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寒假作业答案(精选11篇)
练习1
一.烦恼 塑造 崇高 紫袍 浸透 朝霞
二.拔草 拼搏 既然 光辉
拨动 博学 即使 日晖
三.前后 后后前前
四.再 再 在 在 再 在 以 已 以 已 以 已
五.1.晚上不要练 以免影响我们睡觉。
2.陈伯伯在夸奖他。
3.陈伯伯过奖了,我以后晚上不练了,谢谢伯伯提醒啊。
练习2
一.蓬 蓬 篷 莓 瑰 梅 茫 芒 芒 遥 摇 谣
二.① ② ④ ① ② ④
三.一面镜子 一层棉花
四.1.a.查阅信息,便捷地了解周围的世界 b.用自己的电子信箱和全世界的小朋友建立关系 c.网上购物、拍卖 d.学习
2.略
3.我在网上看了我喜欢的电视,查阅了关于学习的资料,还和我的亲戚在QQ里聊天呢。
练习3
一.分数 分外 埋头苦干 埋怨 扁担 担心 磨墨 电磨
二.d ② x① s②
三.(1)天南 水秀 远大 春来 花香 大海(2)连续 陆续 持续 继续 庄重 庄严 激烈 激励
四.捉月亮的网 装进了捉月亮的网 秋千
捉月亮
今晚的星空真美,一颗颗小星星一闪一闪亮晶晶。
可月亮跑哪去了呢,怎么连个影子都不见?
是我把他捉回来了,让它成为妈妈回家的指路灯。
我还要把它捉回来,让它成为我最爱的台灯,陪伴我每天学习写作业。
练习4
一.基础 敏捷 虽然 销毁 仪式 错误
二.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狗仗人势-狐假虎威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三.空中的焰火如此的绚丽,那么水中焰火又会是怎样的呢?看到这你一定会问水里会有焰火?当然,从水中观看空中焰火真是别有一番风味,绿色的就像水中一片片荷叶,红色的就像一朵朵荷花,紫色的水中绽放的睡莲,黄色的就像水中游动的鱼儿„„随着空中焰火的自由飞舞,水中的画面更是一幅比一幅美,一幅比一幅绚丽。
练习5
一.倒影 倒映 果然 竟然 仍然
二.徒弟 陡峭 艰苦 坚定 吉祥 详细 三.1.把“各种各样”去掉 2.把“忍不住”去掉 3.把“写的”去掉 4.把“兴趣”改成“有趣” 5.在“来到”前加上“我们”
四.土 神 泉 洗 山 麻 鼠 归
五.ADCA
练习6
一.完好无损 湖光山色 勇往直前 毫不气馁 人寿年丰 翩翩起舞 水泄不通 形影不离
二.1.洋洋正在教室里认认真真的读《淘气包马小跳》
2.可爱的小猫正在开心的吃着美味的鱼。
三.。、、。:“ ?”,:“ 《》。”。
四.1.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2.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五.1.孔子:好学、求学好胜 老子:谦虚
练习7
一.惩罚 欣赏 宣告 政府 悬崖 阴晴圆缺 牲畜 惭愧 异兽珍禽
二.鸣 血 纶 背 拔 尔 禁 漫 流 彰 三.优良 优美 优异
四.如果。。就
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
不但。。而且。。
五.雪花,翩翩连连,轻轻悠悠,像洁白的鹤羽,装点着水瘦山寒的世界。一忽儿,银海一样的大地,玉龙一样的山峦,白珊瑚一样的树挂,缟素鳞鳞状的瓦棱,你映着我,我衬着你,真是个明光耀眼的玉雕的乾坤
练习8
一.盖子 歌颂 风采
有益 瓶颈 彩带
波动 泡菜 晶莹
山坡 温饱 萤火虫
摸着 凝视 渐渐
模仿 怀疑 惭愧
二.目 8 睡觉、睡着
贝 4 责怪、责备
来临、临近
三.1.把“通过”和“讨论”互换
2.把“成绩”去掉
3.把“安静”改成“平静”
四.3 1 4 2 5
五.(1)看望 仰望 愿望(2)希望 眺望
六.如果。。就。。
不管。。都。。
只要。。就。。
即使。。也。。
练习9
一.洁白晶莹 浓浓 明媚 快乐 奇妙 活跃
二.决定 决心 欣赏 观赏
三.1.。:“ ?” :“。”
2.、。
3.,:!
四.1.大地冰封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美丽动人
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3.插入云霄 银冠闪烁 镶嵌在彩带般的 清澈见底 色彩斑斓
4.清澈见底 往上涌 一串串珍珠 忽聚忽散 忽断忽续 忽急忽缓
五.(1)列文虎克 放大镜 将镜片玩后改进成了放大镜(2)微生物 放大镜(3)暑假的时候,娟娟姐姐给了我们好多彩色折纸,我就和乐乐一起去折纸鹤,我们折了一会就觉得没意思了,所以我就不知不觉地剪了起来,我刚剪的时候就乱剪,然后打开一看是一个花型,我很惊讶,不敢相信,然后又继续剪打开一看是一张尖的花。
练习10
一.孤独 符号 歌颂 倾斜 训斥 隆冬
二.紫 红 黑 黄 绿 蓝 黑 金
三.厂-常 篮篮-蓝蓝 厂-场 遍-篇
四.新春 异兽 绿树 诗情 上升 眼笑 白天 星稀 细雨
五.1.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2.春风满面皆朋友,知音就在你身边
3.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
六.1.③ ②
2.用途 品格 精神气质
3.松 竹 梅
4.最后一段落的第一句话。
七.1.春节 元宵节 中秋节 端午节
2.济 南 海 南 上 海 天 津 长 春 河 南 青 海 云 南 四 川 西 安
练习11
一.降临 皎洁 背信弃义 路程 淹没 六畜兴旺
二.G ui 夫 4 ② ①
三.1.把“一天”去掉
2.把“目的”改成“态度’
3.把“一贯”去掉
4.把“维护”改成“保护”
四.2 4 1 5 3
五.略
六.(1)C(2)气候 国土 名山大川(3)我们的祖国木青真的好伟大。
七.1.后羿 叶公 塞翁 精卫 毛遂 愚公 女娲 夸父
2.犬 蜻蜓 鸟 黄牛 黄鹂 鸟 蝉 乌 蚕
练习12
一.前 后 后 前 后 前
二.堤岸 淹没 粘贴
提拔 掩饰 粘贴
屠夫 零碎 摸着
属于 年龄 楷模
三.DBAB
四.1.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老师的心血。
2.我们如果要去的好成绩,就必须勤奋刻苦。
3.(1)把“很多”去掉
(2)把“多一点”去掉
(3)把“从不”去掉
五.1.春天里的小草
2.生命 软弱
3.略
4.(3)√
5.小草具有坚强不屈,顽强的生命力。
练习13
一.后 后 后 前 后 后 后 后 前 前 前 后
二.细雨翠柏 夕阳 红花 月下 花香
三.九寨沟-童话世界 济南-泉城 荷兰-牧场之国 五台山-佛教圣地 盘古-开天辟地 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 林则徐-虎门销烟 徐悲鸿-励志学画
四.3 2 4 1
五.良好的精心 竟然 气愤 不料 歉意 感动
六.1.。,《 》,、、,。
2.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我们都要有坚强的意志去克服所有的困难。
七.1.尤 代 戎 古 火 宁
2.陪 加 吴 杏
3.双 比 羽 朋 林 非 兢
森 品 众 鑫 淼 焱
练习14
一.略
二.前 前 前 前 前 前
三.日晖 编制 睁眼
挥手 骗人 挣钱
沸腾 恼怒 销毁
拂面 努力 稍带
四.熟练 哪 得 重复
五.(1)七上八下 没安好心 一清二白
(2)阿斗的江山——白送
阿斗式的人物——没能耐
阿二吹笙——滥竽充数
(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4)把“左右”去掉 把“有时”去掉 把“行为”改成“习惯’
六.(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嘀嘀 铛铛 喔喔 呜呜
七.1.温暖 照耀 生机勃勃
2.用力的把墙推倒 靠自己的力量攀到阳光下 细细的藤儿
3.坚强的小树苗
4.(1)只要相信自己,就会看到胜利的曙光的,就像我一样。
(2).蜗牛 因为他能从精神上鼓励我们去做好每件事。
5.这棵树好大啊,真是棵了不起的大树啊。
“e课堂”核心的作用在于转变教学方式, 不仅拓展课堂的广度和课堂的参与度, 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 更重要的是拓展课堂的深度。2012年的基础教育地平线报告中提到“富有挑战性的主动学习将成为课堂教学新的重点”、“教育范式正包括在线学习、混合学习和写作学习的模式转型”等一系列未来教育的趋势。在近期 (12个月) 移动设备及其应用程序、平板电脑是新技术。然而电子书包、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这些都是属于硬件技术工具, 他们可以把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 真正让学生对知识达到深度理解, 同时, 能力得到发展。信息提供并不是硬件学具进入课堂的最核心价值, 转变学生课堂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才是核心追求。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 笔者所在学校也开展了“e学习”的探索实验研究, “e学习”创设了人手一台Ipad的“一对一”的e课堂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试验, 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笔者结合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食物的消化》为例作详细的论述。
《食物的消化》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 (上) 第四单元《吃的学问》中的第三课。在前面单元中学生了解了食物中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科学合理地搭配食物的基础上, 本课将引导学生认识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 初步了解消化过程,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重视对消化器官的保护, 同时, 为后继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笔者将这节课的内容放在了e课堂环境中进行设计, 学生利用Ipad平板电脑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自主构建科学概念,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资源包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可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一、利用good notes软件, 了解学生的先验知识
课上由一首《饮食健康歌》引入到关于饮食的内容上来, 然后根据科学研究提出问题并作出猜测, 启发学生思考并猜测:我们每天吃进去的食物去了哪里?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是怎样旅行的?会经过人体的哪些地方?经过这些地方的时候食物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这个环节目的在于检验学生的先验知识, 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流程。学生思考以后利用good notes软件 , 在空白的 人体图上 边思考边 画出自己 的想法。good notes软件里面可以导入教师预先准备的人体空白图, 然后可以选择各种画笔和各种颜色进行画图, 如果画错了还可以选择橡皮擦进行擦除。画完以后, 利用无线网络、苹果电脑、Air service软件搭建的无线投影平台, 让学生把自己画的食物的旅行图投影到大屏幕上,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食物旅行图。在这个环节学生可以自由分享自己的想法, 教师鼓励学生的同时暂不去做知识层面上的评价, 避免教师直接讲解的枯燥, 而是在后面留给学生自学纠正的机会, 由于知识不是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的, 而是他们自己通过自学方式主动获得建构的, 这样做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印象 (如图1) 。
二、巧用学习资源包, 自主学习构建科学概念
1.利用学习资料包进行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认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习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概念的过程,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和组织引导者, 因此, 课堂的教学结构应该是“教师为主导地位, 学生为主体地位”。在第一个模块中教师了解了学生掌握的先前知识经验后, 也就是让学生汇报完自己认为的食物旅行图以后, 教师随机抛出问题:哪一张旅行图才是正确的呢? 这时候就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吸引学生继续往下学, 此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让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除了问老师还有很多, 尤其是可以靠自己上网查找资料、阅读文献资料、做科学实验等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资料包 (放在360云盘中) , 里面含有一段高清版食物在人体旅行中的视频, 让学生自主点击观看学习, 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暂停、播放、回看等操作来自定步调, 自己去学习关于食物在人体中消化过程的相关知识。
2.反思中主动构建知识概念
学习完视频以后, 学生再返回good notes继续修改自己的人体图, 这个过程学生经历了自学——反思——纠错的过程, 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 其实就是完成了知识的自主建构。学生脑海里原有的知识结构大厦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学习发生改变, 学生修改人体图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重构修改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科学知识的获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解、学生被动接受, 而是学生利用Ipad和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包自主学习、自主建构, 不断完善重构修改脑海里原有的知识概念,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自学完毕, 修改完自己先前画的食物消化过程图, 教师继续组织学生利用无线投影汇报, 并且这个时候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再完整清晰地梳理总结一下刚才学生自学所得的知识。
三、妙用小游戏进行知识的巩固
传统环境下巩固新知的环节往往都是以纸上作业的方式或者口头检测的方式来进行的, 这种方式一来比较枯燥、学生兴趣不高, 二来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被教师点到。然而在e课堂环境下, 笔者用PPT设计制作了一个类似于选择题的“互动小游戏”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如果学生选择正确的答案就会给学生奖励性的反馈, 如果选择错误也会给学生一个反馈。学生自己利用WPS软件自由玩游戏, 游戏会及时给学生做出恰当的反馈和评价,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及时检测自己是否都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而且游戏的形式用来巩固知识比传统环境下用作业的形式更为有趣生动, 学生更喜欢这样的形式, 他们可以边玩边学。
四、丰富的拓展材料, 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 求
教育的本质应回归到“以人为本”,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都应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 也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转变传统课堂上线性的知识传递过程到自己能自定学习步调去学习, 笔者安排了一个拓展阅读的小环节, 准备了4-5篇关于肝脏、胃、小肠等消化器官的阅读小材料, 材料是PDF格式的, 里面还有大量的丰富可读性的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 教师组织学生自由选择2-3篇在good notes中打开并阅读, 边读可以边用各种笔进行圈点勾画, 读完以后再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自己通过阅读学习到的消化器官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中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 (默读、朗读等) , 然后边阅读边用笔圈点勾画, 最后小组之间进行分享交流。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我们彼此交换, 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我们彼此交换, 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由于每个学生阅读的文章内容都有所不同, 所以,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也能够获得新的知识。最后教师点选几个学生进行反馈, 因为最后的拓展材料并不是课标规定必须掌握的内容, 但是, 所选择的内容是和本节课内容有关的、拓展开来的, 笔者想要让学生通过自学交流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迁移。
正是由于前面读了很多关于消化器官的资料, 最后笔者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消化器官的重要性和保护消化器官的方法, 学生们都积极举手发言, 学生所说大部分都是刚刚从拓展小阅读里面学到的知识, 正是因为有了前面的大输入, 所以, 在后面需要输出的时候学生就有话可说了。笔者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其实是为了能够促进学生对所自学的内容进行内化。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所学的科学小知识, 这也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总结
本节课是笔者在“e课堂”环境下进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深度融合实践层面上的尝试和探索。当然, 反思整节课还有可改进的地方, 比如:课堂上还可以融入一些教学平台进行后台数据的搜集, 这样就能让教师第一时间通过数据分析课堂的教学情况, 从而更为科学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 笔者认为要想进一步地推动“e学习”的研究, 还需要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课堂模式, 除了一线教师可以做实践层面上的探索之外, 还需要高校研究专家给予理论层面的深入指导, 教育局等有关教育部门给予各个层面的支持, 要以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维角度来确定实验学校、实验教师、实验班级, 进行小规模长期深入的跟踪研究。只有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结合, 我们的教育理论研究才能真正地指导实践的开展, 才可能真正地去变革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方式。
摘要:《2012年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培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是在e学习的环境下探索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深度融合, 结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食物的消化》这课进行实践层面的探索, 旨在培养小学科学“e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e课堂,自主学习,小学科学
参考文献
[1]徐靖程.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是教育变革的核心内容——专访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11) :26.
[2]陈新健.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11) :59-60.
[3]刑丽.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有效整合.[DB/OL].http://kg.ftedu.gov.cn/show.aspx?id=8585&cid=47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中,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教材在编排上也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1在情境中感知直线的位置关系,在抽象中形成平行与垂直的概念。教材从生活中选取大量的平行或垂直的现象作为认知的现实背景和有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经历概念“抽象”的过程。以此来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例如,第39页的例题分3步呈现,首先呈现一组照片,在这些照片中用不同的颜色线条勾画出两条边,这些勾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根据3张照片中的彩色线分别画出3组直线,从现实情境和具体物体上提取需要研究的对象。最后,让学生讨论这3组直线哪些相交、哪些不相交,展开数学思考。第42页例题的呈现也作了相似的安排。另外,教材在建立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在现实的素材中寻找平行线和垂线。在这样的“实物和图形”的反复转换中,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2强化操作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验。让学生画平行线和垂线不单是操作方法的教学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还是数学概念的具体应用,在应用中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例如,第40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第43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这两道例题都是学生初步认识平行线或垂线之后安排的。都不是教材指导他们怎样做,而是让学生想办法画,在画的活动中继续体会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的内涵。
3注重知识的应用与解释,体会知识的价值。教材选取了大量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运用知识对相关现象做出简单的解释。如穿过马路的最短路线、怎样从大街边上把自来水管接到小明家等问题,让学生带着初步形成的数学概念去观察生活,进行解释与应用,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以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以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有关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的知识基础。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经感受了“平行”与“垂线”等现象的存在,只是这种感受是肤浅的、零散的和模糊的,是能“意会”而不可“言谈”的。因此,我们应该将“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和垂线”作为教学重点。此外,本单元安排了大量较为复杂的操作活动(需借助多个工具才能完成),如作图活动有画平行线和垂线等,测量活动有量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等。而在此之前,学生的作图和测量的机会不多,经验很少。所以,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和垂线,能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应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和训练。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2-44页“认识垂直”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生活场景中抽象出垂线的过程,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会用合适的方法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通过组织看一看、量一量、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在现实中找到物体表面上互相垂直的现象实例,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现象,建立垂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借助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2复习。请同学们看屏幕,你能从每幅图中找到互相平行的线吗?在什么情况下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何利用直尺和三角尺画一组平行线呢?请大家指一指、说一说。
3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也掌握了画平行线的方法,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研究,在同一平面内相交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评析借助教材例题提供的素材,让学生找出平行线,一方面对上一节课进行了复习,同时引出本节课的新知。另一方面为下面发现“垂直”、抽象“垂直”提供物质基础。
二、观察发现,认识垂直
1初步感知垂直现象。
师:同学们认识了平行线,也掌握了画平行线的方法。你能从图中找到相交的线吗?指一指、说一说。
师:从两幅图片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组相交的直线,从中我们各抽出一组。(课件出示两组相交直线)观察这两组相交的直线,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我们发现,两条直线相交成4个角,而且这里的这4个角都是直角。
2深入研究,形成概念。
(1)根据讨论提纲,课件出示讨论题,让学生自学课本例1。
★什么叫互相垂直?你是怎样理解“互相”这个词语的意思的?
★什么叫垂线?什么叫垂足?
(2)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如果,我们把这两条直线分别记作直线a和直线b,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怎么描述呢?请同桌同学互相说说。
3,回归生活,理解概念。
(1)(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观察这几幅图片,找找看,哪些线段所在直线是互相垂直的,指一指、说一说。
(2)变换、沟通。
课件动态出示镜框位置变化的过程:我们再来看这个镜框,如果老师这样放(倾斜),长边和短边还互相垂直吗?如果我们把镜框拉成这种形状,长边和短边还互相垂直吗?请谈谈你的想法。(稍停)
(3)拉成这种形状,长边和短边不是互相垂直的,我们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依据是它们相交的角是否成直角。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出一些互相垂直的例子吗?
评析这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照片中的两组相交的直线的特点,抽象出“垂线”,形成对垂线的感性认识;经过自学讨论,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目光再转向生活,通过指一指、说一说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特别是相框的两次变式(先是长方形的位置变式,接着是图形形状的变式),使学生在变换的情境中深刻感知“垂直”的本质。
三、动手操作,学画垂线
1认识垂直线段。
刚才从生活中找出了大量互相垂直的例子。那
么,在我们认识的图形中有没有互相垂直的线段呢?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二题。组织学生在图上指一指、说一说,比一比看谁找得多。
2教学垂线的画法。
(1)看来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垂线,想不想自己画一组垂线呢?请同学们想办法画一组互相垂直的直线,并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2)小组交流后课件动态演示画垂线的方法。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可以先将直尺的一条边与已知直线重合,再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着已知直线平移,使三角尺的另一直角边与直线上的点重合,然后沿着这条直角边,过这已知点画一条直线。
3教学“试一试”。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在课本“试一试”中画一画。
评析能借助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里,教师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已认识图形中的垂直线段,为动手作图明晰概念;接着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尝试画出一组互相垂直的直线,在此基础上教师示范尺规作图的步骤,最后再让学生进行方法迁移——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这个环节,有学生的自主探索、有教师的示范指导、有学生的动手实践,多样的学习方式可以突破教学难点,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四、课堂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用一张长方形纸,按照指定的方法对折两次,再打开。这两条折痕有什么关系?请谈谈你的想法。
利用其他形状的纸,能折出直角吗?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一试。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请同学们在“想想做做”第3题上,经过A点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垂直,谁来说说,关于垂直,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典型习题分析
1用足操作活动,在操作中巩固概念,探究规律。
教材安排了许多有效的操作活动。如教学完平行线的概念后,教材在41页安排了“想想做做”第2题,这道题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自己量一量、比一比折痕的长度,再结合图形独立思考能发现什么,知道这些折痕的长度是相等的,了解长方形对边之间平行的线段都是相等的。在教学完平行线的概念后和教学平行线画法之前可以安排这个练习。为了使这个操作活动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在教学中,我们不妨按下面的教学步骤加以实施。
(1)折纸: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观察对边平行。尝试用它折出一组平行线。
(2)验证:折痕是否平行?怎样验证?
(3)讨论:折痕的长度相等,说明了什么?
(4)引新:你能利用这个发现尝试画一组平行线吗?
这里,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操作、讨论的空间和时间,展现其发现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平行线”的直接感受和体会。
教材第44页的“想想做做”第1题、第45页的“想想做做”第2题和练习六的第6题都应让学生在充分操作的基础上巩固知识、探究发现。
2注重数学操作技能的训练与指导,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数学操作技能的形成不仅有助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有助于数学问题的解决,从而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画平行线和垂线是小学数学学习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操作技能。
教材中多次安排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的练习,而且已知直线的位置经常变化。
这样安排的意图是:已知直线位置的多变,既能促进学生灵活地使用工具,更能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水平”“竖直”对数学中的“平行”“垂直”的制约和局限。多次练习画平行线和垂线,形成相应的技能,为以后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如练习六第4题。本题的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出示第1小题,明确要求,学生独立作图,教师个别辅导。
(2)学生交流画法,教师强调作图要点。
(3)出示第2小题。两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议议,该怎样完成。学生动手作图,教师巡视指导。
(4)变式练习。出示右图,要求学生先过A点作底边BC的平行线。再画出底边上的垂直线段。
3加强知识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平行线、垂线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等知识在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教材也提供了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练习六的第7题。
这一题意在通过寻找最佳“接水管”的方法来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一)
1.(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C3知己难寻,光阴易逝.4. ①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二)
1.(1)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 (2)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2. 治水必躬亲。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实情,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3. 好逸恶劳 见利忘义
4. 海瑞 明朝 吴晗 《海瑞罢官》
(三)
1. 问之有目者日之状
2.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3. A4. 有直接观察,道听途说,所以对事物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5. 他为了了解太阳,不惜多次向人请教,他肯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强烈的求知欲。
6. (四)
1.D2.(1)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然不测,有如君子的智慧(2)泥沙俱下,最后仍然是一泓清水,有如君子的善于改造事物3.A(五)1.(1)离开、抛弃(2)讨厌
2.(1)位已高而意益下。(2)官益大而心益小。(3)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3. 刘邦善纳张良良言,战胜了项羽,一统天下。邹忌讽齐王纳谏。
李斯谏逐客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习题五
一
1. 朱自清当衣买书
2.为了买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
3.(1)是朱自清的父亲在他结婚时为他做的
(2)可当时实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将来准能将大氅赎出5.(1)(2)6.(1)(2)(3)
二(一)东林书院,亦名龟山书院,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是当时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后废。明朝万历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新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顾宪成撰写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更是家喻户晓,曾激励过多少知识分子,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促进极大。有“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之赞誉。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全面修复,有石牌坊、泮池、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道南祠等建筑。
(2)钱钟书故居系钱钟书祖父钱福炯筹建于1923年,其叔父钱孙卿续建于1926年,占地面积为二亩四分八厘八毫(1600平方米),为七开间三进明清风格又吸取西式建筑之特点。祖父钱福题名为“绳武堂”,匾为当时江苏省省长韩国钧所书。钱福集经史语撰联悬于厅堂之上,勉励钱氏子孙勤奋读书,安份守业,和睦相处,继承家风。钱钟书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绳武堂敦厚质朴竞志奋进的门风,都在他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习题六
(一)
1. 苏州园林 不仅具有极高的欣赏性,也极具艺术性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2. 时间顺序 逻辑顺序
3.略
4.(1)苏州园林一般在布局上以水为中心,充满江南情趣 (2)在结构上以小巧取胜,以小见大,移步易影 (3)色彩上粉墙黛瓦栗柱,顺应自然(4)空间处理上时而开明阔郎,时而曲折幽深,或藏或露,或深或浅,虚中有实,实中有虚(5)市内布置配以红木家具,名家书画,缀以对联,盆景,显得秀丽淡雅。5.(1)横云山庄(2) 惠公园(3) 老蠡园(4)寄畅园
(二)
1. 金字塔式结构的建筑物,其内部温度的分布、空气的流动与其他建筑物不同,因此有像冰箱和抽湿机一样的作用.
2. 研究员纳里曼诺夫在洛德金字塔式建筑物内做实验。
3. 使动物遗体成为木乃伊而不腐烂。其他金属物品,也由于水汽迅速散失,而不变质或锈蚀。
一.基础积累
1.略2.B3.①拈轻怕重 ②见异思迁 ③纯粹 4.D 5C. 6.A 7.迥 鉴 宛 湃
二、阅读理解:1.B 2.B3.②⑦⑩4.①⑧⑨5.突出了白的精神,强调要向白求恩同志去学习的必要,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6.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7.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的热忱从前线回来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语文寒假学案二
一、1.C 2.D 3.A 4.C 5.结出丰硕的果 莲能纹丝不动,扎根大地
二、阅读理解(一)1.《论语》 知道它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对它有兴趣的人。 《论语》 他(孔子)做人是发愤读书忘记了吃饭,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而忘记了忧愁,甚至不知道自己将要老了,如此而已。人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第二句话以孔子为例证明以事业为乐的生活才最有意义。2.B 3.要乐业 做工好苦 四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4.承接上文,总起下文
语文寒假学案三
一、思考:1.人与人相处,要多一些宽容。 2.与人相处,要多一些宽容为什么要多一些宽容怎么样才能做到宽容(总分结构) 3.要做到宽容,就必须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
4.四者有一个逐层递进的关系。互谅、互让是宽容的最基本的要求,互敬、互爱则是进一步的高要求,尤其是互爱,则是最根本的一点。只有互爱才能真正做到互谅、互让、互敬。
5.不是,它是文章观点的补充论证。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强调宽容的重要性,可能会导致对丑恶甚至罪恶的姑息,要明辨是非、分清敌我,该批评、惩罚的还是要批评、惩罚。这样,文章做到了既旗帜鲜明,又滴水不漏。6. 讲道理。 为什么要多一些宽容怎么样才能做到宽容,宽容要避免什么情况。 文中阐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是运用了对比方法,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引用林则徐名言7.略
二、填空
1.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高万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②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
2.给汉字注音或写出字形
jīn bng jin 芥蒂ji 嫉妒j 憎恨zēng 豁 睦 迥 蒂 嫉
3.人恒爱之;人恒敬之4.海纳百川 壁立千仞
三、仿造下面例句,再造两个句子
宽容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在人们心头的阴云;宽容解是一场绵绵的春雨,能洗涤飘落在人们心头的尘埃
四、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1、包容、融化、化解 2、四者有一个逐层递进的关系。互谅、互让是宽容的最基本的要求,互敬、互爱则是进一步的高要求,尤其是互爱,则是最根本的一点。只有互爱才能真正做到互谅、互让、互敬。3、A
语文寒假学案四
一、1.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一切贤哲都十分珍惜内在的精神生活。
普通少女 。
保持着纯正的追求。
2.(1)第二段,举例阿基米德和第欧根尼进行说理。
(2)第三段举一位作家的例子进行论证。
(3)第五段先叙说一个少女在车厢中专心读书的例子。
3.有思想,有丰富的精神财富,有一种纯正的追求。
4.不好。高尚一般指人的道德水平或趣味。本文的高贵主要强调的是人要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5.略二、D三、1.车厢里闹哄哄的,旅客们在聊天、打牌. 吃零食少女躲在车厢的一角全神贯注地读书、记笔记. 我觉得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中,我心中充满感动.2.B
语文寒假学案五
一、略。 二、略。 三、1.捕蛇者说 西游记 五柳先生传 友邦惊诧论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因人生辉。4.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5.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 6.用它们作类比,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暗示陋室不陋。7.作者讲究择友交往,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但是,作者的这种交友之道多少反映了他孤芳自赏、清高孤傲的思想倾向,这一点又是不足取的。
四、1.(1)B (2)C (3)A 2.A 3.B
五、文言文阅读
1.(1)出名(出名) (2)妻子和儿女(子女)2.(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信乎其似巢也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语文寒假学案六
一、略。二、1.作者是元代的散曲家马致远。2.秋郊夕照图 3.悲凉 惆怅。 4.昏 思乡 5.天涯游子思乡的孤寂愁苦之情。6.凄凉萧瑟 枯、老、昏、古、西风、瘦7.枯藤、西风、昏鸦8.曲牌,曲名 断肠人在天涯。
三、1. 塞下秋景 边关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报国之情2. 异 衡阳雁去四面边声长烟落日孤城闭3.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片孤城万仞山。 6.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个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白发染白了双鬓;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地流泪。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7. 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8. 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语文寒学案七
72108 ○ 1357900 617000 ○ 62万 10110 ○ 9999
4762504 ○ 4762513 四千万 ○ 九百九十万 89001 ○ 89101
二、读出下面各数。
708500 读作: 70000508 读作:
100090009 读作: 5060032 读作:
三、写出下面各数。
五十六万零五十六 写作:
七亿七千零一万零八百 写作:
四百七十八万九千零六 写作:
一亿零二万零三 写作:
四、用计算器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2×101= 13×101= 14×101= 15×101=
16×101= 17×101= 18×101= 19×101=
1、容量的含义: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多少,就是它的容量。
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容器的容量,要使用统一的单位:升或毫升。
2、升: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1升即1L。
3、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的容量为1L。(不计壁厚)
4、毫升:计量比较少的液体,通常用毫升作单位。1毫升水大约有18滴。
毫升可以用字母“mL(ml)”表示,1毫升即1ml。
5、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容器的容量为1ml。(不计壁厚)
6、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是1000,即1升=1000毫升或1L=1000ml。
生活中的升和毫升的运用:
生活中一杯水大约250毫升 一个高压锅大约盛水6升 一个家用水池大约盛水30 升 一个脸盆大约盛水10升 一个浴缸大约盛水400升 一个热水瓶的容量大约是2升
一个金鱼缸大约有水30升 一瓶饮料大约是400毫升 一锅水有5升,一汤勺水有10毫升 一个健康的成年人血液总量约为4000----5000毫升。义务献血者每次献血量一般为200毫升。
第二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①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试商。②计算时从高位算起,先用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除数,如果被除数前两位比除数小,就用前三位除以除数。
③除到被除数的第几位,商就写在这一位上。④注意每次的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中,被除数的前两位大于或等于除数,商是两位数;
被除数的 前两位小于除数,商是一位数。
试商时,用四舍五入法将除数看作最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若除数看大,则初商可能偏小; 若除数看小,则初商可能偏大。
例: 362÷43,将43看作(40)来试商,此时初商可能(偏大);
362÷48,将48看作(50)来试商,此时初商可能(偏小)。()53÷56,若商是一位数,()里可以填(5,4,3,2,1),最大是(5);
若商是两位数,()里可以填(6,7,8,9),最小是(6)。439÷()4,若商是一位数,()里可以填(4,5,6,7,8,9),最小是(4);
若商是两位数,()里可以填(3,2,1),最大填(3)。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则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余数要比除数小:最小的余数是1;最大的余数=除数- 1。例:()÷53=25„..☆,☆最小是 1,最大是52。所以这道算式中,最小的被除数=25×53+1 =1325+1=1326,最大的被除数=25×53+52 =1325+52 =1377
2、商不变的规律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若有余数,余数跟着被除数和除数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
如: 14÷3=4„„2(同时乘以10)15÷4=3„„3(同时乘以3)140÷30=4„„20 45÷12=3„„9 问: 乘或除以的这个数为什么不能是0?
答: 乘0或除以0,都会出现除数是0,这样的算式没有意义。
3、连除实际问题
例:阅览室有两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一共放了224本书。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方法一:224÷2÷4 方法二:224÷(2×4)这样的问题从条件想起比较容易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可以根据数量关系列综合算式解答;可以用“把得数代入原题法”或“另解法”检验。
4、简单的周期:同一事物依次重复出现叫作周期现象。
按周期排列的物体总是一组一组出现的,至少观察两组物体才能发现规律。
用排一排、画一画、圈一圈的方法能很快发现规律。
用除法解决周期现象中的问题比较方便。
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
1、同样的物体,从不同的面看到的图形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
不同的物体从同一个面观察,看到的图形也有可能一样。要实际操作、观察、想象才能正确判断。
2、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从一个点最多只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第四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1、统计表用表格呈现数据,条形统计图用直条呈现数据。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能清楚地看出统计的结果。
条形统计图的优点:能直观、形象地表示数量的多少。
制作条形统计图时,可以根据数量的大小确定1格代表多少个单位,确定好横轴、纵轴及单位度。
制作统计图(表)时一定要注明统计图(表)的名称和制作日期。
2、统计有时要分段整理数据,数据分段时,要注意每段之间要“连续”,整理数据要按一定的顺序,做到数据不遗漏、不重复,还要注意检查统计表里的合计数。
统计表中“合计”是几个项目数量的总计。
通常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整理数据。
3、求平均数的方法:
1、移多补少(取长补短)
2、先求和再求平均数(先合再分)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影响,即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平均数能比较好地反映一组数的总体情况。
4、运动与身体变化:通常情况下,体育运动都会引起脉搏的加快,而不同运动量所引起的脉搏加快 的程度也不一样。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时可以通过列表、画线段图等方法进行分析。
步骤:
1、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列式解答;
4、检验反思
分析数量关系:可以从条件想起,看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一个问题;也可以从问题想起,看要求题目中的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分析问题从问题想起,去寻找相关的已知条件,逐步解答问题。
第六单元 可能性
“一定”、“可能”、“不可能”可以用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在一定条件下,一些事件的结果是可以预知的,具有确定性;
一些事件的结果是不可预知的,具有不确定性。确定事件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 不确定事件用“可能”来描述。
2、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有关,在总数量中所占数量越多,可能性就越大; 所占数量越少,可能性就越小。所占的数量相等,可能性就相等。
第七单元 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1、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 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如果加法或减法两边同时有乘、除法,则乘、除法可同时计算。
2、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
混合运算中含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小括号里面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3、如果在一个混合运算的算中有两个或多个小括号,那么这几个小括号里面的部分可同时 进行计
算,互不影响。
4、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1)认识中括号:中括号又叫方括号,用“[ ]”表示。
在混合运算中,如果已经使用了小括号后,仍需改变运算顺序,可以使用中括号。
(2)运算顺序: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中括号里必有小括号)
5、同级的运算,哪个在前就先算哪一个。
第八单元 垂线和平行线
1、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直线: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延长,不可以度量。线段:有两个端点,不可以延长,可以度量。
射线:有一个端点,另一端可以无限延长,不可以度量。
2、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形成一个角,这个点就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就是角的边。
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角的两边可以无限延长。
角的大小和角的边的长短无关,和角的开口大小有关。风筝线与地面所形成的角的度数越大,风筝飞得越高。斜坡与地面的角度不同,物体滚的距离也不同。
丹顶鹤结队飞行时通常排成“人”字形,角度一般保持在110度左右。
4、量角时要注意量角器的中心与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若是内圈0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就看另一条边对准内圈的刻度。若是外圈就读外圈的刻度。
5、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交点叫作垂足。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这条垂直线段的长度叫作点到直线的距离。
6、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可以画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垂直
相交 不垂直 不相交平行
7、作图:
画角:
1、先画一条射线;
2、量角器两重合(0刻度线,中心点)
3、在量角器上找到题目要求的角度并做好标记;
4、划线;
5、标度(标出所画角的度数)垂线: 两重一画做标记(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对着已知直线,另一条直角边靠在所给出的点处,沿有给出的点的这条直角边划线)最后一定要做垂直标记!
平行线: 一合二靠三移四画
8、直角=90度平角=180度 周角=360度 1平角=2直角 1周角=2平角=4直角
锐角小于90度 钝角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9、一副三角尺的度数分别是:30度、60度、90度和45度、45度、90度。
练习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页练习二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通过练习,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一的第1题。
(1)练习第l组。
①学生独立完成,要求竖着做。
②指名说说其中几题的口算过程。
③比一比几组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练习第2组。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指名说说其中几题的口算过程。
③比一比几组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可以先用几十除以几,再用几或十几除以几,算出得数。
2.口算下面各题。
480÷4
84÷2
46÷3
900÷3
180÷20
270÷90
280÷40
69÷3
75÷5
210÷30
420÷70
720÷80
3.笔算练习一的第2题。
(1)出示第2题,请学生读一读题目要求。
(2)学生独立思考估计一下每题的商,指名回答。
(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4)集体订正时,选择其中两题说说笔算过程。
提问:这几题都是几百几十几除以一个整十数,为什么商都是一位数?
(5)说说怎样笔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二,提高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第6题
1.学生独立计算,完成表格填写。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张表,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将自己的观点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
3.组织全班交流,教师可适时点拨,使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算式中的“商不变的规律”。即:被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除数也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三,完成思考题
1.指名读题,说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2.每四人一组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再同组内交换意见。
3.组织全班交流(如果第一次转换发生在5时以后,则转换的次数是600÷30=20;如果第1次转换恰好发生在5时,则转换的次数是600÷30二20,20+1=21)。
四,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一的第3、5题。
练习三(2)
教学内容:练习三13——20题
教学要求:通过练习巩固不用调商的除法计算方法
巩固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掌握连除与除以两个数的积的相等关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说说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完成13题。
师生分析解题过程。
针对出现的普遍问题予以几种讲解。
二、练习
1.独立完成14、18、19题 2.同桌交流答案
3.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4.订正
5.16、17题讲解
先通过练习第一组,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已有三年级的连减=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经验,很容易加以总结)再练习剩下的题目,化难为易。指名板演。
三、作业
教学内容::一亿有多大
教学目的:1.通过“量一量”“ 数一数”“称一称”“算一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2.培养伙伴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格。
课 型:新授
教具准备: 计算器,秒表,100粒大米,天平,卷尺。教学过程:
一、引入;
谈话:(出示100000000)大家认识它吗?(指名回答)教师在100000000上面板书。一亿”。
谈话:大家都会读会写一亿,但是这一亿到底有多大呢?想了解吗?那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一亿有多大”。(将课题补充完整)
二、买践操作 1.看一看,量一量
拿出2本数学书,看看每本书有多几页?2本书大约有几页?量一量2本书大约有多少cm?(取整厘米数)也就是100张纸高1厘米。
2.想一想,猜一猜。
100000000张纸大约有多高?指名说说猜想。(看谁猜的最接近)3.验证猜想:算一算。(用计算器计算)
100000000张纸有多少个100?100000000除以100等于1000000个。也就是1000000厘米,即10000米。
我校的南教学楼高20米,算一算,100000000张纸高有多少个南教学楼?(500个)
南京第一高楼——绿地广场的“紫峰”大厦高450m,居中国第二,世界第七。10000米(100000000张纸)里有多少个“紫峰”?(10000除以
450约等于22个。)
三.小组活动
1.小黑板出示活动内容(1)数一数。
数100本练习簿,看看用了多少秒?照这样的速度数一亿本练习簿,大约要用多少秒?
一生台前演示后师板书:数100本练习簿,大约要用了90秒。(2)排一排。
10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量量这一排长多少米?照这样计算,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长?
5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量出长度后乘2师板书:10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是14米。
(3)称一称。
数出100粒大米,称称有多少克?照这样计算,一亿拉大米大约重多少克?教师用天平称出100粒大米的重量并板书:100粒大米大约重2.5克。
(4)指名说说活动的共同点。(都是一亿)
(5)小组自选3个活动内容之一,看书106页——107页活动内容后汇报小组活动方案。
(6)小组活动,师与生互动。(教师巡视指导。)(7)3个小组代表汇报活动结果。(多媒体展示)
四.指着书上107页的两个问题。
提问:看了这两个计算结果,你想说什么呢?(在这里不仅让学生说说一亿的大小,同时要让学生说说应该节约粮食)
三、全课总结
谈话:通过我们以上的实践活动,现在你对“一亿到底有多大”有认识了吗?你能来给我们大家描述。一亿有多大”吗? 学生自由说一说。
板书:
一亿有多大(100000000)
一亿张纸高约一万米,相当于500个南教学楼,22个“紫峰”大厦。
数一数 排一排 称一称
数100本大约90秒 10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 100粒大米约重
大约长14米 2.5 克。
数一亿本大约3年
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 排大约可以绕地球赤道4圈。2500000一亿粒大米重约
可能性练习课
课型:练习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列举出简单随机事件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能正确判断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和与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能对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教学难点:能精确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红、蓝铅笔、正方体、红、黄正方体。第58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本课练习内容,板书课题。
二、完成练习十第5—9题。1.第5题。
先让学生看图说说转动每个转盘,指针落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分别是怎样的,再逐一回答书上的问题。
2.第6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思考放铅笔的方法,再按要求完成操作。展示、交流。3.第7题。
摸出的结果可能有多少种?(共有9个样本,因而就是9种)
摸出单数的可能性大,还是双数的可能性大?(单数几个?双数几个?)4.第8题
学生做这样的正方体,同桌合作,试一试,并填写统计图。5.第9题。先估计再实验。
三、思考题
列举出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再进行判断。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寒假作业答案】推荐阅读:
苏教版四年级寒假作业检测12-13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12-10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考试题答案06-25
苏教版四年级美术上册10-23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02-23
苏教版四年级品社上册02-18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7课件范文11-21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01-14
寒假作业答案苏教版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