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范文

2025-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范文(精选8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范文 篇1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传奇故事。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来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感受父爱的伟大,并联系生活实际再现情境体验文本,提高阅读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破烂不堪”等词语。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2)通过其他知识的补充,了解作者的匠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2)体会父母深深的爱,受到爱的教育,并学会感恩。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2、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本课生字词。

2、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集中注意。

1、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一组的第一篇课文。

2、齐读课题。

3、简要介绍地震。

二、带问读文,理清中心。

1、出示问题: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在这场地震中,父亲和儿子之间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读课文。

3、交流问题

(1)这是一场大地震:三十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收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2)补充地震后的图片资料,带出生字词:混乱、废墟、爆炸、瓦砾、洛杉矶

(3)根据发生的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4、引出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三、精读1-12,知父不易。

1、请大家默读课文1-12自然段,看看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父亲的了不起?

2、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以下重点句段(1)5—11自然段:

谁阻挡过他?是怎样阻挡的? 师生配合读课文。

从父亲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2)12自然段:第一句:“他挖了8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时间的罗列又能体现什么?比较句子。从“挖”字你读懂了什么? 以各种形式带生读。

(3)12自然段:第二句:“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

经过36小时艰苦挖掘的父亲会是什么样子的? 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

四、深化感情,总结全文。

1、创设情境:以512地震后的照片为基调,深化感情。

2、学生写话:经过36小时的挖掘,儿子生死未卜,此时父亲的心里话。

3、学生反馈。

4、小结: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儿子又是怎样坚信承诺,和父亲重逢在一起的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上节课,父亲坚守承诺、拼死救子的形象已经深深刻在同学们心中。他的儿子又是怎样坚信承诺,和父亲重逢在一起的呢?

2、请大家自由读13至23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儿子的哪些画面感动了你?

二、读悟交流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感悟以下句段:

1、“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2、“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三、想象练笔

1.阿曼达在废墟底下整整等待了38小时啊!在这38小时里他都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请按照你的想象写下来。2.指名朗读练写片段。

四、拓展延伸

1、小结全课。

2、拓展阅读《地震中的母与子》

五、作业

1、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课外搜集阅读其他体现父母之爱的文章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坚定信念、爱)

了不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范文 篇2

人教版五上第六单元

写法入手初感知 数字串珠理文脉

师:同学们, 首先给大家看一段从电影中截取的片段。 (播放地震发生时的电影场面) 录像看完了, 有什么话要说?

生:我看到建筑都被摧毁了, 人们经历了不幸。

生:地震令人恐怖, 我听到了人们惊慌失措的尖叫声。

师:同学们, 地震太可怕了, 尤其是在我们国家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之后, 再看“地震”这两个字, 更让人触目惊心。灾难无情, 人间有爱。《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就是在这可怕的地震中发生的一个感人故事。 (板书课题, 强调“震”的写法) 一起来读课题。

师:课题告诉我们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呀?

生:父与子。

师:对了。 (板书:父子) 现在, 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对父与子。 (指名读课文) 大家仔细听读, 边听边试着体会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生读) 试着说一说作者对人物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生:动作描写。

生:我觉得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

生:还有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 也很善于发现。 (板书:语言外貌神态动作心理) 作者就是通过这些描写, 使得人物形象更加具体、鲜活。这篇课文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我们来看第1和第12自然段, 有什么发现?

生:数字比较多。

师:是啊。除了这两个自然段之外, 还有一些数字, 快速地浏览课文, 找一找。 (生浏览课文并圈画) 谁找到了?

生:在第2自然段提到父亲冲向他7岁儿子的学校。

生:在第18自然段:“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 都活着。”

生:在第21自然段:“50分钟后, 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

师:我们来看, 这是出现在课文中的一串长长的数字, 想一想每个数字在课文中代表的含义, 试着用这些数字说说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出示:1994、30万、4、7、8、12、24、36、38、14、50)

生:1994年, 在美国的洛杉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有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 受到了伤害。一位父亲冲向了他7岁儿子的学校, 他开始在废墟中挖掘。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38小时, 终于听到下面传来儿子的声音, 原来这里有14个孩子, 都活着, 又过了50分钟, 孩子们被救了上来。

师:在这些数字的提示下, 我们就能很容易地复述课文了。只要细心一些, 就能找到学习的好方法。

场面如画凭想象 文字如诗父爱浓

师:再来看第一组数字, (出示:1994、30万、4) 对比30万和4, 你有什么发现?

生:大地震来得突然, 伤害人数特别多。

生:两个数字的悬殊, 让我们感到人员伤亡特别严重。

师:有了这样的体会, 再来读第1自然段, 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指名读, 教师指导) 再来看一组数字 (出示:8、12、24、36) , 你看到了谁?他在干什么?

生:我看见了父亲, 他花了很长时间在找自己的儿子, 坚信他没有死。

生:我看到了父亲在艰难地挖掘, 疲惫不堪。

师:数字引发了你们的想象。课文又是怎样描写的? (生汇报课文第12自然段) 一起来看这段描写。 (出示:他挖了8小时……到处都是血迹。)

师:这段文字当中的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打动了你, 画出来。 (生默读体会) 谁来说一说哪里令你感动?

生:我从“他挖了8小时……没人来阻挡他”看出那么长的时间, 他一直都没有放弃, 一定很辛苦。

师:时间漫长, 父亲辛苦。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生:父亲心急如焚, 恨不得马上见到儿子。要把心里着急这种感觉读出来。 (指导朗读)

生:作者没有直接写父亲挖了36小时, 而是分割成了一个个时间段, 就像一个个慢镜头一样, 让我们感到父亲太不容易了。

师:说得真好!再看看, 还有哪里让你感动?

生:从“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 我感到父亲非常疲惫。

师: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他想象到了父亲挖掘的场面, 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位疲惫的父亲、辛苦的父亲, 从而进一步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那种深沉而伟大的爱。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生:“儿子在等着我!”

师:挖到8小时时, 他心里想的是———

“儿子在等着我!”

师:挖到24小时时, 他心里想的仍然是——

生:“儿子在等着我!”

师:挖了36小时后———

生:“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

师:同学们看, 这段文字不也正像一首向父亲表达敬意与赞美的小诗吗?

品读补白话外音 言为心声见真情

师:为什么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生:他常对儿子说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

生:三次。

师: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写这句话呢?

生: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生:父亲要让儿子信任他, 一定要等他。

师:父亲的这句话是随便说的吗?

生:不是。

师:谁能读一下?

生:“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这是父亲对儿子的一句郑重承诺啊!要掷地有声地读。 (生读) 父亲在挖掘的时候, 有一些人劝阻他, 父亲是怎样说的?画出来。 (生圈画) 找到父亲此刻说的话了吗? (生汇报)

出示:

谁愿意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这三句话一样吗?

生:不一样。字数不一样, 标点也不一样。

生:第二句和第三句一样。

师:一样的是什么?不一样的又是什么?

生:一样的是渴望有人帮助, 快些救出儿子。

生:不一样的是心情。

师:想一想, 父亲在说这些话的时候, 他的心里都想了些什么?

生:第一句是请求, 第二句是渴望, 第三句是失落、生气。

生:第一句是说你们要是帮助我的话, 很快就能救出来;第二句是说你们快帮帮我吧, 现在说不定还能救得出来;第三句是愤怒的心情, 你们要是不帮就赶快走开。

师:你读出了话外音。现在你们读父亲的话, 我们来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父亲挖掘时, 有些人说:“太晚了, 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望着这些好心人, 问道———

生:“谁愿意帮助我?”

师:消防队长走来了, 父亲此刻多么希望他能留下来帮自己一把, 他带着迫切的渴望问道———

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警察走过来, 不是帮他, 而是劝阻他。这位父亲生气了, 愤怒了, 他大声质问———

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回想一下我们刚才看过的录像, 在这样一场大地震中, 父亲的这种举动已经被人认为是———

生:精神失常了。

师:但是父亲依然坚持地在挖掘, 就是因为他曾经对儿子说过这样一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迁移仿写品信任 父子形象铸心中

师:让我们再来看一看文中这对父子的对话, 进一步体会一下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 (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

生:“爸爸, 是你吗?”

生:“阿曼达!我的儿子!”

生:“爸爸, 真的是你吗?”

生:“是我, 是爸爸!我的儿子!”

生:“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师:评价一下, 两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语气掌握得不太好, 应该是紧张的心情。

师:是紧张吗?

生:激动。

师:哪一句能体现激动就读哪一句?

生:“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 真的是你吗?”“是我, 是爸爸!我的儿子!”

师:此刻的重逢, 简直是奇迹, 父子怎能不激动呢!从这段对话中, 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生:儿子感觉父亲一定会来救他。

生:儿子体会到了父亲对自己的爱。

师:从这样的一组对话中, 我们体会到了父亲和儿子彼此深深的信任。还记得我们刚刚读过的那首小诗吗?

出示:

师:让我们想象一下:儿子困在废墟下, 没有吃的, 没有喝的, 随时可能遇到危险, 这36小时, 儿子又是怎样的一种等待啊!老师在课前为大家准备了一张学习单, 让我们也试着来创作一首小诗。 (生仿写)

生:这个儿子/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爸爸一定会来救我/他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愿相信他/他口渴难忍/饥肠辘辘/疲惫不堪

师:多好哇, 有了感动, 笔下就能流淌出动人的诗句。

生:这个儿子……没人再愿相信他/他没有吃的/没有喝的/心中的信念不变/爸爸就要来了

师: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中, 儿子也始终坚信:父亲会来救自己!就是因为父亲曾对儿子有过一个庄严的承诺———

生:“不论……在一起!”

师:此时此刻, 父亲与儿子就要见面了, 来看他们最后一次对话。谁来读爸爸的话?

生:“出来吧!阿曼达。”

师:爸爸怎么说这句话的?

生:声音颤抖。

师:声音的颤抖, 是内心的激动啊! (生再读) 同学们, 此时此刻父亲已经站在这里, 张开双臂:孩子, 爸爸在这等着你啊, 快出来吧, 让我为你拂去满脸的灰尘, 看看你受伤了没有。我们一起来读——

生:“出来吧!阿曼达。”

师:读读儿子的这段话, 你又能感受到什么? (出示:“不!爸爸。……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师:体会到了什么?

生:儿子勇敢、坚强。

生:儿子信任爸爸。

师:同学们, 这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幕啊!地震中的一分一秒都可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在这一时刻, 小小的阿曼达先让同学们出去, 正是因为对父亲的这份信任, 让他那样的勇敢、坚强、无私。这对父子终于要在一起了!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 齐读最后一段。

生: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课文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他们哪儿了不起?

生:儿子无私, 先让同学出去, 很了不起。

生:父亲相信儿子会等他, 儿子相信父亲会救他。他们彼此信任, 很了不起。

生:父亲对儿子的爱, 很了不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范文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A-

0075-02

一、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积累文中关于父亲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3.领悟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三)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父亲的了不起。

二、教学过程

(一)播放有关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视频,导入课堂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观后感。

2.师:这是一对悲情母女的感人故事,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走进另一个感人的故事——地震中的父与子。

3.教师引导学生从题目中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故事中主要人物。

【设计意图】和谐的课文氛围始于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导入。课始,教师采用与本课题材相似的视频,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堂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检查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

洛杉矶 阿曼达 混乱 昔日 废墟 瓦砾 爆炸 颤抖 疾步

(教师通过ppt播放“废墟”“瓦砾”“爆炸”的画面,重点指导书写这几个生字词。)

2.检查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情况。(在美国洛杉矶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中,父亲安顿好妻子后不顾一切去救他的儿子,结果从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个同学,父子俩终于团聚了。)教师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时,通过重点字词的提示,让学生把故事连接起来: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让学生学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师生初步交流阅读感受。(预设: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一位伟大的、坚持不懈的父亲……)

【设计意图】预习是学生在课前独立学习的机会,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够为教学课堂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授新课之前检查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有助于了解学情,有利于在课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使学生的课前预习更高效。

(三)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1.初读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问。教师可预设以下问题:(1)父亲为什么坚持在余震中救儿子?(2)父亲是怎样救儿子的?(3)是什么信念支撑着父亲不放弃寻找儿子?(4)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2.了解学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3.师:这节课先学习第1~12自然段,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敏锐地归纳整理出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的重点、难点问题,以此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

(四)品读感悟

1.师:课文中有很多关于父亲的细节描写,比如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请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做好旁批。

2.师引导学生交流读书体会。

预设:

(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①师抓住有特色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挖得艰难,从而感受父亲执着的信念和父亲为救儿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②比较句子,体会写法。

A.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B.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为什么不直接写“36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罗列时间,更能体现父亲挖的时间之长、行动之艰难,有利于读者感受父亲的执着和了不起。)

③师指导朗读。

(2)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了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作者为什么要对了不起的父亲进行这样的外貌描写?(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父亲为了救儿子历尽了艰辛和磨难,衬托出父亲的了不起。)

②师创设情境分角色朗读,以读促思,让学生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A.让我们用读记住这位父亲光辉的形象。(男生读)

B.让我们用朗读记住这永恒的画面。(女生读)

C.让我们用朗读记住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全班读)

(3)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便埋头接着挖。(通过关键词“直直地”感受父亲渴望得到好心人帮助的急切心情。)

(4)学生交流讨论:好心人、消防员,警察都劝阻父亲不要再挖了,是什么支撑着父亲坚持挖下去?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支撑着父亲坚持挖。这是一个执着的、了不起的、坚持不懈的、坚忍不拔的父亲……)

【设计意图】有效的课堂教学源于教师抓住了课文的重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达到“重点讲够,难点讲透”的效果。教案以“父亲的了不起”为主线,同时抓住“好心人劝阻父亲离开”及“父亲奋力挖掘38个小时”这两个场景,放手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体会父亲的伟大。

(五)迁移写法

1.师:生活中还有很多让我们为之动容的父母之爱,例如:1999年10月3日10时20分左右,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在缆车坠落的一刹那间,车厢内来自南宁市的潘天麒、贺艳文夫妇,不约而同地将年仅两岁半的儿子高高举起。结果,这个名叫潘子灏的孩子只是嘴唇受了点轻伤,而他的双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这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父母之爱!

2.教师播放歌曲《天亮了》,让学生在轻音乐中试着写一段关于父母之爱的话。

【设计意图】教学结合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再次让学生感受到伟大的父母之爱。学生积累了情感,能够联系自己的父母,或是根据听到的、看到的与父母有关的故事迁移到文章写作中。

(六)总结课堂,升华情感

1.师引导学生畅谈学习收获。

2.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父亲的了不起。有关儿子了不起的事迹,我们在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三、总结

本节课设计根据年段目标和本单元训练的重点,并结合本课的重难点,遵循“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逐层落实的规律,使教学有方向、有目标、有效益。教师在课前明确任务,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通过“检查预习+相机指导”的预习方式让学生实现有效的预习效果。在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梳理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学生因此有了目标意识、问题意识,从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此外,教师还善于捕捉课堂生成资源,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作用,在课堂中坚决摒弃串讲串问的教学弊病,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作用。学生通过找关键词句的方法感悟人物形象,教师通过及时、有效的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使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主阅读能力。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力求抓住文眼,聚焦形象。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细细分析,决定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

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把这两个点拿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课前,对于这个教案,我觉得内容有点多,如果学生上课配合不好,很可能我设计的环节会耽误时间而导致课上不完。通过半学期的努力,根据我对我班同学的了解,大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好。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配合也很默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很顺畅,包括中间的指导朗读环节,我觉得能让孩子充分地读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最后不仅把课文学完了,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

但作为经验不足的我,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之处:当引导学生从“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中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父亲挖掘36小时,连叫了三名学生没有提出我预设的这个问题。我一时找不到恰当的点拨方法,又怕延误时间,情急之中,自己提出了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对于语文教学我感受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

《地震中的父与子》语文教学反思 篇5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传奇故事。文章描写具体、情感真挚。

一个伟大的父亲,一个坚强的儿子!这是本文给我们展示的两个人物形象。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悟父爱的伟大?在反复研读课文后,我觉得要抓住课文的主线进行教学,通过对父亲的感情变化来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本课安排两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教学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教学目标是:初读课文,完成生字教学,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在教学中,我先设疑,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配上图片及解说,让学生对地震造成的巨大伤害有个感性的认识,为后面父亲克服一切困难救儿子做好铺垫。接着我用多媒体出示本课的新词语,并将词语配上背景图、加上解说,然后将词语串联成一句话,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既认识了词语又通过相应的配图理解了词语的含义和课文内容,这样的生字教学方法新颖直观,图文并茂,学生易于理解,并能很快记住这些新词语,我想这是高年级识字教学值得提倡的方法吧。

在学生读通课文后,让他们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并抓住“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父与子”这个中心句,让学生在深入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体会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哪些方面。特别是课文中描写这对父子的外貌、语言、动作的.词句,引导学生去想象、体验。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些数字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个过程是异常艰难的,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反映的是父亲救孩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体现的是父亲那执着的信念。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读、理解、体会,真正让学生能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悟达到“心灵的感动”,从而使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体会到父爱的伟大。

新课程倡导:我们语文的教育要巧妙地架起文本与生活的桥梁。课文中描写的是国外的一对父子,距离学生较远,学生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对此,教学中,我适时插播了5.12汶川大地震有关图片,当悲伤的音乐响起,那仿佛来自天国的、震撼灵魂的乐曲,荡涤着每个学生的心,撞击着每个学生的灵魂,再加上我的描述,此时的课堂“无声胜有声”,师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让学生再一次从心灵深处感受到爱的力量,感受到人间真情。

课的结尾,我出示了一个小练笔:此时此刻就让我们再次走近父亲的心,已经坚持挖掘了36个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未卜,这一刻,父亲会对儿子说点什么呢?就请你拿起笔,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范文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理解新词,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内容,体会父亲在寻找儿子时的感情变化。

3、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依托语言文字,通过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与联想、感情朗读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2、从读中感悟父亲的感情变化,学习父亲的“了不起”,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预备----读!

师:同学们,说到地震,大家脑海中肯定浮现了许多画面,1994年的一场大地震给洛山矶造成了巨大危害,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一起来看一看: 师:高高架起的立交桥瞬间变成了残垣断壁;

豪华的小轿车被倒塌的房屋拦腰截断;

消防队长望着繁华的商业街变成一地瓦砾束手无策; 地震过后引发的大爆炸吞噬着人们最后的希望;

昔日美丽的家园如今变成了这般模样,在地震面前,人们是那样脆弱,可文中的这对父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找文中是怎样评价这对父子的?

生:了不起。(指名回答)师:请大家一起说。(出示课件)这是一对…….生: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全班回答)师:是啊,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一)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读课文1—12段,用“__”画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语句,找找父亲哪些画面让你感动,想想为什么让你感动?明白了吗?(明白)师:现在开始吧。生: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师:读好了吗?看看文中的哪个画面最让你感动?谁来说说?把找出的句子读一读。

生:文中让我感动的是“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指名回答)师:请大家齐读这段话。(课件出示第2段)生:读第2段。师:告诉大家你为什么感动?

生:因为从“父亲冲向七岁儿子的学校”看出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紧接着想到的就是儿子。

师:这说明父亲关爱儿子,担心儿子会有危险对吗? 生:对。

师: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生:我从“冲”字体会到的。

师:真不错。这个“冲”字是关于父亲的什么描写?(动作描写)(师板书:动作描写)

师:这个动作体现了父亲怎样的心情?(急切、迫切 板书),他迫切地想知道儿子是否平安。

师:可父亲到了,呈现在眼前的却是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出示课件)

师:请大家读读这段话,预备---读!(课件出示第3段)

师:读得真不错。读完之后,你感受到此时父亲的心情怎样?(悲痛、痛苦、绝望…….)

师:真不错,请你读读这段话。(指名读)

师: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这段话,看看这里还抓住了父亲哪方面的描写?(语言描写

师板书)

师:那这个画面还有让你感动的地方吗?谁来说说?

生:父亲能从痛苦中坚定地站起来,这种决不放弃的精神很了不起的。让我很感动。(指名回答)

师:把你的理解读出来。(指名读)通过你的朗读,我们能感受到此时信念坚定的父亲。

师:那到底是什么让如此痛心的父亲坚定地站起身来?

生:是父亲常对儿子说的“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出示课件)师:对。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父亲坚定地信念让他看到了希望,坚信儿子仍然活着。通过感悟,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读这部分?(既感动又坚定)师:谁来试试?(指名读)

师:读得真棒,掌声送给她。让我们学着她的样子再读,预备---读!师:此时坚定地父亲又做出了怎样的决定?请大家读读这部分。(出示课件)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指名读)师:读完后,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因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从时间上看他一直在挖,是整整挖36小时,挖了这么长时间,我们一般人都做不到的。所以我感动。生:我觉得父亲奋不顾身的精神让我感动。他不停地在那里挖,36小时都没停止过,眼睛满是血丝。为了救儿子,父亲付出了这么多,有谁读了不受感动呢? 师:是啊!整整36小时啊!不吃、不喝、不睡、不停地挖着。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样?

生:我会很累,而且不能坚持挖。生:我可能想放弃。

师:然而父亲在这36小时里,只是做着一件事,请男生一起读读,预备---读(出示课件)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请关注红颜色的字,这是对父亲的什么描写?(外貌描写)你能想象此时父亲的样子吗?(能)

师:那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这样能说明什么? 生:这样能说明父亲在挖的时候发生了很多危险。师: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到处)

师:这时父亲可能把手划破了,还可能挖到血淋淋的尸体。即使是手破了,衣服破了,但父亲还在坚持的挖,不停地挖,挖地艰不艰难呀?(艰难)师: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在挖呢? 生: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着我!”(出示课件)

师:可见,父亲对儿子的爱是多么的伟大啊,他坚定的信念足以让我们感动。请带上这份感动,用你们的朗读,再现此时挖废墟的父亲。(生齐读:“他挖了8小时……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这样决不放弃的父亲,没人再来阻挡他。那你们找找看,曾经有哪些人阻挡过他?(学生找)

生:有消防队长、警察,还有路过的人。

师:路过的人、消防队长、还有警察,他们都劝了父亲,说说他们分别是怎么劝的? 生:(读)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师:消防队长怎么劝? 生:(读)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师:警察怎么劝? 生:(读)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师: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

师:读后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我发现父亲的三句话都是差不多的意思。师:而且最后两句话还—— 生:一模一样。师:同学们的眼睛真厉害,父亲的回答就是简单而且有点重复的三句问话。可是,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生:第一次他说“谁愿意帮助我?”有点恳求的心情。师:从第一句话里,你读出了恳求。生:第二句是:“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我感觉这句话里有急切的感觉。师:你是怎么体会的?

生:我是从他问消防队长的话中体会出再晚一点,儿子可能就有生命危险。师:还有谁给他补充补充。

生:他很想救出他的儿子,心情非常急切。

师:那父亲听了警察的话呢?他心情是怎样?(崩溃 绝望)师:同学们,从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问话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恳求,他的急切,他的崩溃,就让我们把体会带进这段话,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钟老师和大家合作,就请你们读父亲的三句问话。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师:“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生)“谁愿意帮助我?” 师:“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的?” 师:“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可是在听到父亲的回答之后,“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没有)。师:他为什么会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举动呢? 生:因为他此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要救他的儿子。因为他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啊!是他对儿子的那份伟大的爱,给予了他无穷的、惊人的力量!也正是因为这份力量,让这位父亲终于在挖到第38小时,找到了他的儿子。(出示语句)生:齐读。“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师:看,这句话连用了三个什么标点符号?(感叹号)。

师:我们应怎样读出父亲当时的心情呢?(激动…惊喜!欣喜若狂„„…)师:大家来齐读这句话。生:齐读。

(二)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师:那我们再来找找儿子的哪些画面感动了你?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3---24段。师:读好了吗?看看儿子的哪些语段感动了你?谁来说说? 生:“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师: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怎样的感受?

生:我读出了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和同学的。儿子有信心,因为儿子也时刻记着爸爸对他说的话:“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师: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难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对吗? 生:对。

师:儿子很了不起。因为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实物,只有恐惧和危险。然而七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他一直坚信父亲对他的承诺。

师:真的见到了父亲,儿子是多么兴奋呀!请大家带着坚定和兴奋的心情再读这段话。预备---读!(学生齐读16自然段)。

师:阿曼达还有让你感动的地方吗?(那读到这里,你们觉得阿曼达是个怎样的人?)(坚强

勇敢……)

生:我觉得阿曼达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让父亲先救同学,他有着先人后己和保护同学的意识,对同学们很有责任感。师:真不错,谈得多么深刻呀。来,读给大家听听。(生读第23段)

师:是啊,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那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创造出了奇迹呢?谁来说说?

生:是父亲曾经对儿子说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想想课文中几次出现类似的话?为什么多次出现呢?

生:课文中出现了三次类似的话。因为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望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决不放弃的,坚持不懈的力量。

师:是啊,类似的话反复出现,能多出处呼应。可以看出父亲的责任感和父爱的伟大,以及儿子对父亲的信任,父子情深。

师:同学们,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出示课件)生:(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四、情感升华

师:七岁的阿曼达经历了这样的历程,他一定会更加勇敢,更加坚强,父子俩就是凭着彼此间的承诺和信任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感人至深的一幕,让我想起5.12汶川大地震后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言语。请同学们来看。

师:我们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此刻,这个痛失女儿的父亲用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

又是父亲,他背着从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进在山路上,原因只有一个,要带儿子回家; 这个婴儿的妈妈,用血肉之躯顶住坍塌的天花板,护佑这个小生命甜甜的梦,却只是在临终前留下这样的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相信在灾难面前,只要有爱和信念,就会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五、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外貌的描写,让我们感悟出父子情深、父爱的伟大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这对父子真了不起,他们用爱创造出了生命的奇迹。

六、作业布置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范文 篇7

【案例】

前几天, 在学校里上了一节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第一课时) , 整节课, 我努力体现着语文味。学生主要进行两个活动: (1) 根据课文内容品味“了不起”。 (2) 习得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

一、根据课文内容品味“了不起”

板块一:通过动作、外貌品味“了不起”

师:同学们, 你们觉得父亲是了不起的, 你从哪里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呢?请默读课文, 用“______”画出来, 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大部分学生找到了“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

于是指导学生朗读这一连串的数字, 并通过举例子让学生明白36小时是很漫长的。

师:同学们, 这句话主要写了父亲挖了36小时, 那么, 直接改成“他挖了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 行吗? (随机出示两句话让学生比较)

生:我觉得不行, 这样连续用一连串的数字, 是为了说明, 爸爸挖的时间很长。

生:这样写让我知道了父亲挖得很累。

生:……

师:同学们, 你们都说得很好, 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这些表示时间的数字一个个地列出来, 其实是为了突出父亲挖的时间长, 父亲挖得很艰辛, 这就是文字处理的艺术, 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啊!

师:36小时后,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师引读写父亲外貌的句子。

师:透过满脸灰尘, 透过布满血丝的双眼, 透过破烂的衣服, 透过斑斑的血迹, 你仿佛看到父亲在做什么?你又仿佛听到父亲在心里说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父亲在不停地挖啊挖, 他顾不上吃饭, 顾不上睡觉, 父亲在心里暗暗地说:“我一定要坚持, 我的儿子在等我呢!”

生:父亲说:“儿子啊, 无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

……

师:同学们, 我们发现这两句话, 除了写父亲的动作, 还写了父亲的——

生齐答:外貌。

师:是呀, 这两句话就是通过外貌、动作来表现出父亲的“了不起”, 这就是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

板书:动作描写外貌描写

板块二:通过语言品味父亲的“了不起”

师:现在, 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了, 那么, 之前有谁劝过他?

出示父亲与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的对话, 进行分角色朗读。

师:从父亲的话中, 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知道父亲很爱他的孩子。

生:我觉得父亲精神失常了, 他讲的话都是答非所问, 这样可以看出父亲对孩子很在乎。

生:我看出了父亲一定要找到他的孩子。

师:通过父亲的语言, 我们体会到了很多很多,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语言来表现父亲的“了不起”, 这就是———

学生:语言描写。

板书:语言描写

二、习得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品味了一个词“了不起”, 知道作者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 使父亲的形象变得丰满起来, 我们由衷地觉得父亲是“了不起”的。在废墟下的儿子也是“了不起”的, 在这38个小时中, 儿子又在做些什么?他会对同学说些什么?此时, 儿子的外貌又有哪些变化?请发挥想象写一写。 (提示学生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

学生认认真真地写着。

接着进行交流点评。

当学生读完后, 我主要从语言的表达方面进行评议。

师:哇, 你真厉害, 把这节课学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都运用起来了。以后, 我们还要学更多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反思】

深入品读文本, 品味语言, 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 充满活力, 充满趣味、文化味、语言味、幽默味、个性味等等, 这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语文味。这节课, 我觉得自己上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读味浓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在这节课中, 我非常重视“读”, 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理解, 在读中想象, 在读中感悟, 以读促思, 以读悟情。如, 在感受父亲挖的时间长, 挖得艰辛时, 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通过品读、赏读、想象读、比较读, 引导学生读出画面, 读出情感。

2. 品味浓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文章, 但是仅仅抓住情感就会上成思想品德课。对语言的品味和运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形式, 也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教学中, 我抓住文中“了不起”这一引导全文的词, 引导学生在比较、玩味、体悟中走进课文, 走近角色, 与人物产生共鸣。随着教学的深入, 教师一步步地带着学生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并在品味的过程中, 品出了写法。

3. 写味浓

《地震中的父与子》 篇8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内容:《带血的手指》《拐弯处的回头》

教学目标:

1.感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的写作方法。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3.运用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方法,并能加以运用。

突破重难点的措施:

1.结合文中的句子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2.通过感情朗读深刻体会作者写作方法的运用。

课前准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利用工具书理解生字词,小组过关检查。

3.用三个句子阅读方式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4.播放刘和刚演唱的歌曲《父亲》,引导学生谈感受。

学习过程:

1.课前创设情境,直奔主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同走近三位父亲,感受他们身上不同的父爱。(出示课题)

2.整体感知,交流中深入体会写作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导学案及三个句子阅读法汇报、交流,教师顺学而导。(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不同描写方法塑造的三位父亲各具特包的父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抓住文中重点词“了不起”感悟父子

师:在这样一场大地震中,人类如同蚂蚁一样渺小,生命转瞬即逝,而这对父子却在这场灾难中创造了生命的奇迹。通过阅读文中的父亲与儿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了不起)

【预设】

(1)父亲不顾别人的劝说,坚持挖掘。

A.都有谁来阻止父亲?他们是怎么说的?

B.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情景读出不同的语气。

师:救火队长的阻拦,警察的命令,都没能阻止这位执著的父亲,他仍然在不停地挖着。因为他坚信儿子在等他,父亲的担心、焦急和坚持,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指板书)

(2)儿子在废墟中鼓励同学不要害怕,洞口打开后让同学先出去,说明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

师:阿曼达真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男子汉,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指板书)

二、抓重点句子“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体会这句话的力量

【预设】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止他。”

父亲坚持挖掘了多久?36小时啊,孩子们,足足两个白天,一个黑夜。

父亲在用什么挖掘?没有任何工具,就靠一双手在废墟里不停地挖着。你能想象此时父亲的双手会变成什么样子吗?

是什么支撑着父亲在这漫长的36小时中苦苦地挖掘呢?(父爱、承诺)他是怎样说的?

三、想象练习:课件出示填空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补充完整

“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父亲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让我们想象阿曼达遇险前的那段美好时光。

当阿曼达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父亲

当阿曼达得到老师的表扬,沾沾白喜时,父亲

当阿曼达受伤了,疼得直流眼泪时,父亲

现在阿曼达被压在废墟底下,生死未卜,作为父亲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当人们都来阻止,让他离开时,当他满身疲惫,就要倒下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生齐读: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此时此刻,更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四、写作方法提炼

1.“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这是对父亲的什么描写?(外貌)

作者虽然写的是父亲的外貌,但是通过外貌描写,我们看到的是父亲对儿子坚定的爱

2.找出其他描写方法,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预设】

例:语言描写

(1)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大喊”体会到父亲的伤心和极度痛苦)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从中看到了父亲的焦急、伤心)

(3)“是儿子的声音!阿曼达!我的儿子!”“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通过对话感受到父亲的激动、高兴)

(4)“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5)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

(6)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同学们,父亲所有的语言描写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伟大的父爱。

《带血的手指》

出示:两手按着木板缓缓地向前推着,’飞散的锯末在风中抛洒着,不时地落到父亲的棉袄上,沾在父亲凌乱的胡须上。父亲一次次匆匆地俯身,又一次次缓缓地直身。每一次起身,父亲都要捶捶后背。

1.看一下,能不能从一些重点字词中感受到什么。(结合表示父亲动作的字词,进一步体会父亲的艰辛)

2.谁能把父亲一心想为儿子挣足学费的艰辛读出来?(指导朗读)

3.老师直接写成“父亲在锯木头”怎么样?

(把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省去,这样写不好。用上动作描写更能体现出父亲急切想为儿子挣足学费、非常辛劳的情状)

4.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语言描写)

【预设】

(1)“你们先吃,就剩两块了。”印象中,这样的话父亲不知说过多少遍。

(2)“甭慌,你先把衣服穿好,外面太冷。”父亲嘱咐着哥,却完全忘了自己的疼痛。

(3)哥打算辍学,父亲大怒:“多大的事就退学,明天给你们钱!”

(4)从不流泪的父亲在我们面前大哭起来:“都怪我没本事啊,供不起你们上学……”

父亲的这些语言描写,虽然简单,却表达出父亲对儿子朴实真挚的爱。这篇文章主要就是通过对父亲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现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拐弯处的回头》

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说过:“父爱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巨著。渎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但有时候我们真的还不能完全读懂父亲。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拐弯处的回头》,体会另一种与众不同的父爱。

(课件出示句子)

爸爸依然笃定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好像没有什么东西让他回头……可当他走到拐弯处,就在侧身左拐的刹那,好像不经意似的悄悄回过头来,很快就瞟了弟弟他们一眼,然后才消失在拐弯后面。

(生交流)

这句话采用动作描写,爸爸很爱弟弟,也很心疼弟弟,只是不善于表达而已。不然他就不会在拐弯时悄悄回头瞟弟弟一眼,他还是不太放心弟弟。他当时一定想:儿子怎么会这么不小心呢?会不会很疼呢?但是他希望儿子能成为小男子汉,变得勇敢、坚强。所以“看到儿子受伤,爸爸并没有安慰他,只是简单交代他几句,便自己走了”,这位父亲的爱和其他人的爱表达方式不同。

师:父爱如山,造就我们坚韧刚毅的性格;父爱如海,培育我们豁达宽容的胸襟;父爱如天,树立我们明朗高远的志向。试问天下又有哪个父亲会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如果一定要寻找一个动作来代表父爱的话,那就是-《拐弯处的同头》。(生读课题)

写法总结

这三篇文章主要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外貌描写体现人物的内心情感,有时只侧重于其中的一个方面,这就要看文章写作时表达的需要。在习作时,可以根据需要,抓住人物几个方面进行描写,也可侧重一方面进行描写。

情感升华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图片。

师:这是老师捕捉到的生活中的画面。这是为孩子挡风遮雨的父亲,他只希望孩子不要着凉;这是陪孩子玩耍的父亲,他们最大的愿望是孩子快乐地成长;这是教孩子知识的父亲,他希望孩子成长的不只是身体,更是头脑和智慧;这是为孩子擦拭眼泪的父亲,他告诉儿子摔倒不哭,要学会坚强。

2.课件出示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的感人画面,师配乐解说,帮助学生更进一步感受父爱的伟大。

师:这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那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画面。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位父亲,看着压在废墟下的儿子的尸体,用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大的伤痛;又是父亲,他背着从瓦砾堆里挖出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目的只有一个,要带儿子回家;还是父亲,他跪在地上,捧起儿子的双脚,擦拭上面的泥土,但是此时儿子已经感受不到他父爱的温度。

妙笔抒怀

父亲被许多人赞美着。现在请拿起笔,选择合适的描写方法来抒写父亲最令你感动的场景,表达对父亲的深情吧!(学生练笔,交流)

作业布置

上一篇:2022个人述职报告下一篇:城市规划专业英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