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苏教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春晓--草)》教案(精选8篇)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3、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主要意思。
4、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热爱春天的美好心情。
5、感受小草蓬勃生长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6、结合课件和挂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重难点:
1、会写6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3、懂得句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教学准备:
识字卡片、景物挂图、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春晓》)
一、导入新课,激趣引思
人们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而春天的早晨则是一天当中最富贵的时间,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春晓》去看看春天早晨的美丽景色吧!
二、自主学习生字,初步了解古诗
1、自由读古诗,说说这首诗给你的第一印象。
(1)认读一、二行中的生字,眠、觉、啼,再读一读这两行诗。(指名读——齐读)
(2)认读三、四行中的生字,夜、雨、声、知、少(注意3个翘舌音的字),再读一读三、四行诗(指名读——齐读)
2、读通古诗,自己找合作伙伴学习与本诗有关的生字。
觉:上下结构,第一笔、第二笔是左点,第三笔是右点。书写时注意上窄下宽。知:左右结构,第三笔的横写在横中线上,第五笔是点,不要写得太长。
3、指名诵读古诗。
4、简介作者。
5、理解题意,重点理解“晓”的意思。
三、学习古诗、理解内容
1、解题:从图上看作者描绘的是什么时间的景色?
2、春天的早晨是什么样的?(齐读古诗)
3、学习前两小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仔细读,小组讨论:你能读懂哪些词的意思,哪些没读懂?大家一起商量。(2)试着说第一句话的意思:春天的气候暖和,觉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
(3)早晨醒来,作者听见了什么?看见了谁?结合挂图齐读“处处闻啼鸟”。想一想:鸟的叫声是什么样的?
(4)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第二小句话的意思:“早晨醒来,听到外面到处是悦耳动听的鸟叫声。”
过渡语:春天的景色这么美,作者想到了什么?(齐读后两句)
4、学习后两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1)出示挂图,观察:地上有什么?作者想到了什么?
(2)试着说说“夜来风雨声”这句话的意思: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过度语:经过了风吹雨打,花儿怎样呢?结合图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3)“花落知多少”:经过风吹雨打,不知有多少花朵被打落了。(4)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
5、自由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一夜酣睡,不觉天已大亮,在一片恬静明媚的春光之中,只听得鸟啼声声,一片啁啾。依稀记得昨夜风声飒飒,雨声潇潇,诗人情不自禁地问:到底花落多少呢?
6、朗读古诗,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春眠/不学/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第二课时(学习《草》)
一、导入新课,激趣引思
师:同学们,小草在你们眼中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描写春天的古诗,一起来看看在诗人白居易眼里草是什么样的吧。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草》这首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1)指导读准生字。
平舌音:草、岁。
翘舌音:烧、春、吹。
前鼻音:原、尽、春。
后鼻音:上、荣、风、生。(2)朗读诗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小组合作朗读。
3、提出不懂的词,互相讨论。
三、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哪些字词你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
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在理解“离离”词时,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在理解“岁”词时,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不同的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枯”?什么时候“荣”?(4)在理解“尽”词时,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这4行诗句的意思是: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这些草年年都是秋冬枯萎了,春夏又茂密地生长,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它的根还在,来年春天,草儿又重新发芽生长。
四、朗读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呢? 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五、课堂总结
春晓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晓、眠、啼”3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解题: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去观察自然景物的变化,你们都观察了吗?能把你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一说吗?(同学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都很好。把你们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写出来的话,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唐朝有位大诗人就是这么做的。他的这首诗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这首诗就是《春晓》。(板书课题)
你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春晓:春天的早晨。晓:天刚亮的时候。2.介绍作者:《春晓》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湖北襄阳人,大诗人李白的挚友,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大半辈子隐居农村,过着淡泊恬静的生活,年轻时曾漫游江浙,徜徉山水之间,历览自然风光,他擅长于写山水诗,字里行间凝聚着对人生和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生字。2.教师出示生词卡片,检查字词读音。3.指名朗读,正音。
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1.放课件,整体感受诗的意境。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眠:睡眠、睡觉。
闻:听到。啼:叫。
四、练习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读诗的语气和停顿。2.指名朗读,读后评议。3.教师说诗意,学生念出诗句。4.同桌互背古诗。5.学生扮演诗人吟诵古诗。
小结:春天的景色非常美,也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我们一定要珍惜春天的时光,爱惜时间。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读课后的生字,想想自己能记住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的。2.班内交流。重点指导:
声:上面是“士”,不是“土”。
少:第一笔是竖,不是竖弯钩。
夜:第四笔是竖,不是坚提。3.指导书写。
要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4.学生在田字格本上练习书写。
草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认识4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课前准备
1.让学生观察路边、田边、河边等处的野草。2.生字卡片,荒原野草图,朗读课文的录音带。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课本中的五首古诗。同学们还会背吗?有一首《咏鹅》,谁记得?还有一首《画鸡>,谁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背)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揭示课题 草
二、范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 要求:
1.借助拼音练读课文3遍。
2.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读一读,再放进句子里读正确。
四、读诗句,识字 1.第一行(指名读)识字: 离 原
教师解释:“离离”是讲草长得茂密。“原”是宽广的野地。出示图,观察地上的草长得怎样?
(让学生从画面上感知荒原上野草繁茂的样子。)指导读句:离离/ 原上/草,2.第二行(齐读)
识字:岁 枯 荣(“岁”平舌音,“荣”翘舌音。)
教师解释:“岁”就是“年”的意思,每年秋天,草就要怎样了?(枯黄,像落叶一要。)到了第二年春天呢?(发芽、生长)指导读句:一岁/一枯/荣(提示:两个“一”声调不同)3.第三行(指名读)
识字:野 火 烧 尽(注意读准“烧”的音。)
解释:“尽”就是“完”的意思,从哪儿说明烧不完呢?出示第四行。4.第四行(齐读)再次观察画面。讲述生长的原因,地里的草根还在。识字:吹 又(注意“吹”翘舌音)指导读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五、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听朗读课文的录音,想象原上草的样子。2.反复练习朗读,达到背诵要求。
六、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含要认识的字)。2.用“春风”说一句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朗读、背诵课文。
2.说说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不作过高要求,学生说到什么程度皆可,说通就行。)
3.认读生字。用“原、岁、吹、火”口头组词。
二、指导写字
原:半包围结构,“厂”里面是“白”、“小”,不能写成“泉”。岁:上下结构。“山”要写扁些。上短下长。枯:左边是木字旁,右边可分成“十”“古”来记忆。
吹:右边是“欠”(欠字旁),上面不要写得太宽,下面“人”左右伸长。又: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在格内要居中。
三、抄写生字
四、巩固练习
1.指导:这首诗不完整,有的句子没写完整,有的整行没写,你能把没写出来的字填上吗?
2.各自在书上填写,尽是不看课文与生字。3.指名(多人)读一读,了解默写的情况。4.集体背诵古诗。
五、补充阅读
白居易的《池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1)自由记生字。
2)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 舍—古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指导写字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而凸。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复习
1、齐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朗读感悟、理解古诗
1、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
2、全班齐读《春晓》、《村居》。
3、学生自由读,思考:我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汇报自读情况,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分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6、反馈释疑,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背诵古诗
1、指导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1)师范读。
2)自愿读。
3)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2、背诵古诗。(指名背、小组背、齐背、师生对背等。)指导书写
1、口头扩词:
古()()()声()()()
多()()()处()()()
知()()()忙()()()
2、书写生字“处、知、忙”。
3、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的笔顺,并逐一指导。
处:半包围结构,捺要拖长、“包住”。
知:左右结构,“口”在右边偏下。
忙;左右结构,“竖”要垂直且稍长。
4、学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扩展活动
一课时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池上》,背诵古诗《池上》。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
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杨万里的《小池》这首诗吗?谁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也是讲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板书:池上)齐读。
2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刺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下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 初读诗歌 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检查。
(1)读准字音:撑、艇、萍都是后鼻音。(2)理解词语:浮萍。
(3)齐读诗歌: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一个小孩偷采白莲)3再次自由读诗。画出不理解的词句。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三 理解诗句含义
(一)吟诗、炼字,体会意境。1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读这两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生莲叶田田的,莲蓬嫩嫩的,我也好想去摘。(2)小娃如何偷采?
生:小孩可能太想吃那嫩嫩的、甜甜的莲蓬,就不经大人同意,撑着船 偷偷去采。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样子。(4)你最欣赏前两行中的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顽皮之事,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配乐朗读这两行诗。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2)生默读,读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呢)(3)抓住“不解”体会孩子的质朴、纯真。(4)指导读出情趣。四 回归整体 拓展延伸
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读、唱、演都可)2你还读过哪些描写荷塘、荷叶的诗句?
板书设计
20古诗两首
二课时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会《小儿垂钓》中的生字。
2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小儿垂钓》。
4想象两个小孩的可爱形象,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唐代有一位诗人胡令能,年轻时当过修理铁木器的工匠。他爱写诗,写诗出名后,远近的人还叫他“胡钉铰”。有一天,他来到乡村迷了路,四下张望,终于发现了一个小孩。他想向小孩打听路怎么走,可是小孩在干什么呢?
出示图片。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诗——《小儿垂钓》。2板书课题。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分别讲讲“小儿”和“垂钓”各是什么意思? 二 初读
1板书全诗。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出示词语:蓬头 稚子 垂纶 莓苔 遥招手 不应人。指名读。齐读。3学写生字:稚,侧。学生描红。书写。4指名多人读诗。引导学生参与评价。齐读。三 理解诗意
1提出不理解的字或词。蓬头:头发很乱的样子。
稚子:小孩子。(引导学生对照插图,了解这里的“蓬头”其实是指由于孩子较小,头发细柔而不易扎束,并不是真的乱蓬蓬。)纶:丝线,这里指钓鱼线。垂纶:钓鱼。侧坐:侧着身子坐,带有随意坐的意思。莓苔:泛指野草。映:掩映,映出。借问:向人打听。遥:远远地。应:应答。
2指名多人说诗句的意思。教师通过评价激励与引导学生。四 练习表演,理解诗情。
1古诗是高度的浓缩了的文学作品,简洁明快的几十字,有的犹如一幅栩栩如生的画,有的就像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还有的就像《小儿垂钓》这样,是一幕生动有趣的情景剧。你们想演一演吗?
小组合作,练习表演。教师巡视指导,主要是问他们原因。2小组表演。第一组教师采访。第二组开始让学生采访和评价。
要点:(1)这个学钓鱼的小孩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在表演中通过什么来表现的?
2)为什么这么远招手?招手是什么含义?
五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童趣诗”,诗人通过学钓鱼和偷采白莲这两件小事,为我们描绘了两个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
六 作业
1搜集其它“童趣诗”读读背背。2读背这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稚子
垂纶
小儿垂钓
怕得鱼惊不应人
路人
借问
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准备:
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插图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望洞庭》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 2.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3.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4.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
有磨拭过的铜镜。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指导读好诗句
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说。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指导写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2.范写“潭、螺”,指出书写要点。3.学生完成习字册。
五、作业。
1.用钢笔完成习字册。2.抄写书后第三项词语两遍。
3.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峨眉山月歌》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
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10.练习背诵。
11.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处?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2.默写《峨眉山月歌》。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秋 月 半轮秋 教学反思: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学习生涯中没有学过这两古诗,而今年又是第一次教四年级,所以刚开始翻开这一课是觉得有点措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完成“语文天地”中“学习显身手”。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3、从课题里。你联想到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 屠 曈 换 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
爆竹 屠苏 苏醒 交换 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⑶、指定学生说诗意。
⑷、全班齐读全诗。
⑸、分组接背诗句。
⑹、指定学生背诵。
⑺、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业布置: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五、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说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补充的?
**画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读
(1)抽生读。
(2)集体评议。(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抽生背诵。
四、课外延伸
一、目标
1.理解首诗所蕴含哲理。2.领普希金诗歌语言特点。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1、2 教学步骤:、入新课
俄罗斯文学博精深,世界范围有着广泛影响,且师辈出。譬如托尔斯泰、阳斯妥耶夫斯基、马雅夫斯基、莱蒙托夫。今天们就学习首广传诵俄罗斯诗篇。
二、作简介
亚历山·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诗人、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父”,俄罗斯文学语言创建新俄罗斯文学奠基人。诗具有艺术成就无言艺术魁力。俄罗斯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诗:“所表现音调语言力量令人惊异地步:像海波煤蝶样柔、优美,像松脂样醇厚,像闪电样鲜明,像水晶样透明、洁静,像春天样芬芳,像勇士手剑击样控骼有力。”
但“诗不翻译”,译诗不等于原诗,而们现又只能通过译诗学习、欣赏,但愿们能尽能地领悟这首诗美。
三、作背景
这首诗于普希金被沙流放日子里,以赠诗形式邻居奥希泊娃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条,诗人却被迫世隔绝。这样处境,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斗志,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解,相信光明必,义必胜。
四、讲读全诗
1.诗人诗阐明怎样人生态度?
明确:诗阐明这样种积极乐观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时,不悲伤,不心急;苦恼时候善于忍耐,切都过去,们定永葆积极乐观心态;生活不能没有痛苦悲伤,欢乐不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日子终。
2.诗歌最特点就形象说话,最忌直白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得巨成
功,同学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
明确:①这给邻居女孩赠诗,首哲理诗,但诗人并没有摆出姿态副教训人语气,而以平等娓娓语气,语调亲密婉,热诚坦率,好像诗人促膝谈心;②诗句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有丰富人情味哲理性。
3.这首脍炙人口名篇,许人记自己笔记本,作鼓励自己座右铭,读,喜欢这首诗吗?什么?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作业
六、教学记:
“诗不翻译”,译诗不等于原诗,而们现又只能通过译诗学习、欣赏,们只能尽能地度、思、想象,才能更好领悟这首诗美。
未选择路、目标求
1.理解这首诗所蕴含哲理。2.领普希金诗歌语言特点。3.学诗歌象征手法。4.背诵《未选择路》 教学重点:目标1、2、3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步骤:、入新课
古今许诗人作家,“路”都有过精彩描,同学们否记得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而求索”,辛弃疾有“独楼,望尽天涯路”诗句,鲁迅有“其实世本没有路,走人,便成路”这富于哲理名言。人们常常人生比作走条路,人生选择比作路选择。今天们就学习首“路”诗。
二、作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90年代最受欢迎诗人,美国非官方桂冠诗人,生致力于诗歌创作,主作并出版10部诗集,这首
其第三部诗集《山间隔》名篇。
弗罗斯特以抒情短诗著称,抒情短诗质量,容形式完美结合。劳伦斯指出主艺术成就就于能思想情感富有象征意象糅合起,抒情诗形式表达。
弗罗斯特个旨通过自己诗歌说明某哲理诗人,利意象或比喻讲述心得体,阐明人生、社宇宙态度,由于重视自己诗歌思想性,所以诗歌不但富有智慧哲理,而且常读常新——诗歌永远耐人寻味,使人不断有所、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三、讲读全诗
1.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表面自然界道路,实则借自然界路表达诗人人生路思考。这里其实运文学艺术常象征手法。
2.什么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明确:所谓象征,就文学作品,明甲事物,借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种表现手段,种具体形象,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有类似点事物比拟想说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种谋篇立意手法,比喻则种修辞手法。象征般统摄全篇,而比喻只个别语句、语段起作。3.全诗共5节,同学们简洁语言概括每节意思。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怅惆——年回顾、叹息。
4.诗人虽然自己所选择路,但重点都放未选择路。诗题表明这点。既然选择,什么重点又未选择呢?
明确:其实未选择就选择。选择路步步变现实,而生活许人往往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能,才更加产生未选择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人常情,人生真实照。
四、品味:
1.诗第二节,诗人说另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什么又说“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因人迹稀少,才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但因无人涉足,才给人新鲜感,才有能别人没有美丽。这条路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许更艰辛、更需开拓,因如此,才更具有诱人探索魅力。2.这首诗蕴涵怎样人生哲理? 人生就次又次选择,人生岔路口,做出什么选择决定生度过。人只能选择种人生道路,所以慎重。但有魄力,勇于创新进。3.诗人何诗题名“未选择路”? 这首诗人生道路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节两条路,第二节选择路,第三、四节未选择路。
由此见,诗人作重点未选择路,这从诗题体现出,这主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道路供选择,但个人往往只能走条路,而还有其许条路,因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已选择道路,而重未选择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选择问题。4.学这首诗,从悟出什么道理呢?
明确:答案不求致。譬如:人只能选择条人生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选择,不随波逐流,而经过自己思考,作出独立自主选择。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
六、板书设计:
未选择路
弗罗斯特
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怅们——年回顾、叹息
七、教学记
《咏柳》教案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让学生大致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布置学生课前观察初春的柳树,收集有关《咏柳》和《春日》的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歌唱《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师: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咏柳》。
2全班齐读课题。
3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鹅》。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赞美柳树的意思。)4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师:诗人贺知章你们知道吗?根据收集的资料,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还读过他的哪首古诗?(提示:《回乡偶书》)
5(出示课文中的图)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
6过渡:柳树真美啊,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出示诗歌)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生字画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小老师带读。(2)开火车读。(3)全班读。
4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5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6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7全班齐读。
(过渡)同学们已经按课文的预习要求预习了课文,接下来请大家把这首诗再朗读几遍,读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能体现柳树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一下,不懂的地方要做个记号。
三、朗读全诗,初知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2指名检查朗读情况。
3检查自学情况:通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碧玉”是什么?“妆”怎么理解?“丝绦”指什么?“似”是什么意思?
4说说句意。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妆扮的一样。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的春风这把剪刀啊!)
5看来大家通过预习,都能大致理解词语跟句子的意思。学到这里,大家发现这棵柳树的什么地方最美呢?(树高、枝多、叶绿、叶细。)
6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赞美、喜爱)我们一起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
四、交流朗读,体会课文比喻句的精妙
1交流朗读:(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及小组讨论体会课文三个比喻句的精妙,品味课文语言的美及柳树的美)
(1)出示第一句诗,体会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的嫩叶,写出了柳叶颜色翠绿、生机勃勃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颜色很美。
(2)出示第二句诗,体会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颜色翠绿的特点,让人觉得它的样子很美。
(3)出示第四句诗,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以及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指导朗读,齐读全诗。
小结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柳树的美呢?(学生:比喻)是啊,诗人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用碧玉来比喻柳树的枝和叶,写出了柳树的颜色美,又用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样子美,然后展开大胆的想象,由柳树想到二月春风,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后两句用设问的形式,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从而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把你们想到的意境描绘出来。
五、想象意境,熟读成诵,欣赏美
1学生闭目想象意境,然后让学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再指名描绘意境。
2出示本诗配乐诵读课件,让学生欣赏诗境的美。
3吟诵本诗: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4学生吟诗,背诗,互相评价。
六、拓展延伸,感悟春天的美
1春风剪出了这么美的细叶,还剪出了什么?(示例:嫩嫩的草,各色鲜艳的花……)
2诗人用这么美的诗句赞美柳树,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春日》教案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咏柳》,并集体背诵,引入《春日》。2回顾学法。
二、解题
1朱熹: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2春日,即在春天里。
三、初读,初通诗意
1自己试着读全诗,再抽读。
2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教师进行示范性朗读。
3学生再进行反复朗读,要注意读正确,读流利。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齐读《春日》。
5分小组讨论学习;读懂了什么,不懂的作上记号,勾出不理解的词。
6交流:提出不懂的问题,相互讨论交流。胜日: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泗水:水名。滨:水边。光景:风光景色。一时:形容时间很短。新:新鲜、奇丽。
7思考:诗人在什么样的天气,到什么地方去游览,他的心情怎样?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8整理出前两句的意思: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诗人到泗水边上观赏风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9说说你从一、二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再指导朗读。10运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三、四句。
(1)自读、勾出不懂的词,讨论、交流解词,再解意。等闲:平常、随便。
识得:认识。东风:春风。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艳的景色。总是:都是。
(2)诗意: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可春风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只有在见到了万紫千红的景色后,才明白是春风带来了这无边的景色。
(3)指导朗读三、四句,说说体会,引导学生理解包含在诗歌中的哲理。
四、再读,感悟诗境
1学习了《春日》这首诗后,你有什么感想?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2自由读诗,独立思考。3说一说,读一读。4师生共同交流。
提示:感悟到“春风”是万紫千红的春天的源头的道理。
五、指导朗读、背诵
六、小结
《春日》这首诗是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对春天到来的欢喜。
七、延伸拓展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新版苏教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春晓--草)》教案】推荐阅读:
苏教版 二下 课文1 古诗两首12-15
苏教版一下识字4教学设计2017新版09-27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02-04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03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2-28
二年级语文下册 识字7教案 苏教版07-16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赶海》教案12-17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01-13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复习教案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