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的修辞

2024-1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比喻的修辞(共8篇)

比喻的修辞 篇1

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

1、《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去又来。

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溪渡”比作 “交情”、“水上**”比 作“人生波折”,赋予”山溪渡”、“**”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3、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4、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是比喻词“比”。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表明西湖的美丽。

5、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比喻的修辞 篇2

比喻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 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 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 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中所写的野花“像眼睛, 像星星”,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春天“像小姑娘”用的就是比喻。这样的句子, 把“野花遍地”的情景写得很生动, 读到‘像眼睛, 像星星’就能想象出繁花似锦的景象;读到“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就让人感觉春天的一切都那么新, 充满了生机。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覆盆子, “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把覆盆子的外形, 形象地再现在我们眼前。

比喻的构成

比喻的构成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喻体、比喻词。本体指的是被比喻的事物, 像“春天像小姑娘”中“春天”就是本体;喻体就是用来比喻的事物, “小姑娘”就是喻体;“像”是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叫比喻词。

当然, 并不是句子中有“像”“好像”这样的词就是比喻句, 比如“她长得像她妈妈”, 这这个句子就不是比喻句;“天不太好, 好像要下雨了。”这句也不能算是比喻句。是不是比喻句不能拿有没有“像”来判断, 有“像”的不全是比喻句。

比喻的类型

比喻有三种基本类型:一种是明喻, 就是本体、喻体都出现, 中间用比喻词“像”“如”“似”“仿佛”等来联结。如:

紫色的大条幅上, 泛着点点银光, 就像迸溅的水花。——《紫藤萝瀑布》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好像日本看护妇。——《济南的冬天》

还有一种我们叫它暗喻, 就是本体、喻体都出现, 中间用“是”“成为”“变成”等词联结。如:

整个的是块蓝水晶。—《济南的冬天》

哎哟, 我脑袋都成糨糊啦!

大雨把他淋成了落汤鸡。

比喻还有第三种类型, 那就是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来叙述, 如:

我就知道, 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再也说不出话。——《故乡》

这句话借“厚障壁”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已经形成的隔阂, 只出现了喻体, 没出现本体。

比喻的作用

《围城》中的比喻修辞 篇3

关键词:钱钟书 比喻 修辞 《围城》

《围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步风格独特的讽刺型小说。这本书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武打场面,也没有扣人心弦的悬疑剧情,但却能让读者渐入佳境,久久不能忘怀,牵动读者的情感和思绪。《围城》之所以如此成功,不仅仅因为小说的题材较为新颖,而更重要的是作者所用的写作手法,作者巧妙的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手法,让读者通过妙语连珠的文字,对这本书产生无限的深思和遐想,使读者产生共鸣。

1、喻体广泛、新奇

在比喻这个修辞手法中,喻体是用来做比方的事物,是用来比喻本体的事物。在《围城》中,作者的喻体使用非常广泛,不仅有动物、生物、自然景物这些实体,还有一些抽象的概念,例如封建传统的礼仪、国家的政策、西方的文化等等。可以说,作者对喻体的使用并不仅仅局限于我们平时所常用的事物,而是思维大胆、写作手法新奇的运用了许多新鲜的喻体,让读者在读书的过程中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这本书中,本是讲一些30年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琐事,似乎并没有写什么与国家政策、人民大众相关的政治问题,但作者却在书中巧妙的运用比喻手法,体现了自身鲜明的政治立场。例如,“鸿渐每见她一次面,自卑的心理就像战时的物价又高涨一次”。作者虽然并没有摆明说当时的人民群众深受日本人的欺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却间接的把主人公的心理比喻为战时的物价,巧妙的喻体表达出了作者对当时政府不满的情绪。在写到雨夜天赶路的那一段时,作者说“四个人脱下鞋子来,上面的泥就抵得贪官刮的地皮”,这里又恰到好处的讽刺了当时官僚的丑陋面目。

2、方式多样化

《围城》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一本优秀的比喻修辞实例丛书,是学习比喻修辞手法的典型图书。书中用到的比喻手法有明喻、隐喻、借喻、博喻等等,钱钟书先生学识渊博,知识量大,运用各种比喻手法都如同信手拈来、恰到好处。书中的明喻数不胜数,仅仅是“像”、“好像”、“仿佛”等这些比喻用的词都在作品中出现了上百次。隐喻的手法更是让读者陷入深思、回味中,比如:“电话是偷懒人的拜访,吝啬人的通信,最不够朋友!”、“不管它鸟笼罢,围城罢,像我这种一切超脱的人是不怕围困的。”这些隐喻不仅让读者回味无穷,更深刻的说明了一些道理,让读者不断的回味思考。钱钟书先生的生活阅历也十分丰富,在使用借喻时也是十分的幽默风趣,在描写女胖店主时,“她手上生的无根香肠,灵敏得很”,不禁让人仿佛真的看到了胖店主的手一般,既恰当又不失风趣。博喻被人们称之为莎士比亚式的比喻,用各式各样的形象、事物来表现一件事情、一种状态或一种物品。

3、比喻效果独特

《围城》这本书中不仅仅比喻形式多样,喻体广泛、新奇,书中的人物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心理动态描绘的活灵活现,行为特点也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些都是作者在运用比喻修辞时所产生的独特的效果。比喻的修辞手法并不仅仅是用来描写事物,让事物更加的生动,而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要运用比喻的手法让文章想要表达的道理更加深刻,让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让文章在比喻手法的渲染下更加的别致独特,使读者欲罢不能,这才是比喻手法运用的高境界,也是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运用比喻想要达到的效果。例如,作者在书中把婚姻比作鸟笼,“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去”,犀利的指出了婚姻的本质,让人看了之后不禁唏嘘感叹。书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各有不同,经作者利用大量的比喻来刻画过后显得人物性格对比就更加鲜明,不同的人运用不同的比喻手法和喻体,使各个人物的气质都各具特色。例如鲍小姐,“长睫毛下一双欲眠似醉、含笑、带梦的大眼睛,圆满的上嘴唇好像鼓着在跟爱人使性子”,在写苏小姐时则是“艳如桃李,冷若冰霜”,仅凭两句描写就可见两人的性格特色。

英语谚语中的比喻修辞 篇4

英语谚语内容十分广泛,且具有言少意多、言浅意深、生动形象、幽默风趣、观点鲜明等特点,是美学修辞的典范,是英语语言的瑰宝,是英语民族智慧的结晶.英谚中大量使用修辞格,英谚的修辞功能,概括起来说,体现在通过对照、反复、押韵、比喻等修辞手段使之达到流传久远的.目的.

作 者:陶永钧 赵楠 作者单位:陶永钧(郑州轻工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赵楠(郑州轻工业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比喻的修辞 篇5

一、选题目的

学生对比喻句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缺乏比较系统的认识,鉴于比喻句教学的重要性,我设计了这个微课。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比喻句概念、比喻句的结构、表达效果和比喻句的类别。2.能区别判断句子是否是比喻句,增进对比喻的理解。3.初步形成对比喻句的系统认识和理解。

三、学习过程

大家好,从走进学校以来,不管是学习别人的文章,还是直接的写作,其中运用得最多的一种修辞手法就是比喻,今天我们就来系统地讲一讲比喻的修辞手法。

1.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比喻。

比喻俗称打比方。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的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例: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露似真珠月似弓。这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比喻的结构

一般情况下,比喻包括三部分:被比喻的事物(本体),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喻体),作比方的事物(比喻词),当然,这三部分不一定在所有的比喻句中同时出现。

3.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1)化平淡为生动

春天是四季的一个乐章:春风是旋律,春雨是歌词,春花、春草是春的跳动的音符。

(2)化深奥为浅显

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

(3)化抽象为具体

“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4)化无情为有情

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4.比喻家族(比喻的分类)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

(1)明喻

典型形式:甲像乙

比喻词:像、好像、仿佛、犹如、宛如、好比、好似、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似… 等。

例句:

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太阳好比一个熊熊燃烧的大火球。

C.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帮助我们开启心灵之门。

(2)暗喻

典型形式:甲是乙

比喻词: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

例如

A.她是夜明珠,暗夜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B.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3)借喻

典型形式:甲代乙

比喻词:无(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

例如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不能让这些充满暴力的漫画毒害我们的幼苗。

5.慧眼辨真假(哪些句子不是比喻句?并举例讲解。)

(1)同类相比。

例如:① 他长得像他爸爸。

这句话中的“他”和“爸爸”是同一类事物,通过比较,得出二者长得像的结论。

②他还是像过去一样喜欢打乒乓球。

这句中的“像”表示相同,故不是比喻句。

(2)表示猜测。例如:

①这人很面熟,好像在哪儿见过。

这句中的“好像”也是表示推测、判断,不是比喻。

②这天阴沉沉的,像要下雨了。

这句话中的“像”表示看到天气阴沉之后猜测天要下雨,不是比喻。

(3)表示想像。例如

①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曲》)句中用“好像”引出皮鞋匠产生的联想。

②登上城楼,我心里非常激动,好像一下子成了一名威武的戍关战士。句中“好像”连接的是自己站在城楼上的想像。

(4)表示举例.例如

① 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重活儿……”(《挑山工》)

句中用“像”字引出“我”作为例子,说明凡是“高个儿”都当不了挑山工。

②东北有许多特产,像木耳、猴头…… 句中用“像”开头,举例说明都有哪些特产。

6.小结:总之,怎样识别“像”字句是不是比喻句呢? 这就要看句子是否同时具备了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像”字前后要有两个不同类的事物; 二是这两个事物要有相似点。

比喻的修辞 篇6

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 在构词、词形、句法和词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从文化视角将英汉修辞格进行对比, 明确其差异, 能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减少交际失败或失误。

1 文化和修辞的关系

修辞现象与文化现象密切地交融在一起。二者之间相互地影响与渗透。从文化的角度去关注修辞, 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从宏观和微观上理解、认识和阐释修辞现象, 这对丰富语言理论和语言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同民族所拥有的不同的物质文化、历史背景、民族信仰以及认识世界的种种观念都会在修辞中有所体现, 也就是说修辞行为是具有其特定的文化属性的。

2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比喻修辞格

2.1 修辞格概述

语言是人们用以交流沟通的工具。人们使用它们的目的都是希望自己能够被他人所理解, 在交流过程中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修辞格作为一种更为有效的语言表达形式, 应该是富有表现力的, 在形式上或意义上具有一定规律性的言语美学现象。

综观人类修辞学发展的历程, 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共性和差异。在数千年的修辞学发展历程中, 东西方修辞学都研究人类如何使用语言进行交流, 都研究修辞的手段和方法, 都重视修辞的影响功能, 都关注了人类的修辞规律。但是, 各自所关注的方面、焦点和重点, 以及研究的立意、视角和所产生的社会价值, 却各不相同。为此, 人们交流时所使用的辞格也就存在差异, 这就需要将这两种语言的修辞格加以对比, 以便使我们的认识越来越全面, 越来越深入。

2.2 英汉文化视角下的比喻修辞格

在各类修辞手法当中, 比喻是语言中历史最悠久的修辞格之一, 比喻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段, 可以使语言精练、生动。运用比喻, 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比喻, 就是打比方, 它用熟悉的事物去说明不熟悉的事物, 使人们易于理解;用具体事物去描绘比较抽象的事物, 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它还能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性, 加深读者的印象。比喻是人们常用一种的修辞方法, 表达效果极佳。比喻的结构, 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 即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 、喻体 (作比方的事物) 和比喻词 (比喻关系的标志)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否则不能成立。由于本体、喻体、比喻词的情况不同,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两大类。

1) 明喻的构成

所谓明喻就是常用比喻词将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连接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明喻的表达方法是:甲像乙, 也就是说本体像喻体。明喻的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 常用的比喻词:“像 (如、若……) ”、“像 (如、若……似的”、“像 (如、若) ……一般”、“好比 (好像、犹如、仿佛) ……”等。

例如:长城像一条长龙。

这个句子中, “长城”是本体, “像”是比喻词, “一条长龙”是喻体

在英语中, 与明喻相对应的辞格称为Simile, Simile一词源自拉丁语similis, 意思是“像”, 或者“如同……一样”。比较常用的比喻词有“like”“as”“as if”“as though”“similar to”等。

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方式, 明喻可以使表述更为生动具体, 强化表达效果。

2) 隐喻的构成

汉语中的隐喻, 又叫做暗喻, 修辞手法比喻的一种。其构成方式是本体和喻体之间不用喻词“如”, “像”之类, 而是用“是”, “成为”等动词来联系, 有时连动词也不用, 一般说来, 隐喻的基本表达模式为“甲 (本体) 是乙 (喻体) ”。

例如:山间的云雾构成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画。

这个句子中“山间的云雾”是本体, “构成”是比喻词, “一幅精妙的山水画”是喻体。

在英语中, metaphor是一种隐含比喻的修辞格, 以此物隐喻彼物, 将某一事物以另一个与其相似的事物来表达, 是一种含蓄的比喻, 暗示有比较, 但又不充分说出这种比较。例如:

(1) My heart is like a singing bird

(2) The green plant is a kind of food factory.

例 (1) 是明喻;例 (2) 则是隐喻, 从以上事例中, 我们可以看出“隐喻中本体与喻体的关系比在明喻中更为密切。明喻在形式上是类 (as、like) 的关系, 隐喻在形式上却是相和 (be) 的关系。

2.3 英汉文化对比喻修辞格喻体选择的影响

不同的民族在生活习惯、思想文化、心理感情方面存有很大的差异性, 因而对事物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比喻中通过本体和喻体间相似的选择, 深刻地体现出这一点。同样形容“笨”。汉民族说“笨得像头猪”, 英国人说“笨得像只鹅”。汉民族将有情人喻作“鸳鸯”, 而英国人用一种长尾小鹦鹉 (parakeet) , 作为他们的“爱情鸟”。

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 西方人与中国人对狗的态度迥然不同。英国人有养狗的习惯, 对狗一般有好感, 所以, 多数带“狗”的习语通常不带贬义, 用其形象比喻人的行为, 如work like a dog (拼命工作) , sick as a dog (病得很厉害) 。而汉语里往往用带“狗”的习语比喻受鄙视的人, 如《儒林外史》中有“万雪斋这狗头, 如此可恶!”的说法

英汉两种语言由于文化因素不同而在喻体的选择上存在差异, 同时, 喻体所承载的文化蕴涵也各有不同。因此, 正确认识喻体选择的差异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英语所传达的文化意义, 加深对中西文化的了解, 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3 结论

浅析几种特殊比喻修辞的运用 篇7

[关键词]语言运用 比喻修辞 母喻和子喻 博喻和群喻 正喻和反喻 直喻和曲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16

比喻,作为一种最常见、最常用,各种考试中“乐考不疲”的修辞手法,让很多人爱恨有加。而对这种修辞手法的论述,缺乏比较科学系统的观照,导致在写作训练中顾此失彼以偏概全留下诸多遗憾。如果是高考,很多考生对此类题型缺乏自信,觉得费时费力事倍而功半。基础逻辑思维中有种“求同”“求异”的对比思维,本文拟从“特殊”角度出发,运用这种思维模式,对几种特殊比喻做出厘清。

特殊比喻可以“成对”地出现:有母喻和子喻,有博喻和群喻,有正喻和反喻,有直喻和曲喻,等等。

一、母喻和子喻

我们先看一道全国高考题: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从比喻的角度看,要先搞清这组句子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海和水、浪花、涛声、鱼虾、海鸥之间是一种包容关系,二是字典和部首、音序、文字之间也是一种包容关系。从整体和部分来看,第一句“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构成了整体之喻,是母喻;其他四句构成了“子女之喻”,是子喻。有人把后面四句的比喻界定为“续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后面四句的比喻要建立在第一句比喻的基础之上。明白了这种理念,并在这种理念之下仿写运用,就很容易创作出新颖的其他句式。

二、博喻和群喻

博喻,即“众星捧月”,是连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喻体来描绘或说明同一个本体的修辞手法。它可以从不同角度或方面来描摹本体,使比喻更丰富,使人对事物的认识更全面。

群喻,即“群星灿烂”。在一般的工具书上鲜有详解,而在应用中却经常出现。群喻是用一群比喻,以本句喻体去喻区别于旁类的、独立的本体,又相合共同描绘同一事物的修辞手法。其格式为甲像A,乙像B,丙像C……

博喻和群喻都是由几个比喻句组成的句群或段落。辨析时,从本体与喻体的数量关系入手,分析句群或段落是“一本多喻”还是“多本多喻”。如果是“一本多喻”就为博喻,如果是“多本多喻”则为群喻。

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塘月色》)

句中,只有“荷花”一本体,而“明珠”“星星”和“美人”为三个喻体,像这样的句子是“一本多喻”,所以应为博喻。

三、正喻和反喻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故都的秋》)

——反喻是与一般修辞(即正喻)句式不同的“语言美”,不说“秋是(像)什么”,而说“秋不是(像)什么”,从而增强了新意。下面又用“借喻”的手法将对名花、名酒的领略不深不透,比喻成“花的半开”和“酒的半醉”,同样增强了新意。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故都的秋》)

——这句话被研究修辞的人常用来举例,南北方的秋是截然不同的,作者从多角度来表现他对这种自然的体验。一对本体是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四个喻体分别从味觉的淡薄与厚实、触觉的稠润与敦厚、视觉的柔软与刚强、规模的狭小与广大让读者进行形象而生动的体验,而从反喻的角度来理解,则是——南国的秋是黄酒不是老白干,南国的秋是稀饭不是馍馍,南国的秋是鲈鱼不是大蟹,南国的秋是黄犬不是骆驼。

四、直喻和曲喻

直喻即通常下的比喻,人们常用的非特殊意义的比喻。而曲喻则是“绕着弯子的比喻”。曲喻与人的联想思维品质相关,以代表性的唐代贺知章《咏柳》为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柳树比喻成绿丝绦,是直喻。由绿丝绦而联想到裁剪,又由裁剪联想到剪刀,转一个弯子,得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于是诗歌意境中出现了一幅美妙的画面——春风像一个长发及腰的妙龄女子,在柳树丛中挥舞剪刀,仙女般的剪出一条条青绿色丝带,那是人间的向往还是天界的神奇?这就是曲喻的妙用所在。

总之,恰当地运用比喻修辞,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感染力。

比喻的修辞 篇8

一、什么是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二、常用的修辞方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对偶等。

(一)比喻

1、概念

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把(本体)比喻(喻体),把(喻体)比作(本体)。

3、常用比喻词

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般、一样、成了、是、变成。

例子:

1、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

2、听了这个消息,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3、一轮明月宛如一个圆圆的大玉盘挂在夜空中。

4、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镜子。

5、太阳好像红气球。把 太阳 比喻 红气球 把 红气球 比作 太阳 练习一:

1、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把________________比喻________________ 把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

2、听了这个消息,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把________________比喻_________________

3、一轮明月宛如一个圆圆的大玉盘挂在夜空中。

把________________比喻_________________

4、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镜子。

把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

5、小兴安岭真是一个绿色的宝库啊!把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

6、小姑娘有一颗金子一样的心。

把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 练习二:

下列句子是比喻句的打“√” 不是的打“X”

1、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2、看他的样子,好象有什么喜事似的。()

3、蜻蜓在飞来飞去,小猫就像没看见似的。()

4、真的,再没有像马一样忠实的动物了。()

6、我们要像孔繁森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春天的江南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块绿地毯。()

8、她长得很像我邻居的小妹妹。()

9、这个地方我似乎已到过了。()

10、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11、星星像孩子的眼睛眨呀眨。()

12、他的性格很像他爸爸。()练习三:我能写出四个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四:把下列句子改成比喻句。例:1秋天的落叶落下来。

秋天的落叶好像一群蝴蝶在空中飞舞。

2北极星挂在夜空。

北极星像指路灯一样挂在夜空。3弟弟的脸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天上的朵朵白云东游西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太阳高高地挂在天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耳朵大大的(像一把蒲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树上的苹果又大又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座桥美丽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拟人

拟人就是把人的特征赋予事物,让事物像人一样活动,有思想,有感情,能说话。把事物直接当做人来描写。

例如:(1)古老长城又沉沉地入睡了。

(2)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3)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打量着这个新奇的世界。(4)小树在向我们招手。比喻和拟人的区别 啄木鸟在给树治病 啄木鸟像医生一样给树治病 啄木鸟成了医生。

区分:拟人句中不能有“人”的出现,也不能有比喻词,而凡是有“人”出现,有比喻词出现,拟人句就成了比喻句。练习一:

下列句子是拟人句的打“√” 不是的打“X” 1.鱼儿在水中悠闲地散步。()2.小鸟在枝头欢快地唱歌。()3 天上的繁星像碧波上撒满的宝石。()4.老虎在树下打呼噜,睡懒觉。()5.花儿在风中弯着腰。()

6.战士们像箭一样地穿过熊熊大火。()7.蝴蝶在空中跳舞。()8.星星在空中眨眼睛。()9..蟋蟀在草中弹琴。()10.风在轻轻地拍打着水面。()练习二:

我能写出三个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三:把下列句子改成拟人句。例:

1、蝴蝶、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蝴蝶和蜜蜂在花丛中尽情的跳舞。

2、小草儿发芽了。

小草从土里钻出来。

3、春天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百灵鸟在树枝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太阳慢慢地从东边升起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排排柳树倒映在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果园里,麻雀叽叽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开始叫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知了热得在枝头上叫着“知了,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夸张

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特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夸大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扩大夸张,即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1)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缩小夸张,即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1)他呀,眼睛小得只有针眼儿大。

(2)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前面,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超期夸张,即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起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了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了白面包的香味来了。” 练习一:

下列句子是夸张句的打“√” 不是的打“X” 1哇,好高的树,都顶到天上了。()2风太大了,地都被揭掉了一层皮。()3浪激起的泡沫像一堆堆白雪,美极了。()4教室真静啊,静得可以听见同学们的呼吸。()5整个礼堂挤得连根针都插不下。()6这玫瑰真香啊,香得十里外都闻得到。()7的朵朵白云像一群群绵羊。()8高楼上看下去,车辆小的跟蚂蚁一样。()9这屋子真小,只有巴掌大。()10.天上的星星在向我们眨眼睛。()练习二:把下列句子改成夸张句。例:(1)这个面包太小了。

这个面包小得连塞牙缝都不够。(2)看到这个蛋糕,我太想吃了。

看到这个蛋糕,我都流了一大碗的口水了。1.风真大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油工人的力量可真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元旦那天,华地广场的人可真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今天的雨下得可真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小红的胆子真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小明的力气实在是太大了.7 这个碗很重,我怎么也送不到嘴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三:

我也可以写四个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排比

排比也叫排语、排句,是把三个活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来表达相关的内容,介意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例如:

(1)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寂静的,是梦幻的(2)选择博爱,就是选择对情感的珍视,选择博爱,就是选择对万物的眷恋,选择博爱,就是选择高远的人生志向。

(3)春天来了,到处都是鲜花,处都是绿草,到处都是大树。

(4)桌上摆满了东西,小小的玩偶,厚厚的字典,长长的铅笔,真的是琳琅满目。练习一: 下列句子是排比句的打“√” 不是的打“X”

1、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水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2、同学们踊(yǒng)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

3、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4、弯弯的月亮像小船挂在月空中。

()

5、痛苦是黑暗中的摸索,前进的路途中满是坎坷;痛苦是无人理解的悲哀,无助的面对一切挫折;痛苦是心灵最深的折磨,无泪且无法直言;痛苦是天生没有的表情,是烦恼中的恶魔.()

6.愚蠢是一种天生的无奈,是一种后天的懒惰,是一颗自己种下的恶果,是一条好果实中的蛀虫.()

7.他张开大口,对着大山大吼了声,大山抖了三抖.()

8,谎言是一只心灵的蛀虫,将人的心蛀得面目全非;谎言是一个深深的泥潭,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谎言是一个无尽的黑洞,让人坠入罪恶的深渊万劫不复.9.他一口气,吸干了长江之水.()10.冬天来了,大树穿山了雪白的衣裳。()

11、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

12、小鹿在河边悠闲的散步。()

13、春天的校园是绿色的;夏天的校园是裸色的;冬天的校园是白色的;秋天的校园却是多彩的。

()

14、微笑是一把大伞,为我把人生路上的风雨遮挡;微笑是春雨,滋润着我干涸的心房;微笑是一米阳光,给我带来光明和希望。练习二:把句子补充完整。

1、我若是鲜花,就用我装点世界;我若是___________,就用我__________________;我若是___________,就用我__________________。

2、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 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能__________________;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能__________________。

4.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朋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朋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三:我能写出五个排比句。_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反问

一、概念

反问是用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或者加重语气进行强调的一种修辞方法。反问句的特点是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问话中。1 用肯定形式表达否定意思。例如:(1)这是闹着玩的吗?

(2)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呢? 2 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意思。

例如:(1)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2)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练习一: 下列句子是反问句的打“√” 不是的打“X”

1、难道那条街不热闹吗?()

2、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难道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吗?()

3、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怎么会惧怕反动军阀吗?()

4、蝴蝶和蜜蜂在花丛中快乐地跳舞.()

5、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6、柳树姑娘在微风中甩着长长的辫子。()

7、看,雨后的西湖多美啊,像一位女子,难度不是是淡妆好看吗?()

8、我们怎么容忍破坏纪律的人和事?()

9、不是自家人,难道就不该互相关心吗?()

10、这座桥好像一道彩虹,美丽极了。()

11、肺结核病人躺在床上呻吟的时候,他怎么会想到使他生病的就是那个在马路上随便吐痰的人呢?()

12、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二、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1、把句子改为相反意思。一般情况下,无“不”加“不”,有“不”去“不”。总之,把句子总体大的意思改为相反。A、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B、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2、在改为相反的词语前边加上反问词。反问词一般有:难道……吗?怎么……呢?或者有时候单单只有 难道、怎么、呢、吗、这些词。

3、把句号(。)改为问号(?)

4、句子有逗号(,)时,难道、怎么放在逗号的后面。例题:

1、小李是我的好朋友。改:难道小李不是我的好朋友吗? 该:小李怎么不是我的好朋友呢? 改:小李不是我的好朋友吗?

2、我们不能抄袭别人的作业。改:难道我们能抄袭别人的作业? 改:我们怎么能抄袭别人的作业? 练习二:

把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1、晓彬是我的好朋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爸爸为我感到骄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看到你有苦难,我应该要帮助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毒性拷打不算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为我们是炎黄子孙感到骄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听了他的感人事迹使我感动得流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们是小学生,要好好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黄山的云海令人流连忘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三:

我能写三个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改为陈述句的方法:

1、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

2、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

3、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例子:这潮湿冰冷的地面怎么能睡呢?

_这潮湿冰冷的地面不能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四:

把下列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这幅画不是我们班蔡颖画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好好学习,怎能取得好成绩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怎能不闻不问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奔驰的列车不是我们祖国奋勇前进的象征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功课没做完,怎么能去看电影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难道这不是真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们怎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没有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怎么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玲取得的优异成绩不是她勤奋学习的结果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我们怎能被困难吓倒呢?

(六)设问

一、概念

设问也叫设疑、提问。设问是根据需要提出问题随后作答,即自问自答,也可以只问不答,引导读者深入探讨,实际上在文中已做了回答。例如:(1)是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2)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3)鲸鱼的身子这么大,他们吃什么呢?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练习一:

下列句子是设问句的打“√” 不是的打“X”

1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难道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吗?

()2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3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

()

4这瓶饮料是谁买来的?原来是妈妈买来的。

()

5春天来了,到处都是鲜花,处都是绿草,到处都是大树。()6太空中有外星人吗?现在还不确定。

()7谁的本子?是张昊的本子。

()8太阳悄悄的爬了上来。

()9什么是合作?合作是互相配合()10蟋蟀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

()11天上的月亮像洁白的玉盘。

()12他摸出的是什么?是手枪!

()练习二:

我能写出四个设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复习

判断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将序号填在括号里。A 比喻 B 拟人 C夸张 D 排比 E 设问 F 反问 G借代 H 对偶 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2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12)()共产党是太阳,把温暖送到人们心里。()4 这件事是谁做的呢?一定是小红。()5小红会做出这样的事呢?()6一块石头顺着山势又蹦又跳地落到小溪里,挡住了小溪前进的路。

()7反腐败斗争的重点是打“老虎”。

()8 小明急得火冒三丈。

()9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白。

()12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13竺可桢走进北海公园,单是为了观赏景物吗?他是来观察物候,做科学研究的。()

14平静得像一面大镜子。()15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中蜿蜒盘旋。()16溪唱着欢快的歌向前跑去。()17痛苦是黑暗中的摸索,前进的路途中满是坎坷;痛苦是无人理解的悲哀,无助的面对一切挫折;痛苦是心灵最深的折磨,无泪且无法直言;痛苦是天生没有的表情,是烦恼中的恶魔.()

上一篇:我的乐园四年级优秀作文下一篇:寄宿制办学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