以傣历新年,又称“泼水节”。“泼水节”是云南少数民族的数百种节日中,影响最广,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之一。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区,全州各地都有“泼水节”,其中尤以景洪市每年举办的“泼水节”规模最大,盛况空前。

“泼水节”一般从傣历新年的第3天(4月15日)开始。这一天彬彬有礼的傣家儿女,取来清洁的水,用树枝蘸取,互相泼洒,以示为您洗去一年的尘垢,祝福您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平安。现在的“泼水节“已演化成群众性的狂欢活动,“水花放,傣家狂”,人们提桶端盆取得水来,见面就迎头盖睑地泼下,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男女手中相互泼出晶莹明亮的水珠,还混合甜蜜的爱情。街市里、广场上到处见人们在相互追逐泼浇。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唱,空中朵朵水花四溅,大地一片欢声笑语,“泼水节”成了一个欢乐的海洋。

景洪市的泼水节期间,还举行极富民族特色的斗鸡、跳孔雀舞、傣族青年男女掷彩绣荷包、放高升以及在澜沧江里进行划龙舟比赛,放孔明灯等民族娱乐活动。

彝族火把节

云南的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都有共同的节日——火把节。彝族火把节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同时也是彝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

火把节古代又称星回节。关于星回节的起源,其说法各不相同:纳西族是为纪念一位保护人间五谷丰收而牺牲的天将;傈僳族是为欢迎诸葛亮南征而点燃火把前去驱散前进路上的瘴气,赶走猛兽;彝族是为除虫害、庆丰收。

每年农历6月24日至25日(阳历7月8日—9日),彝族人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弹着月琴、大三弦,吹着芦笙来参加火把节。

火把节的内容程序是:白天人们饮酒祝贺节日并进行摔跤、斗牛活动。武定县、禄劝告县等地的彝族还开展射箭、赛马、打秋千等活动。到了晚上日落夜黑,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就把事先做好的长约2米、直径约20—30公分的干松柱火把点燃。人们高举火把汇集在村头、寨边或广场上,然后在松林、田间奔驰,表示驱除虫害邪恶,以求丰收幸福。

每年逢火把节的晚上,从昆明到路南县石林风景区的中外游客有数万人至十几万人,每个人手持火把,与彝族人民汇集在石林风景区,把整个大地照得通红,形成灿烂耀目的火海。为给旅游者助兴,当地政府还在石林风景区组织放礼花,整个夜空五彩缤纷,使观者目不暇接。

白族三月街

云南大理三月街,相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开始历时一周左右的三月街,不仅是大理白族人民的物资交流盛会,而且是白族人民一年一度欢聚的节日。三月街每年都按时在苍山东麓、大理城西举行。这期间诸商云集,环货山积。各族人民都要把好的工艺品、土特产拿到三月街出售,把最优秀的文艺节目搬到三月街上演出,选最好的骑手参加赛马。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三月街的规模越来越大。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及几十个国家的外国友人参加这一盛会,在全国或云南亦属少见。

哈尼族长街宴

位于北回归线上的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是中国哈尼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哈尼族之间一直流传着吃百家宴的习俗,现在这种习俗已经成为墨江各民族共同的盛宴——长街宴。

长街宴据说是为了庆祝丰收。哈尼族根据自己民族的古历法,把农历十月当作岁首,新旧年之交没有固定的时间界限,而是选十月间第一个辰农日作为新年开始,也就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大年初一,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这一天,哈尼村寨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男女老少都身着节日盛装,姑娘们更是把这个节日当作是一年中的“赛装节”,都穿出最美丽的服饰;小伙子们则轮流敲击挂在寨边木架上的木鼓、芒锣,用悠扬的锣鼓声象征寨子更加富裕兴旺。

在庆祝丰收的时候,每个寨子都要都要在村寨中心摆上长长的酒宴,全村同乐,轮流喝酒,共庆象征他们团结和睦,吉祥幸福的节日。这种酒宴因在街心,故被人们称为“街心酒”,又因为这种酒宴以方桌连接而成,恰似一条长龙,又称“长街宴”。

景颇族目脑纵歌

目脑纵歌是德宏景颇族的传统节日,意思是“大伙跳舞”。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举行,地点主要在德宏州潞西市,节期四到五天。这个节日以规模盛大的歌舞为主要内容。

傈僳族刀杆节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是傈僳族传统的刀杆节。在刀杆节上,最吸引入的是所谓“上刀山,下火海”的表演。此外,当然也少不了大规模的歌舞。刀杆节在傈僳族聚居的地区都能见到,规模比较大的要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六库和保山地区的腾冲。

彝族插花节

插花节是云南楚雄大姚县境内彝族的传统节日,时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一般要举行3天,地点在大姚县昙华山。顾名思义,这个节日当然是以花为主。当地彝族同胞都会带上美酒佳肴,穿上节日盛装,手捧鲜花,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昙华山,兴高采烈地唱起山歌,跳起左脚舞,尽情欢乐,互祝吉祥。

苗族花山节

花山节,又叫“跳场”、“跳花”、“耍花山”、或“踩花山”,是滇东北、滇南—带苗族的传统佳节。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初七举行。云南永善县和屏边苗族自治县等地比较隆重,有时甚至达数万人。花山节以苗族的各种歌舞和其他游戏、娱乐为主。花山节也是苗族男女青年寻偶恋爱的重要机会。

瑶族盘王节

瑶族的主要节日“盘王节”,意在纪念敬献瑶族的始祖盘瓠以及喜庆丰收。逢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瑶族人民皆着节日盛装,敲响节日长鼓、吹起长笛、唱起山歌,欢庆三天三夜。节日期间主要活动项目有祭祀、对歌、击鼓等。

三朵节

这是纳西族祭祀本民族的保护神“三朵”而举行的盛大节庆活动,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和八月举行。节日期间,除在北岳庙举行节庆活动、纳西族都要在自家举行隆重的祭祀“三朵”仪式。此外,纳西族群众还要举行多顶文娱活动,到野外进行野餐等。

棒棒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纳西族传统节日“棒棒会”,这是一个竹、木、铁农具交流盛会,品种繁多,热闹异常。邻近各县的.农民,乃至大理、保山、西藏一带的农民和商人,都携带本地特产到集会上出售,然后购买所需物品,而丽江一带的农民也为备春耕购买农具和所需用品。

骡马会

于每年农历七月中旬举行,会期为一周,以交易骡、马、牛、羊等牲畜为主,还交流各地土产。大理、剑川、鹤庆、中甸、永胜等一带的农民都前来买骡马和丽江铜器,上市骡马上万头。会期举行的各种文娱活动,赛马、演戏等是最受欢迎的节日内容。

浴牛节

在云南省兰坪县的傈僳族中流传着一个传说:在古代时,牛生活在天上,过得十分舒适。后来它见到地上人间傈僳族吃苦涩的野果为生。心中十分不忍。于是在一年春天,背着天神,将藏在葫芦里的五谷种子洒向了人间,使人间开始有了五谷成长,傈僳族摆脱了饥饿的困境。天神因此发怒,把牛驱出天上,来到人间。傈僳族将其养在家中,但牛看到人们耕作劳苦,又主动出来拉动犁耙,帮助种庄稼。天神见人间生活渐渐美好,又放出冰霜、虫灾,进行捣乱、迫害。牛在耕作之余,为了保证作物成长,又上天与天神论理,不让各种灾害得逞,对傈僳族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因此每年农历六月初五日,这里的傈僳族人民也要过一个“浴牛节”。在这一天,不仅家家要给牛洗澡,并要煮一锅放盐的稀饭,用来喂牛。并由家中最年长的妇女向牛祈祷,希望它在天神面前,多多求情,免灾无害,庄稼丰收。

颂牛节

云南省西北山区的彝族黑话人支系,在每年立冬要过一个“颂牛节”,用以感谢一年来牛的勤劳耕作。到那时,人们用洋芋和萝卜分别制作黄牛和水牛的模型,以玉米穗作尾,养麦粒或玉米粒作眼,用麦穗尖做角,以养麦秸或玉米秆作腿,然后将制成的牛模型放入一个大簸箕内,置于牛神崖前的草坪正中。草坪周围竖12根松木,上边挂着有缀着养子、燕麦、玉米的红绸。由一个老歌手带领,人们牵来挂有红绸的耕牛,绕着簸箕踏歌而舞,歌颂耕牛的辛劳及精心饲养耕牛和获得丰收的农家。最后将牛模型和以养麦讲、燕麦炒面、玉米糕与切成段的燕麦秸所混合成的精饲料赠送给上述有突出成绩的人家,以奖励对耕牛的爱护和农业上的成就。获奖的主人,当场将得到的饲料喂牛,用彩线编成“牛轿”,载着牛模型,歌舞过寨。回到家中以后,将牛模型供干堂屋,作为传家宝物珍藏,充分显示了对耕牛的重视。

牛纳纳

优秀作文: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篇6

瑶族的礼仪

来到瑶族,你一定会受到这里人们的热情款待,因此这里的礼仪是你必须知道的吆!瑶族招待客人的典型礼仪是“挂袋子”和“瓜箪酒”。所谓的“挂袋子”就是你到一家里去做客,如果你把袋子挂在了这家的堂屋正柱子上,就表示你要在这家吃饭;如果你把袋子一直放在身边,吃饭的事情往往是不可能的。因此,去瑶族做客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袋子放在哪里呀!否则很可能会没有饭吃的吆!所谓的“瓜箪酒”是瑶家招待客人的秘制酒水,在吃饭的时候,主人会不断地给客人夹菜敬酒,这时客人不要拘谨,要开怀畅饮,这样主人才会感觉你看得起瑶家,心里会非常的高兴。

瑶族的食俗

瑶族的饮食习惯主要是以冷食为主,这样便于他们携带和储存。瑶族人比较喜欢吃虫蛹,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虫蛹。例如:蜜蜂蛹等等。瑶族人还喜欢喝酒,他们大都会自己家酿酒,因此来瑶族,一定要练好自己的酒量,不然你会被这里的人们灌醉的吆!如果说来到瑶族吃肉,那么你一定会吃到腊肉的,在这里腊肉是每家都有的菜肴。

瑶族的文化生活

瑶族人民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生后,他们喜欢讲一些民间的神话故事、民俗故事等等,瑶族还有各种各样的乐器和舞蹈。瑶族的乐器有铜鼓、皮鼓、独弦胡等等,在瑶族的各大节日里,主要是以敲击乐为主要的庆祝方式。其中他们最精彩的舞蹈是麓瑶族的舞蹈,这种舞深受当地人民的喜欢,如果有机会你也可以跟着他们尝试一下,感受瑶族的文化生活的多彩。

少数民族春节风俗 篇7

1 顺应论对文化专有项翻译的启示

西班牙翻译工作者哈维·佛朗哥·艾克西拉(Javier Franco Aixelá)于1996年提出文化专有项的概念。由于原文文本中出现的某些项目,在目的语读者的文化系统中不存在对应项目或者与该项目有不同的文本地位,因此这些项目在原文中的功能和涵义转移到译文时发生翻译困难。凡是目的语文化中的一般读者或者任何当权者觉得在意识形态或者文化上不可理解或接受的,就是文化专有项。艾克西拉将文化专有项分为专有名词(常规专有名词和负载专有名词)和普通表达。其中,常规专有名词有规律地遵从惯用的翻译规范,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专有名词只能使用一种翻译策略。负载专有名词的翻译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不过对其组成成分进行语言(或非文化)的翻译已成一种趋势。普通表达指专有名词以外的文化专有项,其翻译除传统的定译以外,还有重复、改写或音译。[1](P57-70)

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于1987年首次提出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这一概念。他于1999年出版的专著《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系统呈现了顺应论,标志着该理论走向成熟。[2](P66)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作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的特征。变异性决定(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可能选择的范围。商讨性指语言选择不是机械地作出的、或是按照严格的规则或固定的形式—功能关系作出,而是基于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进行的。顺应性则使人类能够从各种变异可能选项中做出商讨性选择,以满足基本的人类交际需求。这三个概念本质上是不可分割的,变异性和商讨性为语言选择分别提供了可能性和方式,顺应性则在此基础上以恰当的方式、在可能的范围内作出符合交际需要的语言选择,从而使语言交际得以顺利进行。语言使用和选择的过程是语境与语言结构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动态性与时间、语境、语言结构密切相关。作为交际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他们的认知心理状态、对事物的信念、对话题的兴趣等也都影响着顺应的动态性。在语境因素和语言结构因素的作用下,语言的使用(选择)更加灵活多样,使意义的生成成为一个动态过程。

译者对文化专有项不同译文的选择同样是做出顺应的动态过程,这种顺应根据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语言结构而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交际双方的需要。作为语言的转换过程,文化专有项的翻译必然涉及对目的语的重构,即译者对原语的语境、语言结构作出动态的顺应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顺应论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原语文化专有项在翻译过程中信息的缺失。

2 贵州文化专有项的英译现状分析

贵州拥有苗、布依、侗、水、仡佬等17个兄弟民族,他们共同谱写了浓郁古朴的民族风俗文化。这种文化个性彰显了独特的文化身份,所衍生的文化专有项正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保留的部分。笔者在各类资料上搜集到了一些相关的例子,发现某些译文存在一词多译、误译、漏译等现象。

2.1 一词多“译”

出现一词多译的文化专有项多为常规专有名词。因为它们有规律地遵从惯用的翻译规范,所以不同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因而导致一词多译的现象。

eg1吊脚楼

译文:the Miao(’s)pile dwelling/the Miao(’s)wooden housethe diao jiao lou wooden house/legged house(pavilion)/the Miao(s)village(houses)on stilts[3](P344)/stilted houses[4](P36)/Diaojiaolou[5](P41)

思考:吊脚楼为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利用山坡顺势修建的住房,属干栏式建筑。房屋下方竖立较长的木柱支撑。楼上住人,中为堂屋设神龛,两侧做卧室及安置火塘。楼下则堆放柴草、杂物及圈养牲畜。其译文Pile dwelling/legged house/village on stilts/stilted houses使吊脚楼的形象跃然纸上。比较而言,stilt展示了支撑建筑物高出地面或水面的桩子、支柱,符合吊脚楼的建筑特点。另,很多非洲、南亚、东南亚也有这种干栏式建筑,其结构、功能均相似,被称为stilt house[6]。笔者认为此处可遵从顺应论的观点,将吊脚楼翻译为stilt house。

eg2腌鱼

译文:Salted Fish[5](P149)/preserved fish in fermented rice withpickled chopped-red-pepper/pickled fish in Miao style[3](P353-354)

思考:腌鱼是苗族的一种传统食品,制作时选肥大活鱼剖开,除去内脏,撒上盐,再将用糯米饭和辣椒粉加水拌成的糟填入鱼腹。在木桶中按照一层糟、一层鱼的顺序摆放,将桶放满后盖上粽叶,以稻草密封,压以石块,一段时间后可食。腌鱼外观红润松软,食时醇香满嘴。译文Salted Fish采用直译的方法,但未能彰显其独特的腌制工艺。译文preserved fish in ferment-ed rice with pickled chopped-red-pepper采用直译加注法,注释详尽,更实用于书面介绍性文字中。相比之下,译文pickledfish in Miao style将腌鱼的特点简洁地呈现出来,顺应英语读者的接受心理。

2.2 误译

译者对原语文化专有项的理解不当,容易生硬地套用归化策略,将之全盘复制或移植到英语文化中,人为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顺应论为,语言的变异性使语言选择有了可能,商讨性则保证了语言选择不是机械地严格按照规则、或固定地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而是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的基础上来完成,顺应性使得语言选择具有灵活性,满足了交际的需要。前二者是顺应性的前提,顺应性则是最终保证交际成功的语言特性。

eg3在贵州安顺西秀区以及平坝县、镇宁县一带,居住着20余万特殊的汉族人,很多消失已久的汉族风俗在这里依然存在;很多我们已经不熟悉的中古汉族文化,在这里呈现出最常态的场景;在这里,六百年大明帝国军魂仍在,六百年石头古堡犹存,这就是屯堡。

译文:In Xixiu District of Anshun as well as Pingba County and Zhenning County there reside more than 200000 special Han people.Here,we can trace many Han folk customs that disappeared elsewhere long ago and here we can trace Han cultures of the medieval times unfamiliar to us today.It is here that we can experience the military soul of the Ming Empire 600 years ago as wellas the ancient military outposts built with stone 600 years ago.[7]

思考:原文中“中古汉族文化”这一表达属于文化专有项中的普通表达。中古时期系历史学名词,专指世界范围内5-15世纪末的历史。西方历史的中古时期又称为中世纪,即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土耳其灭亡东罗马帝国。而中国的中古时期则指南北朝到明朝这一段时间的历史。[8]译文将中国的中古时期翻译成medieval times。但是笔者通过查阅各类英语词典,发现medieval一词的解释为of the Middle Ages(about AD 1100-1500)(中世纪的、与中世纪有关的)以及very old or old-fashioned(陈旧的,含贬义)。不难看出,两个解释并不适用于“汉族文化”这一概念,违背了顺应论的出发点。笔者建议将medieval一词替换成archaic(古时的,so little evolved from or characteristic of an earlier ancestral type),避免将中西方不同的历史背景混淆视听,从而引起西方读者的误读。

2.3 漏译

翻译原作的方式可分为全译、摘译和编译等形式变体。全译即用目的语完全翻译出原文的所有内容。摘译则只根据需要摘取部分有关的内容进行翻译。编译则要求译者用凝炼的语言和较小的篇幅再现原作的核心内容,而非全部内容。笔者发现,在对贵州文化专有项的翻译中,有很多文字说明内容都被省略了。可是某些被省略、疏漏的内容,对于介绍、宣传贵州独特的民族风俗文化是极其重要的。所以,这种现象并不属于摘译或编译,而是漏译。

eg4西江千户苗寨

译文:Households[5](P115)/Xijiang Miao Village with a Thousand Households[9](P1)

思考: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在清朝咸丰年间(1729年)西江千户苗寨有600多户,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1040户。据2005年的最新统计,西江千户苗寨现共有住户1258户,人口5326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8]译文Xijiang仅仅将其简单地进行音译,漏译了“千户苗寨”这一重要的文化信息,是一个严重的疏漏。译文Xijiang Village where live one thousand Miao Households中Miao这一重要信息略微后置。从顺应论的角度看,译文Xijiang Miao Village with a Thousand Households较为符合读者的认知心理,也完整地传达了其文化信息。

3 结束语

从顺应论的角度来看,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作出动态顺应的过程。语言的翻译实际上是文化的翻译。正如动态性是顺应论的核心一样,动态顺应也被视作是动态文化语境顺应模式的核心。贵州丰富的文化专有项在英语文化中几乎没有对等的现象。在翻译这些文化专有项的时候,由于不同译者的理解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出现了一词多译的现象。有些译者为了关照英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和认知能力,完全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将其生硬地删除、移植或复制到英语文化中,导致误译、漏译现象的发生。译者作为跨文化交际中的协调者,在面对原语、目的语不同的文化语境时,应本着宣传原语文化的宗旨来翻译文化专有项。只有当保证原语文化信息的完整、扩大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才真正符合“动态顺应”的策略。

摘要:文章从顺应论出发,分析贵州文化专有项的英译现状,以期加深英语读者对贵州文化专有项的了解。

关键词:顺应论,文化专有项,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参考文献

[1]Aixelá,Javier Franco.Culture-Specific Items in Translation[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96.

[2]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4]王志云,杨梅,田婷.实用贵州导游英语手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5]戴文年,杨民生,冒国安.贵州少数民族风情图鉴[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6]维基百科[OL].http://en.wikipedia.org/wiki/Dong_people.

[7]黔途网[OL].http://www.chiyou.com.

[8]百度百科[OL].http://baike.baidu.com.

[9]潘年英.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指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赫哲族民族风俗研究 篇8

关键词:赫哲族 鱼皮衣 鱼皮画 萨满 乌日贡

前言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各族人民在祖国大地上自强不息、团结拼搏、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我国各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不断增进了解、深化友谊、建立坚不可破的感情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一个民族的历史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也承载着这个民族的发展和未来。我们始终牢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继承和弘扬少数名族优秀文化,凝神聚气,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在中国,赫哲族是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只有四千多人,但是它有着丰富的文化、民族艺术和独特的风俗,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熟悉他们的人是少之又少,就算是在东北恐怕也有很多的人不知道这个少数民族。这是一个勤劳的民族,他们以捕鱼为生。经过几次的车程周转我终于到达了这个赫哲村落滓街口和抚远,这个少数民族村落坐落在黑龙江畔上,这个村落布满了赫哲文化的气息。赫哲族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和独特的风情,这里的人们以前穿鱼皮、住桦皮屋、坐狗拉爬犁。他们的婚俗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新娘出嫁要坐彩船或彩橇。这里的人们没有门当户对的观念,不大讲究贫富之分。

鱼皮衣裤是赫哲族早年的服装,当我第一次亲眼看到这样的服饰我感叹万分,做这样的一套传统服饰非常的麻烦做法也是十分的讲究。这种衣服的样式有点像旗袍,但是做工很大气没有旗袍那样的曲线,关于对鱼皮衣服的记载大概流传了两千多年,至今赫哲人民在重大的场合,依然会穿着着鱼皮服饰出场。

在赫哲族博物馆里,除了陈列有鱼皮制作的衣裤外,还有珍藏着一套新中国初期征集到的赫哲族上层妇女的古老服饰,这套衣服有帽子、披肩、衣服、腰带、裤子,色彩鲜艳夺目。上面的图案花纹就是用鱼皮制作的,用丝线精心绣上去的,将鱼皮细条图案盖住,使五光十色的花纹凸出隆起,别具一格。帽子呈圆形,顶上有一个毛领,上面绣着波浪纹和云彩纹。这套华丽服饰的制作反映出赫哲族人们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缝纫技艺。

在赫哲族的饮食文化中,人们是以鱼兽肉为食的,他们吃鱼的花样较多,杀生鱼就是其中的一道名菜。赫哲人不仅喜欢吃杀生鱼,就是招待亲友和客人,也是以此菜为敬。现在人们到街滓口的赫哲乡去旅游都会品尝这道菜,除此还有好多的鱼菜,勤劳的赫哲人除了吃新鲜的以外,还把鱼兽肉加工成鱼干,肉干等。

还有赫哲人民的早年占老居住形式很有意思,叫做“昂库”和“地窖”—种叫做是穴居式的较为固定的住所,—种是可以临时移动的住所,还有两个叫做“马架”和“鱼楼”,有“马架子里暖又热,鱼楼里有吃喝”之说。

在街津口的几日我知道了为什么当地的狗会很多。在以前,早年赫哲人民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狗橇,就是狗拉的雪橇,这是一种冬季的通讯、拉物的常用工具,除了狗橇,还有用牛、马拉的雪橇,称为爬犁。夏天则用船作为交通工具,赫哲人叫他们为“桦皮船”和“快马子”,有“坐桦皮船下江叉鱼,乘快马子漂江过海”之说。船是赫哲族渔猎生产中的主要工具之一,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

赫哲族是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也有着独特的礼仪,最重要的礼仪就是“敬鱼头”,还有着“请客敬鱼头,敬神供鱼头”之说。赫哲人对客人是十分热情的,热情到会让你感觉到不好意思,以礼相待。每逢来客必留下来饮酒、吃饭。上菜时,先把鱼头给客人吃,以示尊敬,这种礼仪一直延续至今。而现在到赫哲族人家去做客,上桌的全鱼,鱼头对着客人。主人用筷子点点鱼头,示意让客人先吃,等客人先动筷子了,别人才能吃,这种礼仪就是表示对客人的敬意。

在以前的年代赫哲人民捕鱼后用木刀剥鱼,将鱼皮剥下来放在板子上平晒,晒干后的鱼皮没有了韧劲再用木槌鱼皮,再用独特的熟皮工具有亥日坎、库恩库和克车库,就是木槌和木铡刀等传统工具,使鱼皮熟软接下来就是用玉米面揉制,目的是将鱼皮的油脂揉没,最后就是缝制鱼皮衣了。正因为鱼皮抗刮抗磨,赫哲人民的服装、生活用品、玩具、装饰品等等都是用鱼皮制作的,鱼皮在赫哲族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难以尽数。

既然这鱼皮衣是赫哲族的代表,那就不得不说说这江畔里的鱼了,鱼贯穿了赫哲族的吃穿住行。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并流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而和赫哲族联系最为密切的就是大马哈鱼,因为鱼皮服饰大都是用大马哈鱼制作的。大马哈鱼是洄游性的鱼类,在每年的秋季会逆水而上,产卵地正是赫哲族生活的位置,应时来,产量大,由此勤劳聪慧的赫哲人以大马哈鱼为主体,维持自己的生存。

当日我被这里的景色吸引住了,江边的空气很好,江面宽广,隐隐还能看到几只打渔的船只,街上的店面卖的是民族特产如鱼皮画和鱼骨画。我来到了一位民族艺术家孙玉林的家里,看到满屋的鱼皮艺术品,非常的震撼。没想到鱼皮还能做出如此令人惊叹的作品,我在此停留了三个小时,和这位民间艺术家探讨了好久。这里的人民很淳朴,孙先生见我对这些很感兴趣,就和我说了关于赫哲族的很多故事。他说这里人民以前都是靠打渔为生,风雨无阻,鱼很多,船只也很多,日子过得也很艰难,现在虽然日子过得好了,但是江里的鱼越来愈少,船只也少了,现在也不是完全靠打渔为生了,也耕田,经商,卖鱼皮画和鱼骨画,也都现代化了。由于现在的污染太严重,江水也越来越浑浊了,江面有时都是绿色的,现在有禁捕的时期就不能像以前那样生活了。现在的鱼皮衣的制作来源都不是江里的鱼了,他说现在的鱼皮都是从日本进口成品回来自己加工的。

赫哲族可以说是一个宗教民族。早年,赫哲族人们信仰萨满教,认为万物有灵,自然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如果有人得病,就会请萨满师跳神治病、击鼓驱魔,如果在战斗中就戴上神帽、扎上神裙,手拿神杖或神刀,在病人的头上或者身上刮刮以示赶鬼,并在屋子里乱砍乱吹,口念咒语,满嘴念叨着。萨满没有专职的,都是业余的,平时萨满和别人一样参加劳动,以渔猎为生,参加集体活动。赫哲人信仰萨满时间很长,从古代一直延续到近代。现在,随着文化水平和科学知识的提高,萨满也就自然消亡了。

在过去,赫哲族的人们信仰萨满,是信神鬼的存在,人与神之间想方设法沟通,有些人声称有通神的能力,能得到神的帮助,用神法能知道神异的现象,赫哲人们认为萨满是医治百病的能手。

对萨满的情况记载比较详细的,要数20世纪30年代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书中记载了萨满的服饰、职能、跳神方法和所称呼的神名等。赫哲人的萨满职能归纳起来有六个方面:一是为为患者跳神治病;二是春秋两季跳鹿神,为男女老少消灾免祸;三是为无子女的人跳神求子;四是主持全村的祭神仪式:五是为死者送魂;六是为人们判断吉凶祸福。萨满的传承,是由上一代的萨满假托神灵来选拔的,神灵让谁当谁就当,不当就是有祸有灾。

赫哲族人们有这自己民族独特的节日,有鹿神节、烧包袱、乌日贡。“乌日贡”是赫哲族的民族节日,其含义有欢庆、吉祥之意,每隔四年举行一次。

这里有赫哲族自己的艺术博物馆记载他们的生活,有丰富的珍贵鱼类标本、渔具、原始的住所、萨满宗教、服饰、书法、绘画、图腾、语言、歌曲、乐器、艺术品等等。

为了让赫哲族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走出全国走向世界,我们应发扬该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艺术,扩大旅游文化产业,对民族文化产业继承和创新,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让越来越多的人来了解赫哲族的文化。

致谢

上一篇:四年级语文错题集下一篇:突破自我特训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