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计划项目(通用5篇)
电源、生物材料与超灵敏检测中期检查报告
一、子项目建设情况
(一)建设目标、任务和主要建设内容的完成情况及计划执行情况
本项目有化学电源材料、生物医药高分子材料和高灵敏检测三个子项目。
通过“十五”“211工程”建设,本学科的总体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根据创新交叉、重点突破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和和学术梯队、人才培养、学术交流、设备购置、项目研究内容水平等方面按原计划进行,各项建设任务和目标已基本完成。
到“十五”末,本项目学术队伍结构更趋合理,研究水平达国内一流,一支以具有博士学位为主的科学研究优秀群体已经形成。具有了较强创新能力和富有团队精神的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
办成国内一流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在电化学、高分子化学和分析化学研究生教学、本科生教学及教材建设方面与国际接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与生物学、环境科学、医学、信息学、材料学和计算机等学科结合,开辟新的交叉学科的前沿研究领域和学科发展的新生长点。化学电源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在单细胞检测、稀土分析、微分离技术及生物芯片技术方面形成特色与优势,为国内生物分析、稀土分离/分析和形态分析的重要研究基地,在学术上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
争取专业实验室转为教育部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使实验室仪器设备和规模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接近发达国家实验室的先进水平。251
(二)“十五”以来的主要建设成绩
现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60%以上,一批杰出/优秀年青教师脱颖而出,有特聘教授1名,杰出人才基金2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2名,引进人才4名。几年来破格提拔年轻教授6名。教学和科研队伍壮大和项目研究实力增强,新的研究方向不断增加。引进的学术带头人杨毅夫博士,建立了电动车专用电源研究组。陈政特聘教授的高温熔盐电化学研究组从无到有发展较快,现已开始出产高质量研究论文,在国际著名刊物Angew Chem Int.Ed发表一篇高温熔盐电解值硅的论文。在生物医用高分子和天然高分子的研究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在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产业化方面,已完成微波促进开环聚合合成聚己内酯的中试研究工作。对生命、材料和环境科学中所涉及的分析化学问题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深层次研究。培养了各学科发展所需的高层次现代科学专门人才。本项目优势表现在基础扎实,与学科优势领域相结合开展交叉学科前沿领域的课题研究;承担国家、部委和省的许多科研项目,包括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在基地建设方面,项目执行期间,国家教育部批准在武汉大学建设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建立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化学电源材料与技术实验室”。每年发表论文200多篇,几年来共发表SCI收录论文659篇;已获准中国专利68项;合作申请美国专利2项。获得国家奖8项,省部级奖12项。
已出版专著和教材多部,有:《分子探针和检测试剂》、《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近代研究方法》、《有机波谱分析》、《高分子链形态学》和《高分子物化实验》。《单细胞分析》已经交科学出版社出版,《分析化学》第五版(上册)也即将交稿。
在人才培养方面,已毕业研究生200多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100余人。学生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熟练的实验技能和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多数到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在教学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和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打好基础,才能有好的发展势头和潜力。不断把各个有关领域的研究前沿介绍给研究生,并要求研究生也要作有关研究进展的报告,坚持不断强调端正学风。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努力开展国际合作,与国外著名大学开展学生的联合培养,进行访问学者和研究生的互换交流。近年来平均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约70余人、博士研究生约40人。
在课程及教材建设方面,认真改革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把新的有关内容不断补充到教学中,特别是有关交叉学科的内容,以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本项目有关学科将紧跟国际上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不断地丰富、更新和发展课程的内容,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教学工作又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学术交流方面,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扩大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使学科发展跟上国际研究最前沿。先后与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与交流。医用生物高分子材料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法国国家研究中心合成生物高分子研究室(Centre de Recherche sur les Biopolymeres Artificiels)、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新加坡生物医学中心(Johns Hopkins-Singapore)、日本大阪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双边科研合作关系。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新加坡生物医学中心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分析化学与德国的约翰内斯堡大学美国康乃尔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等开展学术交流和互相派学者访问
先后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Lehn JM,Polymer international杂志主编Schue教授,J.Chromatography A主编 Terabe教授,法国国家研究中心合成生物高分子研究室Vert M教授、李速明研究员,美国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Leong KW教授等访问、讲学。
同时,与国内中科院北京化学研究所、大连化物所、长春应化所、广州化学研究所、中石化燕山石化研究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并联合培养研究生。
在学校和教育部的领导与支持下,先后投入近2千万元,实验室仪器设备得到更新,实验室条件得到改善,常用的先进仪器基本具备。加快了教学设备和实验仪器的升级与换代,缩小了与发达国家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差距。
通过“211工程”建设,实验条件不断改善,研究基地的实验室总面积达到4000平方米,拥有总价值约2600万元的仪器设备,其中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00余台件,大型仪器设备包括:原子力显微镜、示差扫描量热计(DSC)、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紫外/可见光光度计(UV)、凝胶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GPC/HPLC)、毛细管电泳、等离子体质谱、红外光谱仪(FTIR)、光散射仪、药物溶出度仪、倒置显微镜、化学发光仪、核磁共振波谱仪、元素分析仪等。购置了多角激光光散射(DAWN DSP, Wyatt Technl.Co., 美国)、动态粘弹仪(DMTA, Rheometric Co., 美国)、流变仪(ARES-RFS,美国TA公司)、凝胶渗透色谱仪、粘度计、电子拉力实验机(CMT6503, 深圳新三思)、冷冻干燥仪(CHRIST, 德国)、紫外光谱仪(岛津UV-160A, 日本)、膜渗透计、小型喷丝装置、热压装置、单螺杆挤出仪(HAAKE R252, Polydrive, 德国)和超滤器等关于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结构与性能测试以及高分子溶液性质研究的基本设备与装置。总价值270多万元。
(三)预期效益和可能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使有关学科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和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建立有关新学科和研究方向的教育部及国家重点实验室。
到“十五”末,使学术队伍结构更趋合理,研究水平国内一流,形成以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研究群体。培养出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
办成国内一流的有关学科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在电化学、高分子化学与分析化学研究生教学和本科生教学及教材建设方面与国际接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与生物学、环境科学、医学、信息学、材料学和计算机等学科结合,开辟新的交叉学科的前沿研究领域和学科发展的新生长点。确定在无污染、高效能新电源材料,医用生物高分子材料和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和利用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在分析化学领域中,单细胞分析、稀土分析和微分离技术及生物芯片技术方面形成特色与优势,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和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成果,争取获得国家三大奖。在学术上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
二、项目管理情况
(一)项目管理及运行机制改革情况
按照子项目分别管理,预先订出子项目学科建设各项目执行计划,如人才引进和学术梯队建设,成果形式(专著、教材、论文、成果奖等)、学术交流,仪器购置和实验室建设等。由子项目学科负责人定期召开情况汇报会,由各课题研究组汇报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随时进行。再由项目负责人定期召集子项目负责人汇报项目进展,一般为3-4个月进行一次。按计划运行项目管理,运行均正常。
(二)项目信息报送及档案管理工作
项目信息定期报送,子项目负责人和院主管人员均有项目信息资料保存,档案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并对有关信息做到准确无误如论文发表数,获奖成果数,仪器管理等。对发表论文,学位论文,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存档。武汉大学档案馆,图书馆对学位论文均有存档。
(三)项目计划执行成效分析
总体来讲,项目运行正常,成效比较显著。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促进了项目的完成。电化电源材料陈胜利,杨毅夫,庄林3位青年博士正在逐步成为各有专长的研究人员,各自都申请到研究经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2项。分析化学的高灵敏检测子项目基本是40岁左右的教授领导进行科研和教学。每年招收的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并且注意提高培养质量,得益于“211工程”项目的执行和运行,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证。每年的SCI论文发表数量成上升趋势,基本是按10%的总体趋势递增。由于新仪器设备的购置,对发表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有较大帮助。“211工程”的项目支持了学术交流,促进了科研项目进展。
三、项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由于研究生的扩大招生,仪器的添置,实验室空间和面积紧张,需要增加实验室。
“973”计划“水泥低能耗制备与高效应用”的基础研究项目是以提高水泥性能和节能减排为中心, 围绕水泥组成和结构优化、制备过程中节能与水泥高效应用的重大基础性问题深入系统地开展研究。这是建材行业第二个“973”计划项目, 也是中国建材总院主持的第二个“973”计划项目。中国建材总院不仅是该项目的主持单位, 还承担了其中的2个课题。
其中, “熟料分段烧成动力学及过程控制”课题针对熟料形成过程中的多阶段化学反应决定熟料的烧成能耗的科学问题, 为实现熟料烧成过程能量最佳配置、降低熟料烧成能耗、提高熟料产量和质量进行基础研究。
2010课题总结报告
项目名称:平流层大气基本过程及其在东亚气候与天气变化中的作用 课题名称: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大气过程及其对大气成分分布的影响 课题编号:2010CB428602 起止年月:2010年1月-2014年8月 课题组长:卞建春
邮件地址:北京市9804信箱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100029 联系电话:010-82995078,*** 电子邮件:bjc@mail.iap.ac.cn 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0年12月15日
一、计划执行情况
1、计划完成情况
1.1 课题前两年研究任务
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也称为对流层顶区域,是两个具有明显不同特性层区之间的过渡层,具有很强的热力、动力和化学要素垂直梯度,水平分布结构复杂而且多变。UTLS区域是大气动力、辐射、微物理和化学等过程相互作用非常显著的区域,其中动力过程既包括混合、对流和重力波等中小尺度过程,也包括暖输送带、平流层下侵、副热带西风急流调整等大尺度过程,还包括Brewer-Dobson环流这样的全球尺度过程。东亚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到太平洋、印度洋和亚欧大陆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特别是青藏高原高大地形的影响,因而东亚UTLS区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围绕上述关键科学问题,前两年课题任务计划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东亚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大气结构及形成机理。利用卫星、高分辨率探空和加强期观测资料,分析华北、西北、青藏高原等典型地区UTLS大气动力、热力和化学结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机理。
(2)东亚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及其在大气成分收支中的作用。基于卫星和再分析资料,分析东亚地区典型天气过程中UTLS大气动力和成分的变化特征,分析平流层-对流层之间大气成分的输送过程;分析东亚地区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通量以及在全球大气成分收支中的作用。
(3)东亚强对流过程中大气成分向UTLS输送的机理。根据卫星资料分析东亚地区对流活动统计特征,以及与UTLS大气成分分布的关系;利用对流云模式模拟东亚地区强对流活动对于对流层-平流层物质输送的影响。
1.2 2010年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
2010年作为项目启动年,研究的主要工作集中在:
(1)数据收集、准备和整理
收集探空资料、卫星资料 收集再分析资料(2)亚洲UTLS 大气结构及形成机理
夏季亚洲季风区UTLS大气成分分布及其与南亚高压的关系 亚洲对流层顶附近精细结构的分析
(3)亚洲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及其在大气成分收支中的作用
夏季青藏高原臭氧低谷的成因分析
亚洲季风低层污染物向UTLS区域输送过程的模拟研究 青藏高原周边地区平流层下侵过程和上侵过程的分析(4)亚洲强对流过程中大气成分向UTLS输送的机理
夏季亚洲地区对流活动的分布 夏季亚洲强对流活动的模拟研究2、2010年研究工作的主要进展
2.1 数据收集、准备和整理
获取了我国部分探空站垂直高分辨率,收集COSMIC温度廓线资料,可用于对流层顶附近大气静力稳定度的分析;
收集了欧洲中心最新版本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为区域模拟提供了高分辨率资料;
收集了MLS大气成分资料,用于UTLS区域大气成分分布的研究; 收集了CloudSat和Calipso卫星的云廓线资料,用于分析强对流活动特征。
2.2 夏季亚洲季风区UTLS大气成分分布及其与南亚高压的关系
利用2005-2009年的MLS观测资料分析了夏季亚洲季风区UTLS区域O3、CO和水汽分布,结果表明:夏季南亚高压控制区是全球臭氧(平流层示踪物)浓度的低值中心,也是对流层示踪物CO和水汽浓度的高值中心。分析结果还表明,这种分布随南亚高压东西振荡活动而存在两个模态:当南亚高压处于青藏高原模态时,这些示踪物中心向东偏移,中心位置位于青藏高原上空;当南亚高压处于伊朗高原模态时,中心向西偏移,位于伊朗高原上空;伊朗高原模态高压中心偏强,示踪物中心极值也偏强,尤其对于水汽比较明显。2.3 夏季青藏高原臭氧低谷的成因
自从1994年周秀骥等发现夏季青藏高原臭氧低谷现象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尝试寻求其形成原因或机理,但至今尚未有大家普遍认可的说法。我们依据观测资料指出:夏季青藏高原臭氧低谷的形成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亚洲夏季风(ASM)的输送,二是青藏高原高大地形引起空气柱的短缺。夏季青藏高原上空臭氧总量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偏低33 DU。臭氧廓线卫星观测表明,ASM上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臭氧浓度比同纬度非ASM区域偏低,导致臭氧总量偏低20 DU。ASM上空UTLS臭氧浓度偏低与该区域很强的对流活动有关,频繁发生的对流活动不断把低层低臭氧浓度空气输送到UTLS区域,而在上层受到南亚高压反气旋的约束,造成该处空气特性具有对流层性质。此外,沿着同一纬度,在亚洲季风区臭氧总量随着地形的起伏而变化,与地形高度有很好的一致性。分析表明由于青藏高原高大地形引起臭氧总量减少20 DU,与UTLS区域臭氧浓度偏低引起的量相当。
2.4 亚洲季风低层污染物向UTLS区域输送过程的模拟研究
开发全球三维化学输送模式GOES-Chem在UTLS区域的模拟能力,初步利用模式模拟CO、HCN在UTLS的分布特征和输送规律。利用卫星资料对GEOS-Chem在UTLS区域大气成分分布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初步分析表明模拟结果能够较好地再现CO、HCN的全球分布。
2.5 亚洲季风区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的个例分析
根据HIRDLS卫星提供的臭氧分布,初步分析了青藏高原附近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的两次过程,一次是春季低纬度对流层空气侵入中纬度平流层过程,另一次是夏季高原北侧平流层空气下侵到对流层低层的交换过程。
根据2009年夏季昆明臭氧水汽联合探空试验结果,利用后向轨迹法分析空气来源。观测结果显示,水汽和臭氧在UTLS区域的垂直分布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且所有11个例有着不同的表现。我们选择三个典型案例,利用三维运动轨迹模式(Traj3D Model)计算样本空气的后向轨迹,模拟样本空气的来源和传输路径,4 研究其对UTLS层中水汽和臭氧的垂直分布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台风及青藏高原上空的垂直气流对亚洲季风反气旋内部大气化学成分分布有重要影响。8月10日的案例显示,台风Moraket将海面空气输送到反气旋内部110hPa左右的高度,导致这一高度上的空气水汽含量偏高、臭氧含量偏低。而青藏高原上空的垂直气流输送的地面空气使160hPa上出现水汽低值和臭氧高值。(2)反气旋内部及外部的空气都对昆明观测结果有影响。8月8日的案例显示,昆明上空200hPa-100hPa层的样本空气主要来自位于反气旋东部的西太平洋海面及随环流运动的反气旋内部空气。(3)反气旋北侧的平流层侵扰作用也是造成对流层中部臭氧高值、水汽低值的一个原因。因此,可利用此模式结合卫星观测和其他探空资料,进一步研究亚洲季风反气旋的三维结构及解释其内部大气成分的分布情况。
2.6 夏季亚洲季风区对流特征的卫星资料分析
为了了解亚洲季风区夏季旺盛对流对化合物的输送作用,本文利用卫星资料初步分析了亚洲季风区夏季对流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全球云量水平分布有三个极大值区,分别为亚洲东部、中非以及南美的北部,其中亚洲东部的值最大。云量垂直分布存在7.5km和15km两个极大值。全球对流发生率的水平分布与云量分布极为相似,亚洲东部、中非及南美洲北部值较大。垂直分布上,对流发生率极大值出现在10-13 km左右,13km以上对流发生率迅速减小,到15km高度,亚洲季风区对流发生率减少为6%,其他地区<6%,全球只有亚洲季风区在18km有对流发生。由此可见,亚洲季风区是全球对流最旺盛的地方,且该地区的对流垂直发展高度最高,在15km以上仍有对流发生,虽然极少,但对化合物垂直输送可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7 夏季亚洲季风区强对流个例垂直输送过程的模拟研究
采用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模式模拟了青藏高原那曲地区的一次强对流过程,进行了强对流区域对水汽的垂直输送量及作用的模拟结果对模式云微物理方案的敏感性试验。通过与实测资料的比较,发现此次模拟在对流发生时间、地点、降水时间等方面均与实际接近,能再现出对流单体的外形特征及 对水汽的垂直输送特征。本个例模拟结果表明,WRF关于强对流系统对水汽垂直输送量和作用的模拟结果,由于云微物理方案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2.8 深对流云向平流层的水汽输送作用对大气气溶胶变化的响应
以往在研究大气气溶胶的间接气候效应时,主要关注的影响途径是:通过对云和降水的改变而影响气候。Sherwood(2002)提出了大气气溶胶产生间接气候效应的一种新的可能途径。他认为,对流层低层气溶胶粒子的增加将通过影响深对流云而使更多的水汽进入平流层。即大气气溶胶可以通过影响深对流云顶的冰相粒子尺度等云微物理特征以及升速等动力特征,影响其向下平流层的水分输送量,进而影响其对下平流层水汽含量的调节作用。但对此还缺乏定量研究。我们还不清楚:(1)人为增加大气气溶胶能改变深对流向平流层的水分输送量及作用的程度如何,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地区的差异如何?(2)水分输送量和作用对大气气溶胶变化的响应规律及机理。
为此,我们对大气所的三维强风暴模式中云滴核化过程方案进行了细化处理,然后对热带穿透性深对流云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式很好地再现了热带穿透性深对流云的结构,对流层顶也清晰再现。云微物理过程分析表明,LS内的冰晶不是局地产生的,而是其下部对流层垂直输送进来的。
对比了清洁(CCN浓度约100 cm–3)和污染(CCN浓度约1300 cm–3)气溶胶情景。结果表明,污染情景下雷暴云内冰相水物质的含量更多,尤其是冰晶和霰粒子的含量,导致更多的冰晶被垂直输送到TTL和LS。这些冰晶随后蒸发,最终导致LS内的水汽含量增加更多。以上分析所考虑的时空尺度都很有限,主要是受云模式在模拟时空尺度方面的能力所限。但优点是有助于对云微物理过程和机理的分析。
3、2010文章列表(已发表论文)
1.Li, S., 2010: A comparison of polar vortex response to Pacific and Indian Ocean warming.Adv.Atmos.Sci., 27(3), 469-482, doi: 10.1007/s00376-009-9116-1.(第一标注)SCI 2.Li, S., J.Perlwitz, M.P.Hoerling, and X.Chen, 2010: Opposite Annular Responses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Hemispheres to Indian Ocean Warming.J.Climate, 23, 3720–3738..(第二标注)SCI 3.Liu, R.Q., C.Jacobi, P.Hoffmann, G.Stober, and E.G.Merzlyakov, 2010: A piecewise linear model for detecting climatic trends and their structural changes with application to mesosphere/lower thermosphere winds over Collm, Germany.J.Geophys.Res., 115, D22105, doi:10.1029/2010JD014080.(第二标注)SCI 4.陈斌, 徐祥德, 卞建春等, 2010: 夏季亚洲季风区对流层
平流层不可逆质量交换特征分析.地球物理学报, 53(5), 1050-1059, DOI:10.3969/j.issn.0001 5733.2010.05.005(第六标注)SCIE 5.刘超, 王咏青, 卞建春, 2010: NCEP/NCAR再分析温度、位势高度和风速场资料在上对流层/下平流层的适用性评估.安徽农业科学, 38(23), 12710-12715.(第一标注)
6.Liu, R., 2010: Classical theory of atmospheric tides and development of some related modern models.Chin.J.Space Sci., 30(3), 235-242.(第一标注)7.施春华, 陈月娟, 郑彬等, 2010:平流层臭氧季节变化的动力和光化学作用之比较.大气科学, 34(2), 399-406.(第一标注)
8.朱保林, 管兆勇, 程智, 2010: 北半球夏季对流层顶气压与气温的年(代)际变率与趋势分析.热带气象学报, 26(3), 364-370.(第一标注)
9.银燕, 曲平, 金莲姬等, 2010: 热带深对流云对CO、NO、NOx和O3的垂直输送作用.大气科学, 34(5), 925-936.(第二标注)
4、学生培养
2010毕业硕士:刘超;指导教师:王咏青,卞建春 学位论文:平流层大气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水平的初步分析
5、国内、国际合作情况
5.1 组织召开国际会议
为了邀请亚洲季风研究领域的动力学、化学、卫星观测以及数值模拟专家共同探讨亚洲夏季风的动力学过程、化学过程以及微物理过程,探讨亚洲地区人类活动对区域以及全球气候环境的可能影响。国际气象学与大气科学协会/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简称IAMAS/IUGG)中国委员会于2010年7月21-23日在拉萨举办“亚洲季风及其在全球平流层-对流层大气交换中的作用”国际研讨会,会议主题是亚洲季风区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及其全球气候环境效应。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外方代表16人,国内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青藏高原研究所、西藏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兰州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中方代表30余人。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承办,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西藏大学、国际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973计划平流层项目(EA-SPARC)(2010CB428600)和亚印太海气相互作用项目(AIPO)(2006CB403600)、中国科学院LAGEO重点实验室、LASG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大力支持。IAMAS中国委员主席吕达仁院士担任此次国际研讨会科学委员会主席,卞建春研究员和马耀明研究员担任组织委员会联合主席。
5.2 国内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
(1)卞建春、金莲姬、施春华、何文英、李倩、杨静、严仁嫦、范秋君等2010年11月7-11日参加在成都召开的“第十三届地球环境和气候变化探测与过程研究研讨会”(13th workshop on global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 Monitoring And Process Study: ECMAPS 2010 Chengdu)
5.3 出席国际会议
(2)卞建春2010年9月12-16日在北京参加中美“青藏高原地区地表-对流层-平流层之间大气物质和能量输送及其对全球气候影响”学术研讨会,口头报告:“夏季青藏高原臭氧低谷现象的成因”。
(3)卞建春、李倩2010年7月21-23日在拉萨参加“亚洲夏季风及其在全球平流层-对流层交换中的作用”(ASM-STE)国际研讨会,口头报告:“Kunming Campaign, first In situ observation of water vapor and ozone in the UTLS during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和“Driving effects of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surface emissions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of biomass burning tracer HCN in UTLS”。
(4)卞建春2010年10月26-30日在韩国参加“中韩大气科学交流研讨会”,口头报告:“Formation of summertime ozone valley over Tibetan Plateau—ASM and terrain”。
(5)范秋君硕士生,2010年3月-8月在美国NCAR学习访问。
5.4 接待来访
(6)2010年5月9-14日,邀请美国NCAR高级科学家Steve Massie博士来访,短期工作和指导研究生,并作学术报告。
(7)2010年7月17日,邀请美国犹他大学Chuntao Liu教授来访开展学术交流,并作学术报告。
(8)2010年8月6日,邀请美国NCAR三级科学家Junhong Wang博士来访开展学术交流,并作学术报告。
(9)2010年10月12-23日,邀请美国NCAR科学家Leigh Munchak来访开展短期工作,负责轨迹模式的安装和调试,并作学术报告。
二、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10年11月24日至26日,本课题“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大气过程及其对大气成分分布的影响”与项目第一课题“东亚地区平流层过程与结构的探测”在南京联合召开2010课题总结和交流会。在南京召开,两个课题组的组长、课题骨干以及相关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参加项目的两个课题组长、各个课题骨干和相关专家对于每个报告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所有报告完毕之后,专家们还就项目的整体情况进行了深入交流。通过交流,专家们对明年的工作提出了建议:一是希望建立一个能够使各课题畅通交流的平台;二是要尽量使用现有资料,把资料价值最大化;三是对于最新的资料要加快分析;四是注意资料的时效性。通过交流研讨看到了很多好的发展势头,但也看到了压力,两个课题还需继续加深探讨,以期在某些方向上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果。现有的一些研究内容和研究工作与课题的科研任务结合不是很紧密,没有解决项目提出来的科学问题。
三、下研究工作计划和进度安排。
2011年是项目的中期评估年,课题将继续围绕三个主要研究内容开展工作: 开展东亚地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的大气热力、动力、化学结构特征以及交换过程的资料诊断分析,给出东亚地区UTLS区域大气特征和交换特征;
选择1~2个交换过程个例,利用中尺度模式模拟的模拟,初步模拟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的中尺度过程;
一、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能够熟练掌握工业设计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流程方法,熟练掌握工业设计各类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产品创新和设计表现能力,并能够在实际产品开发过程中加以良好实践和应用。
二、考试组成
设计学(工业设计基础综合)试卷共分二 部分: 1.设计理论(40%);2.设计创意(60%),考试时间共计3个小时。
三、设计理论部分的考试大纲
(一)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1.设计史
1.1 工业革命前的设计
1.2 1750-1914年的工业设计
1.3 18世纪的设计与商业 1.4 机械化与设计 1.5 设计改革
1.6 工业、技术与设计 1.7 艺术变革与现代设 1.8
战后重建与设计。1.9 信息时代的工业设计 2.工业设计概论 2.1 广义设计
2.2 工业设计研究的领域 2.3 现代设计方法
2.4 设计理性的特点与思索 2.5设计中永远不变的原则
新祥旭www.xxxedu.net
2.6 工业产品的功能 2.7 思维、风格、美的创造 3.创造性思维及创造技法 3.1 创造性思维
3.2 创造性思维的训I练及人才培养 3.3 创造法则 3.4 创造技法
4.功能论设计思想及方法 4.1 设计过程
4.2 功能论设计思想及方法概述 4.3 功能分析 4.4 方案设计 4.5 功能价值分析
4.6 设计中附加价值的探讨 5.系统论设计思想及方法 5.1 系统论与现代设计 5.2 系统的概念
5.3 系统论设计思想与方法概述 5.4 系统分析
6.市场化设计思想及方法 6.1 商品与产品 6.2 商品化的设计思想 6.3 设计与营销策略
新祥旭www.xxxedu.net
6.4 设计与产品定位 6.5 设计与生产计划 6.6 设计与研究开发 7.人性化的设计思想 7.1 人性化设计思想
7.2 人性化设计观念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7.3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7.4 人机工程学及应用 7.5 认知心理学及应用 7.6 可持续性设计方法及应用 8.设计调研的方法 8.1 设计调研的意义 8.2 设计调研的方法和步骤 8.3 用户调研 8.4 企业调研 8.5 产品调研 8.6 调研技术 8.7 预测方法 9.设计规划 9.1 设计计划的制订
9.2 在各种设计行动中的设计方法 9.3 设计与标准化 9.4 设计与法规
新祥旭www.xxxedu.net
9.5 设计观念和方法的若干问题 10.设计评价 10.1 概述
10.2 设计评价目标 10.3 设计评价方法
10.4 设计评价中的一些问题
10.5 世界各国和地区优良设计评选标准 11.产品造型设计 11.1 产品形式的本质 11.2 视觉传达设计 11.3 产品语义学方法 11.4 形式定位 11.5 产品形象
12.产品开发设计流程 12.1 产品开发的类型 12.2项目规划 12.3 策略选择 12.4 设计调研 12.5 概念开发 12.6 详细设计 12.7 工程优化 12.8 产品推出 12.9 改良型产品开发
新祥旭www.xxxedu.net
12.10 全新产品开发
四、设计创意部分的考试大纲
(一)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以产品设计报告书的形式完成给定主题的某项产品设计。设计报告书的内容包括:设计定位分析、方案衍生及设计草图、手绘效果图及细部表现、三视图,设计说明等。
考生需自备绘图工具,绘图工具包括:马克笔、色粉笔、彩色铅笔、签字笔、普通铅笔。
2013年5月8日至5月25日, 973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复评阶段网络视频评审保障工作分别在生物中心视频评审场地、火炬中心视频评审场地进行。本轮评审保障工作标志着科技部固定网络视频评审场地的全面投入使用。
为进一步提高网络视频评审工作的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 科技部于2012年启动了网络视频评审场地改造工作, 分别利用生物中心、火炬中心、高技术中心原有评审场地进行场地扩容、设备更新升级和系统集成互联。信息中心、生物中心、火炬中心、高技术中心高度重视、紧密配合、共同努力, 顺利完成了场地改造、设备采购安装、系统部署测试、集成联调等各项建设工作。科技部网络视频评审场地充分利用了原有场地技术条件, 兼容多类网络视频技术标准, 功能完善、性能优越, 为全面推进网络视频评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推进了评审过程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的提升。
根据部领导的工作指示及科技计划管理工作的整体安排, 2013年度973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复评阶段继续采用网络视频评审。在评审期间, 科技部信息中心根据计划司、基础司的统一安排, 充分利用新系统优势, 加强服务保障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顺利完成了涉及338场次、28个省市自治区的系统运行保障工作, 评审过程切换调度准确、过程资料记录完整和现场输入输出效果良好, 全面保障了评审工作的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