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反思总结

2025-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颐和园》反思总结

《颐和园》反思总结 篇1

多媒体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有效地学习。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最大发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达到优化组合,个别化合大面积施教的统一得到实现!因此,在学习长廊这个环节,我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希望能够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之后关于“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的学习就完全交给学生,先自己阅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最后全班交流汇报。在交流汇报环节中,学生说到那处描写,我会随机地出示相应的图片,展示出相关的句子,让学生对景点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感受到语言文字在表达上的好处,体会到语言的优美。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课文语言优美,应引导学生多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文章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这些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细细地品读,加强学生对文章的了解,但是在整节课中,学生读书的机会还是比较的少,特别是由于导入环节用时太长,影响了对句子的品读。

从整节课来看,我觉得上课自己还是比较的紧张,而且鼓励性的语言较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过程安排不是很合理,鼓励性的语言单调,评价语的指导性不强。通过这次讲课,也让我看到了自己课中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之余,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多一些精彩。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2

教学《颐和园》第二课时,复习引入时,学生表现活跃,对答如流,很快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都知道这节课要理解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些景物的特点。逐步引入第2自然段的学习,指名学生读这个自然段后,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划出表现长廊的特点的句子读一读?”请学生举手回答时,望向学生,全班60人举手的学生只有8人,叫了3位同学回答问题,也只有一位同学回答正确。学生这种由热情到冷淡的学习态度,令我失去了方寸,我暗自思量:后面的学习怎样进行呢?

沉思片刻,我先对学生做鼓动工作,要求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再引导、点拨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快,学生基本把老师提出的问题解决了。我再进行“列数字”这个知识点的讲解,学生都明白了长廊的特点,体会出长廊的美。学生的学习热情又逐步高涨起来,我也感觉到自己有一种满足感。

很快,我在半扶半放中,又进行了第3自然段的教学,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已回到复习引入时的样子,情绪不断地高涨。于是,我在学生热烈的氛围中与学生一起总结了2、3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读──思──说──读。后面2个自然段的学习由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解决。一节课就这样完成了学习的任务,学生的表现总是越来越好,授完这节课,我也不禁长叹一口气。我想:课堂教学灵活调控多重要啊!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3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欣赏颐和园的美,感受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与此同时学会默读课文,学习遣词造句的准确,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领悟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习并体会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同时我又抓住“仰望——俯视——东眺”这一写作顺序,使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思路清晰。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4

【成功之处】

一、制作媒体,轻松获取知识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对颐和园的文字介绍等,制作了重点段落的幻灯片,利用超链接,当学生说到哪个景点教师就可以自动的切换到那里,在课堂中我始终围绕着主线:“你喜欢颐和园的哪个景点,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拓展延伸学习,升华民族情感 在课后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学生到网上去搜索中国还有哪些名胜古迹,从国内到国外延伸,去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这样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另外,本课的写作很有特点,在学生知道本课是按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旁,学习它的写法,尝试着写游学校、游古华园等,结合本单元的作文──写游记,不断地渗透写作思路,提高写作能力。

颐和园优秀教学反思 篇5

1、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抓住移步换景的特点概括游记类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我要品读课文,学习作者运用“三点成像”来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

3、我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还能读出对颐和园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

我和几位语文组的老师经过了认真的研究后发现,在第一课时的重点就是读文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略显少了一些,正好我们学校有60分钟的大课,我们最后决定修改原教学设计,把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合二为一,上成60分钟的大课。从教学效果和课堂反应上来看,还是不错的,孩子们既学会了概括写景类文章主要内容的办法,又了解了作者运用三点成像”来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还通过朗读表达了对颐和园的向往和赞美之情。现对这节课做如下反思:

一、课堂气氛活跃自然

这节课,我没有一丝的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的限制,这样就能让学生大胆的读书,大胆的说感受,真实的汇报体会,说出想法,所以同学们能在合作学习时大声讨论,在集体汇报时主动质疑,这是这节课我和同学们的共同收获。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拓展学生想象思维

教学时,我首先以课件引导,让学生沉浸在颐和园的美景中,在让他们读课文,这就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这样让他们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逼真的画面使学生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学生无拘无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学生通过朗读全文来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丽。

三、关注了语文素养的提升,注重了语文知识的传授

曾几何时,许多语文老师在语文课上总是过分的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往往把一节语文课上成思品课。我在这节课上,关注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并且传授给孩子们具体的语文知识:

1、概括写景类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游览顺序+游览地+总体印象)。

2、移步换景(这种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不同,不断展现新的景物画面的方法叫移步换景。)

3、“三点成像”:运用三种观察方法抓取的三个点:从外面看(整体)写了长廊的长,从里面看(局部)写了长廊的画,边走边看(环境)写了长廊的花。长廊的美就像一幅画一样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从三个方面或者三个特点来把一个景点写具体方法叫“三点成像”。

四、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通过小组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交流讨论,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与交流的体验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使语文课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还使学生领悟文本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方法,同时还让学生懂得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去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五、不足之处:

虽然这节课能让大多数孩子学到不少知识,但是对于学困生容量有些大,接受起来稍显困难。

多媒体的课件限制了学生对本的真实把握,有的学生的思维备限制在了图画内容上。

我的准备还不是很充分,有的地方引导的生硬,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

《颐和园》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 篇6

小黑板出示下面两句话: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师:刚才,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这两句话写出了昆明湖的静与绿。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边说边擦去滑,换成划。)

(课堂上出现片刻沉默,学生们在思考。)

生:我认为不行。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我和妈妈在玄武湖划过船,我发现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了。所以我认为不能改用划字。

(教师赞赏地点了点头,一时间,学生纷纷举手。)

生:我还有一个理由。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我们都知道,镜子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的好处了。

生:我还有一点补充。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块碧玉。跟玻璃一样,玉的表面也很光滑,这里应该用滑字。

生:老师,我想对前面同学的发言作一个总结。这儿应该用滑字,只有用滑,才能写出昆明湖的.静的特点。用划不但写不出静,反而破坏了静。

师:(将划还原成滑)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从一个滑字中,我们不但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更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希望同学们在平时写作文时,也要像作者一样,准确地用好词语,把作文写生动。

(学生再次朗读上面两句话。)

《颐和园》反思总结 篇7

今年初,我社区关工委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制订了相应的寒暑假社区关工工作的计划。本着以“五老”队伍为主体的原则,努力发挥“五老”的优势,在今年暑假关工工作中充分体现了“联系青少年,凝聚青少年,服务青少年”的工作思路,引导青少年努力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在青少年中坚持进行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教育,努力探索社区、家庭、学校三级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一、通过寒暑假社区关工工作,配合社区的一系列活动,我社区基本达到了弘扬民族精神,争做文明使者的工作目的,在今年的社区工作中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以史为鉴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

我校关工委在参与社区组织的活动中着重凝聚青少年的向心力,使他们为我国所取得的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而自豪。

三、在社区工作中突出了一个“小字”。

社区未成年人教育队伍细化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

身边做起”,通过活动,很多未成年人指导员反映经过他们的工作,许多社区的青少年能利用暑假时间自觉打扫楼道、上下楼道脚步要轻;不往自家窗外扔小东西;带宠物散步时,不让它到处大小便;尊敬老人、长辈、保姆等。播种了习惯,等于帮孩子们收获了人生。

社区关工工作是繁琐而细小的,在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同时,我们的“五老”队伍也丰富了自己的生活,达到了老有所乐的效果。

颐和路社区

颐和园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的 11 个生字,正确认读二类字, 并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的情趣,使之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述方法。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重点难点:

1.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述方法。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颐和园资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师:同学们,你都到哪里游玩过?请用一句话谈谈自己的经历及感受。

2、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位于北京西郊的一座著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举起右手和老师一起写写课题,注意笔顺。

二、初读课文,提出要求。

1、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顺序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个景区?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师总结:这篇文章就是按照游览顺序来记叙的。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文章的美景,你最喜欢哪一处呢?请把它勾画出来多读几遍,把自己感受到的美,用文字批注在旁边或是用朗读表现出来。

(一)“长廊”部分

师:长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长: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1)、师:从哪儿感受到的?(一眼望不到头)鼓励学生用朗读表现出来。

(2)还能从哪些词语体会到长廊的长?(七百多米、273间)从中你能体会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列数字的写作方法的好处。鼓励学生读出体会。(3)指导学生朗读。

这长廊名不虚传,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再读读。

2、美:(1)长廊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画多)从从哪儿感受到的?

出示句子: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出示长廊中的画,介绍。

师:这些画幅幅不同,幅幅精彩,幅幅都蕴含着历史和文化。此时,你是什么心情?带着这种心情来读读这句话。

(2)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长廊的美?

出示句子: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师:是啊,此花未谢,彼花已开。这不是一年四季鲜花盛开,姹紫嫣红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放个电影吧!(夕阳西下时,你正慢慢地走在这古老而悠长的廊道中,细细品味着古代画师留下的一幅幅杰作。此时,一阵微风拂过,还带着淡淡的花香,你觉得——(谁来说说)(舒服、美……)是的,它会让我们觉得头脑清醒,心情愉快。用这个句子中的一个词就是——(神清气爽)

(3)谁能美美的读读?

3、积累读(1)师生合作读。(2)配乐读。

(二)“万寿山”部分

1、佛香阁、排云殿。生读相关句子,出示图片。这些宫殿金碧辉煌的,多美呀!你能读读吗?评价。

2、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导学生体会昆明湖的静和绿。以及“滑”字好在哪儿。并相机指导朗读。(在万寿山上看昆明湖真是一种享受,谁能来读读,读出昆明湖的静和绿。)

3、近处,葱郁的树丛、朱红的宫墙、静静的昆明湖。远处,古老的城楼和白塔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配乐齐读)

(三)“昆明湖”部分

1、“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1)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这些狮子是谁雕刻的?这些人怎么样?(用赞叹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2)师:和这句话比较“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你从中体会出了什么?(画和狮子的种类多,画这些画,刻这些狮子很不容易,很辛苦)

2、师:颐和园的一草一木都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颐和园的美景说也说不完。你通过查资料,还知道颐和园有哪些景点?向大家介绍介绍。师出示颐和园地图,生边汇报,师边在图上找出相应的位置标示出来。师总结。

四、学习过渡句。学生勾画,师课件出示。齐读。师总结课文写作特点。

四、拓展:

学习仿创:我们的学校

1、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用一两句话形容。(好的就写上黑板)

2、谁能像课文那样在每句话前面用过渡句来把这几句话连起来呢?

3、再像课文那样给它加个开头、结尾。板书设计:

颐和园_ 篇9

从北宫门进入颐和园,爬上万寿山,站在山顶一眼就能看到一望无际的昆明湖。昆明湖占颐和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三,湖水清澈,在阳光的照射下更加波光粼粼了,犹如仙女轻轻在湖面上洒下一层亮闪闪的金粉,真是美极了!湖面上有很多大小不一的游船和各种鸟类,整个湖面显得热闹非凡!

湖边种满了翠绿的垂柳和五颜六色的花,微风轻轻一吹,柳树姑娘便对着大镜子梳起了长长的秀发,一大群蝴蝶围着各色鲜花翩翩起舞,好一片美不胜收的景象啊!看到这一切,我不禁想起宋代朱熹的《春日》一诗中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顺着湖边走,远远就看到一樽铜牛。它全身是古铜色的,顶着两个尖尖的角,面朝湖中心的位置站立,两只铜铃般大小的眼睛,专注地注视着湖水,就像看守着湖中水怪的守护神一样威武!

继续向前走,就能看到湖上架着一座又长又宽的大桥,名叫“十七孔桥”。顾名思义,这座桥有十七个孔洞。因为有了这些孔洞的存在,所以水都从孔洞穿过,使得桥不会被流水冲垮,非常稳固。整座桥的造型流畅,看起来跟昆明湖非常和谐。走在桥上,还能发现桥的栏杆上有很多形状不一的小石狮子,数都数不清。当夕阳开始落下的时候,阳光会穿过桥洞,漂亮无比,就像很多火把在孔洞里插着,这就是著名的“金光穿洞”。

颐和园 篇10

记得刚放假的晚上,由于路途遥远,所以几位大人商谈了一下,决定熬夜赶路,并且在高速收费站门口碰面。一番穿戴,收拾好东西后,我们就出发了。等和张叔叔一家碰了面,他们就一马当先上了高速,我们紧随其后。不得不说,张叔叔真是领路的一把好手,一路领着我们通过高速公路的几个没有指示牌的岔路,当司机开累时,他们就休息了一会,接着继续赶路,而我们呢?早已在车上酣然入梦。当东方的一抹阳光映照在我们身上时,我们已经到了目的地——延安。这座革命老城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绿。随处可见的树,青青葱葱的,空气自然也不用说,十分清新。我们下了车后,微风拂面,赶走了赶路的疲惫和刚睡醒的迷糊。我们的第一站,是一座高耸的山(具体叫什么我忘了),我们进去后,游人稀少,只有几位晨练的老人。路比较陡,我们边走边交谈。一会儿后,一座烽火台映入我们的眼帘,我们登上烽火台,俯瞰着延安的半壁江山。远处,连绵不断的青山在缥缈的云层中若隐若现,一条河贯通了远近,像一位垂暮的老人,静静地流淌着,街上有匆匆赶路的行人,构成了一幅如诗般美丽的画卷。一路赏完风景,我们就下了山。这时,我们纷纷感到饥肠辘辘,便决定去吃拉面,但一路寻找面馆,愣是没发现一家开门的。我们很诧异,就询问了一下路边的本地人,他说:“我们这儿早晨都不吃面食的。”于是,我们只好去一家早餐店补充了能量。吃饱喝足后,我们紧接着来到第二站——革命烈士的旧居。有朱德司令、周恩来总理、毛主席等许多革命先烈的故居。屋子里十分简陋,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件必需品,也更让我体会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前他们的坚强与朴质以及战争的艰苦。

等参观完延安,我们休整了一晚,又去领略了壶口瀑布的壮丽风光。等快要到达目的地时,我们本已想到车会有很多,但却没料到有那么多!车队一直从山的一头排到了公路上!我们费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进入壶口。又是排队买票,坐观光车才到了黄河瀑布。“未见其色,先闻其声”,还未走过去,就听见了震耳欲聋的响声。等我们走过去一看,迅猛的黄河如野兽般扑来,一下又一下拍打着岩石,发出巨大的声音,还时不时溅起许多水珠,水雾扑面而来,好好“滋补”了一番我们的衣服。在岸上,有一些小黄河分支口在流淌,许多孩子在里面光着脚玩耍,我和姐姐也加入其中,玩得不亦乐乎!等大人们催着回家时,我俩才恋恋不舍地上岸。领略也领略完了,我们就回了家,路上我仍在回味着这几天来的雄奇风景。

上一篇:产品广告策划方案下一篇:水口小学工会委员会工作制度