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风》的三年级优秀教案(共10篇)
教学目标
1、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
2、知道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和度量单位
3、学会用风向标、风速仪测定风向和风速的方法
4、了解风对人类活动和动物行为的影响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风的观测
难点:风的形成;目测风向、风速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风速仪和风向标,并实地测试风向和风速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演示并思考】把充满气体的气球充气口松开,会感到气球内的空气一涌而出,这是为什么?
一、风
1、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风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
2、风的两个基本要素:风向和风速 1)风向是纸风吹来的方向。天气观测和预报中常使用8种风向。表示方法:用一短线段表示。用纸飞机测风向 【为什么做】
风向和风速是测量风的两个基本要素。观测风向的仪器叫风向标,由箭头、水平杆和尾翼三部分组成。那么风向标是怎样指示风向的呢?风向是由风向标箭头的方向来指示,还是由箭尾的方向来指示呢?风向又是怎么规定的呢?就让我们用纸飞机测风向这个简单的模拟实验来解决吧!【怎样做】
折一纸飞机,中间用铅笔穿过(要让纸飞机能在铅笔上轻松转动)。用手握住铅笔,将纸飞机放在开启的电风扇前,观察纸飞机的机头和尾翼的指向。注意:此时人要站在纸飞机的后方。并借助指南针判断风向。【学到了什么】
通过实验,使我们对风和风向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纸飞机的箭头指向风来自的方向。同理,在气象观测中,风向是由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
同时也使我们明白:实验可以使我们更简洁明了地了解事物,也培养了我们的观察能力。【进一步的研究】
(1)用纸飞机测风向的实验使你明白了风向标指示风向的事实。你是否在想:这是运用了什么原理呢?为什么风向标会有一定的指向呢?下面的文字,会帮助你有一个了解。风向标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测量风向仪器的主要部件。在风的作用下,尾翼产生旋转力矩使风向标转动,并不断调整指向杆指示风向。风向标感应的风向必须传递到地面的指示仪表上,以触点式最为简单,风向标带动触点,接通代表风向的灯泡或记录笔电磁铁,作出风向的指示或记录,但它的分辨只能做到一个方位(22.5°)。
地面风指离地平面10─12 米高的风。风的来向为风向,一般用十六方位或360°表示。以360°表示时,由北起按顺时针方向度量。
(2)你知道了风向的测量方法,一定很想知道风速大小的测量方法。其实你也可以用简单的模拟实验来测量风速。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你就会用生活中常见的小风车(参见三维风车式风速仪)或风压板来简单比较风速的大小了,动手试一试。
2)风速:指单位时间里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其单位是:米/秒、千米/时或海里/小时表示。测试风速的仪器叫风速计,它利用风杯在风作用下的旋转速度来测量风速。风速仪有以下几种:①风杯风速表②桨叶式风速表③热力式风速表。风速常用风级表示。
【阅读】各风级的名称、风速和目测结果
3)风对人类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有些动物的行为也和风有关。【小结】 【补充】 风 车
荷兰利用风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世界闻名的“风车之乡”,这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不屈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民族智慧是分不开的。
荷兰位于北纬50°50′~北纬53°30′之间,在全球大气环流所形成的风系中,正好处于西风带,常年盛行西风,由于荷兰国土的60%海拔低于1米,近40%的国土低于海平面,最高处海拔也仅300米左右,是世界上有名的“低地之国”,来自大西洋的西风能够长驱直入内陆,全国风力资源极为丰富。风车是荷兰人智慧的结晶。据说,世界上第一台风车是荷兰人在同大自然的博斗中,于1408年发明的。到19世纪时,全国已拥有风车18000多台,最大的有9层楼高,风翼长达20米,无怪乎人们叫它“风车王国”了。
荷兰的风车种类很多,从最古老的建于1450年的塔式风车到后来的轴式风车,都是精工制作的,显示了荷兰人无比的智慧和高超的工艺。荷兰素以修筑海堤围海造田而著称于世。拦海造田,成为荷兰人奋斗精神的象征,而风车则成为荷兰人向大海夺取土地的强有力的武器,大小风车日夜转动,起到了排出海水、灌溉田地的巨大作用,在荷兰人向大海夺取土地的斗争中立下了丰功伟绩。同时风车还被广泛用于榨油、脱谷等生产劳动中,为荷兰历史上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20世纪以来,随着电力和内燃机的使用,传统的风车已难现昔日的辉煌,逐渐销声匿迹了,但仍有上千台被保留下来,成为供参观考察的景物。例如:在肯德代克,建于1740年的风车每年吸引着20万到30万的参观考察者。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和大量矿物能源的使用对地球环境的破坏,风能利用重新得到人们的青睐,古老的风 车脱胎换骨,为荷兰的乡村和城市带来源源不断的电能。轶事记录
学生能针对几个具体的实物--风速仪和风向标,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值得肯定。课后反思
1、认识本课生字8个,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认读生字。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认识部首,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4个生字。
3、能学习课文,联系生活看看图,说说大雁、蚂蚁、蛇这些动物接到风姑娘的信,会说些什么。
4、了解燕子、松鼠、青蛙和人类过冬的方式各不相同,激发观察自然的兴趣,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积累词语句子。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发挥想象。
教具准备:录音、投影、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猜谜揭示课题:
1、 猜谜:看不见,摸不着,走过之后凉爽爽。这是什么?
2、 板书课题(指名读——齐读)
3、 学习生字:姑、娘
为什么这两个字都是“女字旁”的?
二、 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1、 听录音,听清生字音
2、 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和字宝宝交朋友
3、 学习生字
(自读生字-小组交流-开小火车读-齐读)
4、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几个生字宝宝?
5、 你能给它们找找朋友吗?
6、 听录音轻声跟读
想一想,风姑娘给谁送了信?
7、 这些小动物看了信后是怎么说的?找找句子读读
8、 指名读句子
9、 说说小动物们是怎样过冬的?
10、 齐读课文
三、 复习巩固
1、 复习生字:抽读卡片
做手臂操
2、 复习词语:
做送信的游戏
3、 出示填空:
( )说:“啊,秋天到了,我要到南方去。”
( )说:“啊,天气凉了,我要采些松果藏起来。”
( )说:“啊,冬天快要到了,我要挖个地洞好冬眠。”
( )说:“啊,天快冷了,我要给宝宝准备过冬的衣服。”
4、 指导读句子:
呼,呼,呼,风姑娘去送信。
一片片落叶像一只蝴蝶在秋风中飞舞。
5、 指导背诵
师引读
师引背
小组背诵
指名背
齐背
6、完成课后练习。
四、拓展练习
1、出示图片:想一想,这些动物接到风姑娘的信会怎么说?
(四人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2、说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五、指导书写
1、认识笔画
2、指导学习
上个星期我们期中考试,分数还没有出来,我的这个同学是个“包打听“,什么都爱打听,我知道的小道消息都是从她那嘴里蹦出来的。
想到这心里既难过又害怕,难过的的是这次期中考试考砸了,害怕的是老师的短信发到爸爸手机上,爸爸的责骂。我耷拉着脑袋,低着头默默地往前走,她一个劲儿地在旁边安慰我说“别难过了,这次考不好,还有下一次吗?下一次拿个高分不就行了吗?”我越想越难过,眼泪不住地在眼眶里打转。她看了看我,支吾着对我说:“别伤心了,其实我考得比你还低呢,我都没有哭。”我听她说这话,急忙问她:“你多少分啊!”“50分”“那你为什么一点儿也不能难过呀?”我不禁疑惑地望着她那带着笑容的脸。“我也难过呀,但我总不能一直沉浸在悲伤中走不出来啊!我们应当吸取教训,做题时再仔细认真些,这样下次就可以考得好一点儿了。”她说完咯咯地笑了。
我愣愣地坐在那儿……
不一会儿,我才恍然大悟站起身来,对她说:“嗯,我也应该开朗些,向你学习!”她笑着说:“现在的你是我今天看到的一道最美的风景,不是吗?”我俩相视而笑。
于是,我们手挽手,有说有笑地下山,沿途我发现山上的一草一木,哪怕是一块山石,一丝空气,一缕阳光都神采奕奕。尽管现在已是秋天,该是树木凋零的季节了,但它们却丝毫没有流露出忧伤,而是拼尽最后的力量来面对所剩无几的日子。难道我不应该这样吗?难道我就只是一味的颓败,畏缩,萎靡不振吗?不,我不应该,我应该站起来,重新奋斗,重新充满朝气。
一、活动目标
1、知道风的形成是由于空气的流动。
2、通过操作,知道风能产生动力风的大小能影响物体移动的速度这些特性。
二、活动准备
1、牛奶纸盒和泥工板人手一份。
2、风车、自制彩带、纸制青蛙若干。
3、事先对于空气的知识有一些了解相关视频。
三、活动过程
1、通过感受扇子扇在脸上的感觉了解风的形成
T:我们已经知道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现在我用扇子对着你们周围的空气扇一扇,你有什么感觉呢?
T:为什么你会觉得身上凉凉的呢?风是怎么来的呢?
小结:空气动起来了,风就来了。
T:现在,我再用扇子扇一扇你们,看看,有了风,把你身上的什么地方吹的动起来了?
2、了解风的特性
(1)风能产生动力(出示风车、纸制青蛙、彩带)
T:那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让空气动起来?(出示辅助材料)先请个别幼儿尝试。
T:我这里有一些玩具,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玩具?现在他们安安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我们怎么样想办法请风来帮忙让他们动起来?(提示幼儿可以交换玩)
T:你是怎么让他们动起来的?
小结:跑一跑,扇一扇,吹一吹都能变出风来,有了风,就能让一些东西动起来。
(2)风的大小影响物体移动的速度(出示牛奶盒子、泥工板)
T:跟风玩游戏开心吗?还想不想继续来跟风玩一玩游戏?(出示泥工板和牛奶盒子)我这里有泥工板和牛奶盒子,谁来试一试,用泥工板让牛奶盒跑起来。
小结:我们可以用泥工板靠近牛奶盒子的底部朝着一个方向扇一扇,牛奶盒子就能向前跑了。(两人一组找空地方比一比)
T:(请几个幼儿到前面来比一比)刚刚谁的牛奶盒先到达,谁的晚到,为什么会这样的?
小结:原来风大,东西就跑的快,风小,东西就跑的慢。
3、延伸
T:那到底风大好呢,还是风小点好呢?(观看视频)
教学反思
1、学习过程中幼儿的参与度很高,接受的也很快,但似乎老师的期望值太高,孩子们一直答不出来,这时老师的.主导性就加强了,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思考空间,答案会不可思议的。
2、事先对幼儿的已有经验了解不够,导致课堂上有些被动。
3、师幼配合的相当默契,但是一再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这样孩子的思维有些局限。
4、科学课要求老师的语言组织要相当严谨,流程之间的衔接要过渡自然,今后上课我会多注意。
5、提醒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完整句的表达。
1、学生能够以个人参与或小组参与为形式,获得在野外寻找岩石的亲身经历。
2、在课堂中能够,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3、通过给岩石分类,让孩子经历一个简单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孩子运用语言解释问题的能力。
4、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
教学重点:
用一些标准给岩石分类。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岩石,能想出不同的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
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形式,收集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师也应该准备大量的常见的一些岩石,同时还可以准备一些本地区常见的岩石。还应给孩子们准备一些观察工具:放大镜、盛水的烧杯、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地表岩石风貌的录像片,或提供一些典型的图片。
1、岩石是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到处可见。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岩石?
2、你玩过岩石吗?你是怎么玩的?
3、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研究岩石。出示课题:各种各样的岩石
二、探究过程
1、开个石头展览会
(1)岩石来自哪里?你的岩石是从哪里找到的?请简单介绍你的寻找经历。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到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2)我的岩石观察请你选择一块感兴趣的岩石进行观察。你准备怎样去观察它呢?请你大概估计一下,你会观察到岩石的几个特征?学生自主观察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3)我的岩石观察记录交流你用了哪些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你观察到了岩石的哪些特征?有没有超过自己的估计?你对同学的观察描述有没有补充或意见?注意,在学生交流观察到的岩石特征时,要强调观察方法与观察描述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学生的非观察性描述尤其要加以引导。
2、给岩石分类
(1)这些岩石可以分类吗?这些岩石可以分类吗?如果让你给这些岩石分类,你会怎么分呢?这里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分类标准不要轻易否定。
(2)给岩石分类请你选择任何一种标准,给这些岩石分类。小组分类活动开始,教师巡回指导。
(3)岩石分类结果交流你们将岩石分成了几类?是按什么来分的?你们想到了多少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不同的分类方法结果一样吗?
(4)这块岩石属于哪一类这块岩石属于哪一类呢?这一教学环节主要在于应用。教师可以根据地域特色提供的相应的岩石,也可以由学生来提供。
三、小结
师:课后,你可以再找些岩石来观察。想一想,岩石是怎么形成的呢?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岩石。
板书设计:
×混合身边的物质
(一)一、教学目标
⒈指导学生学习按观察物质混合与分离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
⒉指导学生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物质的操作方法;
⒊指导学生学习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
⒋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质制造混合物,并学习观察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
⒌教育学生要学会和同伴合作,保证本组每个学生都有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
⒍了解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物质大都是混合物,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各种混合物。
⒎感受实验前的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做出判断才是科学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混合与分离的动手操作,对混合现象仔细观察,并做出判断。
×难点:认识到混合后的沙豆、油水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
三、材料准备
每组透明杯子两个、一次性塑料杯只、纱网块、筷子或玻璃棒根、黄豆与砂子各半杯、放大镜。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思路
引入课题
×出示杯中的黄豆和沙子,谈话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不少观察的本领,这里有一些黄豆和沙子,比比谁发现得多?
×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尽可能从多方面进行观察。
学生从杯中取一些黄豆的沙子,分别放在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观察后放在一边待用)
学生综合观察结果,发表观察发现。
通过观察了解混合前的沙和黄豆是怎样的,为判断混合后是否发生变化做好准备。
混合沙和豆
实验
×谈话:把这些豆和沙混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
×
×设问:你打算怎样把它们混合到一起?
×谈话:仔细观察,混合后的东西是怎样的?
×谈话:想想,给杯中的这些东西取个名字?
综合学生的观点,引出“混合物”的概念。
×学生猜一猜,说说自己的理由。
×
×学生设计混合的方法,各组合作进行混合。
×观察、描述观察后的沙子和豆子。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说这样取名的理由。
依据已有经验进行思考与判断。
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
观察认识混合后的物质的主要特征。
通过取名进一步对混合的物质进行观察与认识。
分离混合物
实验
×创设问题:你有办法再把这些豆和沙的混合物分离开来吗?
让学的方案。
×看看教师能为你提供什么帮助,动手将它们分离开。
让学生评价自己小组的分离结果是否理想。
×谈话:与纸上的沙与豆比一比,分离出来的豆与沙子有没有发生变化?
×
×设问认为变化的学生:你认为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
×
×这时还能叫作豆,叫作沙吗?
×各小组议一议,制定各小组的分离方案。
×各小组交流方案。
×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或自制装置分离。
小组观察、比较。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从多角度认识问题。
学习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恰当的评价。
促使学生认识,沙与豆并没有发生本质特征的变化。
油与水的混合×出示一杯水,一杯油,设问,将它们倒在一起会怎样?
×先将水倒入试管再将油倒入试管。
×设问:有什么办法将它们充分混合在一起呢?
×将水和油充分混合在一起。设问水和油的混合物是怎样的?
×创设问题:你有办法将水与油的混合物分离开来吗?
×静止一定的时间,让油和水分离开来。
×让学生观察分离出来的油与水有没有变化?
学生猜测、判断。
观察试管中的水和油。说明见到的现象?(油和水明显地分为上下两层)
×说说自己的方法。
说明见到的现象?
小组讨论,说明自己的设想方案。
观察,发表意见。
小结
×设问:这节我们主要作了哪些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混合身边的物质》。
×设问:我们身边有这类混合物吗?
一、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科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平时在科学学习上态度较好,积极性较高。但是部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弱。本学期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共分六个单元,总课时28课时。本册教材从探究对象上看,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与功能、认识事物的相互关系、认识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关于“简单机械”和“形状与结构”的内容,重点体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大脑”突出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繁殖”突出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从探究水平上看,应在教师引导和指导下,加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给孩子更多一点自主权。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观察与测量,指导学生搜集证据和信息资料,突出解释与用模型解释的训练,注重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质疑,并有一些设计与制作的活动。
在孩子们生活的周围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的相互组合形成的神奇机器,无时无刻不在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和关注。
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就是要引导、鼓励孩子们对生活中一些典型的简单机械进行探究,让他们通过一个个亲历的活动,探索简单机械的秘密,发现应用它们的规律,体验成功的乐趣。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材料、常见力的基础上,通过“别有洞天”的探究活动,形成形状与结构的初步认识,掌握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同时通过学生寻找“形状与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真正感觉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围绕“怎样延续后代的”这个话题,比较全面地讨论了植物、动物、人的繁殖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体会到生命来之不易,从而产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感情。
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原安排在四年级下册,《昼夜与四季》在小学不再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常见岩石的特征,通过看图讨论、阅读资料,初步了解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还要让学生了解矿物的特征,知道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另外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岩石与矿物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在破坏着环境;岩石与矿物资源在日益枯竭,我们一定要保护它们。
第五单元《交流与质疑》,属于新编教材的科学探究过程技能学习与训练的内容,本单元教学首先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交流与质疑,接着让学生通过图片阅读、范例示范以及讨论交流明白如何与同伴去交流,怎样去质疑。 三、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探究力在传递过程中的变化,从而认识简单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和用途。
2、引导学生了解形状与结构的初步知识,掌握科学技术制作的初步技能。
3、认识动植物繁殖方式的多样性和人类进行繁殖和哺育后代的方式,增强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4、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利用多种方法探究岩石的特征和矿物的性质,初步了解岩石的形成和矿物的用途。
5、知道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作用,知道大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指挥部。
6、让学生学会交流和质疑,使学生在交流与协作中进步,在质疑与批判中成长。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神奇的机械、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人体的司令部 难点:形状与结构、岩石与矿物 五、教学措施:
1、认真落实每一节课,使学生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2、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让探究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3、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 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机械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它指导学生探究力在传递过程中的变化,从而认识简单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和用途,初步知道一些复杂机械的构造原理,将学生的探究和认识引向机械装置以及较为复杂的机器构造原理,是学生了解人类发明创造劳动工具历史的重要教学内容。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一、科学探究:
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3、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4、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二、科学知识:
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杆、齿轮、滑轮。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证据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本单元选取工具中涉及力变化的部分,介绍一些我们生活和劳动工具的原理。机械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的总称,我们生活中所见的刀子、斧子、钳子、剪子、扳子、滑轮、螺丝钉、自行车、缝纫机、汽车、拖拉机、机床、起重机??小到一根缝衣针,大到像航天飞机那样的庞然大物,都是机械。无论这些机械的大小与复杂程度如何,它们都是由一些最基本的机械,也就是简单机械构成的,这就是本单元从最基本的简单机械引导学生探究的出发点。在本单元列举的简单机械中,杠杆是学生在无意识间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简单机械之一,滑轮和轮轴可以被看做杠杆的变体,斜面则属于与杠杆不相同的一类学生常见的简单机械;转动装置则将较复杂机械的工作部分相连,发挥力的传导作用,使得必要的简单机械能够完成力的衔接,形成机器,从而发挥更大的 作用。
机械是一种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装置,学生对它们并不陌生,有时会在诸多场合见到它们的身影,有时也会不自觉地加以运用,然而,学生却很少明白其中的道理。本单元从学生身边常见的简单机械人手,以一系列的启发式的问题为课题名称,激发学生探究和认识的兴趣,引领学生在诸多研究活动中认识机械、了解简单机械。 本单元是采用总一分一合的思路来进行内容建构的。 “总”,就是指导学生从总体上认识机械。它主要是本单元的第1课“什么叫机械”。
在学生调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列举多个机械物品,阐述什么是机械,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差异,使学生了解机械的作用和机械是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它由来已久。 “分”,就是选取四种简单机械逐一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它主要包括本单元的第2—5课,即“怎样移动重物”、“斜坡的启示”、“拧螺丝钉的学问”、“国旗。怎样升上去”。用四课的篇幅分别引导学生研究杠杆、斜面、轮轴和滑轮,既巩固对机械的的总体认识,也为接下来认识机械中力的传递打下基础。在这四课中.各课主要研究一种简单机械,皆从启发解决现实问题人手,指导学生探究该种机械的作用,了解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第2课:怎样移动重物。引导学生认识杠杆的`结构、作用以及用途。学生将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杠杆的价值;在了解杠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杠杆的作用;在研讨杠杆的用途中,认识杠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第3课:斜坡的启示。引导学生认识斜面的形态、作用、用途以及坡度大小对所需施力的影响。学生将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斜面是一种省力的机械,在控制坡度这个变量的实验中,研究坡度大小对所需施力大小的影响;在制作变形斜面和讨论中,发现斜面的变化和用途。
第4课:拧螺丝钉的学问。引导学生认识轮轴的结构、作用和运用。学生将在实际操作中体会轮轴的作用;在观察中了解轮轴的结构;在实验中较全面地认识轮轴,即用力大小的秘密;在讨论与交流中,发现轮轴的广泛运用。
探究: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能够制造不同颜色的光,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知识:1、通过观察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进行交流,归纳出科学规律。
2、知道光也有不同的颜色,初步了解色光的混合。
3、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情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发挥创造力,体验团结合作带来成功的愉悦,并初步认识科学对人们生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能够制造不同颜色的光,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进行交流,归纳出科学规律。
教学方法:
实验与观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图片)。
小组准备:手电筒、蜡烛、带小孔的硬柢板、火柴、各种不同颜色的纸等。
本课分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光的传播方法。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大家还记得文艺汇演的时候,舞台上的灯光是什么样的`吗?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和变化?说说生活中的光是什么样的?
2、学生讨论、汇报。
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把课前已经认识到的各种事实都描绘出来,挖掘学生对光传播的已有感知,对这些感知进行简单的归纳事理。
二、观察手电筒的光柱,搜集有关事实。
1、我们来看看手电筒的光柱有什么特点。
将教室里的灯光关掉,拉上窗帘,学生将手电筒的光射向各个方向。
2、汇报。学生的描述是多方面的,比如:光柱越来越大、光线越来越暗等等。正确的答案,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然后重点提出光的传播这个问题,让学生重点观察手电筒的光是怎样传播的。
三、画出手电筒的光的照射路线.
1、手电筒的光是怎样传播的?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证明吗?
2、学生讨论画手电筒光的照射路线的方法,并实际操作。除了教材上展示的主法和实验,还有很多方法可以证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教师还可以启发、鼓励学生用其他方法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结论,不一定非要用书上的方法和实验。
四、实验验证.
1、简单介绍实验方法,请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怎么能看到蜡烛的火焰。
2、学生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并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在组内多次进行实验,可以让前两块硬纸的孔对正,第三块与前两块的孔不对正,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经过多次调试,学生会发现三块纸板的孔只有一条线上时,才能看到蜡烛的火焰。
5.总结:说说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
6.进行自我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进步认识光。
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说说我们平时生活中的灯光是什么颜色的?舞台上的光又是什么颜色的呢?舞台上的灯光是怎么变换出那么多颜色的?
二、.学生实验.
1、用彩色的纸和手电筒制造彩色的光。
2、将两种或几种不同颜色的光叠加在一起,仔细观察,又会出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3、记录现象。
这部分教学活动,教师完全可以只提供学生材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验。这里没有特别需要强调的科学知识,只是需要学生对对色光和它的混合进行初步的了解,而学生是有能力完成的。教师可以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实验更加完善,甚至可能引起学生更多的发现。
三、活动:设计一美丽的舞台.
1、请你做一名灯光设计师,将我们的舞台,布置得五彩缤纷,想一想还可以使用哪些方法?
2、学生活动,展示、记录。
四、实际运用.
(放映图片)十字路口的红绿灯;警车上的警灯;楼房周围、街道树上缠绕的彩灯;灯火通明的商场、工厂。说说这些灯光有什么作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彩色的光?
设计思路:
最近几天,刮起了大风,孩子们在风中尽情地欢笑,并做着各种摇摇晃晃的动作。在风中,有的孩子在说:“大风要把我吹走了。”有的在说“我要被风吹倒了。”有观察仔细的孩子说:“红旗也让风吹起来了!”……孩子们在运用自己的感觉系统进行探索,由此可见孩子们对风有了探索的兴趣,他们有了解风的需要。作为教师,我及时捕捉了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与家长共同创设环境,共同与孩子进行了探究活动。本次活动是在幼儿自发形成主题后最后阶段的活动,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各种操作活动感知风的存在,并能尝试用简单、完整的语句表述自己的发现,从而了解多渠道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感知风的存在,体验探索的快乐。
2、愿意用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
3、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教学准备:
1、各种物品。
2、活动前让幼儿与家长一起寻找风会把什么东西吹起来。
3、一次成像照相机、多媒体活动室。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观察材料。最近,小朋友们带来了许多和风爷爷做游戏的材料,看看有些什么?(结合色彩、数字)
2、导入活动:这些材料宝宝现在都静静地躺在筐里,我们带着这些材料宝宝和风爷爷去做游戏好吗?
二、探索
1、和风爷爷做游戏的时候,看看风爷爷会把什么东西吹起来?;.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看到了,再和你的好朋友去试一试,风爷爷是不是会把它吹起来。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观察。
注意点:
(1)观察幼儿参与探索的情况。
(2)及时发现孩子使用不同材料与风爷爷做游戏的效果,并用一次成像照相机拍摄下来,为交流分享提供材料。
三、结合活动照片进行交流分享,再次感受探索活动的快乐。
过渡语:和风爷爷做游戏高兴吗?刚才,戚老师把你们带材料宝宝和风爷爷做游戏的事情都拍了照片,想看吗?
(一)结合照片,进行交流分享。
引导问题:
1、看看这是谁呀?
2、***在和风爷爷玩什么游戏呢?
3、请照片上的幼儿介绍自己的活动。
(二)幼儿自由交流。
引导语:跟边上的好朋友说说你在游戏中的开心事好吗?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感受风的大小、体验风的方向,由于风是一种比较抽象的事物。在活动前,我特地布置了任务,让孩子们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寻找风的踪迹,让他们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同时,获得风的初步概念,及相应的零散的、模糊的生活经验。
(2010-09-06 14:49:38)转载 标签:
教育
第一单元:植物
课题:
1、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观察活动,体验看、听、摸、闻等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2、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感悟到自然界的美妙、研究自然的乐趣,从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研究活动。
3、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交流、合作对学习的作用。
教学重点:开展科学观察活动,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橡皮泥,水杯、盐、细铁丝。
2、学生准备:橡皮泥、铝箔、潜水艇、筷子、塑料管、泡沫板、生鸡蛋或土豆、硬币、针线。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记录卡、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门新课——科学,谁能说一说,你认为科学课上我们会做些什么?”(学习科学知识,观察,做可实验,进行科学考察等活动)
“对,科学课上我们就是要记性一些观察、实验,要亲身经历一个个的认识周围环境,认识周围事物的探究活动,在研究、认识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可不要小看这一个个的活动,今天我们人类所有的科技成果,都是科学家在观察、实验、研究活动的基础上获得的。谁知道一些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科学发现的故事?能讲给大家听吗?”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看图上的树。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第2页,你们看到了什么?”(生:一棵大树,叶子,枝条,茎„„)让学生把看到的记录在活动本上。
2、回忆曾经看到的树。
师:“你在大树前看到过什么?”(生说出记录)“想再去看一看吗?”
生在说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用记录的词语:嫩绿、绿叶、黄叶;大树、小树;绿皮、干皮等
3、观察一棵树。(1)讨论观察方案。
师:“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 “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2)组织学生到学校的大树前开始活动。
(让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3)学生把看到的记录在活动本上。
4、比较三次的记录。带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师:“以前的看和这次的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们再去看会知道得更多?”
小结: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通过观察使我们感悟到大树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体,大树和其他生物之间、大树和它生活的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三、课后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植物
课题:
2、我的大树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2、会拓印树皮的图案;画出树叶的形状。
3、能搜集一些实物的标本。
教学重点: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描述树。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树皮的拓印、几张大树的照片。
2、学生准备:白纸若干。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大家已经观察了一棵大树,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观察的那棵树是什么样的?”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师:“请你用动作告诉别人你看到的树的树冠形状;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学生进行交流。
2、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
师:“你看到的树的树皮是什么样的?”(生说师板书:粗 细 干„)“你能拓下来给大家看一看吗?”
3、学生到教室外拓印树皮。(1)指导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
师:“除了拓树皮,还有其他描述大树的方法吗?”(2)画画树叶的形状。
(3)展示从树上掉下来的果实。
师小结:用图画、拓印做记录,搜集一些实物标本,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4、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
师:“我们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
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学生到校园里寻找这课树。
三、课后研究。试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植物
课题:
3、各种各样的叶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对美丽的树叶的观察研究活动中产生情感体验,对学生进行“爱护草木,保护环境”的教育。
2、会描述树叶的颜色、形状、大小。
3、能对树叶进行比较观察和测量。教学重点: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描述树叶。教学准备: 各种各样的落叶。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秋天来了,树叶开始从树上落下来,你见过落叶吗?我们的校园里有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各种各样的叶。”
二、学生自主学习。
1、校内捡落叶。
师:“请分小组捡落叶,用袋子装好,注意不要乱摘树叶,不要踩坏花草,不要爬树采集。”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2、小组交流、统计。
师:“你一共捡了几片落叶?” “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你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 让学生写好统计记录。
3、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师:“请同学们把数量最多的那种树叶全拿出来。” “这些叶子的大小、形状、颜色都一样吗?”
“你根据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树的叶?又根据什么,说另外的树叶不是同一种树的叶?”
4、小结:
三、课后研究。
到公园里捡一些树叶,统计一下共有几种树叶。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植物
课题:
3、各种各样的叶
(二)教学准备:
1、捡回来的树叶。
2、描画叶片大小的方格纸。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当你去公园里捡树叶的时候,你面对这些树叶有什么体验和感受?”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观察叶的颜色。
师:“如果有人问植物的叶是什么颜色的,你该怎样回答?” “说一说你的树叶有哪些颜色?” “你能按颜色变化给树叶排列顺序吗?” “说一说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板书:绿色、黄色„
2、观察叶的形状。
师:“叶子的颜色各不相同,那么它们的形状相同吗?”(1)学生根据叶子的形状进行分类。(2)学生介绍自己的分类情况。
“说说你分的这几类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卵形、掌形、心形、披针形、扇形、针形、带形(3)画一画树叶常见的几种形状。
3、观察叶的大小。
师:“在你所有的这些叶子中,最大的是哪片?最小的是哪片?”(1)指导学生把两片树叶描画在方格纸上。(2)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叶的大小。(3)量一量最长的叶与最短的叶的长度。
师小结:“除了用这些方法进行观察、比较叶的大小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想一想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描述叶的大小?”
三、课后研究。
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一些树叶拼贴一幅图画。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植物
课题:
4、一片完整的叶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数一数枝条上有几片叶,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叶的不同。
2、让学生在观察中寻找叶与枝条连接处的特点。教学重点:学会观察,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写。
教学准备:若干带有树叶的树忮,各种不同叶脉的树叶,各种不同叶缘的树叶,各种不同叶柄的树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观察植物的叶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对叶的颜色、形状、大小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可是,你去仔细观察过一片完整的叶吗?”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观察一片完整的叶。师:“观察带有叶片的树枝,数一数枝条上有几片叶。” “寻找叶与枝条的连接处,看看有什么特点?” “通过比较知道怎样才算一片完整的叶?” 选取几片有代表性的树叶进行观察。讨论:叶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板书:植物的叶由叶片、叶柄构成。
2、观察各种不同的叶片。
师:“我们知道了叶是由叶片和叶柄构成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叶片都长得一样呢?”
(1)学生分组观察讨论。(2)学生汇报交流观察结果。
(3)让学生用这些名称说说树叶的不同点。
3、观察各种不同的叶柄。
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许多不起眼的事物实际上包含着许多秘密,叶片就是这样,那么你观察过叶柄吗?”
(1)学生观察不同叶的叶柄。(2)交流观察结果。
4、叶的共同之处。
分组讨论:这些看起来各不相同的叶有什么共同之处? 汇报交流。
三、课后研究。
搜集不同叶脉、叶缘和叶柄的树叶。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植物
课题:
4、一片完整的叶
(二)教学目的:
1、观察不同的叶脉、叶缘、叶尖、叶基,加深对叶片的了解。
2、能描述一片叶的特点。教学准备:
不同颜色、形状、大小的树叶若干,白纸,颜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以前我们学习了怎样描述一棵大树,大家是不是还记得描述的方法?你会描述一片叶子吗?”
二、学生自主学习。
1、描述一片叶的特点。
师:“树叶的种类非常多,我们也对许多叶进行了观察,用什么方法把你观察到的树叶描述给大家听比较好呢?”
(1)学生分组讨论:描述哪些内容? 怎样进行描述?
(2)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
(3)学生自由选择一片叶子练习描述,说给同组同学听。
(4)每组选派一名同学到讲台对叶子进行描述,让其他同学猜一猜描述的是哪片叶。
(5)教师任选一片树叶让学生试着进行描述。
2、拓印一片美丽的叶。师:“大自然是美的,树叶也是美的。树叶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观察研究的内容,也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美丽的色彩。请你选择一片你认为最美的树叶。你想把美丽的树叶拓印下来吗?”(回忆以前拓印树皮的方法。)
(1)思考:拓印树叶用什么方法最好?(2)学生开始拓印树叶。
师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三、课后研究。
找一片美丽的叶,描述这片叶的特点,并把这片树叶拓印下来。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动物
课题:
1、寻访小动物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和推动学生开展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
2、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进行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教学准备:
划定一个较小的范围,如一棵数、一个小花坛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
① 研究动物的活动开始了。做个游戏性测试: ·一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脑海里立即浮现出来的是什么动物? ·如果说“大动物”,我们想起的是哪些动物? ·如果说“小动物”,我们想起的是哪些动物? ②简要说说通常我们是怎样划分大动物和小动物的。
二、学生自主学习。
1、附近能观察到哪些小动物。
师:① 九月里,我们能在附近观察到哪些小动物?
② 估计一下,或猜一猜,在那棵大家都熟悉的校园的树上(或花坛、草地等),老师观察到哪些小动物?猜猜会有多少种小动物?
(教师出示一棵数,让学生说出名称的展示写着名称的卡片。)③ 附近还有哪些能找到栖息和活动着小动物的地方? ④ 我们估计:我大概能观察调查到多少种动物? 我们小组一共能观察调查到多少种小动物? 我们班一共能观察调查到多少种小动物?
2、指导观察和调查的方法。
①寻访活动的任务设置和寻访活动计划的讨论。
·主要任务:了解这个季节里,我们能在附近观察到哪些小动物。·计划:关于寻访活动的时间、地点的安排和小组内部的分工,调查记录的选择或设计等。
②观察调查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和问题解决方法的讨论。·不知道名称的小动物的记录问题。·一些难于接近的小动物的观察问题。
·同学和老师提出的其他问题,如:雌蚂蚁和雄蚂蚁,应记录为一种还是两种小动物?„
3、寻访活动的要求。①寻访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哪些场所隐藏着危险? ·哪些活动可能出安全事故? ·哪些小动物有可能造成对人的伤害?
·从安全考虑,我们的寻访活动需注意哪些事项,须作哪些规定? ②关注和爱护小动物。·假如我是只小蚂蚁„„
·我们的动物朋友,我们的动物邻居。
·我们所观察的是一个生命体。和我们人一样,所有的生命体只有一个生命。③保护观察调查地的环境。④从学做一个合格的观察者开始。
三、课后研究。
在一周内交一份寻访小动物活动的调查记录。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动物
课题:
2、蜗牛(1)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的身体。
2、让学生在观察蜗牛的过程中,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描述他们的发现和进行一些猜测、推测。教学准备:
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蜗牛,盛放蜗牛的容器,放大镜,记录用纸和笔。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观察过蜗牛吗?能说说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吗?用放大镜观察过蜗牛吗?”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身体。
① 观察蜗牛的准备。区分蜗牛的壳和蜗牛的身体,确定蜗牛的身体为本次观察的重点;确定“了解蜗牛的身体,回答‘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的问题”为观察目的。
② 提出按一定的观察顺序进行观察的要求:依次观察蜗牛的头部、腹部和尾部。重点观察头部,观察蜗牛的眼睛、触角和嘴。
③ 进行分组或个人的观察活动。
④ 描述所观察到的蜗牛的身体。尝试按一定顺序,有一定条理,有重点地描述蜗牛身体的特点。
2、蜗牛壳的观察。
①观察蜗牛壳的讨论。观察过蜗牛的壳是怎样的?蜗牛壳的观察会有多少观察内容?
②蜗牛壳上的螺线的观察和讨论 ·蜗牛壳螺线的观察的内容。·螺线形状的观察描述和螺线名称。·螺线旋了几圈?怎么数? ·螺线的展开方向,左旋和右旋。
③ 左旋蜗牛和右旋蜗牛;头发的旋涡;海螺、牵牛花等等自然界的左旋和右旋。④ 从一条螺线的观察内容到蜗牛壳的其他观察内容——提出观察蜗牛壳的新的问题,发现蜗牛壳的更多的观察内容。
3、蜗牛吃食物的观察。① 蜗牛怎样吃食物?。
·观察吃菜叶的蜗牛。观察吃黄瓜的蜗牛,观察蜗牛的齿舌。·描述蜗牛是怎样吃食物的。② 蜗牛选择什么样的食物?。
讨论:看看我们为蜗牛准备了几种食物,要想知道蜗牛会在这几种食物中选择哪一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观察活动:在蜗牛的周围放一些食物,观察蜗牛朝什么方向爬,去吃什么食物。
③蜗牛能在多远的地方发现食物?
4、小组交流与小结。说说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
说说蜗牛是怎样吃食物的?
三、全课总结。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动物
课题:
3、蜗牛(2)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的运动。
2、让学生观察蜗牛在各种物体上的爬行动作。教学重点:观察蜗牛身体的运动方式。教学准备:
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蜗牛,放大镜,玻璃片,小木棒、棉线、记录用纸和笔。塑料薄膜和画有同心圆的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已经比较仔细地观察过蜗牛了。那么,蜗牛有脚吗?蜗牛有脚的话,蜗牛的脚是怎样的呢?蜗牛没脚的话,蜗牛是用什么爬行的呢?”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身体爬行的部分。① 观察: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
② 蜗牛用身体的腹部爬行。蜗牛没有像人、兔、蟋蟀那样的脚,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脚,这是一种特殊的脚——腹足。
2、观察蜗牛的爬行。
·观察玻璃片上爬行的蜗牛,观察蜗牛的腹部是怎样使身体前进的。·蜗牛爬行的描述和模仿。
·观察蜗牛在小木棒、棉线等物体上的爬行动作。描述蜗牛在这些物体上的爬行。
3、蜗牛爬行的痕迹。
·说说蜗牛爬行观察过程中还有什么发现。
·观察蜗牛爬行留下的痕迹。发现痕迹是粘液变成的。·推测一下蜗牛分泌的粘液所起的作用。
4、蜗牛赛跑。
(1)哪只蜗牛爬得快?提出蜗牛赛跑的建议。
(2)讨论蜗牛赛跑的活动设计。
如:有使蜗牛朝着一个方向爬行的方法吗? 吸引蜗牛向一个方向爬的方法。让蜗牛只能朝一个方向爬行。有其他的比赛方法吗? 不管朝哪个方向爬的方法。测量蜗牛爬过的距离的方法。
(3)在小组里进行蜗牛赛跑的活动:在画有同心圆的纸上塑料薄膜,把蜗牛放在中心圆内,看哪只蜗牛最先爬出外圈。
5、小结
关于蜗牛的爬行,我们还能观察研究些什么?我们还能搞些什么活动?
三、全课总结。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动物
课题:
4、蜗牛和蝗虫 教学目的:
1、能掌握比较观察蝗虫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2、能描述蝗虫和蜗牛的异同。
教学重点:观察蝗虫和蜗牛的特征,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教学准备:
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蝗虫、蜗牛壳、放大镜、尺、三角尺、记录用纸和笔。蝗虫、蜗牛、长得跟蜗牛相近的动物、长得跟蝗虫相近的动物、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大象、长颈鹿、蜂鸟等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已经上两节课观察了蜗牛,那蝗虫和蜗牛相不相同呢?”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观察蝗虫。① 观察蝗虫。
观察蝗虫的头、胸、腹;蝗虫的头部:眼睛(单眼与复眼)、触角、嘴(口器);蝗虫的脚;蝗虫的翅。
② 描述蝗虫的身体特点。
2、比较蜗牛和蝗虫的身体。·比较蜗牛与蝗虫的相同点。
都有头部,头部有触角、眼睛、嘴;都有运动器官——足;„„ ·比较蜗牛和蝗虫的不同点。
身体形状、构造不同;眼睛、触角、嘴、足等不同;„„
3、比较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 周围环境中,跟蜗牛长得相近的动物:田螺、蛞蝓、蚌、蚬„„。· 周围环境中,跟蝗虫长得相近的动物:蚱蜢、螳螂、蟋蟀、蜜蜂、蚂蚁„„ ·周围环境中,长得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猫、青蛙、鱼、鸟、乌龟„„
4、观察蝗虫的大小。
(1)比较两只蝗虫的大小。
(2)观察描述一只叫大的蝗虫和一只较小的蝗虫。
(3)测量蝗虫的身体长度。(4)测量蝗虫的展翅长度。
5、观察蜗牛的大小。
(1)测量蜗牛的身体长度。蜗牛的身体没有固定的长度,测量存在难度,即使测量出了数据也没多大用处。(2)寻找比较蜗牛大小的方法。
(3)比较测量蜗牛壳的大小。用三角尺测量蜗牛壳口朝向桌面时的高度。
6、动物大小的观察和描述。
(1)出示一张蜂鸟的图片,问:“这是什么鸟?这只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师:知道这只鸟有多大吗?老师的食指和拇指表示1~2厘米的大小,这只蜂鸟跟蜜蜂差不多大小。大小的观察和描述,有时是很重要,很有用的。)(2)讨论:大象、长颈鹿、龟、蚯蚓、蝴蝶、乌龟、瓢虫,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这些动物身体的大小。
(3)说说自己在寻找小动物的调查活动中,是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动物身体的大小的。
三、小结。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动物有什么不同的观察方法。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动物
课题:
5、蚂蚁 教学目的:
1、能解决观察蚂蚁时碰到的问题。
2、会比较蚂蚁、蜗牛、蝗虫的身体特点。教学重点:掌握蚂蚁的身体特征。教学准备:
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纸、放大镜、小盒子、小瓶盖或小木块,塔“桥”用的小纸条,记录用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对蚂蚁都很感兴趣,那你有认真地观察过蚂蚁吗?蚂蚁是怎样的?能画一只大蚂蚁吗?我们今天这继续观察蚂蚁。”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观察哪一只蚂蚁。
① 选择观察瓶里的蚂蚁,还是放在白纸上的蚂蚁?
② 选择瓶里的蚂蚁观察,有利与不利的地方;选择白纸上爬的蚂蚁观察,有利与不利的地方。
2、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好一些?
(1)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观察,既能看清楚,又不会到处乱爬?(2)用什么方法可以看得更清楚?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蚂蚁不会乱爬?(3)在盆子里倒一点水,水中央放一个小瓶盖或小木块,让一只蚂蚁爬到瓶盖上。蚂蚁只能停留在瓶盖上,不能到处乱爬了。
3、用放大镜观察蚂蚁。
(1)小组内交流一下,怎样观察蚂蚁的身体。
(2)用放大镜观察蚂蚁,注意控制观察蚂蚁的呼吸,别吹走了蚂蚁。
4、讨论:蚂蚁身体的特点。
(1)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
(2)和蜗牛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3)和蝗虫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5、试一试。
(1)看看瓶盖上的蚂蚁的行动,试着解释蚂蚁怎么不到处乱爬了。(2)如果再放一个瓶盖,在两个瓶盖上搭一座“桥”,猜猜蚂蚁会怎样?(3)试一试。
(4)怎么解释蚂蚁的反应呢?蚂蚁想家了吧?如果把蚂蚁放在教室地面上,蚂蚁能找到回自己家吗?
6、送蚂蚁回家。师:“ 这些蚂蚁原来住在什么地方,我们就把它们送回什么地方吧。在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中,请别忘了送小动物们回家,让它们回到各自的生活环境中去。在送小动物回家的过程中,我们还可能会有新的观察发现呢!”
三、小结。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动物
课题:
6、我的观察研究 教学目的:
1、能收集观察小动物的活动记录。
2、会写一份观察研究记录。
教学重点:能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能解决自己在观察中发现的问题。教学准备:
收集一些三年级学生水平的观察小动物活动设计、观察记录、研究小论文以及一些研究性、活动性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观察研究小动物的学习活动已经进行了3~4个星期,一定有许多有趣的发现和成果向大家报告,要和大家分享。我们今天就来开个观察小动物的成果报告会,向大家报告‘我的观察研究’”
二、学生交流。
1、报告会的内容顺序安排。① 报告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② 报告观察过程中碰到并已经解决的问题,和碰到了还没有解决的问题。③ 展示已经完成的观察记录和观察研究小论文。
2、把蚂蚁送回家。(1)跟踪蚂蚁中的发现。(2)蚂蚁路线的观察描述。(3)蚂蚁窝的观察描述。(4)关于蚂蚁的其他发现。
3、其他小动物的观察和发现。
4、报告观察过程中碰到并已经解决的问题,和碰到了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5、动物单元的小结。
师:“ 关于课外的交流和展示,关于许多有趣的、有意义的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动物单元的学习告一段落,动物的观察研究活动还将继续下去。”
【小学科学《风》的三年级优秀教案】推荐阅读: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课件06-10
小学科学一年级教案06-14
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06-22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溶洞》教案06-20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夏季星空》教案06-03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蒸发》精品教案09-13
太阳和影子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01-19
大象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2-15
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则范文05-24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蚂蚁》教案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