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印象-散文诗

2025-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冬天印象-散文诗(精选4篇)

冬天印象-散文诗 篇1

冬天印象

混凝土奴役着,我生活的这座城市

一座座建筑定格了父辈贫穷的脸

灵魂和冬天一样寒冷

这一刻,我也失去了土地

并不习惯在城市的尽头流浪

恋人很遥远

就像一盏盏红绿灯

警示我安全地回家

找不到一粒雪,来掩埋这个冬天

在你闪烁的眼神中

我只能将一个承诺抱紧

为了下一个完整的梦

我痛苦地在中途把你叫醒

一路奔波,终敌不过

需要变成了一种商品

一个手印,又抵押了自己的半生

所以这个冬季,我已经变得抑郁

记忆中破旧的.风琴,一曲令人心碎的歌

如故乡那一条路,丢满垃圾

一种风景,我唯一能体会一种风景

让我的心,很痛——很痛

所以,终生我不会在一个地方打坐

我得学会奔跑,围绕一个朴素的宿命

必须忽略,整个星球的狂热

和慢慢变暖的冬天

还得忽略,我慢慢变冷的心

这个冬天并不冷,对于你来说

有一种气体在搞怪

寻找一种喜欢的感觉

像是落叶,吻着我麻木的脚踝

双手插 进裤兜,躲避寒流

引擎一遍一遍冲击我的思绪

一步步回家

看不到身后一张张困惑的脸

城市的夜晚,商店都已打烊

那一首令人心碎的歌还在反复播放

昏暗的路灯,法桐的眼睛

尘土企图覆盖我的脚印

冬天印象-散文诗 篇2

我出生在冬天, 据说我出生那天下了一场大雪, 外婆家那边路被大风封住了, 都不能通车。外婆至今说起这个事, 还常常一副感慨万分的样子。

“当初看着还是那么小的一个娃娃, 怎么眨眼就这么大了?”外婆老是喜欢这样问, 而我只是笑笑, 并不说话。

我对冬天的印象, 并不是从那个冬天开始的。最初, 萦绕在记忆中的只是一片茫茫的雾气, 后来, 才有了自己的体会。冬天的早晨, 外婆总会带我到离家不远的早餐摊子过早 (吃早餐) 。那个早餐摊子现在早已不见了踪影, 但我却莫名地记得那个小摊的一切, 记得从卖家手里端过豆浆的外婆, 记得浸到雾气中的天地。

“又带娃儿来过早啊?”

“是啊, 一红就这么个仔, 总得给他带好啊。”外婆说着, 将豆浆吹冷递了过来, 那时的我, 总是会从厚厚的棉衣中伸出手接过豆浆, 不烫不凉的温度, 正好端着。

记忆中的冬天, 还常常与过年联系在一起。乡下过年规矩很多, 比如晚上不能关灯, 比如大年初一要“开天方”, 比如要去庙里祈福。

“这都是要神仙保佑你们哩。”外婆总是这么说。她是极信神的, 连吃饭前都要先请满堂的神仙过来。这小小的仪式, 在我小时候的心里极为神圣, 连同着外婆的形象也变得神圣起来。

我对食物很有兴趣。外婆的手艺是极好的, 连蒸出的米饭都比别家的香。于是, 小小的我便常常趁外婆请神时, 飞快地夹一点菜塞进嘴巴里, 还捂住嘴巴生怕被“满堂神仙”发现了。外婆看见了, 也不生气, 只是用手拍着我的头, 说道:“你呀, 你呀……”便没了下文。于是, 我便变本加厉起来, 有时甚至会把外婆祈神打断三四次。每当这时, 外婆便会拿起小竹竿作势要打我, 却总是在我跑掉后又着急地叫唤:“唉, 吃完饭再出去, 别跑!先吃饭……”

我便又气喘吁吁地跑回来, 冲着外婆扮鬼脸, 外婆笑了, 罚我的事自然不了了之。

我现在都还记得冬天的早晨, 外婆还会起得很早。我有时会站在门口看着外婆烧起柴火, 红红的火焰映着她略显苍老的面庞。

而窗外, 正是破晓。

学校:湖北咸宁市鄂南高中;导师:陈卫玲

山村的印象散文诗组章 篇3

《二月末》

二月,从一树樱花丛里款款而来。

风拍打着大地,像一位母亲叫醒该上学的孩子。

我二月开始流浪,渐渐翠绿的山,清澈的河流,淡淡的云朵,是我一路上收获最美的意向。

二月,我在绿皮火车上,犹如一桶被火车吞进胃里的泡面,发酵着一首诗的开始,最初发源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哲思。

每个词,都将生出宋时的词牌令。

火车出隧道,阳光明媚,我突然想起,深山里的妹妹到了出嫁的年龄。

《某年某月某天》

当我写下日记:某年某月某天。

狂风开始席卷漆黑的夜,星星躲藏在云里,夜莺也不再吟唱,倒是猫头鹰传来几声怕人的`叫声。树摇曳,呼呼喘气。那只黄昏时分飞出去的雁子,没有归来,也没有悲鸣。

我等待着雁子归来,却等来了月亮,掷一缕清辉,冷却了我滚烫的诗句。

或许雁子不会再进入我的日记,某年某月某日,它将一去不复回。

多么滑稽的讽刺?!

《黄昏麦子》

彩霞飘飘,夕阳脸红得像团没有温度的火焰。

麦浪翻滚,不修边幅的海子赤脚站在麦地里,打捞一粒麦子的心思,试图解开精神的秘密。麦子散发出母乳般的清香弥漫在大地。看看老农那张皱皱巴巴的脸,就知道海子的抒情与他无关,他只关心麦子的收成。

麻雀飞来,偷食麦子,老农憨厚的笑着,从不追赶。

叽叽喳喳,是麻雀回赠的歌谣,也是礼物。

《石匠》

一个锤子,几根鏨子,将搬动大山里的石头。

石匠很久以前是受尊敬的。地基、路基……但最拿手的是做石碑。

身在无名,身后应留下痕迹。一块上好的石材,反复雕琢,细细打磨,刻上姓氏,相当于一张名片立于坟墓前。成了一件件怀世的纪念品,记述着无尽的沧桑风雨。

我问过很多石匠,你最得意的作品是什么?回答大相径庭:不知道!

当机器渐渐取代人工后,石匠大多改行,远走他乡……有次村里死了一个石匠,埋葬那天立的碑是机器磨出的。

《鸟》

老街铁匠铺门前,低矮的行道树失去活力,病怏怏的。

那天清晨,我酒醉初醒,昏天黑地走着。

晨光初上,几声清脆的声音吸引了。

驻足。观望。做工精美的笼子里关着一只羽翼漂亮的鸟。

鸟上蹦下跳,用嘴去啄铁丝,清脆的声音暗带沧桑。我想改了陶潜的诗:“久居樊笼里,何日返自然?”

命运、时间何尝不是一个做工精美的笼子。

鸟逃不出樊笼,我逃不出现实的笼子。

《树》

宛如一位老人,牵住夕阳走过了春秋冬夏。

把头深深地低下,直至与泥土近在咫尺。

风过,微微晃动身姿;雨来,洗尽铅华与尘埃。

村头的这颗树,阅尽了村庄的昌盛,读够了村庄的衰败,

依然矗立在哪里,不言语,不表达,像一部活着的历史,年轮大一圈,纪事就多一页。

饥荒蔓延大地时,村民的刀子伸向它,疯狂抢夺树皮。

父亲说,天无绝人之路,亦无绝树之心。

树在无皮肤的状况下,借助意志和天地间的力量居然存活下来,

只是失去了枝繁叶茂。吃树皮的人最终被时间吃了,而树刻下了那段时间的无辜。

今年回老家,我看见树上挂满了红布条,檀香、冥纸灰堆满了它周围。

成都印象的散文 篇4

民以食为天,人刚生出母胎一张口就知道吃奶。到成都如果不说说吃,那简直太对不起天府之国的美誉。成都的吃当然闻名中国、世界。记得头一次来和同伴到春熙路去吃饭,面对琳琅满目的食品竟不知到底点什么好。我们一人要了一碗抄手,朋友带着女儿每人要了个抄手又要了个云吞,结果上来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馄饨,一时成了笑谈。后来又吃过担担面,还在那个著名的小吃大厅里排队要了好几样特色小吃,那名字这个耙那个糕的稀奇古怪,实在记不下,只觉得有些好吃,有些甜腻,有些麻辣,风味当然独特。

成都人请客吃什么呢?吃过好几次请,人家照顾我们怕辣,大都点些清淡东西。有次小魏叫我们吃了一次老鸭汤,还有几次是叫我们吃海鲜,昨天陈大哥给我送行,到火车南站的“红高粱”里吃的是好几样菜,当然有海鲜、有虾包、鸭汤、泡菜。对了,说到泡菜,据说是四川最具代表的小菜。“到人家,首先要吃泡菜,从泡菜可以看出谁家主妇的水平……”陈大哥说起成都的吃侃侃而谈,他点着烟并不多动筷子。

日常生活到是可以从小摊贩买的菜品里看出来。普通的除了当家的辣椒,土豆、茄子、西红柿、豆角、空心菜还有冬瓜就是常上桌子的了。超市里主要是买米,两只小面柜里的面基本是让我们买光的。

当然,不能不提成都或者是风靡四川的“串串”,还有茶。在我们住处不远,江安河川流不息。在河岸边上是个晚间摆开的“便民”集市,主要内容就是烤串串。蔬菜鱼肉无所不在的烧烤,经过者无不被吸引。看成都的电视才知道,以“串串”出名的门点也大有人在,而且看上去收入不菲。从“串串”就知道成都人好吃会吃舍得吃,因为没有需求没有研究,也就没有那么多摊摊点点了。喝茶也是成都的一道“功夫”。饭店里出来要到茶摊接着侃,有事约请说要喝茶喝着就进了饭店。陈大哥去我们那儿的时候下车忘了茶杯过了几天我去车站给找了回来,他拿着了百般怜惜地说说这就是成都人的特性,离不开茶杯呢。

我不习惯喝茶,饭后便推辞:回吧,一天了都累,以后就空再喝。

二、夏天的温度

冬天的成都我来过一次,元旦前后的时候温度是三四度,穿着毛衣裤并不觉得冷,或许是一直活动,住下来房间里有空调。都说成都湿度大,夏天闷热不好过,连生长在成都年过半辈的冯大姐都抱怨:这一连天下雨,就觉得喘不上气,只有太阳一出,天热了才觉得舒畅;到你们戈壁滩上去到好,虽然晒着,但感觉很透快……问我们的感受,我们说到是很喜欢这种阴雨绵绵,好享受哦。确实,这次来成都的20天,起码15天阴有雨,而且成都的雨是很有眼色的,大都在晚上下;白天阴着酝酿着遮着光芒,省了不知多少防晒霜,造就了不知道多少四川美女;正应和着1242年前避居成都的诗圣杜甫的诗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至于每天早晨在草地上看到的落红无数、残叶斑驳,更能引发人的许多感怀。

人杰地灵。因为有这样四季如春的天气,也才有了名闻遐尔的天府之国,才有了司马相如、扬雄、常璩、薛涛、卓文君、杨慎、李一氓、田家英、艾芜、巴金、余杰、廖昌永等一大批知名人物,并且有了金沙文化遗存,有蜀锦。唐朝大诗人李白、杜甫、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薛涛、李商隐、雍陶、康术等都先后短期旅居成都,创作出大量反映成都岁月人情的优秀作品。环境造就人。这样的环境里,不想出文化都难。

一个夏天大体维持在20多度到30来度之间,这应当是当今世界上夏季最好的天气了吧。

三、百态民生

有人开玩笑说火车一进四川就发出“糊了糊了”的声音。这是形容四川人过得“安逸”,会耍,谁都会来两把麻将,有人以此为职业生存,有人因麻而真出麻烦。那次在火车上遇见一位绵阳小女娃儿,她就跟我说,到了四川别问人家会不会打麻将,要问谁不会打麻将,四川人不会打麻将才是稀罕。

在街道、小区里的形态也印证着她的说法。那次去郫县,随意在街道上转,看到到处是茶摊,到处是哗啦啦的麻将声。小区里许多住家也开辟了麻将室,有方便大家玩的,也有自家休闲娱乐的。住在成都的老领导给我介绍他的退休生活:早上走几个小时,中午下午打几个小时麻将,晚上再走走。

电视里出来成都若干富家女征婚的,据说条件之一就是男子要容忍打麻将。这算什么条件吗,只要有钱,生活快乐,事业顺利,该玩的时候就玩玩,也是生活的调剂呢!当然由此可见成都人关于麻将情感深度的一斑。

成都的交通很发达,通向全国各地的铁路运行顺畅,双流机场吞吐量满足了人们的飞行需求。在地铁开通一号线后,二号线正在施工。公交也极方便的,只是因为私家车发展速度太快,堵车也成了成都的心病。陈大哥那天带我们到广汉玩,介绍说成都可以倒过来念成“堵城”。他是幽默的,我好几次坐车遇到的堵车还没有太严重。较之北京,这里就算太畅通了。

出门基本坐公交。公交司售人员总的态度服务还好,极个别的歧视外地人的情况也是存在的。那天我回小区,一位开快车的司机到站不停车,尽管我大声呼喊也不停止,引发车上当地人的一阵笑声,过了一站才停住。有些车上没有普通话报站,让外地人听着成都话不知所云。

路边停着的“黑车”到处都能看到。电视里报道,这里的出租车甩客拒载的情况比较多,治理起来难度很大。儿子说,要从南站到航空港司机是不打表的。所以对这里的出租车我心有余悸。

在摊子上买菜,一张口得到的就是高价格。陈大哥早就说过,到成都是需要学说几句成都话的,好在市场里买菜,不然他们就要卖高价,“欺生呢。”这话得到了印证。好在我们有心理准备,也想到适应生活必须交学费的道理。更多时候直接到超市里,不再为块把几毛钱的事情“折腰”生气。

四、花园般的成都

不得不赞叹老天给了成都一个好气候。这么说吧,在北方费心费力弄出的一个公园,没有这里随意长出的草地种下的树木这么好看,这么怡人心脾,养人心景的。小区里是这样,路边是这样,公共场所是这样,荒野之处也是这样。要说成就整体是个大花园,一点也不过分。

也不能不佩服成都人对自己城市的管理爱护。你看那些保洁员们,什么时候都能在路边看到他们的身影。雨里排水,风里扫叶。你看那些管绿化的吧,这里修剪成物种形,那里装扮成几何图案,他们是把对于美好的想象,用自己的双手种植在绿地花丛里的人。

要暂别成都了,暂时想到这些关于成都的印象。要用一句话说成都,我想成都就是一座得天独厚的花园城市、人杰地灵的美丽地方。

上一篇:房地产销售个人计划下一篇:产品宣传片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