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基础(精选8篇)
2.为什么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复方研究的关键问题?
3.为什么对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有利于阐释中医药理论?
4.为什么对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可搭建中西医结合的桥梁?
5.为什么说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必经途径?
6.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可促进中药的哪些相关学科的发展?
7.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对中药药剂学的影响如何?
8.举例说明中药复方配伍理论的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9.为什么说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既要重视有机成分,又要注意无机成分,更要关注化学成分的物种形态?
10.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对中药复方有效部位的提取有何意义?
11.属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定性分析研究主要有哪些?
12.为什么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既不能一味强调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又不能单纯追求化学成分?
关键词:高职,中药,药用化学基础,实验教学
一直以来,对高职教育的定位是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技能与应用,即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重点要求学生要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能够适应岗位,对于理论知识的要求只是“必需,够用”的程度,强调的是专业技能的培养,所以为了实现目标,现阶段高职类院校对于课程的改革力度主要在于加强专业课程,减少基础课时,加强实验课时比例,减少理论课时,强化实践课时的比例。
《药学化学基础》是中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相关实验课程是中药专业的一门基础实验教学课程。根据亳州地方人才需求报告及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了中药专业《药用化学基础》教学计划的内容,该课程主要包括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教学内容。《药用化学基础》实验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化学基本实验技能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药用化学基础》相关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方法。使学生基本具备的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学生后续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及以后岗位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本文就我院现阶段在《药用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对今后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谈一些认识和建议[1]。
1 用化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前的状况
1.1 实验内容单一,完整性不高
处于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越来越倾向于专业课程,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在总课时被压缩的情况下,专业实习和专业实践课的比例在增大。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高职专业课程建设使得基础课程的理论和实验都在减少课时,即实验开设数量的减少。而为了保障学生基础技能的掌握,大多数实验都是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较为枯燥,与专业课程的联系也不是太紧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较差,学习效果自然不佳[2]。同时,由于学时数和实验场所的限制,实验的完整性往往受到影响,通常只是从一个实验中抽出关键的几个操作让学生进行,很多基础的过程如样品试液的配置、标准溶液的标定往往是实验员提前完成,学生仅仅需要进行实验的关键操作。而且学生的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往往是试验结束后再回去进行处理和分析。造成很多学生缺乏严谨的试验态度,在实验课上课不用心,回去后对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进行抄袭。这样试验课程结束后,也没有掌握实验相关的技能,更没有培养成严谨的试验精神和实验习惯。
1.2 学生基础薄弱,基础技能欠缺
《药用化学基础》实验是中药专业学生入校第一门实验课程,对学生基础的实验操作技能、严谨的实验精神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非常重要。然而,随着高考改革与自主招生的实施,目前学生的化学基本技能普遍基础较差,有的甚至在高中或中专阶段完全没有接触过化学实验的相关操作,而部分文科生更是连基础实验仪器都不认识。同时,学生对化学类基础实验对专业课程技能的培养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学生对《药用化学基础》实验学习重视不够、兴趣不浓。基础的薄弱使得学生对仪器的使用操作不规范,而在实验课程中,学生为了更快地得到实验的结果,往往会忽略方法和仪器的正确使用,到了实验数据处理时才发现过程出现问题,由于时间原因,又往往难以重新实验。而两次实验间的时间间隔又较长,导致同样的问题反复出现出现,学生始难以规范实验仪器的操作,进而养成不良的实验习惯。
1.3 实验场所不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低
近几年高职院校发展较为迅速,但招生人数增多带来了,试验场地和指导教师数量的不足,我院大一年级一般有600余人需开设《药用基础化学》,但仅有3间实验室。通常一次实验课有20甚至30名学生,而实验指导教师只有一人。由于实验室条件限制,往往2~3名学生一组进行试验,一般在一次实验课时内仅能保障每名同学轮流做一次实验。所以往往仅开设验证性实验,很少有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即便有学生因实验结果不佳想要重新实验,也没有相关场所和机会。所以实验课往往成了简单的完成试验任务,更有学生仅围观,不愿动手的情况。学生的主观意识不强烈,甚至有实验课程结束,相关仪器的使用仍然不会的情况发生。
2 高职中药类高专《药用化学基础》的实验教学的改革思路
2.1 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高职教育是技能性教育,基础技能的掌握和严谨的实验态度、习惯对学生后续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药用化学基础》教学大纲的修订,来适当增加实验学时数量。学生的技能培养是逐步进行的过程,需要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来掌握的,因此实验课程的学时数必须得到保障。
在实验课时足够的同时,实验的内容和实验类型也应当多样化,在保障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的基础上,应当适量添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尽量能与后续专业课内容相衔接或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关能动性,进一步增强实验教学的效果。
针对《药用化学基础》所需掌握内容,将实验课程分为四个阶段第1阶段由实验室安全入手,通过对实验室安全制度和学生实验守则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熟悉和掌握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和实验室安全问题,是学生学会常见实验事故的处理办法,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试验态度和习惯;第2阶段为常用基本仪器、基本操作的练习,如电子天平、移液管、滴定管的使用;标准溶液的配置。主要是强化学生的基础实验技能,使学生能够达到“标准、熟练”的程度,为后续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打下基础;第3阶段是定量分析阶段,主要为定量分析操作,通过实验的操作及数据的记录、处理,在培养定量分析测定技能的同时培养严谨的试验态度。第4阶段是综合性、设计性试验,通过综合性、设计性试验,设计贴近生活的实验(如酸碱滴定之食堂白醋醋酸含量的测定),在进一步强化实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的创新精神。
2.2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药用化学基础》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保障学生的学习的效果,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动手,教师指导”的教学思想,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确保学生实验前进行预习,通过改变实验教学的步骤,指导教师不在提前准备实验所需用品,改由学生抽签在指导教师指引下完成实验准备工作,这样的安排需要学生必须提前进行允分的预习,对实验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
在调动学生实验预习的同时,指导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实验操作指导,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过程,尽量监督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来独立完成实验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懂得仪器的使用,掌握试验方法和技能。在试验完成后对学生的实验数据要进行逐一审核,对数据记录及结果计算中的不规范的地方要及时提出,要求学生认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精神。
在教学手段上,为了增强实验技能讲解的直观性,实验指导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用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方法,并在现场使用实物进行演示。通过实验视频教学或实验指导教师现场的标准操作演示,让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有一种直观的认识和感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和掌握仪器操作。并尝试建立药用基础化学实验演示影像库[3],对于些有毒的、危险的在实验室无法真实开设的实验,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2.3 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的改革
一直以来,在高职教育中,基础类课程实验往往独立开课,但实验成绩一般不单独列入成绩单,所以考核一般不是很严格,基本上都能及格,所以,对学生而言实验课程做得好不好都是及格,另外因时间和场地原因,实验考核即使有操作部分,也往往只是占据实验考核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是平时考勤及实验报告,所以实验考核的不严格也是学生学生对于实验课程不够重视的原因[4]。所以,采取严格的、科学的实验考核方式不仅能够检验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也是促使学生认真做好实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精神和良好的实验习惯的有效手段。
为了让学生能够重视实验课程,我们采取了理论课成绩与实验课成绩相结合的办法,在《药用化学基础》这门课程中,课程的成绩由理论课程成绩(期末考核),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组成,三项成绩的比例为4∶3∶3,三项成绩共同构成课程成绩,任何一项的成绩的短板都将面临课程成绩的不及格。其中实验成绩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课程考勤,占总成绩的20%;(2)实验课操作及实验报告,占总成绩占20%;(3)技能考核,占总成绩占60%。为了加强学生的技能掌握,技能考核部分包含了基础的溶液配制、酸碱滴定、实验数据的处理等5项基本技能,根据实验的内容确认各步操作分值及考核所需时间。在考核时,学生5人一组进行抽签,进行不同的实验操作,每名监考教师负责监督2~3名学生,观察学生的操作并现场进行打分。实验指导教师在根据学生的技能考核与日常表现,汇总实验课程成绩交给理论课教师。虽然考核时间较长,所需指导教师较多,但我们在最近4年还是实施了同样的考核方式。事实证明,在成绩的压力下,学生的技能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升。
2.4 分开放实验室,实行考前技能指导
开放式的教学能为学生提供自主的实验环境,提供弥补、练习和巩固的机会,并可将科学研究渗入基础化学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虽然开放式实验教学是当前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但开放式实验对学校实验条件及师资力量的要求较高,一般学校短时间内很难提供相应的保障。为了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自主的实验氛围,对实验技能进行巩固和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采取实验室部分开放的方式,在实验课程结束后,为学生开放一段时间实验室,并安排相关指导教师,学生可以按班级预约时间,在指导教师的陪同下对实验技能进行练习,同时可以进行一些允许的课外实验。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得到能力的提升。
3 结语
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改革,《药用化学基础》的实验教学改革已取得了初步的成绩,学生实验技能考核的合格率也在逐年递增,说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确实得到了提升。上述内容是我们在《药用化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思路和尝试,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创新能力,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不断完善。同时,也需要学校加大师资及保障工作,已解决学生多,实验室少、指导教师少;实践考核重复多,考核项目少、实验室开放少的情况。为进一步的实验教学改革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建华,许小青,汤峥.高职药学专业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0,26(10):85-87.
[2]曾平莉,王东.药学类《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4):87-88,94.
[3]冯丽娟,李先国,毕彩丰.探究式学习方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科学,2010,13(3):185-187.
[4]章结兵,任秀彬,汪广恒,等.高等学校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思考[J].山东化工,2014,43(5):179-180.
【关键词】中药化学 教学改革 理论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038-02
一、引言
中药化学其实质上是结合中医药理论体系以及临床用药经验,以中药材和饮片、中成药、中药提取物等做为研究对象,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来研究其中药化学成分为主要内容的一门中药学专业课程。它对培养中药学专业知识及综合运用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自身的重要性就促使对其教学观念必须要更新,改进其具体的教学方法,改变其传统的教学方式,才能够为学生构建出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开放的的学习环境。提升其对中药化学理论教学内容的吸收,提高中药化学理论教学的质量。将中药化学的理论教学有机融入到了实践教学之中,真正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如何提升中药化学的理论教学方式
1.优化与采取多样的多媒体教学措施。多媒体教学措施的引入,对于中药化学的理论教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有效的利用教学时间、提高其教学实际效率;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高其实际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使用多媒体将相关的教学提纲与指示性标题罗列出来,进行重要性的讲解与展示。并配以实物图片,使之与课堂板书相结合起来,实现了最大程度上理论教学效果的优化。
2.精编讲义,精选内容。中药化学的理论教材版本繁多,理论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排除教材对理论教学的制约,对实际的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反复的选取。择其具有代表性,重点性的理论内容进行编定使用。当然,需要注意,这种精编与强化,并不是单纯的删减,而是结合相关的基础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教学整合。
3.整合理论内容,突出重难点。这其中应该包含中药化学理论教学的一般方法和共性知识。如主要类型的成分结构、特征、分类、性质以及鉴定和解析方法等。因为现行的中药化学理论教学内容体系普遍存在着知识点交叉重合的现象。为此一定要将其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突出为基本知识、各论知识和应用知识,从而大大提高其教学时间利用率。在中药化学理论教学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主次分明,围绕重难点展开教学。大纲,对于需要重点讲授和分析的内容,要列出其规律性,便于学生记忆。
4.理论教学中的启发性。它具体是指学生在带有启发式的引导下,主动去获取,记忆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中药化学理论教学内容中的启发式教学,在其形式上主要包括举例吸引、提问解疑、序列剖析、比较鉴别、强化记忆、视听融合、归纳小结等类型。只有以此进行的启发式教学才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既可以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主体地位,又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对实际理论教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5.注重理论教学的交流。中药化学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师生交流格外重要。因为它与其它专业课程相比,最大难点在于学生对已学理论的综合应用。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在相关的讲授课内容上要有主体性的思路,还要有依据的及时调整讲授内容和方法。否则,极易导致部分学生因缺乏师生交流而跟不上思路,无法达到所要求的理论教学效果。
6.灵活运用教学语言与形式。理论教学的基本工具和主要载体也是语言。在中药化学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语言是理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形式之一。风趣幽默的语言不但可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在运用教学语言时,需要做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同时,还可以巧妙的配合一些手势和肢体表现。使学生能够如临其境,从而轻松、愉快地学习。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唤起学生们的想象力,促使他们进行相关的思考。
7.注重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性。要开展好中药化学理论教学,首先就要牢固的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特别是在涉及中药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时,更是如此。如酸碱理论、溶解性与各种色谱填料分离原理等知识。通过对这些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复习和应用,可以在增强学生相关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起对基础知识的综合掌握与运用能力。其次,中药化学理论教学的内容是依据于中药药理做为基础的,与各个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紧密。所以在实际理论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当的扩展。
中药化学理论教学本身也离不开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化学学科。实质上,它正是这些基础化学学科的进一步升华。因此强化相关基础化学学科的知识,对中药化学理论教学本身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在中药化学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密切关注它与各门专业基础课程的关联性。这样既有利于理论教学的开展,又有利于学生相关专业知识的巩固复习。如在讲述游离型生物碱——麻黄碱时,引申出麻黄汤方剂及其现代中药药理学知识。
因此,在中药化学的理论教学方面,在重视其教学方法的同时,更多的要强调融会贯通的学习方法,粗细结合的学习程序。从而为学生真正理解中药化学理论教学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8.对理论性知识点的归纳。中药化学理论教学的内容丰富,知识点较多,比较枯燥难学。这就要求我们要尽可能的对其理论性知识点进行归纳。即对同类之间或不同类之间进行比较,归纳出异同点,掌握其规律,抓住其本质。如在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学习中,碱提酸沉法就是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醌类、黄酮类、香豆素类化合物都可以使用。但其作用的机理明显不同。醌类、黄酮类化合物因常具有酚羟基,显弱酸性;而香豆素类化合物中只具有内酯环。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讲授过程中注重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也可以利于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掌握。
三、中药化学理论课程考核体系改革对其理论教学的影响
中药化学理论课程考核体系改革对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是具有一定影响的。传统的考核体系主要是两个部分:理论知识考试和验证性实验。现在的中药化学理论课程考核体系,在不改变其基础理论评分比例的前提下,改变了传统考核中单纯考核记忆能力的考试方法,转而以重能力、求创新做为新的考核方法。通过这样的中药化学理论课程考核体系的改革,充实了中药化学理论教学的内容,完善了学科教学的体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体现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伴随着中药化学理论教学的迅猛发展,中药化学理论教学在其实质上也是在不断的增添着新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去坚持学习中药化学理论,并对其新的发展、新的动态要积极的予以学习和研究。唯有如此,才可以实现对中药化学理论教学的真正掌握和运用。
参考文献:
[1]曲扬,王丽娜,窦德强. 先行组织者教学理论在中药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7:148-150.
[2]刘梅. 中药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西北医学教育,2010,03:531-533.
[3]李良波,黄荣韶,甘凤琼,张平刚,李正文. 农林院校中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大众科技,2014,06:175-176.
(1)树脂酸(resinacids) 是属于大分子量、构造复杂的不挥发性成分,常具有1个或几个羟基及羧基,能溶于碱性溶液形成肥皂样的乳液,它们大多游离存在,如松香中含有90%以上的树脂酸(松香酸),是二萜烯的酸类,乳香中含有大量乳香酸,是三萜烯酸类。过去树脂酸是制造肥皂、油漆工业的重要原料。
(2)树脂醇(resinalcohols) 可分为树脂醇和树脂鞣醇二类。树脂醇(resinols)是无色物质,含醇性羟基,遇三氯化铁试液不显颜色反应;树脂鞣醇(resinotannols)分子量较大,含酚性羟基,遇三氯化铁试液则显鞣质样蓝色反应。它们在树脂中呈游离状态或与芳香酸结合成酯存在。
(3)树脂酸(resinesters) 是树脂醇或鞣醇与树脂酸或芳香酸如桂皮酸、苯甲酸、水杨酸、阿魏酸等化合而成的酯。芳香酸在树脂中亦有游离存在的,这些存在与树脂中的芳香酸,通称为香脂酸,它们多数是香树脂中的主要成分,有能与氢氧化钾的醇溶液共煮则皂化的性质,常是代表树脂生理活性的成分。
(一)通性
1.大多数挥发油无色或淡黄色。均具特殊气(多为香气)与辛辣味,一般在室温下可挥发。
2.极大多数挥发油比水轻,仅少数挥发油比水重,如丁香油、桂皮油等,一般在0.850~1.180之间。
3.挥发油难溶于水,能完全溶解于无水乙醇、乙醚、氯仿、脂肪油中。在各种不同浓度的含水乙醇中可溶解一定量,乙醇浓度愈小,挥发油溶解的量也愈少。挥发油在水中能溶解少量而使水溶液具该挥发油特有的香气,医药上常利用这一性质来制备芳香水与注射剂,如薄荷水、鱼腥草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等。
4.各种挥发油均具一定的旋光性与折光率,折光率是挥发油质量鉴定的重要依据,一般挥发油的折光率都在1.450~1.560之间。
5.挥发油是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的混合物,故多数无确定的沸点与凝固点。
6.在低温时,挥发油中常可有固体物质(为油的组成之一)析出,如薄荷油中析出薄荷醇,桂皮油中析出桂皮醛,樟油中析出樟脑等。
(二)化学组成:挥发油为多种类型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中有脂肪族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但更多为萜类衍生物,兹分述如下:
1.脂肪族化合物:有烃、醇、醛、酮、酯等,广泛存在于植物特别是水果中。如正丙醇、辛醛、醋酸乙酯、甲酸、辛酸的乙酯等。
2.萜类(terpenes)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大多为异戊二烯,具有(c5h8)n的通式。c10h16称为单萜类,c5h24称为倍半萜类,c20h32称为二萜类,由6个或8个异戊二烯组成的化合物分别叫三萜类和四萜类,由更多异戊二烯组成的化合物叫多萜类。挥发油中的萜类主要为单萜与倍半萜。多萜类在挥发油中并不存在,而为某些树脂、色素、橡胶等的成分。挥发油中的萜类化合物可以含氧或不含氧。对于大多数挥发油来说不含氧的烃类成分虽占大量,但多数无佳适香气因而不是重要成分。含氧衍生物有醇、醛、酮、醚、酸、酚、酯等,含量虽较少但大多具有优异芳香气,是挥发油中的重要成分。
由于双酯型生物碱的毒性剧烈,在使用乌头、附子或含有它们的方剂、中成药时,进行限量检查很重要,常用色谱检识方法或异羟肟酸铁反应。
多缓冲纸层析可以快速鉴别双酯型生物碱和醇胺型生物碱。当用苯-正己烷(1:1)为移动相时,双酯型生物碱在ph3缓冲带停留,而醇胺型生物碱在停留在原点。
1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超临界流体是指其温度与压力均高于其临界温度与临界压力的流体。SF的密度接近液体, 而扩散系数和粘度则接近气体。因此SF萃取的能力取决于流体密度, 很容易通过调节压力和温度使CO2与萃取物迅速分为两相 (气、液) , 达到迅速地、选择性地提取中药中有效成分。可作为SF的一般为低分子量的化合物, 如H20、CO2、C2H2、NH3、N2O等。目前最常用的SF物质是CO2。超临界CO2萃取法与传统提取方法相比, 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在近常温的条件下提取分离, 几乎保留产品中全部有效成分, 无有机溶剂残留, 产品纯度高, 操作简单, 节能等。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对于提取分离挥发性成分、脂溶性物质、高热敏性物质以及贵重药材的有效成分显示出独特的优点, 但SCFE设备属高压设备, 一次性投资较大, 运行成本高, 因此这一技术目前在工业生产中还难以普及。
2 半仿生提取法
半仿生提取法是指从生物药剂学的角度, 模仿口服药物及其在胃肠道的转运过程, 采用一定p H的酸水和碱水依次连续提取, 其目的是提取含指标成分高的活性混合物。它与纯化学观点的“酸碱法”是不能等同的。又因为此种提取方法的工艺条件要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实际, 不可能完全与人体条件完全相同, 仅“半仿生”而已, 故称“半仿生提取法”。这种提取法的特点是可以提取和保留更多的有效成分, 能缩短生产周期, 降低成本。
“半仿生提取法”能体现中医临床用药的综合作用特点, 符合口服给药经胃肠道转运吸收的原理。但目前这方法仍沿袭高温煎煮法, 长时间高温煎煮会影响许多有效活性成分, 降低药效。为此有人建议将提取温度改为近人体的温度, 并且引进酶催化, 使药物转化成人体易吸收的综合活性混合物, 这样更符合辩证施治的中医药理论。
3 超声提取技术
超声波提取技术是利用超声波产生的强烈的空化效应、机械振动、高的加速度、乳化、扩散、击碎和搅拌作用, 增大物质分子运动频率和速度, 增加溶剂穿透力, 从而加速药物有效成分进人溶剂, 促进提取的进行。与常规提取法相比, 具有提取时间短、产率高、无需加热等优点。
超声提取技术能避免高温高压对有效成分的破坏, 但它对容器壁的厚薄及容器放置位置要求较高, 否则会影响药材浸出效果。而且目前实验研究都是处于很小规模, 要用于大规模生产, 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有关工程设备的放大问题。
4 微波萃取技术
微波萃取是利用微波能来提高萃取率的一种最新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的原理是在微波场中, 吸收微波能力的差异使得基体物质的某些区域或萃取体系中的某些组分被选择性加热, 从而使得被萃取物质从基体或体系中分离, 进入到介电常数较小、微波吸收能力相对差的萃取剂中;微波萃取具有设备简单、适用范围广、萃取效率高、重现性好、节省时间、节省试剂、污染小等特点。
微波萃取技术与传统煎煮法相比较, 克服了药材细粉易凝聚、易焦化的弊病, 提取时间极短, 设备简单, 投资较少。但这一技术用于中草药提取尚属起步, 其萃取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
5 酶法
中药制剂的杂质大多为淀粉、果胶、蛋白质等, 针对杂质可选用合适的酶予以分解除去。酶反应较温和地将植物组织分解, 可以较大幅度提高收率, 故酶解不失为一种最大限度从植物体内提取有效成分的方法之一。目前, 用于中药提取方面研究较多的是纤维素酶, 因为大部分的中药材的细胞壁是由纤维素构成, 植物的有效成分往往包裹在细胞壁内;用纤维素酶酶解可以使植物细胞壁破坏, 有利于对有效成分的提取。
纤维素酶用于以纤维素为主的中药材提取有效成分, 的确能提高有效成分的收率, 但要拓宽其应用领域, 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酶的浓度、底物的浓度、温度、酸碱度、抑制剂和激动剂等对提取物有何影响。
6 结论
【关键词】中药保健品;化学药物;检测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越来越多的百姓更加关注自身的身心健康,保健品于是逐渐成为人们日常消费品之一,而中药保健品由于其良好的保健药用功能,更加引起人们的青睐。在保健品市场中,中药保健品市场的规模和品种不断扩大,产品种类从普通营养保健品到中高档滋补保健品层出不穷。 但是,近年来,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许多中药保健品中非法添加了一些化学药品,这不仅扰乱了保健品市场的良性发展,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对这些非法添加的化学药品进行快速、准确、可靠的检测非常重要。本文简介了近年来常用的一些检测方法。
1 薄层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重要的实验技术,也用于跟踪反应进程。从50年代发展起来至今,仍被广泛采用。在具有补肾壮阳作用的中药保健品中经常非法添加西地那非和硫代西地那非等具有增强男性性功能作用的药品,鲁艺等利用薄层色谱法快速检测分析出了这类成分的存在[1]。中药保健品苦瓜素胶囊所标示的保健功能为调节血糖、恢复平衡、控制并发、修复胰岛等作用。但是,葛海生等利用薄层色谱法从中检测出了格列本脲(又名优降糖,第二代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的存在[2]。
2 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灵敏度高、检测迅速等方面的优点,近二三十年,被广泛用于化工、药品、环境等分析检测领域。相对于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定量分析方面更加准确可靠。郭瑞锋等[3]考察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查中药保健品中的激素类西药成分,包括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曲安奈德等10种成分。结果显示该方法可准确可靠的检测出这些成分的存在。近年来,许多不法厂商为提高疗效,在中药保健品中添加镇静催眠药,给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危险。姚羽等[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同时检测5种抗组胺药物(氯苯那敏、盐酸苯海拉明、盐酸异丙嗪、盐酸赛庚啶和盐酸羟嗪)的方法。金鹏飞等[5]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对苯巴比妥、咪达唑仑、艾司唑仑、奥沙西泮、硝西泮、阿普唑仑、氯硝西泮和地西泮共8种镇静催眠类药物成分的检查方法。
3 液质联用法
色谱(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的优势在于分离,质谱的优点在于可以提供物质的结构信息及相对分子质量。它们都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特点。因此,将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可以大大的提高对样品的分析检测能力。
高血压病是一种导致中老年人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在中药保健品中违禁加入化学降压药,使其符合广告所宣传的治疗效果是一种普遍现象。由于普通患者无法识别,经常在不知情下服用而没有对证治疗,甚至随意增减用量,忽略药物的不良作用,从而造成不可挽救的后果。曲伟[6]利用液质联用的方法建立了快速、准确地检出保健品口服液中是否含有西药成分硝苯地平的检测方法。高青等[7] 采用梯度洗脱的液相分离方法,并选择质谱正负离子全扫描方式建立了对中药保健品中存在的具有降压作用的西药成分氢氯噻嗪、吲哒帕胺、氯沙坦钾、硝苯地平、氨氯地平、尼群地平、尼莫地平、尼索地平、非洛地平、利血平等10种药物的检测方法,而且检测灵敏度达到1~80 ng。
糖尿病也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已成为全球第3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人们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往往喜欢使用一些中药保健品来协助治疗。然而,在中药保健食品中常常非法添加各种降糖化学药物,患者往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大量服用,结果很容易引起低血糖、乳酸性酸中毒、消化道反应、肝脏损害等,甚至发生生命危险。有关学者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建立了对二甲双胍、苯乙双胍、罗格列酮、盐酸吡格列酮、格列吡嗪、甲苯磺丁脲、格列奇特、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喹酮、瑞格列奈等10余种常用降糖药物的快速检测方法,而且该方法的检测灵敏高[8-10]。
随着液相色谱技术的发展,超高压液相色谱由于具有分离效率更高、分析时间更短、灵敏度更高等的优点逐渐在医药、化工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与质谱联用技术在分析检测中药保健品非法添加化学药物的优势也得到了体现。有关学者利用这一技术对中药保健品中非法添加的激素类药物、镇静催眠类药物以及降糖类药物进行了快速分析检测的研究。
4 结语
《国家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中指出保健食品不能直接用于治疗疾病,它是人体机理调节剂、营养补充剂。它不能以治疗为目的,但可以声称具有保健功能,而且保健食品不能有任何毒性,可以长期使用。但是,这些违规添加的化学药品都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给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因此,如何有效的监管、检测这些保健品的安全性是医药工作者和医药管理部门必须肩负的责任和义务。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鲁艺, 邬晓鸥, 梁智渊, 等. 中药制剂及保健品中添加硫代西地那非的检测方法研究. 药物分析杂质, 2010, 30(10): 1861-1864.
[2] 葛海生, 于玲, 杜华霜, 等. 中药保健品苦瓜素胶囊中非法添加格列本脲的快速检测方法.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 (4): 22-25.
[3] 郭瑞锋, 郄冰冰, 何建峰.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查中药保健品中的激素类西药成分. 中国药业, 2007, 16(5): 23-24.
[4] 姚羽, 田颂九, 张正行, 等. 中成药及中药保健品中非法添加抗组胺药物的检测方法研究.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9, 9(8): 720-721.
[5] 金鹏飞, 王志宏, 王伟夫, 等. 高效液相色谱检查中药及保健品中添加苯巴比妥等8种镇静催眠药的研究. 中国药学杂志, 2012, 47(6): 462-466.
[6] 曲伟. HPLC-MS/MS法检出中药保健品中非法添加的硝苯地平. 中外医疗, 2010, (11): 128.
[7] 高青, 张喆, 戴红, 等. 中药制剂及保健品中违禁添加降压药物的LC-MS/MS定性检测.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07, 38(5): 364-367.
[8] 张翠英, 李振国, 徐金玲. 中药制剂及保健品中违禁添加7种降糖药物的LC-MS/MS定性检测. 中国药学杂志, 2008, 43(9): 707-709.
[9] 高珊, 于黎明, 毕开顺. 中药制剂和保健品中11种化学降糖药的快速检验. 药物分析杂志, 2009, 29(10): 1715-1718.
【中药化学基础】推荐阅读:
中药化学辅导:生物碱的分离——净化02-09
中药鉴定学叶类中药04-04
基础化学教学论文09-07
初中化学基础100题09-17
化学基础知识大全04-12
中药材中药饮片总结10-26
高中化学实验基础总结12-23
有机化学基础期末复习01-02
废水生物化学处理基础04-16
中药鉴定学习题集:果实种子类中药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