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配制教案

2025-0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溶液的配制教案(精选8篇)

溶液的配制教案 篇1

贺德志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102实验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基本技能,为生物组培室培养母液的配制奠定操作基础。

过程与方法:掌握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视实验态度与习惯的形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定量分析及相应的简单计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教学难点

计算方法的掌握;各操作环节的精度配制把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展示图片:这是我们在生活和生产中常常用到的溶液(复方甘草口服溶液:祛痰 止咳剂„),我们使用到的这些溶液都是配制出来的。

展示图片:这是初中我们学过的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流程。这里以10%NaCl 溶液100g的配制为例,复习一下其配制步骤。(有3步,第一步是?„)

展示图片:要把这些瓶里的药品取出一些量来,是称取方便,还是量取方便? 生:量取方便(所以厂家已经把刻度在这些瓶子上刻上去了,我们用时只要量取 几小格就可,挺方便)

师:既然量取溶液更方便,所以我们就需要一种跟溶液体积有关的浓度表示方式 ——物质的量浓度。

师:请同学们回忆写出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

今天就由同学们亲手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想不想?

二、新课

【任务布置】现组织培养室急需100mL 1.0 mol/L的Na2CO3(相对质量:106)溶液。【知识准备】PPT展示“配制程序图例”

1.(师黑板上演示)需称量多少克Na2CO3固体?

n = cV = 1.0 mol/L × 0.1 L = 0.1 mol m = nM = 0.1 mol × 106 g/mol = 10.6 g 2.(提示问)称好后在什么容器中溶解Na2CO3固体?(烧杯?量筒?容量瓶?)3.如何尽可能转移溶质?(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4.选用什么样的仪器来定容该溶液(烧杯?量筒?容量瓶?)

5.如何确保溶液的最终体积为100mL?(平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容量瓶的构造、特点。

【技能准备】①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漏水,并用蒸馏水洗净。②不能用作物质反应或溶解或稀释的容器,热溶液需冷却后才能转移到容量瓶中。③不能长期存放溶液。

【学生操作】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1.领取任务

分成4个实验小组,每组领取一个实验任务 2.清点所需实验仪器和药品:

3.执行任务:对照教材上的操作提示,操作体验一次。【操作后交流】

1.如何将烧杯中的液体转移到容量瓶中?(借助玻璃棒,且玻璃棒不能与容量瓶口接

触,防止溶液外流)

2.为什么要洗涤玻璃棒和烧杯?(确保溶质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减少实验误差)3.若定容时不小心液面超过了刻度线,能用胶头滴管把多余的液体取出吗?若不能那又该怎么办?(倒掉,重新配制)

4.定容时俯视刻度线结果会怎样?

5.定容好的容量瓶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线,还能再加水补充至刻度线吗?(不能,否则将使溶液体积变大,使浓度变小)

三、课堂反馈

(一)欲配制1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250mL,完成下列步骤: 1.用天平称取氢氧化钠固体 克。

2.将称好的氢氧化钠固体放入 中加 蒸馏水将其溶解,待 后将溶液沿 移入 mL的容量瓶中。

3.用少量蒸馏水冲洗 次,将冲洗液移入 中,在操作过程中不能损失点滴液体,否则会使溶液的浓度偏。

4.向容量瓶内加水至刻度线 时,改用 小心地加水至溶液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若加水超过刻度线,会造成溶液浓度偏,应该。

5.盖好瓶盖,将配好的溶液移入 中并贴好标签。(二)若在配制过程中有以下行为,将会对配制结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1.容量瓶事先用蒸馏水洗涤,没有干燥就进行实验()2.称量溶质时,托盘天平左右托盘的物品放反()3.用玻璃棒搅拌溶解溶质时,用力过猛,一部分液体溅出烧杯()4.转移时,少量液体溅出容量瓶()5.转移完毕后,没有洗涤操作直接加水定容()6.定容时加水不小心超过刻度线,立即用胶头滴管将多余液体吸出()7.定容后对容量瓶内的溶液上下颠倒摇匀,发现凹液面低于容量瓶刻度线()8.当摇匀后凹液面低于刻度线,立即加水至凹液面与容量瓶刻度相切()9.配制100ml 1mol/L的NaCl溶液,事先用1mol/L的NaCl溶液润洗容量瓶()10.配制NaOH时,溶解后,未经冷却将较浓的NaOH溶液转移到容量瓶()

四、技能拓展

溶液的配制教案 篇2

1 铟标准溶液的配制

称取纯金属铟(99.995%)0.5000 g于250 mL烧杯中,加入(1+1)HNO3 20 mL,盖上表面皿,在电热板上加热,直至完全溶解。取下烧杯,冷却至室温,转入1 000 mL容量瓶中,用(1+9)HNO3稀释到刻度并摇匀。此溶液铟的质量浓度为ρ(In)=500 μg/mL。

2 铟标准溶液配制不确定度的来源及评定

铟标准溶液质量浓度数学模型为

ρ(In)= mP/V

式中:ρ(In)—铟的质量浓度

m—纯铟的质量

P—铟的纯度质量分数

V—标准溶液的体积

由上式可知,3个输入量m、P、V彼此独立,因此在m、P、V的不确定度u (m)、u (P)、u (V)的评定中,最后都合成它们相应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rel(m)、urel(P)、urel(V),最终简单地合成ucrel(ρ),并计算uc(ρ)。

2.1 铟的纯度导致的u (P)和urel(P)

证书上给出铟的纯度P=(99.995±0.005)%,按矩形分布,u(Ρ)=0.005%3=0.000029urel(Ρ)=0.00002999.995%=2.9×10-5

2.2 铟的质量m的u (m)和urel(m)

称量铟的质量,不确定主要来源于分析天平的精度和重复性。根据天平检定证书,天平置信区间为±0.1 mg,按矩形分布,精度引起的u1(m)=0.13=0.0577,则u1rel(m)=0.0577500=1.15×10-4。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为天平重复性标准偏差,即u2(m)=0.1,则u2rel(m)=0.1500=2.0×10-4。综上,铟的质量m引起的urel(m)=U1rel2(m)+u2rel2(m)=2.31×10-4

2.3 溶液的体积V的u(V)和urel(V)

溶液的体积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容量瓶的体积误差、稀释到刻度的误差和温度的影响。根据《JJG196-2006常用玻璃量器检定规程》,1 000 mL容量瓶体积允差为±0.40 mL,按矩形分布,标准不确定度u1(V)=0.403=0.231,则u1rel(V)=0.2311000=2.31×10-4。用蒸馏水对1000 mL容量瓶进行充满刻度和称量试验,重复10次,得出标准偏差S,结果为0.02 mL,即S(V)=0.02 mL=u2(V),则u2rel(V)=0.021000=2.0×10-5。由于配制时的温度,在(20±4)℃范围内随机变化,这一变化区间导致测量结果V出现分散性。由于容量瓶由温度影响产生的V的变化远远小于液体因温度影响的变化,所以只按水的体胀系数2.1×10-4 ℃-1进行评定。按矩形分布处理,温度引起的不确定度u3(V)=1000×2.1×10-4×43(分子部分为容量瓶体积变化区间)=0.485,则u3rel(V)=0.4851000=4.85×10-4。综合以上三个来源,体积引起的urel(V)=u1rel2(V)+u2rel2(V)+u3rel2(V)=5.38×10-4

由以上2.1、2.2和2.3中urel(P)、urel(m)和urel(V)的值合成铟标准溶液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rel=urel2(Ρ)+urel2(m)+urel2(V)=5.86×10-4

3 U(ρ)与结果表达

Uc(ρ)=ρ×Urel=500×5.86×10-4=0.29 μg/mL,取包含因子k=2,U(ρ)=2×Uc(ρ)=0.58 μg/mL。由此,铟标准溶液的最后结果表达为ρ(In)=(500.00±0.58)μg/mL(k=2)。

4 标准溶液稀释的不确定度

前述配置的500 μg/mL的铟标准溶液在实际使用时,需进行稀释成较低浓度系列的工作曲线,下面以配置2.50 μg/mL、5.00 μg/mL和10.00 μg/mL三个标准点为例,对母液稀释的不确定度计算和讨论。为了更好的对比和说明,稀释试验设计为:用5 mL和10 mL两种移液管移取母液分别到1 000 mL和500 mL容量瓶中,用(1+9)HNO3稀释到刻度并摇匀。

4.1 移取母液5 mL稀释到1 000 mL的不确定度

4.1.1 1 000 mL容量瓶引起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

1 000 mL容量瓶引起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评定与2.3相同,u1rel=5.38×10-4。

4.1.2 5 mL移液管引起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

5 mL移液管体积刻度引起的相对不确定度,根据《JJG-2006常用玻璃量器校定规程》,A级 5 mL移液管容量允差为±0.015 mL,按矩形分布,不确定度为0.0153,相对不确定度为0.0153×5=1.73×10-3。5 mL移液管充满刻度估读误差的相对不确定度,按《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中规定,50 mL以下移液管估计值为0.0092 mL,按矩形分布,不确定度为0.00923,相对不确定度为0.00923×5=1.06×10-3。温度不同引起的相对不确定度,按温度变化为4 ℃,水的体胀系数2.1×10-4 ℃-1进行评定,5 mL移液管体积变化区间为5×2.1×10-4×4=4.2×10-3,按矩形分布,相对不确定度为4.2×10-33×5=4.85×10-4。根据以上三个相对不确定度分量,合成5 mL移液管引起的相对不确定度为u2rel=(1.73×10-3)2+(1.06×10-3)2+(4.85×10-4)2=2.09×10-3

综上所述,移取母液5 mL稀释到1 000 mL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rel=u1rel2+u2rel2=2.16×10-3

4.2 移取母液5 mL稀释到500 mL的不确定度

4.2.1 500 mL容量瓶引起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

500 mL容量瓶引起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评定方法与2.3相同,只是注意500 mL容量瓶容量允差不再为±0.40 mL,而是±0.25 mL。经过计算,500 mL容量瓶引起的相对不确定度u1rel=5.66×10-4。

4.2.2 5 mL移液管引起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

5 mL移液管引起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同4.1.2,u2rel=2.09×10-3。

综上所述,移取母液5 mL稀释到500 mL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rel=u1rel2+u2rel2=2.17×10-3

4.3 移取母液10 mL稀释到1 000 mL的不确定度

4.3.1 1 000 mL容量瓶引起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

1 000 mL容量瓶引起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评定与2.3相同,u1rel=5.38×10-4。

4.3.2 10 mL移液管引起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

10 mL移液管引起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评定方法同4.1.2,只是注意10 mL移液管容量允差为±0.020 mL,经过计算,10 mL容量瓶引起的相对不确定度u2rel=1.36×10-3。

综上所述,移取母液10 mL稀释到1 000 mL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rel=u1rel2+u2rel2=1.46×10-3

4.4 移取母液10 mL稀释到500 mL的不确定度

4.4.1 500 mL容量瓶引起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

500 mL容量瓶引起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同4.2.1,u1rel=5.66×10-4。

4.4.2 10 mL移液管引起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

10 mL移液管引起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同4.3.2,u2rel=1.36×10-3。

综上所述,移取母液10 mL稀释到500 mL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rel=u1rel2+u2rel2=1.47×10-3。稀释试验相对不确定度结果见表1。

5 不确定度评定分析

测量不确定度是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5]。广义而言,测量不确定度为对测量结果正确性的可疑程度[6]。不确定度越大,可靠性越小,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性也就越大。在铟标准溶液配制过程中,温度对体积的影响导致的不确定度最大,是影响铟标准溶液能否配制准确的主要因素。在标准溶液稀释过程中,移取母液的体积对不确定度贡献最大。由表1可知,移取母液的体积越大,不确定度越小,结果就越可靠,所以稀释相同倍数的母液时,应尽可能移取较大体积的母液到较大的容量瓶中,可以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解原,李承湘,朱为民.ICP-OES法同时测定含铟渣料中的多种元素[J].湖南有色金属,2007(5):49-51.

[2]赖广辉,覃祚明,黄旭.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铟冶炼窑渣中铟[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8(3):63-65.

[3]刘婷.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铟的方法探讨[J].湖南有色金属,2006(4):32-33.

[4]唐仁平,韦容春.用原子吸收法测量锌精矿中铟的百分含量并计算其不确定度[J].广西轻工业,2008(8):30-31.

[5]李慎安.化学实验室测量不确定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26.

溶液的配制教案 篇3

本节课将物质的量浓度概念与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放在一节课中,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的提出与溶液配制属于解决问题层面的问题,而浓度计算则是纯技术层面问题,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角度分析,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本节课在提出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解决了质量分数应用的不便后,仅对其作简单的理解,随后马上进入溶液配制环节,从而逐步去解决仪器选择与设计、操作流程的设计问题,从而使课堂内容紧张有序并使学生充满期待。而有关浓度的计算则在后續课中进行。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实验室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2、初步学会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设计、动手操作,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合作竞争意识得到了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手实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过程

[复习]在实际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固体往往要配成溶液才能使用,浓溶液也常常须稀释到一定浓度才能满足需要,有关溶液的配制在初中我们就已学习过,即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请大家回忆有关知识后,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配制200 g 5%的NaCl溶液,需要哪些实验用品和进行什么样的操作?

(学生考虑并回答)

(天平、药匙、玻璃棒、小烧杯、量筒、胶头滴管)

[导入]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一样,也是用来表示溶液组成的。如果我们要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需容器和步骤是否和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一样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板书]四、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师]下面,我们以配制500 mL 1 mol·L-1 的Na2CO3溶液为例来分析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需的仪器和步骤。

[讲解]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要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首先需要算出溶质的质量:

m(Na2CO3)=n(Na2CO3)·M(Na2CO3)=c(Na2CO3)·V[Na2CO3 (aq)]·M(Na2CO3)=0.1 mol·L-1×0.5 L×106 g·mol-1=5.3 g

[板书]配制步骤:1.计算

[设问]我们用什么仪器来取用5.3 g的Na2CO3呢?

(学生回答)

[板书]仪器

天平(含滤纸),药匙

[设问]所需溶质的质量有了,那么,所需溶剂即水的量呢?我们能否算出它的质量或体积呢?

(学生思考并讨论)

[教师]显然,我们根据题中条件无法算出水的量。即我们不能通过用一定量的水和Na2CO3混合来配出所需的Na2CO3溶液。那么,是不是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呢?

[教师]展示500 mL的容量瓶

[教师]这种仪器可以帮助我们达到目的。请大家回忆实验基本操作中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投影]容量瓶的使用:

1.容量瓶的规格:100 mL、250 mL、500 mL、1000 mL等。

2.使用前须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

3.溶液温度与容量瓶上标定温度一致时,所取液体的体积最标准。

4.溶液液面接近刻度线1 cm~2 cm时,须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

[教师]下面,老师演示配制溶液的过程,大家请注意观察我所用到的仪器和操作步骤。

(教师演示,总结出以下的内容并板书)

[板书]配制步骤

1.计算2.称量3.溶解4.移液5.洗涤6.定容7.摇匀

[仪器]天平(含滤纸),药匙,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教师]在熟悉了配制步骤和所用仪器后,请大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投影]

1.为什么要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

2.为什么要将洗涤后的溶液注入到容量瓶中?

3.为什么不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固体?

(大多数物质溶解时都会伴随着吸热或放热过程的发生,引起温度升降,从而影响到溶液体积)

4.转移溶液时,玻棒为何必须靠在容量瓶刻度线下?

5.为什么要轻轻振荡容量瓶,使容量瓶中的溶液充分混合?

[过渡]

以上我们分析了在配制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若在配制操作中有以下行为,将会对配制结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1.称量时,物体与砝码的位置颠倒。

2.容量瓶内壁存有水珠。

3.定容时仰视读数。

4.未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

5.溶质溶解后,没有恢复至室温转移。

6.用量筒量取液体时,俯视读数,使所读溶液体积偏小。

[总结]分析误差时,要根据c= 围绕操作行为对n与V的影响来分析。

[思考练习题]若用98%的浓H2SO4(ρ=1.84 g·cm-3)配制1000 mL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1的溶液,需怎样配制?

[小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最主要的仪器是容量瓶,其配制步骤与所需仪器与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是不同的。

溶液的配制教案 篇4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练习9

物质的量综合复习巩固

()1.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关于0.2mol/L硝酸钡溶液说法不正确的是

A.1L溶液中所含阴、阳离子总数是0.6NA

-B.1L溶液中含有个NO3离子

-C.500mL溶液中含有0.2NA个NO3离子

2+D.500mL溶液中Ba浓度为0.2mol/L

-()2.使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NaCl、MgCl2、AlCl3溶液的Cl离子完全沉淀时,若所用浓度相同的AgNO3溶液体积比为3:2:1,则上述三种溶液的体积比是

A.9:3:1 B.3:2:1

C.6:3:2 D.9:4:1()3.将4g NaOH溶解在10mL水中,再稀释成1L,从中取出10mL,这10m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1mol/L B.0.1mol/L

C.0.001mol/L D.10mol/L()4.配制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下列哪种情况可能使溶液浓度偏低的是

A.容量瓶原有少量蒸馏水

B.溶液从烧杯转移到容量瓶中后没有洗涤烧杯 C.定容时观察液面俯视

D.定容加水时,有少量水滴到容量瓶外

-3()5.在标准状况下的a L HCl(气)溶于1000g水中,得到的盐酸密度为b g·cm,则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abmolL1molL1A.22.4 B.22400

ab1000abmolL1molL1C.2240036.5a D.2240036.5a

()6.300mL某浓度的NaOH溶液中含有60g溶质,现欲配制1mol·L1NaOH溶液,应取原溶液与蒸馏水的体积比约为

A.1:4 B.1:5 C.2:1 D.2:3

-()7.已知95%(质量分数)酒精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6.52mol/L,试判断47.5%酒精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大于8.26mol/L B.等于8.26mol/L C.小于8.26mol/L D.无法判断

()8.有一在空气中暴露过的KOH固体,经分析知其内含水7.62%,K2CO3 2.38%,KOH 90%,若将此样品1g加入到50mL1mol/L盐酸里,过量的酸再用31.4ml 1.07mol/L KOH溶液中和,蒸发中和后的溶液可得固体

A.3.73g B.6.86g

C.1.72g D.无法计算()9.配制100ml 1mol·L

1氢氧化钠溶液,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在托盘天平上放两片大小一样的纸,然后将氢氧化钠放在纸片上进行称量 B.把称得的氢氧化钠放入盛有适量蒸馏水的烧杯中,溶解、冷却,再把溶液移入容量瓶中 化学老师寄语: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功大事业。C.用蒸馏水洗涤烧杯、玻璃棒2-3次,洗涤液也移入容量瓶中 D.沿着玻璃棒往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直到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

()10.在无土栽培时,需用0.5mol/LNH4Cl、0.16mol/LKCl、0.24mol/LK2SO4配制而成的营养液。若用KCl、NH4Cl和(NH4)2SO4三种固体来配制1L营养液,则需此三种固体物质的量分别为()

A.0.4mol、0.5mol、0.12mol B.0.66mol、0.5mol、0.24mol C.0.64mol、0.5mol、0.24mol D.0.64mol、0.02mol、0.24mol 11.配制约0.1mol/L盐酸溶液500mL,请将操作顺序①、②、③填写在括号里,并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仪器名称、操作方法和适当数字。

()在盛盐酸的烧杯中注入适量蒸馏水,并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混合均匀。()在盐酸冷却后,沿________注入_____ mL的__________中。

()用__________量取密度为1.2g/ml,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约_____ mL注入烧杯中。

()用适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及玻璃棒2-3次,将溶液一并注入容量瓶中。()往容量瓶小心加蒸馏水至液面接近刻度____________处,改用___________加蒸馏水,使溶液的________与瓶颈刻度相切。

()采用标准的操作方法摇匀,并转移入试剂瓶中贴上标签。

12.在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下列操作出现的后果是(填“溶液浓度不准确”“偏高”“偏低”“无影响”)

(1)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称取已吸潮的氢氧化钠固体。

(2)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容量瓶中有少量水。

(3)定容时,液面上方边缘与刻度相齐,停止加水。

(4)配制好溶液后,容量瓶未塞好,洒出一些溶液。

(5)发现溶液面超过刻度线,用吸管吸出少量水,使液面降至刻度。

13.含Cu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200mL,其中硫酸铜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硫酸物质的量浓度是0.5 mol/L,若用此溶液配制成0.2 mol/L CuSO4和2 mol/L H2SO4的混合溶液,试求:

(1)所得溶液的体积是多少毫升?

(2)需加入密度为1.84g/ml、98%的浓硫酸多少毫升然后加水稀释?

14.Na2CO3与稀盐酸的反应是分以下两步进行的:Na2CO3+HCl=NaHCO3+NaCl; NaHCO3++HCl=NaCl+CO2↑+H2O,在Na浓度为5 mol/L的NaOH和Na2CO3的100mL混合溶液中,加

溶液的配制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表示方法及有关计算。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化学计算能力。难点、重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表示方法及基本计算。教学方法

综合法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我们知道溶液有稀浓之分,它对化学反应关系很大。请看下面的实验:

【投影实验】取两个培养皿分别放入大小颗粒相同的锌粒各一粒,并分别注入4mL浓硫酸和1∶4的硫酸溶液。观察两种现象之不同。【讲解】

溶液的稀浓只能粗略地表明溶液中溶质的多少,但这不能准确表明一定量溶液里溶质的确切含量。例如施用农药于农业生产,需要准确地把握一定量药液中所含农药量。否则过浓过稀都不利于甚至危害农作物的生长。因此需要研究溶液组成的问题。

【板书】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思考】观察下图(挂小黑板或投影)并回答下列问题。

A,B,c,D四个烧杯中的硫酸铜溶液哪一杯最浓?哪一杯最稀?哪两杯浓稀相等?你能说出判断的根据吗? 【讲解】

只有在溶液质量相等时比较溶质质量的多少,才能准确判断溶液的稀与浓。因此,我们用溶液组成来定量地表示溶液的浓稀,它的具体含义是指溶质和溶液之间的比值。溶质和溶液的量选用不同单位溶液组成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初中主要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读书】课本

【板书】

二、溶质的质量分数

【提问】如果200g的食盐溶液中有2g的食盐和100g的食盐溶液中有1g食盐。它们的食盐质量与食盐溶液质量的百分比分别是多少?这两个百分比相同吗?

【讲解】为什么相同呢?因为它们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百分比都是1%,那么“质量分数”是什么呢?能否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读书】课本“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板书】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见课本黑体字)2.使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应注意的问题:

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而不是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比。这个比必须用%表示。

【讲解】如5%的食盐溶液表示,每100份质量此食盐溶液,其中含溶质5份(质量),其中溶剂(水)100-5=95份(质量);

【板书】(3)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区别。

(4)表达式中有三个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利用这个式子可“知二求一”。【板书】

三、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1.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的计算

【投影】例1: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g溶液,蒸干后得2.8g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提问】氯化钾溶液的质量是多少?溶质质量是多少?如何求它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用“测读法”作例1】 【投影】例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选种,如配制150kg质量分数为16%食盐溶液,需食盐和水多少千克?

【提问】这题中“已知”是什么?需求的是什么?如何求溶剂的质量?

【板演】一个学生板演例2.氯化钠在20℃的溶解度是36g,计算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讲解】已知溶液的浓度和溶液的质量,因此可利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公式先求出溶质的质量,再求溶剂的质量。【教师指导学生用“测读法”看例2,并评讲学生的板书】 【课堂练习】(挂小黑板或投影)(l)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①把15g硫酸钠溶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5%。(×)

②20℃时,100g硫酸钠溶液也含11g硫酸钠,硫酸钠在20℃时的溶解度是11g。(×)(2)课本练习中的填空题

【学生限时练习,一个学生板书,教师巡视并评讲】 【小结】

1.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基本公式; 3.根据基本公式进行的简单计算。【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溶液稀释(或蒸发浓缩)和混合的计算。2.培养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重点和难点溶液稀释和混合的计算。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表示方法是什么?已知溶液的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如何求溶质的质量?已知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质的质量,如何求溶液的质量?

学生板演(列式表示),其他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评讲[新课引入]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常需将买来的农药加水稀释成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后才能使用,那么需要加多少水呢?这就是稀释溶液的计算问题。如例1。

【板书】2.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稀释(或浓缩)和混合的计算

【投影】例1:把50g质量分数为98%的H2So4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H2So4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讲解】在此稀释过程中,哪些量发生了变化?(溶剂质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什么量未变呢?(溶质的质量)。

溶液在稀释或浓缩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是解这类题题的依据。若某溶液Ag,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稀释(或浓缩)成为b%的溶液Bg。则有关系式:A×a%=B×b% 【板书】稀释关系:A×a%=B×b% 【指导学生讨论此题解法】 【提问】例1还有没有其他解法? 【板书】另解:设需要水yg 则可列出方程:50×98%=(y+50)×20% 解得y=195g 【投影】例2: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H2So4需要质量分数为98%H2So4多少毫升?

【讨论】体积、密度与质量的关系式是什么?已知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配制前后什么量不变?

【讲解】解此题的依据是抓住溶液稀释前后其溶质质量不变,由此可列出方程,先求出溶液的质量,再用密度,体积与质量的关系式可求其体积。

【练习】(抽一学生板演,教师评讲)

【投影】例3:把37%的盐酸100g与10%的盐酸200g混合,求混合后盐酸的质量分数。【讲解】

解此类题应抓住同一溶质不同质量分数的两种溶液混合,混合前后溶质总质量不变这一关键。若有两种不同溶质的质量分数(a%,b%)的溶液分别为Ag,Bg昆合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c%的溶液,则有关系式: 【板书】A×a%+B×b%=(A+B)×c% 【讨论】该题的两种解法

【板书】解

(一)设混合后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100×37%+200×10%=(100+200)×x%

(二)可得用质量分数的基本公式求解。

答:混合后盐酸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9%。【课堂练习】

1.把mga%的硫酸溶液和ngb%的硫酸溶液混合后,所得硫酸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用两种方法列式)。2.课本。相关练习【讲评】课堂练习【小结】

1.解这类题的关键是抓住溶液稀释(或浓缩)与混合前后其溶质的量不变列方程求解。

2.代入关系式的量都应为质量,若是体积应用密度换算为质量再代入关系式。【作业】(略)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溶解度与此温度下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换算。2.掌握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3.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题的能力。重难点

化学反应方程式与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教学方法综合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区别与联系各是什么? 【投影】

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练习】填写上表 【讲评】上表 【新课引入】

“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涉及“溶液”,“溶质”和“溶剂”等概念。由上表可看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那么如何进行“溶解度”与“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呢?

【板书】3.“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 【投影】例1:氯化钠在20℃时的溶解度是36g,计算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提问】溶解度表示的意义是什么?举例说明。【讲解】 由溶解度表示的意义知道,食盐在20℃时的溶解度是36g,即用100g水配成饱和溶液时,溶质的量是36g,溶剂的量是100g,则饱和溶液的质量为100+36=136g。用求溶液浓度的基本公式可解此题。

【教师指导学生用“测读法”看例1。一个学生板书,教师巡视评讲】 【小结】

此题是“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换算关系应用的例题,要好好掌握。能否将它推扩到一般的换算公式呢?如果用S表示溶解度,在t℃时某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w%。请有兴趣有余力的同学写出用w表示S的关系式。【板书】4.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投影】例2: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5%的盐酸73g与足量碳酸钙反应,可以制得多少克二氧化碳?

【讲解】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汁算时,必须换算纯量代入方程式。因此本题应首先由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基本公式算出实际参加反应的纯Hcl的质量。写出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根据化学方程式求出二氧化碳的质量。【板书】解:73g盐酸溶液里含纯Hcl是73×25%(g)设反应后可生成二氧化碳x(g)caco3+2Hcl=cacl2+H2o+co2↑

73×25%(g)

X

73∶44=73×25%∶x

x=11g 答:反应后可生成二氧化碳11g。【课堂练习】

1.在10℃时氯化铵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24.8%。计算在10℃时,氯比铵的溶解度是多少?(答案:33g)2.65g锌跟100g稀硫酸恰好反应完全。求反应后硫酸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答案:15.l%)学生限时练习,两个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并评讲 【小结】

1.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互换计算,可由它们各自表示的意义及其基本公式计算。

2.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应注意:(l)根据化学方程式求出所需量时,必须换算成纯量代入方程式;

溶液的配制教案 篇6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本课题包含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在客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 的均

一、稳定的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关系。

第二部分介绍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通过学生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 放热现象。

第三部分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理解乳化现象也有一定难度,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探究实验,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乳化现象有较直观的了解。

第1课时 溶液的概念、特征和组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2)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教具准备】

NaCl溶液、CnS04溶液、CuC12溶液、KMnO4溶液、FeCl3溶液、NaCl固体、糖、CuS04晶体、水、玻璃棒、100mL烧杯(若干)、药匙、碘、汽油、高锰酸钾固体、酒精、试管(若干)等。

【导入新课】

展示已配制好的五种溶液:NaC1、CuS04、CnCl2、KMn04、FeCl3。让学生观察,并设疑:这些漂亮的液体让你们想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分析小结】

其实,我们看到的液体都是溶液。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第一课题──溶液的形成,学了本课题后同学们的猜想与假设自然有了答案。【活动与探究1】

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请同学依据实验填写下表)。药品:NaCl、糖、CuS04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mL烧杯三个、药匙 【交流现象】

请一组同学解释实验过程及现象: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于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得出结论】

三种物质都溶于水,得到混合物颜色有差异。【提出问题】

为什么物质会消失在水中?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猜想?小组讨论一下看是否能形成共识。【分析小结】

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水中,形成一种混合物,这种混合物就是溶液。【引导观察】

溶液的颜色是否均一?溶液中是否有固体析出? 【分析小结】

根据上述实验分析归纳出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见板书设计)。【提出问题】

生活中常见的蔗糖溶液、NaCl溶液中,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 【交流回答】

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NaCl溶液中,溶质是NaCl,溶剂是水。【提出问题】

同一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不同的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按教材P,27实验9-2进行实验,并记录好实验现象。【交流现象】

碘难溶于水,高锰酸钾易溶于水;碘易溶于汽油,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得出结论】

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

【提出问题】

把一种溶液放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 【活动与探究3】

请同学们按教材P28实验9-3进行实验,并记录好实验现象。【交流现象】

液体与液体可以互溶,振荡后不分层,不沉淀,形成溶液。【归纳总结】

液液互溶,量多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特别提醒:通常水无论量多量少,都是溶剂。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气体。①溶质和溶剂的确定

②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实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的概念及其性质,以及溶液的组成。【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1课时 溶液的概念、特征和组成

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溶液的性质:均一性、稳定性。4.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5.液体和液体形成溶液时:量多的称溶剂,量少的称溶质。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

溶液的配制教案 篇7

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涤纶厂的聚酯装置,采用国内自行开发的工艺技术,其催化剂溶液的配制具有批量、间歇的特点。该装置DCS选用了美国霍尼韦尔公司的TPS系统。该系统具有灵活的组态方法和较强的控制功能,催化剂溶液批量配制的自动化控制就是组态完成应用软件包之一。

1 工艺概述

催化剂溶液配制是间歇操作,每天调配一批,满足24h用量。袋装催化剂——醋酸锑经喂料装置(21M02)加入到配制槽(21TA01)中,同时由FIQ21005定量加入新鲜乙二醇,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配制槽(21TA01)带蒸汽夹套,用0.3MPa蒸汽加热可提高醋酸锑的溶解速度。分析浓度合格后,催化剂溶液经过滤器(21F02)过滤后流到供料槽(21TA02)中。配制合格的催化剂溶液用泵(21P01A/B)输送到浆料调配槽(11TA01),催化缩聚反应。

催化剂配制工艺流程见图1,说明:

(1)ST21005为启动按钮;SP21005为停止按钮;RE21005为复位按钮。鼠标左键点击时,弹出对话框,要求操作工确认对程序的操作。

(2)搅拌21A01运转时,显示绿色,停止时,显示黄色,故障时显示红色。鼠标左键点击搅拌,弹出对话框,要求操作工确认对搅拌的操作。

(3)泵21P01A/B运行时,显示绿色,停止时,显示黄色,故障时显示红色。鼠标左键点击泵体,弹出对话框,要求操作工确认对泵的操作。

(4)FV21005、TV21007、LV21008为两位式开关阀,阀开时为绿色,阀关时为红色。鼠标左键点击阀体,弹出对话框,要求操作工确认对阀的操作。

(5)FI21005为乙二醇瞬时流量显示,FQ21005为累积流量显示。FQ21005.AVTV为目标值设定显示,鼠标左键点击,出现对话框,要求操作工输入目标值。

(6)LR21006、LR21008为液位显示,并加有棒图显示,报警时红色闪烁,并伴有声音。

(7)TR21007为温度显示,报警时红色闪烁,并伴有声音。

(8)AUTO/MAN为蒸汽加热的自动/手动切换开关,鼠标左键点击,出现对话框,要求操作工确认是否切换。

2 配制方案的确定

第一步:根据生产确定催化剂溶液的浓度,确定加入催化剂—醋酸锑以及新鲜乙二醇的质量。

第二步:将需要的新鲜乙二醇的质量输入到目标值中。

第三步:启动批量控制程序,打开控制阀FV21005,在向催化剂配制槽(21TA01)加入乙二醇的同时,加入催化剂醋酸锑,用FIQ21005测量并累积加入的乙二醇的质量。

第四步:当液位LR21006达到40%时,启动搅拌21A01。

第五步:若达到目标值或LR21006液位超过80%,或者按下停止按钮(SP21005),关闭控制阀FV21005。

第六步:将加热的手自动开关(AUTO)打到自动状态(若为手动,操作人员手动加热),自动加热,当温度低于65℃时,打开蒸汽阀TV21007加热;当温度高于75℃时停止加热,关闭蒸汽阀TV21007,循环往复,促进醋酸锑的溶解。

第七步:经分析合格后,打开LV2008阀,催化剂溶液流到供料槽(21TA02)中。

第八步:当液位LR21008达到80%时,关闭LV21008阀。

第九步:按下复位按钮RE21005,进行下一罐催化剂配制。

催化剂配制程序逻辑框图见图2。

3 TPS系统

HPM的点分为硬件点和软件点。硬件点是指存在于I/O卡件中的点,直接与过程相连;软件点位于HP-MM卡中,主要有Reg.PV、Reg.CTRL、DigtialComposite、Logic、Flag、Numeric、PM点等。其中Logic点是实现逻辑功能的核心,它可以调用和修改其它点的状态或参数。

3.1 旗标寄存器(Flag)点

Flag点是布尔型的点,具有“ON”和“OFF”两种状态,用参数“.PVFL”表示。它可以用来记录某些逻辑过程的结果,也可以用于控制逻辑执行的进程。

3.2 数值寄存器(Numeric)点

Numeric点是实数型的点,可以在-32763~+32763之间任意给值。它可以用来记录某些计算过程的结果,也可以作为数值参加运算或逻辑比较等。

3.3 数字复合点(DC点)

DC数字复合点是一种多输入多输出点,提供对马达、泵、电磁阀等离散型设备的控制操作面板。一个DC点可操作及显示现场设备的2个或3个状态,最多可连接3个输出、2个输入。

DC数字复合点提供多种外部逻辑联锁接口参数,可处理及显示相关联锁条件。

(1)允许联锁参数:P0、P1、P2。当P0、P1、P2=ON时,相对应的操作命令有效;当P0、P1、P2=OFF时,相对应的操作命令无效。

(2)强制联锁参数:I0、I1、I2。当I0、I1、I2=ON时,强制输出对应状态命令;当I0、I1、I2=OFF时,不强制联锁,允许改变状态。优先级:I0 I1 I2。

(3)安全联锁参数:SI0。当SI0=ON时,强制输出状态0(STATE0)。

(4)旁路参数:BYPASS。当BYPASS=ON时,允许联锁参数及强制联锁参数被旁路,可以改变相对应的状态,但不能旁路安全联锁参数。

3.4 逻辑点

逻辑点提供逻辑运算及数据传送功能,主要包括逻辑运算块、输入连接、输出连接、内部旗标量寄存器、内部数值寄存器等几部分。

1个逻辑点最多可以有12个输入、24个逻辑运算块、12个输出。实际数量由LOGMIX参数决定,有12-24-4、12-16-8、12-8-12三种组合方式。

3.5 Reg.PV中的累积点(Totalizer)

累积点主要用于装置进出料的流量累积,为物料平衡及各种核算提供数据。可以设定一个目标值AVTV,当累积值达到目标值时,标记位AVTVFL变为ON。这个功能可以用于批量进料控制。累积点有启动、停止、复位3种方式,可以通过COMMAND参数来改变运行方式。

4 控制方案的实施

根据催化剂(醋酸锑)溶液配制程序要求及逻辑原理,本着使程序更加完善的原则,充分利用霍尼韦尔(Honeywell)的TPS系统内部组态点的各个参数,各个阀门及搅拌器都加了手动功能,当生产出现异常时,在控制室就可以及时地手动开/关现场阀,或启动/停止搅拌,使程序更灵活,方便操作工操作,减少操作工的劳动强度,节省处理问题的时间,利于仪表工维护。

(1)定义4个数字复合点(DC点):FV21005、TV21007、LV21008、21A01。

当运行的程序按下停止按钮(SP21005)时,就可以手动开/关FV21005阀;当手自动切换开关(AUTO)切换到手动时,就可以手动开/关TV21007阀;当液位LR21006不低于40%时,就可以手动启动/停止搅拌21A01;当液位LR21008不高于80%时,就可以手动开/关LV21008阀。

这些手动操作既可以在流程图面上操作,又可以在操作组画面操作。

(2)定义4个Flag点:ST21005、SP21005、RE21005、AUTO,通过逻辑编程的顺序程序,实现按钮、切换开关的功能。ST21005按下时,启动程序;SP21005按下时,停止程序;RE21005按下时,复位程序。由于在程序中FF门的保持状态存在,程序在刚开车,或有故障时,累积表FQ21005不进行累积,需要用复位按钮复位,按下AUTO切换开关,可实现自动温控与手动温控的切换。

(3)定义了1个Totalizer:FQ21005。利用其目标参数(AVTV)、目标参数开关(AVTVFL)、启动开关(STARTFL)、停止开关(STOPFL)、复位开关(RESAT-FL),通过逻辑编程的顺序程序,实现对累积表的自动控制,从而降低了程序的复杂性,实现了灵活、简捷的程序控制。

(4)定义2个Logic点:LOG2101、LOG2102,用于实现逻辑编程的顺序程序。其中LOG2101的NN1=80;LOG2102的NN1=40,NN2=75,NN3=65,NN4=80。这些用作比较门(GT、LT)比较的数值,根据工艺状况可随时在线修改,达到符合生产的最佳顺序控制。用LOG2102逻辑点的第7个Flag点,实现对搅拌21A01的联锁控制;用LOG2102逻辑点的第8个Flag点,实现对蒸汽阀TV21007的联锁控制。

(5)逻辑点LOG2101定义5个输入:L1,ST21005.PVFL;L2,SP21005.PVFL;L3,RE21005.PVFL;L4,FQ21005.AVTVFL;L5,LR21006.PV。

逻辑点LOG2102定义4个输入:L1,LR21006.PV;L2,TR21007.PV;L3,LR21008.PV;L4,AUTO.PVFL。

逻辑点LOG2101的输出定义如表1所示。逻辑点LOG2102的输出定义如表2所示。

(6)控制方案实施的组态逻辑图LOG2101见图3,控制方案实施的组态逻辑图LOG2102见图4。

(7)控制方案的组态在TPS系统中实现的逻辑图见图5。

5 结语

溶液的配制教案 篇8

教学过程:

知识目标:

1.通过溶液导电性的实验,了解某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和电离的概念。

2.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的概念。

3.学会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科学素养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教学重点:溶液导电的.原因和电离的概念。

教学难点:书写电离方程式

教学准备:实验[8-1]───实验[8-4]

投影仪、明胶片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练习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下列物质哪些属于单质?哪些属于化合物?哪些属于混合物?

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盐酸、氢气、锌、氯化钠、硫酸铜、碳酸钙、磷

(小结物质分类的初步知识并将上述物质对号入座)

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物质分类的初步知识,本章我们将继续研究有关化 合物的分类,酸、碱、盐就是几类重要的化合物。

讲授新课: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

讲 解:在学习了有关溶液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来研究一下不同物质水溶液 的导电性。

演示:

测定①Nacl固体、KNO3固体、NaOH固体蔗糖固体、酒精、蒸馏水的

导电性。

测定②Nacl溶液、KNO3溶液、NaOH溶液、蔗糖溶液、酒精溶液的导

电生。

观察:

哪些物质不导电?哪些物质能导电?

小结:重点

NaCl固体(不导电) Nacl溶液(导电)

KNO3固体(不导电) KNO3溶液(导电)

NaOH固体(不导电) NaOH溶液(导电)

蔗糖固体(不导电) 蔗糖溶液(不导电)

酒精(不导电) 酒精溶液(不导电)

蒸馏水(不导电)

设问:

为什么有的物质(如NaCl固体)本身不导电,而它的水溶液能导电呢? 而有的物质(如蔗糖固体)本身不导电,把它配成水溶液还是不导电?

阅读:课本P150页-151页 第二段

在水分子作用下

分析: NaCl 固体 Na++Cl-

(离子不能自由移动) (离子能自由移动)

不导电 导电

小结:要点:

有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的原因是在水溶液中有自由移支的离子存在。

讲解:物质溶于水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离了的过程叫电离

(引出电离的概念)

上一篇:合并财务报表中下一篇:在全镇干部领导任职见面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